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葫蘆山儲油條件好的原因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8.82K

葫蘆山儲油條件好的原因

葫蘆山的地質構造爲背斜結構,同時,葫蘆山主要以沉積岩爲主,在兩億年前的玄武紀是大量的動植物遺體的堆積地,經過沉積作用的變化,形成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岩層間孔隙度大,滲透性好,利於儲油空間的形成。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葫蘆山儲油條件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地質條件:葫蘆山地區地質構造穩定,地層狀況較好,形成了適合儲油的地質構造。油藏形成於古代沉積盆地中,地下儲層石質較好,能夠有效地儲存石油資源。

2. 油氣源供應:葫蘆山周邊地區有豐富的油氣源供應。附近的沉積盆地、構造帶以及古生物礁等地質條件爲葫蘆山提供了充足的油氣來源,形成了豐富的油氣資源。

3. 地下構造特點:葫蘆山地區地下構造特點複雜多樣,存在多層次的油氣儲層。這些不同的儲層具有較高的儲集性能,使得葫蘆山能夠儲存更多的石油資源。

4. 油藏勘探技術:葫蘆山地區的油藏勘探技術較爲先進。透過地震勘探、測井、岩心採集等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確定儲油層位置和儲量,提高勘探成功率,爲儲油提供了科學依據。

5. 優良的油田開發管理:葫蘆山地區在油田開發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具備成熟的開採技術和管理體系。科學合理的開採方案和高效的生產管理措施,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儲油效率。

綜上所述,葫蘆山儲油條件好的原因是地質條件優越、油氣源供應充足、地下構造特點複雜多樣、油藏勘探技術先進以及油田開發管理經驗豐富。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葫蘆山成爲一個有利於儲油的地區。

影響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區位條件有哪些

影響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區位條件有:

1. 地質條件:地質結構穩定,地層厚度足夠,地下水位低,地表地貌平坦,地質災害少。

2. 氣象條件:氣溫適宜,溼度小,風力小,降雨量少。

3. 社會經濟條件:選址安全,距離現有石油設施近,環境污染小,運輸條件好,社會穩定,人口密度小。

4. 接近消費市場。

5. 海運條件優越。

6. 靠近我國主要油田。

7. 石化發達的城市。

石油出產在哪裏?

不矛盾。

準確地說,石油通常出產在沉積盆地內部的背斜裏。

石油必須出產在沉積盆地的道理相信你也能明白,只有沉積盆地纔會有大量生物遺骸得以沉積下來。在上升區域是不會有沉積物儲存的,不但沒有沉積,原來的地層還回日漸風化剝蝕。

那麼石油爲什麼又出產在沉積盆地的背斜呢?

我們知道,有沉積地層並不一定都有石油,而是還必須要有儲油構造。

很多地層雖然也是沉積地層,也有大量生物殘骸沉積進去,但是由於岩石緻密或其它原因,生物殘骸都儲存在它原來死去的地方,所產生的有機物無法透過流動集中形成油田,而是分散在全部岩石中,無法成爲可以開採的石油。

因此要形成油田,就還得具備一個條件:沉積岩層的某一深度處是多孔隙的,這樣有機物才能流動富集。

但是我們知道,地下有空隙的地方就必然有水,而油比水輕,那麼油就只能漂浮在水上。

如果沉積盆地內地下雖然有空隙岩層,卻沒有背斜,那麼少量的油就會隨着大量的地下水到處流動,分散到不知哪裏去了。

但是如果地下多孔隙岩層中有一箇中間高兩側低的背斜,更好的則是有一箇中間高四周都低的穹隆,那麼油就被水的浮力託舉到背斜或穹隆中最高的部位,集中起來,就成爲了油田。

實際上地球上自古以來形成過大量的沉積盆地,它們幾乎個個都有大量的生物遺骸沉積在裏面,卻只有少數發育了油田,就是因爲雖油形成油田的生物來源,卻缺少合適的儲油構造,這些生物遺留物無法富集成油田。

其實形成油田還有更多的條件,遠遠不止以上所說的。

例如在多孔隙的地層的上面和下面都必須要有致密少空隙岩層,這樣才能把石油圈閉起來,以防止它流失。

又如埋藏的深度不能太淺、地下溫度不能太低,溫度太低生物物質來不及分解爲石油。

埋藏的深度也不能太深、地下溫度不能太高,溫度太高的話,石油首先會進一步裂解成天然氣,如果更熱的話則會分解成碳。

石油富集於淺海大陸架原因

你的觀點基本是對的。

1、淺海架一般被認爲是石油生成與儲存的良好場所。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大量泥沙的沉積爲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石油儲集在砂岩孔隙中,就好像在海綿裏充滿水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架淺海區。

2、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也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的地區。

中東地區最富有的資源就是油田,那爲什麼這個地區會有大量的石油儲存呢?

石油可以說是我們現在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原料,而中東地區的油田是非常多的,很多大國都盯着這塊“肥肉”,中東地區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豐富的油田,其實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想要形成石油,那首先必須要處於低緯度纔可以,而本身中東就屬於低緯度,還有就是中東地區的地形正好也是處於傾斜型的,這樣特別適合儲存石油。

由於中東地區這邊的地質結構比較的特殊,所以這邊的油田資源是相當的分,不但在陸地上有很多的油田,在海上也有很多的油田。其實中東地區石油含量這麼豐富,對於中東來說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之所以說是好事,是因爲中東地區可以依靠着這些油田來發展。之所以說是壞事,主要就是因爲有很多的國家都盯着這塊石油,這也是爲什麼中東地區一直戰火連天的原因。

以前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把中東放在眼裏,因爲當時中東地區確實是寸草不生,但是在一位教徒發現了這邊的石油以後,現在很多的國家都想拿到中東地區的石油開採權。在1908年5月份的時候,中東地區的石油第一次被開採出來,從這一刻開始,中東地區也徹底成爲了全世界的焦點。

從那以後,很多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通都來到了中東地區進行勘察,現在中東地區這邊的石油也是不斷的被挖掘出來。

中東地區最富有的資源就是油田,那爲什麼這個地區會有大量的石油儲存呢?

因爲中東地區的地理環境、地質結構正好符合石油形成的條件。

首先形成石油必須要處於低緯度,因爲處於低緯度纔可以提供有機物質,除此之外,地層也必須要發生升降的作用,從而形成地層旋迴。而中東地區正好處於中低緯度地區。

其次是地層是需要傾斜的,這樣容易儲存石油,如果地層是平的,石油是不好儲存的。中東地區地形正好合適。中東地區地下的碳酸鹽巖的孔隙和裂縫較多,提供了儲集性能良好的儲存環境。

而且中東地區位於阿拉伯板塊上,阿拉伯南部和東部地區由於亞丁灣和紅海海底擴張和早期海洋盆地引起的擴張,板塊斷裂,導致中東地區有着豐富的油田資源。

中東地區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的聯結地帶,就地質構造而言,其北部爲阿爾卑斯褶皺山系,西南部爲阿拉伯地盾,中間爲波斯灣盆地。遠古時期,地中海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經過沉積之後,轉化爲有機碳含量豐富的烴源巖。這些烴源巖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油巖。

由於中東地區天然形成的地質結構,所以它有着豐富的油田資源。

不僅如此,中東地下碳酸鹽巖的孔隙和裂縫較多,提供了儲集性能良好的儲存環境;柔韌性強、無斷裂、厚度大的石膏層和泥岩層,又爲油氣提供了最好的蓋層。這種優良的油氣“生儲蓋組合”,最終催生了厚度大、埋藏淺、雜質少、藏量可觀、勘探開發相對容易的中東油氣層。

油層是怎麼生成的?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液體礦牀,它儲藏在地下具有孔隙、裂縫或孔洞的岩石中,儲藏石油的岩石就是油層。

能夠形成油層的岩石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具有孔隙、裂縫或孔洞等石油儲存的場所;第二,孔隙、裂縫之間或孔洞之間相互連通,構成石油的通道(圖9)。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油層主要有砂岩油層、礫岩油層、泥岩裂縫油層、碳酸鹽巖油層、基岩油層、珊瑚礁岩油層、基岩油層、火山岩油層等。

圖9 油層示意圖

砂岩油層 砂岩主要是由各種岩石碎塊或礦物小顆粒組成的,這些小顆粒就是通常所說的砂粒,砂粒堆積在一起,而且被其他物質(大多數是泥質)所固結,成爲砂岩。砂岩的顆粒直徑大、顆粒之間的孔隙就大;顆粒直徑小,顆粒之間的孔隙就小(圖10)。

圖10 砂岩油層

1—砂岩顆粒;2—膠結物;3—孔隙儲油在砂岩中,除了具有能儲存石油的孔隙,還必須具有石油能在孔隙中流動的通道,才能使石油注入,並能在壓力的驅使下使石油流向油井。

礫岩油層 礫岩是由各種小礫石與較細的砂泥顆粒組成的。礫岩具有和砂岩相類似的特性,但是,礫岩的儲油條件一般不如砂岩好。這是因爲礫岩中的礫石雖然直徑大,但往往大小不一地混雜在一起,就像大豆和小米混雜的那種現象,而且孔隙經常被大量的膠結物所充填,所以孔隙度小,儲油條件差。

泥岩裂縫油層 泥岩的顆粒直徑比較小,所以一般無法儲存石油。但是在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下,泥岩受外力作用產生不同方向的裂縫和節理,造成相互連通的空間,因而也可以形成泥岩裂縫油層(圖11)。

圖11 泥岩裂縫油層

1—裂縫,被粉砂岩充填,含有石油;2—裂縫,含有石油;3—泥岩碳酸鹽巖油層 碳酸鹽巖的顆粒很細,相當於粉砂岩的顆粒。與砂岩和泥岩略有不同的是,碳酸鹽巖形成之後,由於含有碳酸的水沿着岩石的裂縫和孔隙滲於地下,它的溶解作用使碳酸鹽巖原有的孔隙和裂縫不斷擴大,日久天長,便形成了溶洞。常見的碳酸鹽巖油層有石灰岩油層、生物灰巖油層和生物碎屑灰巖油層,只要岩石內部含有豐富的連通孔隙,就具備了良好的儲油條件(圖12)。

圖12 石灰岩油層1—石灰岩;2—裂縫帶儲油

基岩油層 作爲盆地基底的古老岩石,包括岩漿岩和變質岩,在地表風化和構造運動作用下,產生斷層、節理、裂隙,形成了孔隙空間。如果這類岩石形成凸起且被不滲透的岩層覆蓋,就可形成良好的儲油層。

火成岩油層 雖然火成岩(火山岩)中無法生成石油,但當岩漿從地下深處涌至地表附近或者噴發出地表後,在冷卻的過程中會放出氣體,產生很多氣孔和裂縫。氣孔和裂縫相互連通便形成了儲油條件,即火成岩油層。

所以,概括地說,只要具有孔隙、孔洞或裂縫,而且這些孔隙、孔洞或裂縫是互相連通的,這樣的岩石就能夠成爲油層。

油層的類型雖然很多,但就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油田,比較多的是砂岩油層。

砂岩油層在地下深處是由很多不規則的砂體組成,人們把這些含油的砂體叫做油砂體。

地球上早就存在着山川、江河、湖泊和海洋,由於河流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千百萬年前,砂體就在河流、湖泊或海洋的不同地段上逐漸形成。

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油砂體,形態是複雜多樣的,儲油的性能很不均一。從平面上看,油砂體形態多變,大小懸殊,有長條狀、手掌狀、樹枝狀、掃帚狀及其他不規則形態;單個的油砂體最大面積可達數百平方千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千米;儲油性能相差很大。從縱向上看,在一套油層內,形態不同、厚薄不同、儲油性能不同的油砂體參差錯疊,互相串通(圖13)。

圖13 不同類型油砂體1—油砂體;2—非滲透性岩層

勘探實踐表明,大面積分佈、砂岩顆粒較粗、分選性好、孔隙度、滲透率都比較高、不同砂體之間的連道性較好且單層厚度大的油砂體是油田開發中的主力油層。

有一種長條狀的油砂體,形態比較簡單,延伸較遠,砂岩周圍變成連片的泥岩,砂岩和泥岩都是厚層的,砂岩的厚度沿着長條方向變化不大,而垂直於長條方向的變化很大,砂岩突變爲泥岩;在砂岩體中部的滲透率較高。這種油砂體一般屬於中等油層。

還有一種零星分佈的油砂體,砂岩零散地分佈在泥岩中,各砂岩部分互不連通,被泥質岩所包圍。這種油砂體一般屬於差油層(圖14)。

圖14 零星狀油砂體1—油砂體;2—非滲透性岩層

現代勘探概念與技術使得人們認識地下油層的能力大大地提高。認識了油砂體,就可以按照油砂體的分佈情況確定開發井網;認識了油砂體,可以按照油砂體產油能力的好壞確定開發層序;認識了油砂體,可以按照油砂體的特點進行分層開採,分層注水,分層控制油氣的產出量;認識了油砂體,可以按照油砂體精確地計算原油的地質儲量,進行分區塊的綜合認識和管理,等等。總之,對於油砂體的認識是合理開發油田的堅實基礎。

可以作爲蓋層和底層的幾乎全爲滲透性極低的岩層,比如泥岩、頁岩、粘土巖及硬石膏層、鹽岩層等等。吸飽了水的砂岩也能成爲油氣藏的底層。這種性能的變化對於油氣的注入和儲存至關重要,因爲,若在油氣進入圈閉之前,這些岩石的封閉性增強就會把油氣“拒之門外”,只有當油氣進入之後,蓋層封閉性增強,纔會有效地阻止油氣的逃逸,形成有工業價值的油氣藏。

形成石油需要哪幾個條件?

形成石油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遺體;二是要有儲集石油的地層和保護石油不跑掉的蓋層;三是還要有有利於石油富集的地質構造。

一些石油地質學家認爲,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紀與第三紀以後的海相沉積,這種地質構造是石油生成與儲蓄的良好的場所。架與近海緊相連,近海有着大量的藻類,魚類以及其他浮游生物,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當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掩埋後,這些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裏,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壓力,高溫及細菌作用,便開始分解。再經過長期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隨着大量泥沙的沉積,這就爲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石油儲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滿在海綿裏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架淺海區。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地區。

油氣藏或油氣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質條件

油氣藏或油氣田的形成需要哪些基本地質條件

最基本的是油氣的生成、聚集、儲存條件,石油地質學上將這種組合簡稱爲:生儲蓋圈運保(也有的概括成“生儲蓋運聚保”)。“生”指的是能夠生成油氣的岩石(烴源巖),“儲”指的是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滲透性,能夠儲集油氣的岩石(儲集層),“蓋”指的是孔隙度和滲透性低、能夠封堵油氣的岩層。“圈”指的是地下岩層或構造當中有一個不適宜油氣繼續運移的形態或物理化學條件,油氣如果在裏面聚集起來,能夠形成油氣藏,“運”指的是油氣運移,油氣運移分爲一次運移(初次運移,油氣離開烴源巖)、二次運移(油氣進入儲集層或圈閉形成油氣藏),有的還有三次運移(油氣藏破壞,油氣運移到地面),“保”指的是必要的儲存條件,如溫度、壓力、構造、岩漿活動等。油氣田是同一區域內油氣藏的綜合。

形成油氣藏的六大基本地質要素是什麼

生:生油層,富含有機質且大量轉化爲油氣。

儲:儲層,爲油氣提供儲存空間。

蓋:蓋層,覆於生油層、儲集層上部,阻止油氣的向上散逸。

圈:圈閉,油氣儲存的構造、地層、巖性條件。

運:運移,石油由生成到儲存的有效流動。

保:儲存,適合油氣儲存的綜合條件。

油氣藏形成的條件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基本單位,是油氣勘探的物件。石油和天然氣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地層中,它們必須經過遷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開採的工業油氣藏。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地質條件。這些條件概括爲:“生、儲、蓋、圈、運、保”六個字。

生油氣層:是指具備生油條件的含油氣的地層。它富含有機質,是還原環境下沉積的,結構細膩、顏色較深,主要由泥質岩類和碳酸鹽類岩石組成。生油氣層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陸相的。另外生油氣層遷必須具備一定的地質作用過程,即達到成熟,纔能有油氣的形成。

儲層:是能夠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又能輸出油氣的岩層,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滲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雲岩及裂隙發育的頁岩、火山岩及變質岩構成。

蓋層:指覆蓋於儲油氣層之上、滲透性差、油氣不易穿過的岩層,它起著遮擋作用,以防油氣外逸。頁岩、泥岩、蒸發巖等是常見的蓋層。

圈閉:就是儲集層中的油氣在運移過程中,遇到某種遮擋物,使其不能繼續向前運動,而在儲層的區域性地區聚集起來,這種聚集油氣的場所就叫圈閉。如背斜、穹隆圈閉,或斷層與單斜岩層構成的圈閉等(圖10-2)。

運移:指油氣在生油氣層中形成後,因壓力作用、毛細管作用、擴散作用等,使之轉移到有孔隙的儲油氣層中,一般認爲轉移到儲油氣層的油氣呈分散狀態或膠狀。由於重力作用,油氣質點上浮到儲油氣層頂面,但還不能大量集中,只有當構造運動形成圈閉時,儲油氣層的油、氣、水在壓力、重力以及水動力等作用下,繼續運移並在圈閉中聚集,才能成爲有工業價值的油氣藏。

儲存:油氣要儲存,必須有適宜的條件。只有在構造運動不劇烈、岩漿活動不頻繁,變質程度不深的情況下,才利於油氣的儲存。相反,張性斷裂大量發育,剝蝕深度大,甚至岩漿活動的地區,油氣是無法儲存的。

簡述油氣藏形成必要條件。

在古生代海相盆地發育過程中,擠壓擡升作用使古隆起頂部地層遭受侵蝕,造成早期聚集油氣的大量散失,而古陸塊活動性大,地殼變形強烈,多期沉降的陸緣坳陷和陸內坳陷又有利於優質烴源巖堆積。擠壓擡升所形成的古隆起伴生有溶蝕孔洞和構造裂縫,可以改善儲層物性,使古隆起成爲晚期生成油氣的有利聚集場所。中一新生代,中國受到相鄰板塊的強烈作用,古老的海相盆地受到強烈改造和破壞,縮小了海相地層的有利勘探範圍;中—新生代構造和盆地疊加作用,則使古生界變形強烈、埋藏深度加大並且造成複雜的地貌,增加了海相油氣藏的勘探難度。但同時,中—新生代地層的覆蓋也是海相地層深埋生烴和古油藏儲存的必要條件,在海相油氣封蓋層未受到嚴重破壞的地區,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探前景。

求油氣藏成形的地質條件,最好是陝北的,謝謝,學習用。

你這個題目有點大,只能概要回答。油氣藏形成一般主要包括生、儲、蓋、運、儲五大條件。首先說一下區域背景。

陝北斜坡是鄂爾多斯盆地的一部分。鄂爾多斯盆地是指河套盆地以南、渭河地塹以北、銀川地塹以東、晉兩撓褶帶以西的廣大地區,是⋯個大型的內陸盆地,面積約25x104km2,地跨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位於華北地臺的西部,是一個多構造體系、多旋迴演化、多沉積型別的大型盆地。是一個古生代地臺及臺緣坳陷與中新生代臺內坳陷疊合的大型克拉通翁地,基底爲太古代、早元古代變質岩結晶基底,基底之上有中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蓋層沉積,具明顯的二元結構。結晶基底比較複雜,巖類衆多,同位素年齡分佈於140~380Ma;沉積蓋層時代較全,屬多旋迴型,除缺欠志留~泥盆系外,從寒武系至第三系均有沉積。在地質歷史中,經歷了早古生代陸表海、晚古生代濱海平原、中生代內陸湖盆和新生代周邊斷陷四個發育階段。鄂爾多斯甕地整個古生代經歷了早古生代海相碳酸鹽巖沉積環境,而晚古生代從石炭紀到二疊紀經歷了一個由海陸過渡環境轉變爲陸棚環境的過程,古氣候經歷了晚石炭世溫暖潮溼、早二疊世溫熱潮溼到晚二疊世乾熱氣候的演化過程。

現今的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由極其簡單的大向斜組成的構造鹽地,東西向傾斜,構成了南北方向展布的矩形盆地輪廓。盆地主體被四周的斷裂所限,其內大部分地區地層平緩,傾角不足1度。除盆地邊緣褶曲、斷裂、撓曲構造等發育外,盆內構造極不發育,構成了華北克拉通上一個最穩定的塊體或構造單元。根據盆地的地質演化史及現今地質構造特徵,將盆地劃分爲伊盟隆起區、陝北斜坡、渭北隆起、晉西撓折帶、天環向斜和西緣逆衝帶六個構造單元。

如何形成油氣藏, 油氣藏是怎樣形成的

油氣藏包括石油礦藏和天然氣礦藏。石油是海洋中的低等植物和動物(統稱浮游生物)在隔絕空氣並在細菌(生物化學)作用下,先形成“腐泥”,然後在高溫(200攝氏度)和高壓(地質化學)作用下先生成中間產物--原瀝青,最後形成石油。天然氣的形成與石油一樣,實際上它是石油的“副產物”,可與石油共存,也可以存在。油氣藏的形成年代跨度很大,其年齡範圍從6億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到1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最年青的石油礦甚至貯存於沖積層中,屬於現代地質期,年齡只有4000年。

原生與次生油氣藏的形成條件?

原生油氣藏就是油氣從烴源巖運移到儲集層中聚整合藏,並一直儲存至今的油氣藏。而次生油氣藏,就是原生油氣藏遭受後期的構造改造,油氣發生了再分配,在原油氣藏的上方擇地聚整合藏。

油氣藏形成的條件和成因型別有哪些

一個油氣藏存在於一個的圈閉之中,具有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或氣-水)介面。只有油聚集的稱油藏;只有天然氣聚集的稱氣藏。油氣藏生成的關鍵在於生儲蓋的組合,即有生油巖、儲集層、蓋層三大要素,此次是圈運保組合,即圈閉、運移、保護。

油氣藏按圈閉的成因分類:構造油氣藏,包括背斜油氣藏、斷層油氣藏、裂縫性背斜油氣藏和刺穿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包括巖性油氣藏、地層不整合油氣藏、地層超覆油氣藏和生物礁塊油氣藏。水動力油氣藏,包括構造型水動力油氣藏和單斜型水動力油氣藏。複合油氣藏,包括構造-地層複合油氣藏、構造-水動力複合油氣藏、地層-水動力複合油氣藏和構造-地層-水動力複合油氣藏。除上述分類外,還有過去流傳較廣的布羅德分類。根據儲集層的形態把油氣藏分爲:層狀油氣藏,包括背斜穹窿油氣藏和遮擋油氣藏;塊狀油氣藏,包括構造突起油氣藏、侵蝕突起油氣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氣藏;不規則油氣藏,包括在正常沉積岩中的透鏡體油氣藏、在古地形凹處的砂岩體油氣藏、在孔隙度和滲透率增高地帶中的油氣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氣藏。

01油氣地質與勘探 02油氣藏開發地質 03油氣田地質工程 哪個比較適合女生?而且我是跨專業考研

樓主,問題爲啥不詳細點呢 這樣我們回答有針對性啊 具體看我空間吧

爲什麼背斜儲油向斜儲水

因爲水與石油的密度不一樣。此外,煤、石油等是由千萬年的地質演化形成的,與岩層的新老關係密切。有些含有油氣的沉積岩層,由於受到巨大壓力而發生變形,石油都跑到背斜裏去了,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

通常,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尋找油氣資源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所以,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工程建設上,背斜處適合建隧道,向斜處適合建水庫。

背斜向斜的工程應用:

背斜的工程應用

背斜常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背斜處適合建隧道。煤、石油等是由千萬年的地質演化形成的,與岩層的新老關係密切。有些含有油氣的沉積岩層,由於受到巨大壓力而發生變形,石油到背斜裏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

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背斜根據其自身地質形態可開挖隧道。背斜地形下儲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所以油田廣佈,尋找油氣資源時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向斜的工程應用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向斜處適合建水庫。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向斜岩層蓄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背斜向斜

油氣的聚集是什麼?

生油層中生成的油氣是高度分散狀態,那麼油氣是如何運移到儲集層中去的?什麼樣的岩層能夠作爲儲集層?油氣是流體,在儲集層是否繼續運移?我們現在已經找到的油氣藏具有什麼樣的特徵?這些都是本節要研究的問題。

一、儲集層

最初開採油氣時,人們看到油氣從油井裏源源不斷地流出,以爲地下一定存在着油河、油湖、油溪。後來隨着勘探和開發的發展,人們才建立起科學的概念,即油氣在地下是儲存在一些岩石的孔隙、縫、洞中,就像水充滿在海綿裏一樣。

凡是能夠具有使流體儲存並有滲濾能力的岩層統稱爲儲集層。若儲集層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油氣,則稱爲含油氣層。已開採的含油氣層稱爲生產層或產層。

(一)儲集層的物性

衡量某一岩層能否作爲儲集層,最根本的條件在於它是否有供油氣儲存的孔隙性和允許油氣在其中流動的滲透性。滲透性與油氣在岩石中的飽和度有關。因此,孔隙性、滲透性和飽和度是儲集層的重要參數。

1.孔隙性

嚴格地說,地殼上所有的岩石都具有一些孔隙。但不同的岩石其孔隙的大小、形狀及發育程度極不相同,因而其儲集油氣的能力也顯著不同。碎屑岩以粒間孔隙爲主;碳酸鹽巖膠結作用強,以後生(次生)的溶蝕孔隙爲主,粒間、粒內孔隙也存在。它們都可成爲儲集油氣的良好空間。

岩石中孔隙體積的多少用孔隙度來表示。孔隙度是指巖樣中所有孔隙空間體積之和與該巖樣總體積之比值。由於它是指巖樣中的全部孔隙的總體積,故稱爲總孔隙度或絕對孔隙度。

岩石中總孔隙度越大,說明岩石中孔隙空間越大。但岩石中不同大小的孔隙對流體儲存和流動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岩石中那些孤立的互不連通的孔隙和微毛細管孔隙,即使儲存有油和氣,在現代工藝技術條件下也不能開採,沒有實際意義,因而在實踐中又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那些互相連通的,且在一般壓力條件下允許流體在其中流動的孔隙總體積與該巖樣總體積之比(用百分數表示)。

顯然,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小於絕對孔隙度。對膠結不甚緻密的砂岩,二者差別不大;但對膠結緻密砂岩和碳酸鹽巖,二者可有很大的差別。目前油田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所以習慣上將有效孔隙度簡稱爲孔隙度。儲集層的孔隙度多在5%~30%間,而最常見在10%~20%範圍內。孔隙度小於5%的儲集層,一般認爲是沒有開採價值的,除非地層中存在有在岩心中不易發現或無法完整儲存的其他孔洞或裂縫。

2.滲透性

在有壓差存在的條件下,岩石本身允許流體透過的性能稱爲岩石的滲透性。嚴格地說,自然界中所有的岩石只要壓差足夠大都具有滲透性,滲透性的好壞用滲透率(K)來表示。

最早進行滲透性實驗的是法國人亨利·達西。他發現:一種流體透過孔隙介質時,其流量(Q)與施加在孔隙介質兩端的壓差(Δp)成正比,與橫截面積(A)成正比,而與流體的黏度(μ)及孔隙介質的長度(L)成反比,即:

Q∝ΔpA/μL將上式引入係數K,並寫成等式,則有:

3932

式中 K——岩石的滲透率,μm2;

Q——流體流量,cm3/s;

A——孔隙介質(岩心)橫截面積,cm2;

L——孔隙介質(岩心)長度,cm;

Δp——透過岩心兩端的壓力差,105Pa;

μ——流體黏度,mPa·s。

式(2-1)即爲著名的“達西定律”或“達西直線滲濾定律”。K稱爲滲透率,它與岩石的孔隙結構(孔隙大小、半徑等)有關,而與透過的流體性質無關。

如果是氣體時,氣體會隨壓力降低而體積膨脹,取平均流量,式(2-2)可轉化爲:

式中 Qg——氣體平均流量。

以上討論的是一種(即單相)流體存在於岩石孔隙中的滲透率,要求這種流體不與岩石發生任何物理化學反應,且流體運動過程中是層流狀態。這種單相流體透過岩石的滲透率稱爲岩石的絕對滲透率。

在油層內,常常是油、氣、水三相或兩相共存,它們在岩石中同時流動時,存在着相互干擾、相互影響,因此,岩石對其中每一相流體的滲濾作用與單相流差別較大。爲了與絕對滲透率相區別,把多相流體共存時岩石對其中每一相流體的滲透率稱爲相對滲透率或有效滲透率,分別用符號Ko、Kg、Kw表示油、氣、水的相對滲透率。岩石中,任何一相相對滲透率總是小於該岩石的絕對滲透率。

3.飽和度

飽和度是指岩石中某相流體的體積與岩石中孔隙體積之比。用符號So、Sg、Sw分別表示岩石中含油飽和度、含氣飽和度和含水飽和度,顯然So+Sg+Sw=1。

4.孔隙度、滲透率和飽和度間的關係

儲集層的孔隙度與滲透率間通常沒有嚴格的函數關係,因爲影響它們的因素很多。如黏土巖的絕對孔隙度可達30%~40%,但滲透率卻很小,原因是孔道太小。有些緻密石灰岩儲集層雖然孔隙度很低,但由於有裂縫的存在,其滲透率卻相當高。但是,岩石的有效孔隙度與滲透率間的關係較爲密切,有效孔隙度高的儲集層,其滲透率也高。有效滲透率不僅與岩石的性質有關,而且與其中流體的性質和它們的飽和度有關。當岩石中某相流體的飽和度很小時,則不流動;隨着該相流體飽和度的增大,相對滲透率也增大,其關係見圖2-7。

圖2-7 油、水飽和度與相對滲透率關係曲線(二)儲集層的類型

儲集層的岩石類型很多,但主要的有兩類:碎屑岩儲集層和碳酸鹽巖儲集層。

1.碎屑岩儲集層

碎屑岩儲集層的岩石類型有礫岩、砂岩和粗粉砂岩,其中以中、細砂岩爲主。它們以粒間孔隙爲主,分佈廣泛,物性好。我國含油氣盆地內,絕大多數是碎屑岩儲集層。

影響碎屑岩儲集層物性的因素有許多。碎屑顆粒的分選性(均勻程度)越好、磨圓度越高、顆粒粒徑較大的儲集層,其孔隙度和滲透率越高;碎屑岩儲集層顆粒間的膠結物成分、含量、膠結類型對其儲油物性有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泥質、鈣質膠結岩石比硅質、鐵質膠結岩石疏鬆,儲油物性好;接觸式、孔隙—接觸式膠結的岩石比基底式、孔隙—基底式膠結的岩石物性好。

2.碳酸鹽巖儲集層

碳酸鹽巖儲集層的岩石類型有各種石灰岩和白雲岩。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空間極爲複雜,但歸結起來分爲孔、縫、洞三類。值得提出的是,碳酸鹽巖儲集層孔、縫、洞多是在成巖後生作用階段由地下水的溶蝕和構造力的作用形成,其岩石物性變化較大,岩心樣品測定其孔隙度、滲透率值往往並不能反映儲集層中的特性。

四川是我國碳酸鹽巖氣田的重要分佈區,已有兩千多年的開發歷史;華北盆地古近系和震旦系至奧陶系地層中也有碳酸鹽巖儲集層。

3.其他巖類儲集層

其他巖類儲集層是指碎屑岩儲集層和碳酸鹽巖儲集層以外的各種岩石構成的儲集層,如岩漿岩儲集層、變質岩儲集層、黏土巖儲集層等。這類儲集層雖然岩石類型多樣,但佔世界總油氣儲量的比例小(約0.2%)。在國內、國外都發現了這類儲集層的油氣,如我國遼河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組沙三段下部的凝灰岩、粗面岩中發現了工業性油氣流;酒泉盆地鴨兒峽油田,是在變質岩(板岩、千枚巖、變質砂岩)基底上形成油藏。其他巖類是否能儲集油氣,關鍵是它們在其形成之後能否形成儲集油氣的空間。

二、蓋層

蓋層是位於儲集層之上能夠封隔儲集層以免油氣向上逸散的保護層。蓋層是油氣藏形成的一個重要條件,其封隔性好壞,直接影響着油氣能否在儲集層中聚集和儲存。

蓋層封隔油氣是由於它巖性緻密、無裂縫、滲透性差。

常見的蓋層岩石類型有黏土巖(泥岩和頁岩)、蒸發巖(鹽巖、石膏)和碳酸鹽巖。通常情況下,黏土巖蓋層往往與碎屑岩儲集層相伴生;石膏和鹽巖蓋層常是碳酸鹽巖儲集層的蓋層;而碳酸鹽巖不僅能生油,而且也可以作爲自身的蓋層,形成自生、自儲、自蓋式生儲蓋組合。

三、油氣運移

石油和天然氣都是流體,它們在生油層中生成,再運移到儲集層中,在儲集層內或儲集層間運移到合適的地方,聚集起來成爲油氣藏。因此,油氣運移是油氣藏形成的重要過程。我們把油氣從生油層向儲集層中的運移稱爲初次運移,油氣運移到儲集層之後的一切運移稱爲二次運移。

(一)油氣運移的方式

目前的研究認爲,油氣在地下運移的方式主要有擴散和滲濾兩種。

1.擴散

物質的分子運動,使其在各個方向上的濃度都趨於平衡的現象,稱爲擴散。擴散是由濃度差引起的。在油氣生成過程中,生油層中油氣的濃度較相鄰的儲集層高,因而向儲集層中擴散。油的擴散速度比氣的擴散速度慢,因此,擴散是天然氣運移的主要方式。在地層中,油、氣或氣、水接觸時,天然氣在液體中擴散,隨着時間的推移,氣分子在油(或水)中各方向的濃度趨於平衡,進而使液體達到飽和。

2.滲濾

液體在孔隙介質中的流動稱爲滲濾。流體滲濾必須在有壓差存在的條件下進行。滲濾是油氣在地層中運移的主要方式。油氣在地層的孔隙孔道中滲濾服從達西直線滲濾定律。

(二)促使油氣運移的動力

地下的油氣雖然是流體,但它們在地下運移時必須具有動力。研究表明,促使油氣運移的動力主要有五種。

1.地靜壓力

地靜壓力是由上覆沉積物(巖)的重量所造成的負荷。地靜壓力的大小隨上覆地層的厚度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沉積盆地裏,生油層往往在盆地中心,其顆粒細,厚度大,地靜壓力也大,地溫高;而盆地邊緣地帶顆粒粗,孔隙發育,物性好,厚度薄,地靜壓力小,地溫低,從而使盆地中心與邊緣形成壓差,中心部位地層中的水和生成的油氣在此壓差下向邊緣地帶運移。

2.水動力

當沉積物壓實固結後,地靜壓力主要是由岩石的顆粒骨架所承擔。儲集層孔隙中的流體所承受的壓力不是地靜壓力,主要是由儲集層內流體本身的重量引起的壓力。當儲集層無泄水區而靜止不動時,此壓力爲靜水壓力。靜水壓力對油氣聚集作用不大。

若儲集層在地表存在着供、泄水區,水在岩層中可流動,這種地下水流動而產生的動力稱動水壓力。儲集層供、泄水區間的高程差產生的水壓頭越大,動水壓力越大。水在儲集層中的運動速度與水壓梯度(即沿着水流方向單位距離的壓力降)成正比。動水壓力使水攜帶着油氣一起運移。

3.構造運動力

構造運動力促使油氣運移是間接的。一是構造運動力使地下岩層形成新的構造格局,打破原來的壓力分佈區的平衡,油氣重新由壓力高的地區向壓力低的地區運移;二是構造運動力使地下岩層產生裂縫、斷層,爲油氣的運移創立了通道。

4.浮力

當油氣進入飽含水的儲集層之後,由於油、氣、水的密度不同而發生重力分異作用,即氣輕上浮,水重下沉,油居中間。這種促使油、氣、水發生分異作用並使油氣上浮的力,即爲浮力。

5.毛細管力

在毛細管內(圖2-8),使油麪上升或下降的作用力,稱爲毛細管力。其大小可用公式表示:

圖2-8 毛細管孔隙中油水接觸面示意圖

式中 pc——毛細管力,N/cm2;

σ——油水介面張力,N/cm2;

θ——介面與孔壁間夾角;

r——毛細管半徑。

沉積岩石爲親水岩石,即θ<90°,毛細管力指向石油,水起排油作用。生油層毛細管半徑(r)小,毛細管力大;而儲集層毛細管半徑(R)大,毛細管力小,因此,生、儲油層間產生壓力差:

在此壓力差的作用下,油氣由生油層進入到儲集層中。同樣,在同一儲集層中,油氣也會由小孔隙進入到大孔隙中。

6.熱力

岩石埋藏深度越大,溫度越高。在溫度作用下,岩石和岩石孔隙中流體發生膨脹,且隨溫度增高而增大。由於流體的膨脹係數比岩石顆粒的膨脹係數大得多,因此,孔隙中油氣會由盆地中心(深處、高溫)向盆地邊緣(淺處、低溫)運移。

除上述幾種力外,促使油氣運動的力還有地球自轉力、細菌活動,等等。

(三)油氣初次運移

油氣是由生油層中極其分散的原始有機質生成的。因此,剛生成的油氣本身也是極其分散的,它們常以孔隙水爲載體(油氣溶於水或呈遊離態),在地靜壓力的作用下由生油層運移到儲集層中。事實上,初次運移的動力除了地靜壓力作用外,熱力、毛細管力、黏土礦物脫水作用都極爲重要。還有人認爲生油層中的新生甲烷氣對油氣初次運移起着重要的作用,甲烷可以使生油層內部形成異常高壓,使岩層產生微裂隙,爲油氣運移開創了通道。同時,甲烷氣對油有較大的溶解作用,作爲油的運載體,而實現初次運移。

油氣初次運移的主要時期發生在油氣大規模生成時期(即生油主帶形成時期)。

(四)油氣二次運移

油氣進入到儲集層後,開始是呈油滴或小氣泡的分散遊離狀態。在充滿水的儲集層內,由於密度不同產生浮力,油氣會向儲集層的頂部運移並彙集成油珠或油柱。在水動力和構造運動力等的作用下,這些遊離狀的油珠或油柱會沿儲集層的孔隙、裂縫、斷層或不整合面由壓力高的地區向壓力低的地區運移。普遍認爲,油氣的二次運移是緊接着油氣初次運移開始的,但油氣二次運移的主要時期是發生在主要生油期(初次運移時期)之後發生的第一次構造運動期。因爲構造運動不僅發生區域性地層傾斜、褶皺或斷裂,而且形成了新的壓力分佈區,爲油氣運移創造了有利的地質條件。

二次運移的距離與儲集層的巖性—巖相特徵有關。海相地層巖性穩定,油氣二次運移的距離較長(可達上千公里);陸相地層巖性-巖相變化大,二次運移距離較小。

四、圈閉及油氣藏

油氣在儲集層中運移,只有當岩層的上傾方向有遮擋條件時,才能阻止此油氣繼續運移,並使油氣聚集起來。這種能使油氣聚集起來的地質場所稱爲圈閉。有油氣的圈閉稱爲油氣藏。

(一)圈閉

1.圈閉的組成

任何一個圈閉都是由三部分組成:

(1)儲集層:能夠儲存並滲濾油氣。

(2)蓋層:位於儲集層之上,阻止油氣向上逸散。

(3)遮擋物:能從各個方向阻止油氣繼續運移的封閉條件。遮擋物可以是蓋層的本身彎曲(如背斜),也可以由封閉性斷層、地層超覆、地層不整合或巖性尖滅等遮擋條件所形成。

2.圈閉的類型

根據圈閉的成因,可將其分爲三種類型:

(1)構造圈閉:是由構造運動形成的變形或變位圈閉,包括兩類:背斜圈閉和斷層圈閉。

(2)地層圈閉:是由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地層超覆或不整合面覆蓋圈閉。

(3)巖性圈閉:是盆地內由沉積條件差異而造成的儲集層在橫向上發生巖性變化,併爲不滲透性岩層遮擋時的圈閉,如砂岩尖滅和砂岩透鏡體圈閉。

3.圈閉的度量

度量圈閉容積的大小,用到以下參數(見圖2-9):

(1)溢出點:流體充滿圈閉以後,開始溢出的那一點。

圖2-9 圈閉容積有關參數示意圖

(2)閉合高度(h):圈閉中,儲集層的最高點與溢出點間的高程差,簡稱閉合度。

(3)閉合面積(S):透過溢出點的構造等高線所圈閉的面積。

(4)儲集層的有效厚度(H):儲集層中具有工業性產油能力的那一部分厚度(計算時,應扣除非滲透性夾層)。

(5)有效孔隙度(φ):前已述及。

圈閉的有效容積(Q)是評價圈閉的重要參數之一:

(二)油氣藏

1.油氣藏的概念

油氣藏是指油氣在單一圈閉中具有同一壓力系統的基本聚集。若圈閉中只有油聚集,稱爲油藏;只有氣聚集,稱爲氣藏;而同時聚集了油和遊離氣則稱油氣藏。通常所說的工業性油氣藏,是指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開採油氣藏的投資低於所採出油氣經濟價值的油氣藏。

2.油氣藏內油、氣、水的分佈

在圈閉內,油、氣、水的分佈是按密度大小呈有規律分佈的:氣輕,聚集在圈閉的最高部位;水重,位於圈閉的最下部;油在中間。由於儲集油、氣、水的孔隙空間是相互連通的,所以同一個油氣藏內應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在油氣勘探和開發工作中,爲了說明油氣藏和油、氣、水在平面上的分佈,常用到以下參數(見圖2-10):

(1)含油(氣)高度:油水接觸面與油(氣)藏最高點的海拔高度差。有氣頂時,含油高度爲油水接觸面與油氣接觸面的海拔高程差。油氣接觸面與油氣藏最高點間的海拔高差爲氣頂高度。

圖2-10 背斜油氣藏中油、氣、水分佈示意圖(2)含油(氣)邊緣:含油邊緣指油水接觸面與含油層頂面的交線。在此線以外,只有水沒有油。對氣頂來說,油氣接觸面與含油層頂面的交線爲含氣邊緣。

(3)含水邊緣:指油水接觸面與含油層底面的交線。在此線以內只有油沒有水。

(4)含油(氣)面積:含油邊緣所圈定的面積爲含油麪積。對氣頂來說,含氣邊緣所圈閉的面積爲含氣面積。

(5)底水和邊水:在含油邊緣內的下部支託着油藏的水稱之爲底水;在含油邊緣以外襯托着油藏的水稱之爲邊水。

3.油氣藏形成條件

油氣藏的形成要有一系列基本條件:

(1)要有充足的油氣來源。充足的油氣來源是形成油氣藏的基本前提,它不僅取決於沉積盆地的面積和生油凹陷下沉的持續時間長短,即生油巖體積的大小,而且還取決於生油巖的巖性-巖相特徵和地化指標,即生油巖生油量的多少。

(2)要有有利的生儲蓋組合。對形成油氣藏來說,生、儲、蓋層缺一不可。在生油層和儲集層間互出現的正常式生儲蓋組合中,上一生儲蓋組合中的生油層又是下一生儲蓋組合的蓋層,生油層和儲集層間接觸面積大,排烴距離短且及時,可形成油氣豐富的油氣藏。

(3)要形成有效的圈閉。並非地層中所有的圈閉都能形成油氣藏。只有那些離油源區近,在油氣大規模運移之前形成的以及水動力作用不太強烈的圈閉才能形成油氣藏。而那些遠離油源區且油氣來源不充足、形成於油氣大規模運移之後、水動力沖刷作用強烈的圈閉往往是“空”的。

(4)要有良好的儲存條件。油氣藏形成之後,如果沒有經歷過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斷裂)、岩漿活動、水動力強烈沖刷作用破壞的話,油氣藏可以儲存至今。

在滿足上述條件的情況下,一個圈閉是形成油藏、氣藏還是油氣藏,這與地層壓力及油氣飽和壓力(即當壓力降低時,氣從石油中分離出第一個氣泡時的壓力)有關。當地層壓力大於油氣飽和壓力時,氣溶解於原油中而形成無氣頂的純油藏。但當地層壓力小於油氣飽和壓力時,氣從石油中分離出來,初期圈閉中油、氣、水進行重力分異,形成具有油水、油氣介面的油氣藏;隨着油氣的不斷供給,油、氣、水進行重力分異,油氣介面和油水介面都會逐漸下降。當油水介面達溢出點後,則圈閉的有效容積中只有油氣存在,仍爲油氣藏。此時若再供給油氣,圈閉中油從溢出點溢出,而運移到更高處的圈閉中進行聚集,油氣介面繼續下降。若油氣介面降到溢出點時,圈閉中只有氣存在而形成純氣藏(見圖2-11)。依據此形成原理,在一系列溢出點依次升高的若干圈閉之中,低處的圈閉會形成氣藏,向上會依次爲油氣藏、油藏,這種分佈人們稱爲“油氣差異聚集原理”(見圖2-12)。

圖2-11 在單個圈閉中油氣分異聚集示意圖

圖2-12 在系列背斜圈閉中油氣分異聚集示意圖4.油氣藏的類型

油氣藏分類方法很多,但目前我國常用的是根據圈閉成因來劃分,包括構造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和巖性油氣藏。

1)構造油氣藏

構造油氣藏是油氣在構造圈閉中的聚集,包括背斜油氣藏和斷層油氣藏兩類。

(1)背斜油氣藏: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地層發生彎曲變形,形成向周圍傾伏的背斜,稱背斜圈閉。油氣在背斜圈閉中聚集形成的油氣藏稱爲背斜油氣藏。在世界石油及天然氣的產量和儲量中,背斜油氣藏居於首位,其形態較簡單,主要是儲集層頂面拱起,上方被非滲透性蓋層所封閉。我國酒泉盆地老君廟油田是典型的背斜油氣藏,見圖2-13。

圖2-13 老君廟油田構造圖及橫剖面圖(2)斷層油氣藏:斷層油氣藏是斷層圈閉中的油氣聚集。形成斷層圈閉的基本條件是儲集層的上傾方向被斷層所切割,儲集層與斷層另一側的不滲透層直接接觸,即“砂岩不見面”,而形成斷層遮擋圈閉,見圖2-14、圖2-15。斷層油氣藏的特點是斷層附近儲集物性好;油、氣、水分佈複雜。

2)地層油氣藏

地層沉積的連續性中斷所形成的不整合覆蓋和地層超覆圈閉中的油氣聚集,爲地層油氣藏。根據儲集層與不整合面的關係,大體分爲以下兩類。

圖2-14 彎曲斷層與傾斜地層組成的油氣藏

圖2-15 交叉斷層與傾斜地層結合組成的油氣藏

(1)不整合油氣藏(亦稱“古潛山油氣藏”):油氣位於不整合面之下較古老的岩層中,新生古儲,儲集層物性好,單井產量高,如我國任丘油田,見圖2-16。

圖2-16 任丘油田構造及剖面圖

1—含油麪積;2—潛山侵蝕面等高線;3—斷層;4—剖面線;5—古近系沙河街組;6—古近系東營組;7—新近系;8—油藏

(2)地層超覆油氣藏:當沉積盆地下降,沉積範圍擴大(水進),新沉積的沉積物覆蓋了較老的地層並與盆地邊緣基底相接觸,形成地層超覆。超覆圈閉中的油氣聚集即爲地層超覆油氣藏,如青海馬海氣田,見圖2-17。

3)巖性油氣藏

沉積條件的變化導致儲集層巖性發生橫向變化而形成巖性尖滅和砂岩透鏡體圈閉中的油氣聚集,稱巖性油氣藏。下面是幾種比較典型的巖性油氣藏:

(1)巖性尖滅油氣藏:在斜坡地帶沿上傾方向漸變爲不滲透泥岩,併成楔形尖滅於泥岩之中的砂岩體,稱巖性尖滅圈閉,油氣聚集於其中形成巖性尖滅油氣藏,如老君油田的西部圍翼古近—新近系“L”油層中的L5、L6層,見圖2-18。

圖2-17 馬海氣田剖面示意圖(2)透鏡體油氣藏:頂、底向四周合併的砂岩體,四周被泥岩所限,構成砂岩透鏡體圈閉,其中的油氣聚集即爲砂岩透鏡體油氣藏,如我國獨山子油田,見圖2-19。

圖2-18 老君油田的西部圍翼剖面圖

圖2-19 獨山子油田砂岩透鏡體油氣藏剖面圖

(3)生物礁塊油氣藏:是淺海碳酸岩臺地上生物礁中的油氣聚集。由於油源豐富,儲集物性好,圈閉形成早,常形成儲量大、產量高的油氣藏,且成羣成帶分佈。

除了上述油氣藏類型外,還有一些隱蔽性油氣藏,如水合氣藏、水動力圈閉油氣藏、向斜油氣藏等,在此不再詳述。

(三)油氣田

油氣田是指在同一局部構造面積內,受同一構造運動所控制的、上下疊置的若干個油氣藏的總和。如果在這個局部構造範圍內只有油藏,則稱爲油田;只有氣藏,則稱爲氣田;如果既有油藏,又有氣藏,則稱爲油氣田。

Tags:儲油 葫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