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上海博物館導遊詞範文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7W

上海博物館導遊詞是怎樣的?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上海博物館導遊詞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開場白,向大家打招呼以及簡短的自我介紹即可,主要內容以介紹博物館的珍貴藏品和它背後的歷史故事爲主,最後結尾表達美好祝願。

上海博物館導遊詞(一)

大家好,歡迎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的人類文明的視窗,而上海博物館是上海乃至中國向海內外公衆展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視窗。

上海博物館是位於上海市人民廣場南端,該館創建於1952年,是上海市市領導決策,支援和海內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經過兩年時間建設,最終落成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國內大型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作爲上海城市文明的標誌,與上海地位相適應,所以系設計方案都是十分嚴格。經篩選,採用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刑同和副總設計師主持的設計方案。

新館佔地33畝,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原來的上海博物館只有4個陳列館,現在增擴至10個陳列館和1個專館。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4倍。有11個長期展覽的陳列館如:青銅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銅器館、陶瓷館和雕刻館正式對公衆開放。

我們現在站在博物館大門前,看一下這個新館的造型,它的設計是方形基座與圓形放射型相結合,有着鮮明的空間感。“方”象徵着四面八方,“圓”着意文化淵源之循環往復,這個館的四座“拱門”弧線,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整座建築猶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如果從高空中俯瞰,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個圓盤形的屋頂恰似一面巨大漢鏡。不僅蘊含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天圓地方”,凝聚着中華文明結晶,更體現了我們是基於現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感。新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市現代化的跨世紀標誌性建築之一。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座上海新博物館,一同感受我國中華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舊之中。博物館的大廳地鋪青磚,牆飾米黃色花崗岩,大廳中央地面鑲有古樸碩大的寶相花圖案。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青銅器館”。

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將荔枝灣方圓幾百畝地買下,大興土木修亭葺臺,建成嶺南第一名園,並提名爲“海山仙館”。經過多年變遷,當年的風貌已蕩然無存。1998年,由政府出資,開始了“海山仙館”的主樓“貯蘊樓”的重建,並由已故著名建築園林大師莫伯治負責設計。以下是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廣東西關景點之海山仙館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青銅器文化是記錄奴隸社會的形象載體。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門類齊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代、各地區成系統的收藏來講,上海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館尤以長篇銘文同歷史著錄的重器爲特色。而這個青銅器館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工藝發展的完整體系同中國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參觀完之後,西面還有一處院落是新四軍竹溝留守處舊址。這處院落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央承認的,對外有牌子,所有在竹溝的機構和黨、部隊的活動都是依託新四軍竹溝留守處的名義開展的。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紅銅加入錫、鉛,成爲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也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

後面這位是肖邦,他是世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不滿20歲就已經成爲華沙公認的鋼琴家,被譽爲“第二個莫扎特”,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爲“鋼琴詩人”。

中國青銅工藝的時代跨度,大致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戰國時代,可分爲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等幾個階段。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是以禮器爲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劃歸爲五大類,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飾物)、樂器、兵器、工具和貨幣。

剛剛大家已看過青銅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的鼎盛期。青銅器的鼎盛期是從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鑄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鑄作,品種之多系空前絕後的。這時期的青銅器上大多裝飾獸面紋同各種動物紋,瑰異莊嚴,神祕莫測,這些都是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這個“簋”,在古代是用來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狀或方或圓,在當時是貴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後來又逐漸流傳到民間,而我們民間更有“九大簋”之說。何謂“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時候好豐盛,有九個大簋裝放菜餚食物。古時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慣稱盛宴爲“九大簋”。在“九”與“簋”之間還加個“大”字,不單指多,而且含有極其豐盛、隆重意思。人們所講的“簋”,是指可裝五至六斤米飯之“大碗”。按現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極言其飯菜之豐盛,誇耀其筵席規格之高。

傳統“九大簋”的九道菜已經演變成我們現代“九大簋”的這九道菜,分別是: 1.蝦米燉冬菇; 2.豬皮膠燉田鴨; 3.南乳冬筍燉花腩; 4.白切雞;5.柴火燉大白菜; 6.荷蘭豆炒雙魷雞雜; 7.蒜蓉燉海蜆; 8.扣肉煲; 9.咕嚕肉。

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聽我講了這麼多美味的菜餚大家是不是也想品嚐一番。大家看一下這個,這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第二大器“大克鼎”。它是於1890年在陝西扶風出土,重201.5公斤。最爲珍貴的是它內腹壁鑄銘文290個字,記載了大貴族頌揚其祖先師華父輔助周王的功德、周夷王賞賜他命服、土地及奴隸等史實。

革命的失敗使中共中央認識到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在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否決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路線,7月13日,發表了“中共中央對政局宣言”,確定了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總方針。後來在七月中旬,中共根據九江同志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並派周恩來同志代表黨中央領導這次起義,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準備南昌起義的同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在軍隊中的“清共”活動。1927年七月24日,張發奎通知葉挺,賀龍上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當時,得知會議內幕的葉劍英由廬山趕至九江,在九江甘棠(tang2)湖的一條小船上與葉挺,賀龍商定,不去廬山開會,轉道去南昌。

前面的是青銅工藝的轉變期。再往前走,就是青銅器鑄造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峯的更新期。在這時期的青銅器的禮器特性逐漸消失,而且相當一部分轉化爲日常生活器用。

大家看一下這些都是近年搶救的14件晉候酥編鐘,大的52cm,小的22cm。銘文記載了晉獻候在周宣王率領下進行戰爭中,殺敵數百,擒獲俘虜多批,因而受到周宣王親臨賞賜。還有這個,由馬館長從香港搶救回國的西漢早期錯金銀鳥篆書銅壺,這個壺是諸侯王的用器,但可惜的是這個壺失去了一個蓋,它代表了西漢時期青銅器金銀錯工藝的最高水準,屬一級文物中特殊精品。

大家一邊參觀有關古代青銅器鑄造過程的模擬陳列和制瓷工藝的方法,一同隨我走進另一個館-—“陶瓷館”。

陶瓷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陶器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距今8800年前的江西省萬年縣已有古人制陶足跡。在這裏展示了不同時期陶器文化,歷史文物。在唐代以前,陶器的製造,從選料,色彩,工序上都比較單調。一直到唐代,“唐三彩”的出現也標誌着我國陶瓷進入了絢麗多彩的階段。“唐三彩”是以鐵、銅、錳、鈷等金屬原料爲呈色劑,在低溫氧化中燒成黃、綠、褐、紫等多種色彩。以前的唐三彩主要是作爲陪葬品,以馬的形象最生動,而駱駝也常見。好像這頭駱駝馱着貨物,在行進中仰首嘶鳴,兩隻駝峯左右分開,這普通的生理特徵,被永恆地保留下來。

現在請大家看遠出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着“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爲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之後,他革職戍守新疆伊犁。當時路經西安,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待會兒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爲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爲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還有宜興的紫砂器也是名聞天下的。宜興是中國的“陶都”。紫砂茶具是由陶器發展而成的,而宜興燒製的紫砂器質地細膩,堅硬而耐寒耐熱,泡茶不失原味,還能保持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顏色以赤褐色、淡黃色和紫黑色多種,造型多樣,是泡茶首選器皿。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好的紫砂器價值不菲,我們所看見的大多是明清時名人名家所作,甚爲珍貴。

除陶器外,這裏還向人們展示了我國獨特創造發明的瓷器。這裏主要展示的是瓷器的發展和燒製瓷器的設備DD窯,以及瓷器製品的展覽。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類文明又一偉大貢獻。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由青瓷的生產,但大多是陪葬品,而且在造型上仿製青銅器。好像這件商代青釉弦紋尊也屬陪葬品,但這可以說是現存原始瓷器中器形完整、釉汁勻淨的上品。

一直到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繁榮時期,呈現出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和龍泉、耀州、磁州、建陽、吉州窯等百花齊放的局面。汝窯窯址位於河南寶豐縣,史五大名窯之首,爲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專燒青瓷,供宮廷用;定窯在河北曲陽縣,瓷器多以白瓷爲主,且多采用金屬包邊;官窯,聽名字都想到是皇室官府所開的,現在大家所見的都是南宋官窯瓷器,大家看這些窯器,用料講究,製作工整,佈滿細碎紋片,口沿釉薄處隱露紫褐色胎,足部露胎呈黑色,俗稱“紫口鐵足”;還有這些哥窯燒製而成的,由於燒製過程中產生的缺陷而造成一種瑕疵美,被人賦以“金絲鐵線”、“網格金線”,這件哥窯汝釘足洗堪稱哥窯代表作。

一直到元代,江西景德鎮成爲我國制瓷的中心,景德鎮也被稱爲“瓷都”。景德鎮的瓷器工藝的成熟與發展,結束了原有以青瓷爲主流的傳統,開創了以青花爲主流的彩色釉發展道路。青花的優點是着色力強,髮色明快;藍花白地,素雅明淨;青花爲釉下彩繪,有釉保護,永不退色。

清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峯,尤以康、雍、乾時期爲突出。釉上彩分五彩、鬥彩、粉彩和琺琅彩。五彩瓷器以“康熙五彩”最爲突出,造型豐富,除紅、黃、綠三色,還發明瞭釉上藍和黑色,這件五彩百鳥朝鳳盤,器形規整,畫面生動,實爲五彩佳作。

最後,陶瓷器館還有古代瓷器製作坊和窯爐的模擬陳列。透過參觀,可以對我國古代瓷器製作工藝與窯爐式樣、功能有個概略的瞭解。

上海博物館導遊詞範文

上海博物館導遊詞(二)

大家好,歡迎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的人類文明的視窗,而上海博物館是上海乃至中國向海內外公衆展示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視窗。

上海博物館是位於上海市人民廣場南端,該館創建於1952年,是上海市市領導決策,支援和海內外各界的慷慨捐助下,經過兩年時間建設,最終落成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國內大型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作爲上海城市文明的標誌,與上海地位相適應,所以系設計方案都是十分嚴格。經篩選,採用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刑同和副總設計師主持的設計方案。

新館佔地33畝,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地面高度系29.5米,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原來的上海博物館只有4個陳列館,現在增擴至10個陳列館和1個專館。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4倍。有11個長期展覽的陳列館如:青銅器、陶瓷、雕刻、玉器和少數民族工藝品等。而1995年先有青銅器館、陶瓷館和雕刻館正式對公衆開放。

我們現在站在博物館大門前,看一下這個新館的造型,它的設計是方形基座與圓形放射型相結合,有着鮮明的空間感。“方”象徵着四面八方,“圓”着意文化淵源之循環往復,這個館的四座“拱門”弧線,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整座建築猶如一尊放大有耳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如果從高空中俯瞰,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個圓盤形的屋頂恰似一面巨大漢鏡。不僅蘊含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天圓地方”,凝聚着中華文明結晶,更體現了我們是基於現代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感。新上海博物館是上海市現代化的跨世紀標誌性建築之一。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座上海新博物館,一同感受我國中華五千年文明,投入追古依舊之中。博物館的大廳地鋪青磚,牆飾米黃色花崗岩,大廳中央地面鑲有古樸碩大的寶相花圖案。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青銅器館”。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青銅器文化是記錄奴隸社會的形象載體。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門類齊全,器物精湛。以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代、各地區成系統的收藏來講,上海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不相上下。上海博物館尤以長篇銘文同歷史著錄的重器爲特色。而這個青銅器館充分反映了中國青銅工藝發展的完整體系同中國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紅銅加入錫、鉛,成爲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也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

中國青銅工藝的時代跨度,大致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戰國時代,可分爲初始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等幾個階段。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是以禮器爲主,其形制大概可以劃歸爲五大類,即日常用器(炊器、食器、酒器、飾物)、樂器、兵器、工具和貨幣。

剛剛大家已看過青銅器的初始期和育成期了,下面等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青銅器的鼎盛期。青銅器的鼎盛期是從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鑄作精湛,而且都是成套的鑄作,品種之多系空前絕後的。這時期的青銅器上大多裝飾獸面紋同各種動物紋,瑰異莊嚴,神祕莫測,這些都是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就好像這個“簋”,在古代是用來放置食物的器皿。形狀或方或圓,在當時是貴族的食器或祭器。但後來又逐漸流傳到民間,而我們民間更有“九大簋”之說。何謂“九大簋”呢?意思是筵席的時候好豐盛,有九個大簋裝放菜餚食物。古時祭祀,通常都是“二簋”、“四簋”、“八簋”,但有些地方慣稱盛宴爲“九大簋”。在“九”與“簋”之間還加個“大”字,不單指多,而且含有極其豐盛、隆重意思。人們所講的“簋”,是指可裝五至六斤米飯之“大碗”。按現代人的食量,“九大簋”可供一百幾十人享用。由此可知,“九大簋”是極言其飯菜之豐盛,誇耀其筵席規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