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禪宗發源地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61W

禪宗發源地

禪宗發源地:答案是中國。

禪宗發源地:答案是中國。

禪宗(Chan Buddhism)是佛教中的一個分支,起源於中國。禪宗的發源地可以追溯到6世紀中葉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當時禪宗的祖師達摩(Bodhidharma)從印度來到中國,他在嵩山少林寺(Shaolin Temple)傳授禪宗的基礎教義。這標誌着禪宗在中國正式開始發展。

禪宗發源地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爲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衆生本有之佛性爲目的,所以亦稱佛心宗。禪宗發源地一般稱爲禪宗祖庭,主要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爲“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禪宗發源來自地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爲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衆生本有之佛性爲目的,所以亦稱佛心宗。禪宗發源地一般稱爲禪宗祖庭,主要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主張心性本淨,育裂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爲“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禪宗發源地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爲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頻衆生本有之佛性爲目的,所以亦稱佛心宗。禪宗發源地一般稱爲禪宗祖庭,主要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爲“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禪宗發源地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來自等。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爲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衆生本有之佛性爲目的,所以亦稱佛心宗。禪宗發源地一般稱爲禪宗祖庭,主要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嶽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廣東南華寺等。禪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舍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爲“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爲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

禪宗發源地在哪裏?

禪宗發源地一般稱爲禪宗祖庭。

公認的禪宗祖庭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因爲印度僧菩提達摩(禪宗東土初祖)東渡來華後,曾在少林寺面壁修行,並在此傳禪法於二祖慧可,開中國禪宗一脈,故以少林寺爲禪宗祖庭。

此外,湖北省黃梅縣的“四祖正覺禪寺”和“五祖禪寺”兩大禪宗祖庭,分別是。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道場。特別是禪宗五祖宏忍,居黃梅東山,教衆雲集,史稱“東山法門”。

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在廣東韶關的寶林寺。由於禪宗真正成爲一大佛教教派就是從慧能開始,是中國禪宗真正的開山祖師,所以韶關的寶林寺纔是禪宗真正的發源地。

以河南嵩山少林寺爲禪宗發源地實有不妥。因爲從歷史上說,在達摩傳法時期,在中國北地流行的、傳自西域的禪法與達摩禪法完全不同,達摩禪在北地受到排斥,根本得不到認同。有人認爲,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可能就與宗派有關。只不過後來禪宗大盛後,因達摩曾在少林寺修行,而禪宗又奉達摩爲初祖,少林寺在禪宗中的地位也便提升了。

我國佛教,禪宗發祥地是什麼寺

我國佛教禪宗發祥地寺是河南嵩山五乳峯下的少林寺。

達摩被稱爲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爲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爲“壁觀",就是面對牆壁靜坐。少林寺在我國稱爲天下第一剎,爲我國佛教禪宗發祥地,少林寺內以千佛殿最雄偉,還有古代流傳下來的習武器械,自古以來,少林寺以少林武術聞名中外,在少林寺附近還有我國最大的塔林。

知識擴展: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於安徽省嶽西縣城西南70公里的店前鎮內,海拔1227米。相傳,東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歸隱山中,於是便有了“司空山”之名。) 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發祥地,是中國佛教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弘揚佛法的道場,在我國佛教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佛,在禪宗也面臨滅宗滅派的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禪宗二祖神光慧可受達摩心法,護經像南下舒州隱居此山,建剎說法,在此傳衣鉢與三祖僧璨,保持了佛教禪宗一脈。到了唐朝,隨着李白的避亂暫居司空山,司空山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一時間,香火極盛。

(注意:上述兩個自然段的關鍵詞內容,達摩被稱爲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慧可大師是中國佛教禪宗二祖。所以,追根溯源,我國佛教禪宗發祥地寺是少林寺。另外,提問“我國佛教,禪宗發祥地是什麼寺”這個問題是不能把“佛教”與“禪宗”分開來的。)

禪宗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與禪宗是包容與包容的關係,佛教的範圍很廣,而禪宗是佛教漢傳八宗的一個宗派。

禪宗的祖庭是河南登封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因寺院坐落於少室山陰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義帝爲佛陀禪師修建,敕就少室山爲佛陀立寺。薩提達摩來此,於寺凝修壁觀,建立禪宗,歷代屢次重修。

禪宗又稱佛心宗,不是漢傳佛教,但又不離漢傳佛教,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漢傳佛教(即禪宗)。禪宗最初是由少林寺傳法傳入中國的,所以少林寺是禪宗的發源地。所以少林寺既是佛教的一個分支又是禪宗的一個分支。

擴展資料:

公元前後,佛教就已正式傳入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傳統不同,佛教一傳入中國即開始的佛典翻譯事業,是以皇室官方組織高僧,嚴謹制度下的書面系統翻譯,形成了漢傳八宗。

除了禪宗外,其餘漢傳八宗祖庭如下

天台宗祖庭——浙江省天台山國清寺 。

三論宗祖庭——陝西西安戶縣草堂寺、江蘇省南京市郊棲霞山棲霞寺。

法相宗祖庭——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陝西長安區的興教寺。

華嚴宗(賢首宗)祖庭——陝西西安長安區的華嚴寺。

律宗(南山宗)祖庭——陝西西安淨業寺。

密宗(真言宗)祖庭——陝西西安的大興善寺和青龍寺。

淨土宗(蓮宗)祖庭——陝西西安的香積寺、江西廬山的東林寺  、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教

禪宗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與禪宗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佛教的範圍廣,禪宗是佛教中的一個宗派。

禪宗又名佛心宗。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漢族佛教(即禪宗)。禪宗是達摩祖師傳到中國的,他最早是在少林寺傳道的,所以少林寺是禪宗的發源地。所以少林寺是佛教,又是禪宗的一支。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爲主旨,亦稱佛心宗。傳說創始人爲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爲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爲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爲“漸悟”。南宗慧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爲“頓悟”。

擴展資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爲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爲“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

在第一次佛教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衆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爲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於巴利語系,故又稱爲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範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公元前後,佛教就已正式傳入中國。隨着漢明帝開啟官方迎請佛教的大門,隨後數百年間,天竺西域與中原兩地傳經、取經之高僧絡繹不絕,如鳩摩羅什、真諦、法顯等祖師菩薩。

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師遍參天竺數十國取經,並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歸唐後,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經典之後都漸翻譯到了漢地。

《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 《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爲《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慧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衆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八大宗派的發源地分別在哪

淨土宗——廬山東林寺(初祖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創立弘揚淨土宗);

禪宗——嵩山少林寺(初祖達摩祖師於嵩山少林寺創立弘揚禪宗);

律宗——終南淨業寺(初祖道宣律師於終南山淨業寺創弘揚律宗);

天台宗——天台國清寺(初祖智者大師於天台山國清寺創立弘揚天台宗);

唯識宗——長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師及弟子窺基大師於長安大慈恩寺創立弘揚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識宗);

華嚴宗——長安華嚴寺;

三論宗——秦望嘉祥寺(初祖吉藏大師於秦望山嘉祥寺創立三論宗);

密宗——西安大興善寺(唐密)。 藏密發源於。

現在的嵩山少林寺是禪宗的哪個分支?

少林寺是禪宗的發源地,不存在分支,相當於“總部”,此外,還擁有自己的“中道禪”和“武禪”

佛教四大名山中緯度最高的是

佛教四大名山包括中國的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和五臺山。其中,緯度最高的是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地理座標爲北緯38度58分至39度24分之間,是四大名山中緯度最高的。五臺山是中國佛教禪宗發源地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名山”、“華夏禪宗道場”之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勝地,吸引了無數信衆前來朝拜和修行。

除了五臺山,其他三大名山的緯度如下:峨眉山的緯度爲29度30分至30度10分之間,九華山的緯度爲25度20分至26度00分之間,普陀山的緯度爲29度50分至30度70分之間。

禪宗與少林寺有何關係?

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爲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爲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爲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衆雲集,演武禮佛,僧衆常有兩千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衆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儲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曾屢加修繕,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現存建築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及達摩洞等。

瞭解更多。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1761.htm

禪宗到底是起源於印度還是中國?

在國內外學術界,關於禪宗創立問題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觀點認爲,禪宗是從古印度傳來的,菩提達摩(簡稱達摩或達磨)是中國禪宗初祖;第二種觀點認爲,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華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由慧能創立;第三種觀點認爲,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道信、弘忍師徒是實際創立者。這三種觀點的提出和流行,都與禪宗固有的祖統說橫纏豎繞,不能完全分開。

隋唐時期建立的主要佛教宗派,均受到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都相繼提出本派的祖統說,即相繼編制出本宗派的祖師傳承系譜。這既是各宗派爲爭取正統地位而進行的努力,也是其力圖客觀反映師承源流的表現。把達摩作爲中國禪宗創立者的觀點,與禪宗的祖統說密切相關。禪宗編制從印度到中國的宗譜,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名列弘忍十大弟子之列的法如(638—689),是第一位編制禪門宗譜的人。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提出,本派禪法的祖師傳承依次是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此後禪宗各派對這個六代祖師系譜中的前五代沒有異議,但在認定第六代祖師上存在不同意見。直到唐代末年,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慧能一系漸成禪宗主流,慧能也就成爲公認的禪宗六祖,禪宗的“東土六祖”傳承最終定型。北宋禪師契嵩(1007—1072)最終編排了禪宗在印度的宗譜,即“西天二十八祖”之說,加上“東土六祖”說,就構成了整個禪宗的完整宗譜,併爲佛教界公認。

在這個祖師系列中,達摩的地位最突出。他既是西天二十八祖中的最後一位,又是東土六祖中的首位。從北宋開始,佛教內外逐漸達成共識:達摩是正宗佛法的唯一傳播者,是他把禪宗從印度傳到中國。他在佛家的地位僅次於釋迦牟尼,可以與孟子在儒家的地位相提並論。唐代及其以後產生的禪宗新思想、新教義、新實踐,都逐漸被納入達摩的禪學體系中。由於把達摩被尊爲中國禪宗的創立者,他曾居住和弘教的河南嵩山地區,也就理所當然地被認爲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

根據禪宗興起之前的典籍記載,達摩是南印度人,大約於劉宋(420—478)末年渡海到達今天的廣州,不久輾轉渡江北上,在北魏境內弘教傳禪。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時期,他是衆多來華傳教的古印度僧人之一,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轟動的業績,社會知名度很一般。自從達摩被奉爲禪宗初祖之後,神奇的故事,動人的傳說,智慧的言行才逐漸出現在五代之後的禪史中。現代學術界一般認爲,達摩作爲“禪宗前史”中的人物,對後世禪宗的理論發展、法系傳承等確實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但是,在達摩時代及其兩代弟子慧可、僧璨活動時期,禪宗並沒有形成宗派。

第二種觀點,在學術界其最爲流行。這不僅因爲有歷史根源,也反映了學術研究的進展。從唐代末年開始,慧能(638—713)的知名度僅次於達摩。他受到特殊尊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的言行錄《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爲“經”的中國僧人撰述,在禪門中的地位類似於《論語》之於儒門,被稱爲禪宗的“宗經”。二是從唐代末年開始,道信、弘忍門下的其他禪系逐漸衰落,傳承相繼斷絕,只有慧能法系不斷繁衍,枝繁葉茂。無論從禪學思想影響上講還是從法系傳承上講,慧能都當之無愧地成爲所有禪派的祖師。柳宗元在《大鑒禪師(指慧能)碑》中,就說當時“凡言禪皆本曹溪”。現代學術界提出慧能是禪宗實際創立者的觀點,標誌着禪宗研究跳出了禪宗是由達摩從印度傳來的認識誤區,把禪宗視爲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在長期衝突、融合中孕育的產物,其結論更接近歷史真實。與此相應,把慧能主要傳教地區廣東韶關也就被看作禪宗發源地。

然而,儘管慧能在禪宗理論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其法系在唐代以後成爲禪宗主脈,慧能本人畢竟只是弘忍門下衆多傳教宗師中的一位,其法系也只是弘忍門下衆多派系中向南方發展的一支。所以,慧能只能是禪宗中“南宗”的創始人,而不能把他看成整個中國禪宗締造者。

相對說來,第三種觀點具有更爲充分的歷史根據。在道信、弘忍師徒活動時期,禪僧團發生了多方面性變化,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宗派在這些變化中最終形成,其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第一,道信和弘忍先後在湖北黃梅的雙峯山和東山傳教弘禪數十年,道信的弟子500餘人,弘忍的弟子上千人。禪僧由此從分散流動轉向聚衆定居,穩定的傳教基地隨之建立起來,並且成爲後世衆多禪派向全國發展的唯一中心地。第二,把勞動納入修行範圍,農禪並重,自耕自食,佛教透過遊走乞食解決衣食來源,透過接受供養籌集經費的傳統生存方式,從此發生了徹底轉變。第三,隨着禪衆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和生產方式,以自信自立,自求解脫爲特點的新教義也應運而生,這就是道信和弘忍的新禪學。他們的禪學思想被弟子們概括爲“東山法門”,逐漸流行於僧俗,知名於朝野。

總之,把道信、弘忍師徒作爲禪宗實際創立者,把他們創宗建派的黃梅地區作爲禪宗的發源地,不僅客觀反映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也能夠解釋前兩種觀點所不能解釋的一些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雲南大理賓川雞足山在佛教界的地位如何

雞足山是中國佛教的名山之一,和峨眉、五臺、九華、普陀等山齊名,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以“四觀八景”的奇風異彩名冠於世,被列爲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之一。雞足山是佛教的聖地,源遠流長。據地方史籍記載,雞足山的佛教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朝。至明代佛教在雞足山大盛,先後有圓慶、淨月、周理、無往、洪如、大錯、擔當等高僧在雞足山出家修行,將雞足山佛教推向極盛時期,這時雞足山佛教寺院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餘所”,其中著名者有金頂寺、傳燈寺、太子閣、九蓮寺、迦葉殿、石鍾寺、寂光寺、慧燈庵等。除寺院而外,還建有軒、亭、角、堂、坊、塔、殿等200餘座、橋樑18座(大錯《雞足山指掌圖記》)。從嘉靖至萬曆年間,雞足山有大小寺院數百座,住山僧衆上千人,處處香菸繚繞,是佛教的鼎盛時期。

相傳,雞足山爲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的講經道場,後來他入定華首門內,等待彌勒佛的降生,遂成了著名的朝佛聖地。清代光緒年間,雞足山的虛雲大和尚應召進京,爲慈相祝壽頌經,慈接御筆“福祿壽接”四字賜雞足山,並動用國庫在雞足山大興寺廟,光緒皇帝爲祝聖寺賜名爲“護國祝聖禪寺”,封虛云爲“佛慈弘法大師”,賜方丈紫衣玉印等物。

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衣入定雞足山華首門,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兩代,形成了以迦葉殿爲主的8大寺71叢林。鼎盛時期發展到36寺72庵,常駐僧尼達數千人的宏大規模。雞足山歷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當、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雲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雞足山千百年的歷史積澱了無窮的文化內涵,明神宗頒藏經到山,賜紫衣圓頂;光緒、慈禧敕封"護國祝聖禪寺",賜鑾駕、紫衣、玉印等珍貴文物。 吳道子的《瘦馬》;李霞的《十八羅漢過江圖》;徐霞客的《雞足山志》;屈爾泰的《墨龍》;徐悲鴻的《雞·竹·山》、《奔馬》;楊升庵、李元陽、李贄、董其昌、孫中山、梁啓超、袁嘉穀、趙藩、趙樸初等留下的大量詩文畫卷,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雞足山素以雄、險、奇、秀、幽著稱,以"天開佛國"、"靈山佛都"聞名,徐霞客勝贊"器觀盡收今古勝","實首海內矣!",徐悲鴻賦詩"靈鷲一片荒涼土,豈比蒼蒼雞足山"。

Tags:禪宗 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