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湖南茶文化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89K

湖南茶文化

湖南茶文化源遠流長,由於湖南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茶樹品種的不同,茶葉品種豐富多樣,涵蓋了紅茶、綠茶、黑茶、花茶、清茶等多個品種。因此,湖南茶在中國茶葉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湖南的茶文化有許多特色,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韶山嶽陽茶文化。岳陽被譽爲“中國益智茶之都”,茶葉品種豐富,其中以岳陽毛尖最爲著名。岳陽毛尖採摘自春茶中的一芽一葉,外形細嫩勻整,滿披白毫,香氣鮮爽芳香,滋味醇和回甘。

此外,湖南還有衡山、湘東、耒陽等地的茶文化,衡山綠茶以其抗氧化、降脂、提神等功效著稱;湘東有赤水河碧螺春、蘇峯雲霧茶等有名的茶葉。而耒陽的黑茶則以其獨特的“山烏骨”茶技藝而聞名。

湖南茶文化是綿延不絕的傳統文化,爲當地人民所珍愛,也爲中國茶葉文化的豐富多彩貢獻了一份寶貴財富。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湖南茶文化,獨特的飲茶文化

隨着湖南省旅遊業的開發,湖南茶文化被越來越多人瞭解。湖南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過去、現在佔有極爲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國茶葉經濟和民族團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就走進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與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屬於湖湘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先秦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複合物,是古代巫術文化與瀟湘地域性神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如果從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說湖湘文化從遠古神農氏時代而至唐五代,始終閃爍着一種神祕文化的靈光異彩。此時的湖南是一部神話,湖湘文化是一部神奇的史詩。其淵源大至如下:

一是中國帝王文化。歷史上湖南先後有七個帝王歸葬(神農氏、舜帝、義帝、劉望、張邦昌、李自成、吳三桂),特別是炎帝神農氏、舜帝有虞氏與盤瓠(盤古)駐足湖南,使湖南先後成爲中國農耕文明與中華道德文明的發祥地,故湖湘文化包含着中國最古老的農耕文化(包括茶祖文化)與道德文化內涵。

二是善德文化。善卷,是湖南又一位上古賢士,是中華道德文明的奠基者,影響過堯、舜、禹三代聖君,爲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善卷是湖南常德人,隱居枉人山(常德德山),以善與德訓化子民,提倡“上善若水”與“厚德載物”。堯以爲師,舜欲讓位善卷,善卷不受,不知所行,後人將“善德山”(後改爲德山)修建善卷壇(即善德觀)和善卷釣臺,於是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民謠。

三是古代巫術與道家,故湖湘文化以宗道、崇尚自然、“究天人之際”、尊崇道學爲基本特質,又與原始圖騰、宗教樂舞、民間儺戲結緣,以崇尚玄想與理性思辯爲審美特徵。

四是中國禪宗文化,特別是南嶽衡山、潭州潙山、常德德山與夾山,長沙嶽麓山、瀏陽道吾山,都是中國禪宗的重要發祥地,故湖湘文化始終塗抹着佛教禪宗的佛光神韻。

五是荊楚文化,湖湘文化本來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荊楚文化範疇,但其沾溉屈賈文學的藝術光輝,特別是屈原《離》與《九歌》等優秀詩篇以香草美人爲喻的創作手法與藝術風格,以及西漢青年文學家賈誼的智慧與才氣,給湖湘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的藝術生命。

六是宋代書院文化,特別是嶽麓書院與石鼓書院在南宋的興旺發達,故湖湘文化又是道學的、理性思辨的,以周敦頤爲先祖,以胡安國與胡宏、張栻與朱熹爲主將,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學的思想烙印,賦予湖湘文化以濃厚的哲學思辨。

因此,湖湘茶文化,與古代帝王神話結下不解之緣,記載着上古炎帝神農氏及其整個部族“嘗草別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偉大歷史功績,開創了中華農業文化的歷史新紀元,實現了人類文明由獸牧業向農耕生活的劃時代性的轉變,因而神農氏被尊爲中華民族遠古先祖的“三皇”之一。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這“荼”,就是茶。神農大帝爲解決先民的飲食問題,遍嘗百草,終於從湖湘大地生長着的野生茶樹上,發現了茶葉的解毒作用,使人們開始重視茶葉,並利用茶葉,開掘了中華茶文化的長河之源。神農氏成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與利用茶葉的飲用價值與醫藥功能的人,開創了人類飲茶的歷史,於是炎帝神農氏就成爲中國乃至世界的“茶祖”。所以,我們說:“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爲國飲,湖南爲先。”

這裏有西漢時期設定的中國唯一一個以茶命名的縣級行政單位——茶陵縣,《帝王世紀》和《路史》等記載,相傳炎帝晚年巡遊天下,積勞成疾辭世(有一說是誤食斷腸草去世)葬於“長沙茶鄉之尾”,經考證,“茶鄉之尾”即是茶陵。即茶山中的帝王之陵。炎帝神農氏陵在縣西三十里。史記“炎帝葬長沙之茶鄉”,至今,炎陵及相鄰的茶陵、安仁縣依然流傳着神農嘗草識茶的傳說。

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神農氏及其部族在郴州製作耒耜,播種百穀,教民耕種,解除百姓的衣食之憂;至今考古專家在永州道縣玉蟾巖發現13000年前的稻穀,比印度4000年的古水稻還要早9000年之久,打破了世界水稻界關於水稻起源於印度的神話。我們知道,茶樹栽培與茶葉生產,本身就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湖南農耕文化的繁榮,有力促進了湖南古代茶葉與湖湘茶文化的繁榮發展。

這裏是中國黑茶的原產地,安化縣乃是中國黑茶之鄉,黑茶生產的歷史之悠久,是任何地區無可比擬的。

茶與神話傳說驗證了湖南這方熱土茶的起源和旺盛生命,而有說服力的湖南茶以及茶文化的盛起,在“飲茶之風行於唐朝”和或者更早以前的歷史記載中俯拾皆是。唐朝末年,馬殷坐擁湖南,號楚王,規定湖南年貢茶二百餘擔。由此可以想象,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們已經在湖南的茶香裏舞文弄墨了。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挖掘中,出土漢隸書寫的“一笥”的竹簡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榮先生研究認爲:檟在漢前指茶。

1954年,長沙魏家大院第四號漢墓中(約爲文景帝之際,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質官印,上書“荼陵”二字。漢墓出土文物證實,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葉生產,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縣。隨葬品說明墓主生嗜好飲茶,死後將茶作爲陪葬。由此可見,湖南茶文化在茶史上的影響無論在禮儀、帛畫、繪繡、撰刻的藝術表達水平上,還是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深遠意義。

湖南人傳承了炎帝神農聰明求實、頑強堅韌的優秀品質,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天下爲己任”,“敢爲天下先”的湖湘傳統和在做學問時既追求“格物致知”以期達到“內聖”,也強調“經世致用”,造福世人的湖溯學術風格。

誰能介紹一下湖南飲茶的歷史?

湘江北去,源遠而流長,湖南的茶文化也如同湘江一樣源遠流長。

說道茶湖南是不能不提的,說茶而不提湖南那是在割裂歷史。最早關於茶的記錄應該是關於神農的傳說了。書上曾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闢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新語道基篇》),“斫木爲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耜耕農業,還“以火德王天下,是爲炎帝。號曰神農,死託祀於南方”(《呂氏春秋》)。神農“嘗草別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貢獻,創拓了中華原始農業,被尊爲中華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神農發現了茶葉的解毒作用,使人們開始重視茶葉,並利用茶葉,開掘了茶文化之源。《呂氏春秋》中有“神農死託祀南方”之說,據《帝王世紀》和《路史》等記載,相傳炎帝晚年巡遊天下,積勞成疾辭世(有一說是誤食斷腸草去世)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帝葬長沙茶鄉之尾是茶陵。炎帝神農氏陵在縣西三十里。史記雲帝葬長沙之茶鄉”(即邑西康樂鄉,《酃縣誌》卷之四,炎陵帝紀,同治十二年重修)。宋乾德六年(公元967年),太祖派人訪遍全國古陵,終於在湖南茶陵縣南百里的白鹿洞(今炎陵縣康樂鄉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於是建廟祀奉,綿延後世。至今,炎陵及相鄰的茶陵、安仁縣依然流傳着神農嘗草識茶的傳說。所以說到了茶,即便是神話傳說也是同湖南這塊熱土有着息息相關的聯繫。

當然這樣的傳說似乎沒有多少的說服力,畢竟說來都是些神話了的傳說。但是如果按照飲茶之風行於唐朝的說法,湖南茶依然有着值得濃墨重彩的一面。唐朝末年,馬殷佔據湖南,號爲楚王。當時湖南商賈能在中原地區行走的最重要一個條件便是湖南每年需要進貢25萬斤的茶葉給中原的朝廷。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們便是在湖南的茶香裏舞文弄墨,僅僅這點就可以讓人浮想聯翩。

但是顯然茶在湖南不是唐朝纔開始的事情。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挖掘中,出土漢隸書寫的“一笥”的竹簡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榮先生研究,認爲即檟異體字,而檟在漢前指茶(也有學者認爲是指桔柚一類的水果)。一號墓主爲西漢長沙國丞相軚侯利蒼之妻辛追,於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入葬,出土的一幅絹帛繪畫,有人考證有一幅爲《敬茶仕女圖》。三號墓爲利蒼之子後元四年(前160年)入葬,一、三號墓文物中“一笥”,“笥”的竹簡或木牌出現了四次。

至於1954年在長沙魏家大院,第四號漢墓中(約爲文景帝之際,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質官印,上書“荼陵”二字。漢墓出土文物證實,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葉生產,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縣,隨葬品說明墓主的生前嗜好飲茶,死後將茶作爲陪葬。這些物品是我國茶史上最早的文物,無論在禮儀、帛畫、繪繡、撰刻的藝術表達水平上,還是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深遠意義。

當然湖南在中華茶文化方面的貢獻也是多方面的,我們不單可以列舉這樣的歷史事實,更可以從古到今流傳至今的很多東西來尋訪到湖南茶文化悠遠的馨香。譬如說:嶽洲窯,銅官窯。陸羽《茶經》四之器記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

湖南嶽州窯自被陸羽《茶經》中列爲唐六大名窯之後,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見於任何史籍,1953年經考古挖掘始知嶽州窯系湘陰城南鐵角嘴窯頭山一帶,發現裸露在窯地的大量文物。1983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樹鎮百梅村,又發現15萬平方米的百梅窯址,最厚的文物堆積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鉢、碟、壺、瓶、罐,釉色多樣清鮮,紋飾講究,上層爲宋瓷,下層爲東漢青瓷。1986年普查在湘陰湖江岸邊發現古窯址25處,其中青瓷窯址就有18處之多,1997年馬王墈窯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窯具和隋代龍窯,有8個文化層次,包含唐、隋、南朝(樑)、東晉、西晉、東吳六個時段,延續500餘年。其西晉匣鉢,使“匣鉢燒造法”向前推進300餘年,這一重大發現爲中國青瓷技術發展史尋到了源頭,證實了嶽州青瓷在中國青瓷史上應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窯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嶽州瓷的釉色以青綠居多,青黃者少,釉層較薄,玻璃質滲光亮。初唐,嶽州瓷大多隻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成爲該窯產品的一特色,《茶經》中指的嶽瓷和越瓷一樣,較其它瓷色青,並評說“青則益茶”。從出土文物來看,嶽窯的青瓷、生活瓷、工藝瓷都有生產。生活瓷有隋代有青瓷小杯,青瓷足杯;東晉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爐;東漢的青瓷雙系壺;三國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碗。工藝瓷有車馬人物、動物、家禽等。晉代青瓷穿山甲及雞塒造型美觀,真逗趣,體現出十分高超的技藝。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與嶽州窯同時存在的長沙窯。長沙窯址設在銅官鎮,又稱銅官窯。其產品在國內外有大量出土,歷史影響頗大,也是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窯。長沙窯與衆不同的是胎以灰白色爲主,釉以青中泛黃爲主,另有黑白、褐綠彩釉;紋飾豐富,以釉下彩爲其特色;器形品種多,形狀各異。而且長沙窯開創了以文爲飾的先例,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壺上記有一首忘年愛情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詩文趣味,具有濃厚的風土氣息。據考證,嶽州窯先,長沙窯後,後有長沙窯取代嶽州窯之勢。近年在日本、韓國、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學家在挖掘八、九世紀文化遺址時,發現有長沙窯瓷。1974年在寧波出海口處發現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幾百件越窯和長沙窯青瓷。

唐代湖南兩地瓷窯生產及銷售盛況空前,李羣玉的《石瀦》一詩,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古岸陶爲器,高林盡一焚。焰江湘浦口,煙濁洞庭雲。回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詩中作者目睹瓷窯的蓬勃發展,以至擔心挖瓷泥會挖到南嶽衡山,火神祝融死後埋在南嶽衡山。另外,詩人劉言史與孟郊在洛陽北山野之泉飲茶時也曾寫到湘瓷:“宛如摘山時,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可見當時湘瓷已發展到了相當規模,並在全國頗有影響。

當然說到了茶,更加不能忘記的是“茶禪一味”的說法,而至於茶禪那更是與湖南有這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教自隋朝由印度傳入中國以來,就開始與茶結緣,與“自古高山出好茶”,“自古名山多寺廟”聯在一起。唐以來茶作爲一種文化現象,與宮廷、寺院文化融爲一體,茶禪聯姻,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特殊現象,僧侶飲茶,擊鼓爲號謂之“茶鼓”,僧寺茶室謂之“茶案”,寺廟管茶製茶之僧謂之“茶僧”,以茶齋戒,以茶參禪已成爲風尚。

人們談起茶就會想到趙州和尚(從諗禪師)一連說三個“吃茶去”的機緣法語,也會記起乾隆皇帝將杭州三塔寺改爲“茶禪寺”的典故,還會聯想到餘杭縣的“徑山茶宴”。1992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節在湖南常德召開,參加會議的日本朋友說:“石門夾山寺是‘茶禪一味’的發祥地。”

唐代高僧善會禪師,在其師傳子德誠偈語“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崖泉”的指引下,在夾山寺以茶參禪,夾山和尚因茶悟道,造就深厚的茶禪功底。北宋徵宗政和年間,圓悟克勤大師主持靈泉禪院(即夾山寺),在其碧崖方室編著了10本《佛果圓悟禪師碧崖錄》,“頌古百順”,圓悟克勤大師以自己獨特的傳法方式,形成該寺特有的碧崖禪風,逐漸流傳國內外。《碧崖錄》成了當時中國禪學臨濟宗經典,譽爲“宗門第一書”。當時日本留學生學成回國,圓悟大師手書“茶禪一味”爲印可證書,後流傳日本,尊奉爲日本茶道之魂,成爲日本茶道的稀世珍寶。現存夾山禪寺院內的“茶禪一味”碑,爲今人所書。時至今日,以茶禪一味爲書者,獨此一處。

“茶禪一味”的學術價值在於證實茶與禪的結緣,既發展了茶文化也發展了佛文化,這種現象被現代稱爲雙蠃發展,把兩種需要悟道的信仰和理念,歸傳在同世界融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其次,“茶禪一味”是茶文化的一個主要學術分支。2003年4月中國茶葉學會與湖南石門縣聯合舉辦了2003中國石門夾山茶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爲石門是“茶禪之鄉”。

如今,當心情舒暢時,不如坐於湘江之濱,泡一壺熱茶,是否更加的覺得湘茶悠悠!歷史已經給湖南的茶文化書寫了濃重的一筆,但是更加輝煌的明天還有待湖南的茶人們奮力前行。

論湖南茶文化的歷史地位http://www.teascience.com/fulltext0501/1.htmfilename=CYKK200501000&dbname=CJFD2005&filetitle=%E8%AE%BA%E6%B9%96%E5%8D%97%E8%8C%B6%E6%96%87%E5%8C%96%E7%9A%84%E5%8E%86%E5%8F%B2%E5%9C%B0%E4%BD%8D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茶文化

只知道茶聖陸羽

湖南茶文化主題民宿前言怎麼寫

湖南茶文化主題民宿前言可以這樣寫:隨着近年來旅業的不斷蓬勃發展,民宿風光旅遊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種大背景下,將茶文化理念巧妙的融入到民宿室內設計中,設計出更具文化特色,更能吸引遊客的民宿,既能提供良好的居住體驗,又能給鄉村帶來實際收益,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就根據湖南茶文化主題民宿爲主來簡要敘述。這樣寫清新明瞭,不僅點明瞭湖南茶文化主題民宿,還講述了茶文化主題民宿的發展。

有關於茶的資料 關於茶文化的資料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爲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關於茶文化的資料,一起來看看。

關於茶文化的資料:茶文化的歷史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啓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關於茶文化的資料:茶文化的喝茶好處

  有助於延緩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據有關部門研究證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對人肌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的效能相當於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於其它同類物質。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據日本奧田拓勇試驗結果,證實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維生素E強18倍。

  有助於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對人體脂肪代謝有着重要作用。人體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內壁脂肪沉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後形成動脈粥樣化斑塊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兒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產物茶黃素等,有助於使這種斑狀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強的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變清,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有助於預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斷亞銨等多種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並具有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提高肌體免疫能力的功效。據有關資料顯示,茶葉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兒茶素類化合物),對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症的預防和輔助治療,均有裨益。

  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質鍶90和鈷60毒害的能力。據有關醫療部門臨牀試驗證實,對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用茶葉提取物進行治療,有效率可達90%以上;對血細胞減少症,茶葉提取物治療的有效率達81.7%;對因放射輻射而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症治療效果更好。

  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對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消炎止瀉有明顯效果。中國有不少醫療單位應用茶葉製劑治療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癒率達90%左右。

  有助於美容護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茶與養生

  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面板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面板的損傷等功效。

  有助於醒腦提神

  茶葉中的咖啡鹼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有助於利尿解乏

  茶葉中的咖啡鹼可刺激腎臟,促使尿液迅速排出體外,提高腎臟的濾出率,減少有害物質在腎臟中滯留時間。咖啡鹼還可排除尿液中的過量乳酸,有助於使人體儘快消除疲勞。

  有助於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遺》中對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記載。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因爲茶葉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當今時尚語言說,就是有助於“減肥”。這是由於茶葉中的咖啡鹼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幫助消化,增強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謂“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這裏。

  有助於護齒明目

  茶葉中含氟量較高,每100克幹茶中含氟量爲10毫克~15毫克,且80%爲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飲茶葉10克,則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1.5毫克,而且茶葉是鹼性飲料,可抑制人體鈣質的減少,這對預防齲齒、護齒、堅齒,都是有益的。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小學生中進行“飲後茶療漱口”試驗,齲齒率可降低80%。另據有關醫療單位調查,在白內障患者中有飲茶習慣的佔28.6%;無飲茶習慣的則佔71.4%。這是因爲茶葉中的維生素C等成份,能降低眼睛晶體混濁度,經常飲茶,對減少眼疾、護眼明目均有積極的作用。

湖南茶博會2020年時間和地點湖南茶博會介紹

對於喜歡喝茶,對茶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最近湖南這裏舉辦着一場湖南茶博會活動,屆時這裏會有着很多有關茶的東西,相信對於喜歡茶的朋友們一定是感興趣的,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湖南茶博會的舉辦資訊吧!

湖南茶博會2020年時間和地點

從2020第十二屆湖南茶業博覽會(以下簡稱“2020湖南茶博會”)組委會獲悉,9月11日至14日,2020湖南茶博會將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芒果館)舉行。

湖南茶博會介紹

展會規模達3萬平方米,吸引800家展商參展參會,來自67個主產茶區超30000款原產地茗茶將亮相。

本屆茶博會展品涵蓋六大茶類,老茶、新式茶飲等優質茶品同臺競展,更有茶服、紫砂、陶瓷、精品茶器具、工藝品、茶包裝等茶業周邊文創悉數亮相。以白沙溪、湘益茯茶、中茶黑茶等爲代表的黑茶企業,以大益、陳昇號、龍潤茶、益木堂等爲代表的普洱茶企業,以白琳展團、丁合利、周老厝等爲代表的白茶企業,以積慶裏等爲代表的紅茶企業,以四_單叢、天號崬、欣_單叢等爲代表的單叢企業將攜高顏值、好味道茶品赴會。以倪順生、錢金泉、應慧芳等爲代表的紫砂藝人將攜紫砂壺精品大作亮相。建水紫陶、欽州坭興陶、德化白瓷、鈞瓷、手工銀壺等各式茶器也將進行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茶博會聯合湖南茶頻道、微播網紅學院等媒體打造線上線下人氣直播間,百名流量網紅主播傾情助力,爲茶商茶友搭建方便快捷的線上對接渠道。展會期間,將有6場主題活動面向全球直播,10餘場品牌茶企新品首發路演,20餘場品牌茶企網紅直播,50款爆品熱銷茶時惠放價,100餘位網紅主播助力茶博,100餘場茶文化系列活動展演。

此外,還將舉辦湖南茶葉“三十”頒獎典禮、2020“茶祖神農”杯名優茶頒獎典禮等7場行業頒獎典禮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紅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湖南紅茶推介會等10餘場品牌活動,讓茶友感受不同地域的特色茶文化。

以上有關這場湖南茶博會的舉辦資訊,大家也對這場活動有所瞭解的,這場活動,不僅可以讓大家去了解當地的茶文化,也可以去購買,去品嚐各種茶,滿足大家對茶的需要!

茶文化介紹 茶文化簡單介紹

1、茶文化意爲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爲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2、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3、茶爲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爲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裏有茶順爲茗品。

長沙有哪些特色茶館?

如願茶坊

據說這是長沙最美的喝茶勝地。坐落在楓葉映紅的愛晚亭畔,背靠着嶽麓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春日裏新綠鳥鳴,夏日裏樹蔭如華蓋,秋日清風如林間私語,冬日淺雪火爐茶香滿山谷。

在四季的變換中,一羣愛茶的湘女,立志以“如願茶坊”爲基,推廣“茶”的生活方式,傳播“茶文化”。

這裏並不是所謂的網紅店,在嶽麓山上看不到路牌指示、也鮮少在網上看到他們家的宣傳。但也或許就是因爲這份清靜,汪涵、馬雲、高曉鬆等名人都曾到這裏喝茶。

最近的長沙雨水較多,找一天去茶館坐坐,聽聽山間的鳥叫、風吹樹葉的聲音,伴着優雅的古箏音樂,實在是美事一樁。

地址:嶽麓區嶽麓山南門愛晚亭能量谷右

半日無茶

這是一個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的地方。坐落在青山小鎮,本就不是熱鬧的地方,在這裏能找到難得的清靜。

半山無茶的裝修風格就非常的適合喝茶,古色古香、充滿味道。開茶館的人或許都是有情懷的人,茶館雖然不大,但服務卻令人舒適,能看出對茶的熱愛。

平日裏不少懂茶的朋友會把這裏作爲他們的根據地,品茶議茶。在店裏還看到許多藝術家畫的茶杯,形態各異,十分適合收藏。

地址:青山小鎮文化創意園

荼集茶館

雖說茶館是幽靜之地,但也有很多商家空打名頭,假借幽靜,賣一些品質一般的茶。

但在荼集,你能喝到的茶都是好茶。

茶館不大,貴在乾淨溫馨,茶品的包裝是老闆自己設計的、罐子請廣東梅州的老師傅純手工打造,點點滴滴都能感受到店主的用心和考究。

天氣好的時候,很多人在院子裏曬太陽,一口香茗,一口點心,實在是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

地址:觀沙嶺路茶山馨苑7棟3單元104

沐月棲茶書院

源於四位85後的女孩“循着茶香去旅行”,走遍中國茶區後攜手創造的“夢想中的茶會館”,也是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建築空間內的首間茶書院。

這裏的茶由中國各大茶區原產地生態好茶、當代茶器物、雲南勐樂山普洱古茶爲載體,店主希望向大家分享像茶一樣的生活方式。

來這裏喝茶,喝的就是一份輕鬆和安靜。泡茶的茶師都經過專業的茶道培訓,品茶過程中聽他們安靜的客人講茶、泡茶,實在是一種關於美的享受。

地址:梅溪湖路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近藝術館三號門)

未閒茶事

實在是一家從名字就開始特別的茶室。人人都說喝茶是閒人日常,但偏偏這間茶室的老闆卻把店名取爲“未閒”。

茶室坐落在桂園禪院這個是明代留下來的古建築,從外形就多了一分神祕和古樸。

茶室內清幽雅緻,走進去便能感受到主人的獨特品味與對“茶”的極致追求。老闆姚欣說,市場上很多茶館都變成了打牌聊天類的休閒場所,但自己的這間茶室不一樣,來到這裏,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品茶。

他不指望着這間茶室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收入,但永遠不會放棄的是對茶的品質把控與對品茶的環境營造。

地址:楓林三路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涉外花園北門桂園禪院

茶文化的茶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歷史

  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晉代茶文化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爲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爲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裏,飲茶不僅爲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爲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爲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裏,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着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繫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爲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藥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爲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

  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專有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裏,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透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爲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爲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着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表現爲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表現爲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

  3.由於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頂: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爲模、以茶養性、以茶爲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遊、以茶做菜、以茶爲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製藥。

茶文化的資料

、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爲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啓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爲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爲“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爲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爲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爲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透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爲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爲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爲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爲如此,神農才成爲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說法:

1.西南:“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爲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爲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衆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爲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爲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爲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爲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爲做爲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說法認爲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爲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爲飲料。

2.藥物:這一說法認爲茶“最初是作爲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爲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爲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爲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爲藥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爲“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爲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爲大衆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爲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爲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爲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爲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爲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爲依據,同時認爲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羣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羣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裏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爲,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Tags:茶文化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