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三公九卿指什麼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7.75K

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進階官職,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設定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漢朝改奉常爲太常,郎中令爲興祿勳,典客爲大鴻臚

三公九卿指什麼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從漢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爲三公。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進階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祕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 負責管理全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裏。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

三公九卿這個詞由來已久,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如《禮記》有云:“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不過,歷代對於三公九卿具體指代哪些官職,素有爭議。

在不同時期,三公不一樣。 比如在周朝,三公是指太師、太傅、太保; 秦朝指的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漢朝指的是司徒、司空、司馬,有時候大將軍或者是丞相也位列三公。總之在漢朝時期,三公所指經常變化,不唯一。

一般來說,三公爲最爲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爲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爲太傅、太師、太保爲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爲三公。

三公:其中太尉(也就是大司馬)是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另外有:司徒(民政)司空(水土 等於工部)御史大夫(監察 執法),後御史大夫不在三公。 這裏有個情況需要說明,大司馬本來與三公平級,後來劉秀把司馬改名爲太尉,後來到了曹丕的時候,又改名

九卿,本不指代具體官職,一般爲列卿或衆卿之意,不一定是九個人。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將一些附會成古代九卿。例如《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爲九卿;隋唐九卿則爲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這時的九卿已無行政之權,多爲虛銜或加官、贈官。

三公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 有此詞,西漢經今文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 書以爲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見三有事)。古文經 學家則據《周禮》以爲太傅、太師、太保爲三公。秦不 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指的是三個官員?

秦王朝在確立 皇帝 尊號的同時,還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說法多種,有太傅、太師、太保,也有司徒、司馬、司空。不過一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 的職責分別爲: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從秦開始,丞相正式成爲官職,爲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長官;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隊;御史大夫,爲丞相的助手,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漢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故有人稱其爲“三公”。這就是關於“三公”最早的解釋所謂“三公”,是指地位完全相等的三個官職。但是,上述三個官職從來沒有完全地相等過,因此,這三個官員不能稱爲“三公”,整個西漢也不存在所謂的三公制。但是,這並不是說當時就沒有“三公”這種說法,只是習慣的說法而已。

漢武帝更“太尉”爲“大司馬”,漢成帝時更“御史大夫”爲“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爲“大司徒。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

隋朝統一中國後,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締。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壽終正寢。秦始皇設立 三公九卿 制度,爲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雛形,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響,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中國古代的三公九卿指的是什麼職位 與三省六部的關係

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進階官職,它的設立始於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更好地統治國家,開始設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主持軍事。漢承秦制,也設三公。到了西漢後期,三公分別改名爲司徒、司空、司馬。因這這是中央最*職,權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三公的權力,大權獨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

三公下面設定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漢朝改奉常爲太常,郎中令爲興祿勳,典客爲大鴻臚,治粟內史大司農。

秦漢之際,三公九卿組成了中央政府,人們就常用三公九卿來概括當時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晉以後,隨着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權力逐漸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統一後,三公九卿制讓位於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的職務和權力是什麼?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制度纔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

1、丞相,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定丞相。西漢建立,承襲秦制,設定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爲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時期。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三國和晉南北朝370年間,除蜀和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爲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爲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定斷斷續續,作爲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2、太尉,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後不再設定。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無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漢武帝時以貴戚爲太尉,一變過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將大司馬改爲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元不常置。明廢。

3、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沿置,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秩中二千石 。職務類似後來的尚書令,此爲漢初之情況。通常謂御史職掌監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綏和元年(前8),仿古制設三公,改大夫爲大司空。東漢又改爲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臺。“侍御史之率”的名義改屬中丞。晉以後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復置,專掌監察執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爲臺長。明洪武中改御史臺爲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廢。

九卿:

1、奉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鐘鼓等威文物的官員,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漢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縣行政,也統轄博士和太學。太常之祖是唐虞的秩宗伯夷。太常本指周天子祭祀時所建的三辰旗,代表王者。太常的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分別執掌音樂、祝禱、供奉、天文曆法、卜筮、醫療。漢朝太常屬太尉部,掌禮儀祭祀,至晉朝、南朝時均爲九卿之一,隋朝九寺之首。唐朝宋朝設定寺卿、少卿,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2、郎中令,漢初沿置,爲皇帝左右親近的進階官職。郎中令的屬官有負責議論的大夫;負責賓客迎送、接受羣臣奏事的謁者;供奉宮廷、等待受職的諸郎;以及期門、羽林等禁衛軍。郎中令的職掌也比較複雜,職掌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主要職掌和其它職掌。主要職掌包括宿衛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勸諫得失、郊祀掌三獻、拜諸侯王公宣讀策書。

3、衛尉,秦置,掌率衛士守衛宮禁。漢沿置,秩中二千石,爲九卿之一,有丞。景帝初改名爲中大夫令。後元年(前143)復原名。東晉不置。南朝宋孝武帝復置。樑定名爲衛尉卿。北魏亦置。北齊稱衛尉寺卿。隋開皇三年(583),廢衛尉寺,以其職併入太常與尚書省。十三年,復置,專掌軍器儀仗帳幕等事,宮門屯兵歸監門衛,與漢制不同,唐沿置,設卿、少卿、丞等官,卿秩從三品,領武庫、武器、守宮三署。宋初設判寺事一人,武庫、武器歸內庫及軍器庫,守宮歸儀鸞司,本寺無所掌。元豐改制,始仍掌儀衛、兵械、甲冑之政令,領弓箭、軍器等庫、儀鸞司、左右金吾銜司、六軍儀仗司等。南宋並衛尉寺入工部。遼南面官有衛尉寺。金衛尉司所掌乃中宮事務。元一度設衛尉院,後改太僕寺。金、元所設,不僅異於兩漢之衛尉,亦與隋、唐、北宋之衛尉不同,參見“衛尉司”、“衛尉院”、“左右監門衛”。

4、太僕,秦漢時主管皇帝車輛、馬匹之官,後逐漸轉爲專管官府畜牧事務。皇帝出行,太僕總管車駕,親自爲皇帝御車。太僕因和皇帝關係密切而成爲親近之臣。漢初到文帝時,任該職者有高祖的親信夏侯嬰。太僕由於在諸卿中屬於顯要職務,常常可以升擢爲三公。西漢時劉舍、陳萬年皆由太僕升爲御史大夫,公孫賀由太僕升爲丞相。東漢時太僕多選素負聲望或有功的大臣充任,甚至有時由司空、尚書令轉任爲太僕,可見其名位之重。

5、廷尉,廷尉的職掌是管理天下刑獄。每年天下斷獄總數最後要彙總到廷尉﹔郡國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廷尉也常派員爲地方處理某些重要案件。有的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廷尉根據詔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王或大臣。禮儀﹑律令皆藏於廷尉﹐並主管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於分﹑寸﹑尺﹑丈等度量標準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6、典客,掌管王朝對少數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務。(以原行人署,屬邦署合併擴大,掌管邦交和邊陲部族事務,漢朝實行分封制,因此在漢朝時掌管各諸侯國的納貢等事)漢景帝時改爲“大行令”,漢武帝改爲“大鴻臚”。王莽改爲“典樂”,其屬官有行人、譯官等。東漢罷置。隋唐有典客署,屬鴻臚寺。

7、宗正,其職務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別他們的嫡庶身份或與皇 帝在血 緣上 的親疏關係,每年排出同姓諸侯王世譜。按漢代八議制的規定,宗室親貴有罪要先請,即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報皇帝,而後便可得到從輕處置。同姓王犯法,宗正也可參預審理,如西漢時衡山王、江都王等有罪,皇帝曾派宗正協同其他官吏承辦這些案件。宗正秩爲二千石,有丞。宗正及丞皆由皇 族 充任。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都司空爲獄官,還負責關押服苦役的犯人,也常拘繫宗族或外戚有罪者。魏晉設宗正,東晉省並於太常,南朝宋、齊亦不設,明、清改稱宗人令或宗令。歷代職掌大抵相同。

8、治粟內史,掌錢穀,爲國家財政長官,與管理皇帝私財的少府並列。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及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共六十五長、丞。王莽改大司農爲羲和,又改爲納言。東漢復原名,職掌如舊,僅將鹽鐵劃歸郡國管理。漢末以後,財政收支劃歸尚書的度支,各種理財之官,陸續出現,大司農的職權縮小。據記載﹐西漢時大司農每年從百姓賦斂所得達四十餘萬萬錢。凡百官俸祿﹑軍費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還管理一些官營的農業和手工業。分佈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農派人耕種﹔官營的煮鹽和冶鐵也都歸大司農主管。

9、少府,掌宮中御衣、寶貨、珍膳等。魏晉以後沿置,北朝有太府而無少府。隋置少府監、領尚方、織染等署。元始廢,明初雖一度復設,旋仍歸併工部,事實上前代少府之職皆由宦官主管之機構所掌握。清代劃歸內務府,故一般以少府爲內務府大臣之別稱。又唐代因縣令稱明府,縣尉爲縣令之佐,也稱爲少府。後世亦沿設。

三公九卿分別指哪些官職?

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進階官職,它的設立始於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更好地統治國家,開始設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主持軍事。漢承秦制,也設三公。到了西漢後期,三公分別改名爲司徒、司空、司馬。因這這是中央最*職,權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三公的權力,大權獨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

三公下面設定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漢朝改奉常爲太常,郎中令爲興祿勳,典客爲大鴻臚,治粟內史大司農。

秦漢之際,三公九卿組成了中央政府,人們就常用三公九卿來概括當時中央的官吏制度。魏晉以後,隨着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權力逐漸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統一後,三公九卿制讓位於三省六部制。

古代的"三公九卿"是怎麼回事三公九卿究竟是指哪三公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1]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爲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爲太傅、太師、太保爲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爲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衆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爲中二千石一類的*附會成古代九卿。

Tags:三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