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宜興茗茶保質期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宜興茗茶保質期

宜興,古稱陽羨,怡然自處幽幽太湖之西瀕,威儀坐觀羣山天目之起伏,山清水秀居所,世外桃源福地,集天地靈氣孕育,聚日月精華洗禮,固所產宜興紅茶既得源遠流長之美名,更具彌香沁脾之美譽。

宜興茗茶是指產自江蘇省宜興市的進階茶葉。宜興茗茶的保質期一般在1年左右,但是貯藏條件對其保質期有很大影響。正確的貯藏方式應該是避光、防潮、密封儲存,儘量避免與異味物品接觸,放在通風、乾燥的環境中。如果儲存不當,茶葉可能會吸收異味、受潮、泛黃等,影響它的質量和口感。因此,建議在購買宜興茗茶時,選擇可靠的商家,避免購買過期或質量不佳的茶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該怎麼泡好喝

茶的沖泡關係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一、泡茶用水 

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選擇。 

(1)水要甘而潔; 

(2)活而清鮮 古書{茶錄}中記載”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 

(3)儲水要得法;容器要潔淨,忌曬陽光。 

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來源以山泉水、溪水、井水等最佳!

泡茶用水的選擇 

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選擇泡茶用水,必須瞭解水的硬度和茶湯品質的關係。天然水可分硬水和軟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爲硬水;不容或只含少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爲軟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氫鈣或碳酸氫鎂引起,稱爲暫時硬水。暫時硬水經過煮沸,所含碳酸氫鹽,就分解成不容性碳酸鹽,這樣硬水變成軟水。平時用鋁壺燒水,壺底之白色沉澱物,就是碳酸鹽。 

(A)水的硬度會影響水的PH值(酸鹼度),而PH值又影響茶湯色澤。當PH大於5時,茶湯色澤加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就會自動氧化而損失。

(B)水的硬度會影響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軟水中含其他溶質少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鐵離子含量高,茶湯會變成黑褐色這是茶葉多酚類物質與鐵作用的結果。所以泡茶用水以軟水、暫時硬水爲佳。

二、泡茶器皿之選擇 

沖泡茶葉,除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器皿。沖泡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炒青或烘青綠茶,多用有蓋瓷杯泡茶。烏龍茶宜紫砂茶具。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則宜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爲理想。品茗綠茶類,不論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則水量多,熱量大,容易使茶葉燙熟,影響茶湯的色香味。上班族常用保溫杯泡茶,這種杯只適合泡烏龍茶或紅茶不宜泡綠茶。

三、泡茶三要素 

要泡出好喝的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好的茶具,還要有好的泡茶技術。 

泡茶技術包括三要素:

(1)茶葉用量:

要泡出好喝的茶,要掌握茶葉用量。每次用量多少,並無統一標準,主要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消費者飲用習慣而定。泡茶用量之多寡,關鍵掌握,茶與水的比率,茶多水少,味濃;茶少水多,味淡。

(2)水溫: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爲宜,用軟水煮沸泡茶,茶湯香味更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之"水老"。此時,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茶葉之鮮活味,即喪失。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依泡何種茶而定。綠茶,一般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應用80℃~90℃爲宜(水要沸點後,再冷卻至所要的溫度)。茶葉愈嫩綠,沖泡水溫愈低,這樣茶湯纔會,鮮活明亮,滋味爽口,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在高溫下,茶湯顏色較深,維生素C大量破壞,滋味較苦(茶中咖啡鹼容易浸出)也就是說把茶葉"燙熟"了。

(3)時間 :

茶葉沖泡時間和次數,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水溫、茶葉用量、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據測試,沖泡第一次時,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能浸出10%;第四次則所剩無幾。所以,就如我們常講的;"品茶 ! 三個口,謂之品,一泡茶,衝三次即可。"

水溫之高低和茶用量的多寡,也連帶影響沖泡時間之長短。水溫高,用茶多,沖泡時間要短;反之則沖泡時間要長。但是,最重要的是,以適合飲用者之口味爲主。

裝茶葉的容器叫什麼

問題一:什麼容器裝茶葉好 不同的茶用不同的器皿。綠茶烏龍茶宜用密封性較好的茶罐,最好的當然是錫罐了,有綠閥要避光保管。普洱是後發酵的茶,需要一定的透氣性器皿貯存,陶器適宜,比如紫砂。

問題二:茶道中暫時放置茶葉的容器叫什麼 茶荷-古時稱茶則,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形狀多爲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質或竹質,用做盛幹茶,供欣賞幹茶並投入茶壺之用。

問題三:各種茶葉用什麼容器裝最好 茶葉極易吸溼吸異味,同時在高溫高溼、陽光照射及充足氧氣條件下,會加速茶葉內含成分的變化,降低茶葉的品質,甚至在短時間內使茶葉陳化變質。尤其是每年新採摘的綠茶和陳年的普洱茶,往往價值不菲,更應妥善儲存。  名優綠茶:是所有茶類中最易陳化變質的茶,極易失去光潤的色澤及特有的香氣。家庭貯藏名優綠茶可採用生石灰吸溼貯藏法。即選擇密封容器(如瓦缸、瓷壇或無異味的鐵(鐵食品)筒等),將生石灰塊裝在布袋中,置於容器內,茶葉用牛皮紙包好放在布袋上,將容器口密封,放置在陰涼乾燥的環境中。有條件的還可以將生石灰吸溼後的茶葉用鍍鋁複合袋包裝,內置除氧劑,封口後置於冰箱中,可兩年左右保持茶葉品質基本不變。  茉莉花茶:是綠茶的再加工茶,含水量高,易變質。保管時應注意防潮,儘量存放於陰涼乾燥、無異味的環境中。  紅茶與烏龍茶:相對於綠茶來說,陳化變質較慢,較易貯藏。避開光照、高溫及有異味的物品,就可較長時間儲存。  普洱茶:如果儲存得當,普洱茶會越陳越香。目前較廣爲採用的是“陶缸堆陳法”:取一廣口陶缸,將老茶、新茶摻雜置入缸內,以利陳化。對於即將飲用的茶餅,可將其整片拆爲散茶,放入陶罐中(勿選不透氣的金屬罐),靜置半月後即可取用。這是因爲一般的茶餅往往外圍鬆透,氣強。經過上述“茶氣調和法”處置後,即可讓內外互補,享受到較高品質的茶湯。

問題四:裝茶葉的容器用哪種比較好 儲裝茶葉,純錫器最好

茶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日常飲品。它的品種很多,其類型、品種、花色的差異,就形成了不同的特色。爲了實現茶葉長時間的貯存,包裝尤爲重要。

茶葉中主要含有抗壞血素、丹寧酸、多酚化合物、兒茶酸脂肪和類胡蘿蔔素等成分。這些成分都很容易受氧氣、溫度、溼度、光線和環境異味的影響而產生變質。因此,對茶葉進行包裝應該減弱或防止上述因素的影響。

防潮:茶葉中的含水量不宜超過5%,長期儲存時以3%爲 最佳。否則茶葉中的抗壞血素容易分解,茶葉的色、香、味等都會發生變化,尤其在較高的溫度下,變質的速度更會加快。

隔氧:包裝中的氧含量必須控制在1%以下。氧氣過多將會導致茶葉中某些成分氧化變質。如抗壞血素容易氧化變成爲脫氧抗壞血酸,並進一步與氨基酸結合發生色素反應,使茶葉味道惡化。由於茶葉脂肪中包含相當數量的不飽和脂肪酸,這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自動氧化產生醛、酮等羰基化合物以及烯醇化合物,同樣可以使茶葉中的香味消失,澀味變淡、色澤變暗。

避光:由於茶葉中含有葉綠素等物,因此在對茶葉進行包裝時,必須遮光以防止葉綠素和其他成分發生光催化反應。另外,紫外線也是引起茶葉變質的重要因素。

保香:茶葉的香味極易散失,必須採用氣密性能好的材料進行保香包裝。另外,茶葉極易吸收外界的異味,使茶葉的香味受到感染。因此,因包裝材料和包裝技術產生出來的異味都應嚴加控制。

茶葉的儲存條件不好能加速茶葉的自身氧化及黴變。

現在茶葉常用的包裝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普通金屬罐包裝:金屬罐是用薄鐵皮製成,罐形有方形和圓筒形等,其蓋有單層蓋和雙層蓋兩種。它的缺點是密閉性不好,而茶葉在潮溼的空氣中暴露一小時就會吸足水分,發軟變質。鐵有金屬異味,同時時間長了容易被氧化,不能長期儲存茶葉。

複合薄膜袋包裝:目前,市售茶葉包裝越來越多采用複合薄膜袋包裝。它的缺點是不避光,不透氣,時間長了,會使茶葉黴變,有異味。葉綠素和其他成分會發生光催化反應。

塑料成型容器包裝: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成型容器進行包裝,因其密封性能差,多作爲外包裝,其包裝內多用塑料袋封裝。

因爲塑膠易和綠茶起化學作用,使茶味道盡失。而且密閉性差,罐內有異味,影響茶葉的品質。

襯袋盒裝:採用內層爲塑料薄膜層或塗有防潮塗料的紙板爲包裝材料製作包裝盒。

因爲塑膠袋易和綠茶起化學作用,使茶味道盡失。同時粘合內層用的粘合劑和塗料有異味,會污染茶葉使茶葉變味。並且它的密閉性很差。

錫器包裝:錫罐是儲裝茶葉的最佳容器。錫被廣泛用於國內外食品工業,是食品保鮮包裝的最好材料。又稱 “綠色金屬”。

由於錫罐具有抗氧化能力強,氣密性好,透氧率低,傳導性好,沒有金屬異味等特點,很久以來就被人們作爲儲裝茶和喝茶的器具。據相關機構檢驗,用錫罐儲茶長年保質,不黴不變,可達十年以上。特別是純錫所製造的精細儲茶罐具備了密閉保鮮、防氧化、阻隔光線、不產生異味之功效。

還有一個說法,是我從新浪新聞中看到的,可以參考一下:竹筒裝茶葉結果是最好

(這些資料是我從我的親戚那裏知道的,希望能幫助你...>>

問題五:喝茶裝水的容器叫什麼,放客廳的 我想你說的可能是飲水機或淨水器之類的吧

問題六:裝洗茶的容器叫什麼 茶洗。可以參考下百科

如果是泡茶+濾茶都是同個容器的叫飄逸杯。

問題七:茶葉用什N器具裝最好? 茶葉,貯藏最主要的是保證密封性、防潮防陽光直射。玻璃容器、陶罐、鐵罐、竹筒都可以用來裝茶葉。

問題八:存放茶葉的器皿如何選擇 存放茶葉的器皿選擇:

茶葉的保管關健是“防壓、防潮、密封、避光、防異味”

首先茶葉要放在茶葉罐裏,以防壓碎,茶葉罐的選擇,一般以爲只要罐子密封好就行,就能使茶葉保持鮮味,其實忽視了即使茶葉罐有多密封,只要開啟來拿茶葉,就免不了變成“不密封”,使茶葉受潮。所以要選擇合適自己使用的茶葉罐,不要太大,以一次買回的茶葉差不多能裝滿爲宜,切記、一滿罐茶葉的保鮮期肯定比半罐茶葉的保鮮期要長。

茶葉罐的材料以鐵罐、紙罐次之、雙層蓋的不鏽鋼、瓷罐等居中、以錫罐爲上,透明的容器即使密封性好,也不能長期儲存茶葉,主要是因爲透光的原故,只能是作短期儲存。

茶葉的儲存在當今世界仍是一大難題,還沒有一種方法能使茶葉長期保鮮,只能儘量延長茶葉保鮮期而己。即使最佳的儲存方式,由於茶葉的製作工藝的差異,使不同的茶葉的保鮮期也有所不同,綠茶、白茶、黃茶由於不發酵或輕發酵,最難保管,一般新茶上市三個月後就開始變味。

問題九:爲什麼說陶瓷茶葉罐是最適合裝茶葉的容器 茶葉罐之所以會比較少被提起,也許是因爲現在市場上的茶葉產品很多都是罐裝或盒裝;而大多數人將茶葉買到家之後,一般也不會太在意茶葉罐的品質如何,於是便出現了“日用而不知”的現象。

對於吸附性強、香氣又較易揮發、而且還怕潮怕曬的茶葉來說,一個品質良好的茶葉罐,也許就是一個環境優良的“家”。

市場上能見到的茶葉罐,除了造型多樣之外,還包括陶瓷、玻璃、紫砂、金屬、竹木等多種材質,而其基本作用都是一致的――存放茶葉。

先從金屬茶葉罐說起。據傳,古代富裕家庭家中會存有一些錫制罐,除了用於存放人蔘、高麗等貴重藥品,還會用於存放茶葉,原因是錫製茶葉罐無味無毒、溫度恆定,保鮮功能非常好,能夠較長時間地保證茶葉品質。

由於錫製茶葉罐的製作工藝較爲複雜,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價格過於高昂,所以一般家庭則以陶瓷容器來裝盛茶葉。

除了我們較爲熟悉的景德鎮瓷製茶葉罐和產於宜興的紫砂茶葉罐,在以工夫茶著名的潮汕地區也有一種名爲貴政山茶葉陶罐的產品,曾在國內特別是潮汕地區、港、澳、臺及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的聲譽。

從實用角度來說,玻璃茶葉罐透氣性不好且透光性太強,一般只適合做茶樣展示而不適宜長期存放茶葉;而竹木茶葉罐在潮溼天氣容易受潮發黴,對於長期存放茶葉也不太適宜。所以,最適宜儲存茶葉的,一般以陶瓷、紫砂、金屬材質的茶葉罐爲佳。更全面的講解jiahao./...803538

問題十:用什麼容器泡茶葉最好 選擇使用什麼茶具,需要根據茶葉的種類、人數以及各地飲茶習慣而定。

綠 茶

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峯等細嫩的名貴綠茶,適合用透明玻璃杯泡飲,便於觀察茶葉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爲“茶舞”。一二級炒青、珠茶、烘青之類的中高檔綠茶,重在品味或解渴,可用瓷杯泡飲。中低檔綠茶含纖維素多、耐沖泡、茶味濃,適合用茶壺泡飲。如果用茶壺泡飲細嫩名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茶葉,使茶葉失去清新的香味。

紅 茶

一般情況下,沖泡高檔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等一般選用白瓷或者玻璃蓋碗,一方面高檔紅茶湯色要求紅豔,白色或者奶白色的瓷器能夠真實地反映出紅茶的湯色,便於茶客觀賞。另一方面,使用蓋碗沖泡可以發揮紅茶固有的香氣和滋味,無損於茶葉品質,對於品茗聞香都很方便。對於條形紅茶來說,紫砂壺沖泡是不錯的選擇,可使紅茶滋味更加醇厚綿長。另外,長時間使用同一把紫砂壺來沖泡同種紅茶還能夠增加香氣,使其香氣更加濃郁。對於紅碎茶或者片末茶來說,不妨用白瓷壺,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發揮茶葉濃鮮的滋味,但是壺泡法對香氣不利。

烏龍茶

烏龍茶主要分爲四類:閩南烏龍(如鐵觀音)、閩北烏龍(如大紅袍)、廣東烏龍(如單叢)、臺灣烏龍(如凍頂烏龍)。對於閩南烏龍尤其是鐵觀音來講,除了品茶湯,聞香、賞葉底也很重要,用蓋碗沖泡特別方便茶客觀察葉底和聞香。對於閩北烏龍和廣東烏龍來說,用蓋碗沖泡能凸顯茶葉原本的滋味、香氣,便於觀察葉底,用紫砂壺來沖泡,能使茶湯醇厚,香氣不散。一般建議存放的老茶選擇壁厚扁圓的紫砂壺,以求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滋味。紫砂壺沖泡,宜專壺專用,不可一把壺沖泡幾種茶,否則茶味不正。

花 茶

花茶的泡飲以能發揮香氣和觀察茶坯特質美感爲原則。沖泡茶坯特別細嫩的茉莉毛峯、茉莉銀毫、茉莉龍珠等進階花茶時,因茶坯本身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宜用透明玻璃茶杯。沖泡時置杯於茶盤內,放兩三克花茶入杯,等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手託茶盤對着光線,透過玻璃杯可以觀察茶在水中上下舞動、沉浮,以及茶葉徐徐開展、滲出茶汁湯色的變幻過程。泡飲中檔花茶,可用潔白瓷器蓋杯,沖泡100℃沸水後蓋上杯蓋,5分鐘後聞香氣,品茶味。泡飲中低檔花茶或花茶末,一般採用白瓷茶壺,因壺中水多,保溫比茶杯好,有利於充分泡出茶味

你喝過最好的紅茶是哪種? 那麼我不想帶有主觀感彩來介紹我喝過的紅茶。那麼我來描述一下我喝過的部分紅茶從香氣、滋味、口感來綜合描述,提供給各位參考,所有的描述都是我個人經驗和個人化描述,不具備權威性。而且僅從我喝到過不錯的好喝的紅茶來描述,不具有廣泛性代表,畢竟很多低端紅茶沒有太大的品飲價值,更何況真假、工藝好壞之間的差別也都有影響。

一、祁門紅茶

因爲本人是自己經營的紅茶品類,所以描述一下好的祁門紅茶體驗。祁門紅茶很多人會想到所謂的“祁門香”,但根據我的實際體驗,甚至我們當地的一些老茶師,非遺傳人都有不同的描述。而且祁門香並沒有在目前市面上的紅茶廣泛、鮮明特點的存在。所以我目前的經歷和經驗無法相信祁門香的真實性。

那麼好喝的祁門紅茶體驗大概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傳統祁紅工夫(條索切斷的)

香氣:有着明顯近似花香,回味中伴有梅子香氣。

滋味:鮮爽中不失醇厚,爽滑並且具備一定的收斂性。

口感:較其他紅茶有着明顯的茶味,回甘佳。

新工藝紅茶:祁紅金針、毛峯、香螺

香氣:嫩香,其中15、17年祁紅毛峯有着明顯的蘭花香,15年金針有着明顯的乳香,14,18年香螺喝到過有明顯的梅子香。以及16年的香螺喝到極度舒適的蜜香,甜度接近冰糖甜。(蜜香是重萎凋工藝可以出,蘭花香是低沸點香氣跟茶青的關係也很大很少喝到過明顯的蘭花香,梅子香常見)

滋味:淡中顯厚,甚至覺得體驗過

口感:氨基酸含量高帶來的極度清甜

二、金駿眉

金駿眉,本人去過正山堂茶廠,也喝過江元勳簽字版的金駿眉。但最好喝的是我朋友送給我的桐木關***家制作的菜茶金駿眉。

香氣:明顯淡淡的花香,極度舒適淡雅

滋味:雖然爲芽茶,淡。但完全能夠體驗到很好的厚度。

口感:鮮甜,有着非常舒適的高火香,而且三泡後轉化出蜜糖甜

耐泡度:實在佩服芽茶金駿眉的耐泡度,祁紅功夫泡法一般3-5泡絕對沒味道了,但金駿眉8泡香氣小時,但滋味,口感依然可以喝。

三、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是採摘時間比金駿眉偏後,而且很多人只以爲金駿眉是因爲採芽的關係名貴。其實真正金駿眉製作工藝中萎凋、乾燥是工藝非常講究,萎凋過程中的溫溼度,以及乾燥第一遍的高火是與普通紅茶完全不一樣的參數。

傳統煙小種:

香氣:很淡的桂圓香,因爲傳統工藝有着松木煙味(跟湖南一帶煙燻臘肉的煙味接近)

滋味:淡雅清甜

口感:水柔,順滑。耐泡度極高。

新工藝小種:

香氣:帶有明顯的焦糖香,但區別於低端高火小種。

滋味:甜,湯感中滑度不錯

口感:沒有祁紅茶湯中的茶本身帶點苦的滋味,但也不失厚度。

三、滇紅

滇紅因爲是大葉種,茶多酚等含量較普通小葉種大,所以滇紅是特點是濃、鮮、強。

香氣:帶有明顯的焦糖香和梅子香。

滋味:鮮爽度很高。

口感:濃厚,湯感內質豐富滑並且呈現一定的收斂性

四、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是滇紅跟福鼎白茶的雜交後代,目前市面上多見的是英紅九號。價格低,口感同樣具備濃鮮強的特點,但個人感覺其特點不如滇紅明顯。

香氣:叫厚重的香氣,銳度高。

口感:接近滇紅的濃厚

滋味:回甘較好,有着較強的收斂性。

五、藏區紅茶

這裏指的藏區紅茶,是我一個朋友送給我的,他們在四川北部發現了一片羣體種茶樹,用現代工藝製作而成的紅茶,並非人喝的多的那種苦澀度極高的茶。日光萎凋、自然攤放等現代紅茶工藝製作而成。由於日光萎凋做的比較好,確實能夠喝到一些花香,而且內質豐富。但總感覺香氣不夠穩定。

香氣:蘭花香

滋味:清甜

口感:沒有大葉種應該有的厚重,反而柔滑。

六、古樹紅

這兩年古樹紅茶是較爲流行的一類紅茶了。喝到古樹紅茶,給我最直觀的感覺是茶湯較爲醇厚,有壓舌感,香氣也屬於較爲厚實的一種。整體依然類似於大葉種紅茶的濃鮮強的特點,但總感覺跟祁紅、閩紅比起來缺少“靈氣”。香氣不夠清晰和柔和。

香氣:香氣濃,不夠清晰和高銳

滋味:甜度較爲厚,並且能夠感覺到內質豐富帶來的細膩顆粒感

口感:厚重伴有醇滑的甜度

七、宜興紅茶

宜興紅茶個人感覺有點接近祁門紅茶,但其厚度跟祁紅總覺得還有一點差距。我個人品飲宜興紅茶不多,據很多茶友反應,宜興紅茶普遍容易帶點酸味,不知道是不是跟當地發酵習慣重發酵有關。

八、信陽紅茶

信陽紅茶我喝的次數較少,整體感覺茶味較重,但厚度佳。

香氣:帶有熟果香,不夠高銳

滋味:有一定收斂性,厚度好

口感:茶味足,回甘還不錯,但本身茶葉甜度不夠強烈。

九、臺灣金萱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臺灣的紅茶的,大部分臺灣紅茶給我的感覺都是屬於蜜香比較重,甜度比較醇厚的茶葉。那麼金萱描述如下

香氣:較爲飽滿的蜜香

滋味:厚中有滑,濃而不膩,沒有絲毫苦澀

口感:香甜,較爲明顯的焦糖和蜜糖甜度,耐泡度不錯

以上是本人喝過的部分紅茶的描述,其實中國紅茶有很多,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以上僅僅是本人的見解,如果有描述不夠充分和遺漏,敬請諒解。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是目前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茶類,最初起源於我國福建武夷山一帶的小種紅茶,以後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和紅碎茶,是目前紅茶主要的三個種類。目前我國紅茶產區主要集中在福建、安徽、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河南、浙江、廣東、廣西、貴州等省也有生產。紅茶具有紅湯紅葉、香高甜、味鮮濃的品質特徵,其性溫和 ,富含的兒茶素、茶紅素等多酚類化合物具有多種保健功效。

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尤以祁門紅茶最爲著名,2013年湖南東江楚雲仙紅茶喜獲“中茶杯”特等獎。  

紅茶,英文爲 Black tea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爲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我國紅茶品種以 祁門紅茶 最爲著名,爲我國第二大茶類。

按照其加工的方法與出品的茶形,一般又可分爲三大類: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和紅茶茶珍。

小種紅茶 :小種紅茶是最古老的紅茶,同時也是其它紅茶的鼻祖,其他紅茶都是從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它分爲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均原產於武夷山地區。  

紅碎茶 :紅碎茶按其外形又可細分爲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產地分佈較廣,遍於雲南、廣東、海南、廣西,主要供出口。 

速溶紅茶 :速溶紅茶是茶葉的一種加工品,用純天然茶葉原料,透過現代生物 科技 ,將茶葉中的精華成分萃取濃縮,再經乾燥噴霧而成的納米級顆粒狀固體,能迅速溶解於水中的固體飲品。有時候也被稱爲 紅茶茶珍 、即溶紅茶。  

馬邊功夫 :馬邊功夫爲紅茶新貴,由四川馬邊金星茶廠創制。選用海拔1200-1500米的四川小葉種爲原料,結合各地功夫紅茶工藝精製而成。

個人對紅茶瞭解較爲淺顯,以上爲搜尋整合資料所編,僅供參考,歡迎補充!

更多好貨等着你~

大吉嶺紅茶 、 錫蘭的烏巴茶 和 中國的祁門紅茶 ,並列爲 全世界最棒的三大紅茶 ;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三大名紅茶的神祕面紗吧!

  大吉嶺紅茶

  深受大衆喜愛的大吉嶺紅茶,雖其 採收季節爲3~11月 ,但仍約略可分爲一次與二次採摘兩種,產地皆爲 東喜馬拉雅山的大吉嶺高原 。

  一次採摘的月份是3~4月,茶葉顏色與綠茶相似,沖泡後的茶色近似金,並帶有清爽香氣,且澀味相當低,非常受大衆歡迎。二次採摘的月份是5~6月,是品質最好的季節,沖泡後會呈現微微的橙,並帶有葡萄麝香味,被稱爲是“紅茶中的香檳”.也因爲品質好、產量少,價格相當高。

  大吉嶺紅茶沖泡的時間以4分鐘爲佳,品飲時建議以純紅茶飲用,最能感受到其純正風味。

  錫蘭的烏巴茶

  其產地爲 斯里蘭卡東南部 海拔1300米的山區,最佳採收季節是8~9月。茶葉外觀爲紅褐色,沖泡後茶色會呈現明亮且較深的鮮紅色,品飲時可感受到濃厚香醇與混有薄荷與紫羅蘭的香氣。

  飲用時除了以純紅茶飲用外,搭配牛奶也相當適合,因此該茶也是製作奶茶時,最佳茶葉的選擇之一。

  中國的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中國十大名茶唯一紅茶,祁紅特絕羣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該茶產地以安徽省的西南部爲主要產地,採收是6~9月,品質最好的月份是8月。茶葉外觀爲細長針狀,色澤呈深黑色,沖泡後茶色爲淡黃中帶鮮紅色,並散發出煙燻香氣。而品質較優的祁門紅茶,甚至會散發出玫瑰般花香,品飲起來芳香甘醇,在口中久久不散。

  飲用時除可以採純紅茶飲用外,也可與牛奶搭配,風味亦佳。

  讓紅茶變彩色的加味茶

  加味茶就是添加花或果實,使乾燥茶葉吸收香氣產生香味的香茶;在中國稱爲香片。但香片僅混合各種花香,而加味茶則是以紅茶再混合上花、水果香料等製成。目前加味茶大多以德國和法國生產的爲多。目前市售的加味茶,以格雷伯爵茶、拉普山小種茶、玫瑰花茶、茉莉花茶、蘋果紅茶爲多。

  格雷伯爵茶

  以中國紅茶或錫蘭紅茶爲基底,並加入佛手柑油製成的茶,又稱伯爵茶。其口感清爽優雅,茶湯爲橘色,或帶點黑色的深紅色。可當冰紅茶原料,或搭配牛奶與檸檬片。

  拉普山小種茶

  是將中國產的茶葉於乾燥階段時,放在含有松脂如松柏木的樹幹上,進行加溫萎凋,吸收其自然煙燻香氣而來。茶湯爲紅色中帶淺黑色,可以作檸檬茶或奶茶。

  蘋果紅茶

  是以錫蘭紅茶混合蘋果香料,來增添香味的茶飲。茶湯爲紅色,可作爲冰紅茶或加入牛奶飲用。

  玫瑰花茶

  是將錫蘭紅茶混合玫瑰花瓣或玫瑰香料,使茶葉吸收香氣製成。大多熱飲。

  茉莉花茶

  中國產的綠茶中加入茉莉花瓣,使茶葉吸收香氣而來。茶湯爲淡淡具有透明感的,大多熱飲,且不加糖及牛奶飲用。

  此外,市面上也有以新鮮香桔加上茶和花製成的香桔茶;錫蘭茶中帶有草莓香、香蕉香的茶包;和在印度茶中添加菠蘿香的菠蘿茶,或德國產的帶有微酸黑櫻桃芳香的黑櫻桃茶等,口味十分豐富!

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爲"正山小種",隨後的幾百年,紅茶傳播於世界各地,現在分佈較多的國家有東非,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等。

據統計現在能數出名字的紅茶就有三十多種,您敢說喝過所有紅茶?您喝的紅茶是"大衆紅茶",還是"小衆紅茶"呢?

紅茶因其幹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

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尤以祁門紅茶最爲著名。

其中,正山小種、金駿眉、祁門紅茶,滇紅,這四種紅茶種植規模相比較大、市場上流通較多,所以大家較爲常見。那麼這四種紅茶有什麼不同呢?

紅茶的種類有數十種,您知道圖中是哪種紅茶麼?

正山小種的起源有個傳說,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時局動盪,就連處於深山的桐木百姓也不能正常生活生產。正趕上一年製茶季節,由於過境兵匪的擾亂,百姓丟下在製茶葉避禍去,待兵匪離境後回家繼續加工的茶農發現,原堆放的原料已變紅。

爲了挽回損失,茶農們只好採取應急措施,使用馬尾松木明火烘培。烘乾後茶葉無意中吸附到了松煙味,製成的茶葉進入市場銷售,竟意外的確倍受歡迎與喜愛,訂單逐年增多。

經桐木茶農長期不斷 探索 、改進、製作技術更加完善,如今的正山小種,條索肥壯重實,色澤烏潤,湯色濃厚呈金,甜綿爽口,葉底開展呈古銅色,香高帶濃醉的松煙味,品質更加優良。

正山小種

金駿眉的 歷史 只有十來年,並且是因爲改進正山小種而出現的。本來桐木村數百年只採摘一芽三四葉爲原料,從不以芽頭爲原料製茶。

直到2005年才利用夏茶製作了當時的第一泡以芽頭爲原料的紅茶金駿眉,5斤左右的茶芽(即50000粒左右茶芽)才能製成1斤左右的成品金駿眉。而後爲了劃分等級,又分爲金駿眉,銀駿眉,銅駿眉(赤甘)。

金駿眉茶芽含量高,小葉條形細緊,大葉肥壯緊實,色澤烏黑有油光,茶條上金色毫毛較多,香氣甜香濃郁,滋味甜醇鮮爽。

金駿眉

祁門紅茶史籍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陸羽的《茶經》,有"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記載,當時的祁門就隸屬歙州。很多人聽聞祁紅的大名,多來自它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奪金故事。

由於風土以及工藝的關係,祁門紅茶的香氣高揚又帶有很多層次,所以很早以前的歐洲貴族在把祁紅當作下午茶時,就把這種無法形容的香氣定義爲"祁門香"。

高質量的祁門紅茶細嫩整齊,有很多的嫩毫和毫尖,色澤潤;香氣高醇,有鮮甜清快的嫩香味,形成獨有的"祁紅"風格;水色紅豔明亮;葉底絕大部分是嫩芽葉,色鮮豔,整齊美觀。

祁門紅茶

雲南紅茶簡稱滇紅,由漢族茶農創制於年間。產於雲南省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以大葉種紅碎茶拼配形成。

1937年秋,馮紹裘和鄭鶴春兩位到雲南實地觀察並調查茶葉產銷情況,覺得鳳慶縣的鳳山有着很適合茶葉的生長自然條件,於是開始試製紅茶。

1939年,滇紅終於試製成功,第一批滇紅500擔茶,用竹編茶籠裝運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鋁罐包裝投入市場。

滇紅身骨重實,色澤調勻,沖泡後湯色紅鮮明亮,金圈突出,香氣鮮爽,滋味濃強,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鮮亮,加牛奶仍有較強茶味,呈棕色、粉紅或薑黃鮮亮,以濃、強、鮮爲其特色。

滇紅龍珠

除了市面常見的幾種紅茶,近年還出現了一些紅茶的周邊飲品,比如檸檬紅茶。

曬乾的小青檸中填進古樹滇紅,一粒一泡。不管你是在家裏,在辦公室,在任何一個角落,只要你有一個茶壺,一個蓋碗或者一個茶杯,都可以沖泡,即對身體好,喝着還方便,十分適合年輕人。

檸紅茶在口味上同時兼具檸檬的青酸與紅茶的醇厚。茶汁微紅,澄清,甜而微酸,十分爽口,而且青檸的清香,特別清新舒適,可以健胃整腸幫助消化,頗適合餐後飲用。

檸檬紅茶

要想品嚐全所有紅茶,您得着實下一番功夫了,不同品類的紅茶,不同的產地,不同的滋味。但相同的是紅茶大都含有大量的酚類物質,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動脈硬化,增強毛細血管功能、抗突變等功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

中國紅茶的品種並不是太多,紅茶的鼻祖當屬正山小種,紅茶中得高端茶當屬金駿眉,紅茶在世界範圍內的象徵爲祁門紅茶,大多數紅茶的入門者是滇紅下面說一下每個茶的口感。

相較於普洱茶,紅茶的味道沒那麼多變,對於剛入門的茶客來說,面對不同種類,不同品級的紅茶,怎麼選?一分錢一分貨這個規律貌似行不通,比如喝正山小種,會覺得貴的沒有便宜的甜。比如祁紅,價格挺貴,卻感覺沒有傳說中那麼香。究竟怎麼區分?今天就來說說紅茶之中比較突出的,正山小種、滇紅、祁紅。

滇紅“濃醇”

滇紅不像小種那麼甜,但是濃醇,還有股韌勁。有些朋友從滇紅入門,喜歡上那股濃烈之後都不願意接受其他紅茶了,他們對滇紅的喜愛,與從小種過渡過來的還不太一樣。

滇紅整體風格是醇厚感更強,大葉種茶明顯的特點,另一方面,口感略帶些酸味也是正常的。高品質滇紅散發出標誌性的蜜糖香,並伴有甜甜的花果香,色澤橘紅透明,煞是濃醇誘人。

曾有茶人說“品滇紅,如品雲南的女子,熱情奔放,氣韻悠長,甘香醇厚,怡情大方,喝過便不曾忘,因爲從來就不想忘!”

小種“甜香”

小種最甜,香,湯水也挺厚實。小種也是入門的好選擇。以價格來看,便宜的味重,口感雜;貴的醇厚,柔順。新手可能不會馬上就有這種體會,像前面說過的,會喜歡便宜小種的那種最直接的甜。

沒喝過正山小種,基本屬於不入門的茶客。這部分茶客中包含了許多想入門或者初入門的人,他們不太能接受正山小種厚重的松煙感。於是出現了放棄煙燻工藝的升級版,許多人從正山小種中喝出了桂圓味。不過,如果喝出薯香味就請注意了,正山小種和假小種的一個大區別,就是其中沒有薯香味。

祁紅“味正”

祁紅的特點也挺突出,香味好,口感厚實,茶味正。但給人的好感不像小種和滇紅來得那麼快,剛開始會覺得平淡無奇。所以,新手不必過早接觸,否則不僅喝不出好還會適得其反。

說到祁紅,不得不說“祁門香”。祁門香是一種淡香,持續而長。與那些大老遠就能聞到香味的茶不同,祁門香得端起杯來聞。但是同樣端起杯來,很多紅茶又沒有這股香味,即使有那麼一點的也沒有這麼好聞。

關於“口感厚實”,對比一下,滇紅以“濃烈”着稱,但是跟祁紅一起喝的話有可能顯得沒滋味,而且以後想再找回滇紅那股口感都不容易了。關於“茶味正”不太好解釋,首先在祁紅厚實的口感裏是不含雜味的,然後茶味比較集中不發散。其實最適合喝祁門紅茶的方式,是不加糖和奶,清飲。如果硬要加奶,則呈現一種淡粉紅,也與衆不同。

每個人好的標準差異太大了,要這樣來看,首先紅茶是用茶樹的鮮葉來按照紅茶的氧化發酵的工藝做出來的,這當中會有很多因素,主要有一下幾點:

(1)大葉種還是小葉種的問題,前者茶味濃、回甘強,後者細膩清甜但偏淡;(2)產地環境的問題,高山低山,生態植被情況,高山水細低山粗,山青水秀香飽滿;(3)採摘嫩度問題,嫩芽嫩葉細滑醇;一二葉味濃三四葉香;(4)發酵轉化程度問題,發酵輕偏黃湯刺激強,發酵偏重湯紅偏醇甜。

我認爲最好喝的紅茶,一要好原料,二要好工藝,兩者缺一不可,並非山青水秀核心產區就一定好喝,也並非厲害的師傅就一定能做好每一種原料。

好的紅茶,口感有一定濃度的刺激,爽口而不悶膩,飽滿而不單薄,細膩而不粗澀,然後有獨特的一種香感,這樣的就是高品質的紅茶。

從種類來說,我國有很多好紅茶,英紅滇紅濃強鮮,祁紅祁門香馥郁,正山小種金駿眉湯水細清甜……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好茶。

喝茶是包容的,應該多欣賞不同的好!

滇紅

1.做 旅遊 策劃的原因各地走,又喜歡山,後來喜歡茶

關於荊溪雲片茶葉

宜興適宜種植茶葉,唐朝以來一直是貢茶產地。

新中國建立後,宜興建設國營茶場帶動集體茶場,探索茶園建設和管理經驗、研究茶葉製作技術、研製茶葉機械、培養茶葉技術人才等,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1978年全縣茶葉面積32457畝,產量1501.6噸,分別是1953年的3.2倍、7.9倍,成爲江蘇省主要產茶區。

十一屆三中全會尤其是1984年放開茶葉銷售渠道以來,宜興茶葉進入了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1989年全縣茶園面積5.6萬畝,產茶5114噸,佔江蘇省產量的37.5%,面積和產量是1978年的1.7倍、3.4倍。產量增長的同時,茶葉品質和品牌建設得到重視,1984年至1989年宜興有38只茶葉品種獲無錫市優質證書,11只獲江蘇省優質證書,9只獲國家部優產品,2只獲得全國名茶稱號,成功創制陽羨雪芽、荊溪雲片等一批高檔茶葉,開啟了宜興茶葉發展的新空間。

本人採訪了新街茶林場場領導和技術員陳紹選、沈杏福、高玉林、蔡桂明、李錫明等人,參閱了他們儲存的圖片文字資料,查閱了宜興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撰寫本文,記錄荊溪雲片的創制過程。

荊溪雲片等宜興名茶創制工作,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取得的成就。

一、 荊溪雲片創制過程

宜興縣新街公社茶林場(本文簡稱茶林場),1974年11月14日開始建設,1986年開始研製進階綠茶—荊溪雲片,1989年5月6日透過技術鑑定,1989年荊溪雲片被國家農業部評爲全國名茶。

爲了研製荊溪雲片,新街茶林場在宜興縣林副業局、科委等部門以及張志澄等茶葉專家的支援下,成立創制小組、制訂創制計劃、開展技術培訓,經過反覆試驗基本定型後批量投放市場,徵求各方意見。

1.建立創制小組。潘永君任(場長兼)組長(場部歷任領導班子見附表),成員有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等。在場部幹部和職工中召開了5次創制座談會,從場部到工區、茶廠到田間,統一了對創制工作的認識。

2.制訂創制計劃。對全場情況包括茶樹品種、樹齡結構以及加工設備、工藝流程,進行了認真的調研與分析。考察學習了有關單位名優茶生產技術,參照省內外扁形茶加工工藝,制定了荊溪雲片茶外形、內質的創制方案和工作進度安排。確定以手炒鍋爲試製設備,以300畝良種茶園生產的高檔鮮葉爲加工試驗原料。

3.反覆試製確定工藝流程。1987年、1988年着重研究荊溪雲片的加工工藝和品質特徵,採用隨機取樣法多次重複,確定芽葉原料標準;採用不同芽葉標準及相同原料不同攤放晾青時間,重複試驗,確定技術標準;探討青鍋做形和煇鍋定形中溫度、時間、投葉量、手法的應用及其對品質特徵的影響。經過1250多鍋的反覆試驗,基本確定了荊溪雲片茶的品質特徵和加工技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技術指標。1989年春進一步分析了前兩年的試製情況,作了改進完善,正式確定了工藝流程和品質特徵。

4.培訓炒制技術人員。3年試製過程中,前後召開了20多次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研討會與總結會,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加工工藝,培訓了10多名炒制雲片的骨幹技術人員。

5.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在基本定型的情況下,組織批量生產,先後加工1500多斤荊溪雲片,投放到宜興、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上海青浦等地的市場上,並透過友人送給日本客商,聽取意見,均得到了較好的評價。試銷過程中,荊溪雲片的經濟收入比同等原料加工的高檔手工炒青提高1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經過3年努力,荊溪雲片的創制工作達到了預定設計目標。1989年春季總結了創制工作,提出了進行技術鑑定的申請。

二、荊溪雲片工藝流程和品質特徵

1989年5月7日,無錫市多種經營管理局牽頭成立鑑定小組,進行荊溪雲片創制成果的鑑定並透過了鑑定,出具了技術鑑定活動證書,證書編號:錫多科鑑(89)第02號。鑑定小組成員:江蘇省農林廳園藝處進階農藝師邰大傳擔任主鑑定,張志澄(進階農藝師)、朱錫坤(無錫市多管局進階農藝師)擔任副主鑑,成員有沈棣(宜興市科協進階農藝師)、朱國才(宜興市林副業局進階農藝師)、李令怡(宜興外貿茶廠進階農藝師)、周愛華(宜興外貿茶廠農藝師)、張定(江蘇省農林廳園藝處碩士)、楊麗娟(無錫市多管局農藝師)、殷福成(無錫市茶葉研究所農藝師)。

透過鑑定的荊溪雲片創制成果的主持人是儲良培,主要參與者爲潘永君、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

1.工藝流程。作爲一個新創制的進階綠茶,荊溪雲片工藝流程爲:適時嫩採→攤放晾青→青鍋做形→攤涼回潮→煇鍋定形→貯藏保質。

一是適時嫩採。在穀雨前採摘,採用茸毛豐富的一芽一葉初展、半展單葉爲主要原料,芽葉長度控制在2-3cm,每斤鮮葉6000-8000個芽葉,原料勻齊,不帶魚葉、紫芽、單張和對夾葉。

二是攤放晾青。鮮葉及時送到茶廠,攤放在竹匾裏,厚度2-3cm,攤放時間5-6小時,失重6-9%。待鮮葉散發清香時進行殺青。

三是青鍋做形。鍋溫120-140OC開始投葉,投葉量200-250克。殺青手法以抖爲主,抖悶結合。經1-2分鐘殺青,把溫度漸次降低至100 OC開展理條,採用抖、帶、搭、捺的手法反覆做形,六七成干時起鍋。青鍋做形全過程歷時15-20分鐘。

四是攤涼回潮。青鍋葉及時抖散攤放在竹匾裏,降低葉溫,冷卻回軟,使水分表裏一致。

五是煇鍋定形。煇鍋定形是荊溪雲片形成獨特風格的關鍵階段。操作時把4鍋青鍋葉一起投入,鍋溫控制在100-80 OC,掌握先高後低的原則。主要手法;抓,吐,挺,磨。到茶葉有些戳手時減少挺、磨,以抓、吐爲主,以保茶葉的茸毫。煇鍋全過程15-20分鐘,至九成干時起鍋。

六是貯藏保質。攤放、割末,保鮮貯藏,含水率確保在6%以下。

2.品質特徵。荊溪雲片外形寬扁挺直,白毫顯露,色澤綠翠,內質香氣清高,滋味鮮醇,湯色清明,葉底肥嫩。

3.衛生指標。經衛生、技監等部門檢測,荊溪雲片的衛生、理化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陳紹選介紹,荊溪雲片與特級春茶中的龍井,相同的是兩者均爲扁茶。不同的是龍井無毫,黃茶黃湯(色澤嫩綠、湯色嫩綠帶黃),炒制時鍋溫較高,定型時須用力挺、磨;荊溪雲片有毫,綠茶清湯,爲了做出白毫顯露,炒制時鍋溫比龍井稍低(低20OC左右),挺、磨用力適度、比龍井茶稍輕,外形比龍井茶稍顯飽滿。

三、荊溪雲片獲獎情況及品牌效應

1.獲獎情況。1989年7月5日至9日,農業部在西安舉行“一九年全國名茶評比會”,透過感觀審評、衛生檢測和主要成份分析,審覈批准41個茶爲“一九年度農業部優質農產品”,其中名茶26個(綠茶類22個、紅茶類1個、烏龍茶類2個、緊壓茶類1個);優質茶15個。荊溪雲片列綠茶類名茶第一名,被評爲全國名茶。1989年12月“荊溪雲片(名茶)”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證書”。1990年“《荊溪雲片》的創制”,分別獲江蘇省“一九年度我省科學技術進步工作四等獎”、 “無錫市科學進步二等獎”、“宜興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據陳紹選、沈杏福、李令怡等人回憶,荊溪雲片參評全國名茶過程中有一個精彩故事。爲了參加全國名茶評選活動,江蘇省在1989年5月上中旬(用6天時間)在南京進行省內茶葉的評比,在省內評比中,宜興送評的陽羨雪芽順利進入參評加全國名茶名單。荊溪雲片作爲新創制的新品種茶葉,品質與衆不同,特色十分鮮明,如果參評全國名茶具有相當的衝擊力,但問題是荊溪雲片沒有進行技術鑑定,因此在送評荊溪雲片還是金壇的一個茶葉(已透過技術鑑定),省裏意見不一。當時的荊溪雲片,不僅沒有鑑定,而且還沒有正式的名稱,在參加省裏評比時朱國才稱其爲“虎頭旗”。擔任評委的邰大傳、張志澄等認爲,該茶特色鮮明,應當單獨起個名稱。邰大傳與張志澄各起了一個名字,然後取用邰所提名字中的“雲片”二字,張所提名字中“荊溪”二字,合成“荊溪雲片”。荊溪是宜興古稱、代表產地,雲片代表茶葉的外形特徵,像天上的片片白雲。關於送評哪個茶葉,李令怡、沈棣力挺新街茶林場這隻,說服省廳園藝從全省榮譽考慮。經過認真的考慮和權衡,省農林廳園藝處鄭光輝拍板決定送“荊溪雲片”參加全國評比,但前提是荊溪雲片能在1個月時間內透過鑑定。南京評審會結束後,朱國纔回金壇老家休假,李令怡把省評審情況告訴嚴志清,嚴志清覺得鑑定時間緊迫,當晚趕到時任林副業局宋芬大家中彙報:“儘快組織鑑定會”。宜興市林副業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認真組織、積極推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荊溪雲片透過技術鑑定,參加全國名茶評選,並且不負衆望一舉獲得全國名茶稱號,同時獲得全國名茶的還有陽羨雪芽,一個縣級市一年有2個茶葉同時獲得全國名茶,這是不容易的。

八十年代,茶林場申請了“紫荊”牌商標,荊溪雲片有了商標。

2.品牌效應。荊溪雲片成爲全國名茶、註冊了商標、改進茶葉包裝後,茶葉均價上升到每斤二三百元,九十年代均價達到五六百元,九十年代初期北京茶葉展覽會上曾達到三千元一斤。1990年至1996年,荊溪雲片產量由二三百斤逐步增加到1000斤左右。這期間,荊溪雲片帶動了茶林場其他茶葉的銷售。

四、重視名茶建設

1.加強茶葉組織領導。宜興市重視茶葉工作,多次專題召開茶葉工作會議。1983年3月1日,召開了全縣茶葉工作會議,縣委常委、副陶振邦在會議上作了《認真貫徹十二大精神努力開創茶葉生產的新局面》的講話。1995年10月5日,宜興市召開了全市茶葉生產會議,副史祖能在會上對宜興茶葉生產進行了部署。1985年2月宜興縣編辦批准建立了宜興縣茶果指導站(以前是茶果股),事業單位,隸屬宜興縣林副業局。重點產茶鄉鎮都建立了茶葉技術人員隊伍,做好宜興茶葉生產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重視和支援,提高了茶葉發展水平。

2.加大茶葉工作力度。引進、擴繁優良茶樹品種,開展種植技術的培訓,研製、推廣製茶機械,鼓勵、支援工商資本的投入茶葉生產。開展茶葉評比,一方面組織參加省、全國的茶葉評比,對獲得各級名優茶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一方面市鎮兩級開展茶葉評比,對優質茶進行獎勵,例如1988年宜興林副業局舉行“陽羨雪芽”茶品質評比,太華鄉乾元茶場、茗嶺陸平茶場等28家單位參加評比,評出的優質產品參加1988年度江蘇省名茶評選。1989年宜興林副業局再次舉行了“陽羨雪芽”茶品質評比活動。1989年湖滏鎮組織了本鎮範圍內的春茶評比,對優質茶以及獲得宜興、無錫、省、國家級的名茶、優質茶進行獎勵。1997年市技監局、林副業局聯合舉行名特優茶評比並頒發“質量信得過單位”獎牌,促進了茶葉質量的均衡發展。

3.加強茶葉市場管理。計經委、工商、標準計量等部門重視茶葉質量的監督管理,聯合發文明確商標、標籤印刷和銷售包裝的要求,加強品牌管理。1994年4月14日,宜興市林副業局、標準計量局聯合發文(宜標計標【1994】第04號),牽頭制定有關茶葉標準,作爲茶葉生產的依據。2007年宜興市茶葉協會註冊了“陽羨茶”牌集體商標,加強陽羨雪芽集體商標管理,維護名茶聲譽,保證名茶質量。

綠色包裝的宜興茗茶是什麼茶?價格是多少?

好喝,對口就行了。光包裝沒法說。包裝在茶葉市場到處是賣的。這樣的的包裝零售也就十來塊錢。

要是包裝上有廠家和生產日期、電話等字樣資訊可能在一百到三百之間吧。

清明前後的茶葉價格就更難說了。要看什麼茶、什麼地方產的、什麼地方買的等。

還是那句話:對口,自己喝着舒服就行。

陽羨雪芽 金壇雀舌 碧螺春的口味各是什麼樣的?

陽羨雪芽茶是江蘇省宜興南部陽羨遊覽景區的著名特產。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 陽羨雪芽採摘細嫩,製作精細,外形纖細挺秀,色綠潤,銀毫顯露,香氣清鮮幽雅,滋味濃厚清鮮,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幼嫩,色綠黃亮。

雀舌的茶葉就如它的名字,像麻雀的舌頭。所以只有春天清明以前纔出這種茶葉,天氣熱了,茶葉的芽頭就長快了,長大了。

好的雀舌應該顏色鮮綠,芽頭整齊,大約也就1cm左右的大小。

口感略顯苦味,但是回甘很好。

碧螺春的香氣濃郁些,好的早春碧螺春還帶有天然的花果香,因爲在種植的時候,碧螺春是穿插地種在果樹之中的。

太湖翠竹主要產地在無錫市八士鎮山林茶果場、雪浪鎮向陽林場、藕塘鎮七一林場、張涇茶林場、茶橋東郊林場和無錫胡埭劉糖茶場。太湖翠竹品質特徵:萬型風格獨特,扁似竹葉,色澤翠綠油潤。內質滋味鮮醇,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整。

無錫毫茶,主產於江蘇省無錫市郊區。其原料爲無性系良種大毫,且又因其成品白毫披覆而得名。大毫茶樹於1966年自福建引入,屬半喬木、大葉型、早芽種,在太湖之濱的無錫郊區適應性強。表現爲萌芽力強,發芽整齊,芽梢茸毛特多,芽頭肥壯重實,兼有產量高與抗逆性強之特點。製作毫茶原料,以一芽一葉初展、半展爲主體,經殺青、揉捻、搓毛、乾燥等工序精製而成。成品茶條索捲曲,肥壯綠翠,白毫披覆,香高味濃,湯綠明亮,葉底肥嫩。

種植茶葉有什麼技術?

生長習性: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爲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溼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溼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爲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栽培:

茶樹的繁殖多采用帶根栽培育苗法,過去的壓條法因繁殖速度過慢,現已很少人使用。

溫度是茶樹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它影響着茶樹的地理分佈,也制約着茶樹生育速度。溫度對茶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兩個方面。

氣溫主要影響地上部的生長,地溫主要影響根系的生長。但氣溫與地溫是相互關聯的。就氣溫而言,從熱帶到溫帶茶樹都能廣泛的適應。但作爲生育來說,有三個基點溫度,即茶樹生長的起點溫度,適宜溫度和低限溫度。

溫度

(1)生長起點溫度

引起茶樹萌芽的平均溫度稱之謂生長的起點溫度,在生物學上稱此溫度爲最低溫度。多數茶樹品種日平均氣溫需要穩定在10℃以上,茶芽開始萌動。但也有少數品種或者由於其生態環境的不同,在不到10℃時已開始萌動,如浙江的碧雲,龍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動的起點溫度是≥6℃,這類屬早芽品種,開採期可比其他品種提早。

(2)最適溫度

茶芽萌發以後,當氣溫繼續升高到14-16℃時,茶芽逐漸展開嫩葉。茶樹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之間,若在此範圍之內,則茶梢加速生長,每天平均可伸長1-2釐米以上。我國大部分茶區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氣溫都在20-30℃之間,正是茶樹生長最適溫時期,也是茶葉的採收季節。

在茶樹生長季節生物學有效溫度(日平均氣溫10℃以上)累積值,稱之謂有效積溫。茶樹生長適宜的有效積溫在4000℃以上。我國茶區的年有效積溫一般在4000-8000℃之間,有效積溫越多,年生長期越長。我國南北各茶區由於氣候條件的差別,茶樹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數茶區茶樹的全年生育期約爲8-9個月,而可採期爲7-8個月。

(3)低限溫度

我國大部分山區,進入12月以後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氣溫低於10℃,茶芽停止萌發,處於越冬休眠狀態,甚至有時出現嚴重的低溫霜凍,對茶苗、幼樹或抗寒性差的品種還會受到凍害。茶樹能忍耐的絕對最低溫度,因品種、樹齡、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長季節而異如當氣溫降到-2℃時,茶花大部分脫落而死亡;氣溫下降到1-2℃時萌發的茶芽也會枯焦,而茶樹的枝梢忍耐低溫的能力較強,喬木型大葉種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葉種能忍受低溫的能力更強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處於大雪覆蓋,則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溫侵襲。又如,不同品種茶樹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表現也不一樣,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溫,而生長在皖南茶區卻能忍受-8至℃-10℃的低溫。一般說來,低於茶樹所“忍耐”的低溫度限度時,就會產生凍害。茶樹發生凍害的程度,除與溫度高低直接有關外,與低溫持續時間、風速、凍結時間也有密切關係。據浙江氣象局在浙江嵊縣的調查,茶樹越冬期間,當氣溫降至-6℃左右,連續凍結6天,西北風風速每6-8米時,當地的茶樹品種嫩梢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當最低溫度降至-8℃連續冰凍12天以上更會引起嚴重凍害,使茶嫩梢凍死老葉變黃。一般來說,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低溫和土壤凍結時間愈長,加上乾燥的西北風或早春氣候轉曖後突然降溫等,都會使凍害程度加重。

溫度過低固然會使茶樹遭受凍害而損傷,溫度過高也會引起茶樹的熱害,但遇到的機會不多。如當日平均氣溫到35℃以上時,生長便會受到抑制,日極端最高氣溫到39℃,在降雨量又較少的情況下,有的茶樹叢面成葉出現灼傷焦變和嫩梢萎蔫,這種現象爲茶樹熱害。通常是新梢和嫩葉比老化的枝條更容易受到這種逆境的危害。

抗寒品種

抗寒性強的品種有祁門種、黃山種、茗洲種、柿大茶、安徽1號、安徽3號、安徽7號、皖農95、樂昌白毛茶、恩施大葉茶、鶴峯苔子茶、高芽齊、白毫早、宜興種、茴香茶、寧州2號、紫陽種、顧渚紫筍、藤茶、水古茶、龍井43、龍井長葉、碧雲、苔香紫、迎霜、青峯、浙農113等。

寒性較強的品種有楊樹林783、黃荊茶、波毫、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本山、大葉烏龍、福雲6號、福雲10號、碧波茶、鋪埔白葉、五嶺紅、臨桂大葉茶、都勻毛尖、黔循601、信陽種、信陽10、宜昌大葉茶、雲臺山種、藍山苦茶、江華苦茶、君山種、儲葉齊12、錫茶5、錫茶11、贛茶1號、青山大有、臺茶13號、蘋雲、眉峯等。

病蟲防治

茶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要根據病蟲害與茶樹、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因地制宜地採取以農業防治爲主,結合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策略,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範圍內。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重點是控制病蟲基數,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

1.合理密植。一般採用單行條植法,行距1.5米,叢距0.33米,每叢3株,每畝栽苗4000株。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以埋沒根頸爲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使植株生長健壯,發育良好,抗病蟲能力相應提高。

2.加強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爲主,少施化肥,儘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修剪,剪去病蟲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爲3~10釐米,中剪枝爲現有樹高的一半,深修剪離地面20~30釐米,臺刈爲離地面5~10釐米。將病蟲枝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輪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減少茶蚜、茶毛蟲、茶黑毒蛾的越冬蟲卵塊和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三是中耕培土。這項措施不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於茶樹根系生長,而且能破壞病蟲越冬場所,殺滅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基數。四是及時分批留葉採摘。這樣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幼若蟲和卵塊,減輕茶枯病危害。五是誘殺害蟲。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用燈光、毒餌、色板誘殺。此法大面積應用效果更明顯。

A.生物防治 這是一項對人畜安全、對茶葉和環境無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強對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蟲的保護。在茶園周圍保留一定數量的植被,重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好赤眼蜂、茶園蜘蛛、紅點脣瓢蟲等害蟲天敵。

2.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代謝產物治蟲。例如,對茶小卷葉蛾發生危害的茶園,可連片採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生產實踐中還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

B.化學防治 嚴格按防治指標用藥,不能見蟲見病就急於用藥。對蟲口密度、病情指數超過防治指標的茶園,如茶跗線蟎被害芽佔5%或蟎卵芽佔20%,茶毛蟲每畝7000~9000頭,茶小綠葉蟬百葉蟲量10~15頭時,根據國家無公害茶的生產標準,安全合理使用藥劑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殺蟎醇等。用藥時,應選準農藥品種,注意使用方法、濃度及安全間隔期。如用Bt製劑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3~5天;用0.2%苦蔘鹼水劑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黑毒蛾、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間隔期10天。注意輪換用藥,每種農藥在採茶期只能用1次。這樣既可以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又可以減少殘留。

優良品種

適制綠茶品種有:特早芽種有元宵綠;早芽種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龍大白茶、福雲595等品種。

適制烏龍茶品種:早芽種有黃旦、茗科一號、丹桂等品種;中芽種有鐵觀音、佛手、白芽奇蘭等品種,遲芽種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種。

綠烏兼製品種有:黃旦、黃奇、梅佔等品種。

茶樹採收

茶樹種植後約三年起可少量採收,十年後達盛產期,三十年後即開始老化,此時可從基部砍掉,讓茶樹重新生長,再到老化後就須挖掉重種。

紫砂壺用什麼茶來養

紫砂壺用紅茶和黑茶來養。

養壺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其更能夠涵香納味,並使壺能煥發出本身渾樸的光澤。新壺顯現的光澤往往都較爲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壺內的紅茶或黑茶茶液,時間久了,便能使壺色光澤古潤。如果養壺的方式得當就能養出其晶瑩剔透、珠圓玉潤的最佳藝術效果。

養壺是人與物的交流和溝通。用手或毛巾之類的柔軟織物摩挲的過程就是和砂壺的溝透過程,日久它便能閃爍着五彩紛呈的光華。在玩壺時最好用山泉水,因爲它是自然之水沒有任何異味,不會干擾茶葉的香氣。不要用花茶來養壺,是因爲花茶花味太強烈,會沖壞別的茶葉香味。

擴展資料:

紫砂壺的玩、賞、養:

玩壺,這裏所說的玩”,是指玩紫砂壺窯燒的火候。恰好的火候可以使壺的泥面沒有閃亮的細小白色銀星,在自然光照下細看能有幾種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豐富泥質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單一的不可能是好泥質。

養壺千萬別用自來水,因自來水裏漂白粉的氣味能直接破壞茶香的醇正。不用花茶來養壺,是因爲花茶花味太強烈,會沖壞別的茶葉香味。賞壺是最講究文化底蘊的。紫砂壺在製作形態上可以分爲仿真花器和傳統素器兩大類,仿真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動、植物爲本而入藝。

賞壺首先要看壺身、壺蓋是否豐滿,方器是否不內夾,圓形是否不瘦癟,再看壺咀和壺把的組合的外切空間線條是否流暢。在紫砂行業內有這樣一句師徒相傳的諺語:“壺把隨着壺身走,壺咀順着把末出。”形象地說出了其中的奧祕。

參考資料:人民網——紫砂壺的玩、賞、養

蘇茶屬於什麼茶

蘇茶是綠茶中細分下來的新品質,特指江蘇溧陽產的一種綠茶,全稱幽香蘇茶,屬於幽香型茶,裏面會加桂花進行調和,但是口感有點介乎白茶和紅茶之間,而茶葉條索樣子很像白茶。

陽羨茶的歷史

宜興盛產茶葉,有“茶的綠洲”之美譽,其產茶歷史源遠流長,據考證,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成熟於宋、明、清,衰於,復興於今。

宜興的產茶歷史應早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期。成書於東漢末年的《桐君錄》中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之說。晉陵是今天常州的別稱,而自古以來常州轄區內多產茶的僅有陽羨。由此可以推斷,陽羨出產的茶葉在公元220年前的東漢時期就相當有名氣了。

陽羨茶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唐朝中期,李棲筠任常州太守時,有山僧進陽羨茶,陸羽品爲“芳香冠世,推爲上品”,“可供上方”。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以其優良的品質被朝庭定爲貢茶。據《宜興縣誌》記載,當時出產貢茶的唐貢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臨罨畫溪,以唐時產茶入貢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這也就是今天的宜興唐貢山、唐貢村的由來。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設貢茶院生產貢茶。宜興貢茶院“有房屋三十餘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歲貢陽羨茶萬兩”。唐朝採製貢茶是一件大事。貢茶開採時太守要親臨開園,徵調萬人突擊採茶,貢茶製成後要張宴賦詩,蔚爲盛事。由於唐貢山生產的貢茶是皇室偏愛的珍品,產量不多,極爲名貴,故須透過驛道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長安,稱爲“急程茶”。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稱:“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充分說明了陽羨茶在當時的至尊地位。宜興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嶺”。由於宮廷講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視,茶樹由山嶺野生成爲作栽種,並進而擴展到民間,飲茶之風由此逐漸推開。

據考證,唐人用茶與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餅團茶,用茶時,先把餅團茶碾成茶粉,入開水鍋烹煮,湯中加鹽,調成鹹味。皇宮貴族在烹茶時還要加點胡椒粉等調料,增加香味。煮成後舀入碗內,連湯帶茶粉一同吃下,謂之“吃茶”。

與唐朝相比,宋代每年進貢的陽羨茶數量基本沒有減少。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桔養老”的大文豪蘇軾,留下了“雪芽爲我求陽羨”的詠茶名句。

元朝戰事較多,但陽羨茶卻因戰爭而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當時的需求量更大。《萬曆志》卷四載:“每年貢薦新茶九十斛,歲貢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應該說元代進貢的陽羨茶數量是十分可觀的。爲了適合蒙古貴族的嗜好,元朝在貢茶院之外,又設定一個名爲“磨茶所”的貢茶官署,兼管宜興的貢茶。

到了明代,陽羨茶依舊是貢品。明代的製茶工藝、飲茶習慣有了較大改變,葉茶(片茶)逐漸取代了末茶,綠茶製作工藝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時出現了沏泡茶的方法,並且開始用紫砂壺泡茶。到崇禎年間,開始設立茶館,飲茶得到進一步普及,深入到宜興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爲“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之一。由於茶葉已成爲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朝庭對茶葉的生產和經銷採取了更爲完備的管理措施,專門設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興至今還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蹟。

在整個清代的幾百年間,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宜興茶業起起落落,因時局動盪,戰亂併發,宜興的茶園損失巨大,逐步走向低谷。但上層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陽羨茶,並由飲茶而推崇紫砂壺,使紫砂壺達到鼎盛時期。

以來,由於戰火不斷,社會不安,宜興的茶葉生產和銷售進入了相對蕭條時期,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但到茶館品茶,已成爲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興人愛飲茶,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興的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茶園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萬多畝發展到現在的7.5萬畝,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均居江蘇省之首。先後創制的“陽羨雪芽”、“荊溪雲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壽眉”等一系列名茶,在歷屆全國“中茶杯”、江蘇省“陸羽杯”等名特茶評比中屢獲殊榮。1989年乾元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新街茶林場生產的“荊溪雲片”雙雙獲得農業部全國名茶稱號,1990年嶺下茶場生產的“陽羨雪芽”又獲國家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之後,名特茶在宜興茶葉產品中逐步形成主導地位。2002年,宜興成爲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市(縣)之一。

陽羨茶的特點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的唐貢山、南嶽寺、離墨山、茗嶺等地;焙制後的成品茶條形緊直鋒妙,色翠顯毫。沏泡後,湯色清澈,葉底勻整,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陽羨春茶多在穀雨前採製。

“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宜興,瀕臨太湖,層巒疊嶂,風光綺麗,更兼有“善卷”、“張公”、“靈谷”三洞之勝,吸引着無數海內外遊客;不少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飽覽了宜興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後,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陽羨茶”來品嚐一番。泡出來的茶湯清色濃,味香而甜,堪稱茶中佳品。

陽羨茶的歷史

宜興產茶歷史久遠,古時就稱之爲“陽羨貢茶”、“毗陵茶”、“陽羨紫筍”和“晉陵紫筍”。宜興古稱“陽羨”。陽羨茶始於東漢,盛於唐朝,成熟於宋、明、清。

早在三國孫吳時代,就名弛江南,當時稱爲“國山茶”。“國山”,即今之離墨山。據《宜興縣誌》載:“離墨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山頂產佳茗,芳香冠他種”。

到了唐朝,被稱爲“茶聖”的陸羽,爲了研究茶的種植、採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陽羨(今宜興的古稱)南山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爲撰寫“茶經”一書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陸羽在他的《茶經、一之源》中記及:“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陸羽在品嚐同僧進獻的佳苟後,認爲“陽羨茶”確是“芳香冠世,推爲上品”,“可供上方”。由於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因此名揚全國,聲噪一時。

從此,“陽羨茶”被選人貢茶之列,故有“陽羨貢茶”之稱。

大致在唐代肅宗年間,常州刺史李棲筠開始,每當茶汛季節,常州、湖州兩地太守集會宜興茶區,並且唐皇特派茶吏、專使、太監到宜興設立“貢茶院”、“茶舍”,專司監製、品嚐和鑑定貢茶的任務。

採下來的嫩茶,經焙炒好後,立即分批透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趕上朝遷的“清蝗宴”。當時稱此種茶爲“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誤。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贊曰:“陽羨茶”以“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極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誠可知,江蘇宜興距京城(今北京)有數千裏之遙,不知累壞了多少驛役?累死了多少駿馬?……正如唐代詩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詩曰:“凌煙觸露不停採,官家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

與唐朝相比,宋代陽羨茶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多次到宜興並打算“買田陽羨,種桔養老”的大文豪蘇軾,留下了“雪芽爲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

而盧仝曾在宜南山區種茶,他寫的《七碗茶詩》在海內外廣爲流傳,更被奉爲日本茶道文化的啓蒙內容。元朝陽羨茶卻因戰爭而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萬曆志》卷四記載:“每年貢薦新茶九十斛,歲貢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應該說元代進貢的陽羨茶數量是十分可觀的。

爲了適合蒙古貴族的嗜好,元朝在貢茶院之外,又設定一個名爲“磨茶所”的貢茶官署,兼管宜興的貢茶。到了明代,陽羨茶依舊是貢品。到崇禎年間,開始設立茶館,飲茶得到進一步普及,朝廷對茶葉的生產和經銷採取了更爲完備的管理措施,專門設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興至今還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蹟。

在整個清朝的幾百年間,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宜興茶業起起落落,但上層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陽羨茶,並由飲茶而推崇紫砂壺,使紫砂壺達到鼎盛時期。以來,宜興人到茶館品茶,已成爲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興人愛飲茶,有朋自遠方來,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

現在在宜興竹海的陽羨茶生態觀光園開門迎客的盧仝草堂則將向人們重現茶仙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景象。

陽羨茶的茶史追溯

至於“陽羨茶”的始源,據《宜興縣誌》載,飲茶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叫潘三的農民,後來被尊之爲宜興的“土地神”。宋朝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重修義興茶舍記”:有一位和尚把陽羨山中產的野茶送給當時的常州太守李棲筠,經他請陸羽鑑定後,建議當作佳物進貢給唐代宗皇帝,時間是大曆年間(766年左右)。

僅次於陸羽的第二位“茶聖”。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下了“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詠茶名句,明末清初劉繼莊的《廣陽雜記》記有“天下茶品,陽羨爲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評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藥味,龍井茶有豆味,而陽羨茶有‘金不味’,夠得上茶中上品”。東鄰日本十分慕名“陽羨茶”。

參考資料: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js/node20529/node26596/node26607/userobject1ai149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