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花木蘭的檔案怎麼寫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9.1K
1.花木蘭的檔案

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説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花木蘭的檔案怎麼寫

電影《花木蘭》海報,趙薇飾演(18張) 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説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説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花木蘭(有學者考證,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説生於412年,在從軍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説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説是姓朱,有人説是複姓木蘭,有人説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説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説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説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説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説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説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説法比較可靠。 説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誌》説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説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説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誌》則説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誌》的説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説,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敍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説:“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衞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2.花木蘭的詳細準確檔案誰知曉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樑思温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

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鬆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

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裏戲珠,佈局對稱,造形大方。

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

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

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

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

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衞國家的戰鬥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

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户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 《木蘭辭》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

黃河姑且不説,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

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

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

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説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

3.花木蘭的草稿怎麼寫

花木蘭生活在北魏前期,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

這時立國已一百餘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花木蘭

戰爭產生英雄,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卻有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説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這裏的可汗就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

鮮卑族在那個時期世代為軍户,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木蘭是一個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孃,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着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着出來迎她,姐姐理粧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説:知道了麼?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4.花木蘭的資料簡介最簡單的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人。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裏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二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説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衞國家,可歌可泣。

擴展資料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説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説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敍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

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説:“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花木蘭 (古代民族女英雄)

5.花木蘭的草稿怎麼寫

花木蘭生活在北魏前期,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

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 這時立國已一百餘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

與柔然大戰。 花木蘭 戰爭產生英雄,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卻有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説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這裏的可汗就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 鮮卑族在那個時期世代為軍户,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

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木蘭是一個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孃,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

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

“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着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

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着出來迎她,姐姐理粧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

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説:知道了麼?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6.花木蘭的個人資料

據説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

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 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

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

但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哪能上戰場呢?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於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12年的軍隊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説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説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後勝利還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想請她做大官,不過被花木蘭拒絕了。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

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

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説:“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

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

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

衞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

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

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編輯本段]歷史爭議 年代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説法是: 第一種説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

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説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

花木蘭的事蹟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敍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係,這種隋朝末年的説法卻與全文多處有衝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説法)。

故里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

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

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説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

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那裏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

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徵像和兩側侍衞;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讚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

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

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蹟。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

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

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樑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

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

亳州説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説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

7.花木蘭的簡短資料

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途中,她還結識了幾個朋友,全是應徵入伍的戰士,相伴同行。他們在接近前線時,忽聞戰鼓齊鳴,殺聲震天,魏軍正與敵兵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木蘭一馬當先,殺退敵人。從此,她便得到賀元帥的賞識。戎馬倥傯,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木蘭已晉升為將軍。某夜,木蘭外出巡營,忽聽羣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襲,驚起宿鳥。便稟告元帥,建議四面埋伏,智擒敵酋。果然,敵軍中計,突力子被擒。元帥擬為木蘭封官進爵,並把愛女許與將軍。木蘭不慕官爵,更不能與元帥之女成婚,只求賜與千里馬,回故鄉探親。木蘭返回桑梓,脱去戰時袍,換上舊時裝。朝廷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率領眾將,抬着禮物,親臨花家,請見花木力將軍。木蘭出堂,相見之下,元帥驚訝不已。於是,木蘭細述從軍經過,元帥盛讚木蘭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

8.求花木蘭的個人簡歷

籍貫:説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大清一統志》説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説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誌》則説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誌》的説法比較合理。

年齡:有學者考證,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另一説法是其生於412年,在從軍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

民族:(漢朝末年,鮮卑族逐漸強盛起來,南北朝時曾建立北魏、北齊、北周等政權。)應該是鮮卑族人

家庭出身:(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説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説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所以她的家世較為普通。

成員:父親花弧,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

主要經歷:在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説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説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自我評價: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淳樸。《木蘭詩》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衞國家,可歌可泣。

Tags:花木蘭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