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三段論推理口訣

欄目: 綜合知識 / 釋出於: / 人氣:1.6W

三段論推理口訣

口決一:充分條件前推後。 口訣二:必要條件後推前。 口訣三:充要條件兩頭推。 口訣四:除非否則去“除”去“否”,箭頭直接向順劃 口訣五:加“非”去“否”,箭頭順劃 口訣六:“除”字去掉,箭頭反劃 口訣七:逆否等於原命題。 口訣八:有箭頭指向為真,沒有箭頭指向可真可假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三段論的基本規則口訣

公行測判斷推理題,三段論的一般規則,如:

正確三段論包含且只包含三個不同的項,即大項、小項和中項,每個項分別出現兩次。

中項在前提中至少須周延一次。

在前提中周延的項,在結論中可以是周延的,也可以不是周延的。

從兩個否定的前提推不出結論。

兩個前提中如果有一個是否定的,那麼結論是否定的;如果結論是否定的,那麼有一個前提是否定的。

兩個前提都是特稱判斷推不出結論。

如果上前提中有一個是特稱判斷,那麼它須是特稱判斷。

三段論口訣是什麼?

冬寒抱冰的時節,在北京一家茶館裡採訪酈波,話題是關於王陽明。今年,酈波在《百家講壇》上錄製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播出後大火,同名書籍出版,也在各大圖書網站上進入暢銷榜及特別推薦書單。

酈波和王陽明的緣分,似乎是“上天註定”。他1972年出生,王陽明1472年出生,相差整整500年。酈波曾笑言他們同屬“70後”,在與“環視聽”記者的對談中,酈波說:“我是一個儒生,更是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

一切都正到好處

王陽明已是酈波在《百家講壇》上所講的第六個歷史人物。從2009年開始,酈波陸續在這個中國最有名的講臺上講了張居正的孤獨、于謙的淒涼、戚繼光的豪情、海瑞的無奈、曾國藩的家訓。他在歷史長河裡大浪淘沙,挖掘這些人物最動人之處。

最初開始電視講學之旅,酈波是欣然前往的,因為在他的理解裡,這是學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教師的責任所在。他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是首位“文牘學”博士後。讀書時學為人師,留校任教後又從三尺講臺走上《百家講壇》——“只要是講臺,不論在哪裡,一個老師就應該把足跡深深地印在那裡。”

酈波說自己的治學途徑叫“五文”,從文字到文學,到文史,到文化,再到文明。少年時代,他長在軍隊大院,卻喜歡舞文弄墨,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這種“文”不是“文縐縐”的“文”,而是“文武雙修”、文藝兼備。他一度痴迷武俠小說,大學時聽說有位學長會武術,就拜師學藝,苦練武功。他還喜歡洞簫,清朝龔自珍“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的詩句曾深深影響他。酈波特意跑到兵器廠打過一管洞簫,還在裡面加了個設計,藏了一把劍,一按彈簧,劍就能彈出來。酈波揹著這管洞簫,像古時候的劍客一樣去遊歷華山、峨眉山等各大名山,大有“仗劍走天涯”的意氣風發。

接觸曾國藩、王陽明,是在酈波二十歲時。當時正是人生中各種困惑迎面而來,內心起起伏伏的時候。“年輕時志向遠大,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一直在高校,似乎很平順,但人生成長中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總之當時是非常迷茫的一段時間,於是,我第一次開始明確面對自己的靈魂,學會如何在靜夜裡面對自我。”酈波說,就在那個時候,人生的另一扇門打開了,但是進門後還是很迷茫,需要尋找精神導師。

這位精神導師就是王陽明。酈波是藉由曾國藩尋到王陽明的。“當時我研究近代史,對曾國藩很感興趣,往上追溯其思想來源,追到了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再接著向上,才發現曾國藩原來一直是在踐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百家講壇》2009年播出大明名臣系列時,王陽明也在名單中。但酈波覺得自己當時太年輕,主動讓賢。“講王陽明,我更希望是在人到中年以後。陽明先生心學大成也是他人到中年之後,那種體悟可能更契合人物的靈魂成長史,對他的解讀也會更透徹一些”。這一沉澱,就是七八年。現在想想,酈波稱“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到這個時候,“我個體的人生體會正到好處;而社會也走到了一個轉捩點的時刻,正需要陽明心學的指導,時代的需求也正到好處”。

位於貴州修文的王陽明講學雕塑

左手破陣子,右手西江月

酈波最喜歡王陽明的《泛海》。空閒下來時,只要手中握著一支筆,他就會在紙上不由自主地,甚至是下意識地去寫這首詩。

《泛海》是首短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寥寥4句,卻幾乎囊括了王陽明的一生。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陽明”是他的號。王陽明的父親叫王華,是成化年間的狀元,當過帝師,非常受賞識。有這樣的“學霸”父親,王陽明也遺傳到一些才華,出口成章,頭頂“神童”光環,但又時不時就鬧出點“學渣”事來。小的時候,他痴迷於下棋,不專心學業,氣得父親連棋盤帶棋子、棋譜都扔到河裡。

15歲時,王陽明乾脆玩起了“離家出走”,一個人跑出了居庸關,遊歷塞外,與蒙古人摔跤射箭,樣樣不輸。當時的明朝,外敵入侵的“土木堡之變”剛剛過去30多年,國家上下一直處於防衛和不安中。與讀聖賢書相比,王陽明痴迷於任俠、騎射,一方面固然是少年人的活潑好動,一方面也是讀書人的遠大抱負:為萬世開太平。

是父親最終讓王陽明重回“正途”。年少無畏的他遊歷歸來,洋洋灑灑寫下一篇《帝國平安策》,請父親代為轉交皇帝。父親拿過來看了看,冷眼瞥了兒子一眼說,全是老生常談,沒有新意,擋了回去。結果王陽明幾天之後又拿出一篇,說是修訂版。父親這回不客氣了,直截了當地說:你想建功立業,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有平臺。連皇帝都見不著,怎麼可能施展抱負?總算讓王陽明有了點讀書的動力。

1499年,王陽明三度參加會試。就在這一年,考場上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唐伯虎。唐伯虎很慘,受考場洩題案牽連,被取消成績,終身禁考,發充到縣衙做小吏。分外激憤的他寫下一首詩:“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堅決不去就職,從此縱情山水,遊戲人生。

王陽明看似幸運上榜,好不容易當了官,卻很快陷入比唐伯虎更慘的境地。

因為仗義執言,他得罪了大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陷入詔獄。獄中,王陽明九死一生,出獄後又被貶到瘴氣橫行的貴州龍場,任從九品的驛丞。天高地遠路漫漫,山窮水噁心淒涼,王陽明這一離開,說不定幾年就客死異鄉了。即便這樣,劉瑾還是等不及,派出殺手追殺。赴任途中,王陽明靠偽裝投水自盡,才躲過大劫。

各種艱難險阻中,王陽明最終還是到龍場赴任。酈波多次去過龍場王陽明的“故居”,“就是一個小山洞,洞頂不高,很壓抑。洞的裡面變高、變窄,勉強能讓人站直身子。你可以想象,住在裡頭一定不會舒服。”果然,在這裡住了沒幾天,王陽明就病倒了,但他心中始終懷有希望,挺了過來,反而又去照顧也在生病的、同去的僕人。他和苗人一起唱歌,用音樂和他們親近。苗人幫他在這個小洞天旁建了草屋,後來成了他的書院。絕地之中,他硬生生為自己的內心開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就像《泛海》詩裡所寫:三萬裡海上泛舟,猶如駕著錫杖乘著風,從高山之巔疾馳而下一樣的痛快。

王陽明的這種儒家,“絕非老夫子苦哈哈。那種境界就是我講詩詞時的辛棄疾,左手破陣子,右手西江月。破陣子就是對信仰絕不放棄的人生豪氣,西江月是能在夜裡清空自我,直面生活時能感動、能快樂”,酈波感慨道。

貴州龍陽王陽明曾經住過的山洞

把孔子的儒家又往前推了一步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當得起“聖人”之名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另有半個是曾國藩。酈波則對王陽明有個“一家之言”的論斷,與這個說法很相似。他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王陽明就是直繼孔子的儒家。”

在酈波看來,王陽明之前,雖然有孟子、荀子,有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統、宋明理學。但他們都只是發揮了孔子的一端,比如孟子在正氣論上、荀子在人性論上,等等,包括後來的這個學那個學,對儒家既有發展,也有扭曲。“我們今天對孔子的認識之所以這麼迷霧重重,取捨難定,搞不清哪些是儒家的精華,哪些是糟粕,都是這種扭曲造成的。”

孔子的儒學有兩個最偉大之處,“一個是他想回到周公所設立的封建時代。這個封建不是我們教科書上的‘封建’,而是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封建,是貴族中的相對民主制。第二個就是孔子的教育突破了貴族階層,培養的是社會中堅力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他認為改變社會的終極力量來自於中堅分子——知識分子階層。後來的文明史證明這是非常有遠見的。”酈波說道。

王陽明的心學,把孔子的儒學又向前推了一步。“陽明心學首先面對的是大眾,當時它是遊離於主流學術圈的”。王陽明所在的時代,正是程朱理學一統天下的時候,精英階層把不滅人慾、又大談心即理的王陽明視作異端,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甚至有把心學作為科舉試題,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王陽明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直到他後來錦衣還朝,依然飽受攻擊。

但王陽明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書院的弟子裡,有地方學子、有,還有少數民族。“心外無物是一種自我心靈世界的塑造,無論你是士大夫還是販夫走卒,身份並不重要。心學站在每個人的立場上。所以陽明心學興起之後,明代有了市民階層的萌芽,我認為,陽明心學就是這一社會轉變的思想源泉。可以說陽明心學是自下而上的。”酈波告訴“環視聽”記者。

儒家推崇的聖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對古代文人來說,立德立言似乎都容易,卻往往變成紙上談兵。王陽明卻是難得的“知行合一”。貶謫期滿,王陽明從一個不入流的驛丞升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治理民生上,他井井有條,為政以開導人心為本,設立勸善亭和申明亭,用德治和法治教化社會。後來他有了兵權,帶兵打仗,運籌帷幄,以儒生出身建功立業,極為難得。1519年,王陽明在短短一個半月裡,出奇謀,平定了差點大明王朝的寧王之亂。無論在明代還是整個華夏曆史上,他都堪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楷模。

陽明心學有一個口訣:事上煉。他的修行是在日常中,在所遇到的個人困惑與世事難題中。“在這裡必須要說一下,王陽明三不朽,尤其平南贛匪亂、寧王之亂,廣西匪患,功業上不得了。但他本人其實是不喜歡打仗的。他反覆說過,人生最喜歡的事就是上課。他是唯一一個把課堂帶到戰場的老師,到哪裡打仗都帶著學生,稍有空當就上一課。這才是聖人之為,聖人就是要風行草偃,要改變人心、感化人心的。”酈波總結道。

心學的活力在大眾

“環視聽”:王陽明開創了心學,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酈波:陽明心學可歸納成3個詞: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三段論”。心外無物是立志,知行合一是行動,致良知是最終的境界和關懷。我們看到,創立心學之後,王陽明的處事姿態是拿起而非放下,是求擔當而非個人的解脫。他的行動風格是犀利、智慧而非圓融、打太極,所以心學是滿滿的正能量,是一種社會擔當、一種巨大的胸懷。這種胸懷本質上是儒家的胸懷,是張載說的“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環視聽”:為什麼您強調在目前這個時代,講王陽明恰逢其時?心學的現實價值何在?

酈波:作家托爾斯泰認為,人類前途堪憂,但如果有一種文化能夠為人類提供一種光明的未來,那應該是東方的儒家文化。

在我看來,儒家文化裡,陽明心學是治現代病的藥。從個人的角度,它從內心到現實都為你提供瞭解決方案。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沒有人生支撐。陽明先生儒釋道皆通,以他那樣的病體,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絕地而起,最後創造了一個哲學體系,靠的是什麼?就是內心的支撐。陽明心學的智慧是拿得起、同時放得下,放得下的同時又拿得起,這才是解決現實生活的道理。

但陽明心學不是隻想解放一個人,而是要解放所有人。如果王陽明追尋的只是個人的出路,他也不會500年來如此受人推崇。

在明代中後期,陽明心學已經出現了豐碩成果。張居正變法、最早的在野黨東林黨,包括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其實都與之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由陽明心學所開啟的思想,已然在那時為中國帶來一個巨大的機遇,但這個機遇,最後被滿清入關改變了。

晚清民族危難之際,心學又一次成為民族崛起的思想動力。可惜的是,中華民族內在發展的邏輯線索已經被改變太多。而另一方面,研究近代史你會發現,近代以來,每個有識之士的讀本里都有王陽明。曾國藩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孫中山講王陽明;毛年輕時讀王陽明,還寫過一篇《心之力》。可以說,精英們都意識到王陽明的價值,只是全民思想裡缺少這個。

對比的例子則是日本。心學傳到日本後,被日本的維新志士最大程度地宣揚。章太炎曾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西鄉隆盛等人極其崇拜王陽明,東鄉平八郎甚至刻了個腰牌,上書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心學所提供的認識力、行動力自上而下,由此日本脫亞入歐,以彈丸之地攪動世界歷史。

當下,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更需要陽明心學。深化改革、反腐倡廉,不能光靠先行者,得要全民參與。而心學的活力,就在大眾。

“環視聽”:王陽明有如此強大的內心,那他是否也有矛盾迷惑的時刻?

酈波:的確。是不是學懂了王陽明的心學,人生就沒有困惑了? 不是,那叫心如死灰,就是一具皮囊了。

王陽明的《傳習錄》裡講,一個學生說有個朋友缺錢,想賣塊地給王陽明。王陽明說不必了,直接資助他就好了。後來他們去山裡,路過一片地方,覺得那裡真好,要是把書院建在那裡,真是完美極了。學生告訴王陽明:這就是之前說要賣給您的那塊地。王陽明聽了,連學生都不管,在那裡靜坐起來。半晌過去起來說:即便是我,剛才也心生悔意,內心有了利益之爭啊。可見悟這個層次,對王陽明這樣的人來說,也是悟了又迷,迷了又悟。

“環視聽”:研究王陽明對您個人的改變體現在何處?

酈波:王陽明幫我重塑了自己。以前我都是三年規劃、五年規劃,現在我就知道兩個:眼前和歸宿,知道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然後知道我人生的終極追求。

我一個人,做著幾乎五六個人的工作,身體還查出一些問題。醫生早就勸我靜養,我卻有另一種認識。身邊朋友談慢生活,要去山裡等。每次我就問一句話:你帶手機去嗎?所以我也是那種左手破陣子,右手西江月的態度,陽明心學支撐我砥礪前行,有艱辛也有快樂。

另外,面對現實時,心中有斷,無懼無畏。我的原則就兩條:一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二是內斷於心,自為主持。(王晶晶)

來源:人民日報廚房

三段論推理的規則

1、一個有效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

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也不得周延;

4、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結論;

5、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的,則結論也是否定的;結論是否定的,則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的;

6、兩個特稱的前提不能得出結論;

7、前提中有一個是特稱的,則結論也是特稱的。

三段論規則是判定三段論形式正確與否的標準。遵守三段論規則是保證三段論形式正確、有效的充分必要條件。

三段論規則主要有:

(1)在一個三段論中,有、而且只有三個項,即大項、中項和小項。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四詞項(概念)的錯誤”。

(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錯誤。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也不得周延。違反這條規則就會犯“大項不當周延”的錯誤或“小項不當周延”的錯誤。

(4)以兩個否定命題為前提不能得出結論。

(5)兩個前提中如果有一個是否定命題,則結論必為否定命題;如果結論是否定命題,則必有一個前提是否定命題。

(6)以兩個特稱命題為前提不能得出結論。

(7)兩個前提中,如果有一個是特稱命題,則結論必為特稱命題。

三段論的上述規則,是三段理所反映的客觀規律性在三段論形式中的體現和具體化。這些規則有些是基本的(如前五條),有些則是由其他規則所推匯出來的(如後二條)。

但它們都統一地保證著三段論形式的有效性,從而遵守這些規則,就能由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真的結論。而違反其中任何一條規則,就不是一個正確的、有效的三段論,就不能保證由真的前提必然推出真的結論 

擴充套件資料:

三段論是由兩個直言命題作為前提和一個直言命題作為結論而構成的推理。例如,所有的植物都需要水分,玉米是植物。

因此,玉米是需要水分的。在這個三段論當中,第一個直言命題叫做大前提,第二個直言命題叫做小前提,第三個直言命題叫做結論。水分在結論中做謂項,出現在大前提中,被稱為大項。玉米在結論中做主項,出現在小前提中,被稱為小項。

這種三段論的題型,一般有兩種考察方式,一是結論型;二是前提型。結論型題目是指,題目中有前提,讓我們去推匯出結論。

一般我們採用文字推理或文氏圖的方法來應對。前提型是指,題目當中有前提,有結論但是隻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前提是無法推出結論的,需要我們去補充前提。這種題型建議大家採用文字推理的方式去應對。

三段論的本四種標準形式:

所有A是B+所有B是C →所有A是C

所有A是B+所有B不是C →所有A不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 →有些A是C

有些A是B+所有B不是C →有些A不是C

三段論的推理規則:

在兩個前提中,量詞“所有”至少要出現一次;

所有+所有→所有;所有+有些 →有些;是+是 →是;是+不是 →不是

A、B、C三個概念各出現兩次

結論中的判斷為否定的,則兩個前提中的判斷中有一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段論規則

簡述三段論各格的規則

第一格

1、小前提必肯定;

2、大前提必全稱。

第二格

1、必有一前提為否定;

2、大前提必全稱。

第三格

1、小前提必肯定;

2、結論必特稱。

第四格

1、如果兩個前提有一個否定,則大前提全稱;

2、如果大前提肯定,則小前提全稱;

3、如果小前提肯定,則結論特稱;

4、任何一個前提都不能是特稱否定;

5、結論不能是全稱肯定。

三段論規則是進行三段論推理時必須遵守的規則,違反三段論的任一條規則,都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擴充套件資料:

三段論規則是關於三段論的幾個注意事項,三段論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其中有一些是正確的,有一些是不正確的,滿足什麼規則的三段論形式才能是正確的呢?下面給出判定一個三段論推理形式是否正確的三段論規則 。

三段論只能有三個性質判斷和三個不同的概念作主謂項。這條規則是從三段論的定義中直接引申出來的,不符合這條規則的,根本就不是三段論.這裡特別要注意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各出現一次的中項應當是同一概念,要防止犯四概念的錯誤。

一個三段的結論反映小項與大項之間的一種確定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通過中項的媒介作用建立起來的。如果中項在兩個前提中都不周延,那麼就可能是小項與中項的外延的一部分發生關係,而大項與中項的外延的另一部分發生關係,因而通過中項就得不出小項和大項之間的某種確定關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段論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