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春聯的來歷是怎麼回事?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12K

貼春聯的習俗由來: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二說起源於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朝鮮、越南的春聯(2張)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

春聯的來歷是怎麼回事?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福字、窗花等)的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門兩側懸掛的長方形桃板)。據後漢禮記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沈茶”和“於雷”的名字都寫在桃子板上。農曆正月初一,桃花匠取名仙木,令上百名鬼魂望而生畏。” 因此,清代《燕京史記》記載:“春聯,即桃符也。”在五代十

春聯的起源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

春聯的來歷是怎麼回事? 第2張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爲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

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

春聯的來歷是怎麼回事? 第3張

世界上最早的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爲斯坦因0610)上,該遺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爲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爲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 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裏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春聯的來歷?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

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裏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捱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着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鬱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爲。發現哪個鬼怪爲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唐以後逐漸改爲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裏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羣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爲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爲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爲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鬆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鬆雪爲其春聯,趙鬆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鬆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爲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爲娛樂。在巡遊了一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着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爲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參考資料:http://xflxx.eqedu.net.cn/home/bbs/printpage.asp?BoardID=21&ID=1396

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春聯的來歷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爲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曆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爲“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願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爲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鬱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10個字:“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餘慶”就是餘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着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10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4個字巧妙地嵌在了裏邊。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着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本回答被提問者和網友採納

春聯的來歷50字

春聯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其實就是兩塊桃木板。當時的桃符並不是過年時候才懸掛,是平時就一直懸掛在大門的,大體就像現在屋前的“泰山石敢當”。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普遍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充分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

春聯的來歷

對聯,從唐代形成至今已逾一千三百餘年,它從最初的單一形式——春聯,發展到有數十種類型,作爲社會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手段和方法,已爲人們所接受。衆所周知,春聯的最初形式,是寫在桃符板上的吉祥話,在春聯沒有張貼在門上之前,對聯是以“楹貼”形式,早就流傳在唐代社會文化交往之中了。根據清朝樑章鉅所著《楹聯叢話》載:“春聯始於後蜀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貼春聯的習俗產生於五代,是有史可查的。據《風俗演義》載,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榾人,授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滿意請採納,弓之力謝樓主】

參考資料:《對聯規則及對聯的邏輯思維》

春聯的起源是什麼?

春聯的起源是桃符。

古人過春節時,一開始是懸掛桃符來辟邪。據記載,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它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寫着“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古人說聯繫神話傳說,認爲它可以祛鬼辟邪。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除夕時在“桃符板”上題寫了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皓長春”,標誌着桃符上的文字向着對聯的方向發展。後來據說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桃符演變成了寫在紅紙上的春聯。這種做法流傳下來,成爲中國人貼春聯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