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大全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5.43K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大全,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萬家燈火暖小村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採用合適的方法來開頭,引出本文要介紹的地方;第二部分寫在這裏發生的具體的事情;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這些事情帶給你的感受。

【鄉鎮街道範文】一

最早知道彭墩,是2007年遊武夷止止庵時。止止庵古樸氣派的門坊讓我讚不絕口,同行的友人說,這是我們建陽的東西呢。原來,此門坊原爲建陽童遊鎮彭墩村“培風書院”的門坊,被賣移植到此。當時聽了心裏酸酸的,很是無語。因爲無語,記住了彭墩。

正月裏看花燈,神奇的高照燈讓我仰慕不已,它由12組燈箱和3組旋轉頂燈相疊而成,形體似塔;當它豎起來時,足有四層樓房那麼高,通體閃耀着五顏六色的光芒,真乃吉星高照也。據道光《建陽縣誌》記載,高照燈起源於明代,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人云:“紗燈惟蘇州爲最,紙燈甲於天下,則莫如建陽也。”那氣派、精巧、磅礴的高照燈亦來之彭墩。因爲景仰,嚮往彭墩。

上週六,將嚮往付諸行動。

彭墩,位於建陽童遊西北部,距城區約12公里。下車不遠,看到路邊一堵泥牆上嵌着一塊清乾隆四十八年立的禁碑,禁止的內容有賭博、牲畜踐踏春苗、偷伐杉竹等。近旁有兩幢老房子,一棟門鎖着,但裏面的雕樑畫棟可以從坍塌的斷牆中窺得,帶路的老會計說,這是以前地主的房子,這樣的房子村中有很多呢。另一棟則是無門無坊敞開的。

培風書院在哪兒?這是我最關心的事。

門坊賣給武夷山啦,那幢無門無坊的牛欄就是剩下的木房。會計淡然地回我。

站在沒有門坊的牛欄前,一點感覺不到曾經的書香。

繼續漫步村中小巷,一座座高大的門樓讓我流連忘返,東家進,西家出。石雕剛勁,磚雕精美,木雕精巧。幾乎每一座老房子都是三進式,都有一個長條楠木供幾。與衆不同的是,在供幾的右側又設了一張四方供桌,供着祖宗像和香火。這樣的設定在水吉、莒口、將口等地的老房子中是沒有見到的。房與房之間,有偏門相連,足不出戶就可串門走親戚,也可見當年鄰里的友好和睦。天井裏的花架,多爲石條石柱組成,有一家是用古磚砌成鏤空花臺,甚爲精美。

古井也是我興趣所在,想想能與幾百年前的古人同喝一井水,如此零距離地與古人接近,就心生激動,親切異常。最先在村中央看到的是一口乾隆年間挖的井,至今仍在飲用,與一方古亭相鄰,看來,此地原爲村民汲水、說古、傳聞的集散地。村新街邊,也有一口乾隆井,井欄被村民長年磨刀磨矮了一大截,上面刻的字變得不完整,據上面可見的“禁”、“砍”等字,也許原來還有禁碑的用途。在剛纔走過的培風書院那條路邊,也發現了一口古井,但已廢棄,井欄仍在,依稀可見光緒年號。

村中小路爲人們熟悉的石子路,但不時有殘斷的古墓碑嵌用其間,看到有道光、民國年號的。街邊的排水溝,用凹型專用古磚砌成,清潔無淤泥。石子路,馬頭牆,古門樓,圓古井,構成了古樸的彭墩村。如果是依附於旅遊區的話,會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走出村外,視野開闊,良田百頃,難怪原村名爲夥田。當年盛產白蓮,在1938年,僅小暑至白露二個月就收入白蓮3.6萬斤。正因爲田多,所以物阜民豐,所以村中地主多。所以1941年,彭墩成爲示範鄉,直屬縣政府管轄。

最後去了倪王廟,第二天是元宵節,估計可以在倪王廟中看到高照燈。倪王廟距離村莊約有百餘米,供着倪氏兄弟。廟前那棵七、八百年的大樟樹,見證着倪王廟的歷史。現存的廟爲民國時期所修。倪氏兄弟和高照燈都被請到建陽城裏去了。灑掃的老婦告知,正月十五是廟會,那天這兒極熱鬧,十里八鄉的人都會來燒香,有盛大佛事。

帶着請聽下回分解的心情,離開昨天的彭墩。

【鄉鎮街道範文】二

我的爺爺是一名農民書法愛好者,在鄰近的河南省永城市茴村鎮有一批志同道合的農民書法家朋友。近年每次回家鄉,爲了讓我接受一番書法藝術的濡染,爺爺總要帶我到茴香鎮走上一遭,遍訪書朋墨友。一來二去,我對有“書法村”美譽的茴村鎮有了一番瞭解。

“耕田有閒醉書法,推敲詩聯偶栽花。豈知陽春欣白雪,下里樂巴人更多。”這首詩的作者和書寫人就是茴村鎮的“布衣堂”堂主楊峯,他是個地道的農民書法家,小時候僅上過3年學,卻練了50年書法,功夫了得。而且這楊峯大伯還有一大雅好,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村中新事,他在幾分鐘內就能吟誦成詩,並揮毫書之、廣散衆人。在茴村鎮文化中心設有8間書法工作室,各有其主,多以“堂”、“齋”命名,楊峯大伯就是其中之一。

茴村鎮文化中心大院是當地農民書法家的主要活動陣地,這裏亭臺長廊、花壇草坪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墨香四溢。這座文化中心是永城市重點扶植、示範的文化項目,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投資近百萬元,是集圖書閱覽、書法研習、文藝演出、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講座、強身健體和青少年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服務中心和書法藝術推廣中心。當地農民書法家在這裏潛心創作,互相交流,並做好對青少年書法愛好者的傳幫帶,爲茴村鎮“書法專業村”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

茴村鎮有着源遠流長而且豐富厚重的文化資源,茴村人愛好書法、傳習書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出生於1919年的茴村老一代鄉土書法家鄭效治老先生,在當地享有盛名,他生前在永城一帶留下的墨刻甚多,以現存的“漢高祖斬蛇碑”和“彭雪楓將軍紀念碑”最爲著名。鄭老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茴村鎮許多中老年書法愛好者大都得到過老人的指點,他當年撒下的書法種子現已開花結果。現在,該村已有8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另有17名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業餘書法愛好者有千人之多,乃名副其實的“書法村。”

“農商爲養生,筆墨以娛情。”隨着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茴村人對書法藝術越來越摯愛,他們不僅要反映鄉土生活,寫出農民內心的願景,更要塑造出藝術個性,彰顯時代光芒。拙樸純真的農家手筆,樸實無華的情感表達,夾帶着些許鄉土味道,一幅幅生動有趣的農民書法作品生動地傳達了“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文化。”茴村鎮上有一個70多歲的黃昌宗老人,每天的工作是騎着三輪車走村串巷賣手工饃,賣完饃回家後便揮毫潑墨。這樣一來,在他家廚房,饃香撲鼻,在他家書房,墨香四溢,這就是黃昌宗老人樂在其中的幸福生活,難怪他會心滿意足地揮毫賦詩,讚美如今的愜意日子呢:“國家昌盛人民富,文化繁榮百姓歡。腳踩黃泥莊稼漢,手持墨筆創詩篇。”老人的詩雖寥寥數語,卻道出了衆多農民書法家的心聲。在茴村鎮這個大村子,就有1000多位像黃昌宗這樣將書法與生活融爲一體的農民書法愛好者,他們種地、做小生意是爲了生計,而研習書法是爲了怡情養心,追求一種更有精神品位的生活。

只有文化的,纔是長遠的;只有生活的,纔是永恆的。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漸有名氣的茴村農民書法家審時度勢,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不斷尋求新的突破,積極探索書法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鏈條化發展的新路子。如今,他們的書法作品重在內涵,重在創新,重在提升,重在質量,產業化發展的探索不僅提升了農民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的檔次,也大大提升了農民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的附加值。近年,在鎮政府支援下成立了茴村鎮書法藝術作品推介中心,年銷售產值達200萬元。

書法專業村的形成還起到了豐富羣衆精神生活、改變鄉村社會面貌的作用。透過開展書法創作、書法交流、書法培訓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茴村鎮打牌賭博、打架鬥毆、鄰里吵嘴的現象減少了,學習科技、練習書法、鍛鍊健身的村民增多了,社會風氣端正了,治安形勢好轉了。現在的茴村鎮,平安富足又高雅幽靜,彷彿正沉浸在墨香四溢的“中國夢”裏,生活格外富有詩意。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大全

【鄉鎮街道範文】三

中國的農莊數以百萬計,而以單門獨戶自成一莊者,惟山西安澤縣宋家莊也。名赫晉中的文化“宋家莊”,落座於安澤縣城南30餘公里處的一個山坳裏。

30年前,宋家莊緣於一位老人的夢想。老人名宋胤枝,現年85歲,1985年從安澤縣百貨商店經理崗位上退休。對農莊一往情深的他,不願留在縣城享清福,而是深深地眷戀着大山堖樑上的那個農家小院。他不顧子女的勸阻,毅然落歸到他親手建造的已有40年曆史的石窯裏。

目睹了山區村莊的閉塞和落後,多年來,宋胤枝把主要精力和家財都投入到了莊園文化建設上。1993年,宋胤枝在石窯頂上安裝了衛星地面接收站,他經常把周邊的鄉親們叫來看電視,讓村民瞭解黨和國家的新聞大事。爲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打2000年起,宋老每年農曆四月還自費請戲班,唱上4天大戲,以接待周邊的四鄉八鄰。

近30年間,宋老利用外出辦事和看望子女之機,陸續購買了多種圖書,訂閱了六七種報紙。他還給在外工作的兒女們立下規矩:回家探親不拿別的,只要帶書。他騰出兩間窯洞,建立了“宋胤枝家庭圖書室”和“閱覽室”。如今,他的書屋裏有政治書籍、歷史演義、法律知識、農村實用技術、科普讀物、醫學保健、地圖、對聯、文化教育、文摘雜誌、畫報等20餘類、1.1萬多冊。

宋老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對書籍是鍾愛有加。他在院牆上寫着這樣一段話:“書是什麼?書是瞭解世界的視窗,書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叛你”。他常說“有書便是寶,無書不神仙”。

圖書室自開辦後,前來借閱的本村和鄰村村民絡繹不絕,有時宋老還會親自送書上門。逢節假、雙休,書屋更是成了農家孩子們的樂園,除了閱覽圖書外,有的是來學習宋老整理的名言、警語,有的則聆聽他講述歷史典說。多年來,曾經在那裏借書讀書的青少年,有的走進了高等學府的校門,有的成了身懷一技之長的專業戶。

宋胤枝創建的莊園文化,漸有名氣後,老人深感自己肩上的壓力——怎樣才能拓展更大的莊園文化空間?經過思謀,他突發奇想:多寫些標語,營造一下文化氛圍,將莊園文化的“魂”與“體”融合在一起,不是更好嗎?於是,出自宋胤枝之手的“標語”就遍佈了莊園的角角落落。

院內有3眼石窯,中房檐上懸掛着“宋胤枝家庭圖書室”牌匾,右面一間的房檐上懸掛着“要知天下事,勤讀古今書”牌匾,左面一間的房檐上懸掛着“讀書破萬卷,下筆落羣英”牌匾,兩眼石窯中間的牆壁上書寫着“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環視小院,目及之處“標語”比比皆是。正中石窯的屋檐處寫着“居深山心連天下,搞綠化造福後代”;石窯大門兩側寫着“花木清香庭草翠,琴書雅趣畫堂幽”;石窯牆壁上寫着“莊栽千棵樹,家藏萬卷書”;院牆上寫着“少說空話大話假話,多做好事實事真事”。

走出石窯,對面是一座小巧玲瓏的涼亭。涼亭內置一毛澤東石膏像,後面的臺階旁插有木板,上面寫着“讀書不怕多,多怕不讀書”;“業精於勤,忠厚待人”;“天地有正氣,院亭沐春風”。

告別宋家莊和宋胤枝老人,不禁讓人感而慨之,中國數以千萬計的村莊更需要的是精神文化。宋胤枝老人以其綿薄之力,不僅打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莊園,構建了一方農村文化之“載體”,更鑄就了一方農村文化之“魂”。倘舉國能有千萬個宋胤枝式的文化活“愚公”,那麼,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又豈止一座文化“宋家莊”?

佇立涼亭,環顧院落,整個莊園就成了清新秀美的世界,與院外荒涼貧瘠的山溝襯比,宛若世外桃源。好一個當代活的文化“愚公”,此處分明是一座農民文化的營養站,是一處先進文化的教育基地!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