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喝茶的四大境界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8.84K

喝茶的四大境界

1.初學者境界:對茶的基本知識和品鑑技巧了解不多,只能感受到茶的基本美味。

2.茶品愛好者境界:對茶的品種和製作工藝有較爲深入的瞭解,可以透過味覺和嗅覺辨別茶葉的質量,並能體會到茶葉的獨特韻味。

3.茶道修行者境界:對茶的文化和儀式有較深的理解和研究,在泡茶的過程中注重儀式和情感的表達,可以從茶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啓示。

4.茶道大師境界:在茶道的修行中達到了高超的境界,泡出的茶不僅具有極高的品質,還能體現出自身的修爲和修養,被譽爲“茶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品茗聽雨四大境界

品茗聽雨的四大境界,分別是:

1. 第一境界是少年的時候品茗聽雨是聽得浪漫。

2. 第二境界是壯年品茗聽雨聽得是。

3. 第三境界是中年品茗聽雨聽得是感慨。

4. 第四境界是晚年品茗聽雨聽得則是孤冷。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喝茶的境界

喝茶的第一個境界,是解渴。跟喝開水一樣,也許比白開水還要更加容易生津。

喝茶的第二個境界,是品味。白開水有點無味,茶比它多了一層滋味,好像更容易入口。解決渴的問題同時,還滿足了味蕾。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滋味,有些清新淡雅,有些濃烈回甘,有些苦中帶甜,有些甜中有澀。

喝茶的第三個境界,是解憂。透過一泡茶,讓自己從繁雜中解放出來,回到當下。透過茶氣茶香讓重新連結身心,連結大自然,連結這個世界。不在人爲創造的那個小小的窄窄的世界徘徊跌撞,而是徜徉在無邊的心的海洋。有功底的,或許可以透過這泡茶打通任督二脈,到達另一個境界。那個境界的你我,又怎麼可能會有人世的煩憂?

喝茶的第四個境界,是悟道。有人說,一定時常的打坐或者冥想,能讓人的腦部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並且即使不再堅持打坐或者冥想了,也能維持這種狀態。這樣的狀態,用佛教的語言說,也許就是“中正”。但是也許比中正再往上的那個狀態,那個可以超越世俗煩憂的平和無爲,就是悟道吧。但能達到這樣狀態,一來需要資質,二來需要努力,三來需要緣分。

我認識的茶友不多,畢竟纔剛剛開始喝茶。能被稱爲“茶友”的人,其實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境界。畢竟絕大多數只是把茶當成一種飲料的人們,太多太多。而商業中的茶也確實只有透過鼓勵人們把喝茶代替水,才能實現把茶的生意做大。

那些能夠喝茶解憂的人,也許茶道只是一種載體,幫助他從憂中解脫。即使沒有茶,也能夠找到其他的途徑。選擇茶,這種淡然有豐富滋味的大自然的物品,也許其實也等於已經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了吧。不要那麼多紛爭不要那麼多煩憂,簡簡單單,清清淡淡像茶一樣纔是最適合。

至於我自己,喝慣了白開水,很容易在茶的滋味體會到美好,第三個境界也已經達成。至於接下來,是希望能悟道。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茶葉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我們在平時喝茶也人分境界,這也太有學問了吧?可是,茶葉它就是那麼的讓你着迷,爲了追求最高境界,爲了能學到茶葉給我們帶來的養生體驗。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茶葉的四個境界,看看你喝茶喝到哪個境界了,它能帶給你什麼樣的魅力。

第一、這一層的境界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了,因爲它太過於簡單,我都差一點忽略它了,那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喝茶時只是爲了一時的解渴,泡茶的方法和要求都不在乎了,這樣喝茶的確是能很好的解渴,我們不追求茶葉深層次體驗帶給我們的愉悅感。

第二、我們都知道,茶葉裏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它能給我們解渴的同時也能給我們帶來保健的作用,這一境界喝茶的人,他也是不在乎泡茶的技藝和方法,只是覺得喝茶對身體有好處,我就每天都簡單的沖泡來喝就行。只在乎養生價值的人我認爲這也是不算喝茶的高境界。

第三、在對茶葉癡迷的人眼中,他們喝茶就是爲了純粹的追求茶葉的美味了,茶葉的細微變化都逃不過他們那挑剔的味蕾。爲了能泡出一杯好茶,他們不斷的變換泡泡茶方式,並逐一嘗試。這一羣人他們的家裏,會有很多的茶具,哪一種茶用哪種具來泡,每泡出一杯茶都要追求味道完美,泡茶用的水也要求非常的高,不惜花時間去尋找山泉水來,一般的自來水基本不泡,至少要經過沉靜和過慮。他們對茶葉和茶具的投入都非常高,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

第四、這是喝茶的高手了,他們喝茶不只是爲了解渴、養生、和追求味道。所謂高手,人家喝茶是能讓自己感覺到內心快樂,能夠提供很強大的精神力量,充盈內心。在生活中我們不是一凡風順,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那這類的人羣,可以在喝茶中得到緩解和釋放,他們就會在喝茶時,嗅着嫋嫋升起的淡淡茶香味,陷入沉思,讓自己冷靜下來,逐漸恢復心情,將心底裏滿滿的負能量釋放出來。迴歸平靜,這一類人,懂生活、事業有成,從不在別人面前表現出悲觀的心態。

喝茶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他們喝茶就是在口味人生。

你平時喝茶嗎?你在喝茶的時候有想過喝出境界嗎?其實,我喝茶也只一種

喝茶分爲幾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雖然茶起源於神農氏還只是一個傳說,但卻揭示了茶來源於普通百姓日常勞動的事實。可以斷定,當初中國人將茶作爲飲品,主要是由於茶能解渴甚至藥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於民間,並由民間逐步流向王公貴族階層。總之,茶爲飲者之始,茶只是茶,並無後人所賦於的種種哲理與玄妙,這也算是喝茶最樸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們口渴之際端杯即飲,漫長的商業談判和商談之中舉杯隨飲,無聊之際閒坐茶樓小飲打發時間,都算是喝茶之樸素境界,此時人們並不太在意如何沖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種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貴族之後,喝茶被賦於了各種哲理和思想,人們喝的已經不再是茶。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茶道、茶藝、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現。就如茶道,人們認識不一,有最簡單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說,也有如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認爲的“茶道是一種透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之談,還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之論。不管論述簡單複雜,凡事一旦上升爲道,就會被賦予一種超乎尋常的哲理與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載道”。因此時空不同,所載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道家強調“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們透過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朝鮮茶道則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要求人們處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體現了“喝茶不是茶”的特點。

今日茶之流行於中國社會各界的最大原因應在於“茶可載道”,通俗的說是茶是可以任人和意淫的。商人眼裏喝茶是製造金錢,文人眼裏喝茶是創作,政客眼裏喝茶是謀權,僧人眼裏喝茶是求禪,道家弟子則喝出“重生、貴生、養生”之念。

第三種境界是“喝茶還是茶”。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道破喝茶之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這與佛教之禪相似,禪也是要求人們透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謂茶道、茶藝、茶文化,透過浮華背後還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時之茶,已然與樸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質之飛躍,就如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一樣,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月明星朗,縱俗務繁雜,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閒,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茶,解渴之物。飲茶的經歷與心境,有相似也有不同。茶中的五種境界,你是在境裏還是境外?

一、境外之境。

凡開始喝茶時,茶味都是一個樣——苦的。茶味單一,味蕾尚未開啟,甚至喝所有茶都是如此的感覺。此時,“茶味”尚未入境,故稱“境外之境”。

二、初境。

喝茶一小段時間後,對茶漸漸有了分別的能力。可以喝到茶的苦澀甘甜,可以對茶的種類有了明顯的分辨。再細分還是無法體會茶味,但已可以漸漸入境,故稱“初境”。

三、韻境。

喝了更多的茶,可以更敏感的體會茶味的細節,開始能分辨入口時水與茶的結合度,茶湯的質感、厚度、綿度、飽滿度,口感的留存度、生津、回甘、喉韻、舌底鳴泉等的茶味。此時,品茶者漸漸的追求茶的“韻”味,故稱“韻鏡”。

四、覺境。

“覺”,不是睡覺的“覺”,是“發覺”的“覺”。當此時,喝茶已經是喝一種感覺:人泡茶的感覺,茶給人帶來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感覺。

當此時,初境與韻境已可漸漸不再在意,而驚“覺”於生命的感知,一種美好或不良的氣息都可以輕鬆被你捕捉。前輩們常說:此茶一看已經知道是什麼樣的了,不需要喝。當說的是此境。當此時,你已完成對生命的覺醒,故稱“覺境”。

五、修境。

既已達“覺境”,則應於覺悟後而入“修境”。茶本爲藥,而卻多可學之處。如大地之平凡,卻能生養萬物,包容萬物。低頭向大地學習,對視則跟茶相見。

茶,性靜而不燥,恬淡有度,平等待人。品茶或泡茶者,也該有此情志,以茶作媒,修心修身於平生,故稱“修境”

喝茶之十八重境界,看看你在哪重境界

喝茶之十八重境界

看看你在哪一層境界

否茶境

惜茶境

離茶境

情茶境

離茶境

嗜茶境

美茶境

提神境

涅槃境

入道境

忠茶境

飯茶境

癡茶境

商茶境

悟茶境

傳茶境

心茶境

學道境

第一重

離茶境

或許是不知道茶的好處,或許是享受不了茶的香

醇口感,這些人未能與茶結緣,實屬遺憾。

第二重

否茶境

這部分人或比較年輕,或生活節奏快,喜歡咖啡

果汁等飲品,接受奶茶但喝不了真正的茶。

第三重

情茶境

會喝茶,不討厭喝茶,但是比較懶,對泡茶不研

究,有了才喝。

第四重

離茶境

喜歡喝茶,得好茶則自己一人獨飲,自娛自樂,

不能分享。

第五重

商茶境

愛喝茶,但是請人喝茶一般帶有目的性,商業感

太強。

第六重

美茶境

此類人會喝茶,更追求喝茶的環境,更喜歡美麗

的茶藝師泡茶。

第七重

提神境

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常常透過喝茶來提神。

第八重

飯茶境

愛茶,天天都要喝茶,如同吃飯一樣。

第九重

學道境

喜歡喝茶,透過喝茶感受茶葉更深的魅力,開始

體會茶道。

第十重

入道境

對茶有一定研究,一些茶的茶湯、茶香、茶味比

較熟知,也瞭解茶的產地、年代、特色等。

第十一

忠茶境

茶品衆多,只喝心中認可之茶。

第十二重

嗜茶境

特別喜歡喝茶,不追山頭、年份,任何檔次的

茶,都能喝出其中精髓。

第十三

癡茶境

迷醉於茶道,用盡方法,去追尋茶道的蹤跡,甚

至“走火入魔”。

第十四重

悟茶境

對茶道有一定心得,有自己的茶道方向,穩步提升心境。

第十五重

惜茶境

不只是愛喝茶,更加珍惜茶,珍惜每一片茶葉背

後的汗水、情誼。

第十六重

心茶境

茶置於眼前,喝不喝都無所謂了,瞭然於胸,悠

然自得。

第十七重

傳茶境

德高望重,授人以道,爲茶文化的傳播及繼承,

做出最大的努力。

第十八重

涅槃境

據說這個境界的人,早已脫離茶之本相,由茶道

昇華,抵達更深之道。

喝茶的各個階段是怎樣的?

中國人喜歡喝茶,但只是一種自然隨意的飲茶而已,網上有人給喝茶分了十八層境界。從不喝茶到愛茶再到戒茶,每一層都是一個煉獄,其實喝茶很簡單,若一定要給它分階段,竊以爲三個階段足以。

第一階段:解渴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個階段就是處在迷茫的狀態,喝茶只是爲了解渴。剛開始喝茶瞭解不多,只知道茶好喝,願意喝,對於品茶的意義,也只是一知半解。

這個階段的喝茶人,不在乎喝茶的文化、內在,他們只知道,茶是可以解渴、提神的飲料。只要不會太苦太澀,容易入口即可。

對茶的認知還停留在表明,這種喝茶方式,也談不上“品茗”。

第二階段:知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二階段是指有了追求的目標,在追逐的道路上,願意花心力去追尋。

在這個階段的飲茶人,會注重茶葉沖泡的技巧,願意花心思去思考如何能泡好一壺茶。

茶有千滋百味,一個沖泡的手法、不同的沖泡器皿、高低不等的水溫,對茶湯都有極大影響。喜歡喝茶的人,願意善待每一片茶葉,喝茶本身是一種享受,喜歡喝茶的人則願意慢慢去品,對每一個細節都想做到極致。

第三階段:悟茶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之後,自然會豁然開朗,有所發現。

對茶,每個人慢慢都有自己的理解,即使不是上好的茶葉也無所謂,點一炷香,泡一壺茶,尋得內心世界的淨土。

喝到最後,頗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味道,懂得品茶,卻可以不再斤斤計較喝茶的細緻功夫。

其實懂不懂茶並不重要,千利休禪師說:“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喝什麼茶也不重要,適合自己的茶纔是好茶。喝茶就是“忙裏偷閒,苦中作樂”。每個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淨土,可容花木,可納雅音。日日在此間醒來,不問凡塵,靜心享受其中!

九個字道盡喝茶的七重境界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

        喝茶有些什麼境界呢?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普遍認可的是唐代《茶譜》作者、被世人尊稱爲“茶仙”的盧仝所作詩歌《七碗茶歌》中所說的七重境界。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後人將之提煉爲喝茶的七重境界,即:一重喉吻潤、二重破孤悶、三重搜枯腸、四重發輕汗、五重肌骨清、六重通仙靈、七重清風生即羽化成仙了。這七重境界後來傳入日本,成爲日本茶道的精髓。

        喝茶的七重境界由低向高依次從人的身體層面到精神層面,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羽化成仙——不是一般人或喝一次茶就能夠全部體驗得到的。不過,宋朝有一個人確實就在一次喝茶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全部的這七重境界,他就是南宋著名書法家、詩人陳讜。

        陳讜(1134——1216)字正仲,南宋著名書法家、詩人,歷任貴州知州、殿中御史、江西提刑、兵部侍郎等職,辭官後封清源郡侯。清朝劉玉麟著《粵西金石錄》記載:“(陳讜)寧宗慶元初知貴州。”意識是“陳讜於南宋寧宗初年任貴州(今貴港市)知州(一把手)”。陳讜就是在貴港任職期間,在南山上的一次喝茶中體驗到了喝茶的七重境界。

        南山是貴港城南約4公里的一座小山,因有建在洞中的千年古寺南山寺而聞名。山上也因此留下了歷朝歷代達官貴人、名人客的摩崖石刻100多處。其中一處就是陳讜喝茶後留下的。

        這幅石刻刻在南山半山腰北極洞裏的石壁上,兩尺見方,上書“陳正仲、蔡元發、陳與直、高伯和,慶元丙辰仲春乙丑,勸農事已,啜茗於北洞”。初看上去,這句話和“某某某到此一遊”差不多,只是多了“勸農事已,啜茗於北洞”這九個字寫了內容。然而,細細品來,就是這少少的九個字,卻道出了喝茶的七重境界。

        陳讜任貴州知州期間曾兼任朝廷的勸農使(主管農業的),蔡元發、陳與直、高伯和等3人查無此人,應該是陳讜的下屬。“慶元”是宋寧宗的年號,“丙辰(年)”是公元1196年,“仲春”即農曆二月,“乙丑”是日期。“勸農”就是主管農業的在春夏農忙時節到鄉間巡視、督促農業生產。“啜茶”即喝茶。“北洞”即北極洞,又稱葛仙洞,據傳是道教神仙葛洪得道前曾在此煉丹修仙,洞中現有葛仙岩、煉丹竈和洞外山下的仙人井等遺蹟。

        陳讜留下的這幅石刻的文字翻譯成現代白話文,意思就是“在公元1196年農曆二月乙丑日這一天,陳讜和隨從蔡元發、陳與直、高伯和等人到南山附近的鄉間巡視、督促農業生產,工作結束後順便一起到南山上葛洪曾經煉丹修仙的北極洞裏喝茶(應該是下午茶)”。我們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南山上仙氣嫋嫋的北極洞裏茶香飄逸、歡聲笑語,洞外則草長鶯飛、沃野千里,陳讜等人一邊休息、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一邊居高臨下賞美景。這茶喝得確實美!我們一重重來分析一下陳讜在這次喝茶過程中所體驗到的七重境界。

        第一重,喉吻潤。下鄉到田間檢查工作,當然要走很多路,然後還去爬山,身爲文官的陳讜肯定累得夠嗆了。一杯清茶入喉,潤不潤?

        第二重,破孤悶。貴港地處南疆,宋朝時經濟社會還比較落後。陳讜孤身一人從中原繁華地區被安排到邊遠地區爲官,平時又很少娛樂活動,心裏肯定是很苦悶的。今天難得忙裏偷閒,一幫人在此良辰美景中喝茶休閒,孤悶之感自然淡化了。

        第三重,搜枯腸。“搜枯腸”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空腹喝茶,刮腸子;第二種是喝了茶後詩興蠢蠢欲動。陳讜帶隊下鄉走了那麼多路,肚子應該餓了,這時喝茶雖然可以解渴,卻肯定刮腸子。而且陳讜本身就是一位詩人,此情此景當然文思泉涌。不過不知道他當時爲什麼沒有在北極洞裏留下詩詞石刻,而只是在南山寺大洞中的石壁上題寫了“南山”兩個楷書大字,每個字一米見方,是南山現存摩崖石刻中字型最大的一處。

        第四重,發輕汗。陳讜性格耿直,在官場中幾經沉浮,現在又被“發配”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換成今天,許多人的心裏都會感到很憋屈。不過今天陳讜在南山北極洞裏喝了幾杯靚茶,出了一身臭汗,又侃了侃大山、發了發牢。嗯!心情好多了!

        第五重,肌骨清。幾杯熱茶下肚,腸子刮清了;又休息了一會兒,體力恢復了,心情也變好了,陳讜自然一身輕鬆,身輕如燕飄飄然。

        第六重,通仙靈。喝茶跟喝酒一樣,空腹喝容易醉人。人在神清氣爽之時,也多半會生起天人合一之感。估計當時陳讜喝着茶、喝着茶,越喝心情越好,不知不覺喝醉了。這個時候他“通個靈”便自然而然了。

        第七重,清風生。茶意微醺、仙氣氳氤,居高臨下、天人合一,興之所至、意之所迷。當時,幸虧陳讜身邊有人,不然他可能真的會從北極洞的洞口“飛”出去。日本高倉健主演的老電影《追捕》中就有類似的橋段。

怎樣喝茶才能喝出最高境界?

喝茶的最高境界——識道

茶飲到一定程度,便要講究境界。第一是識茶。中國茶品類繁多,各有特色。飲者的最起碼功夫,要一嘗便知什麼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的區別。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優劣。茶的品質差別極大,也極細。同是綠茶,龍井與碧螺春有差別;同是龍井,特級與一級有差別;同是烏龍茶,巖茶與鐵觀音有差別;同是巖茶,本山與外山有差別。雖然不必如專業茶師那麼精確,至少也要聞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淺薄,這才能品出韻味。

有了識茶的基礎,才能進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識水。茶既是一種飲料,就要講究泡茶之水的質量。對此古人已有許多高論,經典的說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樣能喝得出江中水與江尾水的區別。今天情況已有許多變化。對於都市飲者來說,真正的泉水井水無處可覓,江水則污染得不能飲用。比較容易得到的就是優質礦泉水。注意不要用純淨水,更不宜用自來水。有了好水後,還要懂得沖泡的方法。一般來說,綠茶比較簡單,八十度左右開水即可。烏龍茶的溫度要求則較高,既要現燒,又不能沸滾太久。有了好茶好水,還要有好的茶具。這便是識器。中國的茶器,是一門洋洋大觀之藝術。最好的當然要數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壺價值勝過黃金。除此,還有許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鎮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對於一般飲者來說,要懂得欣賞。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與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烏龍茶要用“曼生壺,若琛甌”,必須將茶水從壺裏倒到小甌裏,考究的還配有拇指大小的聞香杯,先聞後飲,所以又叫功夫茶。綠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葉在晶瑩剔透中如花般綻放,未飲先醉,自然別有風味。識器的還一重意思是要能識大器。即飲茶時的外部環境。品茶是一種高雅的休閒活動,可在陳設典雅的茶室中邊飲邊聽若隱若現的輕音樂;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飲,隨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樹旁水邊,席地持壺,與自然爲伍。不管什麼環境,當以清靜、潔淨爲上,方有情趣。

識得水識得器,就該識人了。現在人們飲茶,已經不僅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種交際、休閒的方式。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館大興的根本原因。俗話說“人以羣分,物以類聚”。若要使這茶飲的身心兩暢,選擇什麼樣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爲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熱鬧,越喝越興奮,所以人多一些,雜一些不要緊。而茶呢,一般來說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飲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與勢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會糟蹋好茶,敗壞胃口。

飲茶的最高境界,則是識道。飲茶有道,道在何處?有人說:茶禪一味;有人說:和敬清寂;有人說:道在屎橛;種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頭霧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將茶作爲一種精神的物質載體,茶道就是飲者透過飲茶這個活動形式,感悟到某種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這個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很難用儒、釋、道任何一家的理論來固定。有時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夠了。到了此種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飲而是“品”了。飲茶之樂趣,或許也就在於此。

Tags:四大 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