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古代婚嫁流程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4.7K

古代婚禮要從提親說起。經過提親、說媒、定親的環節之後,才能進入正式的婚禮環節:擡轎——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結發和謝媒等等。 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使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以及迎書。“

問名是古代婚禮風俗“六禮”中的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另說問名是男方遣使者問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後問名範圍擴展到議門第、職位、財產以至容貌、健康等多側面。問名也須攜帶禮物,一般用雁。

(一)一般古典中式婚禮典禮流程:迎親環節 1.上頭 上頭就是梳頭,在古代,男女雙方在出門前要請一位“全福”的婆婆,在特定的吉時梳頭。其中“全福”代表着,梳頭的婆婆“六親皆全,兒女滿堂”。 “全福”婆婆梳頭時會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髮齊

古代婚嫁流程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二。曰:“問名: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禮記?方氏注》也說:“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問名時,用雁爲贄見的禮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贄。納徵曰玄纁,故不用雁贄。”

古代婚禮講究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古代六禮 1、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

男家行納采禮後,再託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決定成婚與否,吉凶如何。或以爲問名是男方遣使者問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後問名範圍擴展到議門第、職位、財產以至容貌、健康等多側面。問名也須攜帶禮物,一般用雁。我國廣東海南及西南少數民族,常用檳榔作爲問名攜帶的禮物。把女方庚帖與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確定可以成婚之後再行納吉禮。

婚姻過程是指結婚時的具體實施階段。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爲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須攜活雁爲禮,使人納其採擇之意

古代婚嫁流程 第2張

《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注:“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賈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 東漢魏晉之際,受當時戰亂環境的影響,人多倉促成婚,六禮不備,問名之禮也就自然未行了。杜佑《通典》曰:“自東漢魏晉以來,時或艱虞,歲遇良吉,急於嫁娶,……六禮悉舍。”隋唐後,官僚富商階層中“六禮”亦盛行起來。《宋史?禮志》規定宋朝禮制:“士庶人婚禮,並問名於納采,並請期於納徵。”問名一禮俗在宋時還叫“係臂”。《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乙集四》中說:“婚禮,古有六禮,文公家禮務從簡便。自議婚而下,首日納采,問名附焉;次日納幣,請期附焉;次日親迎。納采即今之係臂,納幣即今之定聘,請期即今之催妝,到親迎則婚禮成矣。”從“問名即今係臂”一語中可知,宋時訂婚也許是以紗係臂,以示雙方已係成姻好。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

古代正式的婚禮環節包括:花轎迎親、拜堂、宴賓、鬧洞房、合巹與結髮及洞房等等。 1、花轎迎親 在迎親當日,花轎出門,以淨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由媒人帶領男方家的迎親隊伍,擡着花轎到女方家迎娶

古代婚嫁流程 第3張

明嘉靖十年頒發的《士庶婚禮》中說:“問名、納吉不行已久,止仿《家禮》納采,納幣,親迎等禮行之。”近代問名禮,已和納采合併,俗名“發媒”。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篇卷七《陝西?禮儀?咸陽縣誌》載:“納采問名,縣俗發媒似之。蓋先通言,至是主人告廟,具書宴。媒往女氏,用雁。若羊酒致辭,女主人亦告廟復書。有啓書,各具男女名字,生年月日。”

婚娶之禮。古時於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故稱。古代婚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在《禮記·昏義》篇對中國古代的昏禮的形式及意義有着較爲詳細的描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古代婚禮過程

中國是一個有着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東方古國。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孕育出了一個又一個具有特色的習俗,中式婚禮就是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一種民俗。

八擡大轎、儀仗開道、花轎迎親、獅舞引門,選擇中式婚禮的目的,是重拾近乎丟失了的華夏民族婚俗!到中國來舉行一個傳統的中式婚禮,將會讓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透過中式婚禮,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國友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年輕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並且,新人會在婚禮中留下最富有傳奇和美好的回憶。

中式婚禮必將在短期內大行其道。

中式婚禮之必備元素

★花轎:花轎作爲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擡、八人擡兩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着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爲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女迎親者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親回來時新娘、迎親、送親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轎子曾流行於廣大地區。自古以來歷代相襲。因時代、地區、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肩輿、檐子 、兜子、眠轎、暖轎等。現代人所熟悉的轎子多系明、清以來沿襲使用的暖轎,又稱帷轎。木製長方形框架,於中部固定在兩根具有韌性的細圓木轎杆上。轎底用木板封閉,上放可坐單人或雙人的靠背坐箱。轎頂及左、右、後 3側以帷帳封好,前設可掀動的轎簾,兩側轎帷多留小窗,另備窗簾。歷代統治階級都曾制定過轎子的形制等級,體現在轎子的大小、帷帳用料質地的好壞和轎伕的人數等方面。民間所用的轎子分素帷小轎和花轎兩種。前者系一般婦女出門所用之物,後者則專用於婚嫁迎娶。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素帷小轎 、花轎都被旅遊業啓用。花轎多設定在旅遊點,與中國帝王傳統的結婚禮服——鳳冠、霞帔配合,用來接待中外遊客,舉行中國古代婚禮儀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轎則作爲江浙山區的一種民俗交通工具,用來迎送中外遊客。由柳洪平創建。

中式婚禮的一般流程

●擡轎起程:在鑼鼓、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開始起程。按傳統,新娘應該被兄弟背出來送上轎子。不過現代人多獨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勞,通常也改背爲抱了。花轎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兩家特別近,要不從上海這頭擡到那頭,肯定累趴下。不過按照慣例是要給轎伕紅包的,否則他們會有意顫動花轎,讓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禮中是新娘坐花轎過炭火盆,不過現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攙扶下直接跨了。然後在下轎之前,新郎還得拉弓朝轎門射出3支紅箭,用來驅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氣。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後有的還要跨過馬鞍,徵兆新人婚後閤家平安;然後才由新郎用條紅布包着的秤桿挑開新娘頭上的喜帕,這時,一對新人就該正式拜堂了。拜堂後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巹酒),而是給雙方高堂敬茶,通常這個時候是弄得一羣人聲淚俱下,場面之感人,在熱烈的喜慶氣氛中也透滲透着濃濃的親情。

●同心結發和謝媒:現代的娶親儀式,很多都是把該在洞房裏的事搬出來展示。比如說結髮,應是新人在洞房裏相互剪些頭髮,作爲夫妻關係的信物放在一起儲存,現在則是當衆表演。之後雙方母親同點龍鳳燭,新人交換香書美玉做信物,再請出媒人贈送蹄膀。

中式婚禮花銷

辦一場地道的中式婚禮環節可真不少,比如會場佈置雖然可以省略鮮花,卻多了無數道具。化妝師也會比較辛苦,因爲除了新人,還有伴娘、媒婆、家人等都得配合化妝。至於主持人,價格就更高了,因爲復古婚禮套詞很多,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然後還得請一位相當於導演性質的現場總監,以協調扮演各種角色的人,婚禮督導更非請不可,因爲花轎的路線以及酒店方面的協調始終得有人去搞定。

婚禮現場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這樣的場景想必一般人都會感覺熟悉。不過,本文的圖片可不是電影電視中的劇照,而是百分百的真人秀哦!在厭倦了草坪婚禮、燭光婚禮、遊輪婚禮等西式婚禮後,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變得傳統起來,一場場鞭炮聲、嗩吶聲、鑼鼓聲此起彼伏的復古婚禮藉着春節前後的好日子,紛紛隆重“上演”。

★鳳冠霞帔服裝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兒的人家無論貧富對嫁衣都是十分的講究。內穿紅襖,足登繡履,腰繫流蘇飄帶,下着一條繡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繡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大紅衣服穿在身上怎麼看怎麼喜氣,尤其是頂帶花翎,身着蟒袍玉帶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禮中的黑西裝,另有一種富貴氣。

★旗鑼傘扇:它位於迎親隊伍之中、花矯之前,可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鞭炮:迎親禮車在行進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蓋頭:古時新娘着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

★馬鞍:“鞍”與“安”同音,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洞房的門檻上,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擡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這時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邁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天地桌:多置於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和秤,稱爲“六證”。意思是:可知家裏糧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顏怎樣、帳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常有隻有“三媒(媒人)六證”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說法。等到吉時舉行的結婚典禮,就俗稱爲“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

★秤稈:入洞房後,新郎用秤稈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花燭:在婚禮儀式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彩飾,故稱爲“花燭”。

古代婚禮當天的流程和寓意。以及古代婚禮當天的開場描寫。以一點前給回覆懸賞20分哦!

古代婚禮的流程

古人認爲,家族和血統的延續,是做晚輩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陰陽、產生子嗣的婚姻之禮放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婚禮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聯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漢族爲主體的中華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樣,在原始時期經歷過亂婚、羣婚的階段,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則基本採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爲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婚禮大約分爲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

婚前禮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爲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爲主動。男方家長想爲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爲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爲贄禮,即取雁爲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爲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爲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覆命了。

催妝 送妝鋪房: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爲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着,也有人家爲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爲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爲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爲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爲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爲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繫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着“次”(編好的假髮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着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當新郎穿着禮服,帶領着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裏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戒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揹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爲告戒的證物。接着,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着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爲繡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衆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爲這樣可以壓邪。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爲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係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纔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着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鬥,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爲“撒谷豆”。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爲,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宋代改氈爲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牀的,演變至今,已成爲孃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着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着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裏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纔一樣的儀式。

接着,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纔算正式成爲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着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竈,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綵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來,酒筵几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爲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衆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爲二,象徵夫婦原爲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透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製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着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髮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牀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着,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髮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髮梳結在一起,稱爲“結髮”。

這以後,新郎就從牀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衆人蔘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爲止。

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誌着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爲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衆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爲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華夏傳統婚禮:不僅僅是我們的民族記憶,更應該是我們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沒有禮儀之大的依託?禮的卑己尊人、禮的長幼有序,禮的嚴密規範,是我心目中理想華夏社會的要素,而莊重、典雅和質樸的周禮將這些禮的內涵發揮到了極至。

“周制婚禮。。。不舉樂,不慶賀,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並不認爲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很簡樸乾淨,沒有後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雜耍般的玩意兒,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攜手而入洞房——這是具有漢民族性格特質的優美儀式;昏服也不是大紅大綠,新郎新娘都穿着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着天的、最神聖的色彩)。整個儀式寧靜安詳,沒有悲傷。安靜細緻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代表着純正的、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說一下服制:

1 顏色: 中國人 尤其是婚禮當然離不開紅色 因此 無疑 男女婚服 皆應是大紅色 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爲大紅色已成了定製 至於男式的好象唐宋至明也都是紅色 但秦漢 有人說是黑色 其實 不必看古代 要是現代婚服的話女着紅男着黑也非常搭配 而且顯得肅穆正統 不過 按近代中國人的理念 還是男女都採用紅色好這樣顯得喜慶

2 樣式: 樑冠禮服基本爲直裾 上面附加一些禮服的配件 比如玉佩 彩絛 絡穗 蔽膝 綬佩等 這些都是作爲禮服不可少的 身再披紅花結帶即可;女式爲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 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 很有講究 對襟本身就是完整的對稱感 且在中國文化裏本身就代表合稱 合美的意思 而上面密佈的左右對稱 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象徵着中國傳統文化裏夫妻生活的和美 和樂

古代的婚嫁禮儀是什麼樣的?

古代的婚嫁講究的就是“三書六禮”,這也是我們流傳至今的傳統婚嫁習俗,在現在的某些地區依然有人傳承這種習俗。“三書”就是結婚時要使用的男方家寫的文書,其中就有:聘書,禮書,迎書。然後六禮就是指結婚的開始到結束所需要的六種禮節。這六個禮法就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以及最後的親迎。

納采就是指結親的男方家庭邀請媒人去女方家裏提親,如果女方家答應了的話,男方家就要準備禮物去求婚。而且在古代是有數十種象徵着美好吉祥的納采禮物的,這些都需要男方家庭來準備並送去女方家。問名就是男方家庭取得了女方女兒的生辰八字,來占卜吉凶。納吉就是把雙方的年庚八字放在祭祀祖先的案桌上,請示祖先測吉凶,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男方家庭就會準備好禮物通知女方家庭,決定舉辦婚禮了。納徵就是南方家庭邀請兩位或者四位女性親戚帶着媒人以及聘金,禮書前來下聘。當然女方家也必須要回禮。請期在我們民間俗稱選日子,男方家定好適合結婚的良辰吉日,備好禮物告知女方家裏請求同意。最後就是迎親了,新郎穿着禮服,高頭大馬,八擡大轎前去女方家接新娘子,但是需要先去女方家祖廟進行拜見,才能接回女方。緊接着就是進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後就可以送入洞房了。

當然這還沒有結束,在成親的第二天,還需要新人前去給父母請安,正式結爲夫婦。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古代婚嫁制度的由來是什麼?

人類在不斷進步不斷繁衍,可以說是婚姻制度是自然的產物。首先在人類初步有意識的時代,人們剛剛學會羣居,然後學會了分配。分配的時候就會代表者個人或者是小團體。然後人類是需要繁衍的,那麼就需要男女搭配,於是慢慢的自然而然的產生婚姻制度。其實不光是中國,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這好像是歷史必然的結果,就想人們發明了火一樣。沒有什麼具體的事件可以代表它們的。

其實在古代婚姻制度對女性是極其不公平的。因爲中國很早的就進入男性社會,並且是很長一段時間以男性爲主的。所以這就造成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婚姻制度更是具體的體現。主要是大概就是一夫多妻制吧。女性在家庭中是毫無地位可言的,而且在哪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還有兄妻弟承更過分就是子妻父承或者是父妻子承 的規矩。這是對女性的極度不尊重。

當然古代婚姻制度,不僅僅只是對女性的不公平。對於雙方都是如此。首先就是包辦婚姻,在很多情況下雙方並不認識的情況下就得結婚。雙方並不瞭解彼此,古時候講究走到最後,所以這就意味着,一輩子你就得與那個人生活在一起。毫無自由性可言。還就是那種買賣型婚姻,就是從小把子女賣給了對方,也就是所說的童養媳。還有就是古時候的婚姻制度大多都是爲了生育後代。等於就是爲了傳承子嗣。

作爲現代人來說,我們需要將古代的婚姻制度不合理地方去除。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保留下來。

古代王爺婚禮流程

《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

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爲何用雁?雁

爲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

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二、問名:是求婚後,託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

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

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爲婚

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

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

納徵:

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

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爲回禮。

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

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

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

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

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

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係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

,到男家時的

“開揖”、

“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係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

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

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

,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

轎、祭拜天地、

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

適逢農閒,豐收爲是,正好婚配。

Tags:婚嫁 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