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過年祭拜祖先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92W
1.春節給祖先燒紙錢怎麼寫

從右豎行先寫, 今因春節之期, 第二行寫,謹具冥幣一包。第三行,擡頭兩字寫, 上奉於。

過年祭拜祖先怎麼寫

中間豎寫

某氏門中三代宗親之靈正魂收訖

左下邊寫,子孫某某焚

最左邊,寫上日期。

如給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焚冥幣,都要細化。去逝三年之內,和三年之後,寫法就不一樣。

例如,父親去年未過三年,中間就豎寫,

新逝先考府君某公之靈正魂收訖。

如果是兒子焚,左下邊寫,孤子,某某叩焚。如果母親也去逝了,就寫,孤哀子,某某叩焚。如果是女兒焚,就寫孝女某某叩焚。

如果是父親去年三年已過,中間就寫

故先考府君某公之靈正魂收訖

如果給母親焚,正中間就寫

故先妣某門某氏之靈正魂收訖。

背面寫謹封二字,有的還寫,水陸通用,化焚爲金,關節渡口,一律放行。善神護送,惡神遠避。等等。

各地風俗不同,列說一二,敬請參考。

2.年三十如何祭拜祖先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祭祖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爲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着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透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裏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除夕祭樹,是漢族信仰習俗。流傳於四川省嶽池縣一帶。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後,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後,由家長用盤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樹前祭樹。據說,這樣來年果樹能花繁果豐,帶來滾滾財源。祭樹後,全家才圍着桌子吃團年飯。

祭樹傳說

樹,是中國極普通的一種植物。然而,從文化學的角度看,這極普通的樹,人們在它身上寄寓着衆多美好、怪話的想象。樹給中國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祕的光圈。中國很早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由於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加之天災人禍,故溫飽問題一直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被古人神化和崇拜的植物,首先便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樹木,如桃樹和桑樹等等。

例如,在中國福建、臺灣一帶,當地居民把一些樹大和樹齡長的樹,視爲神木,不但不敢去碰它,還要向它燒香、獻祭。中國北方民族也是如此,他們對林中高大的樹的崇拜,對村落附近高大神樹的祭把,都是各民族祭把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如滿族在森林中騎射遊獵的時代,祭柏神樹是經常的,以後漸漸發展爲把祭通天的樹改爲祭通天的神竿。

3.過年時上山祭拜祖先日記600字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曆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農曆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

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臘月廿四爲“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

臘月廿五爲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裏裏外外撣塵掃除。

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閤家歡”。

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稱除夕爲“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曆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農曆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

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臘月廿四爲“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爲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裏裏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

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閤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

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稱除夕爲“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

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

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

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儲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暢害扳轎殖計幫襲爆陋“謝竈”。

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

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

“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人民日報海外版》)。

4.過年作文500字 要祭祀祖先的

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竈、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結束了。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它的各種傳說也很多。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爲“春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爲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爲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爲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爲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贊同140| 評論(1)

5.春節祖上牌位如何寫

一鄉一俗,各地寫法不同。

1、過去通用家神牌位寫:“天地國親師 位“。(其中親就是祖先)

2、祖先牌位簡單寫法:“某氏祖先 神位”。

3、有的只供三代祖先:”某地某氏三代宗親 之神位“。

4、有的寫上源流派系:”某某堂某氏列祖列宗 神位“

特別要注意,寫牌位一定要落黃道,即最後一字要落在黃道上。大黃道訣爲”道遠幾時通達 路遙何日還鄉“,落在有走之的字上。小黃道爲”生老病死苦“,要落在生字或老字上,否則被視爲不吉利。通常以小黃道爲準。

僅供參考。

Tags:祭拜 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