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綠泥石化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9K

綠泥石化

綠泥石化是一種綠色、堅硬的石頭,由石英、雲母、長石及其他礦物質組成。它是一種常見的火成岩,形成於地球表面深處的高溫高壓環境中。綠泥石化可以用作建築材料,也可以用於製造石灰石和鈣質混凝土。此外,由於其顏色獨特,還可以用於雕刻和裝飾。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綠泥石】的意思是什麼?【綠泥石】是什麼意思? 【綠泥石】的意思是什麼?【綠泥石】是什麼意思?

【綠泥石】的意思是: 綠泥石化學成分爲(Mg, Al, Fe)6 [(Si, Al)4O10](OH)8、主要結晶成單斜晶系的一族層狀結構鋁矽酸鹽礦物的總稱。晶體結構以二維延展的矽-氧四面體層爲骨幹。按成分中鎂、鐵、矽等組分比例的不同而劃分成相應的礦物種,但肉眼難以區別。單晶體呈假六方片狀或板狀; *** 體成鱗片狀及隱晶質土狀。呈各種不同深淺的綠色,玻璃光澤,解理面上顯珍珠光澤;底面解理完全,薄片具撓性;硬度2~3;密度2.6~3.3克/釐米3。是變質和蝕變作用的產物,構成綠泥石片巖和綠泥石化蝕變巖的主要礦物成分。主要的*粘土礦物之一。《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2》第1368頁(255字)【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辭海+國語辭典】累計收錄漢語詞條74萬,繁簡版+文字掃描版同步;全文檢索,支援反查;同時提供 打包下載。

綠泥石是什麼意思

綠泥石

化學成分爲(Mg, Al, Fe)6 [(Si, Al)4O10](OH)8、主要結晶成單斜晶系的一族層狀結構鋁矽酸鹽礦物的總稱。晶體結構以二維延展的矽-氧四面體層爲骨幹。按成分中鎂、鐵、矽等組分比例的不同而劃分成相應的礦物種,但肉眼難以區別。單晶體呈假六方片狀或板狀; *** 體成鱗片狀及隱晶質土狀。呈各種不同深淺的綠色,玻璃光澤,解理面上顯珍珠光澤;底面解理完全,薄片具撓性;硬度2~3;密度2.6~3.3克/釐米3。是變質和蝕變作用的產物,構成綠泥石片巖和綠泥石化蝕變巖的主要礦物成分。主要的*粘土礦物之一。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2》 第 1368 頁 (255字)

【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辭海+國語辭典】累計收錄漢語詞條74萬,繁簡版+文字掃描版同步;全文檢索,支援反查;同時提供 打包下載。

用綠泥石造句

1.滑石綠泥石巖 2.柯綠泥石呈捲曲網狀或折迭片狀。 3.蘭傑地區的強烈綠泥石化巖石據信可能是蝕變粒玄巖。 4.千枚巖,硬綠泥石一種綠色、灰色或紅色變質巖,與頁巖相似,只是表面通常起伏不平,有明顯的雲母光澤>

綠泥石化巖、青磐巖及其找礦意義

一、概述

綠泥石化是中-低溫熱液的一種重要和常見的交代蝕變。綠泥石是鐵、鎂、鋁的含水鋁硅酸鹽礦物。由於成分變化大,在詳細的綠泥石的分類中,可劃分出三十幾種綠泥石;其中對熱液交代蝕變有意義的有鎂綠泥石類,包括葉綠泥石、斜綠泥石、蠕綠泥石、鎂綠泥石等;鎂鐵綠泥石類,包括鐵葉綠泥石、輝綠泥石等;以及鐵綠泥石類,包括鱗綠泥石、鮞綠泥石和鐵綠泥石等。在顯微鏡下,一一加以區別,常有困難,所以這裏以綠泥石概括之。

與綠泥石化有關的圍巖主要是弱酸性、中性、基性火成岩及各種變質岩;超鐵鎂巖和酸性巖發生強烈的綠泥石化現象較少見;泥質岩或由其變成的角巖、泥灰岩、灰巖、白雲質灰巖、復礦物砂岩等都可發生綠泥石化。

青磐巖(propylite)由裏希霍芬最先(1868)提出,最初是指綠岩石化岩石。1928年美國林格侖確定它是熱液蝕變產物,其有關的作用稱爲青磐巖化,其圍巖爲中性火山岩類,因此我國最初譯爲青安山岩。現在可以認爲:青磐巖化作用主要發生在中-低溫近地表條件,與青磐巖化有關的圍巖主要是弱酸性、中性到基性的火山岩、次火山岩以及輝綠岩;共生礦物有碳酸鹽、綠泥石、綠簾石、石英、絹雲母、黃鐵礦,其次是硬石膏、石膏、鈉長石和冰長石等。由此可以認爲,有關溶液的成分較爲複雜,岩石的礦物組成也較複雜。一般可分爲形成溫度較高的綠簾青磐巖和形成溫度較低的綠泥青磐巖。

與綠泥石化巖和青磐巖有關的礦牀如:鐵、銅、金、銀、鉛、鋅、錫、鉬和黃鐵礦等熱液礦牀。

由於綠泥石化岩石主要表現爲青磐巖,因此將它們一起來討論,我們將與火山-次火山岩有關的綠泥石化巖稱爲青磐巖,而將其他圍巖列入綠泥石化巖。

二、主要岩石類型

在交代蝕變過程中,綠泥石交代黑雲母的現象最爲常見。它可以沿黑雲母的邊緣、解理和中心進行交代,並可保持黑雲母的假象(照片550;彩照156,157,158)。有時黑雲母遭受綠泥石化時,可分解出粉末狀氧化鐵(磁鐵礦、赤鐵礦)和毛髮狀金紅石等鈦礦物(照片551,552;彩照157)。當火山岩遭受綠泥石化時,一般基質和鐵鎂礦物先被綠泥石所交代,其次是斜長石斑晶;在中、基性火山岩和淺成巖的氣孔中,常有綠泥石、石英、碳酸鹽及沸石等填充交代形成的杏仁體。杏仁體雖屬填充產物,但其周圍經常伴有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現象存在(彩照159)。綠泥石交代角閃石和輝石等鐵、鎂硅酸鹽也較常見,也常可保持其假象(照片551;彩照160)。有時也交代鉀長石(彩照161,162)。

綠泥石片岩一般是基性火山岩變質成因的,分佈十分廣泛,它與熱液交代蝕變的綠泥石化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前者有明顯的片理構造,而後者不具有,但當綠泥石化岩石遭受區域變質時形成的綠泥片岩,則兩者就很難區分,如四川彭縣和祁連山紅溝黃鐵礦型礦牀中要區別出熱液蝕變成因的綠泥石化巖就很困難,需深入研究。

與綠泥石化巖和青磐巖有關的交代蝕變巖主要有:

(1)碳酸鹽-綠泥石青磐巖:這屬於中-低溫交代蝕變巖;圍巖以中-基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爲主;蝕變岩石一般爲淡綠至暗綠色;呈緻密塊狀,硬度小;有時有硫化物、磁鐵礦和赤鐵礦等呈浸染狀伴生;有時碳酸鹽呈變斑晶結構。綠泥石在岩石中分佈常不均勻(照片553,554,555;彩照163,164,165)。在福建龍巖鐵礦區中,輝綠岩也發育綠泥青磐巖(照片556)。

(2)石英-綠泥石巖和碳酸鹽-石英-綠泥石青磐巖:在鉛、鋅、銅、錫、金、鎢和鐵等熱液礦牀中,石英-綠泥岩是一種較常見的交代蝕變巖。與其有關的圍巖種類很多,其中以中-酸性及基性火成岩、鈣質的頁岩和砂岩以及不純灰巖爲主。當弱酸性的花崗閃長巖和花崗岩發生絹雲母化、絹英巖化,甚至雲英巖化過程中,造岩礦物可爲石英-綠泥石巖所交代(照片557,558;彩照166)。但安山岩類有關的青磐巖化岩石中經常伴有綠泥石,其分佈很廣。

弱酸性巖完全轉變爲石英-綠泥石巖是沒有見到的,這表明圍巖的成分常是決定蝕變類型的因素之一。在銅、鉛、鋅硫化物礦牀中,當圍巖條件有利時,石英-綠泥石青磐巖和碳酸鹽-石英-綠泥青磐巖較爲普遍,其中還常有硫化物、螢石和碳酸鹽礦物等共生。有的鐵礦牀中也可發育這種交代蝕變巖。碳酸鹽-石英-綠泥青磐巖是常見的一種青磐巖(照片557,558,559)。

(3)絹雲母-綠泥石青磐巖和絹雲母-石英-綠泥石青磐巖:安山岩或粗安巖類火山岩和玢岩經中溫熱液交代蝕變,形成絹雲母(或水雲母)-綠泥石青磐巖是比較常見的(照片560;彩照167)。但這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圍巖中含K2O較高,如英安巖、粗面岩和粗安巖,而一般安山岩和玄武岩卻不利於這類蝕變;另一是成礦溶液含K2O較高,例如與斑岩銅、鉬和金等礦牀有關的熱液蝕變。

(4)硬石膏-綠泥石青磐巖:硬石膏的形成溫度範圍很廣,它可以和多種礦物組成多種交代蝕變巖(照片561,562;彩照168,169)。除此以外,在玢岩鐵礦和黃鐵礦型礦牀中,可局部發育硬石膏-綠泥石青磐巖;有關的圍巖主要是粗安巖和安粗巖系列的火山岩系和次火山岩。它有時是在纖磷鈉長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硬石膏呈斑狀變晶,而綠泥石呈放射球狀集合體,當磷灰石化岩石(“玢岩鐵礦”礦牀的圍巖)疊加硬石膏-綠泥石交代蝕變時,其磷灰石常可保留。這種岩石呈淺綠、暗綠和紫色帶綠色;綠泥石常呈不規則集合體,硬石膏有時呈變斑晶。

(5)螢石-綠泥石巖:這種岩石很少見到,但在湖南香花鋪的含鈹條紋巖礦牀中個別不純灰巖中發現有螢石-綠泥石巖的產出(彩照170)。

(6)綠簾石青磐巖:一般綠簾石青磐巖的形成溫度較高,可稱爲高溫相青磐巖,其中常分佈有黃鐵礦。在浙江平水銅礦中這種蝕變較普遍(照片563,564)。此外在吉林二道洋岔和寧蕪坳陷的南山黃鐵礦中也有局部分佈(照片565,566)。

(7)綠簾-鈉長青磐巖和綠簾-鈉長-綠泥石巖:綠簾-鈉長青磐巖比較常見(彩照171,172),其中鈉長石常是當斜長石發生碳酸鹽化或綠簾石化時,由於去鈣長石化造成的。河北淶源矽卡巖型鐵礦的內接觸帶也有類似蝕變(照片567)。

(8)普通青磐巖:這是由黃鐵礦-絹雲母-碳酸鹽-綠泥石組成的一種典型的青磐巖,其分佈最爲廣泛(照片568,569,570,571,572,573,574,575,576;彩照173,174,175,176,177,178)。從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出:青磐巖常保持原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結構或變餘結構。

三、找礦意義

(1)綠泥石化是中-低溫熱液礦牀中常見的、分佈廣泛的一類交代蝕變作用。

(2)與綠泥石化有關的圍巖種類很多,從酸性巖類一直到超鐵鎂巖,其中以弱酸性-基性巖的侵入岩最爲重要,特別是它們的淺成巖和噴出巖;花崗岩類和超鐵鎂巖綠泥石化一般表現很弱,但不能忽視;沉積岩以泥質岩石爲主,特別是泥質灰巖。成分相當的變質岩,在中-低溫熱液作用下,也常發生綠泥石化現象。

(3)青磐巖化是綠泥石化最常見的交代蝕變作用,其有關圍巖以弱酸性-基性的火山-次火巖最爲重要。組成青磐巖的礦物種類較多,因此岩石種類也較多。

(4)與綠泥石化巖和青磐巖有關的礦牀的種類很多,如鐵、銅、鉬、鉛、鋅、金、銀和黃鐵礦型礦牀等。“玢岩鐵礦”和斑岩銅、鉬、金礦的外圍和頂部青磐巖以及成礦作用後期綠泥石化巖較常見;錫石-硫化物礦牀、浸染狀和脈狀鉛鋅礦礦牀、多金屬礦礦牀以及金-銀等礦牀中綠泥石化現象也較常見。

(5)在“玢岩鐵礦”的下部或底部分佈有鈉長石化巖,斑岩銅、鉬、金礦的下部常分佈有鉀長石化巖;在它們的頂部或上部除綠泥石化巖和青磐巖外,還常有泥化、絹英巖化、黃鐵絹英巖化巖硅化帽相伴生,這些在找礦和勘探時是需要注意的。因此查明青磐巖和綠泥石化巖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分佈的特徵是有一定意義的。

鎂鐵質巖常見的次生變化爲()。

鎂鐵質巖常見的次生變化爲()。

A.纖閃石化

B.綠泥石化

C.鈉黝簾石化

D.雲英巖化

正確答案:纖閃石化;綠泥石化;鈉黝簾石化

什麼是綠泥石化巖類?

綠泥石是中低溫氣液蝕變的一種重要和常見的礦物。黑雲母、角閃石、輝石、石榴子石等暗色礦物被綠泥石交代置換現象十分普遍,一般是綠泥石沿着礦物的解理、裂紋和邊緣進行交代,開始常有原礦物的部分殘留,同時析出細小的黑色鐵質物或呈針柱狀的金紅石等礦物。當交代作用進行完全時,則由綠泥石單個晶體或細小綠泥石集合體形成黑雲母、角閃石、輝石、石榴子石等礦物的假象。當岩石中其他礦物被綠泥石交代,且綠泥石在岩石中含量>90(85)%時,岩石具有片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則稱爲綠泥石化巖(chloritization rock)。

由鈉長石、綠泥石、綠簾石、陽起石和碳酸鹽礦物組成的青磐巖或綠泥石化巖、綠簾石化巖、陽起石化巖等氣液變質岩與綠片岩相鎂鐵質區域變質岩中的綠巖不易區別,兩者不僅在礦物上相同,且均是塊狀構造。但綠巖(綠簾綠泥岩、綠泥鈉長綠簾巖、綠泥岩、綠簾巖和陽起巖)是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它們具有一定的分佈範圍,與形成青磐巖常有成因聯繫的火山作用和火山岩的產狀及其他的構造裂隙無成因聯繫,綠巖中不存在氣液變質岩石中廣泛發育的交代結構,也不與其他的氣液蝕變岩石共生產出。

流體作用過程中的綠泥石化

綠泥石是中低溫(40~400℃)、中低壓(約幾個千巴)(Hiller et al.,1991)條件下穩定存在的礦物。在許多地質環境中如沉積岩、低級變質岩和熱液蝕變岩石(Foster,1962;Deer et al.,1962;McDowell et al.,1980;Bevins et al.,1991;Hiller et al.,1991,Barrenechea et al.,2000)中都有綠泥石存在。在熱液系統中,綠泥石是主要的熱液蝕變礦物之一,特別是在火山作用環境中(Walshe,1986),這種硅酸鹽礦物既可以替代原先存在的鐵鎂礦物,也可以以脈的形式或在空穴中直接從流體中沉澱下來。綠泥石的結構是以八面體的水鎂石層和四面體-八面體-四面體的滑石層有規則地相同排列(McMuchy,1934;Bailey,1988)爲特徵。綠泥石的結構化學式爲:

江西德興金山金礦

其中,R2+代表Fe2+或Mg2+,R3+代表Al3+或Fe3+,◇代表綠泥石八面體位置上的空穴數目,X代表四面體配位的Si4+或Al3+。

綠泥石的成分可以反映綠泥石結晶時的物理化學特性,如溫度(Cathelineau et al.,1985;Cathelineau,1988)、氧逸度、硫逸度(Bryndzia et al.,1987)和全巖化學成分(Bevins et al.,1988;deCaritat et al.,1993),因此,綠泥石的成分對於研究熱液蝕變機制、與溫度有關的地質條件變化(如地熱)、環境的物理化學參數都有重要的意義。本節透過研究金山蝕變糜棱巖、千枚巖、含金石英脈中綠泥石的化學成分,探討金山金礦熱液蝕變機制以及水-巖反應的物理化學條件。

一、綠泥石化學成分分析方法及測試結果

由於綠泥石顆粒細小,結構複雜,因此利用常規電子探針技術分析岩石中綠泥石成分比較困難(Peacor,1992;Warren et al.,1992),特別是礦物的襯裏、包裹體、混層結構和複雜的共生關係都能使標準的電子探針技術或者常規方法分析綠泥石成分時產生誤差。因此對於綠泥石電子探針測試結果本書採用(Na2O+K2O+CaO)<0.5%作爲標準來判斷是否合乎需要;如果(Na2O+K2O+CaO)>0.5%,則表明綠泥石的成分有混染(Foster,1962;Hillier et al.,1991)。

本書的綠泥石化學成分利用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牀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JE-OLJXA-8800M型電子探針進行測試,測試條件爲:加速電壓15kV,電流1×10-8A;所使用的標樣爲美國國家標準局的礦物標樣,Si用石英作標樣,Fe用赤鐵礦作標樣,Mn用鐵橄欖石作標樣,其他用角閃石作標樣。所有綠泥石顆粒的電子探針分析結果,以28個氧原子爲標準,計算綠泥石的結構式。由於電子探針不能夠檢測Fe3+,因此在綠泥石結構式的計算中,把鐵離子當作Fe2+來對待。在低級綠泥石中Fe3+離子的含量很少,它的存在對在綠泥石之間進行成分比較時影響較小。

本節分析了綠泥石化千枚巖、蝕變糜棱巖、蝕變超糜棱巖、含金石英脈中綠泥石的化學成分,結果見表6-3。由表6-3可知,不同類型綠泥石的化學成分有一定的變化,最明顯的是FeO(20.75%~34.70%)和MgO(7.13%~15.91%)。綠泥石化千枚巖中綠泥石的FeO、MnO含量比蝕變糜棱巖中綠泥石含量低,而Al2O3,TiO2,MgO的含量卻比它們高。Na2O和K2O的含量則基本一致。

二、綠泥石的成分特徵

圖6-4 綠泥石分類圖(據Hey,1952)

1.綠泥石的分類

綠泥石中Si的含量和Fe/(Fe+Mg)的比值圖解(圖6-4)(Hey,1954)常被用作綠泥石的分類和命名。金山金礦不同岩石類型綠泥石的SiⅣ的變化範圍在5.46~5.91之間,Fe/(Fe+Mg)比值變化範圍在0.42~0.71之間(表6-3)。由圖6-4可知,綠泥石主要由3種類型組成:①蠕綠泥石;②鐵鎂綠泥石;③密綠泥石。金山金礦變質成因綠泥石化千枚巖中的綠泥石爲蠕綠泥石;含金石英脈中綠泥石爲密綠泥石;糜棱巖中既有鐵鎂綠泥石和蠕綠泥石,又有密綠泥石。即使在同一個樣品中,也有鐵鎂綠泥石和密綠泥石共存的現象,說明蝕變糜棱巖中綠泥石礦物晶體結構中離子之間的交換沒有達到完全的平衡,同時也說明它們形成時物理化學環境的差異。根據綠泥石化學成分中Fe、Mg的含量多少,可知綠泥石化千枚巖中的綠泥石中Mg>Fe,爲富鎂綠泥石;而其他類型岩石中Mg<Fe,爲富鐵綠泥石。這說明綠泥石化千枚巖的產出環境與其他岩石的產出環境不同,反映了金礦化可能與富鐵的綠泥石有關。

表6-3 金山金礦粘土礦物綠泥石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及其特徵值

續表

續表

注:H099是以脈狀形式沉澱的綠泥石,分析結果按照綠泥石結構式中包含28個O和OH計算;FeO代表全鐵;◇代表八面體空穴的數目;R2+代表Fe2++Mg2++Mn2+;H097爲含金石英脈樣品。

2.綠泥石的Mg/(Mg+Fe)與Al/(Al+Mg+Fe)

有關綠泥石的化學成分與母巖的關係,已引起了衆多學者的研究興趣(Zang et al.,1995;Martinez-Serrano et al.,1998)。Laird(1988)提出的Mg/(Mg+Fe)與Al/(Al+Mg+Fe)關係圖解已被人們廣泛地運用到判斷綠泥石與其母巖之間的關係。金山金礦綠泥石Mg/(Mg+Fe)比值的變化範圍爲0.319~0.578,而Al/(Al+Mg+Fe)比值的變化範圍爲0.317~0.442,其在Mg/(Mg+Fe)與Al/(Al+Mg+Fe)關係圖解上的投影點比較分散(圖6-5),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而與熱液蝕變有關的綠泥石明顯不同於變質成因的綠泥石。這說明綠泥石的化學成分可能不完全來自圍巖,有相當一部分鐵鎂質來自流體。

在Laird(1988)的圖解中,由泥質岩轉變而成的綠泥石比由鐵鎂質岩石轉化而成的綠泥石具有較高的Al/(Al+Fe+Mg),一般大於0.35。金山金礦綠泥石化千枚巖中綠泥石Al/(Al+Mg+Fe)比值變化爲0.413~0.417,糜棱巖中綠泥石的Al/(Al+Mg+Fe)比值變化爲0.319~0.442,含金石英脈中綠泥石的Al/(Al+Mg+Fe)比值爲0.317。這說明綠泥石化千枚巖中的綠泥石主要來自於泥質岩,而蝕變糜棱巖中的綠泥石可能部分來自泥質岩,部分來自於鐵鎂質岩石,而含金石英脈中綠泥石來自鐵、鎂質岩石。

圖6-5 綠泥石Mg/(Mg+Fe)-Al/(Al+Mg+Fe)關係圖

3.綠泥石AlⅣ、AlⅥ與Fe/(Fe+Mg)

金山金礦綠泥石的AlⅣ變化範圍爲2.042~2.759,而AlⅥ的變化範圍爲2.247~3.653(表6-3;圖6-6),AlⅣ>AlⅥ,爲與變質成因的綠泥石略有差異(Foster,1962)。AlⅣ/AlⅥ比值變化爲0.66~0.96,說明AlⅣ替代Si4+與AlⅥ在八面體位置上替代Fe或者Mg達到了電荷間的平衡,同時也說明這些綠泥石中Fe3+的含量比較低。

圖6-6 綠泥石AlⅣ-AlⅥ關係圖

在AlⅥ-Fe/(Fe+Mg)圖解(圖6-7)上可以看出,AlⅥ與Fe/(Fe+Mg)有兩種關係:一類是隨着AlⅣ含量的增加,Fe/(Fe+Mg)比值也增加,說明AlⅣ替代Si4+必須有大量的Fe2+替代Mg2+,換言之,由於綠泥石結構本身的原因,隨着Fe/(Fe+Mg)比值增加,有更多的AlⅥ替代Si4+;另一類是隨着AlⅣ含量的增加,Fe/(Fe+Mg)比值減小,這就是說隨着Fe/(Fe+Mg)比值增加,沒有相應的更多的AlⅥ替代Si4+;說明成礦流體中有較多的Si4+,這可能與金山金礦的硅化作用有關。

4.綠泥石八面體位置上的空穴數目與Na+K+2Ca

綠泥石八面體位置上的空穴數目(◇),由◇-Na+K+2Ca圖解(圖6-8)可以看出,◇與Na+K+2Ca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說明熱液蝕變過程中綠泥石成分的變化不是由與其共生的伊利石造成的。

圖6-7 綠泥石AlⅣ-Fe/(Mg+Fe)關係圖

圖6-8 綠泥石Na+K+2Ca-◇關係圖

三、綠泥石地質溫度計

綠泥石作爲中低溫、中低壓環境中穩定存在的礦物,由於其結構有很大的可變性,成分上具有非計量性,因此它的成分、結構的變化與其形成溫度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Bailey et al.,1962;Walker,1989;Martinea-Serrana et al.,1998;deCaritatP et al.,1993;Zang et al.,1995;Battaglia,1999)。Hayes(1970)注意到綠泥石的多型與其形成溫度之間具有定性的關係。Crutisetal.(1985)指出了隨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沉積盆地中綠泥石多型可能的演化路線。Cathelineau et al.(1985)透過對墨西哥LosAzufres和SaltonSea地熱系統綠泥石成分-溫度之間關係的系統研究,發現AlⅣ和溫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於是提出了綠泥石固溶體地質溫度計。Battaglia(1999)則提出了運用XRD衍射結果探討綠泥石形成時的溫度。爲了探討金山金礦綠泥石的化學成分與其形成溫度之間的關係,本書利用Rausell-Colom et al.(1991)提出、後經Nieto(1997)修改的綠泥石化學成分與d001之間的關係式計算d001值:

d001=14.339-0.115AlⅣ-0.0201Fe2+

然後,根據Battaglia(1999)提出的面網間距d001與溫度之間的關係方程,計算綠泥石的形成溫度:

T(℃)=(14.379-d001)/0.001

計算結果已列於表6-3。由表可知,金山金礦綠泥石化千枚巖綠泥石的形成溫度爲219~225℃,而熱液蝕變成因的綠泥石溫度爲206~258℃,這與由流體包裹體所測的均一溫度基本一致。

四、綠泥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

正如溫度對綠泥石化學成分的影響一樣,綠泥石形成時的物理化學條件(如fO2和fS2等)也影響着綠泥石的化學成分。fO2和fS2等對綠泥石化學成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Fe/(Fe+Mg)比值上。Bryndziaetal.(1987)進行了fO2和fS2等對綠泥石化學成分影響的實驗研究,確立了由綠泥石化學成分計算fO2和fS2的方法。Walshe(1986)提出利用綠泥石六端員模型計算熱液系統中綠泥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肖志峯等(1993)利用綠泥石的化學成分研究了海南抱板金礦田圍巖蝕變中綠泥石的形成條件。本書根據Bryndzia et al.(1987)所提出的方法計算了金山金礦綠泥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結果列於表6-3。由表6-3可知,金山金礦水-巖作用過程中,流體的fO2爲10-29.56~10-31.48,而形成變質成因綠泥石的流體fO2爲10-28.69~10-29.43。

五、綠泥石的形成機制

1.綠泥石形成條件分析

綠泥石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反應動力學控制的水-巖反應,除溫度、壓力之外,綠泥石的形成還受水-巖比、流體和岩石化學成分的制約(Harvery et al.,1991;Inoue et al.,1994;Pollastro,1993)。Harvery et al.(1991)認爲在高滲透率的地熱區,伊利石和綠泥石直接從流體沉澱出來。Zangetal.(1995)認爲理論上綠泥石形成的多少是與系統中Mg2+的含量有關,實驗發現,在溫度爲250℃的條件下,高水-巖比(>50)有利於形成富綠泥石-石英的岩石,而低水-巖比的條件下則形成貧綠泥石-石英的岩石(Mottl,1983;Bowers et al.,1985)。實驗研究發現Mg/(Fe+Mg)比值的變化與系統的硫化作用和氧化作用有關(Bryndzia et al.,1987)。Zane等(1998)認爲全巖的成分控制着變質成因綠泥石的成分。Hillier(1993)指出在微觀的情況下,鐵、鎂綠泥石的共存說明了系統是不平衡的,Inoue(1995)認爲在脈狀礦牀的熱液蝕變中低氧化、低pH值的條件有利於形成富鎂綠泥石,而還原環境有利於形成鐵綠泥石,鐵綠泥石的形成可能與流體的沸騰作用有關。金山金礦綠泥石的成分同Martinez-Serrand et al.(1998)所提出的熱液蝕變綠泥石的成分基本相同。金山金礦蝕變岩石中的綠泥石Fe/(Fe+Mg)爲0.50~0.69,爲富鐵綠泥石。上述研究說明,金山金礦岩石蝕變過程中綠泥石沉澱環境是還原環境。在成巖過程的反應和活動地熱區的熱液蝕變中,常可以見到蒙脫石向柯綠泥石和綠泥石的轉化。柯綠泥石以(001)衍射峯爲29(1=10-10m)經己二醇處理後變爲31爲特徵。有關蒙脫石向綠泥石的轉化是否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直存在着爭論(Bettison-Varga et al.,1991;Shau et al.,1992;Roberson et al.,1999a),Shau et al.(1992)指出在不完全結晶的條件下,蒙脫石向綠泥石的轉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在高水-巖比的條件下,傾向於不連續的過程,主要表現爲單個的狀態。Robinson et al.(1999b)認爲柯綠泥石在蒙脫石向綠泥石的非連續轉化過程中,穩定溫度範圍爲150~200℃,而柯綠泥石穩定溫度存在的最高上限爲230~250℃。Barrenechea et al.(2000)認爲氧化環境有利於柯綠泥石的形成。而柯綠泥石+綠泥石的出現,與還原環境有關。在金山金礦的樣品中沒有發現有蒙脫石存在的樣品(圖6-9)。因此,可以認爲柯綠泥石在金山金礦的出現是一個不連續的狀態。它與綠泥石共存代表了成礦環境爲還原環境。它是在流體作用下,韌性剪切帶發生退變質作用過程中,綠泥石發生退化的結果。

圖6-9 金山金礦蝕變超糜棱巖粘土礦物(<2μm)AD片和經己二醇處理EG片X射線衍射圖Chl—綠泥石;Q—石英;Feld—長石;Corr—蒙脫石

2.綠泥石的形成機制

金山金礦蝕變糜棱巖中綠泥石的含量少於蝕變超糜棱巖中綠泥石的含量,說明在糜棱巖帶流體中的Fe2+和Mg2+含量比超糜棱巖帶低。而Fe2+和Mg2+的來源和遷移與鐵鎂質岩石及構造分異作用有關。蝕變帶中的綠泥石主要爲鐵綠泥石,說明流體中Fe2+>Mg2+。從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綠泥石呈脈狀充填於裂隙中,或充填於韌性剪切帶內皺曲轉折端等張性部位。結合前文的論述,綠泥石的形成溫度爲206~258℃,流體作用過程中,水-巖比較高。故本書認爲金山金礦熱液蝕變成因的綠泥石形成機制同伊利石一樣,爲溶解—遷移—沉澱形成。

綠簾石化跟綠泥石化怎麼區分

形成含綠泥石蝕變岩石的中、低溫熱液蝕變作用。在圍巖蝕變過程中,產生綠泥石的方式有兩種:①由鐵、鎂硅酸鹽礦物直接分解而成;②由熱液帶人鐵、鎂組分發生交代蝕變而成。與綠泥石化有關的圍巖,主要是中一基性火成岩和變質岩。此外,部分酸性巖和泥質岩也可發生。綠泥石化單獨出現較少,常與黃鐵礦化、絹雲母化、青磐巖化、綠簾石化及碳酸鹽化等相伴生。有關的礦產,主要是銅、鉛、鋅、金、銀、鐵、錫及黃鐵礦等。

綠簾石的生成與熱液作用(主要相當於中溫熱液階段)有關,主要形成綠簾石化,即原來的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受熱液交代後形成的一種圍巖蝕變。在伴有動力破碎的後退變質作用中,Ca2+可以從斜長石、輝石和角閃石中析出而形成綠簾石族礦物。在區域變質岩中的綠片岩相中也廣泛發育。此外,綠簾石也爲基性岩漿岩動力變質的常見礦物。柱狀晶形、明顯的晶面條紋、平行{001}的一組完全解理、特徵的黃綠色可以與相似的橄欖石、角閃石相區別。

熱液蝕變類型

研究區內銀金礦牀的圍巖是混合巖和花崗岩。龐西垌、金山和中蘇等礦牀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蝕變特徵。熱液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黃鐵礦化、螢石化、碳酸鹽化和重晶石化等(圖4-1A,B,C,D)。

1.鉀長石化

鉀長石化分佈在斷裂兩側圍巖,是早期蝕變類型,主要分佈在礦牀的上盤混合巖中。蝕變產物鉀長石呈斑狀、團塊狀,少量呈脈狀產出。

2.綠泥石化

常分佈在蝕變帶的外側,主要爲綠泥石交代黑雲母、斜長石,偶與石英組成細脈沿裂隙穿插、充填脈石和黃鐵礦的裂隙。綠泥石化是本礦牀不很發育的蝕變類型,局部分佈。

3.絹雲母化

是常見的蝕變類型之一,最爲廣泛,分佈在整個含礦斷裂帶及其圍巖中,以片狀、鱗片狀集合體形式出現,可以劃分爲不同的期次。

早階段絹雲母化表現爲長石被絹雲母交代,多數殘留長石假象。晚階段熱液成因絹雲母與石英相伴呈細脈狀分佈。花崗岩中絹雲母化相對強烈。硅化和絹雲母化常同時產出,形成絹英巖化,在蝕變的中心形成絹英巖。

4.硅化

是最常見的蝕變類型之一。野外考察和室內鏡下觀察硅化爲多階段蝕變產物。早階段,硅化蝕變形成的石英顆粒可見壓碎現象,伴有黃鐵礦化。硅化強烈時形成硅化巖。較晚階段硅化表現爲石英沿裂隙交代早期蝕變的石英。晚階段石英經常與絹雲母、黃鐵礦等一起產出。

形成硅化的硅質有兩種來源:一是長石、絹雲母分解釋放出來的硅質;一是由熱液攜帶的硅質。硅化與金銀礦化關係密切。

圖4-1 龐西垌—金山銀金礦牀不同熱液蝕變類型

5.黃鐵礦化

具多期多階段特徵。手標本上可以清晰看到早階段黃鐵礦呈自形粒狀、浸染狀分佈在絹雲母化硅化巖中。顯微鏡下可見黃鐵礦常被後階段的方鉛礦、閃鋅礦等硫化物熔蝕交代或被石英硫化物細脈穿插。

晚期的黃鐵礦呈細脈狀、它形細粒狀,常與其他硫化物構成細脈,沿硅化巖中的裂隙充填。晚期黃鐵礦化與礦化的關係密切。黃鐵礦化和絹雲母化、硅化三者在空間上經常相互疊加。

6.碳酸鹽化

碳酸鹽化是晚期的蝕變類型。常呈石英方解石脈充填在裂隙中。

7.重晶石化和螢石化

重晶石化和螢石化是晚期的蝕變類型。常呈螢石脈和重晶石脈沿裂隙充填。有時與石英-方解石脈共生。

不同蝕變類型的空間分佈範圍有差異,硅化、絹雲母化是分佈最爲廣泛的蝕變類型,鉀化、綠泥石化分佈在蝕變帶的外側,黃鐵絹英巖化在蝕變帶的中心。

綠泥石類蝕變礦物的波譜特徵

綠泥石化也是研究區一種主要的礦化蝕變類型,主要蝕變礦物有綠泥石、綠簾石及斜黝簾石等,其典型特徵是0.4~2.5μm光譜範圍,蝕變礦物反射光譜單調升高,在TM5波段附近出現一個最強反射峯,隨後,在2.1~2.4μm附近出現一個強吸收谷,這是含羥基(OH)-礦物的一個最典型的特徵(圖5-2)。

圖5-2 綠泥石類蝕變礦物反射波譜曲線

礦牀圍巖蝕變特徵

3.5.1 蝕變類型

礦牀圍巖蝕變種類較多,主要爲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硅化,還有黃鐵礦化、磁鐵礦化、白雲母化,表生期的風化作用有褐鐵礦化。

3.5.1.1 絹雲母化

在礦牀中廣泛發育,主要分佈在含礦花崗斑岩體內外接觸帶,爲面型蝕變。絹雲母主要選擇交代斑岩中的斜長石斑晶或火山碎屑岩中的斜長石晶屑,斜長石斑晶被交代後仍保留斑晶外形(圖3.54)。而鉀長石斑晶或晶屑的絹雲母化甚弱。在強絹雲母化地段,絹雲母還交代斑岩基質中的微晶狀長石(圖3.55),或沿火山碎屑岩玻屑邊緣交代,形成較清晰的鑲邊結。交代充填成因的絹雲母多呈不規則脈狀沿構造破碎帶、隱蔽爆破相岩石或斑岩及火山碎屑岩微裂隙分佈。蝕變而成的絹雲母爲淺黃—淺黃綠色,呈細片狀、板條狀,集合體多呈鱗片狀,粒度細小,粒徑 0.03~0.05mm。總體上,礦田絹雲母蝕變延續時間長,從成礦早期到晚期均有絹雲母化。

圖3.54 含礦花崗斑岩中斜長石斑晶絹雲母(Ser)化

圖3.55 花崗斑岩中基質絹雲母(Ser)化

3.5.1.2 綠泥石化

綠泥石化在礦田十分發育,主要分佈於花崗斑岩體中心部位,巖體邊部和靠近巖體的圍巖局部可見。表現爲長石斑晶完全或不完全被綠泥石交代,但仍保留完好的斑晶外形(912隊,2005)。在強綠泥石化地段綠泥石還交代基質中的長石(圖3.56,圖3.57),綠泥石主要呈灰綠色。另外,在構造裂隙及層間破碎帶中也見有較強的綠泥石化,其主要呈脈狀、不規則脈狀(圖3.57)或網脈狀產出(912隊,2006)。

圖3.56 含礦花崗斑岩中晶形完整的綠泥石(Chl)

圖3.57 含礦花崗斑岩中團塊狀綠泥石化(Chl)

不同產狀和不同階段形成的綠泥石,其顏色有一定的差異:早期形成的綠泥石爲黃綠色,多呈細小纖維狀、扇形放射狀、束狀集合體;晚期綠泥石爲暗綠色,以脈狀充填爲主(圖3.58),呈線型分佈;網脈狀綠泥石爲黃綠色、綠色;灰綠色綠泥石與石英和鐵錳碳酸鹽礦脈一起產出(圖3.59)。綠泥石的主要成分爲含鐵綠泥石、蠕綠泥石(孟祥金,2008)。

3.5.1.3 碳酸鹽化

碳酸鹽化蝕變分佈較爲普遍,形成時間稍晚於絹雲母化及綠泥石化,發育在含礦花崗斑岩、流紋斑岩及火山碎屑岩中。蝕變礦物主要有鐵錳碳酸鹽及方解石等(912隊,2006)。

鐵錳碳酸鹽以MnCO3-FeCO3系列廣泛發育,其碳酸鹽的亞種有:富錳菱鐵礦、錳菱鐵礦、富鐵菱錳礦、富鎂菱鐵礦、鎂菱鐵礦、菱鐵礦。本次對鐵錳碳酸鹽進行了較詳細的礦牀礦物學研究,詳見本書第4章4.2節。鐵錳碳酸鹽化主要表現爲沿長石斑晶、晶屑的裂隙邊緣交代(圖3.60),呈不規則環帶狀;少量的呈粒狀集合體不均勻分佈於早期綠泥石、絹雲母等蝕變礦物中,呈交代殘餘結構(圖3.61)、鑲邊結構。交代充填成因的鐵錳碳酸鹽,呈集合體沿岩石裂隙交代充填,常與其他蝕變礦物(綠泥石、石英等)共生(圖3.62)。

圖3.58 暗綠色綠泥石(Chl)呈網脈狀填充在鉀長石(Kfs)顆粒間

圖3.59 含礦花崗斑岩中綠泥石(Chl)呈脈狀與鐵錳碳酸鹽(Fer)脈共生

圖3.60 鐵錳碳酸鹽(Fer)交代鉀長石斑晶(Kfs)邊緣,鉀長石斑晶邊緣呈鋸齒狀

圖3.61 鐵錳碳酸鹽(Fer)交代絹雲母化斜長石(Pl)(注意照片標註呈交代殘餘結構)

圖3.62 鐵錳碳酸鹽(Fer)-石英(Qtz)-綠泥石(Chl)脈沿岩石裂隙交代充填

圖3.63 花崗斑岩裂隙中的方解石(Cal)細脈

(據孟祥金,2008)

方解石多呈粒狀集合體充填於岩石裂隙中(圖3.63),呈細脈稀疏狀分佈,脈寬5~15mm,脈體一般發育在含礦斑岩體的外帶晶屑凝灰岩中,距賦礦斑岩體數百米仍能見到方解石脈。方解石爲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0.2~0.5mm,屬礦田蝕變最晚階段的產物。

3.5.1.4 硅化

硅化或單獨產出,或與其他蝕變礦物緊密共生。主要產於花崗斑岩、流紋斑岩或火山岩中,呈緻密狀或細脈狀產在斷裂、裂隙中(圖3.64),硅化後使岩石變得堅硬(912隊,2006)。在蝕變斜長石中,硅化形成他形粒狀石英,粒徑0.05~0.15mm,結晶程度較低。在蝕變鉀長石中硅化石英呈他形粒狀集合體不均勻分佈(圖3.65),或沿蝕變斑晶、晶屑邊緣分佈,呈鑲邊結構或完全交代原來斑晶礦物形成聚斑晶,有時硅化石英細網脈可切割斑晶或晶屑,有時沿裂隙充填,其脈幅可達10~25mm。硅化多與鐵錳碳酸鹽、絹雲母、綠泥石等蝕變礦物共生(孟祥金,2008)。

圖3.64 礦石中硅化石英(Qtz)呈他形細脈沿鐵錳碳酸鹽(Fer)裂隙充填交代

圖3.65 花崗斑岩中硅化石英(Qtz)呈他形粒狀集合體沿鉀長石(Kfs)邊緣及裂隙交代

3.5.1.5 黃鐵礦化

黃鐵礦化具有礦化與蝕變雙重意義,主要分佈於斷裂破碎帶中及附近,呈中細粒—微細粒狀(圖3.66)自形狀產出,亦有呈(微)細脈狀及細脈浸染狀產出(圖3.67)。

圖3.66 含礦花崗斑岩中呈中細粒—微細粒狀自形—半自形黃鐵礦(Py)

圖3.67 含礦花崗斑岩中呈細脈浸染狀產出的黃鐵礦(Py)

3.5.1.6 磁鐵礦化

主要分佈於斑岩體與火山岩中層狀鐵錳碳酸鹽巖的接觸帶,遠離接觸帶則磁鐵礦化明顯變弱直至消失,在下鮑礦區鐵錳碳酸鹽含礦層中較發育(圖3.68)。交代成因的磁鐵礦核部主要成分爲錳菱鐵礦,說明蝕變磁鐵礦系交代層狀鐵錳碳酸鹽中的錳菱鐵礦而成。

圖3.68 銀鉛鋅礦石中半自形粒狀結構的磁鐵礦(Mag)分佈在鐵錳碳酸鹽(Fer)中

3.5.1.7 白雲母化

較爲常見,但規模小。斑岩中的黑雲母斑晶或微晶都被白雲母部分交代,沿解理有鐵礦物析出(圖3.69)。此外還交代絹雲母化斜長石,此種白雲母爲細鱗片狀絹雲母重結晶而成,具花瓣狀外形。

圖3.69 花崗斑岩中黑雲母斑晶白雲母(Ms)化

3.5.1.8 赤鐵礦化

呈網脈狀、脈狀、角礫狀,充填於岩石裂隙帶中。赤鐵礦爲紫紅色、赤紅色的粉末狀集合體,主要分佈於銀路嶺巖體下接觸帶及外帶晶屑凝灰岩中(孟祥金,2008)。

3.5.2 蝕變作用期次

根據礦田內蝕變礦物組合在空間上的分佈規律、蝕變礦物相互關係及蝕變脈體相互穿切關係,大致將礦田的蝕變作用劃分爲早晚兩期(孟祥金,2008)。

3.5.2.1 早期蝕變

以絹雲母、綠泥石化蝕變發育爲主,以及少量硅化。發生在礦田爆發較大規模的隱蔽爆破作用,形成隱爆角礫岩時期。這一時期發生廣泛的水解作用(氫交代)形成了巖體內缺乏分帶的絹雲母化、綠泥石化以及少量硅化,主要表現爲黑雲母、鉀長石、斜長石的分解,形成一系列的含(OH)的片狀礦物,如綠泥石、絹雲母以及石英等,同時可有部分碳酸鹽出現,伴生瀰漫狀均勻分佈的黃鐵礦化。同時,在斑岩體侵入火山岩地層中的層狀鐵錳碳酸鹽岩層發生磁鐵礦化蝕變。在靠近斑岩體部位發育由錳菱鐵礦蝕變而成的磁鐵礦,遠離巖體則磁鐵礦含量明顯減少直至消失。

3.5.2.2 晚期蝕變

主要有兩種作用:一種爲早期的水解作用繼續進行,形成大量的絹雲母化與綠泥石化,並伴有少量的粘土化;另一種爲碳酸鹽化。本蝕變期大致分爲3個階段:

(1)綠泥石-絹雲母化階段

發生在斑岩體內,蝕變礦物主要有綠泥石、絹雲母,其次有黃鐵礦、石英等。主要表現爲綠泥石交代鉀長石斑晶,部分交代基質中的長石;絹雲母交代斜長石斑晶,偶見有絹雲母交代綠泥石礦物;石英與綠泥石、絹雲母一起交代長石斑晶;黃鐵礦呈浸染狀分佈。

(2)絹雲母-碳酸鹽化-硅化階段

主要分佈於巖體接觸帶,遍及整個斑岩體。蝕變礦物主要有絹雲母、黃鐵礦、鐵錳碳酸鹽和石英,次有綠泥石。主要表現爲絹雲母交代斜長石,部分交代鉀長石及早期綠泥石,鐵錳碳酸鹽往往疊加在綠泥石化鉀長石之上,硅化石英與絹雲母、鐵錳碳酸鹽一起交代長石斑晶。

(3)碳酸鹽-絹雲母化階段

主要分佈於巖體接觸帶及外帶火山岩,蝕變礦物主要有鐵錳碳酸鹽、絹雲母和方解石,其次有石英、黃鐵礦、螢石等。主要表現爲鐵錳碳酸鹽交代長石斑晶或晶屑;絹雲母交代長石晶屑,部分呈細脈狀產出;方解石呈脈狀,分佈於火山岩中;硅化石英往往與鐵錳碳酸鹽或方解石組成脈體,少數與螢石礦物組成脈體。

礦田的銀鉛鋅礦化作用主要發生在晚期蝕變的第二和第三階段。

3.5.3 蝕變分帶

從冷水坑礦田蝕變礦物組合及蝕變的空間分佈看,礦化蝕變具有一定的分帶性。礦田蝕變分帶主要受銀路嶺花崗斑岩體及其接觸帶控制,以銀路嶺花崗斑岩體爲中心,蝕變類型和蝕變強度呈規律性的變化:綠泥石化普遍發育,以巖體內帶最強,向外逐漸減弱;絹雲母化在巖體內較爲發育,在接觸帶最強,接觸帶兩側逐漸減弱;碳酸鹽化在巖體內帶外帶較強,而接觸帶相對較弱。綜合礦田蝕變礦物組合及蝕變程度的空間分佈規律,由巖體內向外蝕變可以分爲綠泥石-絹雲母化帶、絹雲母-碳酸鹽-硅化-黃鐵礦化帶及碳酸鹽-絹雲母化帶(圖3.70;表3.2)。

圖3.70 冷水坑礦田100號勘探線圍巖蝕變分帶

(據912隊,1988,有修改)

1—綠泥石-絹雲母化帶;2—絹雲母-碳酸鹽-硅化-黃鐵礦化帶;3—碳酸鹽-絹雲母化帶;4—上侏羅統打鼓頂組;5—上侏羅統鵝湖嶺組;6—下石炭統梓山組;7—上震旦統老虎塘組;8—花崗斑岩;9—鉀長花崗斑岩;10—閃長玢岩;11—推測斷層;12—實測斷層

表3.2 冷水坑礦田蝕變分帶特徵及其礦化特點

(據孟祥金等,2008)

(1)綠泥石-絹雲母化帶

發育於巖體內帶,以綠泥石化爲主,處於巖體中心,產出最大厚度300~350m,主要發育於-200m標高以上,蝕變程度中等—較強。在平面上呈不規則橢圓狀,剖面上呈大透鏡狀,部分出露地表,在帶中黃鐵礦化蝕變程度較強。蝕變礦物組合類型:綠泥石-絹雲母-石英-黃鐵礦,鐵錳碳酸鹽-綠泥石-絹雲母,局部見泥化-絹雲母-黃鐵礦(表3.2)。該帶中隱爆作用較弱,可見碎裂花崗斑岩,礦體規模較小,多呈透鏡狀,礦化以細脈狀和浸染狀相間產出。

(2)絹雲母-碳酸鹽-硅化-黃鐵礦化帶

大致圍繞綠泥石-絹雲母化帶分佈,主要發育在巖體上接觸帶及近根部帶,蝕變範圍較廣。平面上呈半環狀,在剖面上表現爲上厚(約200m)下薄(約50m)的特點,蝕變程度相對較綠泥石-絹雲母化帶強,大多已全巖蝕變,黃鐵礦化在該帶中蝕變程度最強。主要礦物組合爲絹雲母-鐵錳碳酸鹽-石英-黃鐵礦、絹雲母-石英-黃鐵礦,少量的絹雲母-綠泥石-石英蝕變礦物組合。該帶不僅花崗斑岩的斑晶和基質均具較強烈的絹雲母化,同時又是隱爆斑岩、隱爆碎屑岩分佈最多的地方,是主要鉛鋅礦體賦存的部位,礦體以似層狀產出,礦化以浸染狀爲主,細脈狀次之。

(3)碳酸鹽-絹雲母化帶

位於巖體外圍火山碎屑岩中,厚50~150m,局部達300m,在巖體內僅20~30m,蝕變程度較強。在該帶中疊加有中等—弱程度的黃鐵礦化,蝕變組合爲鐵錳碳酸鹽-絹雲母-石英。偶見隱爆作用後期熔化貫入碎屑岩的分佈,僅有零星的脈狀礦化,以脈狀產出爲主(孟祥金,2008)。

上述蝕變分帶並不具有明顯的界線,通常各帶呈漸變過渡關係,冷水坑礦田不具明顯的鉀硅酸鹽化蝕變,而發育“氫交代”作用,硅化蝕變也比典型的斑岩銅(鉬)礦牀的弱。冷水坑礦田的面型蝕變類型及其分佈規律說明含礦斑岩形成於較爲開放的環境,由深部岩漿房分異出來的揮發組分在斑岩頂部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集聚,由此形成的流體溫度下降迅速,未與斑岩和圍巖發生較爲充分的反應。礦田大量發育與礦化密切相關的“氫交代”蝕變以及大量的碳酸鹽化蝕變,進一步表明礦化主要發生在中溫階段(280~420℃)。

綠泥石化,硅化,絹雲母化怎麼野外判定?

個人感覺綠泥石化顏色比絹雲母化要綠 而且絹雲母化在表面沒有綠泥石化那麼軟,而硅化帶有油脂光澤。比前兩者硬得多。你可以自己找一些標本對照,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辨認方法。那樣記得更勞。

Tags:綠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