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考研政治馬原唯物史觀相關試題答案與詳細解析|強化練習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41W

1、【多選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即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是

A.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B.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會意識各種形式各自具有其歷史繼承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答案】D

【正解分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D正確。任何社會意識都不會憑空出現,都是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滿足這些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物質力量並作用於社會存在,影響歷史的發展。

【錯解分析】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還表現在: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ABC也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具體表現,但不是最突出的表現。ABC錯誤。

2、【多選題】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很早以前,人們就在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域等廣闊的地理空間發展出農耕、漁獵、遊牧等不同經濟形態,進而形成具有明顯地域差別的文化。高鐵、互聯網等雖然極大消除了不同地域空間之間的界限,加速地域文化的同質性轉化,但地域文化並沒有消失,還在持續對當代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表明

A.社會經濟狀況決定文化發展形態

B.自然地理空間影響文化的外在特徵

C.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D.不同形態文化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答案】ABD

【解析】“社會經濟狀況”屬於社會存在,“文化”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文化是一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隨着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經濟狀況不同,文化也具有不同的發展形態。A正確。文化總是存在於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中,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域等對其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顯示出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間特徵,歷史上形成的農耕文化、漁獵文化、遊牧文化等不同形態的文化就是這種影響的表現。B正確。“文化”屬於社會意識範疇,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不同形態的地域文化都有自己特色,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和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D正確。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物質生產方式,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之上,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因此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是決定性作用,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C錯誤。

3、【多選題】2011年4月,耶魯大學出版了《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書中列舉了當前西方社會10個典型的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於經濟因素,藝術、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簡單地視為經濟的反映,對人類歷史錯綜複雜的本質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上述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辯證關係思想的嚴重歪曲,其表現為

A.把社會歷史發展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歪曲為單一因素決定論

B.把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歪曲為機械的單向作用

C.把經濟作為社會的“基礎”所具有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歪曲為唯一決定作用

D.把意識形態對社會歷史始終具有的積極能動作用歪曲為消極被動作用

【答案】ABC

【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的矛盾在實際運行中是極為複雜的:①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我們不能把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看成是“單向”的作用,否定上層建築的反作用。B正確。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並決定着整個社會形態及其發展,但同時不否認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動力;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鬥爭、革命、改革和科學技術,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不能把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看成是“唯一”的作用因素或歷史動力,否定其他社會因素的歷史動力作用。AC正確。意識形態對社會形態有時起積極推動作用,有時起消極被動作用。D也是錯誤觀點,但與ABC不同。ABC前半部分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觀點,後半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歪曲;而D前半部分就是錯誤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因此不是對馬克思主義觀點歪曲的表現。

強化練習:考研政治馬原唯物史觀相關試題答案與詳細解析

4、【多選題】社會形態的更替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但這並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和選擇性主要體現在

A.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範圍和可能性空間

B.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是主體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C.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羣眾的選擇性

D.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由每一個參與歷史活動的個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

【答案】ABC

【解析】社會形態更替是客觀必然性和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的過程。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包含三層意思:第一,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範圍和可能性空間。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第三,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到底是人民羣眾的選擇性。ABC正確。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D錯誤。

5、馬克思指出,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該時代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釋。這裏的“物質生活的矛盾”從根本上説是

A.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現存衝突

B.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現存衝突

C.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現存衝突

D.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現存衝突

【答案】C

【正解分析】馬克思在《

6、【多選題】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由此證明

A.科技革命是擺脱社會危機的根本出路

B.科學技術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根本標誌

C.社會實踐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D.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

【答案】CD

【解析】本題通過“經濟危機引發技術革命”考查科學技術相關知識點。恩格斯説:“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實踐對科技的需要往往是通過經濟危機這一對抗性的矛盾形式表現出來,迫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或變革,科技革命就是在生產力領域的一場變革。社會實踐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C正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鋭意創新,就有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D正確。

強化練習:考研政治馬原唯物史觀相關試題答案與詳細解析 第2張

7、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説法不同:一般人説,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奶奶説,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於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啟示有

A.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

B.傑出個人決定歷史發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

D.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正解分析】如果把“星星“比作個人,光亮的差別比作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那麼題干與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原理有許多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形成了科學的“合力”論:“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願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也就是説,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在社會發展中,所有個人都起到一定作用。AD正確。

【錯解分析】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具體過程始終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時甚至對歷史事件的進程和結局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但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B錯誤。就每一個人而言,他在一定意義上“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但不能由此得出“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結論,只有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C錯誤。

8、【多選題】唯物史觀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歷史創造者的問題,認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羣眾

A.從量上説是指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

B.從質上説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

C.在任何歷史時期都不包括剝削階級

D.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羣眾及其知識分子

【答案】ABD

【正解分析】人民羣眾是歷史範疇。人民羣眾從質上説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説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人民羣眾有着不同的內容,包含着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羣眾及其知識分子。ABD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