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大部制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5.02K

大部制

大部制即爲大部門體制,即在政府的部門設定中,將那些職能相近的部門、業務範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門體制改革始於2008年,中央及各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再次提及大部制。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表明組成部門將減少至25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大農業,大組織,大部制扁平化是什麼

大農業、大組織、大部制和扁平化是管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1. 大農業:指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大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大、管理複雜。大農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也可能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

2. 大組織:指企業或組織規模化、集中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大組織的特點是組織結構複雜、管理層次多、決策權集中、效率高。大組織的發展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但也可能導致組織僵化、創新能力下降等問題。

3. 大部制:指企業或組織內部管理結構的調整,將原來的多層次管理結構轉變爲少層次、大部制的管理模式。大部制的特點是管理層次少、決策權下放、工作流程簡化、效率提高。大部制的發展可以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但也可能導致管理混亂、責任不明等問題。

4. 扁平化:指企業或組織內部管理結構的調整,將原來的多層次管理結構轉變爲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特點是管理層次少、決策權下放、工作流程簡化、資訊流暢通。扁平化的發展可以提高企業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但也可能導致管理混亂、責任不明等問題。

什麼叫大部制?

大部制即爲大部門,就是在的部門設定中,將那些職能相近的部門、業務範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報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對我國行政管理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舉措;它可以化解部門中存在的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矛盾以及權限衝突,有助於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簡化公務手續和環節,提高執行效能;也是國外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管理模式。 [編輯本段]改革核心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職能。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年以前的66個部門中,職責多達80多項,僅建設部門就與、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另外,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管理涉及14個部委。行政職能的錯位和交叉,不僅造成了部門之間扯皮現象多,行政效能低下,過多經濟資源被行政機構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無法履行宏觀經濟管理、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能,無法向民衆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因此,必須對現有機構進行有效整合,改變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透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角色定位。而不僅僅是像過去一樣,簡單地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與中介組織分開”,雖然這些是機構改革中最基礎性的工作。推行大部制同時就意味着職能必須以提供公品和公共服務爲己任,從而使得權力得以規範,迴歸公共服務。 [編輯本段]基本特點  特點是擴大一個部所管理的業務範圍,把多種內容有聯繫的事務交由一個部管轄,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編輯本段]推行過程  大部門作爲組織形態變革的重要舉措,涉及面廣,各國在推行過程中都十分慎重,採取了很多辦法來推動改革,以充分發揮大部門對改進管理的積極作用。

一是多措並舉,合力推進。大部門改革是對機構的重新組合,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互相配合。日本爲了順利推行行政改革,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省廳等改革基本法》、《總定員法》、《省廳改革關聯法》、《行人個別法》等法律;成立行政改革推進協議會、行政改革推進本部、行政改革推進事務局等專門的機構;擴大民主參與,多次組織專家進行反覆論證、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大部門的改革方案最終付諸實施。

二是配套改革,支撐。爲了推行大部門,各國進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設定各種執行機構,大部具有功能綜合性、設定穩定性的優點,直屬機構具有運作靈活性的優點,可以呼應社會變遷對職能的新要求,與大部相配套。如英國大約有150個執行機構,日本大約有100個行人;加強對大部門的監督,有些國家爲此進行了一些制度設計,特別是強調議會的制衡作用,如美國農業部的很多工作就要接受國會農業委員會密切監督。

三是加強協調,注重整合。隨着部門數量的減少和職能的擴大,各個大部具有較爲、完整的行政資源和權力系統,容易造成各個大部之間的協調難題,從而影響的整體性。在促進部門之間協調方面,各國採取的辦法有:透過減少副首相等副職數量、提高部分的地位來實現;透過總統和總理完成部門間的協調;透過成立專門委員會或部際聯席會議進行協調。

四是強調技術,注重細節。各國在推進大部門改革中,比較重視具體的操作方法,確保改革成功。首先是在選擇什麼樣的部門建立大部門,發達國家的經驗是在協調任務重和性強的部門實施。比如英國的貿易與工業部,澳大利亞的教育、就業和工作場所關係部就屬此類。其次,在大部領導成員的選配方面,很多國家首腦也是頗費思量的,正職往往選擇通才,而副職則以專家居多。再次,統籌部門關係,注重強勢部門和弱勢部門的權力平衡、內部資源分配和人員配置上的平衡。 [編輯本段]改革亮點  1.三權分立

加入“決策、執行、監督”分立的意圖,對“三權”進行釐清、分立歸屬,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把職能相近、業務雷同部門合併或拆減。

2.部門大量合併

將根據職能業務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併一些部門,但權力相互監督的部門應該不會融合到一個部門裏。

3.徹底塑造公共服務型

透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使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角色定位,徹底塑造公共服務型。 [編輯本段]部門調整  2008年3月11日公佈了機構改革方案,將新組建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改革後,除外,組成部門設定27個。

十一屆全國一次會議2008年3月11日下午3時將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關於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這次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具體內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觀部門職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體系。

——加強能源管理機構。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

——組建工業和資訊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資訊化部管理。國家菸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資訊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資訊產業部、資訊化工作辦公室。

——組建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改革後,除外,組成部門設定27個。組成部門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5.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資訊化部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8.中華人民共和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部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14.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17.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18.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19.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2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6.中國人民銀行

27.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編輯本段]相關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的機構改革:

1.1982年――提高工作效率,實行幹部年輕化

1982年的機構改革,主要是爲了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幹部年輕化,其歷史性進步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後,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從64歲減到60歲,局級幹部的平均年齡從58歲降到50歲。本次改革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職能沒有轉變。

各部門從100個減爲61個,編制從5.1萬人減爲3萬人。

2.1988年――“轉變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

1988年的機構改革是在推動改革,深化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歷史性的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由於後來一系列複雜的經濟原因,這一命題在實踐中沒有及時“破題”,原定於1989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在調整和減少工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方面取得了進展。如,撤消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建新的國家計委。撤消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撤消勞動人事部,建立國家人事部,組建勞動部。撤消國家物資局,組建物資部。撤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建建設部。撤消航空工業部、航天工業部,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撤消水利電力部,組建水利部。撤消隸屬於原國家經委的國家計量局和國家標準局以及原國家經委質量局,設立國家技術監督局。

部委由45個減爲41個,改革後人員編制減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首次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爲我國經濟經濟改革目標後,1993年我國進行了第三次機構改革。其歷史性的貢獻在於,首次提出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但從學術觀察的角度,1993年的機構改革“目的清楚、目標不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改革任務就是要減少、壓縮甚至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但從1993年機構設定來看,這類部門合併、撤銷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機械電子部合併本來是1988年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部和電子部;能源部本來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個專業經濟部門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設立了電力部和煤炭部。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係。1993年實行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的這種做法,是統籌黨政機構設定的重要方式之一。

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

4.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

鑑於當時機構設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1998年實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廣、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機構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與目標高度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目的,儘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是目標。1998年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

不再保留15個部委,新組建4個部委,3個部委更名。改革後除外,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5.2003年――目標: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

2003年的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完善宏觀體系,健全金融監管,繼續推進流通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職能。比如,建立國資委,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建立銀監會,建立監管;組建商務部,推進流通改革;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調整生產監督管理局爲國家直屬機構,加強食品藥品安全與安全生產監管。

設立國資委、銀監會,組建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總局,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成部門變爲28個。 [編輯本段]它山之石  研究國外大部門的情況和特點,有助於我們深化對大部門本質的把握和對其規律的認識,對我國探索實行大部門有啓示和借鑑作用。

從產生之時,就存在着依據對象進行分工管理的客觀要求。社會生活的複雜性要求公共權力在執行過程中必須有所分工,纔能有效地實施管理,也就是實行部門管理。隨着社會的發展,承擔的職責和功能不斷增加,機構數量也將不斷增多,進而出現部門管理中交叉、重疊、真空領域不斷增加,產生矛盾和問題。於是,大部門應運而生。這就是將相關或者相近的職能部門加以整合,加大橫向覆蓋的範圍,將類似的職能儘量集中在一個大的部門中,把原來的部門改編爲內設司局或具有一定地位的機構。大部結構透過擴大部門職能或者整合相關部門,把本來是部門和部門之間的關係變爲部門內部的關係,這就減少了行政協調成本。因此,大部門逐步成爲部分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在組織時的一種選擇。這些國家內閣組成部門一般在11~18個之間,較爲精幹,其原因除了管得少,實行大部門是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聯邦在2003年前,內閣長期保持14個組成部門。英國是發達國家中較早實行大部門的國家。部門數量維持在18個左右。法國自第五共和國以來,平均每屆的部的數量增加到20個左右。隨後開始整合各部門,每屆基本穩定在15個部左右。德國聯邦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一些部門進行了跨度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農業、大保障和大環保的部門模式。日本在2002年將原來的1府22省(廳)合併爲1府12省(廳)。

處於市場經濟轉型期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俄羅斯、阿根廷、印度、印尼、埃及、巴西和南非等國家,組成部門的機構數量相對較多。實行大部門的有俄羅斯和阿根廷,其他幾個國家組成部門都在20個以上,印度最多,超過40個。在俄羅斯,聯邦現有17個部,代表性的大部門有衛生與社會發展部、交通部等,前者統籌負責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就業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多項職能,後者則全面負責陸、海、空交通運輸以及國土測繪與製圖等和管理。阿根廷中最典型的大部門爲經濟與生產部和外交、國際貿易和宗教事務部,經濟與生產部主管國內外經濟事務,涉及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

據統計,在各國行政部門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門名稱(包括職能)相同,另有三分之一的部門名稱內容接近。這說明各國管理的主要職能基本類似,只要是處於同一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家,就具備了實行大部門的條件。

什麼是大部制改革?推行大部制改革有何意義

大部制改革是一個正在探討實行中的中國行政機構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職能,推行大部制同時就意味着職能必須以提供公品和公共服務爲己任,打破現有部門利益,從而使得權力得以規範、迴歸公共服務。x0dx0a  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深化社會管理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顯現的現實意義。x0dx0a  1、有利於減少職能交叉,完善行政執行機制。我國目前組織機構設定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部門過多、職能交叉、權責脫節。職能交叉還損害了國家整體利益的實現,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實行"大部制",能適應資訊技術發展帶來的由傳統的以職能爲中心的職能導向型轉向建設以流程爲中心的流程導向型,有利於整合資源,再造工作流程,確保全面履行職能,爲公衆提供便利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x0dx0a  2、有利於落實"問責制",建設責任。部門過多必然造成職能分散、政出多門,既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和加強應有權威,又不利於落實"問責制"和建設責任。大部制強調的是部門職能的有機統一和綜合管理,能夠較好地協調職能機構統一和專業分工的關係,對於協調部門關係、強化權威和落實責任追究具有重要意義。x0dx0a  3、有利於行政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關鍵環節。大部制將是未來行政管理改革的重點和亮點,應當將大部制改革放到整個行政管理改革的全局來定位和設計,綜合考慮改革的系統配套問題,將組織重建、變革、機制創新、職能轉變、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創新以及相互關係的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以全方位推進我國組織變革。因此,要從整體推進行政管理改革,實現治理創新和現代化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大部門的重大意義,將其作爲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關鍵環節,按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周密設計、統籌協調、穩步推行。x0dx0a  

什麼是大部制?爲什麼要改?

所謂大部制改革,就是調整部門之間的職能和管轄範圍,把那些職能相近,業務性質雷同的部門,經過合併重構,整合爲一個更大的機構,使其管轄的範圍較寬,側重於橫向的宏觀管理,避免和減少部門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活動。十七大報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對我國行政管理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舉措。這種改革,涉及的範圍,不一定僅僅限定在系統範圍之內,甚至可能涉及到執政黨以及等部門。

推行大部制改革,是與我們本身的發展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的。我們知道,中國建國以後搞了30年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部門設定多,實行條條管理,部門專政。比如當時的機械工業部下有九個部,有管常規機械的,有管電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飛機的。那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產物。

隨着計劃經濟解體和市場經濟確立,部門必然要進行調整。從1982年開始,我國先後進行過五次大的行政管理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不斷裁減、調整機構,使其能夠與一定階段的經濟改革相適應。以1982年的改革爲例,當時設定了100個部門,分工非常細,經過調整,裁了39個。同樣1998年的行政管理改革,把的40個組成部門,一下拿掉11個,保留了29個。在那次改革中,把絕大多數直接管理工業的部門都撤消了。這些改革,爲進一步推進大部制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可以說,從縱向比,我國現在的架構,與計劃經濟時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從橫向比,特別是和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部門設定依然較多。比如,目前的組成部門仍然有28個,而日本是12個,美國是15個,英國是17個。當然,部門數量多少雖然不應該是衡量一個管理優劣的唯一依據,但大量事實證明,機構職能交叉、重疊引發的管理的問題,是人們普遍都能感受得到的。比如,現在我國的民航總局管空中運輸,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運輸,鐵道部管鐵路運輸,但美國的運輸部就包含了海、陸、空運輸,甚至在一些國家把郵電也放在運輸部的管轄中。這體現了“大運輸”的思維。再如美國農業部的職能,大體涵蓋了我國的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多個部門的職能,體現出“大農業”概念,管轄範圍比較寬。

由此我們可以說,只要實行市場經濟,要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就必然會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邁進。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不能過多幹預微觀經濟,反映在上就是必須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參考資料: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10839

Tags: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