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俗樂表現的都是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8W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俗樂表現的都是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俗樂表現的是人間社會生活、風俗的樂舞場面和舞蹈形象。在敦煌石窟中,壁畫樂舞中的舞蹈形象分爲兩種,分別是天樂和俗樂,其中天樂,表現天國的情景及極樂世界。敦煌壁畫,特指中國敦煌石窟內壁的繪畫藝術作品,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敦煌壁畫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個石窟歷代壁畫,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敦煌壁畫描繪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寄託良願,安撫心靈。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俗樂主要表現的是民間的歡樂場景和生活情趣。這些壁畫描繪了各種不同的樂器演奏者、舞蹈者和觀衆,展示了人們在慶祝宴會、婚禮、節日和其他社交活動中的歡欣和快樂。壁畫中的樂舞形象生動多樣,包括各種樂器的演奏、舞蹈動作和舞臺表演等,以展示當時社會的繁榮和人們的歡慶心情。這些壁畫爲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反映了敦煌地區古代社會的文化和藝術風貌。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俗樂表現的都是酒肆裏的特別庸俗的舞樂場面。()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俗樂表現的都是酒肆裏的特別庸俗的舞樂場面。()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B

敦煌壁畫樂舞中的天樂表現的是天堂美景

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分爲兩大類:天樂和俗樂。天樂又稱仙樂,主要表現“天堂美景”、“極樂世界”和“神”的形象。天樂中的舞姿分爲以下2種:

1.天宮伎樂。表現在天國世界中使佛歡愉的舞蹈者。

2.飛天。又名香音神,給人帶來幸福和歡樂的神明。

3.敦煌古代舞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伎樂天舞、長綢舞、反彈琵琶舞、獨舞、對舞、飛天舞、蓮花童子舞等。動作分爲軟舞和健舞,軟舞舞者神態溫婉嫵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健舞剛健有力,神情奔放。敦煌舞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是古代藝術的結晶。

敦煌俗樂中舞蹈形象包括什麼供養伎樂出行舞伎飛天禮佛舞伎

敦煌舞作爲一種嶄新的舞蹈樣式,誕生於1979年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它使得敦煌壁畫中的舞蹈活靈活現地走向觀衆,爲世界所矚目。

敦煌舞具有濃厚的絲路文化特色。內容以莫高窟壁畫素材爲原型,再現了絲綢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飾與音樂。其直接來源是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態,它是當代舞蹈藝術家們根據對古代敦煌壁畫舞姿的研究和受敦煌樂舞壁畫的靈感啓發,“復活”和創作出來的一個新舞種。

擴展資料:

敦煌舞譜主要由曲名、序詞和表示舞蹈動作、節奏以及舞蹈與歌唱關聯的字組 3部分組成。舞譜中的曲名有〔南鄉子〕、〔鳳歸雲〕、〔遐方遠〕、〔雙燕子〕、〔浣溪沙〕、〔驀山溪〕等,大都是當時流行的曲詞名稱。序詞主要說明該曲舞的節拍、節奏、段落、起止轉換等。

字組則由令、送、舞、據、奇、、搖、頭、約、拽、請、與、等字組合而成,每曲 2段、4段、8段不等。以 4段居多,每段12字、14字、16字、22字不等,表示的節拍也不相同。由於國內外研究者對令、送、據、等字的含義以及節拍的計算至今未能有一致的解釋,因此對敦煌舞譜的研究還處在初探索的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敦煌舞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敦煌舞姿

早期壁畫樂舞的內容包括

早期樂舞壁畫內容有飛天伎樂、天宮伎樂、菩薩伎樂、化生伎樂等。

敦煌舞是敦煌壁畫舞姿的簡稱,根據敦煌舞姿的風格、色調、構圖形式及內容,敦煌舞姿可分爲四個時期:早期、中期、盛期、晚期。

樂舞形式多爲單人表演,世俗樂舞圖內容大都爲禮佛伎樂、供養人樂舞圖,供養人樂舞的造型都十分精美。人物形象多是身材短小、體壯、高鼻深目、厚脣、坦胸露腹、半裸、樂伎多爲男性,供養人伎樂有着漢裝、長褶,還有着波斯裝或龜茲裝,具有濃厚的西域風格。

敦煌壁畫中世俗樂舞的風格特徵

敦煌壁畫的舞姿成千上萬,個個栩栩如生,無不精美。但是由於受地域和歷史的影響,舞蹈風格不盡一致。在世俗樂舞壁畫中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風格。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往往在一個時期甚至一個作品裏,兩種或三種風格兼而有之。

早期作品西域風格濃郁,中期以後逐漸淡出,中原漢族風格就明顯了。樂舞人的服飾也和中原地區的長袍寬袖截然不同,倒很象今天仍保留在新疆幾個少數民族中人們所穿着的袷袢,當時稱“袴褶”。

敦煌舞蹈有哪些藝術特色

敦煌壁畫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北涼到北周的伎樂天,唐代的經變畫,各代飛天,蓮花童子,金剛力士與天王,世俗舞蹈,此外,還有彩塑菩薩。

舞蹈特點

1、手的形狀豐富多姿、纖細秀麗,富有中國的古典美

2.手臂柔曼多變,手腕和肘部呈棱角

3.赤足,腳的基本形狀爲勾、翹、歪

4.體態基本下沉、出胯、衝身形成三道彎

出胯動作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推胯;一種是坐胯。推胯是在提胯惹出上推出,線條較硬,動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後的不同方向,動作柔和。總的構成剛柔相濟、曲線鮮明的一種柔、韌、沉、曲相結合的動作特徵。

5.使用長綢、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的形象,也是其鮮明特色之一。高金榮還認爲,前期的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姿態,有明顯的印度舞的影響,許多動作姿態來自印度。

擴展資料:

敦煌舞譜主要由曲名、序詞和表示舞蹈動作、節奏以及舞蹈與歌唱關聯的字組 3部分組成。舞譜中的曲名有〔南鄉子〕、〔鳳歸雲〕、〔遐方遠〕、〔雙燕子〕、〔浣溪沙〕、〔驀山溪〕等,大都是當時流行的曲詞名稱。

序詞主要說明該曲舞的節拍、節奏、段落、起止轉換等。字組則由令、送、舞、據、奇、、搖、頭、約、拽、請、與、等字組合而成,每曲 2段、4段、8段不等。以 4段居多,每段12字、14字、16字、22字不等,表示的節拍也不相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敦煌舞譜

敦煌壁畫中天宮伎樂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從專業的角度解釋這些天宮伎樂?

敦煌壁畫中天宮伎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的佛教壁畫和造像而聞名於世,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藝術瑰寶。敦煌石窟主要分爲壁畫、彩塑和建築三部分,以彩塑爲中心,壁畫爲主體。它是敦煌佛教藝術的載體。敦煌壁畫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涵蓋了從北樑、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朝的北朝十六朝。敦煌壁畫藝術是包容性的,其中的音樂和舞蹈內容包含了無數的術。

敦煌壁畫是佛教活動與世俗生活相結合的產物,主要用於傳播佛教思想。大部分壁畫都是音樂和舞蹈形象。早期壁畫的主要內容是佛教,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壁畫中人類現實生活的場景逐漸增多。特別是在家族洞穴誕生後,出現了一些描繪真實生活場景的壁畫,被稱爲“世俗”壁畫。這些壁畫中出現的音樂和舞蹈形式也被稱爲世俗音樂和舞蹈。

敦煌早期壁畫的佈局是水平分層的:在壁畫的上端,提彌積月和飛積月並存;中間是吉樂菩薩;藥叉和捐獻者吉樂在壁畫的下端。早期世俗樂舞壁畫出現頻率較低,題材比較單一,世俗樂舞隊伍規模大,場景小。中期是、經濟、文化發展的繁榮期。隨着中外交流更加頻繁,交通更加便利,佛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峯,大量佛教經典被傳入。隨着大型石窟的建造、大型佛像的建造和大型壁畫的繪製,敦煌藝術也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世俗的歌舞壁畫出現了,演出氣勢恢宏,氣勢磅礴。

音樂和舞蹈一般被置於整個畫面的底部,題材也比以前豐富了許多。壁畫的構圖從早期的場景小、人物少的瓦片式圖發展到空間立體的巨大翹曲圖。畫面人物衆多,場景重疊,佈局有序。有些翹曲畫安排了三層音樂和舞蹈,每組幾十人。畫家還能熟練地處理透視關係,輕重分明,人物密集,迴避得當,景深適中,有節奏感。中間的壁畫在美學和技術上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早期壁畫樂舞的內容包括

早期壁畫樂舞的內容如下:

早期壁畫樂舞的內容包括天宮伎樂、飛天 、 供養伎樂。

詳細介紹:

早期敦煌壁畫,佈局爲橫向分層形式:天宮伎樂與飛天伎樂並存於壁畫的上端;菩薩伎樂在中間;藥叉、供養人伎樂在壁畫的下端。早期的世俗樂舞壁畫出現的頻率低,題材也比較單一,世俗樂舞的隊伍規模、場景較小。

中期,是經濟文化發展的繁盛時期。中外交流更加的頻繁,交通也更加便利,佛教經典的大量傳入,使佛教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敦煌藝術也隨之進入了全盛的時代,建大窟、修大佛、繪大壁畫。

這時期的世俗樂舞壁畫出現了,表現的富麗堂皇,氣勢恢宏。樂舞一般放在全圖的下方,題材較前大爲豐富,壁畫構圖從早期的場景小、人物少的平鋪式說法圖,發展到巨型的有三度空間的經變說法圖。畫面人物繁多,場景層疊,佈局井然有序。

有的經變畫安排了三層樂舞,每組樂舞數十人,畫工也能巧妙地處理透視關係,主次分明,人物疏密,避讓得當,景物的遠近縱深適度,畫面極具節奏感。中期壁畫在審美和技術上己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晚期,由於政權更迭頻繁、舞蹈藝術遠不如唐代興盛等諸多原因,敦煌石窟漸趨衰落。我們所說的衰落是指壁畫的衰落,並不是當時樂舞文化的衰落。其實五代、宋、西夏、元的樂舞並不差於唐代,而且是樂舞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只不過在壁畫上沒有反映出來。

這時期敦煌石窟建窟很少,壁畫題材、內容、形式等部沿襲過去,進入程式化時期,沒有創新,也沒有獨特的風格,個別大窟繪製精細,有場面大的畫幅,但有些石窟不繪樂舞。世俗樂舞的隊伍逐漸縮小,樂舞的場景少且單一。

敦煌壁畫中爲什麼會出現天宮伎樂呢?天宮伎樂是用來娛佛的嗎?

天宮伎樂是用來娛佛嗎敦煌藝術延續了幾千年,也伴隨着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發展。在經典的敦煌藝術作品中,不乏音樂和舞蹈元素。和平、和諧、歡樂是它們的代名詞,而極樂淨土的美麗展現也有賴於它。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樂舞元素的發展也成爲了時代的縮影,所以唐代的樂舞發展尤爲繁榮。唐代時,在敦煌有歌舞表演,表演菩薩,跳舞和跳舞來招待佛。

此作品由敦煌美術研究院專家修改複製。唐代的佛經畫有很多,常常表現出樂舞的形象。雖然是映襯佛國的喜慶景象,但它實際上反映了唐代中國音樂舞蹈的高度發達狀況。據推測,圖中的舞蹈是唐代著名的胡旋舞。胡旋舞是一種西域民間舞蹈,是西域的一種旋轉舞蹈,起源於絲綢之路,是唐代最流行的舞蹈之一。胡旋舞節拍輕快,奔騰歡快,多有旋轉和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爲主,與它的快節奏和雄渾風格相呼應。圖中,兩個人單腳站在墊子上旋轉起舞,服裝飄動,顯示了當時舞蹈的普及和舞者精湛的技藝。在上面的圖片中,兩位菩薩站在蓮花上,每人拿着香爐。上面的菩薩的頭被半透明的綠色圓燈覆蓋,下面的菩薩慈祥地看着中間的舞者。敦煌美術學院專家對作品《烏樂圖·初唐》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和抄寫。

這幅圖顯示了一個樂隊在舞蹈音樂圖的左邊和右邊。樂隊的每個成員都在演奏一種樂器,頭頂上有不同顏色的圓形燈。樂隊主要由絃樂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畫中,兩位菩薩站在一朵蓮花上,蓮花上頂着一束高髻,手裏拿着香爐,頭頂上有半透明的圓燈。底部的菩薩正手持貝殼狀的容器,虔誠地朝拜。琵琶琴絃的聲音似乎還在耳邊,旋轉的舞蹈似乎還在眼前。看敦煌歌舞,賞唐朝,看世界多姿多彩。敦煌靈巖淨土,佛樂淨土,工藝精湛,都體現在畫中。

早期壁畫樂舞的內容包括

早期壁畫樂舞的內容包括天宮伎樂、飛天、供養伎樂。

敦煌壁畫樂舞的內容介紹如下:

作者從傳統美學、表演理論及知覺認知科學的角度,解釋了敦煌壁畫樂舞作爲一種依附於時空與詩性的表演藝術形態,是如何在流動、演繹的表演過程中,以舞者與觀舞者之間的認知、互動展現的兩種元素來體現、建構“中國景觀”,從而達到中國傳統美學中所推崇的“象外之象”“詩與境偕”的境界。

敦煌壁畫樂舞的作者介紹如下:

鄺藍嵐,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民俗及音樂人類學博士,中美民族文化交流與合作研究倡議組織主任,中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特聘研究員,任教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哲學系。

關於筆畫的介紹如下:

壁畫指繪在壁上的畫。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以記事表情,這是最早的壁畫。據歷史記載,漢武帝畫諸神像於甘泉宮,宣帝圖功臣像於麒麟閣,也都是壁畫。自魏晉到唐宋,佛道兩教盛行,寺院道觀多有壁畫。敦煌壁畫儲存了當時大量傑出的藝術作品。

明清卷軸盛行,壁畫漸衰。唐駱賓王《四月八日題七級》詩:“銘書非晉代,壁畫是樑年。”唐段成式、張希復《遊長安諸寺聯句·諸畫聯句》:“惜哉壁畫世未殫,後人新畫何汗漫”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江瀆廟西廂有壁畫犢車。”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太微宮裏面有壁面,是名畫家吳道子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