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淺聊一下是什麼意思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27W

淺聊一下是什麼意思

淺聊一下的意思是隨便說幾句,不過分深入地聊某個話題。淺聊主要包括日常詢問、朋友親人間的聊天,與之相對的是深聊。深聊指的是能夠和對方進行比較深入、知心的聊天,對某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淺聊一下的意思是隨便說幾句,不過分深入地聊某個話題。

淺聊主要包括日常詢問、朋友親人間的聊天,與之相對的是深聊。

深聊指的是能夠和對方進行比較深入、知心的聊天,對某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淺聊一下是指進行一次不太深入、比較輕鬆的交談或討論。

它強調的是交流內容的輕鬆和簡單,通常不會涉及太過複雜或深入的主題。

這種方式的交談可以是友好的、隨意的或者是初次接觸時的簡單交流,一般用於建立互相瞭解的基礎,或者是在不需要太多深入探討的場合下進行的對話。

生活中我們都聽說過“淺談一下”“淺嘗一下”,這裏的“淺”指程度淺、不深入,帶有書面語體的特點。

“淺×一下”的意思其實就是“稍微×一下”,這種說法之所以能在網上走紅,主要是因爲營造出了一種紆尊降貴的戲謔感。

例如:“聽說這部電視劇很不錯,我淺看一下。

”“淺問一下,有沒有推薦的筆記本電腦?”“錄了新學的歌,淺發一下。

”“出門淺感受一下陽光。

可能在文章中看到訣別這個詞語,或者在與人交流等情況中聽到了這個詞語,但是可能不是很瞭解這個詞語的具體意思,那麼淺聊一下是什麼意思呢?

1、淺聊一下的意思是隨便說幾句,不過分深入地聊某個話題。

2、淺聊主要包括日常詢問、朋友親人間的聊天,與之相對的是深聊。深聊指的是能夠和對方進行比較深入、知心的聊天,對某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以上就是給各位帶來的關於淺聊一下是什麼意思的全部內容了。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淺聊一下的意思是隨便說幾句,不過分深入地聊某個話題。淺聊主要包括日常詢問、朋友親人間的聊天,與之相對的是深聊。深聊指的是能夠和對方進行比較深入、知心的聊天,對某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淺聊一下是什麼意思

淺聊一下的意思是隨便說幾句,不過分深入地聊某個話題。淺聊主要包括日常詢問、朋友親人間的聊天,與之相對的是深聊。深聊指的是能夠和對方進行比較深入、知心的聊天,對某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淺聊一下的意思是隨便說幾句,不過分深入地聊某個話題。淺聊主要包括日常詢問、朋友親人間的聊天,與之相對的是深聊。深聊指的是能夠和對方進行比較深入、知心的聊天,對某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瞭解。

交淺聊深是什麼意思

跟交情淺的人談心裏話。 後用“交淺言深”指對沒有深交的人進行深談。

淺聊一下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

以前的書籍比較簡潔,所以儘管是繁體字,我依然喜歡慢慢看。

什麼是社區工作?

社會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及社區工作。

相對於個案工作及小組工作,社區工作是較遲才獲確認爲社會工作的一種介入方法。

我看的這本書是一九九四年出版的,我感覺專家說的太早了,直到現在我感覺還不是太被認可,有的時候一起開會,那些專業的社工們總是會用質疑的眼光看着我們,你們怎麼也來開會?

因疫情防控,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看到社區這個“社會”裏,社區工作人員的巨大工作量,影響力以及工作人員的能量,還有就是在社區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個人層面,社區層面,社會層面……也就是整個的從微觀到宏觀的各層面,不可預見的各種問題,將來工作中可能的廣闊前景,社區工作越來越受到大衆關注,專業角度的視線對社區要求越來越高。

平凡工作真英雄,在這一年工作中顯現的社區工作重要性,工作的發展方向,工作更高的要求等等都對社區工作有了更專業的要求。

因爲學習,所以又對社區工作進行了重新的學習和梳理。

每個事物誕生的最初都是從小處、某焦點或一個社會熱點而開始的,在很早很早以前,最初的社區工作主要着重於補救性危機介入,那個時候只重視改變或改善個人及 家庭的生活條件。一開始的時候,工作方法了只確認了個案工作及小組工作的手法。

一九六二年,美國的社工教育課程委員會正式認可社區工作爲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確認是希望拓寬社會工作的分析角度,跳出微觀的層面,補充危機介入方法的不足,最後能使服務對象的問題能全面得到處理及解決。

當時的服務對象還被稱之當事人,隨着專業發展,這個名詞也改變了,稱爲服務對象,我覺得這個詞很好,當事人老是感覺會偏到法律介面,比較生硬,服務對象這個詞聽起來更舒服點。

由於社區工作在最初的發展是經常協助低下階層爭取權益,所以那時候會有好多人會認爲這個工作與社會運動有關,跟專業一點不靠。所以一直有人在討論社區工作與社會工作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關係。

當初對社區工作的定義是這樣說的:大體而言,社區工作可被看作一個社工專業,這個專業內的一些工作,目的就是爲了爭取居民權益,提倡社會公義及公平。此外,建立互助合作,互相關懷及羣策羣力的社區也是社區工作的目標。

從社區工作開始的最初,它就是一個向陽的工作,多少年來,社區工作的目標一直是以這個爲基礎的,初心和最初的使命始終沒變。

爲什麼社區工作會被認可爲社會工作的一種方法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社區工作被認爲是社會工作的一種方法之一,其實是反映出兩者有很多互通而一致的基本價值觀,而且社區工作的手法已不侷限應用於貧困地區,而是廣泛給運用於不同服務的介入手法。

二、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當中一種比較特定的服務,香港是社區工作發展較好的地方,在五六十年代,大量移民進入香港,便開始推行社區工作服務,設立社區中心,培養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以及互助合作的精神。社區工作者在這些貧乏地區進行服務,推廣公識,協助居用社區資源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社區工作者又協助居民建立鄰舍關係,鼓勵互相照顧,以期達致和諧的社區。

最近幾天一直在閱讀其他文,可是今天想休息下,來讀讀專業的書籍,給自己打打氣,工作和生活都是一地雞毛,週六的這一天跑來跑去,累的心酸,這時候需要打雞血針給自己鼓鼓氣……

淺聊艾灸

今天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淺聊一下現在比較熱的艾灸,首先是艾灸的定義,對艾條燃燒的煙的說明,艾灸的作用,艾灸的操作,艾灸的適應證,艾灸的種類,艾灸過程中身體的反應,艾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一。艾灸的定義和作用:

艾灸艾灸,艾是什麼意思,一個草頭,下面一把叉,叉就是人的手,艾是什麼,艾就是古人拿着這把草就可以治很多種病的東西!有兩個藥是百藥之王,一個是桂,一個就是艾!從這個造字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這個艾的藥用作用的肯定!!

第二,艾,下面的叉也是兵器的意思,兵者,不詳之器,但也是安定之器!!維護國家安定靠政權,靠兵力,而維護人體安定,古人講,第一靠丹藥,這裏講的丹是指的內丹,第二就是靠的艾灸。第三才是靠的其它調理,包括自己的心態以及其它的藥物及其它鍛鍊,所以,艾這個字還有着安的意思,可以治理安定疾病!

艾的第三重意思,那就是愛!古人送別友人,常常有三種草爲最上等的考慮,第一就是蘭草,希望對方愉快。也希望對方像君子一般,安於生活,於友情則希望君子之間淡於水,淡於蘭。第二就是萱草,也叫忘憂草,這寓意就很明顯了。第三就是送艾草,希望對方能健康,這哪樣東西都代表着友人內心深處的愛,艾做爲藥來用並沒有見於中醫最早的藥物經典,也就是沒有見於神農本草經,而作爲藥來用,首次提到它的就是南北朝時期我們著名的道醫陶弘景先生所著的名醫別錄,但古人早不認識艾嗎???不是這樣的,詩經裏有對艾的描述,爾雅裏也有,詩經裏叫它爲艾,爾雅裏叫它爲艾草,名醫別錄裏叫它爲醫草,本草綱目裏叫它爲黃草。而最有名的艾就是湖北的蘄艾,還有就是河南的南陽艾。我們的聖人講,七年之病,求之三年之艾,這真是夠深刻的了。很多病是針之不到,藥之不達的,必須灸之,但灸是灸,艾灸是艾灸,艾灸只是諸多灸法中的一種,也絕不是現在大家認爲拿着手裏這麼一晃就叫艾灸,現在大家操作的只能叫艾烤。真正的灸法是用艾絨搓成麥粒大小,這叫一壯,然後緊貼面板放着,用線香來點火,一壯接一壯的灸,直到面板潮紅爲度,或者要做疤痕灸的就直接讓這艾柱燃完。

艾灸從這兩個字的表面意思來看就是用艾條來灸,灸字本義是“久”的意思,後來發展爲灸,有燒的意思,所以艾灸的定義就是用火久久的烤,艾灸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加熱,一個是有針對的穴位,進一步來說,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的一種療法。它是透過激發經氣,來調整人體紊亂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葉稟天地之陽氣以生,所以味苦微溫,熱則大熱,可升可降,其氣芳烈,純陽之草!!!艾做爲藥來講,有着五大經典功效,第一就是溫經止血,第二就是散寒止痛,第三是調經安胎,第四是除溼止癢,但其實艾灸的作用起碼有十幾種,但是實際上總結一下艾灸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溫陽,它所有的功效都是在溫陽的基礎上產生的,比如說行氣通絡,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拔毒瀉熱,這樣的防病保健,還有延年益壽,美容等等,都是在溫陽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艾灸是王道,鍼灸是仙道,用藥是霸道”,由此可以看出,艾灸是最溫和的,也是我們最推崇的一種療法,所以今天才專門來講這個艾灸的話題。

二.對艾條燃燒的煙的說明:

先簡單說下有煙艾條跟無煙艾條的功效差別,顧名思義,有煙艾條就是燃燒會產生煙霧的艾條;而無煙艾條就是燃燒不會產生煙霧的艾條。當然這樣的解釋相對顯得粗糙,下面從三個方面具體詳細說明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別:1、有煙艾條跟無煙艾條的製作區別:有煙艾條的主要製作原料是艾絨,艾草處理得到艾絨,用紙卷艾絨就製作成了艾條。無煙艾條其實是艾碳,製作成艾碳主要是爲了防止出現太大的煙霧。2、有煙艾條跟無煙艾條的功效區別:它們的作用都是用於溫經散寒,所以在點燃艾條施灸的時候,他們是一致的,往往無煙艾條燃燒的時間長,但火力不旺。而有煙艾條燃燒的時間短,火力旺,尤其特別說明的是這個艾煙也是一種藥氣,是無毒性的!其實對人體本身就有治療作用,這個煙對人體的治療作用和現在的霧霾對身體的傷害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因爲成分不同。說到煙,再多囉嗦幾句,現在你不管到哪個醫院,中醫院也好,西醫院也罷,都是用艾灸來消毒了,家裏有艾煙是好事,會少很多呼吸道疾病,中國古人就是用艾灸來消炎的,這種煙的作用是無煙艾條永遠達不到的。3、有煙艾條跟無煙艾條的煙霧區別:其實上面已經說過了,有煙艾條會比無煙艾條燃燒產生的煙大;但是無煙艾條並非真的無煙,只是相對有煙艾條而言要少很多,所以就被認爲是無煙艾條。這裏要說的是:無煙艾條和有煙艾條各有特點,主要要看使用地方,比如臉上,鼻孔附近的一些穴位,有煙艾條會對鼻子等呼吸器官產生刺激,這些地方無煙艾條就會比有煙艾條好得多。

三.艾灸的操作:

一般我們大家普遍都認爲艾灸就是拿個點燃的艾條在那裏對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溫熱的過程,其實真的沒有這麼簡單,它在操作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第一個就是我們艾灸時一定要自己用手拿着去灸,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艾灸的目的就是爲了養生保健或者治療疾病,我們只有自己自己用手拿着去灸的時候,你纔是全神貫注的,你的心纔是靜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治病,我們中醫治療疾病不管是哪一種療法,都是講究人神合一的,所以這是艾灸時拿灸具沒有辦法代替的一個功效。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身體確有不便,或者偶爾時間很趕,是可以暫時考慮一下用灸具,除此之外,你還是要使用手持艾條全神貫注的來艾灸,這樣療效是最好的。

四.艾灸的適應證:

雖然我們很推崇這個療法,但絕對也不能把這個療法給妖魔化了,認爲它什麼病都能治,能包治百病,不是這樣的,它也有他的適應證的,舉個例子,如果因風寒暑溼燥火引起的經絡不通就不能全部用艾灸來治療,其中的暑邪,火邪,燥邪引起的經絡不通是絕對不能用艾灸來治療的,否則是火上澆油,比如夏天中暑了,如果還做艾灸,絕對是不舒服的,這就說明它還有它的不足之處的,不是所有風寒暑溼燥火都能治的,風寒溼是可以治的,但是暑燥火是絕對不能用艾灸來治療的,否則爲什麼我們還要學習那麼多其他的比如鍼灸,中藥,刮痧,拔罐,拍打等療法,比如說中暑,歷來最經典最傳統的治法就是刮痧,或者在委中,在尺澤放一點血,這中暑立刻就好了,這個時候你做艾灸就是悲劇了。所以我們要根據疾病的不同情況來選擇相對應的最有效最安全的不同治療方法。

那麼接下來就要聊一下艾灸的適應證,它有三個,第一就是體質虛弱的,氣血虛弱的人,第二個是陽虛有陳寒的人,第三個具有火鬱證的人,說到火鬱,需要說明一點,艾灸絕對不可以清熱的,艾灸雖然用來治療熱證是可以的,絕對不是治療真正的實熱證的,實熱證用艾灸會越來越厲害的,這種熱只能是火鬱的情況下,用因勢利導的方法把這個鬱火用一個東西把它散開的意思而不是說的直接清熱的意思,有往外透散開的意思,也就是以熱引熱的意思。

五.艾灸的種類:

艾灸的分類很多,我們只瞭解一下比較常用的即可。一般有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無癜痕灸和有癜痕灸,還有隔物灸,另外就是現在應用的電子灸,其中隔物灸有隔姜,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

在以上的分類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說一下,首先說一下化膿灸,化膿灸不是說把艾柱放在身體上,貼着身體點燃就可以了,沒有那麼簡單的,首先艾柱不能太大了,要小一點,越小越好,米粒大小是最好的,另外艾柱下面要塗一層薑汁,要粘住艾柱,要不那麼大的艾柱,身體稍微一動就倒了,會燙傷面板的,然後快滅的時候火很燙的時候就把它拿掉。把艾柱放到面板上時,艾柱是不能燒完的,如果等燒完再拿艾柱,面板就會燙傷的。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個就是隔鹽灸,但我不是太贊成大家都隔鹽灸,特別是有些人給小孩子做隔鹽灸,很容易燙傷,就是把鹽放到肚臍眼裏,哪怕隔一層姜也容易燙傷,我的中醫老師自己改良了一種方法,就是把艾絨用白酒泡一下,把這個用白酒泡過的艾絨放到肚臍眼裏,然後灸,效果很好。因爲隔鹽灸它要求是很嚴格的,要求你的心思要絕對的靜的情況下才能做,如果你做的不好,那個鹽在裏面熔化了你還不知道,這時它裏面就很燙,有時你自己還沒有感覺到燙,其實已經燙傷了,所以做隔鹽灸,還是不做爲好。雖然隔鹽灸的功效很好,但是很不安全。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艾灸過程中身體的反應:

艾灸過程中身體會出現一些反應,比如癢的問題,還有水泡的問題。癢其實是一件好事,艾灸和拔罐一樣,出現的癢是往外排寒和排風的一個表現,但是絕對不能說去大椎放血,刮痧,在癢時刮痧是很不好的,因爲艾灸是偏補的,刮痧是偏瀉的,所以不能這樣操作,艾灸和刮痧是不能在一起操作的,癢就癢,癢了就好了,它往外散就好了,如果非要去放個血,刮個痧,反而適得其反。

第二個在艾灸過程中有的會出現水泡,泡的問題其實是很好解決的,它和拔罐是不同的,拔罐是有擠壓,而且會損傷局部的面板纔會起泡,拔罐起的泡和這個艾灸起的泡是不同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中醫經常講的腠理就是說的毛孔,艾灸時候的部位是溫溫的,那個寒邪,陰邪,風邪,它只能從毛孔出來,它絕對不會形成水泡,水泡是燙傷以後產生的水腫,如果你已經把面板燙傷了,把這個基層燙傷了,所以它纔會形成水泡,要不它只會從毛孔裏出來,也就是說從腠理出來。我們很多人艾灸時候會不覺得熱,也隔的很遠,但是有時火候是不好控制的,你自己時遠時近的,你都不知道的,燙的時候你就走開了,只是大部分時間不燙而已,其實那個時候你已經燙傷了。有的面板一看就是燙傷的,因爲面板是泛紅的,紅的很不均勻,證明火力也是很不均勻的,所以就是燙傷,也許當時偶爾離的近的時候並不是很痛的,但是過段時間就會起個泡。一般出現了水泡,直接挑了就可以。

七.艾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這裏需要注意的說六點,第一就是艾灸也有補瀉的,我們平常這樣操作的都是補法,只有一種情況下是瀉法,就是邊灸邊用嘴巴吹艾灸的地方,這就是瀉法。第二個就是現在太多的人都強調的,基本上所有做艾灸的人都這麼講,就是關元,足三裏天天灸,天天灸,這是絕對不行的,另外灸不上頭,除非真正的陽虛厲害,氣虛下陷,子宮下垂可以灸。過敏性鼻炎都可以灸。再有就是晚上,初一,十能灸,特別是十五,月滿無補,人的氣血在那個時候也是最旺盛的,這個時候是不能補的,補了就會出問題的,另外中醫講過的,一定是有人神禁忌的,這個時候你的神在那個地方,那個點你是不能擾它的,所以一定要講究這些的,哪天不能灸,自己心裏要有數的。還有一般都要在白天艾灸,最好是上午陽氣生髮的時候艾灸效果是最好的,除非有特殊的緊急情況必須要晚上艾灸的纔可以晚上艾灸,其他情況都要白天艾灸。

第三個就是常說的若要胃裏安,三裏常不幹,足三裏是個很好的保健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年紀都能灸,中醫傳統的認識都是30歲以下不能灸足三裏,不是說足三裏補的作用不存在,而是說30歲以下灸足三裏容易損傷一個人的視力,尤其是小孩子不要給他灸足三裏。

第四個就是另外艾灸以後要引火歸元,最後要灸一下涌泉。

第五個就是不宜在過飢、過飽、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時施灸。

第六個就是灸後的調養。施灸一般無不適感,但有人出現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感覺,一般不需處理,可以稍喝水,清淡飲食,靜心調養。

第七個就是在施灸結束後,一定完全將火熄滅,避免發生火災。艾條最好不要截斷,那樣很浪費,熄滅的辦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有一種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個適合灸條大小的空的小酒瓶,想熄滅艾條時,把艾條燃燒的部分直接放入瓶口,兩分鐘很快就熄滅,下回想接着用的時候也很好點燃。方的瓶子不會滾動,也很穩。所以很安全。如果用完覺得不好滅火的直接拿剪刀把有火的那一點給剪了就可以,一點點被剪的還能燒的就讓它在房子裏,或者放在廁所裏燃就可以。

最後強調的也是艾灸事先必須做到的:1。要有好的艾條;2。要弄懂十二經絡的走向;3,選一個局部堅持艾灸。

所以說了這麼多有關艾條的知識,最關鍵的還是在有好的艾條的前提下,遵醫囑,堅持做艾灸,只有長期堅持纔是最重要的。

現在在中國全然用灸法治病的醫家沒幾個,而在日本,有很多著名的灸法家,人家就用艾灸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現在中國講究環保了,今天那麼多汽車尾氣不去追究,那麼多工廠不去追究,做個艾灸產生的煙就是環境污染了,孰不知人家日本每年都有艾灸日!我們是很推崇灸法的,老百姓對中醫的印象只有一個,那就是恐怖的苦的黑藥水,其實中醫幾千年來,療法多種多樣,藥劑也不少,哪裏只有藥能治病,多的是方法,只是我們不會不瞭解罷了。有的觀點,說中藥都是毒藥,讓我們感覺到深深的痛苦,最新的考古發現,在甘肅,又出來了一個遺址,可以把中國的文明史往前移三千年!!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告別了一個說自己五千年文明史古國了,我們至少有着八千年的文明史。西醫西藥到中國不到兩百年曆史,在這之前的八千年,是什麼在保障着中國人的身體健康??是什麼在保障着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就是中醫中藥!而我們中醫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系統掌握及運用中醫的各種療法,治病也絕不限於哪一科,人是一個整體,在多種療法中,我自己唯獨喜愛灸法。針是仙道,藥是霸道,唯獨灸是王道!!!這是我的一點點憤怒。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比例最高的是日本,很多人說和日本人長年吃深海魚有關,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這和日本很好的中醫氛圍分不開,人家每個人都知道要做艾灸的,日本很多藥直接做成顆粒,方便老百姓服用,而在中國,隨便你這個方再有效,沒有關係,你申請不到商標的,根本註冊不了的。

再者,我個人爲什麼推崇灸法,就是因爲現在人的病難治,難在哪,難在心裏亂,我們經常說清靜經好要背下來,爲的就是要讓人靜下來,人靜下來,心靜下來,這氣血就靜下來了,就像水一樣,只有它靜下來,它該清的就會清,該濁的它自己就分出來了,病了的人氣血亂的很,只有靜下來,氣血靜下來,它自己就把病給治好了,但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很多人說我也知道要靜,但就是靜不下來,那怎麼辦呢?做艾灸啊,而且最好是用手拿着灸,拋開手機,拋開電腦,拋開一切,就是手拿着這個燃燒着的灸條,你去感覺它給你帶來的溫暖,而且你在灸的過程中只要稍用心,其實就是靜的狀態,就是打坐的狀態。曾國藩講他一輩子得益於一件事,就是不管再忙,每天早中晚都要靜坐十五分鐘,現在的人多半沒有這樣的功夫,而且要忙於各種工作,各種應酬,閒下來了也是低着頭,摸着手機,其實當你堅持用手拿起灸條對準你的穴位施灸時,其實你的病已經好了一半了,因爲這個時候你花了心思來與自己溝通,這個時候你的心思爲自己而花,不爲別人。

現在的人都很聰明,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能看透,就是不懂自己,不知道自己,看不透自己,其實是與自己的溝通少了。而艾灸就是這麼一個讓大家與自己溝通的好的橋樑,而灸字本身爲久火,就是堅持用陽光用溫暖自己,以陽引陽,振奮陽氣,身體自然就好,至於具體哪個病灸哪,這是醫生的事,不是隨便就灸的,所以醫生只要給人開灸條就會開穴位處方,你只有灸這個穴位纔是能讓你的氣血調理到最好的狀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講沒有時間灸,晚上能不能灸,絕對不能灸,晚上灸,死得早!!一定是白天!最好是早上。對於那些經常說沒有時間來養生的人,我想其實就是太懶了,我也想說,那麼想睡,早死三年隨便睡,你早起來一個小時不就有時間灸了?凡是這種講自己沒有時間養生的人,都是沒有去看過那些深患巨大病痛的人,你看看那些人的求生,也許你們就找到早起,找到堅持做艾灸以及其它養生項目的動力了。

之所以聊這麼多,是因爲大家能對艾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希望這個療法可以幫到大家,這不是一個什麼野雞辦法,是最純正最原始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誰灸誰知道,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堅持艾灸,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生之德!

                                本文由“hanhan721202賬號”發佈,2017年11月20日

相親見面到底該怎樣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和相親對象第一次見面,你可以說你希望展現真實,但你不能不需要技巧,這能更成功的幫你開啟一段關係。下面就來教教你吧!

第一次相親該如何打扮

第一次相親要說不看外貌打扮一定是假的,尤其對於男人這種視覺動物來說,相親對象的外在形象是否吸引他,直接決定了之後與你的對話熱情程度。你可以說你就是這樣隨性,不想刻意打扮。但你至少先用外在形象這張名片成功吸引到他再說,先把美麗的一面拿出來,吸引對方,然後再決定生死。

女人第一次相親在穿衣打扮時,穿衣服並非越越好,雖然吸引人,但同時也會給對方留下輕浮的感覺。因爲,男人過來相親也是來挑老婆的,誰願意找一個喜歡招蜂引蝶的女人做老婆呢?化妝時化淡妝就可以了,男人都喜歡更自然些的女人。男人第一次相親在穿衣打扮方面,給對方整潔乾淨的印象就好。

第一次相親該如何聊天

首先,第一次相親見到對方時,可以先大方地介紹自己並向對方問好,可以化解掉初次相見的部分陌生感。如果你是男人,你可以很紳士地伸出手與女方握手錶示友好。無論哪種問候方式,切記見面時不要表現得很沉悶,保持良好的氣氛有助於雙方作進一步的瞭解。

簡單的向對方問好之後,接下來可以借今天的天氣、交通、新聞等作爲話題與對方進入淺聊天階段。比如,你可以細心地詢問來的時候擠不擠;交通是否方便;今天天氣怎麼樣之類的。當然淺聊不是一味的發問,而是要與對方產生互動。如果略顯尷尬的話,你可以建議點一些飲料,來短暫轉移。而且也能夠創造更多的話題。

畢竟咱們是抱着相親找對象的目的來的,所以淺聊的部分儘量把握一個度。掌握由淺入深的時機,比如你可以先詢問關於上班的公司、崗位等等,這些資訊能夠幫助你開啟行業資訊的話題。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如果行業資訊你是很瞭解的,那你可以大方與對方分享你的觀點。如果你不懂,那麼你可以虛心地請教對方。不要自以爲是。

第一次相親雖然建議由淺入深的聊天,但最好不要問過於私人的問題,應該停留在表面的話題。給對方留個好印象是第一次相親的關鍵,對方覺得你還不錯,那麼你們自然會有更多地接觸和交流機會,千萬不能操之過急。用力過猛的溝通智慧讓還沒開始的關係,在襁褓中枯萎。

第一次相親該避免的聊天方式

不要以“以前我……”開頭來談自己的個人往事

拿自己過去不當回事是最讓女生反感的,如果對方問起,你要小心回答,但千萬不要編故事。多說未來的話題,省點故事保留一點神祕的感覺。

不要談錢的話題

錢是很現實的問題,一開始就談錢未免太早,讓對方覺得你很拜金,太過現實等。所以,可以聊聊彼此的事業,但切記不要談有多少錢,房產等。

不要一上來就抱怨訴苦

對方空出時間和你約會,是想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享受愉快的約會氛圍,而不是要接受一堆情緒垃圾,這無疑是自毀形象。

不要急着提結婚條件和要求

對於一個感情第一的人來說比較忌諱一上來就談結婚條件什麼的,約會歸約會,給雙方一些風花雪月的機會,時機成熟,這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不要輕易把對方和別人作比較

不要引起他的不平衡感或懷疑等不好的情緒,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全部的愛和關注。不要把前人帶到現在,讓你的每一次戀愛都是完整,嶄新的吧。

不要說“你究竟相過幾次親”之類的話題

未婚男女在相親是最忌諱被提問的就是這個問題。約會也不例外,不要怎你談過幾次戀愛等等。這是隱私問題,不要讓她覺的不安,不舒服。

淺聊一下當媽媽之後的改變-

我是同齡人之中比較早當媽媽的。25歲生下寶寶,因爲我老公比我大7歲,加之各種原因吧,促成了我英年早婚的結果[捂臉]

懷孕是在20年疫情的時候,因爲疫情嚴重,學校5月份纔開學,也導致了很多同事並沒有見過我大肚子的樣子。懷孕期間,我沒有拍孕婦照,因爲覺得別人還在享受單身時光,我卻大了肚子,並且笨重的身體讓我覺得自己真是非常難看(後來想想看當時太幼稚了),其實也是當時並沒有做好準備適應媽媽這個角色吧,導致我懷孕沒有幾張大肚子照片,也沒有發任何社交的資訊。

但是隨着寶寶成長,我也漸漸適應了媽媽的角色,或者是我也和寶寶共成長。

首先,自然是耐心更多啦,這都是在給寶寶餵奶、換尿布、陪她讀書、玩 遊戲 等等中磨練出來的。寶寶比較像我小時候的樣子,所以我經常在想,是不是我小時候也會這麼淘氣。我小時候沒有很多玩具,也沒有家長的耐心陪伴,所以在養育寶寶的過程當中,也是在治癒自己的童年吧。

再有,心懷感恩。只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之後,體會了養育孩子的辛苦之後,才能更加感恩自己的父母。有了寶寶之後,我第一個更加理解了媽媽的不容易。媽媽生我比較早,那時候的她,自己也纔是個孩子啊,可是她選擇留下了我,別人還在上學,她卻被困在了家裏,面對哭啼的嬰孩、洗不完的尿布、柴米油鹽只能無可奈何。直到我當了媽媽,媽媽又幫我一起照顧寶寶,她說,她吃過的苦,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隨着寶寶長大,我更加心疼媽媽,也更加努力對媽媽好,讓她不要爲自己年輕衝動生下孩子而後悔。

不僅感恩自己的媽媽,更理解了當媽媽的不容易,因而生活當中也多了些共情的能力。比如工作中多幫一些家中臨時有困難的同事,對於一些舉手之勞,也少了一些抱怨。畢竟,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都希望有人能幫助一下自己,希望自己多多積累善行,爲孩子和父母帶來福報吧。

我是一名教師,當了媽媽以後,更是影響甚大。以前總是對淘氣的孩子、行爲怪異的孩子一味批評。當了媽媽以後對學生更多了關心吧,會去關心他們的家庭情況,會對學生更多的鼓勵,也會對不負責任的家長更多的無奈。希望自己作爲老師能對學生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吧。

總之,有了寶寶以後,開啓了人生的新階段,也是我成長的一個階段。參與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的很神奇,尤其她有着你愛的人的影子,還有你小時候的模樣。也是有了她,讓你對生活更加積極向上,內心充滿責任感。或許以後我們終將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但是一個擁有你相似的模樣、身體裏帶着你的基因的人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書寫新的故事,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金無足赤,車無完車,淺聊一下我的愛車繽越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的車子當然也是一樣,幾萬的小車到幾千萬的豪車都會有人吐槽,完美的車不存在,只有相對來說比較好的車,我的繽越並不是一款十全十美的車,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物超所值的東西,即便是有些瑕疵,也是瑕不掩瑜。 從去年提車到現在也有八個月的時間了,小越越幾乎日日與我相伴。無論是烈日驕陽、還是暴風驟雨,小越越不離不棄任勞任怨給我帶來舒適涼爽和滿滿的安全感。 所謂日久見人心,車子也是如此。相處久了,越來越熟悉,優缺點也就更加凸顯出來了。就此淺聊一下個人感受,不喜勿噴。

外觀內飾這些一眼就能看到,而且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我就不多說了,反正對我來說繽越的外觀我是愛了~ 說說動力和油耗吧~1.5T的輕混動力,8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績,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了!基本上每次紅綠燈只要我是第一個車,總是能把別的車甩出一大截。這還是正常模式下,如果開了運動模式更猛!對了,繽越有三種駕駛模式,經濟、舒適、和運動,可以適用於不同的路況,堵車就經濟,日常就舒適,想嗨一下,就運動,滿足我的各種需求。 開了這八個月的時間,這款車我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動力強,油耗低,羣裏還有大神開到6個油,真的是膜拜!咱沒那個技術,但油耗也就7個多點,可以說是很低的了。買車前唯一擔心的一點,三缸的穩定性也隨着用車的深入基本忘記了,說實話你感覺不到它和四缸的區別,怠速的時候是優點抖動,但是好像這個價位的車子即使是四缸怠速也優點抖吧,而且抖動也並不明顯,不刻意去感受,根本感覺不到。不過我的用車時間並不久,過個三年五年也許會抖,但是誰知道呢,反正現在開着舒服就行了。

外觀就很漂亮

側面的顏值很高

我喜歡銀色的繽越,路上很少見,白色紅色的比較多。

漂亮的中網

尾部的造型也很棒

車內的USB接口充電很快

電動座椅

全景天窗

歡迎阜陽車友評論~

麻煩幫我分析一下這款佛珠手串的油性、密度、色澤、料質都怎麼樣,價格屬於多少?

淺聊一下,分析談不上。看着還不錯,應該是55的珠子。油性不錯,但是表層有點污,應該是儲藏不當,或者一些不乾淨的汗水寢進去了。密度沒法透過圖表判斷除非高清圖,或者現實中看紋,手掂重量等方法判定。材質就是一般的紫檀。因爲你的一些珠子有比較深的紋痕,上等的珠子是一定不會出現的。買的渠道好的話800以內搞定。買的渠道不好的話1300元--2000,。

咱們淺聊一下必達3D人臉大屏智能鎖F3Pro X可好?

有了它我再也不擔心大包小包往家裏拎東西沒人開門了,3D人臉識別真是秒開門,貓眼攝像頭超大廣角,連上手機app可以實時檢視門口情況,有人逗留就會自動抓拍,影像還能上傳到雲端呢。

淺聊一個多世紀以來設計的角色變遷[長篇小論]

寫在前面

      大概是去年10月,一次有幸受邀,作爲演講者在線下分享了關於現代設計史的演講。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約摸6個小時的時間,跟大家淺談了從1850年代工藝美術運動到1970年代後現代主義、跨越一個世紀的設計發展歷史,結合了自己的理解和積累分享了這些歷史背後相應的設計理論。整個過程和大家一起重新梳理了設計史的發展脈絡,也有源可溯地講解了每個歷史片段發生的人、事、物。

      事後聽者獲益而去,但自己卻覺得略有不足,問題不是出在演講的這100年,這些內容既成事實、無可厚非,而是講到1990年代之後的戛然而止,最近這20年其實是萬事俱變的,設計方面更不用說,肯定是有很多談資,但如果去翻看現在市面上有關現代設計史的書籍或出版物,卻多以“2000年左右數字化時代”或直接以“1990年代後設計進入多元化時代”草草收筆。其中當然也有緣由,史論是現在對過去的歷史和理論的記載,當下瞬息萬變,很多都沒站穩腳跟抑或還在實踐加以驗證階段,難下結論,更不要說銘文記載了。

      不過,我自己想,近幾年設計不管之於人類社會還是商業世界,她的變化是歷歷在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確確實實活在這場發生的歷史中,一起經歷着變革和發展。所以我想承接過去的那些既成歷史和理論,將故事順延到當下,從一個宏觀的、淺顯的角度串聯起這一個多世紀(大約從1880-今)設計角色的變遷。

      寫給自己看,也是分享給同道人,我始終認爲能夠清晰地認識過去,才能更清晰地認識當下,自己做的設計、爲什麼做、爲什麼要這麼做、做的價值何在、擔當的角色是什麼等等。

      我們現在會經常聽到一個詞叫 “設計創新” ( Design innovation ) ,說創新要靠設計,設計用來創新。那爲什麼要創新?從全人類的角度,爲了文明發展、社會進步;從國家的角度,爲了可持續發展;從企業的角度,爲了有競爭力,和持久的生命力等等,不言而喻。但設計在創新上,甚至能成爲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背後一定有它的原因和發展的過程,所以在講設計角色變遷之前,可以試着以“創新”作爲切入點。

      羅伯託·維甘提 ( Roberto Verganti ) ,創新管理權威專家、米蘭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與設計學院教授,把創新分爲三大模式: 技術主導型的式創新、市場拉動型的漸進式創新和設計驅動式創新。 這是三種並存的創新模式,但其實三者在歷史時間軸上是有先後出現或成爲主流的順序的,其中設計驅動的創新也只是從上世紀90年代之後開始逐漸成熟,顯然現在大家都知道設計不管在人類文明、社會創新還是商業世界的重要性,但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它也是經歷了猶如“從奴隸到將軍”的角鬥士式的發展變遷。

      不同的歷史階段,時代對設計的態度和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想要清晰地理解設計角色變化的原因,就必須結合我們這一個多世紀的時代特徵變化及其所對應人的需求變化來講。

一、原始資本積累的時代,設計無人問津(1880s-1910s)

      從1850年代到1910年代,那是個技術當道的時代,將技術產品化就能開拓市場、創造需求。愛迪生 (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 一生專利1000多項,發明2000多項,他的商業頭腦比他作爲科學家的形象更被後人傳頌。並且可以看到,當時的創始人不是有工科背景的,如特斯拉 ( Nikola Tesla, 1856-1943 ) 、愛迪生,就是拉攏科學家的資本家,如洛克菲勒 (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1839-1937 ) 、威斯汀豪斯 ( George Westinghouse, 1846-1914 ) ,因爲透過科技他們能率先看到可能,並能夠實現出來,來改變世界,這不就是技術主導型的式創新嗎,那爲什麼說設計在那時無人問津。

      要知道在那時候,人們關注的是諸如愛迪生和特斯拉的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能擺脫煤油燈用上電燈,已是大衆想都不敢想的新潮玩意兒了,誰會去在乎燈泡或燈罩的“設計”,不是直接以工業成品的形態成型,就是生硬套上傳統裝飾風格作罷。發明家定義了新產品的功能,形態或設計自然以技術的可行性爲導向,誰都不知道一個新發明應該以什麼樣的設計問世,這種尷尬早在1851年第一屆英國工業博覽會上就已暴露,所有的工業品都被生搬硬套上了傳統藝術化的裝飾,你能否想象一個火車頭的煙囪上安有一個天使的雕塑,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那不是現代意義上所謂的設計,而是裝飾,很生硬。那也是手工業時代轉向工業時代,上層建築思維上的滯後和守舊,這是正常的。

      那回過頭來,當時的設計師自然也無力可施,甚至連設計師這一個社會職業工種都未能成型和職業化。問題太多了,沒人能搞清楚面臨新的時代,應該怎麼做設計,沒有實踐成功的經驗,怎麼授業解惑,就不能教學生,所以當時的一切設計不但談不上有任何角色作用,而且是處在多方實踐、找出符合現代設計法則的狀態。後來我們知道了包豪斯,爲什麼即便不是設計專業的人,都知道包豪斯,因爲大家都講,太出名了,爲什麼這麼出名,因爲它的歷史地位,它真正意義上確立了現代設計的教育體系和思想,透過前人的實驗和實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理念,告訴大家今後應該怎麼設計東西,設計符合現代的東西,倡導功能主義,什麼叫功能主義,考慮如何透過設計最清晰快速地傳達給使用者它的功能是什麼,怎麼用的,一切以功能至上,這個理念對於新型品類層出不窮的當時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不要煙囪頭上的天使,要形態去追隨功能,這個東西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一目瞭然。

      不光是這樣,工業時代下大規模批量化、標準化生產也要求設計要考慮怎麼和技術結合,使其不管在技術上、還是成本控制上都可行,早在1907年德國著名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基者之一的彼得·貝倫斯 ( Peter Behrens,1868-1940 ) ,就已經爲德國AEG公司設計了標準化的水壺,兩兩組合可以搭配出多種款式的、低成本的經典設計。

      直到後來,工業設計師 ( Instrial designer ) 這個專有名詞在1919年美國的西奈兒 ( Joseph Sinel,1889-1975 ) 事務所第一次得到運用,也是從英國開始實行工業設計師登記制度開始,才逐漸確立了工業設計職業化的社會地位。

二、以產定銷的時代,設計一次足矣(1910s-1925s)

      以產定銷的年代,量是王道,我能在最短的時間裏,生產出最多的產品,就能降低足夠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也就是我們說的效率。但與此同時,產品卻沒有給大衆更多的選擇權,市面就福特T型車一種車型,一樣的黑色,亨利·福特 ( Henry Ford,1863-1947 ) 本人曾經講過“T型車就是黑色的,消費者可以自己爲他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開句玩笑話,有種因爲市場佔有量我最大,所以我有恃無恐的無賴感覺。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另一個特徵,就是自上而下的企業模式,自產自銷、統購統銷,供應端來決定需求端,我提供什麼大衆就用什麼,打的就是剛需,能比馬更快、你又買得起,你就無他可選。所以在這種單一品類求量、行業競爭稀薄、寡頭掌權的狀態下,設計要做的工作就一次足矣,頻率不會高,雖然比起過去純技術導向的時代要略有角色作用,但設計師還未成爲整個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面。

      但反過來講,這裏面爲下一個時代中設計能夠破土而出、得到蓬勃發展埋下了重要的種子。怎麼講,這個時代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批量化、標準化生產,別的不說,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生產成本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結果就是直接促使產品價格降低,大衆第一次可以自掏腰包買得起工業生產的生活用品。這是個了不起的質變,要知道“設計”這個詞在過去是皇室或社會上層社會才能專享的,給你定製或專門設計餐具、服裝、傢俱等等,那都是窮苦大衆無法享有的待遇,甚至你去看今天在法國,一條牛仔褲上的標貼如果印有Designed by某某設計師,穿着它就有種爲自己量身定製的品質感,設計師在那裏是明星,受人追捧。但是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第一次將這種觀念轉變爲了“爲大衆而設計”,如果狹義地講市場即消費者,消費者即大衆,你有了羣衆基礎和逐漸龐大的消費端(需求端),那作爲生產服務性行業的“設計”(供應端)能不得到發展嗎?

三、多樣化競爭時代,設計開始展露商業價值(1925s-1939s)

      從沒有需求到被創造需求,再到逐漸擴大需求的階段,可以講歷史開始進入到“市場拉動型的漸進式創新”階段,這一切也是建立在生產技術成熟、商業競爭多樣化的前提上。顯然這個階段隨着同一領域裏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再靠單一多量以低價銷售的模式已經失去優勢、難以立足了,敏銳的企業家不得不想出快速迭代的方法來搶佔市場,圖則故事中的通用公司就是所謂漸進式創新最典型的代表(後來的代表是諾基亞手機,最誇張一年70幾款手機問世),一份有計劃的廢止制度:有計劃地汽車的使用壽命;有計劃地設計不同的色彩和樣式;有計劃地用新功能(性能)替代舊功能(性能)。這種制度最後落實要靠誰,研發部門、設計部門、設計師,所以會有通用汽車的色彩計劃部門,會有設計師哈利·厄爾 ( Harley Earl,1893-1969 ) 和老闆斯隆 ( Alfred P. Sloan,1875-1966 ) 的強強聯手,亨利·福特的“不和設計師打交道”在這個時代已不再有強硬的理由了。市場需要個性化,設計擔當的角色也就自然比“一次足矣”要更重要。可以這麼講,在商業蓬勃發展的推動下,設計逐漸成爲商業推手,更多的以商業爲導向的執行角色輸出自己的價值。

      但同時,我們知道,這也是人類開始從燃料蒸汽時代進入石油經濟時代的階段,石油給了人們太多的信心,用之不竭,取之不盡。但像通用這種有計劃地廢止制度,卻是以消耗資源、消耗資金、消耗能源作爲代價的,我們說傳統的產品設計產出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實物,量產這些產品都要使用和消費資源,一份石油、一份木材。當然一份需求換一份供給,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就是由於追求利益的不斷提高生產率、商業推波助瀾下的過度消費和虛高需求,使得從總體看,供給開始大於需求,一家三口需要三輛車,每過幾年還需要換(後來的手機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產能過剩”,接踵而至的就是1929年-1939年全球金融危機,泡沫破裂,華爾街黑色星期四,股價一落千丈,人們爲瘋狂地投資工業化而買單(當然這裏面有諸多因素,也非本文重點,在此也不作展開)。

     但不管怎麼講,二戰(1939-1945年)之前的這個階段正是預示着設計黃金時代的開始。

四、大消費商品經濟時代,設計迎來黃金年代(1945s-1970s)

      這是一個戰後百廢待興、一路高奏凱歌的時代;一個以石油爲基礎的商品經濟達到空前高度的時代;一個以阿波羅上天爲例,人類征服自然的心理前所未有嚴重膨脹的時代;也是一個屬於設計的黃金年代。

      像雷蒙德·羅威 ( Raymond Fernand Loewy,1893-1986 ) 這種明星設計師,小到口紅、可口可樂玻璃瓶,大到賓西法尼火車頭、航天飛機,可以說無不涉足,儼然成爲商業兌現價值、獲取旺盛競爭力的重要推手。商業得益於設計,同時,設計也因商業而發展。比如芬蘭著名設計師阿爾瓦·阿爾託 ( Alvar Aalto,1898-1976 ) ,他是怎麼爲人熟知、能達到今天設計史中所描述的地位的。自身的設計思想和實踐固然很重要,但當時他也是乘上了商業快車:當時他設計的曲木座椅被勞倫斯·洛克菲勒 ( Laurance Rockefeller,1910-2004 ) 賞識,在曼哈頓爲其開了一家專賣門店,沒想到受到美國民衆熱捧,從此將北歐設計和它的人文主義及有機功能主義帶到了美國,掀起了北歐設計熱潮,之後就是1954年的北歐設計全美巡展,一舉奠定歷史地位,直接影響了諸如埃羅·沙裏寧 ( Eero Saarinen,1910-1961 ) 、查爾斯·伊姆斯 ( Charles Eames,1907-1978 ) 等一批美國本土設計師。這裏有個很有趣的小細節,還記得最初我們在講技術主導創新的年代時,有提到當時還在石油界打拼的老洛克菲勒依賴科技和技術,靠提煉原油獲得可燃清潔煤油,奠定了一代基業,而今他的孫子卻把目光投向設計界,可見遠矚的“賺錢”家族也知道設計之於這個時代乃至未來的重要性。

      同時,中產階級人羣逐漸龐大、大衆消費能力逐漸提升(指以美國爲主的西方世界),大衆具有更多的選擇權以及話語權。

      我們今天講一個詞叫“產品免疫力”,在互聯網產品裏如果用戶對一個產品,因其難用受到困擾或體驗不佳未能滿足需求,會分分鐘棄之不用,從手機上刪除,再也不在網頁上開啟等等,也就是拋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極低,致使那些產品服務供應、品牌商們,不得不老是把用戶爲王、用戶體驗掛在嘴邊,把用戶當寶一樣供着。其實在大消費時代的這個階段,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市場調研、用戶調研在企業裏已是不可缺少的環節,產品服務供應、品牌商們要想盡辦法去迎合大衆的需求和口味,讓他們對自己的品牌有黏度,市場導向趨於頂峯。同時,設計作爲生產服務者向甲方提供專業技能服務的這種合作關係,也已逐漸商品化、市場化、規範化,那個年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設計事務所、明星設計師、設計佳話。

      但這個過程中,上一代就已經開始累積的能源負擔和資源消耗,在這個時代達到了閾值,所有人沉浸在大消費時代帶來的物質享樂中,直到1970年代維克托·帕帕納克 ( Victor Joseph Papanek,1923-1998 ) 的一本《爲真實的世界而設計》敲醒了肆意揮霍、紙醉金迷的人類世界。能源在枯竭,經濟模式必須轉型,設計也必須承擔起社會和環境責任。由此開始,基於商品經濟快速崛起的設計浪潮開始轉向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階段。

五、服務體驗經濟當代,設計成爲核心戰略(1970s-今)

      需求飽和、能源不足以再像過去一樣揮霍的情況下,種種新思想產生(就像100年前第一次工業的時代一樣),以可持續能源與互聯網結合的第三次理念開始,我們聽到了共享經濟、零邊際成本、協同創新等等,這所有的改變都是一種從追求存量到追求增量的轉變過程,也就是成本、資源就這麼多,如何不再增加更多資源的投入和消耗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世界進入後石油經濟時代,一切以控制資源成本,重構資源創造新價值爲基礎。粗放的商品經濟轉向集約的體驗經濟,設計悄然站在了戰略高地上。

      我們來從設計教育和思想的落實中尋找解釋:近年來崛起了服務設計,掀起了設計思維的熱潮。爲什麼這個所謂的體驗經濟時代這麼渴求服務設計和設計思維,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比如過去商品時代,你要剪頭髮,自己去店裏面買剪刀,多少人要剪,就有多少把剪刀要賣出去,購買的是剪刀,買的是用它剪頭髮的功能,典型的存量經濟。再後來有了理髮店,你不用再自己買剪刀,直接去理髮店,有專門的理髮師替你剪頭髮,這個時候你購買的是服務,不是產品。相較前者,同一把剪刀現在可以反覆使用,提供多次的服務,而且作爲消費者不用爲不剪頭髮時,剪刀被擱置的多餘時間而買單,典型的增量經濟,服務經濟。

      再到現在,理髮店都能提供剪髮這個服務,分出個孰優孰劣就要提升服務給消費者的體驗了。我們講體驗有個很重要的成分是在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服務需求之上,還能提供其出乎意料的優質和流暢服務。從入門、接待、等候、提供剪髮、到結賬最後出門整個過程,現在甚至是還沒去門店,線上就能預定好理髮師、預約時間、剪髮的要求、提供的咖啡品類、線上結賬、剪完頭髮的叫車服務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還是過去只需要設計一把剪刀這麼簡單嗎?人們爲此買的單,其中的價值也遠超一把剪刀,而是整個服務體驗所帶來的增溢價值。

      你有理由把價碼擡高,消費者也願意爲量身定製感買單,自然設計者的價值和角色地位也要遠比一個單純的理髮剪刀設計師要來的重要。他需要對消費者綜合調研、發現他們的需求,他們要什麼,甚至他們不知道要什麼,都要想清楚,設計整個服務流程,需要對接哪些供應商(比如剛剛講到叫車服務或咖啡服務,需要有合作的利益相關者),甚至是商業模式(要知道,現在很多頂尖設計院校在教學學生服務設計的同時,還要求制定商業計劃,也就是經濟上有沒有可持續性),需要用什麼品牌來包裝整個這一流程等等。這些都是當下設計師的業務範疇,也是衆多設計院校培養綜合型設計人才的要求標準。

      所以透過這個就不難理解,爲什麼羅德島的兩個設計畢業生能合夥搞出個Airbnb,動搖整個酒店行業。要知道過去你講設計師創業,多半都是像雷蒙德·羅威那個年代一樣,開一間設計事務所,做出個人品牌也算是很了不起了,現在居然能夠在非設計領域立足,其實裏面的原因看清楚了,就很簡單。大消費時代的經濟結構是自上而下的,設計師之於商業世界的地位也很清楚, 就是個執行者的角色,是市場部策劃案下的落實者,設計事務所的價值就是賣你提供的專業技能服務,這種狀態是割裂的、生硬的合作關係。還是拿雷蒙德·羅威來講,今天美國冰點 (Coldspot) 冰箱公司請你來設計冰箱,你就只設計冰箱,價值的兌現就是你提交可量產的圖紙方案的那一刻,公司的決策、市場怎麼運作等等都和你沒關係。所以我們剛纔也講到,這時的公司是以市場爲導向的,業績取決於銷售,產品研發和設計的地位自然就低。

      後來家喻戶曉的蘋果公司,以產品爲導向的企業,過去哪有一個CEO特地搞個產品發佈會,還親自講解這個產品怎麼用,價值在哪裏,當然現在是司空見慣了。這就是設計在一家公司起到戰略風向的體現,“科技和人文”分叉路口下站的不止是喬布斯,還有設計。

      所以爲什麼蘋果會在董事會設立CDO ( Chief Design Officer ) 首席設計官;會有設計師VP ( Vice President ) 副總裁;KPCB (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and Byers ) 會邀請前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擔任設計合夥人;羅永浩稱錘子科技是一家“設計驅動的公司”;國際知名諮詢策劃公司麥肯錫會收購設計公司;Airbnb的兩個不懂商業的設計小夥還能運營公司等等。

      對當下及未來的商業世界來說,產品是核心,產品服務誰,人。所以以人爲本的設計自然能佔鰲頭,擔當“過去不曾有過的”主要角色。不懂管理可以聘請經理人,不懂商業可以找合夥人,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決定這個公司能夠走下去的,不再只是Business man了,而更需要這幫懂用戶的、懂需求的、有洞悉力而且有執行力的設計者。

      這就是我們說的“設計驅動的創新”。如果我們說技術是創造 ( Create ) ,講的是可行性;商業是運作 ( Ship ) ,講的是(經濟上的)可持續性;那決定你技術該創造什麼,商業從而運作什麼的那個角色就是設計。其實這三者的關係一直互相緊密的關聯着,只是隨着時代的變化,三者的權重及角色會發生轉變。從當下一些現象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角色分配逐漸成爲未來的架構方向。別的不講,就說有着先鋒試驗作用的高校教育:2004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創辦由商學院、工程學院和設計學院三院合併的D.School (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 ;2010年芬蘭阿爾託大學由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赫爾辛基理工大學和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合併而成;2012年帕森斯設計學院  (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  推出戰略設計與管理方向的碩士學位項目等等,不勝枚舉。

小結

      其實講了這麼多,設計角色發展的命運其實始終在和需求的辯證關係上,歸根結底,就是需求導向的。

      按馬斯洛需求效應,人終究是要經歷這個過程的:身無分文的時候想活下來最重要、衣食住行基本滿足即可,沒有選擇的餘地和奢望(生理需求),大多第三世界經歷着;然後能過上溫飽的日子了,閒錢也是擠不出多少,能有的都想着存到銀行,購買的能是生活必需品和服務也是很知足了(安全需求),想過去幾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就是以這種性價比思維導向的,淘寶和小米借勢得以發展,你要那個時候談設計(或以工業設計爲例),抄襲現象不足爲奇,爲什麼,不是沒有志氣,也不是不知道中國要有本土設計的願景,而是迫於現實,成本放在那裏,自己投入研發比起快速借鑑國外已成熟的方案,哪個更划算,不言自明,很淒涼,也是陣痛期,不得不經歷;再到現在人們願意在保證基本需求能被滿足的基礎上,去購買和享用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光從日常消費來看,撇去中國現在畸形的房地產市場給廣大中產階級施加的壓力不講),你同樣去喝咖啡,總願意去環境更好的、服務更周到的,因爲你不會像過去一樣去盤算、拮据地去喝咖啡,所以這個時候生活已經從物質生活向品質生活轉變了,那自然設計有的放矢的空間就大了,市場有傾向性的需求,供應端就會得到良性的發展,設計的從業者就會越來越多,追求的出品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當然成本還是逃不掉,但比起薄利多銷、稀薄的盈利空間,現在人們願意爲好設計買單,說白了也就是營造了高毛利的可能,這部分利潤就能提升設計師被聘請的自身價值,不再以廉價掛牌。同樣設計教育作爲先鋒角色也會朝這個活力市場輸送更好的人才資源,我們講一個國家的設計好還是不好,歸根結底還是看人,這個國家出來設計師累死累活、僅憑理想殘念,以抄襲苟活,還得不到認可,這個國家的設計能好嗎?

      當然從物質生活到品質生活,之後就是賢明生活。就是當你有了自由的選擇權、穩定的物質生活質量以及精神世界之後,人就會呈現出一種返璞歸真的狀態。這就是爲什麼北歐的福利國家,像丹麥,人人都買得起車,爲什麼還要騎自行車,因爲這種選擇已經超脫了經濟束縛,完全是一種精神和健康生活的追求,甚至夾帶着擺脫自我的社會責任意識,他們選擇這種出行方式很多是考慮到這個國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對於廣大處於水生火熱的我們來說,要達到這個境界,若不是思想覺悟極高或看破紅塵,哪個會不免俗地多買幾輛車先了個個人知足,更別提什麼責任意識了。所以這裏的賢明生活離我們還有段距離,畢竟發展是有過程的,是要時間的,當然到時候設計自然會起到更大的作用,並且承擔更大的責任。

      最後,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作爲設計從業人員,你現在在做什麼,清楚自己做的設計它所產生的價值何在,自己擔任的角色在你的企業或者產品的重要性怎樣,是否閒來無事也會站在老闆或產品經理的角度考慮產品或服務的未來發展走向,還是工匠依舊、着眼手中,做好執行角色(前後兩種角色都有價值,無傾側之意)。我想不管答案是什麼樣的,有一點最重要,就是清楚地認識過去和當下,才能在未來更明白地做設計。

     作爲同行,一起共勉。

*推薦和參考

1. History出品紀錄片《誰建造了美國 The man who built the America》

2. 傑里米·裏夫金《第三次工業: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

3. 羅伯託·維甘提《第三種創新:設計驅動式創新如何締造新的競爭法則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4. 何人可 《工業設計史》

Tags:淺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