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有危機更有轉機|30歲人到中年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最近臨公子在B站刷到一部紀錄片,必須強烈安利給你們:《中流頂住》。

30歲人到中年,有危機更有轉機

臨公子作爲30+的中年人,平時就挺愛看人文社會類的紀錄片。

你可以從平行時空的人們身上,看到形形色色的想法+活法,它們就好像微小又耀眼的花火,給你煥然一新的啓發。

這部片主要聊30歲左右的職場人,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差異化選擇。在變化大於穩定的當下,“中流”一代對工作的思考越來越個性。

說一些讓我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吧~

01、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想要的生活

34歲的創業媽媽王源,文案服務行業,二胎預產期只剩下一星期時依然在工作。她做這行15年了,每天最少工作16小時。

孕期也沒怎麼減少工作量,甚至打滯留針仍堅持工作。

辛苦還不算什麼,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創業小公司會因爲自己生小孩而受到影響。果不其然,服務了兩年的客戶見到她挺着9個月的孕肚出現時,驚呼道:

“我的天吶,你怎麼懷孕了?”“你爲什麼要旺季生孩子?”“你懷孕還能熬夜嗎?還能做好嗎?”

王源趕緊開玩笑說,老闆我錯啦,懷孕得不合時宜了。

聊天時客戶掩飾不住地擔心,即便王源不斷保證團隊會保證項目正常執行、哪怕她月子期間公司也正常工作,最後,客戶還是縮減了一個渠道。

王源遲疑了片刻,點頭同意了。

客戶也略帶抱歉的笑了笑。

這集頗受爭議,彈幕和評論裏出現了兩種看法。

看法1:職場媽媽太辛苦了,尤其創業中的職場媽媽,受到許多暗戳戳的職場歧視。

看法2:不該宣傳這種行爲,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甚至不少人指責這位媽媽自私。

可這是紀錄片,不是電視劇,反應的就是最真實的現實——每個人都是獨立鮮活的個體,多數事情是無法平衡的,只有斟酌再三之後做出的取捨。

到了一定年齡,其實我越來越不喜歡定義所謂“主流正確”的事。

比如:

人到了幾歲就要結婚、到了幾歲就要生小孩,否則就不正常;

懷孕就要安心待產,否則就是對小孩不負責;

30歲要有多少存款,否則就是loser。

我之所以愛看記錄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會強加給觀衆某種態度、某種行爲就是正確or錯誤的,而是將一切徐徐鋪開,引導你尋找適合自己的路。

願意爲了想要的東西付出代價,那麼TA就值得尊重。

對個人來講,也沒有什麼比爲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而努力更有意義。

02、你的可能,遠比你以爲的要多

我周圍的朋友中,中年轉型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人憑藉新興職業讓職業生涯重煥生機。

紀錄片裏的一位主人公丁輝,我曾在文章中聊過。年近30的他參加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後人氣暴漲,他從未想過,爲了找工作上了一檔節目,結果被這麼多人喜歡。

以前他只想踏踏實實做個律師,如今發現這幾年知識分享發展得特別快,就嘗試想抓住這個時代的風口。同時,丁輝也在積極找工作,並如願拿到了滿意的offer。

成了一枚妥妥的斜杆中年。

“線上普法”是一個新職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羅翔老師。原先是正兒八經的法學教授,近兩年在B站憑藉講段子般的普法風格,成爲首屈一指的普法網紅。

不知道你發現沒,越來越多人在新媒體的加持下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發展空間。

老師、律師、會計、木匠,以及很多傳統行業的從業者開始在網絡上透過各具特色的方式讓大家看到他們、並瞭解到之前很難接觸到的專業知識。

此外,隨着服務市場的不斷細分,也出現大量新職業,比如收納師、上門鏟屎官等。

抓住新興職業,基於兩個前提:

首先,態度積極。

我一個朋友的表妹是英語專業,在事業單位做資料翻譯,她經常在網絡上分享些英語知識、聊些有意思的英語八卦。大概也就一年多,表妹簽了MCN,副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她的多數同事是看不懂的,認爲這是瞎玩胡鬧,他們的想法是:你要好好上班、好好考證、好好評職稱纔是正經事。

很多人覺得總抓不住機會。事實上,想抓住機會的關鍵條件,就是你得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去看待新事物,它們纔會一層層地展示出豐富的可能性。

其次,持續學習。

別隻看到新興行業的高薪,沒看到高薪背後的要求。

紀錄片中一位整理收納師就說,這行業門檻低,卻需要大量專業知識。假如你只是用收納技巧來賺錢,那你永遠只能賺到疊衣服的錢,賺不到收納師的溢價。

人到中年,有危機更有轉機。

轉機在於,他們有足夠的閱歷、足夠的經歷、足夠的能力沉澱,去抓住變化中的機會,以穩定的內核在職業道路上步步爲營。

03、你的態度,即是你的生活

臨公子聊到工作或生活時,很多讀者說覺得正能量+三觀正,但我一直認爲呀,自己從來不是什麼“正能量號主”,別人認爲的三觀正,不是我真的三觀有多正,而是我說的符合他們的三觀而已。

摸爬滾打一番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態度,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記錄片有一集,展示了兩位主人公對工作時截然不同的態度。

28歲女孩Keely是“生活即工作”,90%的生活被正職+副業填得很滿,但她樂此不疲,哪怕沒週末她也沉浸其中。

Keely很小時父親去世,媽媽一人將她拉扯大。自幼家境不好,於是她長大後就努力工作,努力掙錢,不僅從中得到滿足感更希望能給媽媽帶來好生活。

27的田堡磊,追求的是事業家庭的平衡。

在他看來摸魚沒什麼不好,下班後他也沒浪費時間,參與了健康公益組織。這一切是因爲他經歷過父親生病進了ICU、同事急性白血病去世,讓他不願爲了追求名利而捨棄健康。

你說他們哪種生活更好?

其實都很好。

他們都選擇了符合各自價值觀的生活,並積極爲此努力。

所有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裏,可每個人又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擁有各自的春夏秋冬。

04:

看這部紀錄片時,我突然想,現在的我是什麼樣的呢?

20出頭時,我覺得中年好可怕,30歲好老啊。

真到了30歲以後,我的成長反而比20+更大。

我更自信了。

會多聽自己的聲音,遇到問題儘快迎上前去面對+處理。不會像以前那樣過度沉溺於自責自卑中,爲了各種各樣瑣事而懊惱。

我更有共情了。

以前的我彷彿工作機器,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都不容易感受到。朋友或同事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很沮喪,我也不會主動關心,現在我會多問問,給出一定解決方法,還懂得安撫他們的情緒。

我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了。

我曾認爲過了30歲,人基本就定型了,現在發現,30歲纔剛剛開始啊!累積了閱歷和能量,有了一種中年的篤定感,從容踏實很多。

身爲“中流”一代的我,之前、現在以及將來,依然會樂觀地支棱起來,繼續探索未知的一切。

屏幕前的你,也請一起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