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3.02W

《活着》讀後感心得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活着》讀後感心得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活着》這本書講了哪些內容,第二個就是要描寫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哪些知識,第三個要描寫這本書蘊含了哪些道理。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1

“人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並不是爲了其他任何事情活着。”餘華如此寫道,我感到有些寒冷,雖然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反駁這句話。

一般來說,人睡着年齡的增長擁有的一切逐漸增多。作者在這篇傑作裏表達於此相反的觀點,人在童年的時候是擁有一切,然後慢慢的失去一切,最後老無所依地死去。如此去講述一個人的一生未免過於殘酷,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擁有富貴,有一個“上輩子嗷了一生”纔有的好老婆。然後所有的一切一點點的離他而去,作者作爲這個故事的上帝是否無動於衷,還是說從一開始一切便已失控。不管如何我看到有慶那樣死去的時候心裏格外難受。金庸說他在寫某些情節的時候會痛苦,餘華也會爲了主角而哭嗎?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如作者所說“是深感幸福”?不想討論意義之類的,但只是爲了把“一個故事講得如此之好”是否能夠讓人接受,不過最有趣的是主角的名字居然叫做“富貴”。

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爲存在就是一切,那麼這麼小說這這一觀點的最好註腳了。但薩特還說過“人的全部意義在於行動”爲何在這個故事裏卻是如此的無力?我們無法將其歸結爲時代,不然這本書就右傾得太厲害。我只能說餘華同志隱藏得太好,作爲一個純粹的講述者,他無可挑剔,能夠將語言運用得如此本土化,不做第二人想。全篇沒有看到作家跳出來評論,只是爲了故事而故事。不管怎樣,我願意給這本小說以極高的評價,我沒有看過餘華其他的`作品,但這部《活着》無疑已有了名著的水準。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2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餘華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爲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着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着。

我以前也總覺得爲了活着而活着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裏。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着就是活着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義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3

《活着》是一部講述從解放戰爭後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淚的內涵和親情友情的可貴。看完《活着》,作爲讀者,我卻灑下了數不清的淚水,有感動,有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觸動我心靈的人生真諦。從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承載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貴年輕時頑劣不羈,嗜賭成性,十年如一覺,他享受到了世間的溫柔與富貴,棄家人的苦心勸說於不顧,終於將將家產全部敗光,隨之而來是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的噩耗。生活的殘酷與窘迫讓他徹底從虛無縹緲的夢境中驚醒過來,卻又被國民黨抓了當壯丁,經受過槍飛彈打的痛苦,在福貴心中,家鄉的月亮纔是最圓最亮的。

有幸他於戰場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敗不堪的生活卻讓苦難繼續上演,親人們的相繼離世成爲他心中永遠流血的傷口。

我無法想象他是怎樣用那雙佈滿老繭的雙手撥開一片黃土地,將親人連同自己的絕望埋葬在地下。暮年之時,與一頭老牛相守,在一抹燦爛的夕陽中引吭高歌,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正是對福貴一生的詮釋,聽起來是多麼的淒涼與不堪。世間的溫暖多情,冷漠與悽苦讓他留戀忘懷;動盪和苦難,平靜和快樂的一生正是我們每個人走過的一生,無需過多的解釋,只要好好的活着。

書中還有許多觸動心靈深處的情景,想起年僅12歲的鳳霞被父親送到富人家做傭人時,我忍不住淚流滿面,也許是因爲同情鳳霞坎坷的命運,也許是感激我們現在擁有美好陽光的生活;因爲我們從來沒有忍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生活,更不知道爲了生存而不顧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們應該慶幸,活在了這個嶄新的時代,在新的時代裏,我們展現給他人更多的應是積極與不解的奮鬥。眼淚只會增加我們前行的重量,而豁達坦然的接受纔是人生快樂的信條。

羅曼、羅蘭曾說過:人生應該有兩盞燈,一盞是勇氣的燈,另一盞是希望的燈我真心覺得福貴是苦難中的倖存者,他心懷這兩盞明燈,指引着他堅定的走下去。無論是有慶輸血時蒼白的面龐,還是鳳霞被迫送走時簌簌的淚水,一切的不幸都被放下,埋藏在心靈最深最靜的角落裏。

福貴經歷過的苦與痛猶如一杯苦不堪言的苦丁茶,入口時是掩蓋不了的苦澀瀰漫在嘴角;當回首滄桑年月時,會感覺到清香與甘甜,就像剎那間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香氣。就是這樣美妙,福貴用行動向我們闡釋了生活的真理:人生的道路,即使坎坷難行,你也只有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最終無悔而去。

餘華用一位農民淒涼的一生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可貴,生命的窘迫絲毫不會降低親情友情愛情的濃度,最重要的是擁有了快樂,多快樂一分鐘,生命就少了一分遺憾。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4

早上泡在圖書館看完了餘華的《活着》。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爲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着;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爲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和文化大革命……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着頭暈,我好像觸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着,只能眼睜睜看着,心發憷。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着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爲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爲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爲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着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裏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着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裏流着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着》便是的幸運,亦是的勇氣。

《活着》讀後感心得範文5

用了三個晚上讀完了《活着》這本書,當時真是感慨良多,現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字,略記一下我的思緒。

對餘華的關注也是因爲別人,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餘華的筆下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另一種人生。

對於這本書,早就想讀了,只是當時沒有找到,於是先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不同的故事卻又有着某種相似。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小學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已經完成長篇小說4部,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8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等。現爲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這本書以一個故事的講述作爲脈絡,我作爲一個旁聽者,和觀衆一起聆聽着故事親身體會者的講述。主人公叫做福貴,典型的中國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輩的寄託。福貴的家人當然也是想他能夠大福大貴,可真的是這樣,就不會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夠決定一切,那麼中國會減少多少悲劇啊,可是寄託只是寄託,和現實還是有很多難以企及的差距。年輕的福貴生活放蕩,紈絝子弟可以說,家境優越,地主父親。可是越是這樣的家庭就越難有優秀的兒女,福貴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揮霍,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妻子的心傷…終於有一天,他把家業敗光了,輸在了賭博上,輸給了龍二。爲了還債,父親賣了家業,搬出了祖宅。然後父親去世了,或者說是被他氣死的,接連的不幸還在繼續…

一個人只有有所經歷纔會有所成長,彷彿福貴也就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向龍二租了五畝地,然後開始了未來的生活。所謂禍不單行,岳父帶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親和幼小的女兒。不久妻子帶着剛出生的兒子回來了,一家人團圓。其實無論多麼不幸,只要有愛就還是會有幸福的。又過了不久,母親病了,妻子安排福貴到城裏請醫生,可是意外又發生了。陰差陽錯間他進了軍隊,開始了幾年的膽戰心驚,後來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也解放了福貴。回到家裏的福貴,母親去世了,可愛的女兒也因爲一場病而又聾又啞…

生活還在繼續,此刻的福貴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國的歷史,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沒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殘喘,無異於行屍走肉。雖然沒有了物質財富,但還有天倫之樂,還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貧苦的生活困擾着每個普通中國人,包括福貴一家。兒子有慶,到了一定的上學年紀,他們爲了有足夠的錢,決定將女兒鳳霞送給別人撫養,後來給了別人當傭人。但是與鳳霞的愛,還是讓他們決定留下鳳霞,一家人一起,什麼困難都可以戰勝。很快到了大躍進時期,此刻的妻子因爲常年勞累得了軟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爲他卻又過着如此艱辛的生活。有慶和鳳霞都是懂事的孩子,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絕對的,因爲善良,有慶爲縣長夫人輸血結果因爲醫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讓年輕的有慶因爲失血過多而死亡。當然最早知道這個噩耗的是福貴,雖然他極度忍受不了,但爲了妻子和女兒,他還是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地裏,找個藉口安慰還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腳步還是暴露了事實,妻子還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爲妻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可奇蹟還是發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沒有了兒子,女兒還是他們的牽掛。因爲又聾又啞,到了出嫁年紀的鳳霞只能在羨慕中和別人的閒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終於有一天,女兒迎來了她的春天。雖然這個女婿是個偏頭,但是女兒與他兩情相悅,這就足夠了。而且這個女婿還真的是個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風風光光地娶走了鳳霞,兩個人生活還算不錯。福貴和家珍都很滿意,有一天女兒女婿告訴他們他們也有了愛的結晶,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可是鳳霞的生產卻帶走了她的生命,還是在那家醫院,那個奪走有慶生命的醫院。

家珍不久之後也去世了,因爲病魔,因爲傷心,因爲無牽無掛。只剩下他,女婿,還有女兒的孩子,苦根。二喜帶着苦根每天工作,懷念鳳霞。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夾死了。當他趕到那家小小的醫院,已經見不到二喜的最後一面了。帶着苦根,生活還是要繼續。

苦難已經經歷太多,就不會因爲苦難的深入而有所難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個苦孩子,沒見過母親的芳顏,不久父親又去世了。

可是命運還是沒放過他,因爲貧窮,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難吃到的豆子撐死了。這種死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可笑,可是透過表面卻有難以言盡的淒涼。

於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獨的存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來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經不再痛苦了,因爲他所愛的人都已經遠離痛苦了。

後來,他的伴侶變成了一頭牛,至少這樣他就不會孤單了。人生的最後時光,和一頭牛相伴,他也學會了自娛自樂。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沒有一個人相伴,爲了死去的親人,愛人,還是要繼續活着…

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捨不得,該是你的誰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誰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義就好,還是有很多不好表達…

我們都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