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武則天生平|武則天簡介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武則天簡介 武則天生平

武則天(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十四歲入後宮爲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爲昭儀,後爲皇后,尊號爲天后。後自立爲皇帝,定洛陽爲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爲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曌亦作武瞾、武照,本名不詳,通稱武則天或武后,祖籍幷州文水,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爲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爲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爲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則天,女,幷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村內現建有武則天廟)人,字“曌”(zhào,含義是日月當空,“曌”是武則天爲自己發明的字),故也稱武曌。

武氏爲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於隋朝皇室,父爲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人),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十四歲時因長得很美,豆蔻年華,美豔絕倫,光彩照人,而入後宮爲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高宗時爲昭儀,後封爲皇后,又上尊號爲“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爲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武氏期望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故而改名瞾,意爲日月凌空。於稱帝后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

關於武則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撲朔迷離,相傳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根據現代萬年曆相關軟件推測,624年正月二十三爲陽曆的2月17日,亦有2月21日、2月25日之說,資料僅供參考)生於長安(亦有利州之說,即四川省廣元市);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實。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與其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後,武士彠因“元從功臣”出任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後來歷任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都督、荊州都督等職,貞觀中,改封應國公。

早期經歷

初入宮廷

武氏爲唐都督武士彠次女。武士彠掌握數州的軍政大權,但他終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戰亂平步青雲。所以,駱賓王在《討武氏檄》中說武媚娘“地實寒微”。母親楊氏,本名不詳,一說名牡丹,號太真夫人。據說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12歲父親去世,她和母親受到族兄的虐待。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在長安入宮成爲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武媚”,但不久便將她冷落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爲尼,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二次入宮

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永徽二年,皇后復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26歲。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升爲昭儀(二品),後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武則天不滿昭儀之位。開始動起了當皇后的念頭。王皇后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後來武則天設計不惜犧牲自己的孩子殺死了王皇后,自己成爲了皇后,而後又害死蕭淑妃。

武則天封后

武則天攻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掐死,並嫁禍於王皇后,高宗一氣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宮,後來被武則天暗中殺死。書裏的原話是“送到日本”。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爲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爲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爲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援“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援“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援立武則天爲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後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賜姓李)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峯迴路轉,柳暗花明。

於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爲皇后,武則天隨後做出一系列舉動: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爲高宗出謀劃策,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指太后或皇后在殿上用簾子遮隔,來管理國家軍政要務。

垂簾聽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無法正常處理國事,太后代替皇帝處理政務,又因爲太后必須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裏,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爲“垂簾聽政”。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在於高宗體弱,由於信任武則天,逐步將處理軍政的權利交給武則天打理,這也爲武則天順利殺害大唐重臣和奪取中央實權埋下伏筆。最終在皇帝病重的時候,代替高宗使皇權,行王事,成爲執政者。

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風疾發作,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於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爲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爲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登基

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於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爲神堯皇帝,他的皇后竇氏爲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爲文武聖皇帝,長孫皇后爲文德聖皇后。於是爲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武皇后改稱天后!可見武則天這時的慾望有多大!

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佈了她的政治綱領。歷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件事分爲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第二方面: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爲母親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儉,要求服務於宮廷的手工業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當時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只穿了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去世

神龍政變

武則天稱帝后,一直沒立太子,她將原來的皇帝李旦稱爲“皇嗣”,“皇嗣”身份近似於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會的傳統,中國古代的皇權都是在一家一姓中傳遞的。這種繼承方式讓女皇武則天大受困擾:如果讓兒子繼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卻跟自己不是一個姓;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子,跟自己是一個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爲了能當上太子,使盡了渾身解數,連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騰得死去活來;經過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說,契丹、突厥先後打出匡復李唐的旗號反周,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重新立已經被廢爲廬陵王的李顯爲太子。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武則天已經沒有什麼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於享樂。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時爲邵王的李重潤一起議論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武則天晚年,一批男寵慢慢走進她的生活。武則天挑選男寵的標準是年輕、貌美、健壯,還下令“選美少年爲左右奉宸供奉”。高宗去世後不久,武則天便有了第一個男寵馮小寶,當時武則天還比較注意約束男寵,後來馮小寶因爲任性使氣,得罪了武則天最後被祕密殺死。武則天生命中的第一個男寵銷聲匿跡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爲武則天的新寵。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迴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複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無字豐碑

無字碑位於武則天和高宗和葬於乾陵(今陝西乾縣),整個陵園規制仿照唐京長安城。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一個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認爲,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爲,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爲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爲好;第三種說法認爲,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也有學者認爲,石碑原本計劃刻字,但武則天死後政局動盪,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對武則天作出適當的評價,因而便不了了之。還有一種說法,因爲武則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別人不知如何寫碑文,所以沒有文字。對於武則天曆來褒貶不一,李白把武則天列爲唐朝“七聖”之一。

歷史謎團

第一次修的《則天實錄》和二次修的《則天實錄》已經無從尋找,《資治通鑑》依據當時第二次修的《則天實錄》記載武則天死時爲八十二歲,但是和其他史書很不一致。《唐會要-皇后-天后武氏》條和《新唐書-武后傳》爲八十一歲說,《舊唐書-則天紀》有八十三歲說,加上《資治通鑑》的八十二歲說。那麼到底武則天死的時候是多大年齡呢?按照第一種說法,武則天是生於武德八年,第二種說法是生於武德六年,第三種說法武德七年。確定武氏死亡年齡很簡單,首先從她入宮的時間來看,武氏是貞觀十二年年入宮,行年十四歲(有虛歲)。由此可以確定武氏生於武德八年,死於神龍元年底,加虛歲是八十一歲。

名與字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也有嫵媚一說),稱帝后以武瞾爲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纔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於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爲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天后→大聖天后→天后聖帝→聖後)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爲武氏以明空爲字,以約爲名。

《新唐書-武后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爲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爲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文字

武則天爲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爲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馴獅子驄

資治通鑑中記載:太宗有馬名獅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則天言於太宗曰:“ 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獅子驄乃吐蕃新貢的千里良駒中最桀驁難馴的一匹烈馬,武則天纖纖弱質,卻主動請纓爲太宗訓馬,態度果決,手段極端。太宗驚曰:“誠如卿言,良駒不亦被卿刺死耶?” 則天則不緊不慢解釋道:“良駒駿馬,可爲君主乘騎,馴服則用之,訓不服還要它何用?” 女子有此鐵腕,胸有謀略,確爲她吸引了太宗的注意,但這樣的女人伴在君王側,也不得不讓君主有所提防。

明堂舉動

明堂既是佈政之宮,也是敬神之所,爲武則天"至尊所居",是皇權的象徵,大享明堂,是武則天當政時的重要政治活動。武周革命前,武則天五次大享明堂。

實際上,從明堂建成,歷經武則天稱帝,從永昌元年(689)到長安四年(704),幾乎每年元日、冬至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聖殿成爲了正殿,成爲了她的統治中心。

寵幸男寵

《舊唐書》中記載的較爲有名的武則天的面首(男寵)有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沈南等,他們都是相貌英俊、體格健壯的男人,能夠滿足武則天的荒淫慾望。

武則天的男寵數量很多,爲了加強對他們的管理,公元698年,武則天成立了控鶴監。公元700年初,她又將控鶴監改爲奉震府,由張易之、張昌宗二兄弟管理,儼然成爲歷代皇帝的“三宮六院”,張氏兄弟就像是東西宮的“皇后”、“貴妃”,成爲武則天“妃嬪”的總管。 1歲,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長安。父,武士彠,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3歲,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爲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爲太宗。封武士彠爲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袁天罡爲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

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彠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后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迴文水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彠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爲才人,賜號“武媚”。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句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爲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藥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範》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二十八日,武曌在感業寺出家爲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爲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后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爲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曌。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長髮,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曌入宮,爲一般宮女,在王皇后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爲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武曌生長子李弘。

30歲 ,永徽四年 (653) 冬 武曌 生下長女安定公主才一月之際就夭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曌爲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彠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爲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曌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后與其母柳氏爲“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后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爲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爲皇后;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爲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蕭淑妃廢爲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爲皇后。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后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后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后父武士彠爲司空。武后處死王皇后、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爲樑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爲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后父武士彠爲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后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製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爲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爲《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爲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后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幷州。二月初十、至幷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幷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幷州城西,引羣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國夫人楊氏爲榮國夫人,品第一。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后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后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請禁止天下婦女爲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后抗表進諫以爲不可,被採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臺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后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后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爲“二聖”。武后生下次女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后爲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羣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爲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爲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爲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句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句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爲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后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樑積壽爲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製樂章, 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爲神堯皇帝,太宗爲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后稱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蠶於邙山之南。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后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后,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后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爲“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諡太子李弘爲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爲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后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爲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爲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后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爲沔州刺史,素節爲嶽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爲皇太孫。

60歲,永淳二年(683年)七月,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爲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后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爲中宗。尊武后爲皇太后。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爲皇后。武太后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后與裴炎等廢中宗爲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爲皇帝,爲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爲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爲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東都爲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爲魯靖公,高祖居常爲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爲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爲太原安成王,父士彠爲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爲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爲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餘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廣大莊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爲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后繼續理政。武太后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幷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孫成美爲恆王,隆基爲楚王,隆業爲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后命名爲“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寶圖”爲“天授聖圖”,改洛水爲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爲“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爲“顯聖侯”,嵩山爲“神嶽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爲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衝已爲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衝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爲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爲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

67歲,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正式稱帝。自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

69歲,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帥軍收復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定了安西都護府。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72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爲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73歲,天冊萬歲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則天封禪嵩山。

74歲,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75歲,聖曆元年(698年)三月,復立被廢的廬陵王李顯爲太子。

79歲,長安二年(702年),於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置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82歲,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將皇位讓給兒子中宗李顯,復唐國號。同年十二月病逝於洛陽上陽宮,留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唐中宗復辟唐朝,還都長安,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政治

政通人和

任用酷吏讓武則天背上了罵名,在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武則天開始啓用酷吏。爲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爲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爲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在用人上,武則天爲了奪取政權,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但是武則天還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武則天作爲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爲之用”。

武周都城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以洛陽爲東都。此後高宗頻繁往返於兩都之間,直至在洛陽病死。武則天年684遷都洛陽,改洛陽爲神都,建立武周,705年唐中宗復辟,還都京師長安。她稱帝期間,除了長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長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長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陽。

武則天爲何選擇洛陽作爲武周的政治中心?司馬光解釋說:武則天害死王皇后、蕭淑妃以後,“數見王、蕭爲祟,被髮瀝血如死時狀。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舊唐書》亦載:“後則天頻見王、蕭二庶人披髮瀝血,如死時狀。武后惡之,禱以巫祝,又移居蓬萊宮,復見,故多在東都。”其實,這並不符合事實。王、蕭兩人死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時距武則天定都洛陽,已近二十年。況且,武則天稱帝后,仍然在長安住了兩年。因此,僅僅以王、蕭兩人之死來解釋武則天定都洛陽,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

陳寅恪先生則認爲:“夫帝王之由長安遷居洛陽,除別有政治及娛樂等原因,如隋煬帝、武則天等茲不論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經濟供給之原因是也。” ,陳寅恪先生之說很有道理,武則天定都洛陽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洛陽的地理形勢決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則天定都洛陽是爲了與李唐王朝分庭抗禮,近而實現改朝換代的心願。

武則天爲定都洛陽進行了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東都爲神都。688年,建明堂,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將僞造的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字樣的白石進獻武則天。五月,武氏受“寶圖”,事南郊,告謝昊天,御明堂,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於拜洛前十日雲集神都。七月,更命“寶圖”爲“大授神圖”,封洛水爲顯聖,加特進,並立廟。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並依周制建子月爲正月,以“曌”字爲名。七月,頒《大雲經》於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國號爲周,改元天授,在洛陽立武氏七廟。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關內雍、同等九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

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等以匡復廬陵王爲藉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明公以匡復爲辭,宜率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遺憾的是,徐敬業沒有采納魏氏的建議,結果兵敗身死。陳嶽論及此事,嘆息道:“敬業未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爲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爲叛逆,不敗何待!”由此可見,洛陽對於武則天之重要,它實際上是武則天的政治大本營。

軍事

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隨着統治的穩定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在西北,唐朝與吐蕃爲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高宗啓用裴行儉經略西域,於調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鎮。垂拱三年(687年),正當武后忙於篡位時,吐蕃又佔領了安西四鎮,其前鋒直達敦煌。武后稱帝后的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率軍收復安西四鎮,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本來已經被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復興。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和唐朝重新爆發了戰爭,雙方互有勝敗。武則天稱帝前,抗擊突厥的大將程務挺因替裴炎申辯被武則天殺死,突厥的入侵更加猖獗。武則天稱帝后第5年,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爲了爭取中原王朝支援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爲左衛大將軍、歸國公。後來默啜因幫助平定契丹有功而被封“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三月,武則天應默啜之請,將六州降戶數千帳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聖曆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侄武延秀前往突厥,準備娶默啜女爲妃。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爲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武則天起先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武則天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爲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爲河北道元帥,招募士兵討伐突厥;但實際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八九萬人全部殺死,一路殘殺百姓,飽掠而去。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狄仁傑領兵10萬,到趙州時突厥人已經撤退,他一面安撫百姓,又嚴令部兵不得侵擾百姓,河北纔算安定。此後默啜恃強一再侵擾中原北邊,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雙方關係時好時壞。

在東北,武則天時期契丹崛起,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翽暴虐無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盡忠,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進攻河北地區。武則天三次派兵討伐,損兵折將,在奚和突厥幫助下才得平定,由此不難看出武則天時期軍事上的總體表現不及唐太宗時期。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經濟

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爲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武則天爲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Tags:生平 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