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採茶舞普遍流行於江南一帶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92W

採茶舞普遍流行於江南一帶

,尤其是浙江和福建地區。這種舞蹈來源於採茶的傳統,通常由女性執行。舞蹈動作輕盈自如,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採茶舞也經常在各種文藝節慶和民間活動中演出,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採茶舞是廣泛流行於我國( )的民間歌舞形式。

採茶舞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 )的民間歌舞形式。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採茶舞。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綵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几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

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臺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

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繡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彩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繡花鞋。

有穿淡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爲二胡、笛子、嗩吶爲主,再伴以鑼、鼓、鈸爲主的打擊樂。

隨着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羣衆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鬥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

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釆茶舞是哪個民族的

江南小調《採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爲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我國南方採茶地區,如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及雲貴等省的漢族地區,亦稱“茶歌”、“採茶歌”等。樂曲輕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刻劃出純樸的採茶姑娘採茶時的歡樂情景。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度極爲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採茶舞曲》以後一直作爲單獨節目演出,它還被歌舞團、實驗歌舞團、東方歌舞團等二十三家文藝團體作爲保留節目,一時風靡城鄉,並多次到國外演出,成爲知名度最高、最爲觀衆喜聞樂見的茶歌茶舞;1987年,《採茶舞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作爲亞太地區優秀民族歌舞儲存起來,並被推薦爲這一地區的音樂教材。這是中國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最高榮譽。 檢視原帖>>

採茶戲爲什麼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

採茶戲,是流行於江南地區和嶺南一些省區的一種漢族戲曲類別,產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種類繁多,各地特色鮮明。2006年5月20日,採茶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意義

如果沒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采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係。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爲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爲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爲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係。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爲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衆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爲“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爲“茶園”或“茶樓”。因爲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爲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爲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臺,臺前平地稱之爲“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衆席,設定茶桌、茶椅,供觀衆邊品茗邊觀戲。專業劇場,是辛亥前後纔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爲“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爲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爲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衆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採茶舞曲特點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風作曲] 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爲素材,具有舞曲風格。 (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讚美。) 歌舞曲。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爲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爲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中國民間小戲中的採茶戲主要流行於哪些地區

1、採茶戲簡介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高安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從唱採茶歌發展爲採茶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爲“採茶燈”,“採茶燈”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爲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1]

2、贛南採茶戲

2.1贛南採茶戲簡介

贛南採茶戲是贛南土生的一種劇種,是當地的民間燈綵以及採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爲採茶戲的,由於贛南當時盛產名茶,所以廣大茶出現了茶歌和活動。據資料介紹:贛南採茶戲來源於《九龍山摘茶》這個劇目,因此,又把贛南採茶戲稱爲 “茶燈戲”和“燈子戲”,一般來說,他的角色是由三人(兩旦一醜或生旦醜)組建而成,所以又稱爲 “三腳戲”或者“三角班”,到二十世紀中葉爲止開始統稱爲贛南採茶戲。一般來說贛南採茶戲與當地的飲茶習俗及茶葉產銷業的發展相一致,並且它的藝術形式和表現內容深刻蘊含這當地人獨特的性格和精神需求。贛南採茶戲的題材多表現爲下層羣衆的日常生活,比如:補皮鞋、撿菌子、盤花生等現象,但是愛情佔採茶戲的比重最大。劇目一般以喜劇、鬧劇爲主,配以少量正劇與悲劇。贛南採茶戲的道具主要使用勾筒、嗩吶、鑼鼓、鈸、笛子等樂器,基本道具則有戲服、扇子、椅子、桌子,但戲服與扇子;而人物通常由二女一男組成,女的叫大姐、二姐,男的叫茶童;腔調包括燈腔、茶腔、路腔、雜調四種;舞蹈主要有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及摹擬動物形象,總之贛南採茶戲是融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綵於一體的一種音樂形式,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載歌載舞,氣氛輕鬆活潑,語言幽默風趣等藝術特點。儘管人物少,佈景簡單,但是隻需幾樣傳神的道具,便於在山區流行,所以十分受大家的喜愛。

2.2贛南採茶戲的來源

贛南採茶戲相傳初步形成在明朝末年的贛江源頭安遠縣九龍山茶區,它經歷了採茶歌、茶燈舞和三腳班這三個階段。一般來說:採茶歌是以採茶勞動爲主的山歌,如“十二月採茶歌”,而茶燈則是由由紙紮到使用綵綢的茶籃發展而成,每年春月新茶葉市場或假日,人們通常使用茶燈舞助興娛樂。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在當地民間燈籠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在原有的演唱形式的基礎上加入茶藍,風機,手帕和勞動力的流動,並進入民間花燈,成爲現在唱歌跳舞,現在採茶戲,也被稱爲“茶籃燈”。明末,茶燈得到新的發展,“十二月採茶歌”改爲“妹妹採茶”,和“龍”臺全新。該網站是在“姐妹”和“採茶板凳龍”的早期劇目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網絡上數百年,總是伴隨着客家人的生活和工作,繁衍發展,是客家採茶戲興盛繁榮,同時客家移民帶來的網絡傳播。採茶戲在贛南誕生後,除在本省廣爲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傳。

2.3贛南採茶戲的角色分析——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爲“正醜”;二是“醜行醜扮”,稱爲“反醜”。

正醜: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他們具有勤勞樸實、爽朗大方、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演唱時,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身穿“三花衣”,腰繫“白堂裙”,下穿“燈籠褲”,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長袖筒”。載歌載舞,活潑輕鬆。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爲主,高矮步法相結合,節奏明快,頗具特色。

反醜: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蕩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動、含蓄、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動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猴子洗臉”、“猴子撒尿”、“蜻蜓點水”、“懶貓抓癢”、“雞公啄米”、“畫眉跳架”、“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臉譜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醜”表演大同小異。

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表演矯健優美、樸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爲豐富,既能單手打扇子花,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動作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傘花、開門關門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蹺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2]

3、贛南採茶戲音樂特色

3.1 贛南採茶戲富有豐厚的生活氣息和喜劇色彩。

贛南採茶戲原有的傳統劇目都是藝人口頭創作的,因此,生活語言豐富,往往妙語橫生,風趣幽默,如《補皮鞋》、《試妻》等戲,劇情簡單的戲劇的原始戲曲藝人口頭創作,因此,富有的生活語言,常常妙語橫生,情節簡單,但在日常生活中,戲劇生產,但其幽默的語言,思維的人生態度,豐富多彩的唱歌,唱歌跳舞,現在讓觀衆笑,牢牢抓住觀衆,生活是很強的。同時,茶葉舞蹈大部分行動是勞動過程,生活的行動,仿真動物景觀,如:茶葉採摘,採摘水果,打豬草,撿田螺行動處理適用於歌舞劇,例如:“九龍山茶”系列生活,生產和行動;“雙投”一劇泰伯,三姐妹和雙蘑菇等山的歌。經過長期的歷史茶歌舞藝人的加工,提煉,尤其在數以千計的誇張和即興創作,從而產生了大量豐富多彩,樂趣,強烈的舞蹈動作。它是語言中的幽默和滑稽的舞蹈動作,使茶葉在甘南強烈的喜劇效果,即使是一個悲劇,往往在漫畫的形式來完成的,例如:《滿妹賀喜》是老夫少妻與呆漢俊妻的兩對婚姻悲劇,亦以喜劇的手法進行表演,這正反映了贛南勞動人民充滿樂觀的生活態度。

3.2 贛南採茶戲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色鮮明

贛南採茶歌舞中使用的音樂是屬於小調連接體,根據不同曲牌的風格、弦路、調式以及使用情況,分爲四類:“茶”“燈腔腔的“路”腔”和“雜調”,簡稱“三腔一調”。”茶庭”是網站主旋律,節奏活潑明快,旋律和抒情,富有田園山味。隨着聲譽的“鴿子”,和“牡丹”調“打”的唯一“調”。”該燈腔”在調,是粗糙,厚厚的暖和的沉浮,旋律,歌劇的味道較濃,表現好的勞動人民的熱情向上的精神,常用的嗩吶和鑼鼓伴奏,跳舞的喜悅。”路腔”適應道路唱的曲子的名字,這是特有的活潑,詼諧,現在唱歌跳舞,現在的戲劇表演藝術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世界。”雜調”微妙的甜,精緻華麗,在採茶戲音樂雖然不是腔,但偶爾穿插的飾品,,,常能起到獨特的藝術效果。在課程採茶戲唱腔音樂,無論茶腔或腔,或道腔和雜調,廣泛適用於李寧字。李寧成順口溜唱:入窖”喲嘿”,去“嗬嗨”,“你要做的繡花鞋”,“撕下時,男人和女人的花”。可以說,誰唱的是離不開李寧詞,甚至“歌詞不是李寧的話”。甘南市採茶舞曲伴奏主持“鉤”(類似於粘土二胡),通常,一個正弦(例2- 6),一個反弦(1- 5),只有偶爾使用,笛子和絃樂,有時結合,打擊樂器,用於民間鑼鼓,鼓點,快板,鑼,鑼,饒寶。傳統的曲調唱女高音風格:從腔;尾調腔高高升起落腔;李寧;唱詞詞巧妙地;當地語言和節奏非常密切;正,反向同一曲調變化對比與各種曲調;演唱方法;潤腔變化細膩;男性女二重奏音樂會;有些傳統唱腔曲牌的演唱與勞動節奏和情緒結合的天衣無縫;非常講究音韻。

3.3 贛南採茶戲 “三絕”:扇子花、矮子步、單水袖

3.3.1扇子花

贛南採茶舞,無論男女老少,手中必拿一物:彩扇。不可以是任何生活用具,生產工具,是幫助,四肢的延伸,表演誇張得體,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力,與風扇了千姿百態,用來表達情感,誇張的氣氛。如早期的曲目“採茶”在風扇成爲茶農勞動和生活展示道具,和鞭,揮戈千里;當筆,書寫和繪畫;當茶籃,和鋤頭,運用自如,無數的變化。扇子花常用的是“其”和“雙”,當執行“四個手指手指頭花,頭朝前,三花四邊形,2指花搖他的,雜草,新聞,捕捉,搖晃的腹側的“藝術公式。風扇法達30餘種,如:“風”把“扇”·範”“切”迷“風車扇”“天花板”波“扇”,它的各種態度,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

3.3.2矮子步

在生活中,一般男性比女性高,而在贛南採茶歌舞中卻是男矮女高。這一藝術形象也是提煉於生活。在摘茶季節,茶郎身背茶簍,茶女手提茶籃,一同上山採茶,由於茶樹矮小,不能直身採摘,茶女摘滿茶籃要隨時倒入茶簍,且要按實壓緊,茶郎如不雙腿半蹲,茶女則不能倒茶入簍,天長日久,這種生活的自然形態,經過歷代採茶藝人的加工,形成了“矮子步”。獨具特色的“矮子步”誇張得體,風趣幽默,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矮子步,是贛南採茶歌舞中男角的舞蹈基礎,動律在於“屈”,每個動作都在雙腿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態中進行,分爲高樁、中樁、低樁,其基本律動的內在感覺是:內在陰勁,氣息深沉,必須和唱腔熔爲一爐。因此,練習三樁矮步有“老虎頭鯉魚腰,雙手柔如月,下身輕漂漂,腰腹穩緊住,膝頭定三步”之藝訣。

3.3.3單水袖

一般戲曲藝術的袖子,或長或短,兩隻袖子,和網站是單水袖。相傳子孫的網頁,被困在四川峨眉山,森林茂密,迷路了,這個時候,忽然來了一隻黃狗,誰在前面帶路,導致他下山,後代感恩節,尤其是左袖子延長,喜歡狗,狗尾巴搖擺的尾巴,模仿姿勢,使各種藝術運動,如“黃狗”黃狗搖“伸展”等。單套動作很豐富,抓住套筒,套筒圍繞太陽,肩袖,腋下袖口,穿針引線,花籃,新的袖子,袖口,纏腰高左軸套等,表演時,“像狗的尾巴,常設潛力吊馬腿,走路像蛇,龍鳳”藝術公式。單水袖,另一手扇相對稱,左袖,扇子舞,以特有的矮子步,是非常獨特和有趣。

4、贛南採茶戲的發展

4.1贛南採茶戲的規範與充實。

對於贛南採茶戲要不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問題,往往在聲腔改革這個問題上形成焦點。有的認爲不能改,要保持原汁原味,改就丟掉了“茶葉”或“變了味”, 在執行基本的舊歌;有些人認爲,只有一個小變化的旋律,在選擇最佳的加工;其他人主張大變化,到板腔音樂一起,創造各種板;一些使用一一或2旋律爲主題,使用現代技術作曲編曲。四個想法和做法,在戲劇表演並存。我認爲,四種思想和實踐,在理論探討,在實踐中可以交換,不能決定。網絡到現代,集傳統音樂,有很好的基礎。但也處理的戲曲音樂計劃,認真研究,傳統音樂的系統和各類業務基本歌唱可以是一個適當的標準,也可以進行改革與創新的實驗,因爲這兩者是形成戲曲音樂特色的重要因素。爲便於歌唱演員,男性和女性也可以嘗試室,根據不同範圍的演員和女演員,與現代作曲技法在同一旋律作出不同處理,獲得一個統一,和諧,幫助演員扮演的影響。爲了使唱腔豐富多彩,還可以根據某些優秀演員的嗓音條件、演唱特點,創造各種流派唱腔,以提高演員的知名度,增強劇種音樂的色彩和表現力。

至於贛南採茶戲音樂是否要發展爲板腔體音樂的問題,則需謹慎對待。因爲客家採茶戲音樂特點非常突出,如沒有區別,板腔音樂剪腳一刀切牀配置,可能產生的結果,是不利於業績,也難寫的曲調。但在一些劇目着重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所作的“安靜”的加工,如表達特徵,憂鬱,悲傷,悲傷的沉思,驚喜,苦樂參半,充滿悲憤的心情和場合,不妨選擇唱,表現力是一個主要的旋律,給參議院小組的變化,唱腔的節奏與人物的心理節奏,節奏創造令人興奮的階段,充分調動觀衆的情緒和共鳴。因此,該網絡可以適當地應用板腔音樂,但它不是板腔,爲板腔體音樂系統。該網站還可以畫一些曲調從許多戲曲,民歌民謠和流行歌曲從吸收一些音樂和唱歌,以豐富的本體論。因爲客家採茶戲音樂,高腔,一些流行歌曲,民謠都來源於民間音樂的這一共同的品質,相互吸收不難。北江西採茶戲音樂與音樂有親屬關係的高腔戲。十九年代,廣昌甘南縣採茶戲曲演員唱盱河高腔戲的“孟姜女”,效果非常好。這也證明,採茶戲演員唱高腔是不難。贛南採茶戲把這些同宗共源的姊妹藝術吸收進來,化而用之,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4.2 贛南採茶戲需要增加行當,增加採茶戲表現力。

行當,是戲曲藝術最基本的程式,也是戲曲表演藝術的載體。唱、做、念、舞(打)等表現手段,都是因行當特點來進行設計的。民間戲曲劇種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在企業制度變革。當他們表現出大型劇目,部分號碼,勢必增加新業務。的採茶戲基本上保持了“丹的一個醜陋的“三腳班業務系統,,小丑”。有時更戲劇角色,或添加一個醜陋的。是近五十年的發展,由於大量曲目的鑽井,相繼出現了類似的生態位,老,老丹作用,但主要是在化妝,代之以“雙丹的一個醜陋的“有所差別。然而,從聲樂,性能等方面形成一個特定的程序,還沒有形成一個新的線。因此,該採茶戲歌劇見長。可適應的戲曲表演。但歌劇觀衆通常都喜歡看有頭有尾,情節曲折的輕歌劇曲目,行動很難滿足觀衆的欣賞。爲了吸引更多的觀衆,也必須雙打作爲一個戲劇。歌劇的演出,性格比較。但當較少,很難在藝術表現,人物的差異顯示,這是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的藝術。觀衆不僅要看“小丑”的喜劇,戲劇,和悲劇、悲喜劇,演出時,一個大型劇目,“小丑”很難玩的“孤獨”。這一目標的甘南採茶戲提出增加業務要求。隨着業務的增加,必然藝術表現產生一些新的程序,從而提高戲劇藝術表現力。額外的業務,可以從其他劇種引進和模仿,但必須根據歌劇的特點進行改造,和使用,以便協調。如果我們能從本劇種的實際出發,自行設計,創造出新的行當,當然更妙。

4.3 贛南採茶戲方音俗語,需要參以“正音”,逐步規範。

語言,是地方戲曲的標誌之一。地方戲曲舞臺語言規範或改革,涉及戲劇的個性和風格特徵的歌劇音樂,甚至也會產生影響。因此,地方戲曲語言的規範和改革必須小心。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地理變異的流行每個方言本身,會有一些變化,吐故納新,難免。因此,地方戲曲語言的規範和改革,同時也爲以後。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已經進入贛州市劇院。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贛州市贛州採茶戲表演。這導致了在使用贛州方言和客家方言。在現代戲劇,通常在贛州。在這種情況下,劇作家及劇場的觀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在贛州,有的主張在客家方言,各執一詞,很難統一。如何是一個網站或贛州客家方言的統一標準,或這兩個問題在同一時間,這是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需要在藝術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作者認爲,古代聖賢的句子:這是真正的合理。我們不必匆忙做出結論,這個論點,並透過戲劇表演實踐中解決這個問題。適者生存,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的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無所作爲,不認真考慮什麼,任其自然。相反,我們應該從客家採茶戲的發展目標,各種探索。根據網站的採茶戲表演,共存的不同版本,即贛州方言和客家話,在市。的演變和現代曲目,在贛州;在農村演出,爲客家戲曲演出和表演的客家方言。在某些情況下,一些軌道和贛州方言和客家方言。這是毫無疑問的。人們並不感到格格不入,但習慣。只要廣大觀衆對線。以上我們談的是網絡語言主要是指案件的聲音。但戲劇語言不僅指聲音,音調,和詞彙,詞彙和句子結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家話或贛州話,有充滿生活哲理,生動,幽默,富有特色,羣衆的語言,語言的藝術之源。這裏不僅是採礦,排序的任務,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篩選和試圖改造工作。這些工作甚至比語音規範更重要,更能有所作爲。

4.4 贛南採茶戲應當提升文化內涵。

贛南採茶戲的劇目建設必須適合當代觀衆的欣賞需求。贛南採茶戲它具有傳統劇目的農業文明,內容顯示的感情,家庭問題,都對正義。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和人際關係有了很大的變化,客家人也進入了現代文明。戲劇也進了城,劇院,業績條件已大有改善。短小精悍,充滿機智和幽默的遊戲,它可以是有趣的,人們也需要看情節較曲折,開始和完成節目。在曲目的內容,雖然人們需要看到了親情,家庭問題,但也要看各方面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理狀態。即使是愛情,親情,還需要看到在現代社會氛圍,感受現代社會的變遷,透視人物內心活動。因此,兩種適應戲曲或和一個新的曲目,必須注重“文學”,從人物情節,結構,使用各種表現手段,塑造良好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也是一個主要方面通亞習慣。半個世紀以來,甘南採茶戲的文學有了很大的提高。調整後的傳統劇目集中,情緒健康,增強了戲劇和文學。但總體上,構建採茶戲劇目,也是偉大的力量。首先,必須從發展的角度規劃歌劇劇目創作,每一個曲目的必須,在塑造人物,戲劇結構,聲樂,表演,舞臺美術,或一定的創新和創造,以加強戲劇表演,突出戲劇的風格。其次,操作方法,仍然可以以改編傳統劇目新項目和組合方法。也可以被移植改編演出最好的兄弟劇目,並借鑑,吸收兄弟戲曲藝術的營養,豐富了戲曲藝術的表現力。在這裏,我想集中在傳統戲曲改編問題。此外,“九龍山”是原來的茶葉採摘在外面玩,充滿了戲劇。

這些劇目,均演凡人小事,充滿平民的生活情趣。

4.5 贛南採茶戲貴在獨特以及不斷創新。

贛南採茶戲的表演,以載歌載舞見長,以喜劇風味著稱,以生活氣息濃郁吸引觀衆,保持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在現代劇目,原始藝術表現手段,沒有花。因此,我們必須創新表演藝術。在現代戲劇的過程中吸收的有機化合物,戲劇,舞蹈和歌唱部分性能的方法,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爲玩的是戲劇,悲劇,在表演藝術方面也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一些新的性能表明,需要建立一個更加標準化和適當的績效計劃。然而,這種改革和創新,必須重視“戲劇性”問題,必須保持和發展一個獨特風格的前提下的戲劇。有人提到現代歌劇的演出,被設想爲:“一個話劇,歌劇,舞蹈運動”。我不同意這一點看。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從歌劇,戲劇,舞蹈,芭蕾,音樂課,最適合的藝術營養,但這種吸收不是活着,而是應該在“歌劇”鑄造過程中的吸收。中國傳統戲曲千百年形成,唱歌,看書,玩(舞蹈)高度綜合表演藝術的傳統,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是獨特的,它是一個戲劇,芭蕾,音樂劇和難度級別。我們發現,音樂的發展逐漸走到一起的歌劇。如果我們硬要把已經高度綜合化的戲曲藝術的表演方式,人爲地進行肢解,搞成話劇、歌劇、舞劇的大拼盤,那是藝術的倒退。

5 總結:

“採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曆鄉里尋瑤,回眸一盼巧笑瑳。紈絝子弟爭打彩,持杯謔浪肆摩挲。可憐鐵石燕泣口,蚩民生計下煤窩。滿面菸灰十指黑,出看採茶也入魔。辛苦得錢歡樂灑,囊空歸去,學得‘阿妹’一聲?。”[3] 因爲贛南採茶戲內容貼近廣大勞動羣衆生活,所以儘管它人物少,佈景簡單,但是與其它戲曲程式相比,贛南採茶戲更具生命力,尤其便於它山區流行。所以,自採茶戲在贛南誕生後,很快傳遍與之相鄰的閩、粵、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區,競相傳演,蔚然成風,贛南採茶戲逐漸成爲客家人最喜愛的戲曲形式之一。

採茶舞是我國哪個省的民間舞蹈?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

民族舞蹈的一種/中國江西,雲南,年輕女子在採茶時跳的舞蹈.

採茶舞是我國哪個省的民間舞蹈?

浙江.那裏有一首<<採茶舞曲>>.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

欽州採茶劇的歷史及演變

欽州採茶深受羣衆的喜愛,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一、源流與沿革

欽州採茶有采茶戲、採茶調和採茶舞等多種形式,採茶調、採茶舞與採茶戲有很大區別。欽州的採茶戲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從清代乾隆年間就流傳到欽州的靈山、欽州(欽南、欽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採茶戲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採茶燈”,在湖南、湖北叫“採茶歌”,在桂北叫“採茶舞”。“採茶燈”、“採茶歌”、“採茶舞”在乾隆年間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據李調元的《粵東筆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爲綵女,每隊12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絙爲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到了道光年間,“採茶燈”、“採茶歌”和“採茶舞”開始以故事爲主線,編寫出有人物、有環境、有情節的小戲,成爲上元演出的“百戲”之一,故被稱爲“採茶戲”,也叫“唱採茶”。

欽州各縣(區)的“採茶戲”與各種民間藝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尋蹤溯源,與民間木魚說唱的關係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欽縣(現在的欽南區、欽北區)“新半月茶會”的帶班師傅何全龍是最早將木魚說的唱本改編爲“茶花”唱本的人,並吸收“南言”作爲演唱“採茶”(小戲)的基本唱腔。到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欽縣“石頭塘採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膽嘗試將木魚說唱本改編爲大戲。易演升的改革大獲成功,其改編的劇目如《董永賣身》、《陳三磨鏡》至今還在民間流傳。據老藝人陸德升講,到了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師傳下來的34出傳統採茶戲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木魚說唱之本。“採茶紅”除了與木魚說唱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外,與江西的茶籃燈、廣西的採調以及廣東的粵劇也有密切的關係。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來到廣西經商,曾把江西茶籃燈傳到靈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漸形成今天的採茶戲。到了初年,“採茶戲”在靈山已經很盛行。最早的“採茶戲班”是伯勞的“六秀採茶班”,繼“六秀採茶班”之後,其相鄰的武利安金村、伯勞鄧陽村、那龍中靈村,都相繼成立了採茶班。據調查考證,這樣的採茶班有幾十個之多,排演了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以故事爲藍本編成的採茶戲。到了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欽縣採茶老藝人陸德升和郭德升也開始吸收廣西彩調情調,主要吸收唱腔、行當劃分和增加音樂伴奏,使採茶更有了一種風格。解放後,沙埠採茶隊花旦錢秀鳳,拜著名粵劇演員朱劍秋爲師,從而吸收了粵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採茶戲更臻完美。

二、劇目題材

早期的“採茶燈”、“採茶舞”、“採茶歌”,其題材主要以勞動與愛情的民俗風情爲主,當演變成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的“採茶戲”後,戲劇的題材就廣泛了。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的,有表現普通羣衆的愛情的。但不管表現那方面的內容,都離不開表現人的命運。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一直都是舊採茶戲的主題。這方面的劇目很多,如《陳三磨鏡》、《朱買臣》、《屎坑墳》、《殺狗獻米》、《高文舉》、《張飛審瓜》、《王五打鳥》、《劉二姐鬧嫁》、《馬京與嗎涼》、《倫文全敘》、《隔河看親》等等。解放後,各地“採茶戲班”和文化部門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堅持移植和排演了歌頌黨的領導,表現人民羣衆翻身得解放,努力生產建設家園的劇目。如《打銅鑼》、《賣瓦》、《山村醫療站》、《鳳眼》、《一分錢》、《無意姻緣》、《買肥記》、《一見親人》、《戲家公》、《定女婿》、《荔枝熟了》等劇,因題材現代,內容貼近生活,深受羣衆的歡迎。《無意姻緣》在大戲院連演16場,場場爆滿;下鄉巡迴演出200多場,場場獲得觀衆的鼓掌喝彩。《戲家公》參加一九九一年廣西第三屆戲劇展獲“桂花”二等獎;《定女婿》在參加二○○○年欽州市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後,被廣西戲劇家協會選送參加當年中國劇協舉辦的“鄭成功”百優小品小戲的比賽。

三、藝術特色

欽州採茶戲有自己獨特和較完整的表演程式,戲中的腳色行當、唱腔及吹奏曲牌很具特色。其一,腳色行當原來只有旦角和雜腳之分,發展到今天有生、旦、末、醜四大行當,與花鼓戲、彩調劇、粵劇等劇種略同。但“唱採茶”,只演文戲,不擅長武戲,獨特的傳統表演有扇花、中花、錢尺花、酒杯花、“交叉跪轉步”、“七點梅”臺步。有雜腳的大胯走“矮馬”、走“褲襠旗”和豎姆指的順手順腳;還有旦角的扭腰出胯擺步,走“娥眉月”等。其二,唱腔主要以“茶腔”爲主,還有“大臺”、“盤茶”、“釣蛤腔”、“正茶”、“南音”、“十里花”、“四平腔”等。其三,鑼鼓和吹奏曲牌有“茶花鑼鼓”、“長流水”、“撞點”、“衝頭”、“點板”、“洗子板”、“三排九”、“採茶快板”、“遊臺曲”、“四不正”、“牌子尾”、“五馬巡城”等。伴奏曲原始鑼鼓發展到今天多種樂器,從而改變了伴奏單一的局面,這樣既加強了音樂襯托感,又增添了劇情氣氛,使採茶更具有欣賞性。如今唱採茶伴奏多用高邊文鑼,配三叮鼓、梆子、高胡、二胡、揚琴、中胡、笛子、嗩吶等樂器。

“唱採茶”很普及的靈山縣,各“採茶班”演唱的採茶戲又別有風格和特點。採茶戲有“開臺茶”、“迎春茶”、“點茶”、“炒茶”、“送哥賣茶”、“梳妝茶”、“賀茶”、“拜年茶”、“錢鞭茶”、“煞臺茶”等10多種程式。戲中的故事一般很誘人,人物性格很突出。主要人物是茶公、茶娘。茶公表演用矮步,茶娘用雲步,舞蹈性很強。欽南區“採茶戲”的“賀茶”,是專爲當地主人現編的一段祝福溢美之類的戲段,“賀茶”到了精彩處,看戲的年輕人紛紛解囊向漂亮的“採茶娘”獻愛心,“唱採茶”達到了。

四、流行情況

採茶戲能在欽州長演不衰,除了它有廣泛的羣衆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放後各級對民間藝術的重視,大力扶持民間戲曲,提高其藝術水平。尤其是文化部門爲使“唱採茶”的表演走向程式化、規範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第一,編寫教材規範採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文化部門曾組織專業人員針對採茶的特點編寫了《採茶表演程式十二套》、《如何表演採茶戲》、《採茶戲的基本功》、《採茶在舞臺上的行爲》等有關教材,爲各地採茶團隊排練劇目、規範表演作參考借鑑,對改革和發展採茶戲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第二,舉辦培訓班,提高表演水平。幾十年來,文化部門先後不斷舉辦培訓班,僅在一九五七年舉辦的一期採茶培訓班,就有400多人蔘加。“四人幫”以後,舉辦了90多期,培訓了3000多人(次)的文藝骨幹。在一九八二年一次全地區性的採茶戲專題研討會上,從事多年採茶戲研究和演出的老藝人和藝術家,對如何發展採茶戲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第三,考覈發證,加強管理,鼓勵採茶團隊到民間去演出。一九八二年,僅原欽州縣考覈發證的採茶隊就有400多個,業餘演員達萬人。一九八二年,全地區覈定發證的採茶團隊有685個。採茶戲在民間之流行真可謂盛況空前。第四,鼓勵創作現代劇目,輔導排練,不斷提高採茶戲的質量和表演水平。各縣(區)文化部門一直以來都派出專業人員深入到鄉鎮輔導採茶戲團隊進行劇目創作和排演。據不完全統計共輔導293個採茶隊,指導創作現代戲一批,排演傳統和現代劇目237個。經過輔導的採茶戲演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廣大羣衆的歡迎和專家的好評。一九年八月,有關部門在南寧召開全國“明清俗曲”歷史研討會,會議期間,歷史學家和戲曲研究工作者戈定楞、顧建國、吳辰海、江波等人專程到欽州觀看採茶戲的演出,觀後對欽州“唱採茶”做了很高評價。著名歷史學家戈定楞在留言薄上寫道:“採茶藝術效果好,民間文化是個寶”。

羣衆喜愛採茶戲,就給採茶戲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繁榮的土壤。從過去到現在,欽州各縣(區)的鄉村幾乎都有采茶隊的組織和演出。如靈山縣檀圩社嶺採茶班、陸屋廣隆採茶班、武利安金採茶班、文利谷埠採茶班、伯勞萬利採茶班;浦北兼“唱採茶”的江城文藝隊、福旺文藝隊、寨圩文藝隊、三合文藝隊、北通文藝隊、龍門文藝隊、樟家文藝隊;欽北的大寺演出隊、貴臺演出隊、那蒙演出隊,等等。活躍在欽南區的採茶劇團就更多了,有50多個,分頁在鄉鎮村莊。有的採茶劇團名聲遠揚,不但在本鄉本村每年演出300多場,還被請到邕寧、玉林、博白、合浦、廣東等地演出。

欽州的採茶戲之所以流傳很廣,是因爲羣衆喜聞樂見。逢年過節、婚姻嫁娶、滿月做壽、甚至安葬先輩,羣衆都喜歡請採茶戲演唱一出。採茶戲的演出場地很簡單,街頭巷尾,村邊地角,拉一塊布幕點燃火把就可以開臺。簡單到真正是把“藍天作幕大地做舞臺”的境地,別有一番詩情畫意。羣衆聽到“開臺茶”的鑼鼓一響就會蜂擁而至,或站或坐,看得嘴巴仰仰,聽得兩耳搖搖。

“唱採茶”是欽州羣衆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已深入到羣衆的心,所以流傳很廣。

茶文化知識

  茶 文化 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茶文化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茶文化知識

  1、 說說 茶與戲曲的關係?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以江西較爲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時間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採茶戲,是直接由採茶歌和採茶舞脫胎髮展起來的。如採茶戲變成戲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採茶歌”。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爲最多。其產生年代較花鼓戲和採茶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爲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爲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都比較接近,所以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引的關係。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爲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劇作家、演員、觀衆都喜好 飲茶 ,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離不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爲“玉茗堂”而引起的。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都統稱爲茶園或茶樓,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館支付。如上一個世紀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臺,臺前平地稱之爲“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衆席,設定茶桌、茶椅,供觀衆邊品茗邊觀戲。

  2、何謂貢茶?

  貢茶是封建制度下各地方向朝廷進獻的土特名貴產品之一,貢茶專供皇室或賞賜之用。貢茶始納於西周,興於東漢,從唐代始作爲一種制度到清朝覆滅,長達幾千年。這期間貢茶的數量越來越大,質量要求愈來愈高,以至廣大茶民難以承受。歷代貢茶興起與衰敗的史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茶葉生產的興衰。當今中國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曾被歷代皇室列入貢茶的有:浙江:西湖龍井、淳安鳩坑茶、天目山青頂、雁蕩毛峯、金華舉巖、日鑄雪芽、顧渚紫筍(貢奉時間最長,歷經唐、宋、明、清);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綠、武夷大紅袍、安溪虎丘鐵觀音、武夷肉桂;湖南:君山毛尖、毗廬洞雲霧茶、官莊毛尖、南嶽雲霧、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四川:蒙頂黃芽、巴嶽綠茶;貴州:貴定雲霧茶、都勻毛尖、湄江翠片;江西:寧紅(其珍品太子茶清光緒30年列入貢茶,貢奉時間最短,僅7年)、源綠茶、廬山雲霧茶(古時名爲聞休茶);江蘇:碧螺春、花果山雲霧茶、宜興陽羨茶;陝西:紫陽毛尖(原名紫邑宦鎮毛尖,貢茶時間最早,始於東漢末獻帝,距今1700多年);河南:信陽毛尖;雲南:普洱茶;臺灣:文山包種茶。

  3、爲什麼說茶聖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 百科 全書?

  唐代陸羽(公元733——804),著有名著《茶經》。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喜茶、愛茶,並煎得一手好茶。在唐代飲茶之風的薰陶下,從22歲開始即從事茶事的研究,後來又歷經數年去茶葉產地實地考察,終於在廣德二年(公元764)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初稿,並於五年後(公元780)經增補後正式付梓出版。《茶經》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約七千餘字。《茶經》內容豐富,按現代科學劃分,包括了植物學、農藝學、生態學、生化學、藥理學、水文學、 民俗學 、史學、訓詁學、文學、地理學以及鑄造、製陶等多方面的知識,而且還爲我國儲存了某些珍貴典籍的片段,可稱是一本“茶學百科全書”。陸羽因此被譽爲中國“茶聖”。《茶經》已譯爲日、英、法等國文字。當代茶聖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是研究《茶經》的權威性學術著作。

  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條“茶葉之路”嗎??

  我國在對外交往史上有一條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同時也存在輻射至東南西北的一條“茶葉之路”,它透過陸路和水路將我國的植茶技藝和飲茶之風傳往世界五大洲。中國茶葉最早輸出是在公元473——476年的南北朝時期,由土耳其商人來我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設“市舶市”管理對外貿易,以後中國茶透過海上和陸路的“絲綢之路”輸往西亞和中東地區,東方則輸往朝鮮、日本。明清以後,茶葉的國際貿易成爲中外貿易的大宗商品,中國茶透過海上和陸路輸往英、美、俄等國。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植茶和有飲茶習慣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60多個,多與中國的茶葉輸出和飲茶之風的影響有關。

  5、“客來敬茶”習俗的由來和規範是怎樣的?

  客來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國人民重情好客的禮俗。晉代王濛的“茶湯敬客”、陸納的“茶果待客”、桓溫的“茶果宴客”,至今仍傳爲佳話。唐代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中談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詩中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水初紅”,清代高鶚《茶》詩中的“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至今仍傳爲我爲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來敬茶”的習俗,說明我國這一傳統禮儀已深入人心。賓客臨門,一杯香茗,既表達了對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會友,談情敘誼的至誠心情。同時,飲茶的地點,應儘可能打掃得乾淨;選擇的茶具和用水必須清潔衛生;茶葉的選擇亦必須是家中所存茶葉中的上品。如爲極品,還應事先向客人介紹一下此茶的來由和特點,以引起客人對此茶的興趣。泡茶時不宜將水衝得過滿,可分兩次沖水。敬茶時,主人必須將茶雙手捧上。主人陪客飲茶,邊飲邊敘情誼,客人所飲茶湯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時,主人宜起身爲客人茶杯裏添水。飲茶時,主人有時亦可配上一些糖果點心,以助雅興。

  6、我國茶館起源於何時?

  茶館又叫茶樓、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營業爲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最早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時在東晉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時。南北朝時出現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業交往發達,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從京城長安、洛陽到四川、山東、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現了茶肆。茶館是商業經濟活動發展的產物。從發展階段上看,東晉是原始型茶館的發軔階段,南北朝時形成初級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館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清和時期,茶館日趨發達,在大中小城市乃至於鄉鎮、農村,都有了廣泛的立足之地,成爲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

  7、我國有哪五大名泉?

  我國名泉衆多,天下第一泉至今亦無定論,但是根據自古以來衆多的意見,五大名泉基本可定。第一泉,中冷泉,亦名南冷(零)水,在江蘇鎮江金山以西,位於長江江中心(今在長江南岸)。第二泉,惠泉,原名漪瀾泉,在今江蘇無錫郊外惠山白石塢下的寄暢園內。第三泉,觀音泉,在今江蘇蘇州虎丘石觀音殿後。第四泉,虎跑泉,在今浙江杭州虎跑山滴翠崖前。第五泉,趵突泉,在今山東濟南。

  8、您知道老舍先生寫的《茶館》嗎?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裏,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透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與“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老舍以茶館爲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爲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爲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透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創作的,是他後期創作中最爲成功的作品。也是當代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譽爲“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老舍創作《茶館》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二歲時,他的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爲生。他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十分喜愛流傳於北京市井和茶館中的曲藝戲劇。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楊家衚衕附近,在那裏附近有家茶館,他總愛駐足觀看裏面的熱鬧景象。成年後,他喜歡與朋友一起上茶館啜茗談天。他對北京茶館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老舍對茶的興趣很濃,不論綠茶、紅茶、花茶,他都愛品嚐,一邊寫作一邊品茶更是他的工作習慣,他的茶癮很大,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

  有人問道爲什麼寫《茶館》,老舍回答道: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類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三幕,可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裏,沒法子躲開問題。可以,我不熟悉舞臺上的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裏,用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消息麼?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9、你知道紫砂壺的鼻祖供春嗎?

  今知有明文記載的第一個製造紫砂壺的是宜興金沙寺的一位僧人。這位僧人,有“閒靜有致”但佚其姓名。有姓名流傳焉的第一位制壺專家龔春,又叫供春,明代人。他原是位參政吳頤山的家僮(一說是婢女),曾在宜興金沙寺侍候主人讀書,閒時他在寺內看到老僧終日煉土,製成茶壺,日久天長他偷偷地在老僧那裏學得制壺絕技,以後即以制壺爲業。所制壺溫雅大方,質薄而堅,有“供春之壺,勝於美玉”的美譽。

  10、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是怎樣描寫茶事的?

  中國茶滲透到中國人民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各個方面,成爲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記載茶事特多。有人統計,全書提到茶事有262處,出現“茶”字459次,並有專記品茗的“櫳翠庵茶品梅花香”這一回目。《紅樓夢》中賈府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大家庭,喝什麼樣的茶都有尊卑之分。老太君賈母,喝的是“老君茶”,,“無事忙”的公子寶玉喝“神仙茶”,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喝“龍井茶”。至於家人、使女,則只能飲一般尋常之茶了。書中描寫了許多製作精細、品質高貴的茶具茶器。書中主人公,幾乎個個都是品茶高手。書中描寫賈寶玉品茶櫳翠閹,“天國茶仙”的妙玉論茶的段落,精彩絕倫,是描寫中國茶藝的名篇華章,說明作者曹雪芹對茶藝十分精通。

  11、茶與佛教的關係是怎樣的?

  佛教修行之法爲戒、定、慧。戒,即不飲酒,非時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定和慧,簡言之,即坐禪修行,它要求僧人“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專注一境,這是十分疲勞的,需及時補充營養、提神醒腦。而最宜於“精行儉德之人”(《茶經》)飲用的茶正符合這一要求。因此,自古以來茶一直受到僧侶的歡迎和推崇。僧侶公認爲茶有“三德”,一是坐禪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爲“不發”(抑制和平心靜氣)的藥物。到唐代,茶更概括成了十德:散鬱氣、驅睡氣、養生氣、驅病氣、樹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身體、可道德、可雅志。正因爲如此,茶在佛教中就被視爲神物,從而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境地。魏晉時期,僧道修行就飲用茶葉。以後,全國寺廟中不但提倡飲茶,而且有不少寺廟還自己種茶,而許多名茶出自寺院。茶與佛教存在相互聯繫、相互推動的辯證關係。佛教史和茶文化史是交匯在一起的。

  12、茶與道教的關係是怎樣的?,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由張道陵首倡道教於四川鶴鳴山時,就與茶結了緣。道教宮觀多建於名山勝處,而這些地方又多是茶葉產地。以後道教發展,宮觀林立之地,往往也就是盛產茶葉之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凡有道教宮觀處,都在山谷嶺坡栽種茶樹。栽茶品茶,很自然地成了道士們日常的樂事。他們不但自己以飲茶栽茶爲樂,而且也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作祈禱、祭獻、齋戒、“驅鬼捉妖”的供品。

  13、“茶”在英語中爲何寫成“TEA”?

  茶在英語中叫做TEA,在歐洲其他國家的也都和這個音差不多。這個音形成的過程一致承認是從福建話“茶”字的念法而生。我國從唐代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載貨進出口以來,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廈三地是中國茶葉進出口的旺盛市場。福建人管茶叫做“TEY”(近似“貼”音)。物名從主,飄洋過海彝中國貿易的西洋商人,都要大批地買TEY。回去之後,告訴別人這東西就叫做TEY.

  但是,這個叫做TEY的物品,爲什麼用英文寫出來是TEA,讀之爲“梯”呢?

  據正音學者說,這TEA字是十六七世紀時形成的。那時E和A兩字母連寫,作爲“雙元音”,讀音就是EY(類似漢語中後腔音“唉”)。所以當時的TEA讀音就是TEY。莎翁戲劇中有若干臺詞,凡以EA爲字尾的,都押EY的韻,可資佐證。

  語言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的。到了後來,英格蘭人把E——A兩字母不當作“又元音”念,於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現在只有愛爾蘭人還保持着古式發音,字雖寫作TEA,音仍讀爲“貼”。

  14、你知道“T恤”與茶文化的 傳說 嗎?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愛穿“T恤”。有關“T恤”的起源衆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與茶文化有關。大約在18世紀中期美國前,馬里蘭州的安納波利斯港口,碼頭工人搬運從中國運來的茶葉,爲了識別搬運其他貨品的工人,這些搬運茶葉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樣的短袖珍。大家簡化稱之爲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U。是英語“shirt”音譯,且是廣東話的發音。“T恤”兩字,成了中西合璧、約定俗成的專用名稱).

  15、世界多少國家產茶,有多少國家的多少人口飲茶?

  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產茶,有160多個國家的30多億人口飲茶。

  16、世界年產茶葉多少噸?

  目前世界年產茶葉大約在280萬噸左右。

  17、世界年消費量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世界上年消費量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大約是46.2萬噸;其次是中國,年消費量大約是35.05萬噸.

  18、世界人均飲茶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世界上人均飲茶最多的國家是愛爾蘭,每年人均飲茶12公斤。而我國人均僅爲0.3公斤左右。

  19、我國的產茶大省是哪幾個省?

  我國的產茶大省包括雲南、福建、浙江等。

  20、我國的茶園面積、產量、出口量?

  目前,我國茶園面積在105萬公頃左右,佔世界第一位。年產量爲68萬噸左右,居印度之後佔世界第二位。年出口量20萬噸左右,居肯尼亞和斯里蘭卡之後佔世界第三位。其中我國的綠茶貿易量佔世界綠茶貿易總量的70%。

  21、什麼是茶樹?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由於水熱資源豐富,高原土壤肥沃,故茶葉質量及營養價值非常高。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茶樹分爲喬木型,半喬木型及灌木型三種。

  喬木型茶樹有高大的主幹,多爲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需兩個人合抱。多生長於雲南,貴州,四川半喬木型(小喬木型)茶樹主幹和分支較近,且亦離地面較近,如雲南的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支稠密,主幹與分支不易分清,我國江南一帶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22、茶葉是如何命名的?

  茶葉命名的 方法 很多。有的根據茶葉外形命名,如形似瓜子片的安徽六安“瓜片”、形似珍珠的浙江“珠茶”、形曲如螺的江蘇蘇州的“碧螺春”等。有的結合產地的山川名勝而命名,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龍井”、江西的“廬山雲霧”等。有的根據外形色澤或湯色命名,如綠茶、紅茶、黃茶等,也有的將外形色澤與形狀結合而命名,如“銀毫”、“銀針”等。有的根據茶葉的香氣、滋味的特點而命名,如具有蘭花香的安徽舒城的“蘭花茶”等。有的根據採摘時期和季節而命名,如 清明 節前採製的稱“明前茶”、4~5月採製的稱“春茶”、6~7月採製的稱“夏茶”、8~10月採製的稱“秋茶”、當年採製的稱“新茶”等。有的根據加工工藝而命名,如用鐵鍋炒製成的叫“炒青”、用太陽曬乾的叫“曬青”等。有的根據包裝的形式命名,如“袋泡茶”、“罐裝茶”等。有的按銷路不同而區分,如國內銷售的稱“內銷茶”,銷往邊疆的稱“邊銷茶”,外銷爲主的稱“外銷茶”等。有的依照茶樹品種的名稱而定名,如“水仙”、“大紅袍”、“奇種”等,這些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有的依產地不同而命名,如廣東的“英德紅茶”餘杭的“徑山茶”等。有的果味茶、保健茶按茶葉添加的果汁、中藥以及功效等命名,如荔枝紅茶、菊花茶、人蔘茶、明目茶等。

  23、中國茶類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茶類劃分有多種方法,有的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有的根據我國出口茶的類別將茶葉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緊壓茶和速溶茶七大類;的有根據我國茶葉加工分爲初、精製兩個階段的實際情況,將茶葉分爲毛茶和成品茶兩大部分。

  將上述幾種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爲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24、中國茶葉分爲哪六大基本茶類?

  我國茶葉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爲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其中綠茶又分爲炒青、烘青、曬青、蒸青,紅茶分爲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紅碎茶三種,烏龍茶分爲閩南烏龍、閩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白茶分爲白芽茶、白葉茶,黃茶分爲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黑茶分爲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

  25、再加工茶類有哪幾種?

贛南採茶戲的相關詩文

據傳說,採茶戲萌芽很早。過去,一般老藝人們都說,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了採茶戲。根據是採茶戲班裏供奉的祖師爺田,是唐明皇時的宮廷樂師,原姓雷,叫雷光華,因和歌女產生愛情,犯了宮禁,於是相攜逃出宮廷,流落到安遠九龍山種茶爲生,農事之餘,不忘所好,教農民唱茶歌,玩茶燈,編成了“九龍山摘茶”這齣戲,這就是贛南採茶戲的起源。當然,採茶戲不可能是某個人發明的。一般認爲採茶戲於明代中葉開始流行於民間。關於這一點,明代文人學士的詩文著述裏,有所反映。如,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詩裏,有“僻塢春風唱採茶”的吟唱。可見那時,偏僻的鄉村裏,已有“採茶”的演唱。他還有一首贈別的詩,更能說明當時“採茶”的發展情況:

“粉樓西望淚眼斜,畏見江船動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飲,庭前相憶石楠花。”

詩的題名《看採茶人別》,從詩中吟詠的情景看,所贈別的“採茶人”,不是指從事採茶勞動的人,而是指從事唱“採茶”的職業藝人。這藝人在“採茶”的演唱藝術上可能已有相當的造詣,纔有可能受到當代名人如湯顯祖的深情眷注。可見採茶,已在當時的民間有了深厚的基礎,否則,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職業藝人的。 除上引詩文外,湯顯祖《牡丹亭》裏“勸農”一齣戲,其中有一段戲是表演採茶歌舞的:

……

[門子稟介:又一對婦人唱得來也。

[老旦、醜持筐採茶上,唱:

[孝順歌]:乘穀雨,採新茶,一旗半金縷牙。

(白):呀,什麼官兒在此?

(唱):學士雪炊他,書生困想他,竹煙新瓦。

(外白):歌的好,說與他,不是郵亭學士,不是陽羨書生,是本府大爺勸農,看你們婦女採桑採茶,勝如菜花,有詩爲證:“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開百草精,悶煞女郎貪鬥草,風光不似鬥茶清。”插花去。

[淨、醜插花飲酒介]唱:

官裏醉流霞,風前笑插花,採茶不煞俊。

……

這段戲寫的是南安府太守杜寶出城春遊,來到南安(今大餘縣)的城郊清樂鄉勸農,清樂鄉的父老,帶領鄉民們到接官亭迎接。這種“勸農”的儀式,是歷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關心農民的一種例行公事;也是官吏們瞭解民情、採集民風的手段。清樂鄉的父老,準備了反映當地民風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獻演。上引這段歌舞,是一對採茶婦女表演採茶的。湯顯祖是明朝萬曆年間人,在他寫《牡丹亭》之前,曾兩次途徑南安,作過逗留,寫有詩文,對當地的民風民俗頗爲了解。《牡丹亭》的故事,即是以南安府爲背景,在選取反映當地民風的歌舞時,必須是民間流傳的,才足以表現劇情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見,湯所選取的這種採茶歌舞,早已在當時當地的民間流行了。它有歌有舞,有科有目,還有人物、故事,已具備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要素。這就足以證明,在明朝中葉,贛南採茶戲就流行於民間了。 贛南採茶戲發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間,清人陳文瑞(乾隆時人)有一首《南安竹枝詞》,反映了當時民間演出採茶的盛況:

謠哇小唱數營前,裘扮風流美少年;長日演來三角戲,採茶歌到試茶天。

營前,在今上猶縣,當時屬南安府,是一個山區小鎮。一個三角班,能在這樣的小圩鎮從採茶開始,長日地演,演到試茶結束,這在今日的專業劇團,也是很難辦到的,它說明那時的採茶三角班,已有相當的基礎,纔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否則,是不可能在一個地方維持這麼久的演出的。

關於當時羣衆在觀看採茶時的狂熱程度,信豐縣志裏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極爲詳細:

“採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曆鄉里尋瑤,回眸一盼巧笑瑳。紈絝子弟爭打彩,持杯謔浪肆摩挲。可憐鐵石燕泣口,蚩民生計下煤窩。滿面菸灰十指黑,出看採茶也入魔。辛苦得錢歡樂灑,囊空歸去,學得‘阿妹’一聲?。”

這首《南安吟》,是縣裏一個名叫謝肇禎的教諭寫的。教諭是學官,他的觀點,代表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採茶戲的看法,儘管滿含貶意,但反過來看,正好說明當時羣衆對採茶戲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挖煤工人(鐵石口出煤),對“採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來的錢全灑去,也帶着“學得‘阿妹’一聲?”的歡樂心情歸去。 贛南採茶戲在明代自演自娛的“自樂班”時代,是受到社會上的尊敬的。因爲當時演出《九龍山摘茶》這類燈戲,內容大都是歡慶昇平的,如戲中的擺字燈,就有“天下太平”的擺字表演,所以能爲封建統治者所欣賞。到了演雜套戲的三角班時代,由於劇目的內容,大都是以男女愛情爲題材,而表達愛情的觀點與方式,又往往與封建的倫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還以喜劇的方式,從反面對社會的現實生活進行諷刺、揭露、批判,如《大勸夫》、《滿妹賀喜》等等,這就爲封建統治者所不容了,認爲是誨淫誨盜,有傷風化。從乾隆以後,歷代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演。如道光四年《寧都直隸州志·風俗志》載:

“查採茶亦名三角班,妖態淫聲,引入邪僻,最爲地方之害。……近來竟有聽許搬演者,應拘該管約保重懲,以息此風。”

類似的記載,在贛南各縣的縣誌裏均有。禁令不僅寫在官文告示上,還刻碑勒石,立在鄉場墟鎮上。如1949年以前,在信豐的小江真君廟旁,還立有這種禁牌,把採茶和煙、賭、嫖、盜一律禁止。

贛南採茶戲遭禁演之後,交上了厄運,再不許進村坊和祠堂,只能在圩尾廟角搭臺露天演出,在悽風苦雨中頑強地存活。

贛南採茶戲在其最盛的時候,發展到三十多個班子,之後逐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全贛南只剩下五六個班子,躲在深山角落裏,偷偷摸摸地時演時停,真是奄奄待斃,一息僅存了。 最能表現贛南採茶戲特徵的除了音樂,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歌、舞、戲三者並重。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爲“三奇三絕”。三奇是: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爲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爲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爲是地方歌舞劇,此爲三奇。

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搖蹉步、驚步、滑步、鏟步。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  單袖筒,這又是一絕。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斯斯文文,唯獨贛南採茶舞中,只有一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衆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

美是一種對稱,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但是,不,賞在舞臺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摺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特強,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如:

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  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門爬山,彎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滿山的雲霧,滿山的雲霧茶,姑娘們手提茶籃,口唱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小夥們肩擔茶葉踏着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中樁、高樁。舞動着單袖筒、扇子花,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

又比如,衆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爲在悠長的山道上,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爲伍,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如:猴子洗面、惡狼尋食、獅子開口、畫眉跳架、烏龜爬沙、龍頭鳳尾、蜻蜓戲水、狗牯擺尾、懶貓抓癢、狐狸過崬、蝴蝶採蜜、公雞啄米、猴子發驚、 子(青蛙)過缺、烏鴉曬翅、貓兒探夜等,多達300多個名稱。

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難想象,沒有大山,便沒有飛禽走獸,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提煉,這衆多的舞臺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 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爲“正醜”;二是“醜行醜扮”,稱爲“反醜”。

正醜: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他們具有勤勞樸實、爽朗大方、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演唱時,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身穿“三花衣”,腰繫“白堂裙”,下穿“燈籠褲”,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長袖筒”。載歌載舞,活潑輕鬆。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爲主,高矮步法相結合,節奏明快,頗具特色。

反醜: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蕩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動、含蓄、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動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猴子洗臉”、“猴子撒尿”、“蜻蜓點水”、“懶貓抓癢”、“雞公啄米”、“畫眉跳架”、“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臉譜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醜”表演大同小異。

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表演矯健優美、樸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爲豐富,既能單手打扇子花,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動作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傘花、開門關門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蹺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