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區別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1W

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區別

1、意義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收入就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純收入的平均值。純收入是指一年勞動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產生這些所得的所有支出;2、作用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經常説的是收入平均值,人均收入是收入減支出;3、統計範圍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國家或地區內計算。純收入是家庭內計算。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純收入的區別

1,意義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純收入的平均值。純收入是指一年勞動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產生這些所得的所有支出。

2,作用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説的是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收入減支出

3,統計範圍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國家或地區內計算。純收入是家庭內計算。

擴展資料:

經營淨收入計算公式為:經營淨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税

轉移淨收入計算公式為:轉移淨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人均純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純收入區別是什麼?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純收入都是用來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標,他們之間的不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意義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純收入的平均值;

2、作用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説的是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收入減支出的平均值;

3、統計範圍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國家或地區內計算,純收入是居民家庭內計算。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有什麼區別?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的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生產單位、生產部門、地區或整個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農民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平均價值。綜合反映一定範圍內的生產總規模的指標。它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全部價值,即轉移到產品中去的物質資料消耗的價值和新創造的價值。

而農民純收入指的是主營業務收入和營業收入還有其他業務收入的和。會計學中,銷售總額等於按銷售價格計算的初始銷售收入或流入資產的價值。一般是主營業務收入。

2、包括的範圍不同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指農民個人生產的全部數量金額,包括未銷售、尚未形成收入的庫存價值平均;

而農民純收入為主營業務收入、和營業收入、還有其他業務收入的總和,有的流通農民企業總收入核算的是差價收入、即毛利。

3、計算方法不同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為:

經營淨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税+

出租房屋淨收入、出租其他資產淨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等。財產淨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淨收入 計算公式為:轉移淨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而農民純收入計算公式表示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4、作用不同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一個農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農民純收入反映的是農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百度百科-農民純收入

可支配收入和純收入區別

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區別:

1、意義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純收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純收入的平均值。人均收入是指一年勞動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產生這些所得的所有支出。

2、作用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常説的是收入的平均值,人均收入是收入減支出。

3、統計範圍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在國家或地區內計算。人均收入是家庭內計算。

拓展資料

人均可支配收入常用來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

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淨收入、財產性淨收入和轉移性淨收入。

據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2020年名義增長12.6%。

居民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居民可支配收入大致可以理解為住户部門的平均可支配總收入。由於不含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機構部門和部門,居民可支配總收入遠小於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住户部門可支配總收入除以常住人口)也就遠小於人均可支配總收入(支配總收入除以常住人口)。

一般來説,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則越高。

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物價變化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生活消費品和社會服務的數量與基期相比相應變化,造成貨幣的購買力變化。因此,計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速度時,必須要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是人們瞭解和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

該值計算方法是將一個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範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户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