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推動政策搭配合理麼

欄目: 綜合知識 / 釋出於: / 人氣:2.77W

推動政策搭配合理麼

推動政策搭配不合理。

政策是一個名詞,推動是一個動詞,推動政策不符合常識,按照常識應為推動政策實施。

推動是一個漢語詞語,本義是使勁地推向前或搖動,出自《觀花小記》:以防災帶動救災,以救災推動防災。

政策指的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準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鬥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推動政策搭配不合理。

政策是一個名詞,推動是一個動詞,推動政策不符合常識,按照常識應為推動政策實施。

推動是一個漢語詞語,本義是使勁地推向前或搖動,出自《觀花小記》:以防災帶動救災,以救災推動防災。

政策指的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準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鬥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

從97年至今,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搭配組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在什麼樣的經濟背景下?搭配的效果如何?

一、 財政與貨幣組合的理論基礎

(一)財政與貨幣目標、手段、功能差異性

財政目標是針對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而貨幣目標是通過對貨幣供給量及結構的影響,進而影響社會最終支出及總需求,從而影響經濟總體的執行。財政所採用的手段主要是稅收、國債、公共支出、投資、補貼、預算等。貨幣所採用的手段是銀行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再貸款、利率、公開市場業務等。財政功能是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和再分配直接參與投資和生產調節的,是一種直接的經濟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強制性的特點。貨幣功能是通過調節貨幣供給量直接作用於價格水平,在金融市場中影響融資主體的借貸成本和資產選擇行為,是一種間接經濟的手段,具有伸縮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二)財政和貨幣組合模式

由於財政與貨幣在調節經濟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不同,所以要達到理想效果,需要將財政和貨幣組合運用,兩者的具體組合方式有以下四種:

(1) 雙鬆模式:擴張性財政和擴張性貨幣

當貨幣總需求不足,生產資源大量閒置,解決失業和刺激增長成為巨集觀的首要目標時,適宜採取以財政為主的雙鬆財政貨幣配合模式。當經濟蕭條時,可用膨脹財政增加總需求,以及擴張貨幣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當社會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時,可選擇雙鬆,通過財政支出增加,減稅和降低利率、擴大信貸、增加貨幣供應量等組合對經濟產生整體的擴張效應。

(2) 雙緊模式:緊縮性財政和緊縮性貨幣

當社會總需求極度膨脹,社會總供給嚴重不足和物價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貨膨脹成為首要目標時,適宜採取雙緊的財政貨幣配合模式,通過增加稅收和減少支出的財政壓縮社會需求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減少貸款和再貼現等貨幣減少貨幣供應量。當經濟發生嚴重通脹時,可用緊縮貨幣來提高利率,降低總需求水平,緊縮財政以防止利率過分提高,兩者配合會對經濟產生整體的緊縮效應。

(3) 緊財政鬆貨幣模式:緊縮性財政和擴張性貨幣

當開支過大,價格基本穩定,但企業投資不十分旺盛,經濟不十分繁榮,促進經濟較快執行的主要目標時,適宜採取“緊財政,鬆貨幣”。當經濟中出現通貨膨脹但又不太嚴重時,可用緊縮財政壓縮總需求,再用擴張性貨幣降低利率,以免財政過度緊縮而可能引起衰退。

(4) 鬆財政緊貨幣模式:擴張性財政和緊縮性貨幣

當社會執行表現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失衡,治理“停滯”,刺激經濟增長成為調節經濟的首要目標時,適宜採取“鬆財政緊貨幣”的配合模式。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用擴張性財政刺激總需求,再用緊縮性貨幣抑制通貨膨脹

二、加強巨集觀,發揮組合效應優勢——結合我國的實踐

(一)提高財政與貨幣配合效果,進一步深化改革

財政與貨幣的配合效果除了決定兩種的合理搭配外,還受財政、金融、國有企業制度的制約。財政方面,由於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財政收入佔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嚴重下降,致使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緩慢,大大削弱了國家財政的巨集觀能力;金融方面,國有銀行仍沒有真正擺脫行政奴隸的地位,國有企業對銀行的過渡依賴和信貸資金的財政化,不僅加大了銀行的負擔和風險,也導致銀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與紊亂,使商業銀行對銀行的難以做出靈敏的反映。

因此,財政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分稅制,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稅收徵管機制,減少財政收入的流失,提高“兩個”比重,從而提高巨集觀的能力;金融上要深化國有銀行的改革和非銀行機構的調整,真正確立國有商業銀行依法自主經營的地位,為貨幣發揮作用掃清上的障礙。

(二)財政貨幣組合應該防止總體經濟大起大落

本輪財政貨幣運作的經濟環境與以前的巨集觀相比,主要是背景特點不同,一是在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出現重大問題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表現為要隨時考慮外部經濟的變化。並且國內經濟已經出現明顯比較高的波動,經濟增長率可能突破合理區間。三是中國經濟剛剛面臨較高的通貨膨脹,經濟過熱、投資過熱、結構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因此,財政貨幣運作就應該異於以前,要防止經濟“滯脹”問題,要對潛在通貨膨脹保持警惕。

(三)財政貨幣組合應該適應國際的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中國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如果中國經濟“打噴嚏”,亞洲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都可能“感冒”。顯然,新的科學的搭配應該充分考慮中國經濟走向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而且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發展,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簡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搭配使用

  所謂財政和貨幣的配合,是指將財政和貨幣按某種形式搭配組合起來,以調節總需求,最終實現巨集觀經濟的內外平衡。以下是財政和貨幣搭配使用的相關資料,我為您分享。

  財政和貨幣搭配使用

  所謂財政和貨幣的配合,是指將財政和貨幣按某種形式搭配組合起來,以調節總需求,最終實現巨集觀經濟的內外平衡。財政與貨幣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種模式:

  1、擴張性的財政和擴張性的貨幣,即“雙鬆”

  鬆的財政和鬆的貨幣能更有力的刺激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稅收或擴大支出規模等鬆的財政來增加社會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但也會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買進債券等鬆的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擴大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給,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減少鬆的財政的擠出效應,使總需求增加,其結果是可在利率不變的條件下,刺激了經濟,並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使國民收入和就業機會增加。這樣可以消除經濟衰退和失業,比單獨運用財政或貨幣更有緩和衰退、刺激經濟的作用。擴張性的財政和擴張性的貨幣搭配所適用的經濟初始狀態是:(1)存在比較高的失業率;(2)大部分企業開工不足,裝置閒置;(3)大量資源有待開發;(4)市場疲軟、沒有通脹現象;(5)國際收支盈餘過多。在此狀態下,這種搭配模式一方面會刺激對進口產品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盈餘,另一方面對推動生產和降低失業率有促進作用。這種模式能夠短時間內提高社會總需求,見效迅速,但運用時應謹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會造成通貨膨脹的危險。

  2、緊縮性的財政和緊縮性的貨幣,即“雙緊”

  當經濟過度繁榮,通貨膨脹嚴重不足時,可以把緊的財政和緊的貨幣配合使用。這就是說通過增加稅收和減少支出規模等緊的財政壓縮總需求,從需求方面抑制通貨膨脹。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的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會使利率提高,投資下降,貨幣供給量減少,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同時,由於緊的財政在抑制總需求的同時會使利率下降,而通過緊的貨幣使利率上升,從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總需求的作用。其結果可在利率不變的情況下,抑制經濟過度繁榮,使總需求和總產出下降。實施緊縮性的財政和緊縮性的貨幣搭配的初始狀態是:(1)、經濟處於高通貨膨脹;

  (2)、不存在高失業率;(3)、國際收支出現鉅額赤字。削減總需求一方面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保證貨幣和物價的穩定,另一方面有助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減少國際收支赤字。但是,這一模式如果運用不當往往會造成經濟停滯的後果。

  3、擴張性的財政和緊縮性的貨幣

  這種組合的結果是利率下降,總產出的變化不確定。具體說來這種模式在刺激總需求的同時又能抑制通貨膨脹,鬆的財政通過減稅、增加支出,有助於克服總需求不足和經濟蕭條,而緊的貨幣會減少貨幣供給量,進而抑制由於鬆的財政引起的通貨膨脹的壓力。實施擴張性的財政和緊縮性的貨幣搭配適宜的條件是:(1)、經濟停滯不前,甚至衰退;(2)、社會總需求不足;(3)、物價穩定,沒有通貨膨脹跡象;(4、)失業率高;(5)、國際收支赤字。在這種條件下,用鬆的財政來拉動內需,對付經濟衰退,用緊的貨幣來減少國際收支赤字,調節國際收支平衡,從而有助於促進巨集觀經濟的內外均衡。

  4、緊縮性的財政和擴張性的貨幣

  同擴張性的財政和緊縮性的貨幣相反,這種組合的結果是利率上升,總產出的變化不確定,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控制支出規模,壓縮社會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採取鬆的貨幣增加貨幣供應,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實施緊縮性的財政和擴張性的貨幣搭配的適宜條件是:(1)、經濟過熱;(2)、物價上漲、通貨膨脹;(3)、社會失業率低;(4)、國際收支出現過多順差。在此狀態下,採取緊縮性的財政和擴張性的貨幣的配合是適宜的,前者可以用來對付通貨膨脹,後者可用來減少過多的國際收支盈餘(通過刺激進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資本流出),從而有助於促進巨集觀經濟的內外均衡。 可以看出,上述四種組合各有特點,在現實生活中,這四種搭配與選擇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採取哪種形式,應視當時的經濟情況而定,靈活、適當運用。

  財政與貨幣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這是一個重點需要把握的問題。

  在我國財政與信貸是國家從巨集觀上集中分配資金的兩條不同的渠道,兩者雖然都能對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進行調節,但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兩者的不同作用。

  (一)兩者的作用機制不同

  財政是國家集中一部分GDP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因而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財政居於主導地位。財政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並對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再分配。因此,財政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兩個方向上影響社會需求的形成。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大體確定,因而財政收支的規模大體確定的情況下,企業、單位和個人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也就大體確定了。比如,國家對個人徵稅,也就相應減少了個人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對企業徵稅或國家對企業的撥款,也就減少或增加了企業的投資需求。銀行是國家再分配貨幣資金的主要渠道,這種對貨幣資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並不直接參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再分配基礎上的一種再分配。信貸資金是以有償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資金盈餘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進行餘缺的調劑。這就決定了信貸主要是通過信貸規模的伸縮影響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至於信貸收入(資金來源)雖然對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不能說沒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一定要通過信貸支出才能產生。比如,當社會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過旺時,銀行採取各種措施多吸收企業、單位和個人的存款,這看起來是有利於緊縮需求的,但如果貸款的規模不作相應的壓縮,就不可能起到緊縮需求的效果。

  (二)兩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從消費需求的形成看,包括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兩個方面。社會消費需求,基本上是通過財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財政在社會消費需求形成中起決定作用。只要在財政支出中對社會消費性支出作適當的壓縮,減少社會集團的購買力,社會消費需求的緊縮就可以立即見效。而銀行信貸在這方面則顯得為力。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則受到財政、信貸兩方面的影響。在個人所得稅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財政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響的。而銀行主要是通過工資基金的管理和監督以及現金投放的控制,間接地影響個人的消費需求。至於說銀行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響,也主要是體現在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上。但居民儲蓄存款畢竟可以隨時提取,因而這種影響的力度就不像財政那樣大。再從投資需求的形成看,雖然財政和銀行都向再生產過程供應資金,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在我國現行下,根據財政、銀行在運用資金上無償與有償的不同特點,固定資產投資理應由財政供應資金,而流動資金投資一般由銀行供應資金。雖然隨著銀行信貸資金來源的不斷擴大,銀行也發放一部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但銀行的資金運用的重點仍是保證流動資金的供應。從這裡也可看出,財政在形成投資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合理化,而銀行的作用則主要在於調整總量和產品結構。

  (三)兩者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經濟生活中,有時會出現需求不足、供給過剩,有時又會出現需求過旺、供給短缺。這種需求與供給失衡的原因很複雜,但從巨集觀經濟看,主要是由財政與信貸分配引起的,而財政與信貸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別的。財政赤字可以擴張需求,財政盈餘可以緊縮需求,但財政本身並不具有直接創造需求即“創造”貨幣的能力,惟一能創造需求、創造貨幣的是銀行信貸。因此,財政的擴張和緊縮效應一定要通過信貸機制的傳導才能發生。比如財政發生赤字或盈餘時,如果銀行相應壓縮或擴大信貸規模,完全可以抵消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只有財政發生赤字或盈餘,銀行也同時擴大或收縮信貸規模,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才能真正發生。問題不僅在此,銀行自身還可以直接通過信貸規模的擴張和收縮來起到擴張和緊縮需求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信貸是擴張或緊縮需求的總閘門。

  正是由於財政與銀行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這就要求財政與貨幣必須配合運用。如果財政與貨幣各行其是,就必然會產生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從而減弱巨集觀的效應和力度,也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

  財政與貨幣的時滯

  經濟學家認為,良好的經濟不僅是單純的配合問題,還要把握住運用的時機。因此,在利用相機抉擇的財政與貨幣來解決經濟問題時,應當考慮到時滯(time lag)問題。

  從相機抉擇的財政來說,財政的實施一般會產生下列五種時滯,依次為:認識時滯、行政時滯、決策時滯、執行時滯以及效果時滯。認識時滯是指從經濟現象發生變化到決策者對這種需要調整的變化有所認識所經過的時間,這段延遲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行政部門掌握經濟資訊和準確預測的能力。行政時滯也稱為行動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在制定採取何種之前對經濟問題調查研究所耗費的時間。這兩種時滯只涉及行政單位而與立法機構無關,也就是說,這兩種時滯只屬於研究過程,與決策單位沒有直接關係,經濟學稱之為內在時滯。內在時滯的長短,一方面取決於財政當局收集資料、研究情況所佔用的時間以及採取行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取決於當時的與經濟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實現的目標較多的情況下,必須對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行選擇。

  與內在時滯相對應的是外在時滯。外在時滯是指從財政當局採取措施到這些措施對經濟體系產生影響的這一段時間。主要包括三種時滯:(1)決策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將分析的結果提交給立法機構審議通過所佔用的時間;(2)執行時滯是指議案在立法機構通過後交付有關單位付諸實施所經歷的時間;(3)效果時滯是指正式實施到已對經濟產生影響所需要的時間。這三種時滯與決策單位發生直接關係,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的經濟活動,故稱為外在時滯。由於經濟結構和經濟主體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很難預測,因此,外在時滯可能會更長。圖14—4表明了財政時滯的先後次序及其內容。

  實際上,貨幣的操作或多或少地也存在著上述五種時滯。就財政與貨幣的時滯長短比較而言,內在時滯只涉及經濟問題的發現與對策研究,這對財政和貨幣來說,大體一致。因此,就內在時滯而言,無法確定這兩種孰優孰劣。

  但是,就外在時滯來說,財政與貨幣的優勢比較就較為容易。一般而言,財政的決策時滯較長,因為財政措施要通過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式,比較費時;相比之下,貨幣可由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直接影響貨幣數量,時滯比較短。就執行時滯來看,財政措施在通過立法之後,還要交付給有關執行單位具體實施,而貨幣在銀行決策之後,可以立即付諸實施。所以,財政的執行時滯一般比貨幣要長。但是,從效果時滯來看,財政就可能優於貨幣。由於財政的工具直接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從而使經濟活動發生有力的反應;而貨幣主要是影響利率水乎的變化,通過利率水平變化引導經濟活動的改變,不會直接影響社會有效需求。因此,財政的效果時滯比貨幣要短。

  總之,就時滯方面來看,很難比較財政與貨幣的有效性。在研究這兩種的時滯問題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客觀經濟環境和不同的各種時滯加以比較,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選擇有效的措施。

巨集觀政策體系的關鍵是搭配有效協同和什麼

巨集觀體系的關鍵是搭配有效協同和目標協調。一個完整的巨集觀體系應該包括財政、貨幣和產業等不同種類,這些之間應該相互協調以達到共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目標。

首先,有效協調是指各種要在執行過程中進行良性互動與協作,以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要考慮到的時間差異性和影響的延遲性。例如,在實施復甦性時,需要根據市場變化情況進行及時的監控和適應,確保各項的協調性和有效性。

其次,目標協調是指不同之間的侷限性和矛盾性要得到協調,保證間的目標一致性和可持續性。例如,財政和貨幣的矛盾性比較突出,需要注意合理控制財政和貨幣對物價、通脹方面的影響等,確保巨集觀經濟的總體穩健

巨集觀體系的關鍵在於不同之間的有效協調與目標協調。只有各種巨集觀相互融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巨集觀體系,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

巨集觀政策體系的關鍵是搭配有效協同槓桿及時嗎?

是的,巨集觀體系的關鍵是搭配有效協同槓桿及時調整。一般來說,巨集觀經濟主要有貨幣和財政兩種,它們是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影響著整個國家經濟的執行和發展。為了使這些產生最大的效應,需要將其協同搭配。例如,在經濟下行時,巨集觀的目的是刺激經濟增長,此時可以實施貨幣的寬鬆和財政的適度赤字,以促進投資和消費,刺激經濟發展。而在經濟過熱時,巨集觀的目的則是穩健發展,此時要加強緊縮貨幣和財政的收縮,以抑制通貨膨脹和防範風險。因此,只有將貨幣和財政協同搭配,才能使巨集觀體系發揮最大的效應,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財政和貨幣需要在協調配合的各領域求同存異,提高協調配合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開拓協調配合的廣度和深度。以下是我整理的貨幣與財政配合的必要性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貨幣與財政配合的必要性

  1.財政與貨幣調節範圍的不同要求兩者必須協調配合。財政和貨幣都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為基點來實現社會總供求平衡的,但兩者的調節範圍卻不盡相同.具體表現為:財政主要在分配領域實施調節,貨幣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則主要是通過影響流通中的貨幣量來實現的、其調節行為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正是這種調節範圍的不同,使得不論財政還是貨幣,對社會總供求的調節都有侷限性。

  2.財政與貨幣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兩者協調配合。財政與貨幣都對總量和結構進行調節,但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上,財政比貨幣更強調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有結構特徵。而貨幣的重點是調節社會需求總量,具有總量特徵。

  3.財政與貨幣時滯性不同要求兩者協調配合。在制定上,財政的變動,需要通過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式,而貨幣的變動通常由銀行決定;在執行上,財政措施通過立法之後,還要交給有關執行單位具體實施,而貨幣在銀行決策之後,可以立即付諸實施。因此,財政的決策時滯_般比貨幣要長。但是,從效果時滯來看,財政則可能優於貨幣。由於財政直接影響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從而直接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而貨幣主要是影響利率水平的變化,通過利率水平變化引導經濟活動的改變,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是間接的。從這一點分析,貨幣比財政對經濟執行產生影響所需的時間要長。

  由此看來,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都是有﹁定的侷限性,如果單純運用其中某一項,很難全面實現巨集觀的目標。這就要求兩者互相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它們的綜合能力。

  財政與貨幣的配合運用

  (一)“雙鬆”,即鬆的財政和鬆的貨幣配合

  適於在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使用。

  (二)“雙緊”,即緊的財政和緊的貨幣配合

  適於嚴重通貨膨脹時期使用。

  (三)緊的財政和鬆的貨幣配合

  適於在總需求與總供給大體平衡,但消費偏旺而投資不足時採用。

  (四)鬆的財政和緊的貨幣配合

  適於在總需求與總供給大體適應,為解決投資過旺、消費不足時採用。

  不同經濟條件下財政與貨幣相互配合的方式

  1.在1998年通貨緊縮,需求不足的條件下財政貨幣同時鬆動,既有總量措施上的配合,又有結構措施上的協調。既有間接手段上的組合,又有直接手段上的搭配。譬如,在總量方面,財政和貨幣同向鬆動。在結構方面,財政支出結構與稅收物件結構的優化同信貸投入結構的調整並行不悖。這至少反映在三個側面,一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財政建設性支出的擴大與以上述領域為重點的信貸投入的增加遙相呼應;二是在財政下調小企業率的同時,銀行也開始消除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歧視,並一再強調改善和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三是在財政增加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等經濟性支出的同時,銀行對個人消費信貸的投入比重也大幅上升。在手段方面,支出、信貸規模、外匯管制等直接工具與稅收、利率、準備金率等間接工具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積極財政通過適當增加財政貼息資金的規模;擴大貼息適用範圍;建立全國性的中小企業貨款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創造條件等方式來拓展貨幣作用的空間。在貨幣方面,也通過一定手段使之與積極的財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如建立向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的正常渠道和機制,增加再貸款投放;適時增加公開市場的操作頻率,擴大可進入公開市場的金融機構範圍,完善和擴大公開市場操作,使之成為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的工具;要求商業銀行合理配置分支行貸款許可權,建立合理的貸款約束和激勵機制,把握好貸款的投放,支援經濟發展;逐步放開管制,讓商業銀行自動購買和持有各種債券。積極的財政所帶來的投資需求的擴大,需要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援,8000億元的國債資金,拉動了大批的社會投資,而社會資金的大部分,是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積極的財政所帶來的消費需求的擴大,同樣離不開穩健的貨幣的支援。近年來,住房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不僅僅使積極的財政的效應落到實處,更直接擴大了內需。

  2.2003年我國巨集觀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變化,在財政和貨幣的具體實施中出現了衝突的現象。2003年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金融機構貸款大幅度增加。2003年下半年,央行加大央行票據的發行力度,力圖收回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壓縮貨幣信貸量過快增長的態勢。然而,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趨勢並沒有因此而明顯減弱。在這種情況下,2003年8月23日,央行給出貨幣的一劑“猛藥”,從9月21日起將存款準備金率由6%提高到7%。綜觀2003年貨幣實施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央行實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採取回購方式和發行央行票據,還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已使貨幣實際走向緊縮,而財政仍然積極。因此,2003年的巨集觀中出現了一些財政與貨幣衝突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以增發國債為主要特徵的積極財政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貨幣供應量和銀行貸款的過度增加。銀行機構構成國債的主要買主,銀行機構購買了大量國債,會增加貨幣投放。據估算,銀行機構增持國債而創造的貨幣,約佔貨幣供應量的10%左右。另外,銀行機構需要為國債投資專案提供配套的貸款,以及財政貼息而帶動一部分銀行貸款,這些也會推動銀行貸款的增加和貨幣供應量的擴大。

  2003年趨向緊縮的貨幣導致國債發行成本上升,影響了國債的發行。由於央行貨幣的基調一直傾向於控制貨幣信貸的過快增長,頻據回籠貨幣,特別是央行決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後,市場由此產生利率上漲預期,打壓債市,影響了國債的發行。為降低國債發行成本,完成2003年的發債計劃,財政部調整第四季度國債發行品種,且採用先發行、交易,然後再繳款的方式。

  作為兩大巨集觀經濟聯結的重要工具,國債在市場化執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國債市場分割成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櫃檯市場;國債發行在國債利率市場化、國債品種多樣化和國債期限分佈平緩化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一方面使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進行貨幣的微調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和很難兼顧各方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國債管理部門難以根據市場狀況,靈活、有效實施國債發行和債務管理操作。另外,我國目前財政投融資存在的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界限不清,效益低下,盲目、重複建設現象普遍,以及財政融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等問題,導致財政、金融部門職能界定不清,影響了財政貨幣的協調、配合。

  3.在2004年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投資過熱的條件下,為加強財政與貨幣的協調配合,積極財政將轉型為中性財政,與略微從緊的貨幣協調配合,並推進國債運作管理和財政投融資的改革。

  鑑於我國經濟形勢已經趨向好轉,積極財政將轉型為中性財政,可以適當減少國債的發行規模。同時,由於我國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欠債很多,所以要調整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更多地注重財政資金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重點轉向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要合理、靈活、及時地應用各種財政手段進行巨集觀,時機成熟時也可進行稅制改革,重點由拉動投資需求轉移為調節社會分配、拉動消費需求。要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及框架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實施積極的公共財政,使財政功能由經濟建設型轉為公共服務型,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增長。

  為抑制投資過熱,防止物價全面上漲,應實施略微從緊的貨幣,適當控制銀行信貸投放的規模和速度。2004年3月24日央行宣佈從2004年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同時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從2004年3月25日起,對期限在1年以內、用於金融機構頭寸調節和短期流動性支援的各檔次再貸款利率,在現行再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0.63個百分點。隨後,中國人民銀行又於4月25日,再次決定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直接凍結資金1100億元,按貨幣乘數效應估計會收縮資金3000億-4000億元。4月25日開始實施的這兩個突出的特點,是對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實行這個,其目的就是要保證春耕生產對資金使用的需求和農業領域的其他有效資金投入。這一目標非常明顯,就是體現了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保證農民增收致富的意圖。

  為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大幅增加的勢頭,中國銀監會發出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銀監會派出機構認真落實國家巨集觀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加強貸款的風險管理。通知指出:對於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不符合國家產業和市場準入條件,未按規定程式審批的專案,各商業銀行一律不得發放新的貸款。已給予授信和已發生貸款的要採取適當、穩妥的方式予以糾正,適時、適度對鋼鐵、電解鋁、水泥以及房地產、汽車等過熱行業貸款進行合理控制。但對於煤炭、電力、石油、交通、供水等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專案的貸款,要給予重點傾斜。銀監會要求各銀行要嚴格執行審慎的貸款準備金制度,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並加強對貸款的逐筆、實時監控,對重點機構和客戶進行直接監測。

  推進國債運作管理和財政投融資的改革是我國財政貨幣協調的兩大基點。在國債運作管理方面,可以考慮實行“國債餘額管理”制度,即全國每年給財政部批准一個國債餘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的國債餘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這個餘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髮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而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又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這一矛盾,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的國債發行計劃,當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之時,財政部可以迅速發行短期國債用於週轉。在財政投融資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免受性金融業務的衝擊。

簡述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

  市場經濟下的巨集觀手段主要是財政和貨幣的搭配,加強財政與貨幣的協調配合是巨集觀經濟面臨的重大任務。那麼,簡述財政與貨幣協調配合有哪些?我為您分享。

  財政與貨幣協調配合

  一般來說,財政與貨幣財政配合有雙緊、雙鬆、鬆緊和中性四種模式五種狀態:

  其一,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且通貨膨脹特別嚴重時,選擇雙緊。通過增收減支,壓縮社會需求和提高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貸款和再貼現等方式,減少貨幣供應量。兩者的配合,對經濟產生緊縮效應;

  其二,當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時,選擇雙鬆。通過增支減收和降利率、擴信貸,增加貨幣供應量。兩者的配合,對經濟產生擴張效應;

  其三,當經濟處於平穩發展狀態時,中性的財政和貨幣是最佳選擇;

  其四,當需要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儘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採取鬆財政緊貨幣的,當需要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確保經濟不下滑,採取鬆貨幣緊財政的。

  財政貨幣聯絡和區別

  (一)財政與貨幣的聯絡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作用,但經歷過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以後,由於存在“市場失靈”,的巨集觀變得必不可少,而手段主要依靠財政和貨幣,兩大巨集觀共同服務於巨集觀的總目標,具有緊密的聯絡。從的著眼點來看,兩大都是國家巨集觀的經濟,針對巨集觀經濟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擴張性或收縮性的調整,協調社會供需關係,從而保持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結構的優化,促使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和協調的發展。從的終極目標來看,兩大最終都是為了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以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從的槓桿作用來看,兩大是互為條件、互相補充的,一種的實施,一般都需要另外一種的協調配合。兩大的槓桿作用相比,財政偏向於經濟衰退、調整結構時使用,貨幣更適合於經濟偏熱,調整總量時使用,且時滯長短不一。正是由於財政和貨幣是兩種長短不同、作用領域不同的搭配,因此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綜合運用,形成合力,發揮交叉效應,對市場經濟進行可進可退的有效調節。同時,財政和貨幣在某些領域存在天然的結合點,這是兩大需要協調配合的重點所在。

  (二)財政與貨幣的區別

  在財政與貨幣存在緊密聯絡的同時,由於兩大運用的機理、作用的範圍和的效果不同,又是有區別的。

  第一,兩大在經濟時所遵循的經濟行機理不同。財政在承認市場經濟的前提下,更多追求的是實施是否具有長遠的、綜合的、巨集觀的和社會的效應,“雪中送炭”式的財政,偏重於公平問題;而貨幣是按照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實施的,更為看重的是是否帶來高的收益、少的成本、低的風險,“錦上添花”式的貨幣,偏重於效率問題[1]。

  第二,經濟的手段不同。財政主要的手段有:國家預算、稅收、財政投資、財政補貼等;貨幣主要的手段有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優惠利率等。

  第三,經濟的側重點不同。財政通過財政支出,按性質與用途來安排資金,不僅可以直接影響產業結構,而且可以引導資金流向,側重於結構的優化;貨幣通過手段,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管理全社會貨幣供應總量,側重於總量的調節。

  第四,的時差和效果的時滯不同。由於兩大的制定者不同,所歷經的程式也就不同,財政一般由財政部門制定,經立法機關審議通過方可執行,時差較長,但由於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和控制性,其效果時滯較短;而貨幣由銀行制定,相對,故而時差較短,但由於是間接作用於調節物件,其效果時滯較長。

如何用政策搭配理論分析2023年1-2月的經濟形勢以及畫圖分析(如圖中)?

1、分析:是影響經濟形勢的重要因素之一。您可以通過查閱的財經報告和官方釋出的經濟資料,瞭解在2023年1-2月期間所採取的。例如,您可以研究是否採取了經濟刺激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是否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您還可以研究是否採取了貨幣措施,例如調整利率或貨幣供應量,以影響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

2、理論分析:理論是經濟形勢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您可以使用經濟學理論,例如供求理論、貨幣理論和經濟週期理論,來分析2023年1-2月的經濟形勢。例如,您可以使用供求理論來分析市場上商品和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情況,從而預測價格和就業的走勢。您還可以使用貨幣理論來分析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對經濟的影響,從而預測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走勢。

3、畫圖分析:畫圖是理解經濟形勢的重要工具之一。您可以使用圖表來表示經濟資料和趨勢,例如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等。您可以使用Excel等工具來製作圖表,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經濟資料和趨勢,並預測未來的發展。

總的來說,、理論和圖表是分析經濟形勢的重要工具,它們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和趨勢,從而做出更準確的預測和決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使用和搭配使用?舉例說明 便於我更好的理解

1、建立和完善規劃、財政、銀行的配合機制,優化國家巨集觀體系。要健全和完善國家規劃和財政、貨幣相互配合的巨集觀體系,國家規劃明確的巨集觀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和貨幣的主要依據。要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對財政和貨幣進行統籌安排和協調。包括兩大目標的協調、財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資產的定期跟蹤測算、財政金融穩定性的預安排、財政金融和操作工具進行互動效率評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債務安排等。財政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重要功能。貨幣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經濟總量平衡方面發揮作用,健全貨幣傳導機制。要完善統計,健全經濟執行監測體系,加強各巨集觀經濟部門的功能互補和資訊共享,提高巨集觀水平。

2、完善產業、收入分配與財政和貨幣的協調配合機制,發揮綜合效應。當前我國巨集觀經濟執行中結構問題甚於總量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區域性需求過高和區域性供給不足成為主要矛盾,必須重視財政、貨幣與其他經濟的協調。我國產業要通過鼓勵、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術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經濟結構。目前部分信貸資金流向低水平重複建設領域,與產業導向出現了偏離,要求產業和信貸要適時、適度進行調整,形成動態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發揮綜合作用。發展改革委要定期釋出和適時調整相關產業;人民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要配合提出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優化信貸結構的措施,為商業銀行適時調整信貸投向提供支援;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產業和信貸發放貸款。為解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現象,要重視通過調整收入分配刺激消費需求增長。要加快進行行政管理改革,從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推動的某些行業和地區出現的投資熱。只有各項經濟協調配合,我國經濟才能步入自主增長的良性迴圈。

3、適度調整財政和貨幣工具的運用。財政要以國債手段為主轉向以稅收和財政貼息手段為主刺激總需求;貨幣要更多地運用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等間接手段調節總需求。財政依然要在公共投資領域發揮作用,創造社會公平、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新相配套的分稅分級財政框架。重點要對省以下灌注分稅分級的實質性內容,建立分稅分級財政。建立規範的公共收入制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推進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採購制度等改革。貨幣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過改革完善國債發行交易制度,統一國內債券市場,活躍短期債券市場,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能有的放矢,成為貨幣供應量的有效工具。今後應使利率成為貨幣的先行工具,存款準備金率操作影響大,以少動為好。

4、推進財政投融資的改革和國債運作管理是未來財政與貨幣協調的兩大基點。新形勢下一項非常緊迫的戰略任務,是既要抵禦低水平重複投資,又要繼續支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為避免傳統“鬆散亂”局面,化解和根治“先亂幹、後整治”的國家隱含擔保機制,財政和貨幣的安排要建立投資資訊透明化、投資來源市場化、投資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臺。在投融資改革中,要明確財政投融資與商業銀行投融資的界限,既提高財政投融資的投資效益,又保障貨幣免受性金融業務的衝擊。要規範、強化、整合債券市場,切斷隱性的地方財政赤字融資渠道,切斷企業和銀行用信貸資金盲目投資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資納入到“開前門、堵後門”的正常軌道上來。國債運作上可考慮實行“國債餘額管理”制度,全國每年給財政部批准一個國債餘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國債餘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只要國債發行不突破餘額,由財政部視市場情況靈活掌握髮行規模和期限品種。為解決財政部發行短期國債缺少動力、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缺乏短期國債作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國債可不列入當年國債發行計劃,財政賬戶出現臨時性頭寸不足時,財政部可發行短期國債用於週轉。

5、適度調整財政和貨幣協調配合的重心。1998—2002年兩大中積極財政發揮了主動、核心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WTO後的經濟結構調整,兩大配合的重心要從以財政協調為主體轉向更多地發揮貨幣的作用。蒙得爾·弗萊明提出的財政貨幣選擇新理論指出,現實世界中的資本具有不完全流動性,財政和貨幣都是有效的,但其效應的大小取決於資本流動的完全程度。資本流動性越大,財政的作用越小,而貨幣的作用越大。在改革開放日益擴大的程序中,資本流動性越來越大。因此貨幣應發揮主要的作用,而財政予以配合。通過貨幣所體現的資源配置,實現以資源效率為主,兼顧機會公平原則。

為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搭配運用?

財政==行政手段=調整匯率和稅率。見效快但是缺乏彈性,用於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長期經濟問題得不到解決。

貨幣=市場調節=控制貨幣發行量&利率。見效慢但是又彈性,又有貨幣乘數的效應。發達市場經濟中為常用的手段。

我想你應該知道凱恩斯主義在美國大蕭條後大行其道,凱恩斯就是主張以市場調節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加以必要的干預,二者搭配互補,讓經濟平穩發展。

選我的吧我是專業生。我覺得我講的比一樓的明白通俗易懂。嗯。。。

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若是簡答:

實現財政與貨幣的協調配合?

答:雙緊、雙鬆、貨幣緊財政鬆和貨幣鬆財政緊。這是兩項巨集觀協調配合的四種為人熟知的可供選擇的方案。

雙緊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於需求膨脹、經濟過熱、物價形勢急劇惡化時的緊急調節。因為這種調節方式幾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經濟衰退。因此,必須謹慎地加以利用。雙鬆的搭配方式一般用於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蕭條時期及生產資源有較大富裕的經濟條件。這時,再生產過程中的閒置資源急需足夠的貨幣力量去推動。客觀要求投資需求與現實及潛在的資本供給和生產能力相適應,消費需求與消費品及勞務的供給相協調。如果單鬆動貨幣或財政,都可能出現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過程相對緩慢的問題。而同時鬆動財政和貨幣,就可以使經濟保持足夠的上升衝力。但雙鬆在搭配運用時一般不能持續時間太長,因為很容易導致經濟過熱。貨幣與財政採取怎樣的鬆緊搭配方案,取決於經濟

失衡的累積特點及兩項對經濟趨於均衡的調節能力。

若是論述:

財政與貨幣協調配合的方式與內容

一種觀點認為,貨幣與財政的協調從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國貨幣工具和財政工具的協調配合主要表現為財政投資專案中的銀行配套貸款。貨幣與財政的協調配合還要求國債發行與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

2、時效的協調配合。貨幣和財政的協調配合是兩種長短不同的時效的搭配。貨幣則以微調為主,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以操作力度為特徵,有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而,在財政發揮的是經濟增長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調整,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3、功能的協調配合。貨幣與財政功能的協調配合還體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這樣可以減少擴張性財政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性貸款風險。財政的投資範圍不應與貨幣的投資範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專案還是應該以財政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專案只能是貨幣的投資範圍,否則就會形成盲目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4、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由於貨幣權力的高度集中,貨幣往往只包括兩個層次,即巨集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巨集觀層面是指貨幣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因素的影響,直接社會總供求、就業、國民收入等巨集觀經濟變數,中觀層指信貸,根據國家產業發展需要,調整信貸資金存量和增量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財政由於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可以分為巨集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巨集觀層是國家通過預算、稅率等影響巨集觀經濟總量,影響社會總供求關係。中觀層則主要是通過財政的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等,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解決公平、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微觀層則是指通過財政補貼、轉移性支付中形成個人收入部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5)

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與貨幣的差異表明,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巨集觀經濟的作用,常見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雙“緊”的財政與貨幣。此種結合方式的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抑制總需求,控制通貨膨脹;其消極效應是容易造成經濟萎縮。

2.雙“鬆”的財政與貨幣。其積極效應是可以強烈地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消極效應是往往產生財政赤字、信用膨脹並誘發通貨膨脹。

3.“鬆”“緊”搭配的財政與貨幣。“鬆”“緊”搭配的財政貨幣是在經濟中最常用的調節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鬆”“緊”則取決於客觀經濟狀況。例如,當經濟中出現貨幣發行過多但還未演變為通貨膨脹時,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不應急於收緊銀根,回籠貨幣,而應採取增加財政收入、緊縮財政支出的對策,即選擇“鬆”貨幣與“緊”財政的搭配;而當通貨膨脹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時,就應採取緊縮銀根、回籠貨幣的“緊”貨幣與擴大支出、減少收入的“鬆”財政,,以壓縮需求,增加供給,使經濟增長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又如,當經濟發展中出現財政赤字但經濟增長速度尚可觀時,不應急於緊縮財政,而應減少貨幣供應、控制貸款,選擇“鬆”財政與“緊”貨幣的搭配;而當經濟發展中主要矛盾為財政赤字並伴隨經濟增長停滯時,財政應努力增加收入壓縮支出,而銀行則應放鬆銀根、發行貨幣,即選擇“緊”財政與“鬆”貨幣的搭配,藉以啟動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同時防止通貨膨脹的出現。(6)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財政與貨幣採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體為三個階段:

1.1979-1988年,總體上實行的是“雙鬆”配合,期間表現為多次模式轉換和由“雙鬆”到“雙緊”,又由“雙緊”到“雙鬆”的螺旋式迴圈。1979年、1980年為“雙鬆”配合,財政上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這兩年財政支出連續大幅度增長,造成了高額財政赤字;貨幣上則是大幅度增加現金和貸款投放,使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大幅上漲。1981年為緊財政鬆貨幣的配合,財政方面,壓縮了當年財政基建投資,財政赤字有所降低;銀行方面,實行緊中有鬆的。1982年至1984年實行“雙鬆”的配合,財政方面實行一系列的財稅改革,使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銀行方面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了“撥改貸”和企業流動資金由銀行信貸供應的,增發貨幣增發貸款。1985年又實行“雙緊”配合,財政方面採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當年實現盈餘;銀行方面“緊縮銀根”,嚴格控制貸款規模和貨幣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實行“雙鬆”配合,財政方面擴大國債發行規模,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銀行方面提出“穩中求鬆”、“緊中有活”,銀行信貸和貨幣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貨膨脹率已達18.5%.

2.1989-1997年,總體上是“雙緊”的配合,期間同樣表現為“雙緊”與“雙鬆”的螺旋式迴圈。1989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針對1988年出現的經濟過熱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況,1989年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和現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實行的是“雙緊”基調下的“雙鬆”配合,增加了貨幣供給,並三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財政方面通過增加基礎設施和支農支出,調整經濟結構,但由於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超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致使財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貨膨脹率達21.7%.1994-1997年,實行的是“雙緊”配合,財政方面結合分稅制改革,強化了、消費稅的作用,並通過發行國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貨幣方面,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大幅提高存貸款利率,要求銀行定期收回亂拆借的資金,使巨集觀經濟在快車道上穩剎車,並最終順利實現了軟著陸。

3.1998-1999年實行的是“雙鬆”的配合。針對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等問題,實施了以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為目的的“雙鬆”。在貨幣方面採取了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法定存款準備率,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財政方面,加快“費改稅”進度,對某些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並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大投資力度。1998年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長期國債,增加配套貸款,定向用於公共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1999年進一步加大財政的力度,大幅度提高職工的工資,開徵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0611/105447.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3/09/content_7738912.htm

參考資料:http://www.govyi.com/paper/n3/a/200611/1054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