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唐玄奘西行取經》縮寫|《玄奘西行》是怎麼寫的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3W
1.《唐玄奘西行取經》縮寫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

《玄奘西行》是怎麼寫的 《唐玄奘西行取經》縮寫

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

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過了玉門關,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莫賀延。莫賀延磧是現在安西到哈密之間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長,又稱八百里流沙。

白天“熱風如火”,晚上卻又“寒風如刀”,氣候變化無常。茫茫黃沙之中,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地上連小草也不長。

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駝馬糞當路標,引導前進。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潑翻了。

怎麼辦?回去取水嗎?不能。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頭。

在滴水不進的困難情況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乾脣焦,終於暈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裏離水草地不遠,到了夜半,涼風習習,把昏迷中的玄類吹醒過來。

玄奘的那匹識途的老馬馱着他找到了水源,脫離了險境。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魯番東約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熱情支援。

高昌王贈給他許多金銀衣物,配備了五十多名嚮導和隨從,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國君主的信,請他們多多關照玄奘。但是,路途仍舊多艱。

玄奘一行來到了終年積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風暴雪襲來,飛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沒、砸死,或者凍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蓋的大山中掙扎了七天,隨行人員凍死了十分之三四。

經過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進入了天竺境內。那時候,印度半島上有七十多個國家。

玄奘從628年到631年,遊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有一萬多僧徒,其中有許多具有醫藥、天文等各種知識的高僧。主持戒賢法師是天竺的佛學權威,一代大師。

玄奘來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聽說東方支那國(即中國)的高僧來了,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點燃的香、鮮花,夾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禮,又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爲師。

據說戒賢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早已不再講學。但是爲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爲玄奘講學十五個月。

寺院對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規格來款待的。每天供應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

“供大人米”的米粒比烏豆還大,做出來的飯香甜可口,是當地特產,只供國王和大~法師吃的,所以稱爲“供大人米”。此外,按月還供給油三鬥。

酥乳等每天可以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那爛陀僧徒一萬多人,享受這樣待遇的,連玄奘在內,一共只有十個人。

玄奘在這裏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裏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爲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

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蹟,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

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那時候,戒日王朝盛極一時,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個國王。

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

到會的有天竺十八個國王、三千個深通教義的高僧,還有那爛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羅門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隨從人員,總共不下一萬人。赴會時,有的乘象,有的坐車,有的步行,浩浩蕩蕩,數十里不絕,真是盛況空前。

玄奘是主講人,叫做論主。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

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

大會結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給他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僧衣一百領。按照當地風俗,戒日主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週,兩旁貴臣護衛,羣衆歡呼雀躍,學有所成的玄奘享盡了印度人民對他的讚頌和尊敬!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

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爲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

643年春天,西遊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着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啓程回國了。“玄奘回來了!”“玄奘回來了!”兩年以後,當玄奘回到長安的時候,人們聽說,這位不遠萬里、不辭艱辛到佛國去探索佛教真諦的大師,取回了真經,都興奮地傳遞着這個消息。

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玄奘把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陳列在長安的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

爭觀的百姓人山人海,從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幾十里長的隊伍,焚香散花,鼓樂喧天。好不熱鬧。

玄奘西遊歸來,成爲長安城內轟動一時的盛事。唐太宗聽說玄奘從天竺載譽歸來,也非常高興。

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玄奘敘述了一路上的見聞。

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見聞寫下來。《大唐西域記》一書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

2.《唐玄奘西行取經》縮寫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

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

決心西遊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過了玉門關,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莫賀延。莫賀延磧是現在安西到哈密之間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長,又稱八百里流沙。

白天“熱風如火”,晚上卻又“寒風如刀”,氣候變化無常。茫茫黃沙之中,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地上連小草也不長。

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駝馬糞當路標,引導前進。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潑翻了。

怎麼辦?回去取水嗎?不能。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頭。

在滴水不進的困難情況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乾脣焦,終於暈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裏離水草地不遠,到了夜半,涼風習習,把昏迷中的玄類吹醒過來。

玄奘的那匹識途的老馬馱着他找到了水源,脫離了險境。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魯番東約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熱情支援。

高昌王贈給他許多金銀衣物,配備了五十多名嚮導和隨從,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國君主的信,請他們多多關照玄奘。但是,路途仍舊多艱。

玄奘一行來到了終年積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風暴雪襲來,飛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沒、砸死,或者凍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蓋的大山中掙扎了七天,隨行人員凍死了十分之三四。

經過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進入了天竺境內。那時候,印度半島上有七十多個國家。

玄奘從628年到631年,遊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聖地,學習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有一萬多僧徒,其中有許多具有醫藥、天文等各種知識的高僧。主持戒賢法師是天竺的佛學權威,一代大師。

玄奘來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聽說東方支那國(即中國)的高僧來了,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點燃的香、鮮花,夾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禮,又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爲師。

據說戒賢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早已不再講學。但是爲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爲玄奘講學十五個月。

寺院對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規格來款待的。每天供應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

“供大人米”的米粒比烏豆還大,做出來的飯香甜可口,是當地特產,只供國王和大~法師吃的,所以稱爲“供大人米”。此外,按月還供給油三鬥。

酥乳等每天可以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那爛陀僧徒一萬多人,享受這樣待遇的,連玄奘在內,一共只有十個人。

玄奘在這裏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裏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爲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玄奘並沒有因此自滿。

後來,他又漫遊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聖蹟,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後重返那爛陀寺。

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那時候,戒日王朝盛極一時,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個國王。

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

到會的有天竺十八個國王、三千個深通教義的高僧,還有那爛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羅門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隨從人員,總共不下一萬人。赴會時,有的乘象,有的坐車,有的步行,浩浩蕩蕩,數十里不絕,真是盛況空前。

玄奘是主講人,叫做論主。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

大家都被玄奘精闢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

大會結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給他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僧衣一百領。按照當地風俗,戒日主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週,兩旁貴臣護衛,羣衆歡呼雀躍,學有所成的玄奘享盡了印度人民對他的讚頌和尊敬!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

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爲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

643年春天,西遊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着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啓程回國了。“玄奘回來了!”“玄奘回來了!”兩年以後,當玄奘回到長安的時候,人們聽說,這位不遠萬里、不辭艱辛到佛國去探索佛教真諦的大師,取回了真經,都興奮地傳遞着這個消息。

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玄奘把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陳列在長安的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

爭觀的百姓人山人海,從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幾十里長的隊伍,焚香散花,鼓樂喧天。好不熱鬧。

玄奘西遊歸來,成爲長安城內轟動一時的盛事。唐太宗聽說玄奘從天竺載譽歸來,也非常高興。

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玄奘敘述了一路上的見聞。

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見聞寫下來。《大唐西域記》一書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

3.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路線圖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餘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爲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 玄奘西行求法路線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僕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鉢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衆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爲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遊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鉢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鉢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鉢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爲那爛陀寺僧衆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着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爲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蔘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4.玄奘西行編寫《西域記》的過程是什麼

玄奘是唐代初期著名的佛教學者和旅行家。

他西行取經,歷經了無數艱難險阻,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了世界史上一次偉大的旅行壯舉。回到長安後,他口述的《西域記》是關於我國西北部邊疆地區和中亞、南亞的重要地理著作。

《西域記》對地理知識的發展和傳播,對促進當時的中外交流,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玄奘原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偃師,13歲時做了洛陽淨土寺的僧人。

爲了學習佛教真義,他決定親往佛教發源地天竺尋求真經。 629年秋,他離開唐都長安,隨西行商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西遊歷程。

玄奘向西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等地,出玉門關,穿過渺無人煙的沙漠,再經伊吾、高昌、屈支,越過天山冰峯凌山,依熱海,到達當時屬於西突厥的碎葉城。 又由此過赭時、阿姆河上游、鐵門要塞,經吐火羅和迦畢試,到達大雪山,翻越雪山後進入那揭羅喝國和犍陀羅國,最後進入天竺境內。

此後在印度停居10多年,一邊學習佛學一邊周遊印度各地。643年回國,經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谷地,沿絲綢之路南道的疏勒、于闐、鄯善,到達瓜州,由此沿河西走廊回到唐都長安。

玄奘在西行途中,一路上穿過了許多驚險之地,遇到很多特殊地理環境。 他曾單身一人進入沙漠,一路上沙海茫茫,渺無人煙,絕少水草。

氣候變化無常,時而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暗無天日,時而寂靜無聲,烈日當空,炎熱炙膚。加上光線折射,海市現象忽隱忽現,變幻莫測。

夜晚則寒氣襲人,路旁屍骨發出幽幽藍光,一派駭人膽魄的景象。他說當時: 四顧茫然,人馬俱絕。

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 他還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一連五天四夜,無滴水沾喉,口乾舌焦,以致昏倒在沙漠中。

直至夜晚,忽然一陣涼風吹來才使他甦醒過來。 他咬緊牙關繼續西行,終於發現了一池淡水,才免於一死。

飲水後,稍作休息,他又艱難地在沙漠中穿行,以前人的屍骨爲標誌,摸索前進。 幾天之後,才走出沙漠到達伊吾城。

他在翻越天山冰峯時,所經過的凌山,山峯高聳,冰雪漫地,寒風徹骨,他只能“懸釜而飲,席冰而寢”,忍飢挨餓地越過天山。而他後來翻越的大雪山比凌山更險惡。

他說那一段路程“滿山冰雪,千年不化。”“積雪滿谷,蹊路難涉。”

而且,“羣盜橫行”,“途路艱危,倍於凌磧之地。” 儘管路途艱險,玄奘終於以“寧可西進而死,絕不東歸而生”的決心與毅力,完成了歷史上這一罕有的長途旅行。

並由他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完成了《西域記》,也就《大唐西域記》。

5.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玄奘西行》讀後感150字

看完《玄奘西行》,從開始的好奇到後來的震撼,已經不是簡單能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了,乾脆爲它寫篇日誌吧。知道這部紀錄片是這次演出結識了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火車上他推薦我看這部他解說的這部紀錄片,正巧這周值班,漫漫午後無事可做,便開始看了起來。

以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爲主,從人文、地理、歷史和現狀4方面來述說這段歷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經的過程爲重點敘述了他一生的同時,又簡單概述了他一路的經歷和見聞,還闡述了佛教的發展史,把人的思緒帶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復原了當時西域的風土人情,還根據《大唐西域記》裏當時的人文地理結合現狀現況來講解,使簡單的一段西行取經又東歸的行程變得生動、立體起來,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喜歡地理、歷史的觀衆來說都會有特別的意義!

玄奘能夠活着從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爛陀寺絕非偶然,也不是僅憑運氣,還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沒有智慧,他就不會說服他的第一個胡人徒弟帶他偷渡、說服他放過自己而沒有被他滅口,沒有智慧,他早就慘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沒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爛陀寺也會因爲辯經辯不贏對手而死去,沒有智慧,即使取經返回大唐也會因爲當年偷渡的行爲而獲死罪。。。。。。每逢遇到困難,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機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爲他有堅定地信仰來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支撐着他,達到他的目的、獲得他想獲得的知識。從他28歲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從青壯年變成中年人,完成這一切得需要一個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

看片子的時候,我無數次想回到那個年代做一個唐朝人,無數次想跟隨玄奘西行,哪怕受盡那九九八十一難也值得,玄奘法師,他身上一定有很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極其淵博的知識,我這個皈依弟子對於佛教的瞭解連皮毛都沒有,慚愧至極。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機會,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6.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

玄奘西行加強了東西方的陸上聯繫,及古中國和天竺(今印度),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僅爲中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還爲中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從那以後,佛教完整教義傳入了中國,彌補了自西漢佛教傳入中國教義的不完整,豐富了中國宗教文化,大大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箇舊時代,開闢了一個新時代。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瞭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擴展資料

玄奘西行的卓越貢獻

1、創立學說

(1)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衆生劃分爲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爲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

(2)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謂“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

(3)因明:玄奘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2、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爲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玄奘差不多全部譯出,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

3、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遊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4、玄奘門徒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爲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爲因明巨匠。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爲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爲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爲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爲新疏之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玄奘

7.玄奘西行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的西行。

途2113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透過了800裏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後又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5261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4102。 玄奘繼續前進,經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康國、米國、曹國、何國、安國、史國(皆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今阿富汗北境,1653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今阿富汗貝格拉姆,東專行至現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了印度。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攜帶657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屬,兩年後回到首都長安。玄奘此行,行程5萬里。

歷時18年。因慨嘆衆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