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功夫茶的介紹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58W

功夫茶的介紹

功夫茶的介紹:答案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泡茶技藝。

功夫茶的介紹:答案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泡茶技藝。

功夫茶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泡茶技藝,主要盛行於閩粵港台地區,需要經過備器、生火、淨手、候火、傾茶、炙茶、温壺、洗杯、納茶、高注、潤茶、刮沫、衝注、滾杯、灑茶、點茶、請茶、聞香、啜味、審韻、謝賓等工序。

功夫茶是一種傳統的中國茶文化,也被稱為“紅茶”。它是一種以磚茶、茶餅或散茶為原料,採用逐層逐步烹製的方式製成的茶葉。具有濃郁的香氣和回甘,同時還具備提神解毒的功效。

製作功夫茶需要一些特殊的茶具和道具,如茶壺、茶碗、茶船、茶盤、茶罐、茶針等。烹製的過程十分專注和講究,要掌握適當的時間和温度,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功夫茶具有多種品類,如普洱茶、黑茶、龍井茶、綠茶等等。每種茶都有其獨特的口感和性格特點。品飲功夫茶需要喝者沉靜、專注,享受茶香,體味茶味,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功夫茶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茶文化的瑰寶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什麼叫功夫茶?

是指一種泡茶、烹茶及技法。

“功夫”指的是技藝、技術,“功夫茶”的“功夫”自然體現在泡茶上面。單從治器就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全部的流程卻不像日本茶道那麼格式化,但要整個過程動作乾淨利落且一氣呵成。

擴展資料:

除了功夫茶,還有另一個同音詞-工夫茶。

時期,肖一山主編的《清代通史》中記載:“葡荷兩國,與我國通商較早... ...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這裏工夫茶指的是紅茶的品名。最常見的就是按地域劃分,例如閩紅工夫、祁門工夫、休寧工夫、川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參考資料:“功夫茶”與“工夫茶”有什麼區別–人民網

功夫茶的來源與介紹

功夫茶藝一種泡茶的功夫,是茶藝發展的結果。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據傳煎煮之法來自茶聖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很大的技巧性,沏泡、品飲之道,都隱藏在“功夫”二字中了。

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州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 養生 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愛茶之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功夫茶不僅融合泡茶的功夫,同時將茶道的精神、文化、禮儀等方面也融合進去了。

潮州的功夫茶是最有名氣的,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 歷史 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 社會 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着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着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侷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其中包括21到工序:

1.備器(備具添置器)

2.生火(欖炭烹清泉)

3.淨手(茶師潔玉指)

4.候火(扇風催炭白)

5.傾茶(佳茗傾素紙)

6.炙茶(鳳凰重)

7.温壺(孟臣淋身暖)

8.洗杯(熱盞巧滾杯)

9.納茶(朱壺納烏龍)

10.高注(提銚速高注)

11.潤茶(甘泉潤茶至)

12.刮沫(移蓋拂面沫)

13.衝注(高位注龍泉)

14.滾杯(燙盞杯輪轉)

15.灑茶(關公巡城池)

16.點茶(韓信點兵準)

17.請茶(恭敬請香茗)

18.聞香(先聞尋其香)

19.啜味(再啜覓其味)

20.審韻(三嗅審其韻)

21.謝賓(復恭謝嘉賓)

“功夫茶”是什麼意思?急!急!急!急!

工夫茶盛行於廣東潮汕地區。飲工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壺(罐)裏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

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地俗稱為“關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品嚐。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工夫。

擴展資料:

明末清初福建閩南的一些明代遺臣不服清廷統治,入武夷山為僧,種茶、製茶、品茶、銷茶。清代才子、浙江錢塘文人袁枚於雍正四年到武夷賞茶,記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此法與俞蛟所記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為講究,程序更為繁複而已。

俞蛟出生於乾隆十六年,明顯比袁枚遊武夷山遲了25年,其文章問世肯定更遲了,説明武夷茶品飲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雛形。且武夷山由於是正山小種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當時製茶者又多為閩南人,因此對“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為茶葉,後者為沖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飲技藝經發展、完善,程序雖繁複,卻富涵文化,因而為飲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藝、閩式功夫茶、台灣功夫茶茶藝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挖掘、深化而來的,已成了閩、粵、台的飲茶藝術。近幾年來功夫茶藝已向中國北方傳播,為北國飲者賞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工夫茶

什麼叫"功夫茶"?來歷是什麼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裏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的特別之處

導語:廣東潮汕地區最出名的茶文化要數功夫茶了,你瞭解這樣的一種地方性飲茶文化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工夫茶是漢族民間的一種傳統的飲茶風俗,也是廣東潮汕一帶人們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所謂工夫茶,講究的是泡茶的技巧、品飲的的工夫,因此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濃度通常比較高,剛開始喝的時候有點苦澀。烏龍茶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泡茶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工夫茶的'茶具全介紹

工夫茶之所以特別,很大的原因在於茶具。功夫茶需要的茶具分別有:

1:茶 壺

利用潮州土話,茶壺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最小的一種紫砂壺。功夫茶選擇茶壺的標準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2:茶杯

工夫茶選擇茶杯的要求是:小、淺、薄、白。杯小,能一啜而盡,淺能讓水不留底,色白如玉,能襯托茶的顏色,質薄,使茶能充分散發香氣。

3:茶洗

工夫茶需要準備三個茶洗,一個用來浸茶杯,一個用來浸衝罐,一個用來裝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

茶盤是用來裝茶杯的,準備的茶盤一定要寬、平、淺、白。盤面寬,方便客人人數多寡,可以適當增減茶杯。盤底平穩,才能使茶杯穩放不搖晃。盤邊顏色淺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杯,增添美觀。

5:茶墊

茶墊是用來裝茶壺的,目的是保護茶壺。

6:水瓶

水瓶的作用是以貯水烹茶,通常選用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的素瓷青花水瓶最好。

現在大家知道什麼工夫茶了吧。想要泡好一道工夫茶,就需要多下點苦工才行哦。

潮汕功夫茶簡介

【功夫茶介紹】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功夫茶茶藝】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鬚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衝,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衝罐中,多少以佔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衝入衝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衝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裏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衝入蝦鬚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參考資料:轉載 買買茶商城

滇紅工夫茶介紹 滇紅工夫茶品質特徵

通常我們大家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喝茶的,同時喝茶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非常多的好處的,但很多人不瞭解滇紅功夫茶,那麼滇紅工夫茶介紹?滇紅工夫茶品質特徵?

滇紅工夫茶介紹

老一輩人熟知的1939滇紅工夫紅茶,很多人可能已經不記得了1939滇紅工夫紅茶的原初味道,但是現在的1939滇紅工夫紅茶還是保留了不少他的最初的味道,歷久彌新,對於1939滇紅工夫紅茶的愛好者對於這些一定是如數家珍。1939滇紅工夫紅茶香高味純,形美色豔,品質獨特,可與印度、斯里蘭卡紅茶媲美,成為中國名茶。據説戴維斯的君主英國女王曾把“滇紅”盛在透明器皿中,奉為觀賞之物。1959年以後,滇紅物級工夫茶被國家定為外交禮茶,指定由鳳慶茶廠獨家定型定量生產。1986年,英國女王訪雲南時,鳳慶生產的“滇紅工夫茶”金芽茶珍品又被作為國禮,送給女王。

滇紅工夫茶品質特徵

滇紅工夫因採製時期不同,其品質具有季節性變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條索肥碩,身骨重實,淨度好,葉底嫩勻。夏茶正值雨季,芽葉生長快,節間長,雖芽毫顯露,但淨度較低,葉底稍顯硬、雜。秋茶正處乾涼季節,茶樹生長代謝作用轉弱,成茶身骨輕,淨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紅工夫茸毫顯露為其品質特點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黃、菊黃、金黃等類。鳳慶、雲縣、昌寧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黃,勐海、雙江、臨滄、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黃。同一茶園春季採製的一般毫色較淺,多呈淡黃,夏茶毫色多呈菊黃,唯秋茶多呈金。滇紅工夫內質香郁味濃。香氣以滇西茶區的雲縣、鳳慶、昌寧為好,尤其是雲縣部分地區所產的工夫茶,香氣高長,且帶有花香。滇南茶區工夫茶滋味濃厚,刺激性較強,滇西茶區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鮮爽。

滇紅工夫茶產地是哪裏

滇紅茶是世界著名紅茶品種,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外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茶產地主要是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6個地州的20多個縣。好的滇紅茶口感温潤甘甜,蜜韻淳香,目前好的滇紅茶原料都是來自最著名的產地——臨滄鳳慶,南茗佳人紅顏是選取雲南特有的大葉種茶作為原料,精選單芽芽孢製作,芽孢的珍貴之處很容易理解,如果一棵樹按照一芽二葉標準採摘可產茶十斤,但按照芽孢標準,只能產一斤,嚴格挑選單芽,經鳳慶當地擁有三十年制紅茶技藝的紅茶發酵老師傅製成,好原料加好工藝,造就滇紅極品。

滇紅工夫茶價格

滇紅工夫紅茶價格不固定,有不同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的滇紅工夫紅茶價格不同。滇紅工夫紅茶等級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等,質量等級越高,價格也就越貴。特級滇紅工夫紅茶100克規格的88元-128元/袋。380克的158元/袋。500克的零售價240元-300元每斤不等,也有價格更高的。一級滇紅工夫紅茶散裝價格有50-80元每斤的,也有130-198元每斤的,價格高低不等,有貴的,也有便宜的。

什麼是功夫茶呢?是怎麼弄出來的呢?

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 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功夫茶是一門易學難懂的藝術,説它是一門藝術並不為過,因為它的名字是用工夫,沒有好的工夫就泡不出一泡好茶。品工夫茶最好是在沒有風的地方,家裏當然是最好的。最後再放着古典音樂,那就另有一翻情景。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製作過程

功夫茶是一門易學難懂的藝術,説它是一門藝術並不為過,因為它的名字是用工夫,沒有好的工夫就泡不出一泡好茶。而且,在泡茶的過程還可以看出泡茶和喝茶的人性格是穩重還是急燥。懂工夫茶的人,他能把茶葉的精華慢慢地泡出來,一泡茶喝到完的時候,茶葉中的精華也被髮揮得淋漓盡致。

泡功夫茶的八個過程:

茶葉、茶具、水、火之後就是衝工了。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不能叫做"功夫茶"。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

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説,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工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味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衝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説》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説:“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只衝一角,然後再衝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衝低酒”是也。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由於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衝,目的在於使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也。

第五、刮沫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猛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話説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工夫茶中的工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工夫茶後説,工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茶,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衝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裏去,這時,茶壺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低”就是前面説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 “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不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很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第一衝還可以留一點,二、三衝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要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茶墊上,使壺裏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灑茶既畢,乘熱而飲,杯緣接脣,杯麪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味杯底。據説是"味雲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神明變幻,功夫茶之三昧於此盡得矣。

“功夫茶”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最為盛行。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區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早上起來就泡上一壺茶,倦意頓時一掃而光,只覺得神清氣爽。潮汕人喜歡以茶會友,在細品慢酌、談笑風生中,人們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品茶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的目的,它還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內容。

六合家宴的江經理介紹説,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樣,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與米的不可分了。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大紅袍、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擴展資料:

功夫茶常用茶具:

1、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

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2、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3、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功夫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工夫茶用到的10種茶具

工夫茶,是什麼意思

起源編輯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廣東省潮汕地區,潮州市 汕頭市 揭陽市等)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煮茶編輯

工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説:“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不 過像香港地方,一聲制水,萬眾惶然,“自來”尚不可求,不用自來水又用什麼呢?《茶經》又説:“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這就已講究得微乎其微了。至於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於講究的範圍的,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閒情逸致,我輩豈有如是功夫哉。

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云:“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絞積炭”,“絞積”是一種很堅碩的樹木,燒成炭後,絕無煙臭,敲之有聲,碎之瑩黑,是最上乘的燃料。還有用烏欖核作炭的,火焰淺藍,焰活火勻,更是特別。

功夫茶

品工夫茶是閩南地區、潮州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州地區,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閩南人、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説,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喝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用水編輯

功夫茶分福建、潮州、台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州喝單樅茶比較多,台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説,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品工夫茶既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也有不少講究。潮州功夫茶從水質、器皿到沖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沖茶自然離不開水,那麼我們首先從水開始吧。陸羽在《茶經》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藝師介紹説,水分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當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寫到用五年在梅花上收的雪水沖茶喝,可謂是把飲茶的水寫到極致了,這樣喝茶不僅極度奢華,而且格甚高。

以前有錢人家會在早上第一道光線出來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露水,據説太陽出來前的水屬陰性,沖茶更清香。真是考功夫啊!現代有研究説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為純軟水,而用軟水泡茶確實能令湯色清明,味道清香。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質的不同還分為土質、沙質、泥質等。茶藝師説沙質是最好的,沙子有過濾的作用,想來也有幾分道理。在酒店、茶樓喝茶當然不可能對水這樣要求了,只要水質要求清澈、味道甘洌就可以了。

高衝低斟編輯

“高衝低斟”説的是沖茶和斟茶的方法。

沖茶,要沿茶壺口內緣衝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衝而入,因為那樣會“衝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沖茶要像書法,不急不緩、一氣呵成,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這樣衝下來就叫“高衝”。據説“高衝”能使熱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揚,不僅美觀,也能讓茶味更香。

斟茶,茶壺要儘量靠近茶杯,這樣才能防止熱氣四散,水可能不夠燙,使茶香過早揮發。同時,低斟還不會激起泡沫,也不會發出滴答的聲響。

斟茶要把茶湯依次輪轉灑入茶杯,如此反覆二、三次把各個茶杯漸漸斟滿,就叫做“關公巡城”,這樣能使各杯裏的茶湯湯色均勻。

茶藝師介紹説,潮州功夫茶,第一泡是最重要的。第一泡如果泡得不好,之後的茶味都會有影響。第一泡是洗茶的,衝出來要輕輕抹開茶沫,斟出茶水,沖洗茶具。這道工序還可以起到預熱茶具的作用。

品茶禮儀編輯

品茶禮儀

功夫茶具

傳統的潮州功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説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聞香味,然後看茶湯的顏色,最後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剛好分為三口品完。香味從舌尖逐漸向喉嚨擴散,最後一飲而盡,可謂暢快淋漓。這就是功夫茶的三個境界———“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嚨,神明凌霄漢”。據説專業的品茶師可以憑一杯茶品出茶藝師當時的心情。説得很玄,不過功夫茶不就是一種平和心境、修身養性的方法嗎?

茶具編輯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説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分別是:

茶壺

潮州土話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功夫茶

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衝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裏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已經説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衝工夫茶除了用“衝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蓋甌”衝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杯至十二杯。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衝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夫”好,用蓋甌也可以衝出好工夫茶的。

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

青花茶杯

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杯”,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功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衝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

茶洗

……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衝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裏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功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裏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水瓶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牀上,蓋上硃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帝乾隆帝年間的產品,也已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火爐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

龍缸

是用紅泥小火爐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説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汕頭、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沙銚

“砂銚”,潮州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着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

鋼筷

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説些,那麼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州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淨滌茶具。茶几,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工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工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工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衝罐”)是陶製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着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緻、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釐米,高2釐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鑑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裏的茶鏽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延伸閲讀編輯

賞澤起舞

品茗八法

茶因品種不一,色也各異,或碧如温玉,或暖似琥珀,或深比玄石。茶色又在杯中分上、中、下三層。觀杯中茶色,看熱煙裊裊而上,縈繞之間,有輕香沁人,如佳人在前,令人慾邀而交之。

昭君出塞

茶謂之飲品中的君子,以茶會友,自有打破人心隔膜,盡情交談之願,故取茶有如請友,命名“招君出塞”,也有諧昭君和親之意。常以三指持杯,又稱“三龍護鼎”,且有珍而重之之意。

聞香識茶

君子之間,交淡如水,情濃似茗。迎賓之時,多呼一聲:“衝壺好茶你食”。靜聞茶香,品味的不僅僅是茶的品階,更是凝聚在茶韻裏,沏茶人的一番工夫。聞香,是識茶,更是識人。彷彿沁人心脾的知己,在色澤誘人的暖茶中,靜候您的品讀。

喜逢甘露

既聞茶香,必思其味。然杯中茶湯尚燙,尊駕莫急,先杯沿接脣,小啜一口,讓脣舌慢慢感受這期待已久的茶湯滋潤,猶如久旱之初逢甘露。“久旱逢甘露”乃人生四大喜事之首,有工夫品茶也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蒼龍入宮

甘霖在口,稍稍一咽,便打開咽喉,熱流直奔於深腹之處,燒至丹田,潮有俗語“茶燒燙着腰”。這一口,有蒼龍逐日之勢,故名為“蒼龍入宮”。

温牀暖玉

一口過後,舌已滋潤,喉亦舒展,甘露初嘗而又滾滾而逝,於是再啜一口,聚於舌內,翻滾而下間,有如温玉在口,散發於口腔之中,令人脣齒留暖,津澤生香。

香消玉藴

二口過後,手中茶宜在第三口喝完。一口乃“喝”,二口是“喜”,三口為“品”,四口便是“嘔”了,這是古人造字精妙的體現,也是品工夫茶的工夫所在。三口過後,茶香已充分擴散,遍佈於鼻腔、口腔、體腔。但滾燙感也隨之而來,霎時間消除了遍體的香味,只存留暖玉流轉後不捨的感覺。

歸閣凝香

與茶的交流,在一品之間,飲罷送杯盞回茶盤,似有不捨。然熱感過後,忽有一陣清香自肺腑而上,纏繞口舌之間。見對坐友人,回味茶韻裏淡淡的情懷。會心一笑,開口便如蘭芝綻放,舒展胸懷,暢吐心聲,人生幾何.

茶藝表演

步驟

“烹茶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在烹製、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器具更為精緻”而已。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説,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

功夫茶

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裏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衝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説》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説:“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洗茶

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第五: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衝一角,然後再衝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衝低灑”是也。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衝,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第六: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七: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八:燙杯

潮州土語説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説,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衝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昧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衝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茶。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説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説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裏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九: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説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第一衝留一點,二三衝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裏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第十:品茶

捧起小杯,慢飲細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功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啜後杯中仍有餘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為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

最後還有個斟茶的方法: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衝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州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茶藝表演

· 焚香靜氣:焚品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 葉嘉酬賓:出示所泡茶葉讓客人觀賞

·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火煮沸

·孟臣淋漓:即湯洗茶壺,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 懸壺高衝:又稱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壺提高沖水,充分激盪茶葉,使茶葉翻動,清潔茶葉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葉更清潔(不喝)

· 重洗仙顏:用開水淋洗茶壺,即洗淨茶壺外表又提高壺温

· 若琛出韻:即湯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長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茶杯喻為若琛甌

· 玉液回壺: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個茶壺使茶湯更為均勻

· 遊山玩水:沿着杯壁斟茶一圈

·關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少許時,則住各杯點斟茶水(又稱蜻蜓點水或觀音滴水)

· 三龍護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比喻三龍,此時另一手可做護杯姿勢

· 喜聞幽香:即聞烏龍茶的香味

· 鑑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種顏色,故稱三色

· 初品奇茗:觀看、聞香後開始品茶湯味道(三口為一品)

· 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農栽種,製作佳茗,恩典感謝茶藝小姐盡心熱情敬獻茶藝、茶禮

工夫茶

“工夫茶”與“功夫茶”混稱的情況,時下十分流行。其實,“工夫茶”不能稱“功夫茶”。故特為之作文正名。

“工”、“功”有別

工,《説文解字》去:“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徐鍇注曰:“為巧必遵規矩、法度,然後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

功,《説文解字》去:“功,以勞定國也,”《爾雅》雲:“績、勛:功也。”

上述引文,説明了“工”、“功”的原始意義,區別一目瞭然,不可混用,如《論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絕不能代之以“功”。

“工夫”、“功夫”有別

“工夫”、“功夫”雖不乏通用實例,但其區別仍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晰。

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範疇來使用,如《朱子語類.卷六九》去:“謹信存誠是裏面工夫,無跡。”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工夫”説。王陽明《答友人問》雲:“知行原是兩個字説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着此兩個字,方説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錢德洪《論學書》去:“見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實地格物之功也”(請注意黃、錢話中“工”、“功”聯用的差別)。可見“工夫”範疇是對主體整個現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更深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心性之修養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現武打為主的故事片稱為“功夫片”。此處的“功夫”特指武術,絕不可代之以“工夫”。

“工夫茶”、“功夫茶”有別

專指品飲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其後寄泉《蝶階外史》、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資料,多稱“工夫茶”。

清中期以後,“工夫茶”作為型種遺存,流行於潮州及其周邊地區。而潮州地區的傳統叫法是“工夫茶”。按潮州話聲韻分部,“工”屬“江”韻,“功”屬忠韻。

工夫茶理

工夫茶之隆情,使其茶藝超凡而 “入俗”。功夫茶的雅趣,讓品茶者難得清閒,樂於賦閒。功夫茶的厚韻,藴含國人苦盡甘來的生活觀念,而功夫茶的義理,則明白無誤地透示着傳統思想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追求。

Tags: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