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成都的由來和歷史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95W

成都的由來和歷史

成都的由來和歷史:

公元前5世紀周朝建立時,遷都岐地,有“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説法。

公元前4世紀蜀國開明王朝將都城遷到成都,借周王遷岐的説法,將新都城取名為“成都”。

成都一詞最初是地名,後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還有個別名,如“蓉城”、“錦宮城”等,都與絲綢有關。

成都的由來,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説最後的都邑。其歷史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楚世家》説:“(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前367年)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成都是中國四川省的省會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據歷史記載,成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

成都最早的名字叫做蜀,是由古蜀國而得名。相傳,公元前316年左右,蜀國的國君舜禹在這片土地上建都,成為蜀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蜀國後來先後被秦朝、漢朝和蜀漢政權統治,這一時期成都逐漸發展壯大。

成都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重要的時期。其中一個是三國時期,公元220年至280年左右,蜀漢政權在成都建立,成為劉備、劉禪父子統治的地方。這段時期成都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發展,被讚譽為錦官城。

另一個重要時期是唐朝時期,公元618年至907年,成都成為唐朝的重要都城之一。唐代的成都城市規模擴大,建築興盛,商業繁榮,文化繁榮。成都還成為了著名的文人墨客聚集地,許多文化名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成都在歷史上還扮演了重要的交通樞紐的角色,連接着西南地區和中原地區。這使得成都成為了商業貿易的重要中心,也帶來了繁榮和發展。

如今的成都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經濟發展迅速,是中國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中心。同時,成都也保留了許多歷史文化遺蹟,如寬窄巷子、武侯祠、錦裏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探索和欣賞。

成都名稱的來歷?

“成都”系氐羌語,“成”為蜀人自稱,意為高原人;“都”意為地區,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據史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拓展資料:

關於成都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兩種説法:

“成都”兩字是中原人對蜀語的一種音譯。當時古蜀人稱自己的都城(成都)為""”,也即蜀都的意思,因為古代的“蜀”字讀音為""”。中原漢人把蜀都音譯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國最後的都市,雖然夕陽無限好,但是已近黃昏了一一就在古蜀開明王朝遷都不久,秦國的金戈鐵馬碾碎了開明王朝的美夢,古蜀國的歷史也隨之畫上了句號,因此成都即“最後的都市”;

古代蜀地蠶叢氏發明了城墉,因而蠶叢這支部落又被稱做“崇墉”。隨着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國開明王朝時,其部族仍稱“崇庸”或“庸成”,簡稱為“成”;而“都”的意思無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稱開明王朝的首都為“成都”了。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在公元前4世紀以前成都就為蜀國的都城,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縣。1930年設“成都市”。成都,簡稱“蓉”,因五代孟蜀後主時,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簡稱“蓉城”或“蓉”。

參考資料:成都 (四川省省會) 百度百科

成都的由來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

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説最後的都邑。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併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成都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

東漢時仍為蜀郡。

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

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鹹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杜甫草堂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1] 時又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而成都府依然不變。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温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2]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成都風景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佈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佈四川脱離清朝,成立大漢軍並擔任都督。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改為四川軍,軍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三年(1914年),北洋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説‘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併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户,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佈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2585.htm

成都的歷史由來?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説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税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擇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裏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説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説:“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説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户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成都的來歷

歷史沿革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在21世紀出土的金沙遺址把成都的建制歷史提前到(約前1200~前650)。已經超過蘇州的建城時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户,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裏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繡”為全國三大名繡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佈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後的1914年,北京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併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國民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2585.html#4_1

成都歷史簡介

據史載,大約在公元金沙遺址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説‘最後的都邑’。建於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3] 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併蜀國、巴國。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公元前106年。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户,近40萬人。漢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中國茶文化的誕生地。成都在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羣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3] 公元348年至354年,東晉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杜甫草堂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唐朝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城市之一(長安、揚州、成都、太原),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訶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3] 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術文物,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公元907年朱温滅唐,建立“後梁”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割據“三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王建勵精圖治,使蜀中經濟文化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晚年漸為昏庸。幼子王衍即位僅7年,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伐蜀,前蜀後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後唐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副使,後唐衰敗後,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歲襲位,頗有作為,統治30年,後好大喜功,盲目出兵關中,增加百姓負擔,導致國力衰微,965年為宋所滅。孟上表請降,當年暴卒於開封。後蜀後主孟昶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後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後蜀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宋朝時期,成都經濟異常發達,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以錦繡為例,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藥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蒙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蜀王陵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佈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3] 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滿清時期擔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911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佈四川脱離清朝,成立大漢軍並擔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改為四川軍,軍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3]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進駐成都,成都成為天府廣場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1989年2月,經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2013年6月,第12屆財富全球論壇在蓉成功舉辦;同年九月,世界華商大會在成都成功舉辦。

成都的由來和歷史

成都的由來,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説最後的都邑。其歷史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楚世家》説:“(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成都的由來,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説最後的都邑。其歷史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楚世家》説:“(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前367年)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成都是幾朝古都 成都的歷史

1、成都曾七次成為帝王之都,是七朝古都。

2、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領軍滅劉璋,自領益州牧。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

3、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十月李特率眾攻佔成都,建立農民政權。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公元338年其後繼者改國號漢,史稱成漢。

4、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公元934年建立的後蜀政權。

5、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建立的大蜀農民政權,不過只有2年。

6、清順治元年(1644),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攻佔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改元大順,自稱大西王。

成都地名的由來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成都府,作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

擴展資料: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位於大邑縣西嶺鎮大雪塘(苗基嶺),海拔高度為5364米。

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為岷江、湔江等江河沖積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處在簡陽市沱江出境處河岸,海拔高度為359米。

成都市由於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內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獨特地貌類型;由於氣候的顯著分異,形成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區域範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佈又相對集中。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成都

成都的由來是什麼?

成都

自戰國初期蜀王遷都於此,成都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316年,秦國大軍滅蜀後設置蜀郡,重築成都城作為蜀郡首府。秦太守李冰在此建成了舉世聞名、萬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從人,不知飢謹",從此被譽為"天府之國"。漢代,成都經濟繁榮、織錦業尤為發達,是西漢時期的著名五都會之一,朝廷在此設置錦官管理,並在城西南筑"錦官城",後世也因稱成都為"錦城"。唐代,成都的手工業和商業進一步發展,與長安、揚州、敦煌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郡。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命百姓遍植芙蓉,花開時節,滿城生輝,故成都又被稱為"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