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周八珍的文獻有哪些書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周八珍的文獻有哪些書

記載周八珍的文獻書籍有《周禮天宮膳夫》。《周禮天宮膳夫》寫到: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佳餚首選深藍臻品。根據史學家的考證,這周八珍的八道菜,指的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羊、搗珍、漬、熬、肝膋。淳熬就是將熬好的肉醬澆在稻米飯之上,並且淋上熱油。淳母是將肉醬淋在黍米飯上,基本的做法和淳熬相同。炮豚指的是用完整的乳豬,在其腹中塞進調料和棗果等食材,再用葦子捆紮,塗上草泥,放在火上烤。表皮烤乾之後,將肉撕下來,塗抹上稻米粉,放在油鍋之中煎熟。最後將肉和調料全部放在小鼎之中連續煮三天三夜,中途不能關火。炮羊和炮豚的製作方式相同,將乳豬換成全羊。搗珍,將牛、羊、鹿等動物的裏脊嫩肉,反覆捶打之後,烹熟調味。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周八珍” 是什麼啊??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最早宮廷宴--周代八珍, 即“周八珍”

周八珍裏有大雁、鳩、鴿、雉等,沒有鴛鴦;

淳熬:肉醬油燒稻米飯;淳母:肉醬油燒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 :煨烤炸燉母羔;搗珍:燒牛、羊、鹿裏脊;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網油:網油包烤豬肝。

《楚辭.招魂》中有一品可代表當時的名菜,郭沫若曾將其譯成現代文:

家族相追隨,飲食真講究。

大米、小米、新麥、黃粱般般有。

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

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是吳國的司廚做的酸辣湯。

紅燒甲魚,叉燒羊羔拌甜醬。

煮逃陟,燴水鴨,加點酸漿。

滷雞、燜龜,味大可清爽。

油炙的麪餅、米餅漬蜂糖。

冰凍甜酒,滿杯進口真清涼。

爲了解酒還有酸梅湯。

回到老家來啊,不要在外遊蕩。

漢魏六朝筵席燕飲又有了較大發展,帝王將相競比奢華。《史記》記有鴻門宴,漢書中詳述《遊獵宴》。魏晉文人雅士更花前月下,雅席長設,而豪族則競相誇豪,爭闊鬥富。甚者每餐必以數萬錢爲限,其華貴之處可想而知。

cache./c?word=%D6%DC%3B%B0%CB%D5%E4&url=%3A%2Echinayeca29%2E/bgfd/bg%2Easp&b=0&a=4&user=

對陝西傳統飲食文化發展影響因素有哪些

陝西是中華文明與文化的發祥地,民以食爲天,、經濟、文化的發達與繁榮,必然促進和帶動飲食文化的發達和發展。西安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的地方,歷時1100多年,爲了滿足衆多帝王將相、豪門貴族的飲食需要,陝西這塊土地上必然會最早、最先誕生飲食文化。在陝西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誕生了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多項第一:中國最早的宴席“周八珍”;中國第一本烹飪理論典籍《呂氏春秋·本味篇》;烹飪一詞最早也見於《周易》一書,並解釋爲“以木巽火,烹飪也”;中國最豪華、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朝的“燒尾宴”等等。而且,據粗略統計,中國的歷史名宴中,陝西的數量最多,且多出自唐朝。

陝西的名菜、名宴、名點,大多與歷史事件有關,其背後幾乎都有美麗的歷史傳說與故事,而這些故事和典故多與皇宮、皇帝有關。有的名菜、名點、名宴的故事甚至還不止一個版本,比如陝西的羊肉泡饃和岐山臊子面就有多個不同的傳說。陝西涼皮有秦鎮涼皮與漢中涼皮之分,各自有不同的故事傳說。在陝西某些飯店吃飯,上每一道菜,服務員都會給你講一個與之有關的傳說或故事。不只是古代,陝西現代與近代出現的一些餐飲品種,也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有的是古已有之,有的則是新編的。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能吃到什麼?

下面就讓我來爲大家講解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能吃到什麼?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能吃到什麼?

01

.飲食結構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結構與商周一樣,仍然是以穀物爲主食,以蔬菜、肉類、水產、果類爲副食。

主食 總的來說,商周時期的糧食作物仍是戰國秦漢時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變化,如商周時期文獻中經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戰國時期則更多的是“粟菽”並重。如:

“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管子·重令》)

“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墨子·尚賢中》)

“賢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盡心章句上》)

粟是小米,自春秋戰國以後日益佔據主導地位,在漢代還成爲口糧的代稱,如《鹽鐵論·散不足》:“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糧食中的地位也比過去提高,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發明,改變了大豆的食用方式。過去是直接將大豆煮成豆飯吃,而大豆又是很難煮爛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將大豆磨成粉和豆漿,食用起來就很方便。同時,大豆又是一種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黃不接之時可以救急充飢,此外,大豆的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於下茬作物的生長,所以大豆的種植就日益廣泛。

同樣的道理,過去食用麥子也是採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麥飯食用,不易消化。用石磨將麥子磨成麪粉,粒食就改爲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種各樣的麪食,既可口又易於消化,極受民衆的歡迎。小麥又是一種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糧食作物輪作,提高複種指數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也是解決青黃不接之時的重要口糧,於是在漢代就得到的重視,大力推廣種植。《漢書·食貨志》記載董仲舒上書漢武帝說:“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建議漢武帝令大司農“使關中益種宿麥,令毋後時。”其後,輕車都尉、農學家汜勝之又“督三輔種麥,而關中遂穰。”(1)東漢安帝時也“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其貧者給種餉。”(2)於是,自漢以後小麥就與粟成爲黃河流域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作爲南方主糧的水稻,雖然早在商周時期的黃河流域已有種植,但面積不大,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時期還是珍貴的食物,《論語·陽貨》說:“食乎稻,衣乎錦,於汝安乎?”可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種植自然不廣。隨着秦漢帝國的建立,整個南方都歸入版圖,稻米在全國糧食中的比重也就加大。同時也促進北方水 田的發展,因此記述北方耕作技術的農書《氾勝之書》就闢有專章介紹水稻的種植技術,指出“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張堪引潮自河水灌溉,“狐奴(今北京市順義區)開稻田八千餘頃。”(3)由此亦可想見,北方種植水稻的規模已相當可觀。

副食 由於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畜牧業和園圃業以及水產養殖與捕撈業都很發達,所以這一時期的副食品也非常豐富多樣。

肉類食品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農民們“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韓非子·難二》)當時的“六畜”是指馬牛羊雞犬豬,即《苟子·榮辱》所說的:“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牛馬主要作爲農耕和交通的動力,肉食主要靠豬羊雞狗等小牲畜。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也。”當然這肉食也和錦衣稻食一樣,是統治者才能終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爲統治階級的同義詞,著名的曹劌論戰故事中,就大罵“肉食者鄙!”(《左傳·莊公十年》)到了漢代,人們更加重視小家畜的飼養以解決肉食問題。如西漢黃霸爲河南穎川太守時,“使郵亭鄉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漢書·黃霸傳》)龔遂爲河北渤海太守時,命令農民“家二母彘、五雞。”(《漢書·龔遂傳》)東漢僮仲爲山東不其(今即墨)縣令、“率民養一豬,雌雞四頭,以供祭祀。”(《齊民要術·序》)尤其是養豬業普遍得到發展,人們已認識到養豬的好處:“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鹽鐵論·散不足》)此外,在秦漢時期,鴨、鵝與雞已成爲三大家禽。據《西京雜記》記載:“高帝既作新豐衢巷……放犬羊雞鴨於通途,亦竟識其家。”各地漢墓中也經常出土陶雞、陶鴨和陶鵝,也反映了當時家禽飼養的盛況。此外,戰國秦漢時期的肉食中還有一突出特點,就是盛行吃狗肉。當時還出現了專門以屠宰狗爲職業的屠夫,如戰國時期的聶政:“家貧,客遊以爲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史記·聶政列傳》)荊軻則“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史記-荊軻列傳》)西漢開國將領樊噲在年青時候就是“以屠狗爲事。”(《漢書·樊噲傳》)這麼多人以屠狗爲職業,可見當時食狗肉之風的興盛,因此各地漢墓中經常有陶狗出土,也可作爲旁證的實物。

02

話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終落得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天子從關中的一片丘墟逃到了位於洛邑的東都,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烽火戲諸侯

從這一刻開始,鎮守一方的各個諸侯國終於不用再擔心“僭越”的風險,可以盡情享受“比於天子”的美食體驗。

進入春秋戰國之世以後,隨着生產力的大跨步邁進,平民的日常飲食生活也日漸豐富多彩,更爲廣泛的原材料爲那時候的人們提供了創造美食的契機。

同時,分居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各個諸侯國開始逐漸衍生出極具地域特點的飲食文化,此時的中國美食界開始了第一次“菜系”劃分。

1“從城鄉到”的味覺轉換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熟悉的古裝劇場景已經大體成型。在城市或交通道上,“沽酒市脯”的商販與小店讓人應接不暇。阡陌之間,農民已經熟練地種植“五穀”,“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甚至在自己的院落中種植“桃李瓜姜”,一派和諧富足的農村安逸生活讓人恍若隔世。

從前常常出現在貴族宴席的肉食,這一時期開始走進了平常百姓家。當年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就曾經在荒野老農戶的家中獲得了“殺雞爲黍”的待遇。與之相對應的是,當時的貴族們竟然也如今天的土豪們一般,出現了厭惡山珍海味,追求自然原味的現象。

魯國君主在宴請周天子時就用菖蒲根(北方河湖中的水生植物)製作的醃菜當做“五味之享”,莒國的柱厲叔與楚國卿大夫屈到則尤其鍾愛湖塘的水生植物菱芰(即今蘇浙水鄉所產“雞頭”,殼有芒刺,內實如豆米)。

二角爲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爲芰。

2北方有佳餚

地區性的飲食結構和風味食性的差異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美食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情景。

當時的中華美食主要分成南北兩大菜系。西起,東及齊魯,屬於黃河流域的北食風味。

周王朝的王畿洛陽一帶主要種植稻穀,以大米爲主食,這與現在河南以麪食爲主的情形大不相同。而同時期的齊魯人好食姜,孔老夫子吃飯就有“不撤姜食”的愛好。

相傳當年神農氏(炎帝)嘗百草,在一次誤食毒蘑菇後肚子疼到昏厥,千鈞一髮之際,一股濃烈的藥香味飄來,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炎帝將這種植物挖來仔細品嚐,方纔的症狀完全消失,從這以後,炎帝便用“生薑”(炎帝爲姜姓)來表達對這種食物的感激。

生薑在中醫藥學裏具有發散、止嘔、止咳等功效

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農畜產品相對豐富,肉類製成的各種風味成爲北方的主打食品。

除了周代有名的“周八珍”之外,用肉類、蔬菜與各種調味品熬製的各色羹湯和脾析(牛百葉)、蜃肉、豚拍(小豬肩肉)等醃製的“涼菜”也成爲當時北方餐桌上的重要菜餚。此外,各種醢(肉醬)與黍酏(小米粥)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飲食。

3楚地風味

與肉食豐富的北方菜系相比,南方江淮流域的列國權貴,則有品瓜果、啜花椒和偏愛水產禽類的食性。

當年齊國晏子使楚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這位身材矮小的智者用三寸不爛之舌讓楚王拜服不已。然而不爲人所知的是,這位大才子剛到楚國的時候就在餐桌上被楚國人恥笑了一番。

當時的楚王用楚國的桔子款待晏子,並準備了專門的刀削來剝皮。沒吃過桔子的“北方人”晏子居然囫圇吞“桔”,直接把桔子放在嘴裏嚼起來,着實令南方的楚國人啼笑皆非。犯了尷尬癌的晏子只好用“賜人主之前者,瓜桃不削,桔柚不剖”的說辭來爲自己解圍。

桔子可以說全身是寶,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和止渴的功效,肉、皮和葉皆可入藥

當時的南方各國也用花椒作爲香料。這種味辛而香烈的調味品能刺激味覺,減除腥膩,增加菜餚肉食的美味,還可酒浸製成椒酒,又可藥用除病毒。後來楚人劉邦入關中定都長安,這一調味品引入關中。

當年竇漪房居住的未央宮椒房殿相傳就是用使用花椒樹的花朵所製成的粉末進行粉刷以防蟲蛀。

花椒樹結實累累,是子孫繁衍的象徵

當年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是一個遍嘗楚國佳餚的“老饕”。除了我們所熟悉的《離》之外,他還曾經在《楚辭·招魂》列有一連串代表南方貴族食饌名餚風味的食單:

稻粢穱麥,挈黃梁些。大苦鹹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鶬些。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

從這些華麗的辭藻中我們可以看到楚國人對於南方產禽鳥水產(鱉、鵠(天鵝)、鴻鶬(大雁)、鳧(野鴨))的極度偏好。楚人對於食物配伍精緻考究,有吳羹、吳酸、吳醴、楚酪、柘漿(甘蔗汁)、蜜飴作爲配套的湯水飲品。

他們重視新鮮美味而不喜幹脯陳脩,重實貨菜餚而不重醬羹,表現出與北方迥然不同的飲食風格。

4烹飪與保鮮之道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對於食材的選擇已經有了自己的心傳。

當時的廚師們總結出:

牛夜鳴則庮,羊冷毛而毳烝羶,狗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鬱,豕望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漏,雛尾不盈握弗食。

就是說常在夜裏叫的牛則肉臭,毛稀而打結的羊肉有羶氣,比較狂躁的狗則肉臊惡,毛色枯而鳴聲嘶啞的鳥則肉老,好仰首望而睫毛相交的豬則有息肉,脊黑而前脛毛斑的馬則肉亦有臭味,雞太小不可以吃。

當時的各國權貴開始普遍採用冰藏或井藏宮廷食品法。古人有專門的冰窖名曰“凌陰”,有專門的將冬天採取的冰塊儲藏在其中,用來冷藏其食品,以供暑天或需要時享用。

楚國用於儲藏冰塊的“冰鑑”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在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全新的流變,不僅形成了南北兩大“菜系”,於食物的保藏、選料、加工、配伍、調製等方面均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紛亂的格局下,各具風味的美食成爲了不同地區人們心中具有獨特情思的味覺享受,同時也聯結着人們心中對於“中國”觀念的認同。

隨着大一統帝國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勢必會演繹出新的美食傳奇。

03

東周時期,飲食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飲食器具、食品加工和烹飪技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多種烹調方法和烹調名家。同時調味品也增加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那時實行一日兩餐(或三餐)制與分餐制。普通民衆受糧食定量的制約,艱難度日;而貴族們經常舉行各種宴飲活動,並有規範的禮儀。

糧食在兩週的飲食結構中,糧食居於主體地位。除了以前常見的粟、黍外,麥(包括大麥和小麥)、麻、菽、稻的種植日益普遍。到東周時,菽的地位有所提高,“黍稷”並提被“菽粟”並提所取代。此外,還有苽、赤豆、薏苡等。

蔬菜蔬菜都是由野生種經過天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爲栽培作物的。兩週時期的蔬菜種植業已經相當發達,見於文獻記載的品種有二十幾種,其中屬於栽培的有葵、藿、薤、蔥、芸、甜瓜、瓠、葑、姜、筍、蒲、芹、蓮、藕、茭白、菱、芡、菲、芋等。此外,屬於野生或者可能是野生的蔬菜有蓴、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果實兩週時期可以確定爲人工栽培的桃、李、棗、棘、梨、柤、慄、榛、梅、桔、柚等。此外還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鬱、杞等等,多數是野生的。

肉類後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種那時都已具有。其中主要的有豬、牛、羊、犬、雞、鴨、鵝、鴿等。

水產伴隨着捕撈工具的改進、人工養魚的開始、近海捕魚的開展,魚產量上升,品種增多。僅《詩經》記載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魚類就有18種之多。嘉魚、魴魚、(魚與)魚、鯉魚,在當時就成了名貴佳餚。魚類之外,龜、鱉、蚌、蛤等水產動物也是人們很早就經常捕撈的食物。

04

話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終落得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天子從關中的一片丘墟逃到了位於洛邑的東都,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烽火戲諸侯

從這一刻開始,鎮守一方的各個諸侯國終於不用再擔心“僭越”的風險,可以盡情享受“比於天子”的美食體驗。

進入春秋戰國之世以後,隨着生產力的大跨步邁進,平民的日常飲食生活也日漸豐富多彩,更爲廣泛的原材料爲那時候的人們提供了創造美食的契機。

同時,分居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各個諸侯國開始逐漸衍生出極具地域特點的飲食文化,此時的中國美食界開始了第一次“菜系”劃分。

1“從城鄉到”的味覺轉換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熟悉的古裝劇場景已經大體成型。在城市或交通道上,“沽酒市脯”的商販與小店讓人應接不暇。阡陌之間,農民已經熟練地種植“五穀”,“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甚至在自己的院落中種植“桃李瓜姜”,一派和諧富足的農村安逸生活讓人恍若隔世。

從前常常出現在貴族宴席的肉食,這一時期開始走進了平常百姓家。當年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就曾經在荒野老農戶的家中獲得了“殺雞爲黍”的待遇。與之相對應的是,當時的貴族們竟然也如今天的土豪們一般,出現了厭惡山珍海味,追求自然原味的現象。

魯國君主在宴請周天子時就用菖蒲根(北方河湖中的水生植物)製作的醃菜當做“五味之享”,莒國的柱厲叔與楚國卿大夫屈到則尤其鍾愛湖塘的水生植物菱芰(即今蘇浙水鄉所產“雞頭”,殼有芒刺,內實如豆米)。

二角爲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爲芰。

2北方有佳餚

地區性的飲食結構和風味食性的差異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美食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情景。

當時的中華美食主要分成南北兩大菜系。西起,東及齊魯,屬於黃河流域的北食風味。

周王朝的王畿洛陽一帶主要種植稻穀,以大米爲主食,這與現在河南以麪食爲主的情形大不相同。而同時期的齊魯人好食姜,孔老夫子吃飯就有“不撤姜食”的愛好。

相傳當年神農氏(炎帝)嘗百草,在一次誤食毒蘑菇後肚子疼到昏厥,千鈞一髮之際,一股濃烈的藥香味飄來,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炎帝將這種植物挖來仔細品嚐,方纔的症狀完全消失,從這以後,炎帝便用“生薑”(炎帝爲姜姓)來表達對這種食物的感激。

生薑在中醫藥學裏具有發散、止嘔、止咳等功效

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農畜產品相對豐富,肉類製成的各種風味成爲北方的主打食品。

除了周代有名的“周八珍”之外,用肉類、蔬菜與各種調味品熬製的各色羹湯和脾析(牛百葉)、蜃肉、豚拍(小豬肩肉)等醃製的“涼菜”也成爲當時北方餐桌上的重要菜餚。此外,各種醢(肉醬)與黍酏(小米粥)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飲食。

3楚地風味

與肉食豐富的北方菜系相比,南方江淮流域的列國權貴,則有品瓜果、啜花椒和偏愛水產禽類的食性。

當年齊國晏子使楚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這位身材矮小的智者用三寸不爛之舌讓楚王拜服不已。然而不爲人所知的是,這位大才子剛到楚國的時候就在餐桌上被楚國人恥笑了一番。

當時的楚王用楚國的桔子款待晏子,並準備了專門的刀削來剝皮。沒吃過桔子的“北方人”晏子居然囫圇吞“桔”,直接把桔子放在嘴裏嚼起來,着實令南方的楚國人啼笑皆非。犯了尷尬癌的晏子只好用“賜人主之前者,瓜桃不削,桔柚不剖”的說辭來爲自己解圍。

桔子可以說全身是寶,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和止渴的功效,肉、皮和葉皆可入藥

當時的南方各國也用花椒作爲香料。

05

東周時期,飲食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飲食器具、食品加工和烹飪技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多種烹調方法和烹調名家。同時調味品也增加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那時實行一日兩餐(或三餐)制與分餐制。普通民衆受糧食定量的制約,艱難度日;而貴族們經常舉行各種宴飲活動,並有規範的禮儀。

1、糧食在兩週的飲食結構中,糧食居於主體地位。除了以前常見的粟、黍外,麥(包括大麥和小麥)、麻、菽、稻的種植日益普遍。到東周時,菽的地位有所提高,“黍稷”並提被“菽粟”並提所取代。此外,還有苽、赤豆、薏苡等。

2、蔬菜蔬菜都是由野生種經過天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爲栽培作物的。兩週時期的蔬菜種植業已經相當發達,見於文獻記載的品種有二十幾種,其中屬於栽培的有葵、藿、薤、蔥、芸、甜瓜、瓠、葑、姜、筍、蒲、芹、蓮、藕、茭白、菱、芡、菲、芋等。此外,屬於野生或者可能是野生的蔬菜有蓴、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3、果實兩週時期可以確定爲人工栽培的桃、李、棗、棘、梨、柤、慄、榛、梅、桔、柚等。此外還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鬱、杞等等,多數是野生的。

4、肉類後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種那時都已具有。其中主要的有豬、牛、羊、犬、雞、鴨、鵝、鴿等。

5、水產伴隨着捕撈工具的改進、人工養魚的開始、近海捕魚的開展,魚產量上升,品種增多。僅《詩經》記載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魚類就有18種之多。嘉魚、魴魚、(魚與)魚、鯉魚,在當時就成了名貴佳餚。魚類之外,龜、鱉、蚌、蛤等水產動物也是人們很早就經常捕撈的食物。

6、野味西周至戰國,田獵依然是人們補充動物食物的途徑之一。那時狩獵一般在農閒進行,且與軍事演習結合。據《詩經》記載,那時常見的野獸有象、虎、豹、狼、熊、羆、麋、鹿、狐、兔、兕等。還有許多野禽。春秋晚期至戰國,隨着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田獵在食物來源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但楚國由於氣候溫暖,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遠遠多於北方,捕獵物在飲食中依然佔有較大比例。楚國的獵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犛牛、大象、鴰、鳧、鶬等。上述食物以素食爲主,以肉食爲輔。這種飲食結構無論大都如此。只不過富貴之家肉食比例比一般人家高一些。早在商代,糧食消費定時定量已皆成俗。此俗到春秋戰國,猶爲下層社會所沿襲。直到戰國末年,下層社會仍然沿襲着一日兩餐的習俗,並且一般實行早飯稍多而晚飯稍少,以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作制度相適應。但也有早飯晚飯糧食數量一樣的。與下層社會一日兩餐並行的,使中上層社會的一日三餐制。即在兩餐之外,又加一夜餐。《黃帝內經·素問》載戰國行一日十六時制,除有“早食”、“下(飠甫)”之外,還有“晏(飠甫)”,即夜食。大概在戰國末年,一日三餐制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貴族與平民在飲食上最大的區別在於餐飲禮儀。貴族在餐桌上的禮節可謂極盡繁瑣之能,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都有區別

從“周八珍”看周王室飲食,負責周王室飲食的官員竟達多少人?

周代可以說是先秦時期最講究飲食的朝代,周王室也是以身作則,帶頭在飲食的開拓上孜孜不倦,以至於周代宮廷中負責飲食的人數竟達到了整個周朝總數的58%,據《周禮·天官》記載,負責周王室的有2294人,包括了膳夫、庖人、內饔(yōng)、外饔、酒正、酒人、漿人等等一系列。

正是由於周代開了個先例,以至於後面歷朝歷代飲食機構的怎麼大肆發展都難以超過周代的人數。比如飲食業異常發達的北宋時期,負責皇帝的飲食機構人員滿打滿算也才兩百多人,還不及周代飲食的零頭,可見這龐大規模的飲食機構說明了宮廷中庖廚之事對於周王室的重要性。

也正是這一龐大的飲食機構,把周代的菜餚製作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而“周八珍”就是其烹飪技術的最高成就。根據《禮記》記載,它是用多種烹調方法制作的八種供周王室食用的佳餚,分別是淳熬、淳母、炮豚、搗珍、漬、熬、糝(shēn)、肝膋(liáo)。

淳熬,就是把肉醬澆在米飯上,然後再淋上動物脂油。《禮記·內則》載:“淳熬,煎醢(hǎi,肉醬)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

淳母,跟淳熬類似,只不過肉醬澆的是黍米飯。

炮豚,就是先烤後炸再燉的乳豬,最後再調以肉醬食用。

搗珍,是將動物的裏脊肉反覆捶打,烹熟後去其筋膜,加醋和肉醬調和。

漬,是用新鮮牛肉在好酒中浸泡一天,用肉醬、梅漿、醋調和後食用。

熬,用姜、桂皮、鹽醃製而成的牛、羊、麋、鹿肉乾。

糝,是 用牛、羊、豬肉、稻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入油煎制而成的糕餅。

肝膋,用狗油炸包裹着網油的狗肝。

周代“八珍”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早期飲食在烹飪技巧上一個新的突破,顯示了周代人們精湛的烹飪技藝。以“炮豚”爲例,把豬洗淨掏空內臟,腹內填棗,用草繩捆紮,塗上溼泥烤乾,扒去泥幹後,再用米糊塗遍豬身,用油炸透,配好香料,置於小鼎內,小鼎又放在裝湯水的大鼎中,用文火燉三天三夜,起鍋後用醬醋等調味食用。

一道“炮豚”就用了烤、炸、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前後多達10道左右,烹飪時間也達3天之長,這換今天,光燃氣費應該能再辦一桌佳餚了,所以那時周王室的吃法之講究可想而知。

在周代以前,人們料理食物的方式比較單一,無非就是燒(不去毛烤)、炮(去毛烤)、石烹、煮等等。到了周代,尤其是“周八珍”問世以來,開創了用多種烹飪方法料理食物的先例,後來歷代令人眼花繚亂的各色菜餚,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有一些宮廷菜名也沿用了“八珍”。雖然“八珍”的內容在歷朝歷代均在不斷更新,但其名稱卻歷代相沿,可見周代“八珍”對於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但有心人也許會發現,“周八珍”除了主食就是硬菜,卻沒有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以羹湯形式登場的菜餚。

羹湯,是先秦時期人們飲食生活中的普遍菜餚,普通老百姓吃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羹湯,雖然在先秦的文獻中常見有羊羹、豕羹(豬肉羹)、犬羹、兔羹、雉羹、鱉羹、魚羹等等,但普通老百姓很少吃得起的,吃的羹湯幾乎都是以菜羹爲主,多用藜、蓼、芹、葵等蔬菜製作。

而貴族吃的羹湯就以肉羹居多,且很講究羹湯跟飯菜的搭配。

《禮記·內則》載:雉羹宜配麥飯,犬羹、兔羹宜於加糝。

《儀禮·公食大夫禮》載:牛羹宜於藿葉(豆葉),羊羹宜於苦菜、豕羹宜於薇菜。

但爲什麼上至貴族,下至百姓皆食用的羹湯菜餚卻沒有出現在“八珍”行列裏,這就不得不說周王室作爲統治者的那點小心思了。

“周八珍”雖味美,普通老百姓可能打從孃胎出生起至死就不可能見到,除非周天子曾經民間出遊,因緣際會,之後跟周天子拜把子,興許吃得到。而貴族也是不大可能見到,見得到吃得到的貴族一般都是跟周王室沾親帶故,所以“周八珍”就是周天子在飲食規格上的至高權威。

周代講究“禮”,有着一套等級森嚴的制度,周王室與士大夫的衣食住行都有着一套苛細繁瑣的規定,這些規定都是爲了維護統治者的權威和利益。所以像羹湯這種全國上下盛行的菜餚是入不了“周八珍”的選單裏面的。

中國古代十大名宴

1、周八珍

周代八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張完整的宴會選單,記載於《周禮·天宮》“珍用八物”。

周八珍是8種菜餚的總稱,分別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牂、肝膋(liao)、熬、漬、搗珍。

其中炮豚是將小豬先烤、後炸再隔水燉;炮牂是用同法但以羔羊代豚。

淳熬是蒸稻米飯再沃以肉醬,淳母同法但用黃米飯。

肝膋是將狗肝切絲裹油網炸之。熬是以牛肉塊熬煮而成。

漬是用小牛裏脊肉薄切成片以酒、醯(xi)醃後生食。搗珍是把牛、羊、犬、鹿、豬肉等以石臼搗去筋膜後,成團煮食。

周天子食用的八珍,選料精良,製作複雜,不僅具備烤的技藝,還採用了烘乾、醃漬、烹煮及生食加工等多種手法。尤其對調和五味的合理使用和多環節的加工,都體現了當時高度發達的烹飪水平,其做法也被延續至今。

2、鹿鳴宴

鄉飲酒禮是我國曆史上流行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是一種禮儀性的飲宴活動。

而鹿鳴宴作爲鄉飲酒禮的一種形式,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

《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樂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嵩”;“呦呦鹿鳴,食野之芩(qin)。”

其意爲小鹿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就像螞蟻一樣,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伴兒一塊進食。古人認爲此舉爲美德,於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羣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來籠絡士子人心,展示禮賢下士之古風。

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比試才華。唐代王勃參加的滕王閣酒宴就有此遺風。

古人認爲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夥,表示這是君子之風。據說春秋時孫穆子被聘到晉國爲相,晉悼公辦飲宴款待嘉賓,席間即頌《鹿鳴》三章。不過此宴只是在富裕地區才流行,窮困之地卻不時興。以後消失殆盡。

3、孔府宴

孔府宴作爲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官府宴,位居中國官府宴之首,它既體現了古中國宴席高度的性,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最高的烹飪水平。

孔府宴主要是孔家在接待貴賓、祝賀上任以及在生辰節日、婚喪喜壽時特別製作的宴席。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級,有不同的規格。是當年孔府接待貴賓、襲爵上任、祭日、生辰、婚喪時特備的進階宴席,是經過數百年不斷髮展充實逐漸形成的一套獨具風味的家宴。

至今,在山東曲阜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但好不好吃就不好說了。

4、唐代曲江宴

在衆宴之中,最輕鬆豪放的當屬唐代的曲江宴了。

曲江宴是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故又名曲江會。

唐代新科進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節之前,上巳節爲唐代三大節日之一。這種遊宴活動,皇帝親自參加,與宴者也經皇帝“欽點”。

宴席間,皇帝、王公大臣及與宴者一邊觀賞曲江邊的天光水色,一邊品嚐宮廷御宴美味佳餚。後來,曲江遊宴發展的種類繁多,以至於成爲全民參與的盛會,像今天的廟會似的,各類遊宴,情趣各異。

這之中,尤以上巳節遊宴、新進士遊宴最隆重,在歷史上的影響最深。

當年,考中進士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自然是要慶祝一番的,慶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會,亦即曲江宴。因爲宴會往往是在關試後才舉行,所以又叫“關宴”。

同時,因舉行宴會的地點一般都設在杏園曲江岸邊的亭子中,所以也叫“杏園宴”,以後逐漸演變爲詩人們吟誦詩作的“詩會”。

曲江宴按照古人“曲水流殤”的習俗,置酒杯於流水中,流至誰前則罰誰飲酒作詩,由衆人對詩進行評比,稱爲“曲江流飲”。 至唐僖宗時,也在曲江宴中設“櫻桃宴”專門來慶祝新進士及第。

曲江宴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野宴活動,從唐中宗神龍年間起,一直延續到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起義軍殺入長安城爲止,歷時一百七十多年。

只是,現在永遠也沒有像大唐這樣的盛世機會享用了。

5、唐代燒尾宴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

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士人初登第或者升了官,朋友通遼都會前來祝賀,主人就會備下豐盛的宴席和歌舞來招待。唐代把這種宴席活動統稱爲燒尾,宴席隨之也被喚作“燒尾宴”。

這一看來奇怪的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

一說老虎變時,要燒斷其尾;二說羊入新羣,要燒焦舊尾才被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爲真龍。

五代時陶谷的《清異錄》一書,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

6、元代詐馬宴

詐馬宴是蒙古族特有的慶典宴饗整牛席或整羊席。詐馬,蒙語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殺後,用熱水退毛,去掉內臟,烤制或煮制上席。

詐馬宴始於元代。這一古樸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聖主諾顏秉政發展爲奢華的宮廷宴。後來,宮廷詐馬宴基本絕跡,烤全牛也已失傳。

後來再恢復的烤全牛、烤全羊和當時的詐馬宴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大宴展出蒙古王公重武備、重衣飾、重宴饗的習俗,較之宋皇壽筵氣派更大,歡宴三日,不醉不休。赴宴者穿的禮服每年都由工匠,皇帝頒賜,一日一換,顏色一致。菜品主要是羊,用酒很多。

在這種大宴上,皇帝還常給大臣賞賜,得到者莫大光榮。有時在筵宴上也商議軍國大事。

此活動帶有濃厚的色彩。因此,它是古典筵席的一個特例。

7、袁枚的私家名宴隨園菜

吳門隨園菜和山東的孔府宴,北京的譚家菜併成爲中國三大官府名宴,其實,隨園菜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官府宴,只能說是私家宴。

隨園菜得名於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這是袁老先生憑着自己對美食的強烈愛好,遍訪名家名廚名吃,又結合自己的獨到理解和觀點而整理的一套美食體系,由於他也常在家中待客,後來,便被稱之爲“隨園菜”。

袁老師的隨園,既是花園,又是烹飪原料基地,據說是“除鮮肉、豆腐須外出購買外,其他則無一不備”。

隨園菜上至山珍海味,下至一粥一飯,選料嚴格按要求。如選用什麼肉好吃,雞用什麼雞,竹筍要什麼樣的,好火腿買誰家的,都有要求,絕不湊合。這一點在他老人家的文章裏都有清晰的記載。

所以,袁枚又被稱爲“食聖”。

8、滿漢全席

要說中國古代十大名宴,不能不說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顧名思義,乃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滿漢全席後來還發展成爲相聲灌口的保留曲目和經典教材,並因此被廣泛傳播。如今,有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恢復“滿漢全席”,但魚龍混雜,有的大多隻是個概念和噱頭。很多傳統中的名菜已經沒法吃到,也不準吃了。

譬如:蒸熊掌,想想都腳疼。

9、千叟宴

千叟宴也是大清帝國皇宮裏的大宴之一。

千叟宴最早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

此宴因康熙第一次舉行千宴,康熙帝席間賦得《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旨在踐行孝德,爲親情搭建溝通平臺,營造節日氣氛,加強友善的鄰里、家庭等關係。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曆三月,康熙皇帝玄燁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爲自己祝壽的老人。

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當時赴宴者有千餘人,皆系耄耋長者,社會各階層次人物皆有,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如今絕跡,風尚不存,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太多了。

10、最後一個官府宴:譚家菜

在中國名宴歷史上,譚家菜和孔府宴、隨緣菜齊名。

譚家菜由清末官僚譚宗浚及其家人所創。

1874年(同治十三年),廣東南海縣人譚宗浚,殿試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入京師翰林院爲官。居西四羊肉衚衕,後督學四川,後又充任江南副考官。

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亦好客酬友,常於家中作西園雅集,親自督點,炮龍蒸鳳,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翰林創造的“菜”自此發祥。

他與兒子刻意飲食並以重金禮聘京師名廚,得其烹飪技藝,將廣東菜與北京菜相結合而自成一派。

如今,各地的譚府菜也有很多,徒弟帶徒弟的,打譚府菜名號的館子也有很多,但北京飯店總認爲自家的譚府菜纔是正宗的,所以,過去一直打了很多名分官司。

兩漢三國南北朝時期中國烹飪有什麼特點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的主要食物爲米、麥、大豆,主要飲料是酒漿湯之類,漿是冷飲,湯是熱飲。但漿湯都不過是喝水的別稱,不如酒那麼珍貴。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孫權、孫皓均是好酒之輩。 在飲食烹飪方面,各民族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都帶到了中原腹地,從西域來的人傳入了胡羹、胡飯、胡炮、烤肉、涮肉等製法;從東南來的人傳入了叉燒、臘味等製法;從南方沿海地區來的人則帶來了烤鵝、魚生的製法;從西南滇蜀的人民,傳入了紅油魚香等飲食。至北魏時,西北少數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又將胡食及西北的確的風味飲食大量傳入內地,使宮廷飲食也出現胡漢交融的特點。

麪食在民間因發酵技術更加成熟有了進一步推廣。中國食麪習俗形成與秦漢時期,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逐漸擴大和推廣。 饅頭。據宋人《事物紀原》中說:「諸葛公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殺人以其首祭,則神享爲出兵。』公不從,因雜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祀。神亦享焉,而爲出兵,後人由此名饅頭。」由此而見,那時的饅頭不但夾有牛、羊、豬肉餡,而且個頭比較大,與頭相似。 乳製品。三國魏晉南北朝時,大批西北遊牧少數民族入居中原及中原畜牧業發展,乳製品成爲經常性的食品。當時乳製品主要有酪(發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其食法主要是放入麪點之中或作飲料之用,也可直接食用。 這一時期,筵席也出現了新特點。筵席場面更爲宏大,禮儀複雜、菜餚豐富。例如,元旦向君王行朝賀之禮,君王大宴羣臣。曹植在《元會》詩中寫道:「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爲嘉會,宴此高堂。」朝賀赴宴的要「衣裳鮮潔,黼黻元黃」。宴席上「珍膳雜沓」,冷盤、熱菜,分層推上,君臣一堂,「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在三國時期之前的文獻中,「茶」字不見經傳,只有「荼」字。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曰:「荼,苦菜也。」由於茶樹種植的增加,茶葉在南方已逐漸成爲一種普通飲料,蜀人飲茶習俗已傳至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一時期流行的名菜有:魚鮓、五味脯、胡羹、胡炮肉、蓴羹、蒸豚(就是蒸小豬)、跳丸炙、武昌魚。

東漢末年吃什麼

主食主要是小米、麥做成的飯和點心;蔬菜和肉食基本都是採取煮食的方式。炒菜是明代之後纔開始出現並流行的,宴會上很流行“炙”這種做法,也就是燒烤。還有就是各種“羹”“醬”,也就是各種原料做成和羹湯和糊糊。

擴展資料:

州牧形成: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羣雄割據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監察等級高的,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於是,刺史成爲地方的,從原本的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爲、州、郡、縣的四級結構。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爲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爲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漢末年

Tags:文獻 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