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經的主要內容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24W

茶經的主要內容

《茶經》一書分爲10個部分,

一、介紹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

二、爲製作、加工茶的工具;

三、茶的製作過程;

四、煮茶、飲茶器皿;

五、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

七、我國飲茶的歷史;

八、茶葉產區、品質;

九、煮茶、飲茶用具;十、書寫張掛。

《茶經》一書分爲10個部分,

一、介紹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

二、爲製作、加工茶的工具;

三、茶的製作過程;

四、煮茶、飲茶器皿;

五、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

七、我國飲茶的歷史;

八、茶葉產區、品質;

九、煮茶、飲茶用具;十、書寫張掛。

茶經是一本古代中國的經典書籍,主要關於茶的品種、品質、製作、飲用、禮儀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其主要內容包括:

1、分類學:茶的品種分類,如青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等。

2、製茶技藝:例如挑選茶葉、揉捻、乾燥等製作過程,以及對於不同品種茶葉的製作方法和要點。

3、茶葉的品質:茶葉的質量如何判斷,如茶葉外形、香氣、口感、茶湯顏色等。

4、飲茶禮儀:茶道的流程、茶具的使用、茶禮、茶文化等。

5、茶歷史:茶的歷史、各朝代的茶文化發展、名茶的故事和傳說等。

6、醫藥保健:茶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如調節腸胃、利尿、解毒等。

總之,茶經是一部集中了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書籍,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茶文化必不可少的經典著作。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茶經》全書三卷,分十篇,論述了我國種茶的歷史,介紹了茶樹的產地、品種、適宜生長的環境、栽培方法、生產工具、茶葉採摘、製造技術、煮茶飲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飲方法、茶葉的種類、各地飲茶的習慣、茶史資料的蒐集和各地茶葉的品質等等。可以說,《茶經》實際就是祖國全部茶書的總目。此書不但對我國茶葉種植事業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地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茶葉於公元850年首次傳到阿拉伯,後來傳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地。

茶經的內容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茶經》成爲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全文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竈無用<穴犮>者,釜用脣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桊。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爲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爲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爲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爲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爲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爲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爲之。江東以一斤爲上穿,半斤爲中穿,四兩五兩爲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爲上,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牀,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三之造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飈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麗>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採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鑑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四之器

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爲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臬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爲之,或運泥爲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釒展,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錘,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

以鐵或熟銅製之。

鍑:鍑以生鐵爲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爲之,萊州以石爲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爲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

交牀:交牀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爲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爲之,次以梨、桑、桐柘爲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執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閤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爲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裏並外縫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溼,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犧杓,剖瓠爲之,或刊木爲之。晉舍人杜毓《荈賦》雲:“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脛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採茗,遇一道士雲:“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爲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爲之,或以柿心木爲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鹺簋以瓷爲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製,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爲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緝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滌方以貯滌洗之餘,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巾以絁爲之,長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具列或作牀,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篾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篾闊者經之,以單篾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瓏。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熛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爲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爲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爲二沸,騰波鼓浪爲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爲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爲比屋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着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農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鹹。江洗馬充。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璞。桓揚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餘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內山謙之。後魏琅琊王肅。宋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沙門譚濟。齊世祖武帝。樑·劉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績。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檟,苦茶。”《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櫱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葭。”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勝爲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晉中興書》:“陸納爲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穢吾素業?’”

《晉書》:“桓溫爲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並病其妻,着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牀,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雲:“前得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鹹《司隸教》曰:“聞南方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爲簾事打破其器具。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爲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心爲茶荈劇,吹噓對鼎釒歷。”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採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慄、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郭璞《爾雅注》雲:“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爲茶,晚取爲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爲茶爲茗?’覺人有怪色,乃自分明雲:‘向問飲爲熱爲冷?’”

《續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採茗,遇一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餘年,卿二子恆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於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餘茶蘇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家傳》:“江統字應遷,愍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酰面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

鮑昭妹令暉着《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爲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樑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啓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雲鬆。江潭抽節,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麏,裛似雪之驢;鮓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陶弘景《雜錄》:“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爲奴。”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皁李作茶,並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爲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坤元錄》:“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雲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圖經》雲:“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採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採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穀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又云“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採謂之苦?茶。

《枕中方》:“療積年瘻,苦茶、蜈蚣並灸,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蔥須煮服之。”

八之出

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

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幹之,則又棨、樸、焙、貫、相、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鬆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牀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關於《茶經》,我們應該知道些什麼

《茶經》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7000餘字,內容包括上卷:第一章,茶的起源;第二章,製茶、採茶的用具;第三章,製茶和鑑別茶的方法。中卷:第四章,煮茶、飲茶的器皿。下卷:第五章,煮茶的要領和水質的重要性;第六章,飲茶的沿革和飲茶的方式、方法和習俗;第七章,茶的歷史資料;第八章,唐代的茶葉出產地區和優劣;第九章,在不同環境泡茶時,茶具和茶器可做那些省略;第十章,將《茶經》寫在白絹上掛起來,則可對茶事一目瞭然。

《茶經》記述了作者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結果,幾乎囊括與茶有關的所有資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百科全書”。

《茶經》雖然成書於公元8世紀,距今已有1200多年,但對今天的茶葉科學研究和茶葉事業發展仍有參考和借鑑價值。《茶經》的主要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敘述、介紹有關茶的專著。

②陸羽《茶經》的出版,開創了爲茶葉著書的先例,爲後世茶書的編寫定出了大體的範圍。

③陸羽《茶經》範圍廣闊,凡與茶有關的各領域都有論述,可以說《茶經》是中國茶書的總目。

④《茶經》的問世,使“天下茶道大行”,對茶文化的建立和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⑤陸羽《茶經》的成書,對茶道的弘揚和傳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日本、韓國等也視陸羽《茶經》爲茶道文化的最主要經典。

⑥《茶經》已譯成日、韓、英、法等多國文字,對中國飲茶文化的提升和傳播,貢獻巨大。

清代版本的《茶經》

《茶經》中主要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竈、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爲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

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陸羽是什麼聖?

  茶聖陸羽

  陸羽的著作《茶經》,是歷史上將茶介紹的最全面的一本著作,出現時間最早,記錄內容最完整。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

  茶經的主要內容是記錄茶的一系列資訊,包括茶葉的歷史,現狀,生產製作工藝,如何品茶,如何飲茶都有詳細的綜合論述,茶經的面世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具有劃時代的決定性作用。   茶經中都是陸羽的親身實踐總結經驗之作,共有10個章節,第一個章節主要講述的是茶起源,包括茶有哪些功效,如何辨認茶,茶名有哪些。第二個章節講述的是工具,採茶,製茶,飲茶工具有哪些。第三個章節是講述茶的所有種類和如何採製。第四個章節是煮茶和飲茶的器皿介紹,包括24種飲茶器具的介紹及用法等。第五章節介紹的是如何煮茶,用什麼水,哪裏的水好都有介紹。第六個章節是飲茶歷史,因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感濃厚。第七個章節是介紹茶的故事及存在的療效。第八個章節介紹茶的區域分佈。第九個章節是採茶過程,好茶需要採摘製作,這個過程就很重要了。最後一個章節是教人將品茶等內容用畫的形勢展現,增加品茶之韻味。   關於茶聖陸羽的故事,陸羽茶經主要內容是什麼?我們已經介紹完畢了,陸羽是著名的茶學家,一生精於茶道,《茶經》是其對茶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對茶業的一大貢獻。

  陸羽是什麼聖

  陸羽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茶上面的貢獻,茶聖是人們對於陸羽的稱呼。這是一種榮耀,這是一種對於陸羽的肯定。茶經共有三卷,字數達7千多個字,陸羽親身實踐並將其經驗總結編纂成書,整部茶經是陸羽的一生成就,書中包括如何採茶,採製等流程。   茶經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和珍藏。陸羽用一生研究,茶區主要分佈地點,茶葉的生長趨勢,對茶葉的種植,如何採摘,如何製作,及如何品茶都有着一些列的記載。   正式陸羽對於茶的一絲不苟,長期調查研究最終奠定了其在茶文化的重要地位,茶聖這個頭銜非陸羽莫屬。

《茶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問世:

       公元780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問世,這是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爲人所至愛,被盛讚爲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卷10節。

茶道茶經

  《茶經》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又遍稽羣書,廣採博收茶家採製經驗的結晶。下面是我精心爲你整理的茶道茶經的內容,一起來看看。

  茶道茶經的內容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爲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爲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爲累,則茶累盡矣。

  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竈無用<穴犮>者,釜用脣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簞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桊。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爲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爲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旁>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土羅闊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爲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爲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爲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爲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爲之。江東以一斤爲上穿,半斤爲中穿,四兩五兩爲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爲上,八十斤爲中穿,五十斤爲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牀,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三之造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茶之牙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飈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麗>簁然;有如霜荷者,至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採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鑑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鑑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鑑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四之器

  風爐: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爲通飈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臬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爲之,或運泥爲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臺之。

  筥: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固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

  炭撾: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一豐,中執細頭,系一小釒展,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錘,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以鐵或熟銅製之。

  鍑:鍑以生鐵爲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爲之,萊州以石爲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爲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

  交牀:交牀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夾以小青竹爲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爲之,次以梨、桑、桐柘爲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執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閤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爲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

  則: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裏並外縫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溼,無有苔穢腥澀。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紐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犧杓,剖瓠爲之,或刊木爲之。晉舍人杜毓《荈賦》雲:“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脛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採茗,遇一道士雲:“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爲之。

  竹筴: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爲之,或以柿心木爲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鹺簋以瓷爲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製,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爲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緝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滌方以貯滌洗之餘,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巾以絁爲之,長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具列或作牀,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篾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篾闊者經之,以單篾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瓏。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五之煮

  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票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禳骨也。灸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灸,爲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爲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爲二沸,騰波鼓浪爲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爲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也。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爲比屋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着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七之事

  王皇炎帝。神農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鹹。江洗馬充。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璞。桓揚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餘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內山謙之。後魏琅琊王肅。宋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沙門譚濟。齊世祖武帝。樑•劉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績。

  《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檟,苦茶。”《廣雅》雲:“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櫱蔞,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葭。”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率以七勝爲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晉中興書》:“陸納爲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穢吾素業?’”

  《晉書》:“桓溫爲揚州牧,性儉,每燕飲,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並病其妻,着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牀,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雲:“前得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傅鹹《司隸教》曰:“聞南方有以困蜀嫗作茶粥賣,爲簾事打破其器具。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異記》:“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爲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心爲茶荈劇,吹噓對鼎釒歷。”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雲:“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採秋橘,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傳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慄、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郭璞《爾雅注》雲:“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爲茶,晚取爲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世說》:“任瞻字育長,少時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爲茶爲茗?’覺人有怪色,乃自分明雲:‘向問飲爲熱爲冷?’”

  《續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採茗,遇一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餘年,卿二子恆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於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餘茶蘇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家傳》:“江統字應遷,愍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酰面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

  鮑昭妹令暉着《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爲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樑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啓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雲鬆。江潭抽節,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麏,裛似雪之驢;鮓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陶弘景《雜錄》:“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爲奴。”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皁李作茶,並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爲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坤元錄》:“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雲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圖經》雲:“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採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採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穀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又云“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採謂之苦?茶。

  《枕中方》:“療積年瘻,苦茶、蜈蚣並灸,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蔥須煮服之。”

  八之出

  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

  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

  浙東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幹之,則又棨、樸、焙、貫、相、穿、育等七事皆廢。其煮器,若鬆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牀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茶經作者簡介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爲“茶仙”,尊爲“茶聖”,祀爲“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著作《茶經》,成爲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陸羽茶經講的大體意思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爲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爲: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侯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

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

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

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

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

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

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

十之圖,主張把以上各項內容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品茶之味,明茶之理。

簡述陸羽茶經的主要章節及內容

《茶經》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合的關於茶的專著.全書分爲十經,七千餘字.觀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製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徵、生境、栽培、品種鑑定和利用;“二之具”記採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佈.其二,烹茶和飲茶.“四之器”記煮茶和飲荼工具;“五之煮”記餅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爲歷史資料彙編.前者與農學有關,而以“一之原”爲其主要內容;後者則與飲茶有關,而以“五之煮”爲其主要內容.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史書上稱,由於《茶經》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誇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確曾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的種茶、製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後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後帶去餅茶、茶子,並植於日本滋賀縣.後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展成爲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爲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爲佈道傳法、修禪養生的方式.這些無一不受陸羽《茶經》的影響.可以說,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所以後人尊稱陸羽爲茶聖——茶業的祖師爺.

陸羽在茶經裏詳細記述了唐朝開元盛世嗎

沒有,主要是介紹和茶有關係的東西。

茶經一共有十個章節,其主要內容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介紹了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了在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

《茶經》在第二節在主要談到了關於採茶的用具,並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爲8個等級。

“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

在第五節“五之煮”中,記載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華所在。

“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

在第七節“七之事”中,陸羽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

在“八之出”中,寫到了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主要講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

到了第九節,也就是“九之略”中,陸羽刪繁就簡,指出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具體談了談哪些茶具茶器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比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

到了最後,“十之圖”中提出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掛在茶室裏,《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Tags: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