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酒麴燒酒的做法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35W

酒麴燒酒的做法

1、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後即可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後即可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1、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後即可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燒酒是怎麼釀造的 燒酒釀製方法

1、製作酒飯,在家中自釀白酒,第一步就是製作酒飯,它的材料可以選擇,大米小麥或者糯米,把它們洗淨以後入鍋,加清水加熱蒸熟。

2、放入酒麴,把蒸好的飯降溫以後,加入準備好的酒麴,用筷子調勻,再把它放入到敞口式的瓦罐中,然後用紗布覆蓋缸口。

這裏使用的酒麴,最好是黃酒麴或者安琪酒麴,它們在食品添加劑專賣店都能買得到。

3、發酵,再放入酒麴以後就可以開始發酵,多數時候經過24小時酒飯就會進入糖化高峯,這時將酒飯倒入到發酵罐中,加入適量的礦泉水,按一斤米放二斤礦泉水的比例放置就可以,放好以後把罐口密封,然後放在溫暖的環境中發酵,大約20天以後就能發酵完成。

如果感覺環境有些冷,可以在發酵罐的外層,蓋上兩層棉被,這樣能讓裏面的材料發酵更快更均勻。

4、蒸餾,把發酵好的原料過濾壓榨,然後放入到專門的微型蒸餾器中,進行蒸餾,加熱,設備是電磁爐,蒸餾時可以先用大火燒開,沸騰以後再用中火,過一會兒裏面的酒就會源源不斷的蒸出來。

再一次蒸餾以後還要進行二次蒸餾,等酒完全冷卻以後,就是自制的白酒,把它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儲存就可以。

燒酒如何釀造

燒酒如何釀造

1、做酒飯

在家自釀白酒,第一步是製作酒飯,其原料可選用大米、小米或糯米,洗淨後入鍋內,用清水加熱蒸熟。

2、放酒麴

將蒸飯冷卻後,加入備好的酒麴,用筷子將其調勻,然後將其放入敞口瓦罐內,再用紗布蓋住氣缸口。

能在食品添加劑專賣店裏買到的,最好的是黃酒麴或安琪麴酒曲。

3、發酵

放了酒麴後發酵後可進行一段時間的發酵,在經過24小時後,酒飯就進入了糖化的高峯,此時將米飯倒入發酵罐中,加適量礦泉水,按一斤米放二斤礦泉水的比例,放好後把罐口密封,放在溫暖的環境中發酵20天左右。

假如覺得環境有點冷,可以在發酵罐的外層,用兩層棉被蓋住,這樣可以使內料發酵更快,更均勻。

4、蒸餾

將發酵物經過壓榨過濾後,放入專用的微細蒸餾器進行蒸餾、加熱,設備爲電磁爐,在蒸餾時可用大火燒開,煮沸後用中火,過一會兒就會有酒蒸餾出來。

再次蒸餾後再進行二次蒸餾,待酒完全冷卻後,即爲自制的白酒,將其裝入玻璃瓶密封儲存。

自己做燒酒方法 自己做燒酒方法介紹

1、準備材料:酒糟:適量、木桶:一個、大碗:一個、鋁鍋:一口、毛巾:適量、水:適量。

2、先用水將糯米泡半天,漂洗乾淨,然後蒸熟成糯米飯。

在蒸鍋裏放上水,蒸屜上墊一層紗布,燒水沸騰至有蒸汽,將糯米撈放在布上蒸熟(約一小時),這時嘗一嘗糯米的口感,如果飯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蒸好後盛到發酵用的容器中,用勺攪動,涼至不燙手的溫度。

3、拌酒麴(酒麴要採用中草藥酒麴,不要用化學酒麴)我用的中草藥酒麴拌酒麴時一定要注意糯米飯的溫度,溫度控制在30度左右,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發酵,用勺將蒸熟的糯米飯弄散攤勻,由於糯米的粘性大,因此要弄散就必須加水,將酒麴碾成粉(按說明或規定的分量)均勻地撒在糯米飯上(稍微留下一點點酒麴最後用),然後用勺(或手)將糯米翻動,儘量將酒麴和糯米混均勻。

4、儲存:用勺輕輕壓實,用留下的一點點酒麴摻少許水抹平表面,作成平頂的圓錐型,中間壓出一凹陷窩(俗稱酒窩),將最後剩下一點酒麴水撒在酒窩裏面等待發酵。

5、發酵:將容器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30℃左右,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發酵。

6、大約發酵24--48小時(中間可以檢查,看有無發熱,發熱就證明已經開始發酵了)就可以將容器開啟,這時你會發現酒窩裏滿是酒水並散發出濃郁的酒香,一盆幽香撲鼻、甘甜可口的燒酒就這樣製作成功了。

燒酒製作方法

燒酒製作方法如下:

1、浸米,將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蒸飯,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冷卻,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二次發酵,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以後,就可以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製作酒麴的配方大全

製作酒麴的配方:

1.首先要準備做酒麴需要的小麥,然後用清水淘乾淨,把小麥裏的雜質清理乾淨,放在外面把水晾乾。

2.等小麥在外面曬乾了之後,收回來,用碾碎機吧小麥碾碎。

不需要太精細,差不多半個就可以了。

若是在農村裏,有那種很老的石磨,用那個也是可以的。

3.然後把酵母用清水泡數個小時之後,把它跟碾碎的小麥和在一起,攪拌均勻。

4.把麻繩鋪在曲模底部,一定要縱橫交錯。

然後把麻葉也鋪在上面,要記得均勻些,大概6到7層。

墊底的葉子要選得大些。

5.把原料填滿曲模,一邊填,一邊用力按壓,這樣才能讓攪拌之後的原料做成的酒麴密實些。

按照步驟全部做好了之後,密封起來,放在太陽下暴曬,但不能淋雨。

等待大概一個月左右,就發酵成功了。

酒麴的材料:

酒麴在有些地方也叫酒餅、藥曲,或者是燒酒麴、酒餅子等等。

它是用來釀製米酒、白酒必不可少的一種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它就是釀酒的“藥引子”,沒有了它就釀不成酒了。

而我國的釀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數千年的歷史了。

並且自古以來,古人都是講究就地取材的,因此各地釀製酒麴的原材料也是有所區別的,有些地方比價簡單,兩三種原材料就能製作酒麴。

有些地方卻比較複雜,多則數十種,甚至上百種原材料,經過多道工藝才製作出來上乘的酒麴,但越是複雜的酒麴製作偏方,現在就越不爲人知了,因爲很多都已經失傳了。

在我的家鄉這邊,製作酒麴的原料的種類還是比較少見的,一般少則三四種,多則是六七種,比較常見的就是辣蓼草、馬鞭草、蘭香草、淡竹葉、桃樹葉、柑橘樹葉等。

有一些比較講究的老人,則還會加入艾草、土茯苓、桑葉、竹葉、扁豆葉、桂葉和甘草等等。

因爲各地的植物分佈不同,所以製作酒麴的原料也是不一樣的。

甜酒麴能做白燒酒嗎

不能,白燒酒都是直接由糧食釀造的

白燒酒製作方法:

準備材料:糯米:適量、酒麴:適量。

1、先將糯米蒸熟,然後和酒麴拌勻,再用被子包裹起來發酵24-48小時

2、發酵至盤裏滿是酒水即可

3、把酒改盛到大的容器裏,再次發酵一個月左右,甜酒因發酵過度糯米都空了,全是酒水,酒味也非常濃烈,就可以烤制白酒了

4、在高壓鍋放3-4斤自來水,然後把發酵好的酒槽放進鍋裏,夾缸(高壓鍋旁邊的水缸)倒滿冷水

5、夾缸下面放一個裝酒的容器,然後大火將酒水燒開,再轉小火慢慢的烤,酒水經過高溫熱後變成蒸汽經軟管進入夾缸內壁,利用夾缸內的冷水冷卻後變成白酒

6、把做好的白酒裝進容器儲存即可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分類: 生活 >> 美食/烹飪

問題描述:

製作方法和所用器具都要詳細,回答出色的再送100分!

解析: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爲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爲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爲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爲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爲90分;再次爲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

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

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

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乾淨,在通風處風乾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

爲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

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罈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

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爲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

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爲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

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爲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爲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

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祕。

釀酒加曲,是因爲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

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

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

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阪口謹一郎教授認爲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

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

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

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

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

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黴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

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

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

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

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

故分別稱爲麥曲和米曲。

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爲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爲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爲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爲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爲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黴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爲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

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爲原料的培養物。

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

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

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

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

因爲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

發黴的穀物稱爲曲,發芽的穀物稱爲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

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

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麪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爲“餅曲”。

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爲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爲成熟的境地。

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

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

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

古人爲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

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

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

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

有專家認爲,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

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爲"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

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爲"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

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

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爲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爲均一。

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

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

更爲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

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爲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

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爲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 *** 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

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

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爲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

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淨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範)

剌孔

培菌(罨)

曝幹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

曲的用量佔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爲15%左右。

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爲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

只有小曲的用量纔可能是這樣低。

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

作爲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

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爲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

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朮,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蔘,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

酒麴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

"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爲七天。

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爲"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

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

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溼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

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

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

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

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

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

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 *** 有四例。

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爲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

取其汁拌米粉,揉麪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乾

圖2.2 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

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

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爲衣"。

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黴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

由於可以人爲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爲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

透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

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

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

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

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

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蒐集的四川邛崍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

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

寧波白藥也是如此。

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黴,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鑑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黴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黴佔643株。

根黴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

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爲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

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爲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

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

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

這裏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

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爲豌豆,小麥和大麥。

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

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

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

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

頗有講究。

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

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

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

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

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

由數人搬至曲室。

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爲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

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爲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

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爲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

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

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溼度都上升。

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

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

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

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如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爲52℃,茅臺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

翻曲的工人往往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爲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爲儘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儘量增加。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

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爲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最高溫度爲50℃ 以下。

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着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啓,溫度則兩起兩落。

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爲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

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

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爲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爲主。

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

工藝特點爲多熱少涼。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

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爲代表。

如茅臺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着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爲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纔開始翻曲。

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

故曲的用量最大,茅臺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制作的大麴。

爲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曲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豔,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

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藥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爲最著名。

紅曲的品種又分爲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

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爲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豔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

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制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麴母。

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

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

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

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曲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制法是:

曲種(曲粉+醋)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乾→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曲黴菌,其種類很多。

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

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

培養過程中,溼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

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溼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

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着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

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

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爲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

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

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曲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曲黴,還有黃麴黴菌。

這些曲可以釀製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

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爲核心的<<煙臺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爲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

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週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

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爲欠缺。

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爲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

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曲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爲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

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

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製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製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酒麴製作配方技術大全

酒麴製作配方技術大全如下:

酒麴是用來釀製白酒必不可缺少的一種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它就是釀酒的藥引子,沒有了它就釀不成酒了。

今天呢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制酒麴的製作方法。

準備糯米粉500克。

辣蓼草60克,茯苓15克,甘草20克,這個就是酒麴的配方。

將辣蓼草,茯苓和甘草放入破壁機中打成粉,打好後過一下篩,與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

少量分批次加入500克清水,將糯米粉與水揉搓成麪糰後,取適量曲料,揉搓成直徑兩公分左右的曲團兒。

在簾屜上撒上一公分厚度左右的稻殼兒,鋪平鋪勻後,把揉好的酒麴擺在稻殼上,用毛巾或者是紗布蓋上。

室內溫度25度左右,發酵三天,空氣當中的天然酵母菌會附着在酒麴上,長出一層菌絲,最後將長出菌絲的酒麴放在陽光下曬乾。

若是家裏自制甜酒和白酒麴是自用的,並且數量不多,一般情況下可以做幾斤重的酒麴子就夠了。

酒麴子分爲兩個品種,甜酒麴和白酒麴,農村也有人把它叫做小酒麴和大酒麴子。

甜酒麴子和白酒麴子,其做法完全一樣,不同的是隻不過使用的酒麴引子不同而已。

甜酒麴用的是甜酒麴作引子,白酒麴是用白酒麴作引子。

另外家庭裏使用的甜酒麴子的量比較少,一般每年只需一兩斤就足夠了,而釀製白酒的量比較大,所製作的白酒麴子量也非常大。

因此在製作酒麴子的時候,都是依據自己家裏需求釀酒的量來考慮製作多少酒麴子的。

燒酒怎麼燒

以石榴燒酒爲例。

用料:石榴若干;燒酒2升;冰糖適量。

做法如下:

1、將石榴果實剝出來,然後清洗乾淨,擦乾;

2、把果實丟進燒酒裏泡着,然後用一個玻璃瓶子裝起來;

3、加入適量冰糖,攪拌均勻;

4、擺在陰涼乾燥處即可,每隔幾天拿出來晃盪晃盪,2周左右就可以喝了。

擴展資料

大概白居易時代,四川出現了燒酒。

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荔枝新郭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折-枝傾一戩,西樓無客共誰嘗。

”《忠州志》卷一《考古》:荔枝樓在城西南隅,白居易建,久圮無存”,又他的《九日登巴臺》雲:“黍香久初熟,菊暖花未開”,可知白居易的燒酒與杜甫的蜀酒,都是用黍釀的。

燒酒又名燒香酒,李德裕《迷夢四十韻》“荷靜蓬池鱨,冰寒郢水醪”,他自注雲:“每學士初上賜食,皆是蓬萊池魚膾,夏至後頒賜冰及燒香酒,以酒味稍濃,每和冰而飲,禁中有郢酒坊也”。

郢在湖北,楚國古代的郢都,郢酒或當是宜城酒的體系,而與巴酒接近。

“稍濃”指酒性較烈,但又不至頂烈,學士是文人,皇帝擬詔敕的祕書,不宜多喝烈性過強的酒,因此官廷裏建立了釀燒香酒的郢酒作坊。

此外蜀人雍陶作《到蜀後記途中經歷》雲:“自到成都燒酒美,不思身更人長安。

'可見成都燒酒之美,連長安也不想去了。

賈島《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覲》雲:“製衣新濯錦,開醞舊燒罌。

所謂“燒罌”,當指盛燒酒的酒甕。

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李商隱的“成都美酒”指的是什麼酒?我們可於他的第一首《碧瓦》“歌是雍門學,酒是蜀城燒”,得到解答是燒酒。

牛嶠《如冠子》“錦江煙水,卓女燒春濃美。

”燒春指劍南燒春,也都指濃度較高的燒酒。

似乎從白居易時代起,燒酒、燒春、燒香之名逐漸以燒酒爲名定型下來,詩人作詩爲詩律及句法,省燒春作“燒酒”是完全可能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燒酒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爲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爲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爲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爲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爲90分;再次爲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

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

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

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乾淨,在通風處風乾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

爲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

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罈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

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爲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

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爲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

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爲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爲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

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祕。

釀酒加曲,是因爲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

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

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

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阪口謹一郎教授認爲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

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

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

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

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

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黴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

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

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

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

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

故分別稱爲麥曲和米曲。

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爲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爲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爲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爲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爲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黴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爲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

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爲原料的培養物。

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

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

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

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

因爲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

發黴的穀物稱爲曲,發芽的穀物稱爲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

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

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麪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爲“餅曲”。

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爲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爲成熟的境地。

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

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

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

古人爲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

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

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

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

有專家認爲,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

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爲"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

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爲"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

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

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爲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爲均一。

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

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

更爲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

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爲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

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爲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

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

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爲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

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淨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範)

剌孔

培菌(罨)

曝幹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

曲的用量佔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爲15%左右。

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爲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

只有小曲的用量纔可能是這樣低。

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

作爲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

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爲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

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朮,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蔘,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

酒麴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

"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爲七天。

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爲"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

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

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溼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

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

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

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

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

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

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有四例。

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爲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

取其汁拌米粉,揉麪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乾

圖2.2 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

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

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爲衣"。

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黴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

由於可以人爲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爲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

透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

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

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

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

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

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蒐集的四川邛崍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

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

寧波白藥也是如此。

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黴,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鑑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黴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黴佔643株。

根黴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

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爲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

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爲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

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

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

這裏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

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爲豌豆,小麥和大麥。

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

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

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

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

頗有講究。

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

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

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

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

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

由數人搬至曲室。

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爲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

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爲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

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爲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

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

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溼度都上升。

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

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

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

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如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爲52℃,茅臺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

翻曲的工人往往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爲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爲儘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儘量增加。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

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爲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最高溫度爲50℃ 以下。

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着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啓,溫度則兩起兩落。

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爲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

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

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爲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爲主。

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

工藝特點爲多熱少涼。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

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爲代表。

如茅臺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着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爲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纔開始翻曲。

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

故曲的用量最大,茅臺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制作的大麴。

爲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曲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豔,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

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藥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爲最著名。

紅曲的品種又分爲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

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爲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豔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

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制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麴母。

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

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

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

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曲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制法是:

曲種(曲粉+醋)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乾→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曲黴菌,其種類很多。

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

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

培養過程中,溼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

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溼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

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着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

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

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爲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

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

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曲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曲黴,還有黃麴黴菌。

這些曲可以釀製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

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爲核心的<<煙臺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爲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

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週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

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爲欠缺。

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爲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

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曲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爲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

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

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製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製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1、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後即可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燒酒是怎麼釀造的 燒酒釀製方法

1、製作酒飯,在家中自釀白酒,第一步就是製作酒飯,它的材料可以選擇,大米小麥或者糯米,把它們洗淨以後入鍋,加清水加熱蒸熟。

2、放入酒麴,把蒸好的飯降溫以後,加入準備好的酒麴,用筷子調勻,再把它放入到敞口式的瓦罐中,然後用紗布覆蓋缸口。

這裏使用的酒麴,最好是黃酒麴或者安琪酒麴,它們在食品添加劑專賣店都能買得到。

3、發酵,再放入酒麴以後就可以開始發酵,多數時候經過24小時酒飯就會進入糖化高峯,這時將酒飯倒入到發酵罐中,加入適量的礦泉水,按一斤米放二斤礦泉水的比例放置就可以,放好以後把罐口密封,然後放在溫暖的環境中發酵,大約20天以後就能發酵完成。

如果感覺環境有些冷,可以在發酵罐的外層,蓋上兩層棉被,這樣能讓裏面的材料發酵更快更均勻。

4、蒸餾,把發酵好的原料過濾壓榨,然後放入到專門的微型蒸餾器中,進行蒸餾,加熱,設備是電磁爐,蒸餾時可以先用大火燒開,沸騰以後再用中火,過一會兒裏面的酒就會源源不斷的蒸出來。

再一次蒸餾以後還要進行二次蒸餾,等酒完全冷卻以後,就是自制的白酒,把它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儲存就可以。

燒酒如何釀造

燒酒如何釀造

1、做酒飯

在家自釀白酒,第一步是製作酒飯,其原料可選用大米、小米或糯米,洗淨後入鍋內,用清水加熱蒸熟。

2、放酒麴

將蒸飯冷卻後,加入備好的酒麴,用筷子將其調勻,然後將其放入敞口瓦罐內,再用紗布蓋住氣缸口。

能在食品添加劑專賣店裏買到的,最好的是黃酒麴或安琪麴酒曲。

3、發酵

放了酒麴後發酵後可進行一段時間的發酵,在經過24小時後,酒飯就進入了糖化的高峯,此時將米飯倒入發酵罐中,加適量礦泉水,按一斤米放二斤礦泉水的比例,放好後把罐口密封,放在溫暖的環境中發酵20天左右。

假如覺得環境有點冷,可以在發酵罐的外層,用兩層棉被蓋住,這樣可以使內料發酵更快,更均勻。

4、蒸餾

將發酵物經過壓榨過濾後,放入專用的微細蒸餾器進行蒸餾、加熱,設備爲電磁爐,在蒸餾時可用大火燒開,煮沸後用中火,過一會兒就會有酒蒸餾出來。

再次蒸餾後再進行二次蒸餾,待酒完全冷卻後,即爲自制的白酒,將其裝入玻璃瓶密封儲存。

自己做燒酒方法 自己做燒酒方法介紹

1、準備材料:酒糟:適量、木桶:一個、大碗:一個、鋁鍋:一口、毛巾:適量、水:適量。

2、先用水將糯米泡半天,漂洗乾淨,然後蒸熟成糯米飯。

在蒸鍋裏放上水,蒸屜上墊一層紗布,燒水沸騰至有蒸汽,將糯米撈放在布上蒸熟(約一小時),這時嘗一嘗糯米的口感,如果飯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蒸好後盛到發酵用的容器中,用勺攪動,涼至不燙手的溫度。

3、拌酒麴(酒麴要採用中草藥酒麴,不要用化學酒麴)我用的中草藥酒麴拌酒麴時一定要注意糯米飯的溫度,溫度控制在30度左右,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發酵,用勺將蒸熟的糯米飯弄散攤勻,由於糯米的粘性大,因此要弄散就必須加水,將酒麴碾成粉(按說明或規定的分量)均勻地撒在糯米飯上(稍微留下一點點酒麴最後用),然後用勺(或手)將糯米翻動,儘量將酒麴和糯米混均勻。

4、儲存:用勺輕輕壓實,用留下的一點點酒麴摻少許水抹平表面,作成平頂的圓錐型,中間壓出一凹陷窩(俗稱酒窩),將最後剩下一點酒麴水撒在酒窩裏面等待發酵。

5、發酵:將容器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30℃左右,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發酵。

6、大約發酵24--48小時(中間可以檢查,看有無發熱,發熱就證明已經開始發酵了)就可以將容器開啟,這時你會發現酒窩裏滿是酒水並散發出濃郁的酒香,一盆幽香撲鼻、甘甜可口的燒酒就這樣製作成功了。

燒酒製作方法

燒酒製作方法如下:

1、浸米,將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蒸飯,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冷卻,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二次發酵,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以後,就可以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製作酒麴的配方大全

製作酒麴的配方:

1.首先要準備做酒麴需要的小麥,然後用清水淘乾淨,把小麥裏的雜質清理乾淨,放在外面把水晾乾。

2.等小麥在外面曬乾了之後,收回來,用碾碎機吧小麥碾碎。

不需要太精細,差不多半個就可以了。

若是在農村裏,有那種很老的石磨,用那個也是可以的。

3.然後把酵母用清水泡數個小時之後,把它跟碾碎的小麥和在一起,攪拌均勻。

4.把麻繩鋪在曲模底部,一定要縱橫交錯。

然後把麻葉也鋪在上面,要記得均勻些,大概6到7層。

墊底的葉子要選得大些。

5.把原料填滿曲模,一邊填,一邊用力按壓,這樣才能讓攪拌之後的原料做成的酒麴密實些。

按照步驟全部做好了之後,密封起來,放在太陽下暴曬,但不能淋雨。

等待大概一個月左右,就發酵成功了。

酒麴的材料:

酒麴在有些地方也叫酒餅、藥曲,或者是燒酒麴、酒餅子等等。

它是用來釀製米酒、白酒必不可少的一種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它就是釀酒的“藥引子”,沒有了它就釀不成酒了。

而我國的釀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數千年的歷史了。

並且自古以來,古人都是講究就地取材的,因此各地釀製酒麴的原材料也是有所區別的,有些地方比價簡單,兩三種原材料就能製作酒麴。

有些地方卻比較複雜,多則數十種,甚至上百種原材料,經過多道工藝才製作出來上乘的酒麴,但越是複雜的酒麴製作偏方,現在就越不爲人知了,因爲很多都已經失傳了。

在我的家鄉這邊,製作酒麴的原料的種類還是比較少見的,一般少則三四種,多則是六七種,比較常見的就是辣蓼草、馬鞭草、蘭香草、淡竹葉、桃樹葉、柑橘樹葉等。

有一些比較講究的老人,則還會加入艾草、土茯苓、桑葉、竹葉、扁豆葉、桂葉和甘草等等。

因爲各地的植物分佈不同,所以製作酒麴的原料也是不一樣的。

甜酒麴能做白燒酒嗎

不能,白燒酒都是直接由糧食釀造的

白燒酒製作方法:

準備材料:糯米:適量、酒麴:適量。

1、先將糯米蒸熟,然後和酒麴拌勻,再用被子包裹起來發酵24-48小時

2、發酵至盤裏滿是酒水即可

3、把酒改盛到大的容器裏,再次發酵一個月左右,甜酒因發酵過度糯米都空了,全是酒水,酒味也非常濃烈,就可以烤制白酒了

4、在高壓鍋放3-4斤自來水,然後把發酵好的酒槽放進鍋裏,夾缸(高壓鍋旁邊的水缸)倒滿冷水

5、夾缸下面放一個裝酒的容器,然後大火將酒水燒開,再轉小火慢慢的烤,酒水經過高溫熱後變成蒸汽經軟管進入夾缸內壁,利用夾缸內的冷水冷卻後變成白酒

6、把做好的白酒裝進容器儲存即可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分類: 生活 >> 美食/烹飪

問題描述:

製作方法和所用器具都要詳細,回答出色的再送100分!

解析: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爲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爲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爲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爲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爲90分;再次爲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

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

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

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乾淨,在通風處風乾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

爲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

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罈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

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爲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

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爲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

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爲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爲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

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祕。

釀酒加曲,是因爲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

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

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

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阪口謹一郎教授認爲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

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

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

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

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

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黴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

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

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

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

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

故分別稱爲麥曲和米曲。

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爲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爲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爲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爲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爲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黴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爲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

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爲原料的培養物。

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

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

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

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

因爲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

發黴的穀物稱爲曲,發芽的穀物稱爲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

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

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麪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爲“餅曲”。

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爲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爲成熟的境地。

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

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

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

古人爲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

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

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

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

有專家認爲,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

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爲"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

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爲"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

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

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爲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爲均一。

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

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

更爲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

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爲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

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爲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 *** 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

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

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爲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

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淨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範)

剌孔

培菌(罨)

曝幹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

曲的用量佔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爲15%左右。

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爲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

只有小曲的用量纔可能是這樣低。

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

作爲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

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爲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

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朮,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蔘,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

酒麴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

"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爲七天。

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爲"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

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

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溼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

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

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

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

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

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

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 *** 有四例。

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爲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

取其汁拌米粉,揉麪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乾

圖2.2 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

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

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爲衣"。

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黴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

由於可以人爲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爲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

透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

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

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

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

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

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蒐集的四川邛崍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

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

寧波白藥也是如此。

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黴,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鑑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黴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黴佔643株。

根黴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

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爲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

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爲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

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

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

這裏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

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爲豌豆,小麥和大麥。

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

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

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

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

頗有講究。

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

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

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

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

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

由數人搬至曲室。

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爲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

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爲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

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爲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

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

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溼度都上升。

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

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

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

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如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爲52℃,茅臺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

翻曲的工人往往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爲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爲儘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儘量增加。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

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爲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最高溫度爲50℃ 以下。

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着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啓,溫度則兩起兩落。

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爲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

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

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爲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爲主。

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

工藝特點爲多熱少涼。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

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爲代表。

如茅臺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着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爲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纔開始翻曲。

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

故曲的用量最大,茅臺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制作的大麴。

爲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曲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豔,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

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藥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爲最著名。

紅曲的品種又分爲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

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爲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豔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

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制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麴母。

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

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

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

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曲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制法是:

曲種(曲粉+醋)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乾→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曲黴菌,其種類很多。

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

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

培養過程中,溼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

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溼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

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着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

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

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爲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

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

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曲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曲黴,還有黃麴黴菌。

這些曲可以釀製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

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爲核心的<<煙臺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爲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

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週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

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爲欠缺。

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爲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

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曲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爲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

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

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製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製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酒麴製作配方技術大全

酒麴製作配方技術大全如下:

酒麴是用來釀製白酒必不可缺少的一種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它就是釀酒的藥引子,沒有了它就釀不成酒了。

今天呢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制酒麴的製作方法。

準備糯米粉500克。

辣蓼草60克,茯苓15克,甘草20克,這個就是酒麴的配方。

將辣蓼草,茯苓和甘草放入破壁機中打成粉,打好後過一下篩,與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

少量分批次加入500克清水,將糯米粉與水揉搓成麪糰後,取適量曲料,揉搓成直徑兩公分左右的曲團兒。

在簾屜上撒上一公分厚度左右的稻殼兒,鋪平鋪勻後,把揉好的酒麴擺在稻殼上,用毛巾或者是紗布蓋上。

室內溫度25度左右,發酵三天,空氣當中的天然酵母菌會附着在酒麴上,長出一層菌絲,最後將長出菌絲的酒麴放在陽光下曬乾。

若是家裏自制甜酒和白酒麴是自用的,並且數量不多,一般情況下可以做幾斤重的酒麴子就夠了。

酒麴子分爲兩個品種,甜酒麴和白酒麴,農村也有人把它叫做小酒麴和大酒麴子。

甜酒麴子和白酒麴子,其做法完全一樣,不同的是隻不過使用的酒麴引子不同而已。

甜酒麴用的是甜酒麴作引子,白酒麴是用白酒麴作引子。

另外家庭裏使用的甜酒麴子的量比較少,一般每年只需一兩斤就足夠了,而釀製白酒的量比較大,所製作的白酒麴子量也非常大。

因此在製作酒麴子的時候,都是依據自己家裏需求釀酒的量來考慮製作多少酒麴子的。

燒酒怎麼燒

以石榴燒酒爲例。

用料:石榴若干;燒酒2升;冰糖適量。

做法如下:

1、將石榴果實剝出來,然後清洗乾淨,擦乾;

2、把果實丟進燒酒裏泡着,然後用一個玻璃瓶子裝起來;

3、加入適量冰糖,攪拌均勻;

4、擺在陰涼乾燥處即可,每隔幾天拿出來晃盪晃盪,2周左右就可以喝了。

擴展資料

大概白居易時代,四川出現了燒酒。

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荔枝新郭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折-枝傾一戩,西樓無客共誰嘗。

”《忠州志》卷一《考古》:荔枝樓在城西南隅,白居易建,久圮無存”,又他的《九日登巴臺》雲:“黍香久初熟,菊暖花未開”,可知白居易的燒酒與杜甫的蜀酒,都是用黍釀的。

燒酒又名燒香酒,李德裕《迷夢四十韻》“荷靜蓬池鱨,冰寒郢水醪”,他自注雲:“每學士初上賜食,皆是蓬萊池魚膾,夏至後頒賜冰及燒香酒,以酒味稍濃,每和冰而飲,禁中有郢酒坊也”。

郢在湖北,楚國古代的郢都,郢酒或當是宜城酒的體系,而與巴酒接近。

“稍濃”指酒性較烈,但又不至頂烈,學士是文人,皇帝擬詔敕的祕書,不宜多喝烈性過強的酒,因此官廷裏建立了釀燒香酒的郢酒作坊。

此外蜀人雍陶作《到蜀後記途中經歷》雲:“自到成都燒酒美,不思身更人長安。

'可見成都燒酒之美,連長安也不想去了。

賈島《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覲》雲:“製衣新濯錦,開醞舊燒罌。

所謂“燒罌”,當指盛燒酒的酒甕。

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李商隱的“成都美酒”指的是什麼酒?我們可於他的第一首《碧瓦》“歌是雍門學,酒是蜀城燒”,得到解答是燒酒。

牛嶠《如冠子》“錦江煙水,卓女燒春濃美。

”燒春指劍南燒春,也都指濃度較高的燒酒。

似乎從白居易時代起,燒酒、燒春、燒香之名逐漸以燒酒爲名定型下來,詩人作詩爲詩律及句法,省燒春作“燒酒”是完全可能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燒酒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爲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爲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爲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爲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爲90分;再次爲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

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

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

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乾淨,在通風處風乾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

爲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

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罈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

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爲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

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爲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

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爲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爲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

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祕。

釀酒加曲,是因爲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

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

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

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阪口謹一郎教授認爲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

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

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

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

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

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黴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

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

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

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

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

故分別稱爲麥曲和米曲。

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爲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爲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爲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爲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爲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黴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爲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

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爲原料的培養物。

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

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

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

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

因爲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

發黴的穀物稱爲曲,發芽的穀物稱爲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

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

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麪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爲“餅曲”。

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爲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爲成熟的境地。

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

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

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

古人爲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

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

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

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

有專家認爲,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

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爲"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

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爲"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

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

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爲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爲均一。

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

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

更爲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

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爲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

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爲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

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

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爲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

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淨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範)

剌孔

培菌(罨)

曝幹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

曲的用量佔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爲15%左右。

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爲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

只有小曲的用量纔可能是這樣低。

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

作爲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

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爲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

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朮,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蔘,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

酒麴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

"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爲七天。

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爲"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

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

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溼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

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

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

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

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

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

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有四例。

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爲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

取其汁拌米粉,揉麪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乾

圖2.2 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

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

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爲衣"。

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黴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

由於可以人爲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爲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

透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

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

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

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

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

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蒐集的四川邛崍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

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

寧波白藥也是如此。

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黴,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鑑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黴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黴佔643株。

根黴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

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爲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

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爲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

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

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

這裏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

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爲豌豆,小麥和大麥。

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

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

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

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

頗有講究。

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

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

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

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

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

由數人搬至曲室。

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爲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

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爲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

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爲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

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

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溼度都上升。

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

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

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

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如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爲52℃,茅臺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

翻曲的工人往往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爲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爲儘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儘量增加。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

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爲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最高溫度爲50℃ 以下。

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着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啓,溫度則兩起兩落。

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爲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

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

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爲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爲主。

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

工藝特點爲多熱少涼。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

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爲代表。

如茅臺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着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爲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纔開始翻曲。

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

故曲的用量最大,茅臺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制作的大麴。

爲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曲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豔,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

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藥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爲最著名。

紅曲的品種又分爲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

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爲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豔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

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制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麴母。

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

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

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

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曲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制法是:

曲種(曲粉+醋)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乾→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曲黴菌,其種類很多。

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

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

培養過程中,溼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

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溼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

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着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

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

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爲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

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

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曲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曲黴,還有黃麴黴菌。

這些曲可以釀製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

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爲核心的<<煙臺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爲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

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週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

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爲欠缺。

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爲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

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曲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爲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

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

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製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製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1、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後即可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燒酒是怎麼釀造的 燒酒釀製方法

1、製作酒飯,在家中自釀白酒,第一步就是製作酒飯,它的材料可以選擇,大米小麥或者糯米,把它們洗淨以後入鍋,加清水加熱蒸熟。

2、放入酒麴,把蒸好的飯降溫以後,加入準備好的酒麴,用筷子調勻,再把它放入到敞口式的瓦罐中,然後用紗布覆蓋缸口。這裏使用的酒麴,最好是黃酒麴或者安琪酒麴,它們在食品添加劑專賣店都能買得到。

3、發酵,再放入酒麴以後就可以開始發酵,多數時候經過24小時酒飯就會進入糖化高峯,這時將酒飯倒入到發酵罐中,加入適量的礦泉水,按一斤米放二斤礦泉水的比例放置就可以,放好以後把罐口密封,然後放在溫暖的環境中發酵,大約20天以後就能發酵完成。如果感覺環境有些冷,可以在發酵罐的外層,蓋上兩層棉被,這樣能讓裏面的材料發酵更快更均勻。

4、蒸餾,把發酵好的原料過濾壓榨,然後放入到專門的微型蒸餾器中,進行蒸餾,加熱,設備是電磁爐,蒸餾時可以先用大火燒開,沸騰以後再用中火,過一會兒裏面的酒就會源源不斷的蒸出來。再一次蒸餾以後還要進行二次蒸餾,等酒完全冷卻以後,就是自制的白酒,把它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儲存就可以。

燒酒如何釀造

燒酒如何釀造

1、做酒飯

在家自釀白酒,第一步是製作酒飯,其原料可選用大米、小米或糯米,洗淨後入鍋內,用清水加熱蒸熟。

2、放酒麴

將蒸飯冷卻後,加入備好的酒麴,用筷子將其調勻,然後將其放入敞口瓦罐內,再用紗布蓋住氣缸口。能在食品添加劑專賣店裏買到的,最好的是黃酒麴或安琪麴酒曲。

3、發酵

放了酒麴後發酵後可進行一段時間的發酵,在經過24小時後,酒飯就進入了糖化的高峯,此時將米飯倒入發酵罐中,加適量礦泉水,按一斤米放二斤礦泉水的比例,放好後把罐口密封,放在溫暖的環境中發酵20天左右。假如覺得環境有點冷,可以在發酵罐的外層,用兩層棉被蓋住,這樣可以使內料發酵更快,更均勻。

4、蒸餾

將發酵物經過壓榨過濾後,放入專用的微細蒸餾器進行蒸餾、加熱,設備爲電磁爐,在蒸餾時可用大火燒開,煮沸後用中火,過一會兒就會有酒蒸餾出來。再次蒸餾後再進行二次蒸餾,待酒完全冷卻後,即爲自制的白酒,將其裝入玻璃瓶密封儲存。

自己做燒酒方法 自己做燒酒方法介紹

1、準備材料:酒糟:適量、木桶:一個、大碗:一個、鋁鍋:一口、毛巾:適量、水:適量。

2、先用水將糯米泡半天,漂洗乾淨,然後蒸熟成糯米飯。 在蒸鍋裏放上水,蒸屜上墊一層紗布,燒水沸騰至有蒸汽,將糯米撈放在布上蒸熟(約一小時),這時嘗一嘗糯米的口感,如果飯粒偏硬,就灑些水拌一下再蒸一會,蒸好後盛到發酵用的容器中,用勺攪動,涼至不燙手的溫度。

3、拌酒麴(酒麴要採用中草藥酒麴,不要用化學酒麴)我用的中草藥酒麴拌酒麴時一定要注意糯米飯的溫度,溫度控制在30度左右,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發酵,用勺將蒸熟的糯米飯弄散攤勻,由於糯米的粘性大,因此要弄散就必須加水,將酒麴碾成粉(按說明或規定的分量)均勻地撒在糯米飯上(稍微留下一點點酒麴最後用),然後用勺(或手)將糯米翻動,儘量將酒麴和糯米混均勻。

4、儲存:用勺輕輕壓實,用留下的一點點酒麴摻少許水抹平表面,作成平頂的圓錐型,中間壓出一凹陷窩(俗稱酒窩),將最後剩下一點酒麴水撒在酒窩裏面等待發酵。

5、發酵:將容器蓋嚴,放在適宜的溫度下(30℃左右,如果房間溫度不夠,可以用厚毛巾等將容器包上保溫)發酵。

6、大約發酵24--48小時(中間可以檢查,看有無發熱,發熱就證明已經開始發酵了)就可以將容器開啟,這時你會發現酒窩裏滿是酒水並散發出濃郁的酒香,一盆幽香撲鼻、甘甜可口的燒酒就這樣製作成功了。

燒酒製作方法

燒酒製作方法如下:

1、浸米,將大米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

2、蒸飯,將浸好的大米淘洗乾淨,放入蒸鍋蒸熟:

3、冷卻,將蒸熟的米飯放置陰涼處冷卻,並加入發酵酒麴攪拌;

4、一次發酵,將裝有拌好曲的米飯的容器蓋好,不要密封,因爲糖化階段是需要氧氣的;

5、二次發酵,將水加入糖化好的米飯中,加蓋進行二次發酵,期間需攪拌;

6、發酵好以後,就可以蒸餾,使酒糟和酒液分開,蒸餾後即可得到澄清的燒酒。

製作酒麴的配方大全

製作酒麴的配方:

1.首先要準備做酒麴需要的小麥,然後用清水淘乾淨,把小麥裏的雜質清理乾淨,放在外面把水晾乾。

2.等小麥在外面曬乾了之後,收回來,用碾碎機吧小麥碾碎。不需要太精細,差不多半個就可以了。若是在農村裏,有那種很老的石磨,用那個也是可以的。

3.然後把酵母用清水泡數個小時之後,把它跟碾碎的小麥和在一起,攪拌均勻。

4.把麻繩鋪在曲模底部,一定要縱橫交錯。然後把麻葉也鋪在上面,要記得均勻些,大概6到7層。墊底的葉子要選得大些。

5.把原料填滿曲模,一邊填,一邊用力按壓,這樣才能讓攪拌之後的原料做成的酒麴密實些。按照步驟全部做好了之後,密封起來,放在太陽下暴曬,但不能淋雨。等待大概一個月左右,就發酵成功了。

酒麴的材料:

酒麴在有些地方也叫酒餅、藥曲,或者是燒酒麴、酒餅子等等。它是用來釀製米酒、白酒必不可少的一種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它就是釀酒的“藥引子”,沒有了它就釀不成酒了。而我國的釀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數千年的歷史了。

並且自古以來,古人都是講究就地取材的,因此各地釀製酒麴的原材料也是有所區別的,有些地方比價簡單,兩三種原材料就能製作酒麴。有些地方卻比較複雜,多則數十種,甚至上百種原材料,經過多道工藝才製作出來上乘的酒麴,但越是複雜的酒麴製作偏方,現在就越不爲人知了,因爲很多都已經失傳了。

在我的家鄉這邊,製作酒麴的原料的種類還是比較少見的,一般少則三四種,多則是六七種,比較常見的就是辣蓼草、馬鞭草、蘭香草、淡竹葉、桃樹葉、柑橘樹葉等。有一些比較講究的老人,則還會加入艾草、土茯苓、桑葉、竹葉、扁豆葉、桂葉和甘草等等。因爲各地的植物分佈不同,所以製作酒麴的原料也是不一樣的。

甜酒麴能做白燒酒嗎

不能,白燒酒都是直接由糧食釀造的

白燒酒製作方法:

準備材料:糯米:適量、酒麴:適量。

1、先將糯米蒸熟,然後和酒麴拌勻,再用被子包裹起來發酵24-48小時

2、發酵至盤裏滿是酒水即可

3、把酒改盛到大的容器裏,再次發酵一個月左右,甜酒因發酵過度糯米都空了,全是酒水,酒味也非常濃烈,就可以烤制白酒了

4、在高壓鍋放3-4斤自來水,然後把發酵好的酒槽放進鍋裏,夾缸(高壓鍋旁邊的水缸)倒滿冷水

5、夾缸下面放一個裝酒的容器,然後大火將酒水燒開,再轉小火慢慢的烤,酒水經過高溫熱後變成蒸汽經軟管進入夾缸內壁,利用夾缸內的冷水冷卻後變成白酒

6、把做好的白酒裝進容器儲存即可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分類: 生活 >> 美食/烹飪

問題描述:

製作方法和所用器具都要詳細,回答出色的再送100分!

解析: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爲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爲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爲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爲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爲90分;再次爲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乾淨,在通風處風乾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爲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罈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爲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爲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爲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爲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祕。釀酒加曲,是因爲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阪口謹一郎教授認爲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黴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爲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爲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爲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爲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爲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爲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黴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爲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爲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爲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黴的穀物稱爲曲,發芽的穀物稱爲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麪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爲“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爲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爲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爲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爲,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爲"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爲"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爲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爲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爲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爲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爲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 *** 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爲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淨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範)

剌孔

培菌(罨)

曝幹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曲的用量佔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爲15%左右。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爲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纔可能是這樣低。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作爲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爲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朮,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蔘,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麴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爲七天。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爲"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溼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 *** 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爲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麪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乾

圖2.2 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爲衣"。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黴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爲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爲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透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蒐集的四川邛崍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藥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黴,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鑑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黴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黴佔643株。根黴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爲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爲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裏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爲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爲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爲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爲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溼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爲52℃,茅臺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爲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爲儘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儘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爲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最高溫度爲50℃ 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着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啓,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爲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爲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爲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工藝特點爲多熱少涼。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爲代表。如茅臺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着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爲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纔開始翻曲。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臺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制作的大麴。 爲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曲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豔,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藥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爲最著名。紅曲的品種又分爲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爲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豔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制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麴母。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曲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制法是:

曲種(曲粉+醋)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乾→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曲黴菌,其種類很多。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培養過程中,溼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溼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着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爲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曲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曲黴,還有黃麴黴菌。這些曲可以釀製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爲核心的<<煙臺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爲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週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爲欠缺。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爲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曲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爲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製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製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酒麴製作配方技術大全

酒麴製作配方技術大全如下:

酒麴是用來釀製白酒必不可缺少的一種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它就是釀酒的藥引子,沒有了它就釀不成酒了。今天呢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制酒麴的製作方法。

準備糯米粉500克。辣蓼草60克,茯苓15克,甘草20克,這個就是酒麴的配方。將辣蓼草,茯苓和甘草放入破壁機中打成粉,打好後過一下篩,與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少量分批次加入500克清水,將糯米粉與水揉搓成麪糰後,取適量曲料,揉搓成直徑兩公分左右的曲團兒。

在簾屜上撒上一公分厚度左右的稻殼兒,鋪平鋪勻後,把揉好的酒麴擺在稻殼上,用毛巾或者是紗布蓋上。室內溫度25度左右,發酵三天,空氣當中的天然酵母菌會附着在酒麴上,長出一層菌絲,最後將長出菌絲的酒麴放在陽光下曬乾。

若是家裏自制甜酒和白酒麴是自用的,並且數量不多,一般情況下可以做幾斤重的酒麴子就夠了。酒麴子分爲兩個品種,甜酒麴和白酒麴,農村也有人把它叫做小酒麴和大酒麴子。甜酒麴子和白酒麴子,其做法完全一樣,不同的是隻不過使用的酒麴引子不同而已。

甜酒麴用的是甜酒麴作引子,白酒麴是用白酒麴作引子。另外家庭裏使用的甜酒麴子的量比較少,一般每年只需一兩斤就足夠了,而釀製白酒的量比較大,所製作的白酒麴子量也非常大。因此在製作酒麴子的時候,都是依據自己家裏需求釀酒的量來考慮製作多少酒麴子的。

燒酒怎麼燒

以石榴燒酒爲例。

用料:石榴若干;燒酒2升;冰糖適量。

做法如下:

1、將石榴果實剝出來,然後清洗乾淨,擦乾;

2、把果實丟進燒酒裏泡着,然後用一個玻璃瓶子裝起來;

3、加入適量冰糖,攪拌均勻;

4、擺在陰涼乾燥處即可,每隔幾天拿出來晃盪晃盪,2周左右就可以喝了。

擴展資料

大概白居易時代,四川出現了燒酒。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荔枝新郭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折-枝傾一戩,西樓無客共誰嘗。”《忠州志》卷一《考古》:荔枝樓在城西南隅,白居易建,久圮無存”,又他的《九日登巴臺》雲:“黍香久初熟,菊暖花未開”,可知白居易的燒酒與杜甫的蜀酒,都是用黍釀的。

燒酒又名燒香酒,李德裕《迷夢四十韻》“荷靜蓬池鱨,冰寒郢水醪”,他自注雲:“每學士初上賜食,皆是蓬萊池魚膾,夏至後頒賜冰及燒香酒,以酒味稍濃,每和冰而飲,禁中有郢酒坊也”。郢在湖北,楚國古代的郢都,郢酒或當是宜城酒的體系,而與巴酒接近。“稍濃”指酒性較烈,但又不至頂烈,學士是文人,皇帝擬詔敕的祕書,不宜多喝烈性過強的酒,因此官廷裏建立了釀燒香酒的郢酒作坊。

此外蜀人雍陶作《到蜀後記途中經歷》雲:“自到成都燒酒美,不思身更人長安。'可見成都燒酒之美,連長安也不想去了。賈島《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覲》雲:“製衣新濯錦,開醞舊燒罌。所謂“燒罌”,當指盛燒酒的酒甕。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李商隱的“成都美酒”指的是什麼酒?我們可於他的第一首《碧瓦》“歌是雍門學,酒是蜀城燒”,得到解答是燒酒。

牛嶠《如冠子》“錦江煙水,卓女燒春濃美。”燒春指劍南燒春,也都指濃度較高的燒酒。似乎從白居易時代起,燒酒、燒春、燒香之名逐漸以燒酒爲名定型下來,詩人作詩爲詩律及句法,省燒春作“燒酒”是完全可能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燒酒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爲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爲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爲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爲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爲90分;再次爲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乾淨,在通風處風乾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爲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罈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爲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爲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爲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爲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祕。釀酒加曲,是因爲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阪口謹一郎教授認爲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黴的穀物演變來的。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黴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爲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爲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爲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爲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爲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爲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黴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爲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爲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佔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麴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黴或發芽, 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黴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黴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爲發芽的穀物和發黴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黴的穀物稱爲曲,發芽的穀物稱爲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溼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麪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溼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註釋爲“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爲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爲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複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爲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佈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佈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爲,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複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爲"範",有鐵製的園形範,有木製的長方體範,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爲"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爲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爲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爲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爲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爲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爲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淨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拌曲

團曲

入密閉曲室

布曲

翻曲

聚曲

甕盛泥封

穿孔

曬曲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炒黃

簸擇

水→溲曲(剛)

作曲(方範)

剌孔

培菌(罨)

曝幹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曲的用量佔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爲15%左右。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爲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纔可能是這樣低。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作爲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藥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藥,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爲數不等的中草藥,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藥物的芳香性。用藥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朮,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蔘,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藥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藥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藥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麴中用藥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藥,大抵辛香發散而已。"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藥,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藥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藥,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藥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爲七天。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爲"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溼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爲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麪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藥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入缸保溫培養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裝籮,出籮

曬乾

圖2.2 傳統小曲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爲衣"。也就是說把新制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黴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爲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爲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透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成爲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蒐集的四川邛崍的藥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藥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藥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藥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藥小曲和無藥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黴,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鑑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黴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黴佔643株。根黴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爲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爲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裏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爲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爲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爲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爲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溼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爲52℃,茅臺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爲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爲儘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儘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爲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最高溫度爲50℃ 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着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啓,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爲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爲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爲主,覆蓋嚴密,以保潮爲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工藝特點爲多熱少涼。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爲代表。如茅臺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着重於曲的堆積,覆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爲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纔開始翻曲。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臺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制作的大麴。 爲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曲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豔,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藥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爲最著名。紅曲的品種又分爲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爲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豔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制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麴母。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曲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制法是:

曲種(曲粉+醋)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乾→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曲黴菌,其種類很多。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培養過程中,溼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溼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着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爲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曲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曲黴,還有黃麴黴菌。這些曲可以釀製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爲核心的<<煙臺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爲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週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爲欠缺。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爲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溼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曲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爲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製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製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Tags:燒酒 酒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