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盛姓的來源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95W

盛姓的來源

1、系出姬姓。

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建立郕國。

公元前408年爲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爲氏,即盛氏。

2、出自以祖名爲氏,以奭姓所改。

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奭氏。

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白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白盛,是西周晚期開始設定的官位。

傳說從周夷王姬燮開始,周王室開始將內宮牆壁

3、粉飾爲白色,因設白盛之官,其職責就是負責粉刷牆壁。

其實,與其說是官稱,不如說是職業,如同今天建築行業的內裝修之粉刷工匠。

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4、出自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盛佳氏,滿語爲Se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長白山色欽(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盛氏。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盛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三。

1、系自姬姓。

周穆王時盛國,爲周同姓之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北盛鄉城,戰國時滅於齊,子孫以國爲氏。

盛國即國,所以盛、成爲同一祖之後,當武公之後裔。

2、源出姬姓。

漢東海北地太守盛苞,其先本姓,避漢元帝之諱,改姓盛。

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之後,支庶以其名爲氏。

3、外族基因的流入

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事件發生很晚,直到清朝初期,世代居遼寧的滿洲八旗中的盛佳氏族集體改姓漢族盛姓。

滿洲八旗的盛佳姓先民是來自盛姓漢民,與當地滿人混居.被同化併入旗成爲滿人。

因此,東北地區的盛姓中有一部分來自滿族。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先秦時期,盛姓活動在山東、河北一帶。

進入秦漢,盛姓已在古吳國之地江蘇形成大族。

宋朝時期,盛姓不足6萬人口.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之後。

盛姓主要分佈於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

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約佔盛姓總人口的29%。

明朝時期,盛姓大約17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89%,闖入明朝百家大姓,排在第九十七位。

當時江蘇、浙江、陝西爲盛姓比較集中的地區,三省大約佔盛姓總人口的79%。

其次分佈於河南、安徽、湖北、山東等。

江蘇爲盛姓第一大省,大約佔盛姓總人口的43%。

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爲中心的盛姓分佈區。

三、郡望堂號

盛姓的郡望有汝南、樑國。

盛姓以無怨、躬養爲其堂號。

“無怨”堂號源出東漢的盛吉。

盛吉宮廷尉,相當於今天的最高大法官,每天夜裏問案,讓妻子拿蠟燭,自己拿着案卷辦理。

每判一個都要反覆考慮,量刑上從寬。

每判一個重刑,夫妻均流着淚反覆考慮,最後決斷,做了二十年的法官,人說他“有恩無怨”。

四、盛姓血型:

盛姓人羣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8%,A型佔29.6%,B型佔27.9%,AB型佔8.7%。

五、當代盛姓的分佈

當代盛姓的人口大約有70萬多,爲全國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的0.056%。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現八形的態勢。

目前盛姓的第一大省爲湖南,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15%。

湖南、浙江、安徽、江蘇是盛姓的主要分佈區,這四省盛姓大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52%。

其次分佈於上海、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吉林,這六省市盛姓大約又佔26%。

全國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東達長江三角洲的一大塊盛姓聚集區。

在浙滬、蘇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東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羣中分佈頻率爲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居住了大約44%的盛姓人羣。

()

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東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陝西東南、黑吉中部、遼寧東部,盛姓在當地人羣中分佈頻率在0.9%—0.15%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8%,居住了大約22%的盛姓人羣。

1、系出姬姓。

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建立郕國。

公元前408年爲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爲氏,即盛氏。

2、出自以祖名爲氏,以奭姓所改。

周代召公別月國苦千夜下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奭氏。

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白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白盛,是西周晚期開始設定的官位。

傳說從周夷遊十細傳兒種王姬燮開始,周王室開始將內宮牆壁

3、粉飾爲白色,因設白盛之官,其職責就是負責粉刷牆壁。

其實,與其說是官稱,不如說是職業,如留內可其同今天建築行業的內裝修之粉刷工匠。

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雜差堅補“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4、出自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盛佳氏,滿語爲Se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雖也真,世居長白山色欽(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盛氏。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1、系出姬姓。

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建立郕國。

公元前408年爲齊國所滅,其子孫以來自國爲氏,即盛氏。

2、出自以祖名爲氏僅附務,以奭姓所改。

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奭氏。

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來自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白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白盛,是西周晚期開始設定的官位。

傳說從周夷王姬燮開始,周王室開始將內宮牆壁

3、粉飾爲白色,因設白盛之官,其職責就是負責粉刷牆壁。

其實,與其說是官稱,不如說是職業,如同今天建築行業的內裝修之粉刷工匠。

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4、出自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來自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盛佳氏,滿語爲SenggiyaHala表盟被臺較由,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長白山色欽(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盛氏。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1、願系出姬姓。

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建立郕國。

公元前408年爲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爲氏,即盛氏。

2、出綠自以祖名爲氏,以奭姓所改弦放煙突數章。

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來自,稱奭氏。

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白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白盛,是西周晚期開始設定的官位。

傳說從周夷王姬燮開始,周王室開始將內宮牆壁

3、粉飾爲白色,因設白盛之官,其職責就是負責粉刷牆壁。

其實,與其說是官稱,不如說是職業,德如同今天建築行業的內裝修之粉刷工來自匠。

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4、出自他族改姓來自,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盛佳氏,滿語爲Senggiya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肉媽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臉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長白山色欽(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盛氏。

盛姓的起源?祖籍在何方?

盛(Shèng)姓,中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組名爲氏,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歷史名人有盛吉、盛度、盛宣懷、盛治華等。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郕同盛。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郕國即是其中之一。郕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河南範縣、山東寧陽縣一帶。春秋時期,郕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爲齊國所滅。亡國後的郕國公族爲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爲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兩千多年來的盛姓人,是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爲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爲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爲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爲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爲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爲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爲姓,成爲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爲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爲盛姓始祖。 遷徙分佈   盛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郕國;另外一支盛姓系由?#93;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歷史上,盛姓先後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樑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現了許多名重一時的人物。其中,東漢時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國公盛彥師、元代的詩人盛彧、明代的畫家盛林、清代的實業家盛宣懷等,都是盛姓的傑出代表。我國盛姓的始祖,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系出姬姓,召公?#93;支孫封於盛爲燕附庸姓?#93;氏,後避漢元帝諱,改以國爲氏,這一點,有充分的資料可資說明。關於盛姓的來源,以及他們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淵源,歷來姓氏學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說:“周穆王時盛國之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更詳細指出:“周同姓國也,爲齊所滅。穆天子傳,盛姬之國也。公羊傳,成降於齊師,成者盛也,諱滅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樑國。”從上面的文獻,盛氏的來龍去脈,便一目瞭然了。同時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記載的:“望出汝南、樑國”,則該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見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時,這一支姬姓後裔主要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帶。不過在更早的東漢時期盛氏人士的活動範圍已不僅限於河南、四川兩地,當時我國南方的雲南地方,也已經有了他們的蹤跡,當時跟名臣司馬相如有過一段淵源的盛覽,根據史載是葉榆人,也就是現在雲南省大理縣的人士。盛覽是以問作賦之法於司馬相如而在歷史上留名。據說,他本來很自負,有一次向司馬相如請教之後,竟然終身不復敢言作賦。盛姓在和臺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湖北之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等地。盛姓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當今較爲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盛姓的來源和歷史

盛姓的來源和歷史如下:

1、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爲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爲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爲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爲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爲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爲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爲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爲盛氏。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爲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爲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爲姓,成爲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爲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爲盛姓始祖。

4、歷史上,盛姓先後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樑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現了許多名重一時的人物。其中,東漢時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國公盛彥師、元代的詩人盛彧、明代的畫家盛林、清代的實業家盛宣懷等,都是盛姓的傑出代表。 我國盛姓的始祖,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爲燕附庸姓奭氏,後避漢元帝諱,改以國爲氏,這一點,有充分的資料可資說明。

盛姓起源和來歷:周文王兒子姬叔武封於郕地後改盛姓

盛姓主要有四大起源,一是源自周文王的第七個兒子郕叔武,受封於郕地,亡國後郕國貴族就以成、盛等爲姓。二是源自周召公姬奭的後裔,因爲古時“奭”“盛”同音。三是源自西周時期的官職位-白盛,負責宮廷牆壁的刷白。四是部分少數民族改姓。

盛姓起源和來歷

1. 源自郕叔武

周文王的第七個兒子姓姬,名叔武,在周武王姬發繼位後,姬叔武就被賜封於郕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泰安市,從而建立了郕國,所以姬叔武又被稱爲“郕叔武”,但是戰國時期戰亂不斷,而郕國並不強大,於是後來就被齊國所滅,於是郕叔武的子孫就去掉了邑偏旁改爲成姓,還有部分族人則增加偏旁,改爲了盛姓。

2. 源自姬奭

盛姓的另一個分支是源自奭姓族人,在周朝時期,周召公姬奭有一脈子孫是以祖先名爲姓,從而誕生了奭姓,但由於古時候“奭”和“盛”同音,且在西漢時期需要避諱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所以也有部分族人改爲了盛姓,最終形成了盛姓氏族的正宗。

3. 源自官職名

在西周時期設定了一個官職叫做“白盛”,主要是負責宮廷之中牆壁的裝飾和刷白的,早在周夷王在位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於是白盛官吏的後代中就有以祖先官職爲姓的,最終形成了白盛氏,後來才簡化爲白姓或者盛姓。

4. 源自少數民族改姓

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盛姓氏族中也有不少少數民族改姓來的,其中包含了滿族、鮮卑族等,最典型的就是滿族的盛佳氏,祖先原本是漢族,但後來被鮮卑的烏桓部俘虜,最終融入了鮮卑族,從而改爲了少數民族姓氏,但後來因爲推行漢姓,於是又漢化了姓氏,取姓氏頭一個字改爲了盛姓。

盛姓的來源

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建立郕國。公元前408年爲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爲氏,即盛氏。出自以祖名爲氏,以奭姓所改。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奭氏。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

1、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於郕,建立郕國。公元前408年爲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爲氏,即盛氏。

2、出自以祖名爲氏,以奭姓所改。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奭氏。其奭姓後人在西漢時避漢元帝劉奭的名諱,改稱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白盛,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白盛,是西周晚期開始設定的官位。傳說從周夷王姬燮開始,周王室開始將內宮牆壁

3、粉飾爲白色,因設白盛之官,其職責就是負責粉刷牆壁。其實,與其說是官稱,不如說是職業,如同今天建築行業的內裝修之粉刷工匠。據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白盛,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4、出自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盛佳氏,滿語爲Se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長白山色欽(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盛氏。

盛這個姓的起源是什麼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解析:

盛氏始祖―――召公

盛姓起源有三:一爲以祖名爲氏,其始祖爲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爲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爲姓,成爲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爲盛氏。二爲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周武王滅商之後,分封地許多同姓諸侯國,其中就有盛國。盛國在今山東泰安南部一帶。春秋時,盛國被齊國所滅,其後世遂以國名爲姓,稱爲盛氏。三爲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爲盛氏。

盛氏的郡望爲汝南、樑國、廣陵等。汝南郡,漢高帝時所置,其地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河以北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樑國郡,漢有樑國,後改稱樑郡,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南。廣陵郡,漢有廣陵國,後改稱郡,治廣陵,故城在今江蘇江都東北。晉初徙治淮陰,在今江蘇淮陰東南。

盛氏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湖北之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等地。盛姓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

盛姓的來源和發展有哪些?

常州盛姓中,尤以龍溪盛氏中“長房三分支派”最爲著名。所謂“長三房”,是指遷常第三世盛芳有三子:用章爲長房,元章爲次房,順章爲三房。

長房用章有三孫:長孫可仁爲“長一房”、次孫可義爲“長盛宣懷曾祖盛宣懷曾祖二房”、三孫可禮爲“長三房”。晚清名臣盛宣懷一支即出自“長三房”。該房第十一世曾祖盛洪仁(1748—1815),號士翁,乾隆時捐賑議敘九品,授登仕郎,因子孫官誥贈資政、榮祿、光祿大夫。

平生“尤留心經史,論古具卓識有至性,常以敬宗收族自任,孝績載邑志並載桑梓潛德錄”。《常州府志》有傳。洪仁嗣子(十二世)盛隆(1786—1867),字樹堂,號惺予,別號龍溪居士,嘉慶十五年(1810)以宛平籍中舉人,以知縣發浙江,歷任安吉、太平、長興、德清、孝豐、歸安、山陰諸縣和縣及海寧州知州。

道光年間三次任浙江鄉試同考官,在任尤重潔己愛民,善聽斷獄案由,所至有政聲。他曾在縣府大堂懸聯曰:“不循情、不愛錢、一副冷麪皮,但知執法;勿矜才、勿使氣、滿腔熱心血,總期無刑。”晚歲歸居故里,關懷同族及地方公益,猶好學不倦,嘉惠後學,著《人範須知》六卷行世,卒於同治六年,享年82歲,葬於江陰馬鎮岐新塋。

《常州龍溪盛氏宗譜》32卷1943年敦睦堂藏版(該譜爲盛宣懷宗譜)生四子:應、康、廉、賡,女二,次適武進費庚吉(嘉慶會元,官福建儲糧使)之子費勳藩(直隸清河道學正),外甥即清著名學者、書法家費念慈。

長子盛應(1808—1860),字硯存,道光癸卯順天舉人,歷任同知、歸安知縣;三子盛廉(1818—1846),字鏡存,號謹人,嗜學工詩,著《蓮初吟草集》,惜賚志未遂,卒年僅29歲;四子盛賡(1823—1900),字璞人,號樸人,少承家學,官於湘31年,歷任長沙、瀏陽、沅江、安鄉、道州等知縣、知府,升桂陽直隸州知州,爲官以清廉著稱。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杏生、荇生)、幼勖,號補樓愚齋、次沂、止叟等,出生於江蘇常州府武進縣龍溪,清末家,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

北洋西學學堂(今天津大學)和南洋公學(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實業家和福利事業家。盛家直到現代仍聲勢顯赫,如香港亞洲電視前執行董事盛品儒爲盛宣懷直系後人,盛品儒堂兄、亞視電視主要投資者王徵爲其堂弟的曾孫。

盛姓的來源和歷史

盛姓的來源和歷史: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

盛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盛國;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

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爲齊國所滅。

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爲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爲姓,姓盛。出自祖名爲氏,以奭(Shì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爲盛氏。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爲周朝燕國的召公奭。

姓氏的本義

姓,早期的姓是一種族號。姓不是個別人、個別家族的稱號,而是整個氏族的稱號。“百姓”,最早很可能就是指衆多的氏族。

姓有“別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會中,同姓不婚,實質上就是同一氏族內部的人不得通婚。姓有“崇恩愛,厚親親”的作用。“崇恩愛,厚親親”,不單是指人倫關係、思想感情的親疏厚薄問題,更重要的是牽涉到權利、物質利益的問題。

在氏族社會中,同氏族的成員平等地享有氏族內部的各種權利。到了奴隸社會,“百姓”指的就是貴族,而奴隸是沒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平民也還是沒有姓。

“盛”姓的來源!

一、姓氏來源

來源有三:

A 是上古周穆王時有盛國,其公族子孫以國名爲姓,世代相傳姓盛;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爲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爲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爲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爲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B 是改自奭姓,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爲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爲姓,成爲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爲盛氏。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爽避元帝諱改姓盛。

C、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爲盛氏。

二、郡望堂號

漢上蔡縣地,元、明、清爲汝寧府治,現在河南省汝南縣。《姓考》記載:“周穆王時盛國之後”。望出汝甫,樑國。

三、歷代名人

盛彥師——唐朝虞城人。少仕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平王世充,徐園朗反,詔爲安撫大使,戰敗被執。園朗令作書招其弟舉虞城叛,彥師不從,園朗壯而置之,後得還。以他罪誅。

盛度——字公量。宋朝餘杭人。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書故地,繪爲西域圖以獻,真宗稱其博學。盛度一生好學,居家外出,手不釋卷,善於作文,曾奉沼編續《通典》、《文苑英華》。著有《愚谷》、《銀臺》、《中書》、《樞中諸集》等書。以疾致仕,卒溢文肅。

盛延棋一一字白沙,江蘇儀徵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師學堂,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下關海軍起義。2年(1913年)在煙臺參與海軍討袁起義密謀,事泄未遂。4年冬,在上海蔘加中華黨人發動之奪取肇和軍艦,炮擊江南製造局之反袁起義。5年5月,孫中山自日本回國,在滬謁孫中山。被以索晌爲名之魯藉水兵伐擊,蹈海殉義。年29歲,13年12月,大元師帥令追贈爲海軍中將。 1985年江蘇省追認爲烈士。

參考資料: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430&name=盛%20%20%20%20%20%20%20%20

姓氏"盛"的來歷

盛源出於姬姓。

周穆王時有同姓封國盛(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被齊國滅掉。

盛國國君的後代稱盛氏。

盛年,清朝初年的圍棋高手,被人譽爲“國手”,著有《弈府秋陽》、《仙機武庫》等圍棋書。

百家姓:盛姓來源

姓氏概況

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九位,人口約八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4%左右。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國名爲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爲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爲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爲姓,姓盛。

2、出自漢朝時期奭氏族人,屬於避諱改姓爲氏。該支盛氏,得姓於西漢晚期,是由奭氏所改。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姬奭),他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在周武王病逝後由周成王姬誦繼位後,與周公旦一起,盡心竭力地輔佐周成王,平定了武庚叛亂、平定了東夷、淮夷、徐夷等,爲穩定和進一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召公奭的後裔子孫中,就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奭氏,世代相傳。到了西漢元帝劉奭即位(公元前48年)之後,由於其名爲“奭”,天下百姓必須避其名諱,包括字諱與音諱,因此奭氏族人遂改爲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盛氏正宗。這在史籍《姓譜》上就有記載:“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在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中也記載:“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盛氏族多尊奉召公奭爲得姓始祖。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爲盛氏。

姓氏風範

盛 度:字公量。宋朝餘杭人。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書故地,繪爲西域圖以獻,真宗稱其博學。盛度一生好學,居家外出,手不釋卷,善於作文,曾奉沼編續《通典》、《文苑英華》。著有《愚谷》、《銀臺》、《中書》、《樞中諸集》等書。

姓氏家訓

1、敦篤人倫:人倫爲端本之要,義不後君、忠不忘國、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友而愛、弟恭而和、夫義而柔、婦順而貞;睦宗族、信友朋、敦倫道,此之謂也。

2、勤儉治家:陶侃運甓,貴而習勞。敬姜績麻,耄而弗懈。凡屬長幼男女、士農工商,分職任功,勤克有濟,非惟治生,抑少思*,萬錢一食,何曾禍家,一裘十年,晏子保世,凡屬服食、日用、宮室器物,懲奢祛華,非惟裕財,抑宜惜福。

3、男女有別: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禮遠嫌疑。

4、戒*行:*爲萬惡之首。近則喪德,促年遠則,流毒招報。熟讀戒*文,未見不可思,當見不可亂,既見不可憶。於寡婦尤宜慎之。

5、戒口過:孔曰:惡稱人之惡者。孟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戒口過也?勿毀聖賢長上,勿談閨閫*欲,勿造歌謠以爲敏,勿訐隱私以爲直,勿揚人之短,勿誇己之長,勿唆爭訟,勿破婚姻。有一於此,天必禍之,人必忌之。非獨失忠厚之道,抑中毒所由致也。

6、戒曠功:諱昌黎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論語曰:敏則有功。勿早眠晏起,勿捨己芸人勿耽杯中物而失事,勿貪戲中局而廢時。禁佚遊,戒閒談。讀者奮志功名,其餘農工百職,亦各以此獲利。

7、慎交遊:朋友居五倫之一,人孰無之,但恐有比匪傷,燕朋之害。故古人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與不善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人誠於擇人,不資其勢,不利其有,惟取其切磋之益。

8、存心公平:銀錢穀米既屬公項,不可假名積私。積私者天暗算之。戥秤斛鬥,當有平準,不可利己損人,損人者神顯報之。

9、謹防門戶火燭:

朱柏廬先生家訓曰,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外門早閂,內戶當閉,而油鹽魚肉,柴茶穀米諸項,各宜封鎖,一以防小人之偷竊,一以杜癡人之漏落。所謂謹於未然,以戒不虞也。

10、立品行:人無貴賤,品行當立。出言不妄誕,作事不輕狂,衣冠必整飭,瞻視必尊嚴,志高則從理,日裕作德則心逸,日休歸樸則還純。秉公守正,未必希聖,軼賢亦近賢親仁,所以勳德。比頑狎惡,所以辱名。勿輕言結拜,以利交者,利不可得則疏,以勢交者,勢不及庇則暌,甚則反戈矛;勿濫布腹心,過爲暱者,或曲誘以私,路深相狎者,或巧中以邪,行久則反毒噬之,始之不慎,悔於將來。福壽無盡,譬之源遠流長,根深枝茂。如心存害人者,便是心地壞了,將來禍殃不少,譬之本實先撥,枝葉摧折,可不戒哉?

盛姓圖騰

盛,盛放之義。是專指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穀物等貢品。引申有豐富、繁華、衆多、顯赫、讚美等義。“盛”也通“成”,有成爲、成就。

Tags: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