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IT科技 > 

螽斯|詩經賞析

欄目: IT科技 / 發佈於: / 人氣:3.04W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翻譯過來就是 蟈蟈張翅膀,羣集低飛翔埃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正興旺埃 蟈蟈張翅膀,羣飛嗡嗡響埃你的子孫多又多,世代綿延長埃 蟈

詩經賞析:螽斯

螽(zhōng)斯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後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麼,六組疊詞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詩經》運用疊詞頗爲尋常,而《螽斯》的

選自:《詩經》

首先,針對你說的古音,只能是中古音,因爲上古音的調值已經不可考。根據宋本廣韻 振: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眞 側鄰 章 眞A 平聲 眞 開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

螽(zhōng)斯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後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麼,六組疊詞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詩經》運用疊詞頗爲尋常,而《螽斯》的

羽,詵詵(shēn shēn)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zhōng)斯羽,薨薨(hōng hōng)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zhōng)斯羽,揖揖(yī yī)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斯,是先秦時代的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

【讀音】:zhōng sī 【釋義】:綠色或褐色昆蟲,善跳躍,吃農作物。 【造句】: 1、而由此產生的成語“螽斯衍慶”便成了喜賀子孫滿堂的吉祥 2、屬於直翅目、螽斯亞目、穴螽科,也叫竈馬蟋,斑竈馬。 3、螽斯衍慶千丁旺,顯達光明早讀書。 4、白天開

前兩句描寫,後兩句頌祝,以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爲特色,是先民爲祈求多子多福而吟唱的民歌。

張開翅膀。 出自國風-周南-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註釋: 1、螽(zhōng終)斯:或名斯螽,一種直翅目昆蟲,常稱爲“蟈蟈”。一說“斯”爲語詞。 2、詵(shē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在詩經國風中,螽斯,草蟲,阜螽是什麼動物

螽斯應該是出自周南螽斯篇?螽斯的意思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蝗蟲,還有草蟲、阜螽是出自召南草蟲篇,草蟲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蟈蟈,阜螽是現在的蚱蜢,還有樓主問的蘩,是出自周南采蘩篇的,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白蒿,很開心用我知道的知識幫助你,如果有疑問,可以追問,共同學習

您好,請問您在詩經螽斯中的揖揖讀jíjí還是讀yīyī?

讀jíjí

揖(jí集 古音)揖:會聚的樣子。揖爲集之假借。

請問能否列舉一下詩經中出現過的表達祝福的字或詞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既是承諾還可以用於對感情婚姻的祝福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祝人子孫衆多

【賞析】

“子孫”,是生命的延續,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華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觀念,在堯舜之世已深入民心。《莊子·天地》篇有“華封人三祝”的記載:堯去華地巡視,守疆人對這位“聖人”充滿敬意,衷心地祝願他“壽、富、多男子”。而再三頌祝“宜爾子孫”的《螽斯》,正是先民這一觀念詩意地熱烈抒發。

關於詩旨,《毛詩序》雲:“《螽斯》,后妃子孫衆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衆多也。”點出了詩的主旨,但拖了一個經學的尾巴。朱熹《詩集傳》承毛氏之說。還作了“故衆妾以螽斯之羣處和集而子孫衆多比之”的發揮,沒有貫徹其“《詩》作詩讀”的主張。對此,姚際恆一併認爲“附會無理”(《詩經通論》);方玉潤進而指出:詩人措詞“僅借螽斯爲比,未嘗顯頌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詠詩詞,當能得諸言外”(《詩經原始》)。確實不可泥求經傳,而應就詩論詩。

體會意象,細味詩語,先民頌祝多子多孫的詩旨,顯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飛蝗產卵孵化的若蟲極多,年生兩代或三代,真可謂是宜子的動物。詩篇正以此作比,寄興於物,即物寓情;“子孫衆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謂。就詩語而言,“宜爾子孫”的“宜”,有“多”的含義;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古文宜作■(上宀中多下一),竊謂宜從多聲,即有多義。‘宜爾子孫’,猶雲多爾子孫也。”而六組疊詞,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羣聚衆多之意。易辭復唱,用墨如潑,正因心願強烈。就詩篇編排而言,前篇《樛木》祝賀新婚幸福,此篇繼而祈頌多生貴子,不僅順理成章,或恐正是編者苦心所繫。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後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麼,六組疊詞的巧妙運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方玉潤《詩經原始》評曰:“詩只平說,難六字煉得甚新。”《詩經》運用疊詞頗爲尋常,而《螽斯》的獨特魅力在於:六組疊詞,錘鍊整齊,隔句聯用,音韻鏗鏘,造成了節短韻長的審美效果。同時,詩章結構並列,六詞意有差別,又形成了詩意的層遞:首章側重多子興旺;次章側重世代昌盛;末章側重聚集歡樂。由此看來,方氏的評語似可改爲:詩雖平說,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煉得甚新,詩意表達圓足。另外,在朱熹《詩集傳》中,《螽斯》是比體首篇,故用以釋比。其實,通篇圍繞“螽斯”着筆,卻一語雙關,即物即情,物情兩忘,渾然一體。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說是《詩經》中不多見的象徵性意象。

詩經從第1-10首古詩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爲絺爲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寘 通:置)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173人評分) 8.3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采采芣苡,薄言採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望採納

古人爲什麼喜歡鳴蟲?

中國最早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經》(清朝刻版)

倪方六

進入秋天,大自然中最活躍的當屬鳴蟲。鳴蟲與古人的生活密切相聯,二十四節氣中的很多節候都是根據鳴蟲的表現來定義的。如立夏“螻蟈鳴”,夏至“蜩始鳴”,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蟬鳴”,秋分“蟄蟲坯戶”,霜降“蟄蟲鹹俯”??那麼,古人爲什麼對鳴蟲情有獨鍾?爲什麼將鳴蟲視爲“靈蟲”?蟈蟈、蟋蟀、油葫蘆爲什麼被並稱爲“三大鳴蟲”?促織、夜鳴蟲、地喇叭等別名是怎麼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用蟲鳴治療失眠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南宋宰相賈似道爲何被稱爲“蟋蟀宰相”?

古人爲什麼視鳴蟲爲“靈蟲”?

《詩經·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古人對鳴蟲的關注在先秦時即已開始,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多首詩寫過鳴蟲。《國風·豳風》的《七月》一詩就曾提到蟬、蚱蜢、蟈蟈、蟋蟀等多種鳴蟲。如,“四月秀?,五月鳴蜩”:陰曆四月份植物遠志結籽,五月蟬(知了)開始在樹上鳴叫。再如,“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陰曆五月蚱蜢開始伸腿鳴叫,蟈蟈則在六月動起了羽翅,秋七月田野裏有很多蟋蟀,到八月份鑽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十月鑽到牀底。從《詩經》的描寫可以看出,先秦時鳴蟲已融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於男女之情感。《國風·召南》裏的《草蟲》一詩就曾借鳴蟲表達男女之間愛的感覺:“??翰莩嬀???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草蟲??涸諉?校?乞燜拇υ詒奶?>夢醇?叫納先耍?鬧杏淺畈話材?。

古人爲什麼喜歡鳴蟲?當然與其善鳴有關,也有《草蟲》詩中那份纏綿和寄託,但更重要的是蟲子身上驚人的繁衍能力帶給古人的一種驚奇和想象。以螽斯(蟈蟈)爲例,古人認爲這是一種靈蟲,“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多子多福的古人自然對其十分迷信。《詩經》中的《螽斯》就特別強調了“宜爾子孫”一語:“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蟈蟈張開翅膀,在低空羣飛;子孫衆多,預示家族興旺。

古人因此認爲“螽斯衍慶”。而繁殖能力超強,這是自然界中“蟲家族”的共同特點,即便令人討厭的蚊蠅都有這本事,所以古人專門用表示子嗣衆多的“昆”字來定義“蟲家族”,稱爲“昆蟲”。

古人如何賞鳴蟲?

《開元天寶遺事》:

“以小金籠捉蟋蟀”“夜聽其聲”

古人喜歡鳴蟲,進而形成了一種濃濃的“蟲趣”和豐富的“蟲文化”。

自然界善鳴的蟲子很多,古人最喜歡的主要有蟬、蟋蟀、蟈蟈、扎嘴、油葫蘆、金鈴子等,多屬昆蟲綱中的“直翅目”。

從史料記載來看,蓄養鳴蟲最先似乎是在皇帝后宮流行的。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玄宗李隆基的後宮就流行賞鳴蟲:“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之也。”王仁裕如上所記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玩蟲記載,有人因此推測中國人玩蟲始自唐朝,也可能更早。

王仁裕所記是否可靠?應該不虛,後宮深似海,“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而唐玄宗的嬪妃尤苦。據白居易《新樂府·上陽白髮人》詩原注,天寶五載以後,楊貴妃專寵,對其他嬪妃們來說,金籠裏的蟲鳴無疑是賴以打發孤寂無聊日子的一種方式。

民間認爲蟲鳴可治療失眠症。傳說,唐太宗有失眠苦惱,畫家閻立本奏入眠祕方——夜聽蛐蛐,果然見效,從此唐朝後宮蓄養蛐蛐成風。蛐蛐即蟋蟀,是古人蓄養的主要鳴蟲之一,與蟈蟈、油葫蘆並稱爲中國“三大鳴蟲”,促織、夜鳴蟲、地喇叭等別名皆因其鳴聲而來。

蟬鳴也是古人喜歡聽的一種叫聲,唐詩中有大量的詠鳴蟬詩句,連唐太宗李世民都寫過一首著名的鳴蟬詩《賦得弱柳鳴秋蟬》:“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微形藏葉裏,亂響出風前。”當年唐長安還出現了養鳴蟬“鬥聲”之風,以蟬的鳴聲長短來賭輸贏。

爲了讓鳴蟲根據人的需要來鳴叫,古人發明了不少“誘叫”之術,利用鳴蟲對異物、異體、聲、溫、光等敏感的現象,誘發蟲鳴。如在雄蟲中放進雌蟲,爲了表現,雄蟲就會使勁地鳴叫。爲了聽到理想的蟲鳴,有人還在鳴蟲的翅膀上點藥,鳴聲就會改變,行話稱作“藥叫”,這在明清兩朝的京城蟲家中間很流行。

古人“鬥蟲”始於何時?

《負喧雜錄》:

“鬥蟄之戲,始於天寶間”

除了欣賞美妙的蟲鳴,古人的“蟲趣”還有看蟲形、觀蟲勢。什麼樣的蟲子最好,怎麼看出是好蟲?用現代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給蟲子“約架”,古人叫作“鬥蟲”。

鬥蟲,是古代玩蟲者最熱衷的活動,讓自己蓄養的鳴蟲“互鬥”,與朋友的鳴蟲“賽鬥”,是古代鬥蟲的兩種主要方式。鬥蟲以鬥蟋蟀最爲出名,以賽鬥最爲流行。一般認爲,“鬥蟲”也是從唐朝宮中開始的。“真青猛戰大紅袍”的民間故事,說的就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宮中設蟋壇,比鬥蟋蟀之事。

南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鬥蟄之戲,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爲籠而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這裏的“蟄”,就是蟋蟀。

鬥蟋蟀往往從大暑節氣玩起,一直玩到深秋。鬥蟲起初是圖個好玩,後來漸漸變壞了——透過鬥蟲*。南宋姜夔詠蟋蟀詞《齊天樂》前面的小序稱:“蟋蟀,中都呼爲促織,善鬥。好事者或以二三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爲樓觀以貯之。”

南宋時最會鬥蟋蟀的高手當屬官居宰相高位的賈似道,中國最早的一部研究蟋蟀專著《促織經》就是他寫的,賈似道因此有了“蟋蟀宰相”的外號,民間戲稱他爲“賈蟲”。

到明清時,鬥蟋蟀之風颳遍全國各地,尤以京城玩蟲最負盛名。據明劉侗、於奕《帝京景物略》,秋七月京城有風俗:“是月始鬥促織,壯夫士人亦爲之。鬥有場,場有主者,其養之又有師,鬥盆筒罐,無家不貯焉。”鬥蟲被老北京視爲“京秋雅戲”。宮裏鬥蟲更是熱鬧,連不少太監都是鬥蟲高手。明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是月(秋七月)也,吃鰣魚爲盛事。賞桂花,鬥促織。善鬥者,一枚可值十餘兩不等。各有名色,以*求勝也。”

到清朝時,鬥蟲甚至成了民間的一種謀生手段,俗稱“露天職業”。鬥蟲隊伍也擴大了,除了蟋蟀,蟈蟈、黃鈴等也爬進了“鬥場”。

古人所玩鳴蟲都是從哪來的?

《促織經》:

“初秋時,於綠野草菜處求之”

有玩家認爲,玩鳴蟲的最大樂趣並不在“聽”,也不在“鬥”,而在“捉”。捉蟲有“晝捕”與“夜捕”兩種。晝捕就是白天捉蟲,一般在午後進行,順着蟲鳴而去。夜捕則是從晚飯後開始,尤以下半夜最易得手,此時蟲鳴最起勁。但夜捕想得到好蟲不易,善捕鳴蟲的行家圈內稱“蟲把式”,他們會在夜晚聽野外蟲鳴,記清方位,等白天去捕,如蟋蟀這類鳴蟲愛伏於碎磚瓦片縫隙,或是枯葉下面,一般翻開瓦片後多半能捉到。

南宋賈似道《促織經》中的“捉促織法”對如何捉蟋蟀做過具體描述:“凡捉促織,必將着竹筒過籠。初秋時,於綠野草菜處求之;中秋時,須在園圃垣牆之中側耳昕其聲音,然後覓其門戶。果是促織所在,用手啓其門戶,以尖草掭求其出。若不肯出窩者,或將水灌於窩中,躍出??”而且,捉蟲也要講究時機。就捕捉蟋蟀來說,一般立秋過後方成蟲,有經驗的蟲把式不會在這時下手,而是讓蟲再長壯實一些,在處暑前後再行動,一直到白露,都是捕捉秋蟲的適宜時段。

捉蟲並不難,但是想捉到理想的“好蟲”不易。《促織經》稱:“出於草土者,其身則軟;生於磚石者,其體則剛;生於淺草、瘠土、磚石、深坑、向陽之地者,其性必劣。”玩蟲圈有“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的說法。

由於捉到好蟲很難,於是古人想到了“養蟲”。“養”有“餵養”與“種養”之分,餵養是蓄養捉來的成蟲,這是玩蟲的基本功,能“種養”鳴蟲纔是水平。所謂“種養”就是人工繁殖鳴蟲,這是明朝人的發明。《帝京景物略》記載:“(促織)今都人能種之,留其鳴深冬。其法,土於盆,養之,蟲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灑綿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