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紫砂壺的起源和發展

欄目: 綜合知識 / 釋出於: / 人氣:6.47K

紫砂壺的起源和發展

紫砂壺的起源和發展:答案是明末清初。

紫砂壺的起源和發展:答案是明末清初。

紫砂壺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盛行,在明清時期,茶器有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的描述,而紫砂藝術因飲茶之道的變化得到了高速發展,同時由於社會的繁榮昌盛,紫砂壺也得到大力普及,而紫砂壺已經超越了茶具的性質,成了兼具書畫、篆刻等藝術為一身的藝術品。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茶具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中後期,江蘇宜興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陶瓷材料,即紫砂泥,由於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和適合製作茶具的特點,從而被越來越多的茶藝家所使用。

歷史上,紫砂壺曾是皇家的專屬品。明朝嘉靖年間,紫砂壺被作為官方茶具,並且絕大多數與皇帝有關的文物中都會有紫砂壺的存在。到了清朝,紫砂壺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民間,成為了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在清朝中後期,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紫砂壺的製作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良和發展。現代紫砂壺製作技術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完善的體系,包括了材料選取、制錐、制把、制蓋、打胎、胎修、雕刻等多個環節,製作工藝複雜、專業性強,這也使得紫砂壺成為了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茶器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紫砂壺始於北宋,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出土,被認為宜興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據。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並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宜興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藝和器皿造型、雕塑、繪畫、書法、文學、金石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約十世紀至十六世紀),為紫砂陶初創時期

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殘器。經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鑑定,這座紫砂古窯址的年代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吳經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樑壺一件,其紫砂造型,製作技法與羊角山宋窯殘器的拼復件對比,完全一脈相承。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的詩作中,也都有關於紫砂茶具的詩句,明正德年間,見諸文獻的記載的傑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展開剩餘58%

2、明嘉靖至萬曆年間,是宜興紫砂的成熟時期

先有董翰,趙樑,元暢,時鵬"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時大彬最負盛名。其制壺技法一改早期的製法,完全改用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3、明末至清代,為紫砂工藝的繁榮時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紫砂工藝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發展。明末項聖思所作"桃杯"(現存南京博物院),製作技巧精細,形象完善,結構纖密,可謂砂器瑰寶。這一階段最突出的代表為康熙晚期的陳鳴遠,作品以技巧和創意見稱。十九世紀早期紫砂風格有很大轉變,關鍵人物是仕子學者陳鴻壽(號曼生),他對紫砂陶藝的貢獻,是第一次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於壺上。清道光,咸豐年間,傑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選泥精練,造型深邃,技藝高超,開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贏得盛譽。

4、近代和現代,宜興紫砂到達鼎盛時期

從泥料質地到工藝流程,從紫砂科研到流派創新都有新的發展,名手有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其中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線條流暢溫順,氣勢渾厚磅礴,勘稱"壺藝泰斗"。歷代紫砂名人,利用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陶土,用靈巧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賦之予藝術和靈感,創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生命的紫砂陶藝珍品。近年來,著名書畫藝術家劉海粟、李可染、唐雲、程十發、韓美林等也都為紫砂作品自撰銘文,題詩作畫,並自創新款,使紫砂的藝術境界和文化層次有了新的昇華。

以壺會友,廣交天下壺友,可加私人 微信:dyys2020 在朋友圈分享我的紫砂生活,以及紫砂知識分享好壺

紫砂壺的來歷?

紫砂茶壺的起源並未有一致說法。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紫砂茶壺的專論,反映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期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說法。

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自17世紀晚期,壺的外貌有了新的轉變,注重壺表的裝飾及創新。

18世紀上旬,此風尚逐漸盛行;工匠不純粹著重器型,更試用不同技法制作紫砂壺,如用不同泥漿在壺身作畫、堆花、貼花、印花或雕玲瓏(鏤空)等裝飾方法。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價格可達20萬港元。

擴充套件資料:

紫砂礦土產於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成礦年代為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位於江南古陸邊緣,海、陸、湖的三亞類地帶。藉助風力或者水力的搬遷,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他礦物形成的沉積型粘土頁岩。

江蘇宜興的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雲母和赤鐵礦組成,其製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效能而成為舉世聞名陶。

這種天然泥礦在陶瓷產區十分罕見,中國廣西、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區雖有類似陶土,燒成呈紫紅色的無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處,但其玻璃相重,工藝上也有諸多,無法與宜興紫砂泥相媲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茶壺

紫砂壺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關於紫砂壺的前世今生,你瞭解多少?

紫砂壺開始於北宋時期。1976年在宜興楊家山出土的紫砂古窯,被認為是宋代的。宜興楊角山古窯址調查手稿》曾指出:"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繁榮於南宋,下限延至明初"。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春供)。"我和祖上一個叫施公的孩子到南山去獻春。見土人以泥為甕,乃作泥為壺。那是非常古老而可愛的。(吳梅玲:《陽羨瓷壺賦-序》)對於春壺,當時人們稱讚 "深慄如古今之鐵,敦龐周正。

宜興早期發達的製陶業,為紫砂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但也因與陶器混燒,呈現出原始、粗糙的特點。早期的紫砂一般為灰褐色,造型為無足寬、平底的樑式大壺,多見釉面飛裂、無識。紫砂茶壺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有的飲茶器具,也是集泥壺、壺色、壺形、壺式、壺章、壺題、繪畫、書法、雕塑、篆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紫砂壺藝術始於宋代,盛於明清。

數百年來,紫砂技術經歷了無數次的起伏,逐漸遊走於世界紫砂文化繁榮的今天。紫砂茶壺開始進入宮廷,並遠銷海外。到了清代,紫砂器集工藝、造型、銘文、堆塑為一體。造型全面而豐富,裝飾風格也達到了頂峰。紫砂壺的基本成型工藝有兩種。"拍體筒成型法 "和 "鑲體筒成型法"。前者是圓器的製造工藝,而後者則用於製作方器。紫砂壺的裝飾工藝非常豐富,有不同的階段。

宜興紫砂壺的起源與發展?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製造於一體的陶土工藝品。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歷史上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造精神的要數蘇東坡了。他總結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 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式,做了詳盡的介紹: “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後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兩壺後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 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麼不同。 烹茶演變為沏茶,對茶壺的質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於是,紫砂壺也就應運而生,製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臺,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紫砂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紫砂壺的歷史

唐宋兩代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則是中國飲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壺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北宋梅堯臣、歐陽修、蘇東坡等詩人曾有記載紫砂壺的詩句。有關紫砂壺的最早文獻資料見於北宋仁宗時進士梅堯臣《宛陵簿集》中的兩居詩。梅堯臣的《一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詩中的“紫泥新品”被認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記錄。稍後於梅堯臣的大詩人蘇東坡,在謫居宜興時,曾親自設計一種提樑式的紫砂陶茶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有“飲茶三絕”之說。後人將這種式樣的提樑壺命名為“東坡壺”,相沿至今。

元代時,紫砂陶的燒造工藝有了一定的發展,開始在紫砂壺上鐫刻銘文。元朝時已有用紫砂壺沏茶的風氣。

到了明代,紫砂壺才開始真正興盛起來,尤以宜興的紫砂壺為名。紫砂壺也已由日用品進入到工藝美術品的境地。明代時,宜興的紫砂工藝盛極一時,空前繁榮,明代是紫砂壺的興旺成熟期,名手輩出,代有精品。萬曆年間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樑、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家”。“四大家”以後有李養心,也是萬曆時名藝人,他善於製作小圓壺,樸素帶豔,世稱“名玩”。明代壺藝最高的是時大彬,他的作品淳樸古雅,有“砂粗、質古、肌理勻”的特點,標誌著紫砂壺藝的成熟。

明末清初,壺藝的風格日益傾向於精工巧妍一途。清代,紫砂壺的式樣變化多端,新品種不斷增加。其中有借鑑花果造型和仿古銅器式樣的茶壺,還有用各種粉彩山水裝飾的紫砂壺,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於壺藝精進,紫砂壺常被宮廷皇室選為貢品,並遠銷歐洲、東南亞及南美各國。清代的紫砂壺壺形日漸縮小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器具。紫砂壺因其悠久的製作歷史和古樸而精美的藝術造型成為目前收藏品中一種極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紫砂壺燒製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製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釐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型別,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製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製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

在顯微鏡下的紫砂壺既是周身佈滿氣孔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大多數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礦物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嶺石等單一礦物組成;團聚體內部的為閉口氣孔,而包在起周圍的為氣孔群,即開口氣孔。紫砂陶器在燒製過程中,就因這種特殊結構的團聚體產生較大的收縮而生成一層斷斷續續的開口氣孔群。據測試,紫砂陶器的氣孔率約為5%。紫砂壺的氣孔率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正因其這種獨特的質地,使紫砂壺極適於沏茶。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使品茶達到完美的境界。

據《陽羨瓷壺賦�6�1序》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們所制的各種名壺,風格高雅、造型靈活,古樸精緻的藝術韻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壺名家有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和邵大亨等。在當代也湧現了一批制壺大師,如顧景舟,由他仿製的供春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價曾達20萬港幣,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該是怎樣的天價!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南亞等地出現一股收藏紫砂壺的熱潮,紫砂器皿市場極為火爆,價格飈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數萬甚至數十萬港幣。受海外市場的影響,國內紫砂壺的價格一直較為堅挺,名壺一般約1萬—8萬元人民幣,珍品的價位要更高一些。因紫砂名壺存世量有限,所以港臺地區及東南亞的商人紛紛來“淘金”,他們走遍大江南北,蒐集名家舊壺,之後又開始轉向訂製當代名家新壺,紫砂的收藏熱潮漫至,同時也推動了宜興紫砂企業的快速發展。

五四班李珅瑋

簡述關於紫砂壺的起源

你喜歡茶道嗎?知道什麼是品茶嗎?瞭解茶對生活的影響嗎?茶具你又瞭解多少呢?相信很多人都想多瞭解一些相關的知識,下面我就帶大家去了解下關於紫砂壺的起源這個問題吧。

簡述關於紫砂壺的起源

創始人

現代國寶——「中華龍壺」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餘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6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供春傳時大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讚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

後期紫砂大師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後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大師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李雙喜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簡述關於紫砂壺的起源

以上就是我今天為大家帶來的相關介紹了,相信朋友們也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們喔。大家也可以登入到檢視更多相關的內容和資訊。會給大家提供更全、更詳細、更新的資訊資訊。

紫砂壺的歷史

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餘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

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

擴充套件資料:

紫砂名壺

樹癭就是樹瘤。這種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

二泉銘壺型質古樸,壺為土,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

宜興窯玉麟款紫砂覆鬥式壺,清末,高7.5cm,口徑5.7×5.7cm,底 徑9.8×9.8cm。壺呈上小下大覆鬥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壺身鐫刻篆書“子孫宜”三字。底鈐篆書“玉麟”印章款。姜砂泥,滋潤細膩。 此壺造型方中有圓,給人以剛中帶柔的感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壺

紫砂壺是從那年代開始的

紫砂壺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紫砂壺起源於什麼時候?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們所制的各種名壺,風格高雅、造型靈活、古樸精緻,妙不可言。在當代也湧現了一批制壺大師,如顧景舟,由他仿製的供春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價曾達20萬港幣。

紫砂壺的起源於什麼時候

紫砂壺起源於明代正德年間。

目前書籍最早關於紫砂的文獻記載是明代正德年間一位叫供春的書童跟金沙寺的僧人學習澄煉紫砂泥燒陶,而現存實物表明,活躍於萬曆年間的時大彬是紫砂壺工藝的奠基人,紫砂工藝從那時起才發展起來。

南京明代太監吳經墓出土的紫砂壺是目前可確定時代最早的一件,下葬時為明正德年間,無論製作工藝還是燒造工藝均相對粗糙原始,是紫砂工藝最早期的作品。

而對宜興窯址的發掘表明,紫砂陶器有一個從穿心銚、罐等大器向紫砂壺等小器演變的過程,工藝也同步由粗變精,出土紫砂器的時代不早於明代中晚期。正是因為當時的飲茶方式從製作抹茶、煎茶轉為直接沖泡葉茶,才催生了泡茶的紫砂壺的誕生。

紫砂壺是誰發明的?

陳鳴遠發明的

“鳴遠”並不是他的本名,而是陳鳴遠的字號,《宜興縣誌》上說,“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穩。”宜興川埠上的袁村人,他是康熙時期最有影響的制壺大師。他出身於紫砂世家,據說是陳子畦之子,而他的才藝可說是紫砂陶藝名家中最傑出的一位,同時也是一位神祕的壺藝家。

陳鳴遠“工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間,而所制款識,書法雅健,勝於徐沈”。《陽羨名陶錄》稱“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餘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尤其受文人學士的歡迎,常常是“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當時浙江一帶許多名士邀請他去製作茶具和雅玩,這些文人雅士家中的琴、棋、書、畫和古玩清供給陳鳴制壺以極大影響。桐鄉畫家汪柯庭、海寧名士楊中允、學人曹謙讓、收藏家馬思贊等名流都曾邀請他做客。其中他與楊中允交情甚篤,為楊氏作壺最多也最精,楊亦“嘗為陳鳴遠操刀”合作茗壺,高超的制壺技藝與風雅的文人翰墨相結合,使陳鳴遠的作品臻於超塵脫俗,身價倍增。陳鳴遠在紫砂領域裡技藝精湛全面,又勇於開拓創新。他念的爵、觚、鼎、彝等古器,工藝精,品位高,古趣盎然。他對各式壺都很擅長,尤其善制自然型壺,風格上承明代精華,下開清代格局是一位塑鏤兼長,技藝超群的壺藝家,所制茗壺、文玩多達數十種,“構思之脫俗,設色之巧妙,製作技藝之嫻熟”,在紫砂史上是少見的。陳鳴遠的作品極具自然生趣,他把自然形壺在明人基礎上,進一步推向藝術化高度。他多才多藝。還製作了許多案頭陳設的清供雅玩,如文房飾品、像生果品等等,無不精雅絕倫,把蔬果的自然危重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上契合果品肌理的泥色,給人以美的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陳鳴遠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作裝飾,如在壺腹刻上銘雲:“汲寒泉、瀹芳茗,孔顏之樂在瓢飲”,助人茶興,益人性情的詩句,短小簡潔的銘刻常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把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的裝飾藝術方式,引入了紫砂茗壺的製作工藝,使原來光素無華的壺體增加了許多雋永的裝飾情趣,從而把壺藝、品茗和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紫砂茗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這是陳鳴遠在壺藝發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勳。

從陳鳴遠開始,創制在壺蓋內用印的方式,這也是鑑別明清前後紫砂茗壺作品的參考依據之一。陳鳴遠一般多在壺底自制名款(行楷刻款),後期作品有刻款與印章並用,有時單用印章。常用印章有“陳鳴遠”方印。“鳴遠”方印。“陳”字圓印,“遠”字方印。還有“鶴屯”方印、橢圓印。

陳鳴遠的傳世作品在國內外均有收藏。最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天雞壺”,哇紫棠色,光彩凝重,壺腹刻銘:“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為曹謙讓手書,後有陳鳴遠印款。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還有“東陵瓜壺”,色呈橘紅,砂質溫潤,壺腹原為清代收藏家吳大徵所收藏,現藏南京博物飽。陳鳴遠茗壺精品還有梅乾壺、束紫三友壺、葵花八瓣壺。今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宜興陶瓷博物館均藏鳴遠壺真器。

由於陳鳴遠的成就、名聲影響太大,仿造複製他的作品也最多,其偽造時間之長,贗品之多,僅次於孟臣壺。三十年代,上海的古玩商家曾聘請宜興制壺高手潛心仿造,並請擅長仿製印章者複製“鳴遠”等印記,以牟取暴利。而有些仿製者,身手不凡,技藝高超,以致贗品也很精巧,足可亂真,使不少茗壺收藏家也難辨真偽,因此價格也令人咋舌,實為製陶史上曠世奇談。

Tags:紫砂壺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