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的學問是什麼意思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7W

茶的學問是什麼意思

茶的學問指的是茶的深厚文化和歷史背景、種植、加工、品質、泡法、飲茶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是茶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茶的學問不僅僅是簡單地瞭解茶的種類和品質,更是透過品茶的過程,感受茶葉的香氣、味道、色澤、口感,瞭解茶葉的來源和製作方法,理解茶的文化及飲茶的禮儀,進而領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泡茶的學問和講究

泡茶的學問和講究

泡茶的學問和講究,很多人都是喜歡在週末的時候,泡壺茶喝喝的,茶葉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上乘飲料,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因此,茶葉有"康樂飲料"之王的美稱。下面看看泡茶的學問和講究。

泡茶的學問和講究1

綠茶的沖泡,相比於烏龍茶,程序非常簡單。根據條索的緊結程度,應分爲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發揮。

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幹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似葉如旗;湯麪水汽夾着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2)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葉評審中,以5分鐘爲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爲45-55C。若高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實踐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此種沖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樣適合於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勻毛尖、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較緊結的茶。

泡茶的學問和講究2

1、茶具清洗

所用的茶器乾淨乾淨是對人尊重的起碼的方式,保證蓋碗、品茗杯、公道杯上沒有茶垢、雜質、指紋等異物附在上面,茶托、茶承、水盂、茶盤上沒有殘留水漬或茶渣。

在泡茶之前,第一次泡水必須用開水將所用的茶器沖洗一遍,稱爲潔具。

2、不要用手接觸杯口

泡茶者忌諱直接用手拿杯口,無論取杯還是奉茶。

取杯時可用茶具-茶夾夾杯,奉茶時使用杯託,雙手奉上。如果只能用手拿,也應該一隻手托住杯底的一個點,另一隻手則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環處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觸及杯口。

3、茶器杯口不能對向他人

在泡茶過程中,紫砂壺口,公道杯口,燒水壺口不能直接對向他人,特別是燒水壺口,水開時,可能水蒸氣會傷到他人。

4、七分茶三分情

酒滿敬客,茶滿欺客,七分滿,三分人情。一般沖泡好的茶是熱的,如果滿杯不便於握杯啜飲,還有可能傾撒,導致局面尷尬。

5、斟茶的講究

“高沖水,低斟茶”是指注水時可以高衝,斟茶時要低斟,避免讓茶湯濺出。

斟茶時,茶杯多放於客人右手的前方,每位客人的茶湯量一致,以示茶道公正平等,無厚此薄彼之義。

6、逆時針的講究

在迴轉注水、溫杯、燙壺等動作時。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時針方向,類似於招呼手勢,寓意“來、來、來”表示歡迎;反之則變成暗示揮斥“去,去、去”。若爲左手則爲順時針。

7、順時針的講究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壺或公道爲賓客倒茶,應自左到右順時針倒茶,這樣壺口或公道杯口是倒退着爲賓客分茶。

若自右到左逆時針,壺口向前衝着爲賓客倒茶,壺嘴不斷向前行如一把利刃,變成一種含侵略性的動作,會讓人坐立不安。如果習慣左手持壺,則可自逆時針。

8、最後給自己倒茶

習慣上,斟茶從左至右,最右方的茶是尾席給自己,斟茶適量,每一泡茶,都應將最後一杯留給自己。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9、伸掌禮儀

這是品茶過程中使用的非常頻繁的禮儀動作,表示“請”與“謝謝”,主客雙方都可使用。當兩個人面對面時,都伸出右手掌行禮對答;當兩人並排坐時,一個人伸出右掌 行禮,另一個人伸出左掌行禮。

伸掌時,將手伸斜在所奉物品的旁邊,四指自然併攏在一起,拇指自然內收,手掌略向內凹,手心中要有託着一個小氣團的感覺。手腕要含蓄有力,行伸掌禮的同時也要欠身微笑,動作和諧,一氣呵成。

泡茶的學問和講究3

泡茶的五大誤區

1、保溫杯,沏茶宜用陶瓷壺、杯,不宜用保溫杯。如果用保溫杯泡茶,茶葉長時間浸泡於高溫水中,就像溫火煎煮一樣,茶多酚、單寧等物質會大量浸出,使茶水顏色濃重、有苦澀味。同時,由於一直保 持高水溫,茶中的'芳香油會大量揮發,鞣酸、茶鹼大量滲出,這樣不僅降低了茶葉的營養價值,減少了茶香,還使有害物質增多。此外,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在水溫 超過80℃時就會被破壞,長時間高溫浸泡會使其損失過多,從而降低了茶的保健功能。

2、熱水泡茶,很多人以爲沖泡茶葉不宜用沸水,理由是沸水高溫可以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C,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較豐富的綠茶更不宜用沸水沖泡。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科研人員曾對茶湯中維生素C的穩定性做過專題研究,他們發現,溶於水中的維生素C在100℃時10分鐘即被破壞掉83%。

但用沸水沖泡茶葉並不會大量破壞維生素C,這是因爲茶湯中的維生素C是比較難以分解的,其較爲穩定的根本原因在於茶湯中含有較多的多酚類物質,它們能與鐵離子、銅離子等相互作用,從而抑制了維生素c的分解。沸水高溫故然可破壞維生素C,但在茶湯和白水兩種不同的條件下

破壞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人們的誤解正出於忽視了這種差異的存在。從另一方面看,用沸水沖泡茶葉,既能使茶葉的香氣更多更快地散發出來,又能使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得較多(如咖啡鹼和茶多酚等物質),使茶湯滋味較醇和爽口。所以,合理而科學的沖泡方法當是第一道茶湯用沸水沖泡,沖泡時間以5~10分鐘爲宜,此時的茶湯品質(指品嚐價值和營養價值)較好。

3、時間過長,茶葉浸泡4-6分鐘後飲用最佳。因此時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質已經浸泡出來。時間太長,茶水就會有苦澀哧。放在暖水瓶或爐竈上長時間煮的茶水,易發生化學變化,不宜再飲用。

4、咀嚼茶葉,很多人喝過茶後會把茶葉咀嚼後嚥下去,因爲茶葉中含有較多的胡蘿蔔素、粗纖維和其它營養物質。但是這是錯誤的,科學證明泡過的茶有一些致癌物質,所以不要吃泡過的茶葉。

5、泡濃茶,泡一杯濃度適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葉。有的人喜歡泡濃茶。茶水太濃,浸出過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對胃腸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後可續水再泡3-4杯。

喝茶的學問有哪些?

大多數男生都喜歡喝茶,我也不例外。飲茶不僅是傳統飲食文化,同時,由於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對於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養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兩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並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喝茶。一般來說,每天1-2次,每次3-5克、400毫升的飲量是比較適當的。一般,人們說喝茶還指喝水。

泡茶是一門藝術,現代人講究很多,比如說跑法,飲用等。喝茶是一種休閒方式,泡茶則是一門藝術。

如何泡茶,相信很多喜歡喝茶的朋友們對此都很感興趣,下面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但願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1、溫壺:

用熱水淋茶壺,提高茶壺溫度,以免泡茶時水溫被茶壺搶走,影響茶湯的風味。

2、置茶:

等待茶壺溫熱的時間裏,將要泡的茶葉從茶倉中取出,放入茶則,茶則就是從茶葉罐裏取茶葉用的工具和量器。

3、溫潤泡:

將熱水均勻地淋在茶葉上,使茶葉受熱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水,淋上後立刻倒出來。

4、醒茶:

將溫潤泡用的水完全倒到茶海當中,靜待一段時間讓茶葉舒緩。

5、沖泡:

置茶入壺後,按照茶與水的比例,將開水衝入壺中。

6、倒茶:

沖泡好的茶應先倒進茶海里,然後再從茶海倒進客人的茶杯中即可。


泡茶的注意事項

1、頭泡茶不能喝  

茶葉在生長和採摘過程中,表面會有些滯留的農藥、手漬或微塵雜物。在採摘炒制前不能經過沖洗,且明前牙茶多用手工炒制。因此,頭泡茶就起到“洗茶”的作用(尤其功夫茶類),用低於80℃的開水半杯沖泡(明前清茶類沖泡需60~65度,雨前清茶需70度左右;紅茶、普洱類需用二沸蟹眼水90~95度左右;烏龍類茶需三沸水100度),過10秒~半分鐘左右將茶水倒掉。這樣洗過的茶葉就可以沖泡了。   

2、不能都用沸水泡茶  、

有人認爲,泡茶的水溫越高越好。其實不然。沸水泡茶,維生素等有效成分會遭到破壞,芳香油大量揮發,鞣酸、茶鹼也大量浸出,茶葉的營養價值降低,有害物質增多,茶葉失去芳香。適宜的泡茶水溫是60度~80度~90度~100度之間(茶的不同)。應視茶葉的質量而定。茶葉嫩,水溫宜低些;茶葉老,水溫可適當高些。   

3、茶宜現泡現飲

茶葉沖泡1—3分鐘,茶葉慢慢下沉杯底,即可趁熱慢慢品飲。第一杯茶不能喝完,需留1/3,待再次沖泡(清、花茶類)。烏龍、普洱類要用紫砂壺或蓋碗泡茶,需10-20秒泡好倒幹(口味輕重),再次續水後每一泡時間增加5-10秒,以保持茶水色澤及口味的一致性。一般茶葉,沖泡2-3次,至茶葉淡而無味爲止。好的茶葉可沖泡6-8次(清茶6次,普洱可達十次以上)。茶葉切忌長時間浸泡,更不能喝冷茶。長時間浸泡茶葉中的有害物質滲透出來,喝後不利於健康。   

4、茶杯不宜加蓋

有人認爲,沖泡好的茶,蓋上茶杯蓋,可使茶葉迅速泡開。其實,蓋上茶杯,使茶葉處於高溫環境,同樣會使維生素等有效成分受到破壞,影響茶汁質量。有些人喜歡用保溫杯泡茶,害處更大 。  

4、茶貴新而懼潮 

每年的新茶在五月份以後,如一時不喝,爲防止高溫和潮溼;最好將茶葉放在防潮茶葉筒內,外用食用塑料袋包好(防潮及異味),放在冰箱內(5-15度)隨時取用。新茶的色、香、味會保持1-2年而不會變質。但是生活有品味的人應該在新茶製成後儘快品嚐(一月後,新茶炒制後要放放,去除薪火味)。這纔是新茶色、香、味俱佳的最好時刻。


喝茶禁忌

1、不飲過濃茶

濃茶會使人體"興奮性"過度增高,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造成不利影響。有心血管疾患的人在飲用濃茶後可能出現心跳過速,甚至心律不齊,造成病情反覆。

2、睡前不飲茶

臨睡前不飲茶。這點對於初期飲茶者更爲重要。很多人睡前飲茶後,入睡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症的人,尤應注意。

3、進餐不大量飲茶

進餐前或進餐中少量飲茶並無大礙,但若大量飲茶或飲用過濃的茶,會影響很多常量元素(如鈣等)和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應特別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類製品時不要同時飲茶。茶葉中的茶鹼和丹寧酸會和奶類製品中的鈣元素結合成不溶解於水的鈣鹽,並排出體外,使奶類製品的營養價值大爲降低。

喝茶的學問

品茶的基本程序常可分爲以下幾步:

  1、舉杯嗅香:這一過程主要體驗其茶湯有無香氣並對其類別和程度做出評估判斷;

  2、調整呼吸:目的在於讓鼻子休息;

  3、飲湯: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二分之一左右;

  4、咀嚼茶湯:兩三下即可,判斷其粘稠度和柔和度以及融合度;

  5、吞嚥:這一過程應注意茶湯過舌後部和喉的感覺,評估其水路的粗細;

  6、回氣:閉住嘴,從鼻腔將氣呼出,注意其有無喉感並評估其深度和程度類別;

  7、回味:主要體驗口腔中各個部位的觸感,苦澀味,收斂性,並對其程度做出評估。

泡茶有什麼學問呢?

要泡好一壺茶,既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又講究藝術性。

首先要講究泡茶用水。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一是甘而潔,二是活而鮮,三是貯水得法。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科學的水質標準,衛生飲用水的水質標準規定了感官、化學、毒理學和細菌等四方面的內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來源可分爲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是透過淨化後的天然水。自來水有時用過量氯化物消毒,氣味很重,可先將水貯存在罐中,放置24小時後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質關係密切。水的PH值大於5時,湯色很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傾向於自動氧化而消失。軟水易溶解茶葉有效成份,故茶味較濃。另外,水中的含鉛量達到0.2mg/kg時,茶葉變苦;鎂含量大於2mg/kg時,茶味變淡;鈣含量大於2mg/kg時,茶味變澀;若達到4 mg/kg時,茶味變苦。因此泡茶宜選軟水或暫時硬水爲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屬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爲硬水,蒸餾水爲人工軟水。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陸羽《茶經》裏列舉了煮茶和飲茶的29種器皿,如今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壺、茶杯、茶碗、茶盤、茶盅、茶托等飲茶用具。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江南一帶,普遍愛好喝綠茶,多用有蓋瓷壺泡茶。福建、廣東、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特別喜愛烏龍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區流行喝蓋碗茶,蓋碗由碗蓋、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飲名綠茶和細嫩綠茶,無論使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則,大熱量容易使茶葉燙熟。

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還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壺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盤形、碗形兩種);盛放茶湯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嘗茶時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盤和茶托;專門存放茶葉用的鐵罐、陶罐、木罐等貯茶器具。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葉用量爲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溫、沖泡時間和次數)之首。茶葉種類繁多,泡茶時茶葉用量各異,還要考慮泡茶用具大小和飲茶者的習慣。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葉,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烏龍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壺沖泡,則按茶壺容量大小適當掌握比例,投入量爲茶壺容積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溫。泡茶水溫的掌握因茶而定。進階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沖泡。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茶中維生素C,咖啡鹼容易析出,致使茶湯變黃,滋味較苦。飲泡各種花茶、紅茶、中低檔綠茶,則要用90—100度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茶葉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葉味淡。沖泡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粗老,必須用100度的沸滾開水沖泡。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熬煮。通常茶葉中的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溫相關,60度溫水浸出的有效物質只相當於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五是注意沖泡時間。沖泡茶葉的時間和次數相關。茶葉沖泡時間與茶葉種類、用茶量、水溫和飲茶習慣都有關係。沖泡時間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爲標準,一般講,用茶量多,水溫高。細嫩紅綠碎茶,沖泡時間宜短,3—5分鐘即可。沖泡次數1—3次爲宜,隨着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時間應適當延長。沖泡時最好先倒少量開水,浸沒茶葉,再加滿至七八成,便可趁熱飲用,當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二次沖泡,繼續喝至1/3茶湯時,再衝泡第三次,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沖泡烏龍茶的次數可達5—7次,又由於其多用小型紫砂壺,沖泡時間較短,一般約2分鐘左右,第一泡1分鐘就要倒出來,從第二泡開始漸漸增加15—30秒的沖泡時間,這樣前後茶湯濃度才比較均勻。

喝茶的學問有哪些呢?

1、準備好適合的水

對於泡茶來說水很重要,每種茶對應不同的水,味道也不盡然相同,過濾水、純淨水、礦泉水、自來水等等,當然如果生活在山裏,可能還有天然的井水,泉水,那都是不錯的泡茶的水,一般的情況下,礦泉水、純淨水都是不錯的選擇,選擇好適當的水之後,就是選擇燒水的容器,是飲水機啊,還是熱水壺啊,還是陶壺,玻璃壺,鐵壺,銀壺等等,每種茶都適合不同的水溫進行沖泡,比如綠茶、黃茶、紅茶、花茶用80-90度的水溫進行沖泡即可,烏龍茶、普洱茶、黑茶用100度的水溫,白茶的白毫銀針和白牡丹用80-90度的水溫,壽眉和貢眉用100度的水沖泡,這樣才能發揮不同茶葉的最佳口感,把水燒開到100度等待自然涼下來一些,就可以進行沖泡茶葉了。

2、準備好合適的茶具

茶具的不同,對於茶葉的也是很重要的,每種茶葉適合的茶具也不盡相同,瓷的、陶的、玻璃的、紫砂等等,綠茶適合在玻璃杯裏沖泡,烏龍茶適合在功夫茶具沖泡,紅茶適合在白瓷蓋碗沖泡,白瓷適合在陶壺裏沖泡,黑茶、普洱茶適合在蓋碗、紫砂 裏沖泡,這樣的茶湯喝起來更加順滑和溫潤。

3、正確沖泡方法

先溫杯,溫杯潔具的順序是,先把沸水衝入壺或者蓋碗,接着倒入公道杯,然後倒入茶杯裏,這樣有助於茶具達到合適的溫度,泡茶味道會更好。溫熱過的茶壺,可置入幹茶,趁熱聞香。然後醒茶,最後進行沖泡,這樣茶湯的口感會更好一些。

茶葉的學問是什麼!

茶葉性味甘,苦,微寒,是我國傳統的天然保健飲料。人們已經發現茶葉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達500多種,其中主要成分有咖啡鹼、茶多酚、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維生素、脂質、有機酸等有機化合物,還含有鉀、鈉、鎂、銅等28種無機營養元素,各種化學成分之間的組合比例十分協調。

適度飲茶對人體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勞、助消化、能消炎殺菌、防治腸道傳染病,能防暑降溫,解渴生津。

市場上銷售的茶葉產品種類繁多,按商品茶的分類和加工,我國市場上銷售的茶葉有七類: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緊壓茶、普洱茶和黃茶。所有這些茶葉都是用茶樹的鮮葉、嫩芽和嫩枝加工而成,加工方法不同,加工出的茶葉類別也就不同。

1、紅茶有兩種:一種是條型茶又叫工夫紅茶,包括政和工夫和坦洋工夫;一種是紅碎茶。分爲4個工序:萎凋、揉捻、發酵和乾燥。

2、綠茶加工分爲3個工序:即殺青、揉捻、乾燥。

3、黃茶加工分爲殺青、揉捻、悶黃、乾燥四道工序,悶黃工序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工序,如果沒有悶黃這道工序,就稱不上黃茶。

4、普洱茶是已經經過初步加工的綠茶,主要產於雲南省,普洱散茶的加工關鍵是發酵。普洱茶加工完成後,味道不苦不澀,咖啡鹼可以由4%升高到5.5%左右。

5、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它主要產於福建省的武夷山地區,其次是福建的閩南,再就是廣東省的潮汕地區。烏龍茶的採製方法與紅茶、綠茶大不相同,有以下幾方面要求:(1)茶葉不能採摘過早過嫩;(2)烏龍茶必須在陽光下進行曬青;(3)採取“搖青”與“涼青”相結合的“做青”技術,使茶葉達到半發酵的程度;(4)烏龍茶的烘焙技術特別講究。

6、花茶是選用上等茶葉做茶坯,和濃郁芬芳的鮮花拌合窨制而成,它既有花香,又有茶香。

7、緊壓茶是將散茶蒸青揉捻後放入模型中壓制成形,外形端正勻整,便於運輸,湯色紅濃明亮,葉底褐紅。

面對衆多的茶葉生產企業和品牌,以及產品質量差異較大的茶葉產品,消費者在選購茶葉時最好注意以下幾點:

一、正確選購新茶,辨認陳茶。由於茶葉在儲存過程中營養成份發生改變,茶葉的感官品質隨着儲存時間延長而變差,因此在選購時,應購買近期生產的茶葉,即購新茶,少購陳茶。

二、正確選購春茶,辨認夏秋茶。

由於春茶芽中肥壯,色澤綠翠,葉質柔軟,白毫顯露,春茶比夏秋茶滋味更爲鮮爽,香氣更加強烈,保健作用更爲明顯,並且春茶成長期間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污染少,因此春茶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好的茶。夏茶中的氨基酸、維生素含量明顯減少,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含量明顯增加,從而滋味苦澀。秋茶滋味淡薄,而且香氣欠高,葉色較黃。因此選購茶葉時,認真區分春茶和夏秋茶,正確選購春茶。

三、正確鑑別名茶與普通茶:

1、西湖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爲扁形,葉細嫩,色形整齊,寬度一致,爲綠,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青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2、黃山毛峯產於安徽黃山。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味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假茶呈土,味苦,葉底不成朵。

3、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峯。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爲1.5釐米,牙爲白毫捲曲形,葉爲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茶爲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

4、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東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爲捲曲形,葉片發黃。

5、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衝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羣筍出土,又像銀針直立。假銀針爲青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6、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爲棕紅色,切成0.6~0.8釐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7、鐵觀音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而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棵茶都帶有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

四、產品包裝上的標籤標識應齊全,名茶有的有地域保護標識,無公害茶和有機茶在包裝上都有國家認可的標識,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品種,選購自己需要的產品。

五、選擇規模較大,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較好的知名企業的產品。由於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對原材料的質量控制較嚴,生產設備先進,企業管理水平較高,產品質量也有所保證。

六、消費者在品茶時,(1)先看茶葉外形。一般高檔條形茶,原料細嫩,做工精細,其條索細緊,鋒苗顯露,含毫量多;低檔條形茶原料粗老,做工粗放,條索較鬆。一般高檔茶色澤鮮活光潤,低檔茶色枯缺少光澤或多粗老片,色澤茶雜;陳茶色澤枯暗發滯。高檔茶應剔淨茶類及非茶類夾雜物,低檔茶允許有帶有部分茶尖夾雜物,但決不允許有非茶類夾雜物存在。聞香氣,高檔茶香氣馥郁,鮮爽持久;中檔茶香雖高,但不持久;低檔茶香低,常帶粗氣。若有煙、餿、黴、焦、老火等氣味,則爲次品茶,嚴重者應視爲劣變茶。(2)辨茶湯滋味的純雜,濃厚,淡薄,清濁,強弱,鮮純,苦澀,醇和,有無刺激性等。茶湯以入口微苦,回味甘甜爲好,以入口苦,味苦澀爲最差。一般紅碎茶滋味以濃強鮮爽爲好,原料細嫩的綠茶以鮮醇回甘爲好;工夫紅茶以鮮甜嫩爽或鮮濃甘爽爲好;烏龍茶以醇厚回甘爲好。(3)看湯色,一般高檔綠茶湯色以嫩綠明亮,杏綠明亮爲好,紅茶以紅濃明亮,金圈金黃明亮爲好。

茶葉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所有營養成分較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很好的飲料。

雖然茶葉是一種好的飲料,但消費者在飲用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隔夜茶有利弊。隔夜茶因時間過久,維生素大多已喪失,且湯中蛋白質、糖類等成爲細菌、黴菌繁殖的養料,故不宜飲用。但未變質的隔夜茶在醫療上自有妙用,隔夜茶中含有豐富的酸素,可阻止毛細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溼疹,牙齦出血,瘡口膿瘍等,可用隔夜茶治療。眼睛常流淚或有血絲,也可每天幾次用隔夜茶洗眼,有較好的療效,清晨刷牙前後或飯後,含漱幾口隔夜茶,更可使口氣清新,並有固齒作用。

2、臨睡前,服藥後,飯前飯後,酒後不宜飲茶。

3、睡覺易失眠者,感冒發熱者,胃潰瘍患者,孕婦不宜飲茶。

更爲詳細的請參照

http://www.sdrt.com/meishi/xiangxi/chawenhua/chadefenlei.htm

一.祁紅茶:其條索緊細烏黑,湯色紅豔明亮,微帶點蘭花香氣,被稱爲"祁門香".

二.鐵觀音:條索緊潔,色澤深綠如鐵,沖泡後有馥郁的蘭花香氣,行家稱之爲"綠葉紅鑲紅,七泡有餘香,既有天真味,又有聖妙香."乃茶中珍品.

三.黃山毛峯:香氣持久如白蘭,滋味醇甜,茶中之上品.

四.滇紅茶:此茶香馥味濃,湯色紅豔.也有製成紅碎茶或功夫茶.

五.西湖龍井:泡在茶杯中的龍井,芽與葉交錯相映嫩勻成朵,有蘭花綻放(初綻),清香高雅,素以形美,色綠,香郁,味醉"四絕"著稱於世.

六.屯綠茶:開湯泡茶後散發出清鮮柔和的香氣,品嚐時有種鮮醇的滋味,湯色清碧,葉底內厚翠綠,十分美觀.

七.洞庭碧螺春:製出的茶葉白毫披露,捲曲似螺,清香襲人,可謂色香味俱佳.

八.武夷巖:湯色金黃清亮,滋味醇厚.

九.白毫銀針:芽長近寸,細長如針,披滿白毫,沖泡後香氣清新,滋味醇和.

十.茉莉花茶:將綠茶用茉莉花薰制而成,其茶泡水,可謂"嫩芽窨茶香,芬芳入心脾".

十一.普洱茶:湯色清澈,滋味醇爽回甜,耐沖泡,可消食化痰,清胃生津.

十二.君山銀針:沖泡時茶芽三起三落,似鮮筍出土.

十三.六安瓜片:茶中上品,其茶葉似瓜子而聞名.

十四.信陽毛尖:蘇東坡高度評價它"淮南茶,信陽第一".

十五.鬱勻毛尖:明代貢茶,毛尖纖牙上滿披雪白毫毛,彎曲似銀鉤,有"雪芽芳香郁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的詩句

茶的學問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後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茶樹喜歡溼潤的氣候,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採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製作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珍品。廣泛流行於世界的保健飲品,起源於中國。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漢族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三皇五帝時代便有神農以茶解毒的故事。

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國和平盛世的時候,茶也開始成爲了文人雅士們的其中一個消遣,和“琴棋書畫詩酒”並列。

由於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比較早從中國傳入茶的國家語言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音叫“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чай、chai)[來源請求]。

而後來由於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佔據臺灣,從閩南語中知道茶叫“te”,或類似的發音,所以後來了解茶的西歐國家將茶稱爲“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間完全可以用自己語言交談沒有問題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茶的名稱卻完全不同。

主要分類

根據陳紹寬《鑑茶、泡茶、品茶全書》中的茶的製造方法分類,可以分爲不發酵的綠茶;輕發酵的清茶;重(半)發酵的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四類。

綠茶的發酵程度爲0%,主要的成茶有龍井、瓜片,碧螺春茶,毛峯茶、雲霧茶等;

白茶的發酵程度在5%-10%,主要的成茶有包種茶、白毫銀針茶、白牡丹茶、香片等;

烏龍茶的發酵程度在15%~50%,主要的成茶有武夷巖茶、大紅袍、凍頂烏龍茶、高山茶、鐵觀音等;

紅茶的發酵程度在100%,主要的成茶祁紅、滇紅等 。[3]

(茶從不同角度有不同分類:

一、以色澤分類: 1.綠茶 2.白茶 3.青茶 4.黑茶 5.黃茶 6.紅茶

二、發酵程度分類: 1.不發酵 (綠茶) 2.半發酵 (青茶) 3.全發酵 (紅茶) 4.後發酵 (黑茶)

1.綠茶不發酵(獅峯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峯)

2.白茶 (白毫顯露,白毫銀針 , 白牡丹、壽眉等) 5~10% ;

3.青茶 (安溪的鐵觀音、武夷大紅袍、臺灣烏龍茶等) 15~20%;

4.包種茶(臺灣北部包種茶/臺灣文山包種茶等) 30~40%;

5.烏龍茶(閩北烏龍/閩南烏龍/臺灣烏龍/廣東烏龍等) 60~70%;

6.黑茶 (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 80% ;

7.黃茶 (銀針/黃芽/毛尖/黃湯/黃大茶/大葉青/海馬宮等) 85% ;

8.紅茶 (印度大吉嶺/阿薩姆/錫蘭等) 95% ;

三、焙火程度來分類: 1.輕火(生茶) 2.中火(半熟茶) 3.重火(熟茶)

四、以季節分類: 1.春茶 2.夏茶 3.秋茶 4.冬茶

五、萎凋程度不同分類: 1.綠茶不萎凋不發酵; 2.黑茶不萎凋後發酵;

3.黃茶不萎凋不發酵(殺青後悶黃再補足發酵的);

4.白茶重萎凋不發酵; 5.青茶萎凋部份發酵。

不萎凋茶: 綠茶、黑茶、黃茶

萎凋茶 : 白茶、青茶、包種茶、烏龍茶、紅茶

六、再加工茶類:

1.花茶 (茉莉花茶、珠圭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

2.緊壓茶 (黑磚、茯磚、方茶、餅茶等)

3.萃取茶 (速溶茶、濃縮茶等)

4.果味茶 (荔枝紅茶、檸檬紅茶、獮猴桃茶等)

5.藥用保健茶 (減肥茶、杜仲茶、甜菊茶等)

6.含茶飲料

基本茶類

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一)綠茶

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

1、炒青綠茶分爲:(1)眉茶(特珍、珍眉、鳳眉、秀眉、貢熙、蝦目)(2)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3)細嫩炒青(蒙頂甘露、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針等)

2、烘青綠茶分爲:(1)普通烘青(川烘青、蘇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閩烘青等)(2)細嫩烘青(毛峯、太平猴魁、華頂雲霧等)

3、曬青綠茶分爲:川青、滇青、陝青等。

4、蒸青綠茶分爲:煎茶、玉露等。(中國不多,倒是日本很喜歡這種製茶方法做出的茶葉)

(二)紅茶

分爲: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

1、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煙小種。(多說一句,這些茶最初是用於出口的,因爲歐洲人喜歡在松林中漫步的感覺,所以這些茶帶有淡淡的松香)

2、工夫紅茶包括:川紅(金甘露、紅甘露等)、祁紅、滇紅、閩紅(金駿眉等)等。

3、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三)烏龍茶(又稱青茶,這裏強調一下,青茶是指烏龍茶,而不是指綠茶)

分爲:

1、閩北烏龍(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2、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裏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3、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4、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等,前兩年流行的那個叫東方美人的也是這種)

5、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阿里山極品金萱茶等)

(四)白茶

分爲:白芽茶、白葉茶

1、白芽茶,主要是指銀針等。

2、白葉茶,主要是指白牡丹、貢眉等。

(五)黃茶

分爲: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1、黃芽茶:包括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2、黃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潙山毛尖、溫州黃湯等。

3、黃大茶:包括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等。

(六)黑茶

分爲:

1、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2、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3、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4、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5、陝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6、普洱茶

(1)、餅茶

(2)、沱茶

(3)、磚茶

(4)、金瓜貢茶

(5)、香菇緊茶

(6)、柱茶

(7)、七子餅

(8)、小金坨

(9)、老茶頭

再加工茶類

再加工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爲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

(一)花茶(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

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中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收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花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二)緊壓茶(黑磚、茯磚、方茶、餅茶等)

(三)萃取茶(速溶茶、濃縮茶等,這兩年流行的茶膏就是這種)

(四)果味茶(荔枝紅茶、檸檬紅茶、獼猴桃茶等)

(五)藥用保健茶(減肥茶、杜仲茶、老鷹茶等,此類多是類茶植物,不是真正的茶)

將藥物與茶葉配伍,製成藥茶,以發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於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薑茶散”、“益壽茶”、“減肥茶”等。

(六)茶飲料(冰紅茶、冰綠茶、奶茶等)

從世界上來看,在以上類茶中,以紅茶的數量最大,其次是綠茶,最少的是白茶。

(七)抹茶,抹茶是由漢族人發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採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遮陽,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

抹茶源於中國隋朝,鼎盛於唐宋,消亡於元明。九世紀末隨遣唐使進入日本,成爲日本國粹。

營養成分

茶葉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將近500種。主要有咖啡鹼、茶鹼、可可鹼、膽鹼、黃嘌呤、黃酮類及甙類化合物、茶鞣質、兒茶素、萜烯類、酚類、醇類、醛類、酸類、酯類、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氨基酸。氨基酸有半胱氨酸、蛋氨酸、穀氨酸、精氨酸等。茶中還含有鈣、磷、鐵、氟、碘、錳 、鉬、鋅、硒、銅、鍺、鎂等多種礦物質。

喝茶方法

新茶的飲用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羣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平時情緒容易激動或比較敏感、睡眠狀況欠佳和身體較弱的人,晚上還是以少飲或不飲茶爲宜。

時間和禁忌

喝茶的時間最好在飯後,因爲空腹飲茶會傷身體,尤其對於不常飲茶的人來說,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還會引起心悸、頭痛等“茶醉”現象。 另外,晚上喝茶時要少放茶葉,不要將茶泡得過濃。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飲用隔夜茶 。另外,一般夏季溫度較高,茶水不宜超過12小時。 也不能用保溫杯泡茶,避免營養成分流失。

黃連素與茶不能同時食用。服用黃連素前後2小時內應禁止飲茶。茶水中含有約10%的鞣質,鞣質是生物鹼沉澱劑,可與黃連素中的生物鹼結合形成難溶性的鞣酸鹽沉澱,降低黃連素的藥效。

空腹飲茶會稀釋我們的胃液,導致消化功能降低,這就會引發心慌、頭暈、頭痛、乏力等現象。

還要注意,茶屬於刺激性飲料,含有鞣酸和咖啡鹼,青少年不宜喝茶。而且女生六個階段千萬別喝茶:

1、每月生理期來臨時

2、孕婦正值懷孕期

3、孕婦將要臨產前

4、剛生產完之後想親自哺乳的產婦

5、身爲乳母者

6、正值更年期的女性

【特別注意】:

1.忌飲燙茶、涼茶(滯寒、聚痰)

2.忌沖泡次數過多(3、4次後基本無茶汁,且其所含的微量有害元素是最後泡出)

3.忌飯前飲茶(飲食無味,降低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質的功能)和飯後馬上飲茶(影響對蛋白質、鐵質的吸收)

喝茶與季節

中國大部分地區是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極爲分明。因此,不同季節喝茶也應做相應調整,一般主張: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

春季宜喝花茶,花茶可以散發一冬淤積於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髮;夏季宜喝綠茶,綠茶性味苦寒,能清熱、消暑、解毒、增強腸胃功能,促進消化、防止腹瀉、面板瘡癤感染等;秋季宜喝青茶,青茶不寒不熱,能徹底消除體內的餘熱,使人神清氣爽;冬季宜喝紅茶,紅茶味甘性溫,含豐富的蛋白質,有一定滋補功能。

◆春飲花茶

在春天的日子裏,春風復甦,陽氣生髮,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但這時人們卻普遍感到睏倦乏力,表現爲春困現象。

人喝花茶,能緩解春困帶來的不良影響。花茶甘涼而兼芳香辛散之氣,有利於散發積聚在人體內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陽氣生髮,令人神清氣爽,可使“春困”自消。

花茶是集茶味之美、鮮花之香於一體的茶中珍品。“花引茶香,相得益彰”,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茶類毛茶的吸味特性和鮮花的吐香特性的原理,將茶葉和鮮花拌和窨制而成,以茉莉花茶最爲有名。這是因爲,茉莉花香氣清婉,入茶飲之濃醇爽口,馥郁宜人。高檔花茶的泡飲,應選用透明玻璃蓋杯,取花茶3克,放入杯裏,用初沸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二三分鐘後,即可品飲,頓覺芬芳撲鼻,令人心曠神怡。

◆夏飲綠茶

夏日炎熱,驕陽似火,人在其中,揮汗如雨,人的體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這時以品綠茶爲好。因綠茶屬未發酵茶,性寒,“寒可清熱”,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癒合的作用。

而且它營養成分較高,還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用價值。這種茶沖泡後水色清冽,香氣清幽,滋味鮮爽,夏日常飲,清熱解暑,強身益體。綠茶中的珍品,有浙江杭州獅峯的龍井,湯色碧綠,清香宜人,被譽爲“中國綠茶魁首”;江蘇太湖碧螺春,茶色碧翠嫩綠,香氣濃郁;安徽黃山毛峯,茶味清香。

沖泡普通綠茶,可取90℃開水泡之;進階綠茶和細嫩的名茶,其芽葉細嫩,香氣也多爲低沸點的清香型,用80℃開水沖泡即可,沖泡時不必蓋上杯蓋,以免產生熱悶氣,影響茶湯的鮮爽度。

◆秋飲青茶

秋天,天高雲淡,金風蕭瑟,花木凋落,氣候乾燥,令人口乾舌燥,嘴脣乾裂,中醫稱之“秋燥”,這時宜飲用青茶。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色澤青褐,沖泡後可看到葉片中間呈青色,葉緣呈紅色,素有“青葉鑲邊”美稱,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作用。

常見的烏龍茶名品有福建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以閩南安溪鐵觀音、閩北武夷巖茶爲著名。但烏龍茶類很多以茶樹品種而分,有鐵觀音、奇蘭、梅佔、水仙、桃仁、毛蟹等。烏龍茶習慣濃飲,注重品味聞香,沖泡烏龍茶需100℃沸水,泡後片刻將茶壺裏的茶水倒入茶杯裏,品時香氣濃郁,齒頰留香。

◆冬飲紅茶

冬天,天寒地凍,萬物蟄伏,寒邪襲人,人體生理功能減退,陽氣漸弱,中醫認爲:“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於抑制狀態。養生之道,貴乎禦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紅茶爲上品。

傳統工夫紅茶名品有湖紅、宜紅、寧紅、閩紅、臺紅、祁紅,以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爲著名。沖泡紅茶,宜用剛煮沸的水沖泡,並加以杯蓋,以免釋放香味。英國人普遍有飲“午後茶”習慣,常將祁紅和印度紅茶拼配,再加牛奶、砂糖飲用。在中國一些地方,也有將紅茶加糖、奶、芝麻飲用的習慣,這樣既能生熱暖腹,又可增添營養,強身健體。

鑑別方法

新陳茶的辨別

新茶比陳茶好,這是指一般而言的,並非一定如此。適時貯藏,對龍井茶而言,不但色味俱佳,而且還具香勝之美。又如烏龍茶,只要儲存得當,即使是隔年陳茶,同樣具有香氣馥郁,滋味醇厚的特點。  不過,在衆多的茶類花色品種中,對較多的茶葉品類而言,還是“以新爲貴”。  要判斷新茶與陳茶,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辨別:

1.可以根據茶葉的色澤分辨陳茶與新茶。大抵來說,綠茶色澤青翠碧綠,湯色黃綠明亮;紅茶色澤烏潤,湯色紅橙泛亮,是新茶的標誌。

2. 可從香氣分辨新茶與陳茶。隨着時間的延長,茶葉的香氣就會由高變低,香型就會由新茶時的清香馥郁而變得低悶混濁。

3.還可從茶葉的滋味去分辨新茶與陳茶。不管何種茶類,但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鮮爽,而陳茶卻顯得淡而不爽。

茶葉品質鑑別

一般地,茶葉品質可用感官審評的方法去鑑別。就是透過人的視覺、感覺和味覺器官,抓住茶葉固有的本質特徵,用眼看、鼻聞、手摸、口嘗的方法,最後綜合判斷出茶葉品質。通常地,首先用雙手捧起一把幹茶,放在鼻端,深深吸一下茶葉氣味,凡具有茶香者,爲好茶;凡具有青腥味,或夾雜其他氣味者爲差。同時,還可結合茶葉色澤來鑑別;用手抓一把茶葉放在白紙或白盤子中間,攤開茶葉,精心觀察,倘若綠茶深綠,紅茶烏潤,烏龍茶烏綠,且每種茶的色澤基本均勻一致,當爲好茶。若茶葉顏色雜亂,很不協調,或與茶的本色不相一致的,即爲品質欠佳的。

泡茶的學問

茶道,很雅緻的文化、待客之道,需要以心相交方能收到怡情的效果。

1、古代有一僧善巴結權貴,曾搞到不少很難得的茶葉珍品。一日一達官過寺,僧以數種名茶遞等款待,孰料達官並未表示什麼,僧耐不住性子問達官“如何”,熟料達官只言“沒什麼,只覺得水很熱耳”。這樣倒花費了好茶葉和寶貴的時光,所以,古代品茶是要有禪心的,一旦帶入雜念就大煞風景;

2、場景:市場酒肆根本不是品茶的恰當環境,如能操一舟泛流江上、面對春日桃花、曲水流觴……而品茗和詩鼓琴手談,乃是珠聯璧合的君子之風;

3、珍惜茶水:無使妙玉哂(詳細介紹見《紅樓夢》相關章節);

4、言行得體:不要在這樣的場合談論粗俗、傷感等類型的話題,古人極其忌諱“清流濯足花下曬褌”;

5、飲茶善飢,當略備幾款精美小點心,爲茶臺增色,並助養生;

6、“酒斟滿茶斟半”。

其它的建議:

1、多瀏覽相關話題,如“宋代的鬥茶”、陸羽的《茶經》,還要知道茶葉的種類、不同種類茶葉的泡飲方式等。曾有一茶葉商語我:“真正好的綠茶,應當用常溫水沖泡,方能全面品嚐出其清香甘冽的味道”;

2、“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去茶樓坐坐,感受一下人家的茶道技藝。

有深刻生活的閱歷,才能使如茶葉等在筆下變得活起來。《我在新鄭當守陵人》中,就出現了一幅以全國才產七兩的某款烏龍茶“大紅袍”款待老術士的畫面——熟知待客之道且對老術士感恩戴德畢恭畢敬的主人居然省略掉了洗茶這道工序;古代一人因過於在茶葉上糜費而從動則購買300兩銀子一斤的茶葉到流落街頭乞討爲生的乞丐,然其經常在大戶人家門頭乞一盞茶,某日將乞得的茶水一飲而盡曰:“這是荷花三娘子沏的,這麼多年了手藝一點沒變!”,可見其對茶藝癡迷到了何種程度,乃至……

喝茶有的是學問

明代茶譜中說:“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日、益思、除煩、去膩,人不可一日無茶。”那時對茶的瞭解僅屬經驗醫學,不知其成分,所以各茶道多主張用滾開水沏茶或煮茶。事實上,茶葉中的大多數有效成分對水的溶解度雖然隨水溫升高而增加,如生物鹼等易溶於熱水,在80℃以上的熱水中溶解最多,但有些成分(如維生素和氟化物等)在滾開水中會被蒸發或遭到破壞,故主張用80℃的開水泡茶爲好。後來,日本研究人員發現降糖成分在冷開水中儲存最好,故建議病友用冷開水泡茶。茶葉中的生物鹼等浸出率較低,也正好能減弱其興奮神經的不良反應。沏茶時所用水的水溫因喝茶的保健目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請教朋友們喝茶的學問?

人們普遍的認識是: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解油除膩、興奮神經、消食利尿、生津止渴等作用。專家提醒,適當飲茶對身體確實有好處,但是如果飲茶不當,非但對身體無益,還有可能傷身。

因此,喝茶有四點需要特別注意:

一、喝濃茶要小心“茶醉”傷身。平時以素食爲主、少吃脂肪食物的人不宜飲大量濃茶,或平時沒有飲茶習慣,偶爾飲大量濃茶,都容易引起“醉茶”。其症狀是心慌、頭暈、四肢無力或站立不穩,同時伴有飢餓感。如發生茶醉,應馬上吃些飯菜,或吃些糖果,可以起到解“醉”的作用。

二、飲茶以每日1-2次,每次2-3克比較適宜。忌空腹、服藥時或睡前飲濃茶。

三、有6類人羣不宜飲茶:1、營養不良的人和嬰幼兒;2、患神經衰弱、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結核等慢性病的人;3、發熱病人;4、患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5、心臟病人;6、哺乳期及懷孕婦女。

四、少飲新茶。新茶由於貯存期短,茶中未經氧化的多酚類物質含量較高,醛類、醇類也較多,這些物質對人的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出現胃痛、腹脹等症狀。新茶中還含有較多活性較強的鞣酸、咖啡因、生物鹼等物質,這些物質易使人出現“茶醉”。爲此,新茶上市時不宜多飲,應貯放一段時間,待茶中部分多酚類、醛類、醇類物質自動氧化、揮發和活性物質釋放後再飲。

Tags: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