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戶部尚書需要上朝嗎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W

戶部尚書需要上朝,戶部尚書是明清兩代的官職名稱,負責管理財政收支,在朝中屬於三品以上官職,通常情況下每天都要上早朝。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進階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長。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古代官職是歷代王朝爲行使政治和管理職能而設定的官員名稱和職責。不同朝代和地區的官職名稱和層級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三公、九卿、尚書、侍從等。

戶部尚書需要上朝嗎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在中國古代,戶部尚書是朝廷中的一位進階官員,負責財政、稅收和戶籍等事務。根據古代官制,官員需要按照規定的時間上朝參與朝會和政務活動。因此,戶部尚書通常也需要上朝。朝廷的朝會是重要的決策和溝通平臺,官員透過上朝能夠與皇帝和其他進階官員進行互動,就國家政務進行討論、報告和決策。上朝也是展示官員職責盡職和向皇帝述職的一種方式。然而,具體的上朝時間和頻率可能會根據歷史時期和朝代而有所不同。

請問古代哪些品級的官員需要上朝?

應該是京官才需要上朝的,沒有具體的品級(當然,官階太小是不行的,不如九品),你想想,侯爺品級應該是挺大的吧,如果是外省的,就不用來上朝啊。】

中書省的知府算京官,所以是需要來上朝的,但地方的知府就不用啦,】

以明朝爲例吧

明朝品級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僕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僕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鬥)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壼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庫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庫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僕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

戶部尚書 該走第幾座金水橋上朝?

外金水橋的七座橋在建制使用對象上各有不同。當皇權統治中國時期,中間的橋稱爲“御路橋”,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橋”兩旁的叫“王公橋”,只許宗室親王行走。“王公橋”左右的叫“品級橋”,准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內金水橋正中的一座御路橋供皇帝專用。御路橋東西兩側爲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爲品級橋,供三品以上行走。戶部尚書,正三品銜,可在內外橋的最外兩側橋行走;

唐朝時有早朝嗎?官員什麼時候上早朝?對官員的等級有什麼要求?

早朝就是朝參,朝參是唐朝在京最重要的政事活動。

按照制度規定,唐朝朝參有三種不同的舉行時間和形式:

一種是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最隆重,需要有“大陳設”,展宮懸鼓吹,陳車輅輿輦,到時皇帝“服袞冕(冬至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接受羣臣客使朝參禮賀(《大唐開元禮》卷97《皇帝元正冬至受羣臣朝賀》)。其日有“皇太子獻壽,次上公獻壽,次中書令奏諸州表,黃門侍郎奏祥瑞,戶部尚書奏諸州貢獻,禮部尚書奏諸蕃貢獻,太史令奏雲物,侍中奏禮畢,然後中書令又與供奉官獻壽,時殿上皆呼萬歲”(《唐六典》卷4《禮部》)。朝會參加者最多,有王公諸親、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後裔介公部公,蕃國客使等,朝賀結束後並有宴會。

其次是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設黼扆、躡席、薰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羣官按品級於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羣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新唐書儀衛志》)。

最後是常參。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唐六典》卷4《禮部》)。每日朝參就是常參,一般不用擺列儀仗,也無大排場,是真正的行政日。參加者稱常參官,人數少而級別高,都是五品以上職事要重者。

唐早朝的時間,七點到八點左右。(《新唐書》:“學士入署,常視日影爲候”)

文武百官不是單指上朝的那些人,它是一種統稱,指的是全國所有的,百是虛指。

清朝官員怎麼上朝?

一般這時間是凌晨4點左右,在5點到6點左右其他的就要上朝了。所以清朝大臣們住的遠些的就要凌晨兩三點就出發了。

貪早摸黑的各位大臣們並不是起的早就一路順風的到朝上了的,這纔是開始。大臣們到了紫禁城外,還不能立刻進宮,他們要在東華門候着。

到了東華門的“下馬碑”,不管您多大的官,多大的派頭,都得下馬,下轎,步行,這是規矩。時辰一到,大門開放,守候已久的京官們依次進入。

這時候相當於凌晨五點多,日頭沒有出來,天還未亮。按照規矩,除了當天需要提前送達各式公文和報告的以外,其他大臣從東華門到隆宗門是不準點燈的。

據說,這是出於宮中防火的考慮。於是,大臣們只能摸黑進宮,如果有特許點燈的入宮,很多就會乘機跟在後面“蹭燈”,抹黑趕路摔倒還算輕的,還曾經有因爲在雨天摸黑步行,結果不慎跌入了御河淹死的。

清朝官員上朝的問題

上朝的頻率,每個朝代,每個皇帝可能各不相同。

比較勤政的皇帝,是每天上朝的,就是直接聽取大臣的奏報,從而比較好的控制朝政。

清朝皇帝也會因爲各種原因不上朝,比如皇帝身體不適,皇帝出巡等等。

所以皇帝上朝,並不是處理政事的唯一途徑,當然也不是必經途徑。比如明朝就有很多皇帝,連續好幾年都是不上朝的,國政一樣照常執行。

上朝就像開會一樣,有的時候開大會,有的時候開小會。有的時候只召京官上殿,有的時候專門接見進京述職的外地。

皇帝是權力非常大,但是不需要每個事情都經過他。比如稅收是大事情,但是各地稅收交到戶部,統計之後,由戶部尚書報告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沒有發生特別情況,皇帝是沒有必要接見各地稅務的。

制度訂立的本身就十分龐雜,理論上可以應對發生的日常事件,只有發生特殊事件,才需要層層上報。

皇帝日常就是聽政,聽取大臣報告工作,真正需要皇帝做決斷的事情並不多。比如人事任命,都是吏部擬好人選,然後報皇帝批准。但是這種大事畢竟是少數,皇帝對於奏摺批覆,很多就是“可”,“知道了”。

除了上朝,皇帝還有很多方法打理朝政,一開始的內閣大學士,後來的軍機處等等,介紹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古代的大臣中,哪些級別的大臣才能上朝?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會看到這樣一個場面,皇帝坐在龍椅上,一羣大臣站在殿上,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這就是古代的列班上朝,是皇帝可以與大臣商議國事的一種大型會議。

不過對於上朝這件事情,有的皇帝有時候也不會天天去上朝,既然連皇帝都嫌上朝麻煩,那麼那些每天要起那麼早去上朝的大臣呢?說到這個那你可真是想多了,在古代的大臣中可以分爲地方官和京官,京官雖然可以留在京中任職,但是也不一定能有機會體驗早起上朝的痛苦。

那麼留守在京城任職的京官都有機會去列班上朝嗎?上朝的都有什麼標準呢?

上朝又稱朝會、會朝,算是國家中最高的議事會議,因爲幾乎全程都會有皇帝參加主持並裁決意見。不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皇朝律法,對於上朝的日期與時間,以及上朝的標準都有不同的規定與。

在唐朝時,皇權加強,君主不斷髮展,三省六部制也得到進一步完善,的數量大規模增加。在當時的律法中規定,所有的在京中任職的都要上朝,只是品級不同的有不同的上朝日期。

唐代的早朝主要分爲大朝會、常朝和五月朔朝會,五月朔朝會的時間較短,在《董公行狀》中有記載:“初,公爲宰相時,五月朔會朝,天子在位,公卿百執事在廷。”遇到五月朔會朝,天子和百官共同處理政務,而作爲宰相的董公自然是要去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上朝是一種君臣協商性的活動。

在《唐六典》中記載“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而唐代可以入朝參與朝會的品級都要在六級以上,“朔”是農曆每月初一,而“望”是農曆每月十五,也就是說品級在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每個月只有初一和十五去上朝就可以了,而五品以上的所謂的“大官”以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則需要每天去處理朝政。

等到了宋朝,文官數量也大大增多,可以去參與朝會的的數量也不少。後來經過宋神宗的元豐改制後,不僅恢復了唐初的三省制,明確規定了一些人作爲朝官參與朝會。如果說宋初還具有一些皇權的專職性,僅讓一些在京無所事事的京官每日上朝,那麼在元豐改制之後,則具有進步性,規定了上朝的品級,根據三省制的恢復,門下省以起居郎爲底線,中書省的品級要在起居舍人以上,而尚書省和御史臺要在侍郎以上和御史臺中丞以上,那些每天都要參見皇帝的稱爲爲“常參官”,也就是“朝官”。

而至於元朝的上朝,由於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除了朝官要上朝以外,還不能缺少一位重要的人物,這個重要的人物就是通事官,相當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翻譯這一職業,通事官需要將漢族的話翻譯成蒙古語,所以每天的朝政都要在場,來減少君臣交流的障礙。

到了明朝,明朝的朝會分爲侯朝階段,入朝階段和早朝階段,朝會的種類則分爲大朝、朔望朝和常朝三種。

人數因不再受品級的而龐大,連地方官四品以上都可以列班上朝,但級別越高位置可以越往殿裏,級別低的一般在外面或者旁邊,後來由於上朝秩序的混亂。

在洪武二十四年,於是規定了“將軍先入,次近侍,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的入朝順序,但也看得出,“將軍先入”是對武官的一種看重,相比於宋代的重文抑武,是統治者思想的一種反思與變化。

而像明代的大學士和六部的尚書和侍郎以外,三品以上的也沒有多少了,因此按照朝會時的位置,也幾乎是這幾位大員與皇帝共討政務罷了。

等到了清朝,由於清朝品級衆多,共有九品十八級,所以清朝數量龐大,而能夠參與朝會的京官只在了三品及以上的中,並且受明朝按照品級安排位置的影響,一品官可以在太和殿內朝見君主,二品可以在門外,三品則要在更外面。

據記載,一品的有太師、太傅、太保、總督、駐藏大臣、三殿三閣和太子太保、少師等,二品則包括總督 、山東巡撫、巡撫和漕運總督等,三品有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按察使等。也就是說除了上面的和一些三品及以上以外,其他的則連朝會面見皇帝的資格都沒有。

除了以外,一些享有爵位但沒有品級的皇親國戚也可以在殿內參與朝會,這主要可能是受清朝早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不過在前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皇權,但是後來可以參加朝會的一些皇族大都成了皇帝的同盟軍了。

所以說在真正的古代歷史中,不是所有的都有機會上朝,甚至有些人做了一輩子官連皇帝的長相樣子都不清楚,但這樣的大多都是沒有得到晉升沒法提高自身品級的,換言之就是沒有好好提高政績好好做官。

不過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不同的標準,對於不同朝代的朝會,時間不同,人員不同,秩序位次不同,程序也會不同,唯一不會不同的恐怕就是坐在龍椅上的都是皇帝了吧。

清朝當官每天都要上朝嗎

不是每天。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時,相當於北京時間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即北京時間03:00時至05:00。 

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並不是像電視連續劇那樣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這幾代英主卻是天天坐朝。

擴展資料:

清朝的規定是:一品(包括正、從,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內(應該是太和殿)朝見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門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沒資格。

至於早朝的人數,並不是確定。因爲清朝除有品級的外,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當於二品,子爵相當於一品,其餘的都是“超品”。

除此之外還有各個王爺(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這些“爵爺”並沒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資格。 還有就是各省的督撫,提督等,具備早朝的資格,但是由於身在異地,因此雖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早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

在上朝時,皇帝應該向哪一位官員詢問財政方面的問題

向戶部尚書詢問財政方面的問題。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進階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此職可追溯至漢朝,時有置尚書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財帛委輸,即國家財政工作。曹魏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費統籌。經隋朝稍加改變稱民部尚書,至唐朝遂改稱戶部尚書,至後代仍爲常職。戶部尚書主要掌管國家經濟,包括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等。

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明代爲正二品, 清代爲從一品。 其職位相等於當今的主管財政、稅收、民政、金融、等部門的副總理。

官名。其職由《周禮》地官司徒演變而來。漢朝置尚書郎4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魏文帝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到隋朝改爲民部。唐改稱戶部尚書。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改戶部爲度支;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書爲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復爲戶部尚書。宋、元、明、清沿而未改。

古代需要官員,需要天天上朝嗎

各朝代的京官一般都有資格上朝,而地方官就有等級區分了,各個朝代的規定也不盡相同。唐朝規定所有九品以上京官必須早朝,但唐朝三品就已經可以是宰相,地方官縣令入京也可以上朝覲見。宋朝官多,能參加朝會的官階都比較高。門下省起居郎以上,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每日都必須參見皇帝。

而明朝,規定在京都能上朝奏事,六品以上是必須早朝。一般而言,大學士爲一品,六部尚書一品或二品大員,六部侍郎是三品,而六部給事中僅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一般也只是六品或七品,也能上朝奏事。地方官則規定四品以上才能上朝,四品大約是巡撫,與現在省部級相當。三品以上大員包括三大學士和六部尚書、侍郎,以及十三省的布政使、監察使。除開武將不算,三品以上文官全國約有120位。六部給事中總計70位左右有事時才上朝。都察院的御史大約20多人。可以估算出每天早朝的大約50人左右。

清朝時期的官階與明朝類似,但是親王、貝勒能夠上早朝。大殿開始不夠站。一品站殿內,二品、三品站門口,三品以下一般都不用早朝了,但特定的地方督撫可以參加。

戶部尚書什麼官職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爲正二品官,清代爲從一品官。戶部是中國古代官署名。三國時設度支尚書,掌財政。隋代以度支尚書爲民部尚書。唐代改稱戶部,遂爲六部之一,長官爲戶部尚書。歷代相沿。

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爲正三品,清代爲從二品。約當於今日的財政部次長。“戶部”乃六部(吏部即考試院及人事行政局、戶部即財政部、禮部即外交部及教育部、兵部即國防部、刑部即及法務部、工部即營建署)之一,即今之財政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次長。尚書是。一般而言戶部尚書主要掌全國戶口、賦役方面的政令。而侍郎則掌管稽覈版籍、賦役徵收徵等會計、統計工作。

拓展資料:

戶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戶部的最進階長官,相當於今日的財政。此職可追溯至漢朝,時有置尚書郎四人,其中一人主財帛委輸,即國家財政工作。曹魏時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費統籌。經隋朝稍加改變稱民部尚書,至唐朝遂改稱戶部尚書,至後代仍爲常職。

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爲正三品,清代爲從二品。約當於今日的財政部副。“戶部”乃六部(吏部即考試院及人事行政局、戶部即財政部、禮部即外交部及教育部、兵部即國防部、刑部即及法務部、工部即營建署)之一,即今之財政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次長。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樑、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爲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爲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爲度支,龍朔二年改爲司元,咸亨元年復爲戶部。光宅元年改爲地官,神龍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