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李隆基生平|李隆基簡介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李隆基簡介 李隆基生平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

早年經歷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出生時其父李旦爲帝,母竇氏爲德妃。此時正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廢爲廬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爲皇帝,是爲睿宗。睿宗名爲大唐國主,年富力強,卻只能居於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制,軍國政事由她專斷。武則天在鎮壓徐敬業的揚州叛亂之後,興告密之風,冤獄迭起,唐宗室及朝臣中的反對派不少人受到迫害。史稱“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永昌年間(689年),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爲子,繼其香火。載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氏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這年八月,因爲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武則天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睿宗接見公卿大臣,玄宗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長壽二年(693年)臘月,李隆基被改封爲臨淄王。這一年,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爲“厭蠱咒詛”,在正月初二朝後,與劉妃一起被祕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這年八月,其父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

景龍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別駕。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之久。聖歷二年(699年)他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立武承嗣爲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爲太子,皇嗣被封爲相王。長安年間(701—704年),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御,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廄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爲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

政變奪權

景龍四年(710年)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京師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爲千騎,李顯時發展爲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景龍四年(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爲了拯救社稷,爲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揹着相王,立即行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說下,鍾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終於定於七月二十一日夜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這時,李隆基纔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爲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爲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爲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爲太子。

初登大寶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爲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景雲二年(711)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二月間,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監國。到景雲三年(712年),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據稱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孫)、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着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爲“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爲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開元盛世

主詞條:開元盛世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面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 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玄宗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姚崇上任後, 幫助李隆基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臺了。李隆基又看中了爲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爲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爲“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後改名爲集賢殿書院)。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開元十三年(725年),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張說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爲不和而被罷免。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爲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裏,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裏,那裏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裏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麼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藉着自己出衆的才華被玄宗相中。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爲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覈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李隆基認爲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覈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盛世危情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於揣測李隆基的意思。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從洛陽回京長安,但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李隆基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爲庶人並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爲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裏,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玉環爲貴妃。爲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爲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爲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爲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裏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爲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爲韓國夫人,三姐封爲虢國夫人,八姐封爲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爲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爲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

安史之亂

主詞條:安史之亂、馬嵬兵變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爲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佔領長安,防守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但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峯。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淒涼離世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爲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至德二年(757年),隨着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

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他居住在興慶宮,偶爾也去大明宮。侍衛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爲他娛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裏。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輔國爲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這年七月,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弔,好不悽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李亨亦駕崩。

書法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雲:“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爲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雲:“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最爲有名。

《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緻。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評此帖雲:“結構精謹,筆法縱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雲:“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樑巘《承晉齋集聞錄》雲:“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爲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爲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音樂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登基以後,在皇宮裏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份,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這是後來稱戲班爲“梨園”的由來。

他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

李隆基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託夢與他創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傳說,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李隆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裏自詡爲”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裏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封禪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來國家興盛的又一個高潮,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開元十三年十月(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據說,以前的帝王登封泰山,如果是順承運,功績顯赫,則會出現諸多祥瑞之兆;如果是無德無能,不能順應天時治理天下,則會出現諸多兇象。而李隆基登封泰山時,雖有功於天下,天氣卻屢屢變化,給他帶來了諸多的煩惱。當時,李隆基東封泰山,單就儀仗隊伍前的馬隊,就以每種顏色的馬1000匹作爲一個方隊,交錯排列,遠遠望去就像彩雲繡錦,可見規模之大,盛況空前。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支撐帳篷的柱子也被吹折。官員們因此十分恐慌,亂作一團。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爲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

爲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爲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麼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於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李隆基祈禱之後,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天氣晴和,微風南來,在縷縷絲竹歌樂聲中,李隆基順利地在山頂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爲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李隆基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峯。

李楊之愛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爲“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

皇后

●王皇后(結髮妻子)

●武惠妃(初封婕妤,追贈貞順皇后)

●楊貴嬪(追贈元獻皇后,肅宗李亨生母)

嬪妃

●董貴妃(原爲良娣,見於《全唐文 卷十九》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

●楊淑妃(楊真一,原爲良娣,開元中出家,天寶八年去世。)

●武賢妃(原爲良媛,同上。於武惠妃是否爲同一人,待考。)

●楊貴妃

●趙麗妃

●劉華妃

●錢德妃

●盧賢妃(原爲美人)

●韋順妃(韋秀)

昭儀、婕妤

●林昭儀

●皇甫德儀(追封淑妃)

●武賢儀

●郭順儀

●郭婉儀

●董芳儀

●柳婕妤

●高婕妤(原爲才人,追封婕妤)

才人

●劉才人

●閻才人

●陳才人

●鄭才人

●常才人

●張才人

●趙才人

●莫才人

●鍾美人

●王美人

●杜美人

●張美人(張七娘)

●項氏,生一女

●郝氏(父郝洽)

●崔氏(崔湜長女)

●崔氏(崔湜次女)

●鸞兒

●曹野那姬(中亞粟特人)

身世存疑:

●江採萍,封號梅妃

⑴部份學者認爲是傳說人物。開元年間,玄宗將皇后之下的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改爲三妃“惠妃、麗妃、華妃”。且終唐一朝,始終沒有梅妃這一封號。)

⑵也可能是暗指某人,唐玄宗被收錄《全唐詩》的詩云: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卓卓不羣如玉狀,從今呼爾爲梅妃。綜上所述有故意空出一妃位變成三妃的可能。

子女

皇子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琮(第一子,母劉華妃)

●廢太子(郢王)李瑛(第二子,母趙麗妃)

●唐肅宗李亨(第三子,母楊貴嬪)

●棣王李琰(第四子,母錢妃)

●鄂王李瑤(第五子,母皇甫德儀)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第六子,母劉華妃)

●光王李琚(第八子,母劉才人)

●夏悼王李一(第九子,母武惠妃)

●儀王李璲(第十二子,母劉華妃)

●潁王李璬(第十三子,母高婕妤)

●懷哀王李敏(第十五子,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第十六子,母郭順儀)

●壽王李瑁(第十八子,母武惠妃)

●延王李玢(第二十子,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第二十一子,母武惠妃)

●濟王李環(第二十二子,母鐘美人)

●信王李瑝(第二十三子,母盧美人)

●義王李玼(第二十四子,母閻才人)

●陳王李圭(第二十五子,母王美人)

●豐王李珙(第二十六子,母陳才人)

●恆王李瑱(第二十七子,母鄭才人)

●涼王李璇(第二十九子,母武賢儀)

●汴哀王李璥(第三十子,母武賢儀)

(*另有七人早夭,母親名氏與地位失傳。)

公主,唐玄宗共有29位女兒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張去奢)

●孝昌公主(夭折)

●唐昌公主(第四女,下嫁薛鏽)

●靈昌公主(夭折)

●常山公主(第六女,下嫁薛譚,又嫁竇澤)

●萬安公主(天寶年間出家做道士)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懷思公主(號登真,夭折)

●晉國公主(母張才人,先封爲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新昌公主(下嫁蕭衡)

●臨晉公主(第二女,母皇甫德儀,下嫁鄭潛曜)

●衛國公主(先封爲建平公主,下嫁豆盧建,又嫁楊說)

●真陽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蘇震)

●信成公主(母閻才人,下嫁獨孤明)

●楚國公主(先封爲壽春公主,下嫁吳澄江)

●昌樂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竇鍔)

●永寧公主(下嫁裴齊丘)

●宋國公主(先封爲平昌公主,下嫁溫西華,又嫁楊徽)

●齊國公主(第八女,母楊貴嬪,先封爲興信公主,又封爲寧親公主,下嫁張垍,又嫁裴潁,末嫁楊敷)

●咸宜公主(母貞順皇后,下嫁楊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母林昭儀,夭折)

●廣寧公主(母董芳儀,下嫁程昌胤,又嫁蘇克貞)

●萬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楊朏,又嫁楊錡)

●太華公主(第二十一女,母貞順皇后,下嫁楊錡)

●壽光公主(第二十二女,母趙才人,下嫁郭液)

●樂城公主(第二十三女,下嫁薛履謙)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玪,又嫁姜慶初)

●壽安公主(李蟲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蘇發)

記載有誤的公主

1. 普康公主(夭折,疑爲唐懿宗女普康公主,資料誤記於玄宗女之下。)

2. 樂成公主,第二十三女。與壽光公主同時冊封,可能爲樂城公主之筆誤。記載於《全唐文 卷二十四》。

3. 高陽公主(《全唐文 卷二十四》記載了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爲高陽公主的一段冊文。《新唐書·諸帝公主傳》中沒有唐玄宗的女兒曾被封爲高陽公主的記載。有人認爲這可能是太宗女高陽公主的冊文,被誤放至玄宗之列。但據《新唐書》的記載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食邑爲三百戶。唐玄宗時公主所獲食邑曾從五百戶增加到一千戶。因此從食邑“一千戶”判斷,這位高陽公主應是唐玄宗的女兒。可能是《新唐書》漏記這位公主或某位公主曾經的封號。)

Tags:李隆基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