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所見古詩和詩意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03W

所見古詩和詩意

古詩《所見》的全文和意思如下:全文: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詩所見的詩意_古詩所見的意思

古詩所見的詩意_古詩所見的意思

《所見》

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註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詩意: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

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所見的詩意_所見的意思

所見的詩意_所見的意思

《所見》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註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樾(yu):樹陰涼兒。

4、意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詩意: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他就馬上停止唱歌,

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着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下來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裏,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夜書所見葉紹翁_夜書所見古詩

夜書所見葉紹翁_夜書所見古詩

《夜書所見》

作者: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所着詩集《靖逸小集》。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爲人們所傳誦。

註釋:

1、蕭蕭:風聲。

2、動:打動。

3、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4、挑:捉。

5、促織:俗稱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

使客遊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因爲他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賞析: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着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極爲準確。這首詩在最後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爲: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錢鍾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爲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夜書所見的詩意

夜書所見的詩意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註釋:

1、蕭蕭:風聲。

2、動:打動。

3、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4、挑:捉。

5、促織:俗稱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

使客遊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因爲他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賞析: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着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極爲準確。這首詩在最後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爲: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錢鍾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爲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古詩《所見》的詩意是什麼?

古詩《所見》的詩意爲: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裏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於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這首詩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古詩《所見》的詩意是什麼?

1、詩意:

反映了兒童生活,在詩中讚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

透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此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

2、原文:

清代 袁枚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白話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擴展資料

《所見》中袁枚的美學主張:

《所見》是袁枚“有我之境”美學主張的具體呈現。袁枚力主“性靈說”,強調作詩要有真性情,辭貴自然、獨創,後人總結中國古詩詞認爲,詩多“無我之境”,詞多“有我之境”,曲則大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而袁枚則主張作詩不可無我。

詩作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透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牧童刻畫得活潑機靈、天真可愛、情趣盎然。“意欲捕鳴蟬”並非寫詩人所見,而是寫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他不是要捕捉樹上的知了吧?“忽然閉口立”寫牧童機靈敏捷的神態變化,寫孩子對自然的直覺。

Tags:詩意 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