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範文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3.21W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調查報告的目的,第二個就是描寫調查的具體過程和數據,第三個要描寫調查報告的結果和分析。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範文篇1

現在的語文學科對學生滲透科學教育是比較薄弱的。形成這種情況的遠因主要是中國古代科技領域過於強調技術的發明而忽視了科學理論的系統和實驗操作的地位,致使兩者比例嚴重失調(參見劉青峯《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對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機制的探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作為母語的漢語文,其傳統只與技術偶有瓜葛而與科學理論、實驗操作少有聯繫;主要近因則是認為語文學科首先姓“語”,作為基礎工具的語文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

我們認為,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不應排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因為21世紀的現代社會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現代素質,而現代語文學科在塑造青少年學生現代人格的過程中不能袖手旁觀,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核心,是現代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教育不僅使人獲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使人獲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獲得非與生俱來的靈魂。可以這樣説,沒有科學的‘教育’,只是培養信仰,而不是教育。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只能稱為受過訓練,而非受過教育。”(《“第一推動叢書”總序》,湖南漢英夾雜會成為中國語言的發展趨勢嗎?

——淺談語文在當代教育中發揮的作用

當今社會漢語出現了使用英語縮寫的趨勢,比如WTO、CPU、AIDS、PDA、DVD、VCD、CD。即使沒上過幾天學的很多農民嘴裏也經常冒出的是VCD而不是影碟機。在中國公司裏,使用英文縮寫詞不但代表着時尚,還是權力的表示。像CRM(客户關係經理)和HR(人力資源)這樣的詞過去在中國聞所未聞,如今被致力於公司發展的商業人在言談中頻繁提及。CEO和MBA還有一些詞彙來自日本(比如卡哇依)、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華人聚集的商業中心。“按揭”的意思是還清抵押,“走秀”指時裝表演。這兩個詞所涉及的生活內容都是從前的中國大陸所沒有的。

但是有誰能夠把經常掛在嘴邊的這些英文詞組縮寫準確的用中文名稱表達出來?

經過筆者陸續的調查總結髮現,能夠將DVD準確的用漢語名詞翻譯解釋出來的不到20%,而能夠將DVD與VCD及CD準確用漢語名詞表示區分出來的更是不到5%,驚訝嗎?是的,這5%裏並不包括筆者自己。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參與調查的教師、學生、工人、農民無可回答那?想想充斥在課本雜誌廣告等等各個角落裏的英文,我們就不可不注意到英文詞組縮寫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生活的骨髓之中了。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官方對語言做過短期的監督管理,因為長期形成的一些粗俗用語使人們擔心漢語終有一天會墮入庸俗。但是今天的變化發生得如此之快,幾乎沒有官方人士再有勇氣來挑戰現狀。“任何一種語言都要警惕外來詞彙,這一點至關重要。”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一位語言學家説:“但是現在新詞彙湧入的潮流勢不可擋。我們會發現很多生活常用詞原來都是外來的。”

問題是這種“漢英夾雜”的表述方式是否會永遠在中國流行下去?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普遍現象呢?

隨着中國的改革步伐,漢語的日常用語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學者説每年都會有1,000個新詞語誕生——它們是全球流行語、對因特網的創造性使用、西方商業用語和新廣告語綜合的“混血兒”。有人把這種變化稱為當代中國的第三次語言革命,這股潮流的腳步如此勇猛,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它。

30年來一直參加編纂《現代漢語詞典》一位學者説:“在從中國解放到改革開放這段時期中,絕大部分新詞彙都和政治有關。現在的新詞彙則大多和社會、經濟、法律有關。”他説:“我們尋找每個人都能使用的詞彙。我們刪掉的老舊詞彙數目遠遠不及加入的新詞彙。()這本詞典體積越來越大了。”20__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增添了一個很厚的粉紅色附錄——48頁的新詞彙目錄。然而漢語辭典編纂人的編輯對象只限於純粹的漢字,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為每個新詞彙都下一個完整的定義。相反,像“email”和“T恤”這樣的詞都已經約定俗成地成為用字母直接表示的新詞彙了。

1949年,由發起。這位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在發明革命語言的同時也帶來了語言的革命。他加速了漢字的簡化進程,使漢字“拼音化”,也就是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

而在1958年周恩來同志早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裏,就明確的指出過關於漢字發展的前途的問題:“至於漢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萬代永遠不變呢?還是要變呢?它是向着漢字自己的形體變化呢?還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還是為另一種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這個問題我們不忙做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化的,拿漢字過去的變化就可以證明。”

以上説的是漢字,而關於語言的規範化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知道意義的。觀察當代社會的語言發展是不是意味着“被拼音文字代替呢?”

假設在一個重大的中國人主持的會議上,發言人在一連串的漢語中不時來上句英語。請問咱們中國人説的到底是中文還是英語?怕要貽笑大方了。

説到不同語種的夾雜,很多人會想到日語,因為在日文的書面語言上會經常出現很多中文的繁體字。據統計日本直到1981年所公佈的常用漢字還有1945個。

但是有誰聽到日語發音中不時冒出箇中文字來?反觀中國呢?誰能保證在普通説話是不夾帶個英文?可以保證的人都生活在古代!

關於這一方面韓國完全可以做為表率。他們完全獨創了自己國家的語言。

中國呢?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的漢語,在書面文件與日常對話中不斷出現英文詞彙真的是一件時尚,高雅的事情嗎?

所有人都應該想一想了。

為什麼會對漢英夾雜的説話方式司空見慣。筆者認為這是教育的問題。

這種説話方式已經成為了習慣,而且是所有人的習慣。可怕的習慣。

半個世紀前,老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以為教育可以把學生所需要的全部給他們,學生出了學校再不用自己探討追求了。這種認識是根本不對的。”

葉老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學生在學期間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什麼是習慣?習慣是“由於重複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這裏包含兩點,一是長時期裏通過重複或練習逐漸養成,二是一旦鞏固下來就會變成需要並不容易改變。這就説明,良好的學習習慣經過教育(或興趣的激發)是可以培養的。

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不應忽視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教育,因為21世紀的現代社會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現代素質,而現代語文學科在塑造青少年學生現代人格的過程中不能袖手旁觀,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核心,是現代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教育不僅使人獲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使人獲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獲得非與生俱來的靈魂。

只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用科學的教育態度來引導學生學習規範的,正確的語言習慣。教會他們那些流行的英文的中文説法。就不怕中文變成“中英文”了。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範文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範文篇2

漢語被公認為世界上極為難學的語言之一,無論在聲調還是詞語的組合或者表述意思的完整性和確切性上,在世界將近三千種有文字的語言中都是屈指可數的。也是全地球上使用人數最多的高達十四億人的語言。漢語在詞語中的使用量遠遠高於其他各種語言。特定的韻律式的詩詞、對聯,結構嚴謹簡單且含義廣泛的成語都是這門語言獨特的表達方式。漢語是中華民族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然而因為她的博大精深,想學好漢語,絕非易事。

大部分學生把語文看作是一件被動的、受限制性而又得不到分數的課程。無論他們是否在生活中把語言表達地得體或者完善,他們總是認為只要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就好了。華麗的詞藻和洋溢着文采的句子那些是頭腦中很敏感、很憂鬱的遇到數學就犯愁的內向的孩子們的特點。其實不然。擅長語文的人,文學修養也是從小逐漸積累起來的,他們不是生來就偏愛語文。那麼語文究竟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我們為此特意走進社會,對此作了一次深入的調查。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1、調查目的,是為了明確現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人究竟抱有一種怎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們所終日接觸的語言。而我們的母語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如何體現和運用。

2、調查對象,小學的學生一直到四十歲左右的成年人。我們認為,這樣的調查羣體基本涵蓋了社會上的各個層次人員,不同的職業,年齡,性格,受教育程度上都有體現。

3、調查地點,我所在的中陽縣城比較開放的縣城,人羣的受教育程度比例來説是相對較好的。

4、我們利用節假日、週末的全天進行調查。因為是小學教師,所以被調查者大部分是比較配合的。

二、調查的過程

在3月期間的中陽縣圖書館裏,我隨機採訪了一位年齡十七歲的高二女生。她在一所普高。我們問起她對於語文的喜愛程度時,她靦腆地笑了一下説,因為自己理科很差,所以只有把心思集中在文科上拉分,雖然自己並不是很喜歡寫作,不過這樣總比鑽研理科要好。當我們問她一些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政治、歷史事件但是不是高中課本上能學到的時,她的表情顯得很無奈。一些新聞上,國際時訊上,歷史讀物上的事件對於這個高中生而言是很陌生的。

我們又隨機採訪了一個高三的男生。他屬於另一所普高,也是學文科的,同樣不是很喜歡寫作。他告訴我們,平時因為太多的政治概念,地理歷史需要背誦,理科方面的知識需要練習,他或者他的同學們都很難拿出時間來看些課外的書籍,週末也只有半天的休假,家裏因為人多他不得已才來了圖書館。也許從小也沒養成看書的好習慣吧,他覺得自己的詞彙量很匱乏,話説出來很俗氣。在閲讀中自己明明把體會到的都説出來了,老師總是説不對。他有些抱怨地説道:“閲讀寫的就是自己的感悟,卻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真是強人所難。”我們再提及似乎應該多看些增長詞彙量的書籍或者辭典的時候,旁邊他的一位同學説,數學想及格都難,別説看那些了。

一家快餐裏,一個帶着只有看起來五六歲的孩子的中年婦女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她是一位語文老師,告訴我們現在的學生大多在語文上考不了高分的原因是他們的詞彙量實在太可憐,明明很簡單的段意就是不能用語言歸結得明白。作文要麼是那種很低調自己覺得深沉的文筆寫出的無病呻吟的東西,要麼是那些很幼稚完全讓人不知道在説什麼的筆法。這是普遍的學生在語文考試中得不了高分的原因。其實基礎知識裏所講到的很匱乏,永遠是那麼點東西,就算這樣很多學生都不去背,更別説他們能有什麼文筆的積累了。不過確實,科目實在太多了。現在語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應試,真正的文學遠遠不是在課堂上所能學到的。

教輔專櫃前,一位三十四歲中年男子接受了我們的採訪。身為副編輯的他笑着説,現在的教材編寫者我不明白是怎麼想的,小學課本里的課文很深奧,而高中的卻很淺顯,奇怪的是,初中的部分竟然很大程度上地把語法知識都刪得差不多了。侄子明年高考,到現在連什麼是主語謂語賓語都不能完全搞明白,而女兒才上小學,課文裏卻總能出現一些語法上的東西,讓人匪夷所思。現在高中課本無論涉及的範圍或者層次上都不太能趕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了,__年的書還在用__年的説明文。很多老文章固然經典,但是孩子們並不認可,在課外他們又不可能主動去讀些書看些報紙,僅僅憑教材上的侷限性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其實很多近年的好文章完全可以放到教材上,內容只要老師講,憑十七八歲的思考能力完全可以理解。不過編教人也有苦衷吧,畢竟我們現在的素質教育還需要很大的提高

動漫專櫃前。一羣模仿着各種叫聲的小學生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他們顯得很好奇,非常配合我們。他們的回答中不難發現,不喜歡語文的原因是因為要寫作文,數學起碼比作文要有趣。那麼為什麼不多看看歷史的課外書提高作文水平呢,孩子們的回答是,沒意思。還不如上網玩兩盤遊戲。……

三、調查結果分析

在一個月的時間裏,總共有180人接受了我的調查,其中有32%的人認為,語文學習只要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就好了,沒必要太過重視;26%的人認為,語文學習純粹是為了應付學習和考試,不豐富的詞彙並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採取一箇中立的態度,這部分人大多是學生;7%的人覺得語文比較重要,只是對於作文來説很頭疼,不過平時寫的也不多,所以不是很重視;11%的人覺得有必要多看看書,不過日常生活已經很繁瑣了,平時沒有時間讀書或者能靜下心來讀純粹文學類的東西,很多周圍的人也很少能涉及;還有9%的人並不配合調查;只有15%的人認為語文很重要,無論在素質或者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自己平時也儘量抽出時間來閲讀書籍,喜歡寫文章之類的事。

我們節選了大部分都是受過十年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人採訪,而結果我們卻為之心酸。這僅僅列舉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從以上採訪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共同點: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在現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裏我們已經逐漸地淡化了它們。我們在網絡中能尋找到各自需要的東西,但是我們寧可聽聽歌,看看電影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看一段歷史或者哲學。這是很讓人悲哀的現實。

四、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1、語文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必要性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學好其他學科必不可少的工具。這是上小學時,語文老師對我説的第一句話。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文學,而二者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後者的決定性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理性體現和延伸。文學的修養往往從語言的表達上能看出來一個人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而素質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生存條件。

語文同樣是一個人一生中離不開的工具。不管我們將來從事什麼工作,聽説讀寫的語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將制約着我們事業的發展和生活的質量。工作中我們不理解領導的意思會辦錯事,生活中我們不明白同事的暗示常常會鬧笑話,當別人問起我們一個他不認識的詞語我們羞愧地説自己也不知道時,那種窘迫恐怕只有到那時候我們才會瞭解。

語文,語言和文學。我們一直在強調積累。語文絕對不是那種一日之寒可冰凍三尺的學科,你也許可以掌握了一個勾股定理從而推導出和角公式和倍角公式從而明確的正餘弦定理,但是你不可能把一系列的成語用這樣的方式推導出來,而且詩詞歌賦也並非公式化的東西。説起來數學無非是把幾個公式背過然後翻來覆去地拐彎抹角地變換。一個E=mc2就解決了不知多少問題。這是數學。其實語文一樣是這樣,只是她太精闢。我們能發現,我們也就是無非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三千個漢字就能組合出幾百億句不同的話,一個音律裏幾十個字作結尾,我們的歷史上就出現了上萬首名詩卓詞。説起來,語文確實比數學難學得多。

2、我們對學習語文的建議

(1)興趣決定方法,方法決定成敗

漢語言文學調查報告範文篇3

20__年暑假期間,在校團委的號召下,為社會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自己對社會的瞭解,我到重慶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實習,實習的項目是作為科普試驗班的老師給三十幾個小學生講課,講課期間我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這半個月的經歷。

我是七月十五號去的,到八月六號結束,期間我一共講了十五節課,講課的內容是電子積木、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天文世界,共四門課程。而我是個文科生,對這幾門課程早已忘的精光,更不用説給別人講了,為了把握這次難得實踐機會,我便一邊自學,一邊講課,雖然是累了一些,但是感覺挺充實,尤其是看到那些天真爛漫的小孩子,瞪着眼睛問我問題的時候,我感覺特別的欣慰,畢竟這也是一份體驗,一種為人師的體驗,也許以後自己並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但回憶起來,也是自己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講課期間,我跟許多孩子的家長交流過,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是多麼強烈,更看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那分無私的愛,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產生一種敬意,在跟家長交流期間,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跟我談了許多,她説把孩子就交給我了,使我很感動,同時也感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自己現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師,既然為人師,就應該對學生負責,雖然自己現在的身份更確切説還是一名大學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會,現在學會對自己所做的事勇於負責任,才能對自己幾年之後真正踏出校門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七月十五號下午三點,我第一次蹬上講台,那天是講生物世界,剛走上講台是,望台下掃視一下,那麼多眼睛在看着自己,感覺真有點緊張,事前背好的“台詞”全都忘了,腦子裏一片空白,上家教的時候自己那麼有感覺,為什麼一上大課,自己竟不知所措了呢這樣跟學生“對峙”了幾分鐘,心想自己既然走到了這個位置,就臨場發揮吧,管不了那麼多了,於是我就清了一下嗓門,開始講課,也不知怎麼的,一講課,彷彿感覺又回到了我身上,也許是沒有什麼思想包袱的緣故吧,那節課結束後,我得到了同學們和聽課老師的熱烈掌聲,試講順利過關,事後我都覺的不可思議,心想自己身上還有不少潛力可以挖掘呢,不禁會心的笑了。

之後的日子,講課慢慢步入正規,再沒有第一次蹬上講台的拘謹,也敢於放開講了,在這短短的十五天裏,認識了不少小朋友及他們的家長,建立了比較真誠的友誼。

最後一節課,開家長會的時候,看到那些小學生天真的臉龐,及家長們滿意的笑容,我感覺我的付出沒有白費,因為我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沒有什麼比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最讓人高興的,我堅信這一點,我也有信心在以後的日子裏做的更好。

實踐結束之後,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穫:

一、待人要真誠

踏進辦公室,只見幾個陌生的臉孔。我微笑着和他們打招呼。從那天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見到他們都要微笑的説聲“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誠的問候。我總覺得,經常有一些細微的東西容易被我們忽略,比如輕輕的一聲問候,但它卻表達了對同事對朋友的關懷,也讓他人感覺到被重視與被關心。僅僅幾天的時間,我就和同事們打成一片,我心變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我想,應該是我的真誠,換取了同事的信任。他們把我當朋友,也願意把工作分配給我。

二、要善於溝通

溝通是一種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時時都要巧妙運用。認識一個人,首先要記住對方的名字。瞭解一個人,則需要深入的交流。而這些,都要自己主動去做。

三、要有熱情和信心

其實,不管在哪個行業,熱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熱情讓我們對工作充滿激情,願意為共同的目標奮鬥;耐心又讓我們細緻的對待工作,力求做好每個細節,精益求精。激情與耐心互補促進,才能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動出擊

當你可以選擇的時候,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剛進實習單位的時候,都做過類似複印打字的“雜活”。或許同事們認為你是小字輩,要從小事做起,但有些時候,是因為他們心中沒底,不知道你能做什麼。做“雜活”是工作的必需,卻無法讓我學到什麼。我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東西不能選擇,有些東西卻可以選擇。份內的工作當然要認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動請纓”卻能為你贏得更多的機會。只要勤問、勤學、勤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六、要講究條理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在緊急的時候手忙腳亂,就要養成講究條理性的好習慣。“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條理,”這是劉經理給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樣,講究條理能讓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國電視領域頗有成就的中大師兄講過這麼一個故事:他當部門經理時,總裁驚訝於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處理完畢,而其他經理桌上總是亂糟糟堆滿信件。師兄説,“雖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緊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處理。”總裁於是把這種做法推廣到全公司,整個公司的運作變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養成講究條理的好習慣,能讓我們在工作中受益匪淺。

大學生生一畢業就去創業,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大學生的社會閲歷還不是很成熟。許多事情都不是風平浪靜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狀況發生,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還要藉助個方面的人和事情。學會與人合作。畢竟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去參加工作,在工作中,瞭解這個社會的發展,認識更多的人,觸及更多的事情發展狀態,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打好基礎,等到時機成熟,在創業。

在大學生創業金錢味十足、功利傾向突出的今天,我們不能再放任它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隨波逐流。作為學校及政府還包括社會,理應給創業者創造出足夠廣闊的空間,讓大學生有更理性和寬闊的創業選擇,讓他們知道,創業不完全等於經商,重要的是在於開始學會經營人生事業。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使同學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尤其是我們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往往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不很理想。通過實踐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就是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水平。通過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原先理論上欠缺的在實踐環節中得到補償,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短期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