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阿里山神木介紹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28W

阿里山神木介紹

阿里山神木是臺灣阿里山特有的珍貴樹種,是臺灣島上最高的樹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雲杉樹種之一。它的樹幹非常粗壯,可以達到3米以上的直徑,有非常長的生命力和極強的抗逆性,也因此被譽爲“森林之王”。

阿里山神木可以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中生長,生長很緩慢,一顆巨木可能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長成。它的樹身很高大,有時高達50米以上,樹冠廣闊,枝繁葉茂,葉色深綠,非常美麗。

阿里山神木的木材質地非常堅硬,因此在臺灣本島古代建築和廟宇的建築中廣泛使用。 現在,防火門、引水管、橋樑、三腳架和傢俱等用具也都造用使用阿里山神木。由於阿里山神木數量非常有限,因此被列爲臺灣的保育樹種。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關於阿里山神木資料

阿里山有株樹齡達3000多年的紅檜樹,高50餘米,粗達20多米,巍巍挺立,虹勁蒼鬱,被人們尊爲“阿里山神木”。

三代木

樹中生樹,三代同堂,實是罕見。此外還有千歲檜、同心木、三兄弟、三姐妹等奇木奇樹。它們都青蔥挺拔、搖曳多姿,爲阿里山增添了不少魅力。日月潭地處南投縣魚池鄉,系玉山與阿里山之間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周36千米,面積900多公頃,平均水深30多米,爲臺灣島上第一天然大湖。潭中有一小島,遠看似碧玉盤中的二顆明珠,古人稱玉島、珠子島;以小島爲界,北半湖如日輪,南半湖似新月,故名。日月潭四周羣山環抱,林木蔥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映。湖光山色隨季節、四時變幻,以夕陽煙霞、眉月清輝等景色最爲迷人。日月潭畔山麓上,有亭臺樓閣,潭西的涵壁樓,是觀賞湖光山色首選之地。環湖有文武廟、玄奘寺、慈恩塔、孔雀園等古蹟景觀.

亞洲樹王 阿里山神木

  中華大地,遍地是寶,其中歷經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古樹現今已然成爲了國家重點保護遺產,它們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時間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接下來我們一起和 民族文化 來看看矗立千年的中國古樹的相關資料!

  在阿里山主峯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着一棵高凌雲霄的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幹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搖曳多姿,爲阿里山增添了不少魅力。樹高約52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虯勁蒼鬱,被人們尊爲“阿里山神木”。

  神木約生於周公攝政時代,故又被稱爲“周公檜”,據推算它已有2300多年高齡,是亞洲樹王,僅次於美洲的巨樹“世界爺”。1956年秋,樹身曾遭雷擊,現在上端所植之二代木,爲1962年栽種。但遺憾的是,1997年7月1日,因大雨而有半邊倒塌。

  在周公檜的東南方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後榮,重複長出祖孫三代的樹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橫倒於地的第一代枯乾,樹齡已逾千年,矗立的第二代只剩空殼殘根,高一丈的第三代則枝繁茂盛。

  神木由來

  原本指的是臺灣阿里山上一棵樹齡達到三千餘年的紅檜。該樹木爲日本技師小笠原富次郎於1906年11月發現,被日本人尊稱爲“神木”。據統計該樹高53米,樹齡達三千年以上,樹幹在距地面一米半高處的直徑是4米66釐米,樹幹接者地面處的周圍達23米,材積達五百立方米,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成爲聞名中外的臺灣地標之一。

  由於神木附近爲早期日本的伐木區,戰後國民接收林場後持續伐木,所以除了阿里山神木等紅檜得以儲存外,其餘大型紅檜都被砍伐殆盡,運回日本或外銷國外,日本很多神社與鳥居,是早年來自阿里山的巨木紅檜。1956年6月7日清晨,阿里山神木遭到雷擊,樹心油脂被焚燬,雖然還存活,卻也在不久後即告枯萎。林務局管理處在神木殘軀上種植紅檜幼苗,以保持其綠意盎然的樣子。此舉曾遭致批評欺騙遊客。

  1997年7月1日,神木本身因連日大雨,一半的樹身迸裂傾倒在森林鐵路上,壓壞了鐵軌。於1998年6月29日,正式放倒神木,阿里山神木也因此走入歷史,傾倒的樹身就此橫置於原地,成爲遺蹟,供人瞻仰。

臺灣的阿里山的“神木”

阿里山的神木--3000多年的紅檜木,因其樹齡久遠樹圍巨大樹型高大參天故被稱之[神木].

原本屹立於阿里山森林鐵道旁爲阿里山代表景物之一--可30餘年前被雷擊焚燒焦死.僅餘殘幹孤立.林管局乃在枯樹頂端人公植栽枝葉企圖保其[神木]形象.怎奈幾年前中部颱風時又將此枯乾掃倒.

~~阿里山舊神木於是不存矣!

當局另選一顆約2000年左右的巨樹稱之爲新神木,但因位在陡峭山涯邊.且無論樹型氣勢觀看容易度等都無法和就神木相提並論.

當局只好在森林遊樂區中闢築多條木棧步道通聯到一些因樹型不佳無砍伐價值而存活的怪木周邊...將這些怪木之名爲各種奇特名稱--如三代木,象鼻木,夫妻樹...反倒成爲引人拍照的噱頭...

----------------------------------

臺灣目前最高齡的新神木在桃園拉拉山.是2300年的紅檜.

此外在桃園拉拉山的另一頭--宜蘭縣境深山有著未被破壞砍伐密集的千年巨木羣.已劃爲保護區人員進入.因此並不甚爲大衆所知.

爲什麼說“神木”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

阿里山神木,原本指的是臺灣阿里山上一棵樹齡達到三千餘年的紅檜。該樹木爲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於1906年11月發現,被日本人尊稱爲「神木」。據統計該樹高53公尺,樹齡達三千年以上,樹幹在距地面一公尺半高處的直徑是4公尺66公分,樹幹接者地面處的周圍達23公尺,材積達五百立方公尺,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成爲聞名中外的臺灣地標之一。

阿里山神木是一棵兩樹合抱、樹齡三千歲以上的紅檜,無論是樹齡或胸徑都曾是亞洲第一,位於阿里山鐵道六十九公里處旁,和阿里山的日出、雲海、高山鐵路與櫻花,並稱爲五大奇景。

1997年7月1日,神木本身因連日大雨,根部腐朽嚴重,一半的樹身迸裂傾倒在森林鐵路上,壓壞了鐵軌。在經過專家評估後,認爲有安全之虞,於是於1998年6月29日,正式放倒神木,阿里山神木也因此走入歷史,傾倒的樹身就此橫置於原地,成爲遺蹟,供人瞻仰。

阿里山的神木

分類: 地區 >> 臺灣 >> 嘉義市

問題描述:

誰知道阿里山神木的的直徑是多少?

解析:

1906年11月20日,嘉義廳技師小笠原富二郎上阿里山巡視,在密林中發現一棵阿里山紅檜,推測樹齡近三千年,目測樹高185尺(重測爲50公尺),樹圍60尺(23公尺),直徑20尺,所在的地方標高7200尺(2160公尺),因此敬之爲神木。依照日本奉神的習俗,在樹幹捆縛粗大的繩索,並且在樹幹底部周圍設柵欄以示尊敬。1953年,阿里山神木遭雷擊,元氣大傷。1956年第二度再遭雷擊起火而死。1962年,林務局爲延續神木的精神象徵,加上當時爲祝賀偉壽而興建介壽亭,壽比神木的神話豈可就此破滅。乃聘請爬樹專家高謙福先生在神木頂端栽植七棵紅檜苗木,藉此神木頂端的殘留綠意,假裝神木依然健在。1997年7月1日,神木選擇在香港迴歸時刻,倒伏三分之一樹身,林務局開始搶救阿里山神木。1998年6月29日中午12∶50分,經過簡單的儀式祭拜,在媒體全程錄影及現場人員的見證下,八名工作人員以電鋸配合鋼索牽引而將神木放倒,阿里山神木正式走入歷史。

關於阿里山和神木

風景如畫的阿里山脈

阿里山脈位於玉山山脈的西面,平行於玉山山脈,北起濁水溪南岸的鼻頭角,南至高雄縣的鳳山,全長135公里,山勢較平緩,高度多在海拔1000~2500米,山頂猶如平臺,最高峯阿里山,海拔2774米。

阿里山脈是臺灣最西的一條山脈,舊稱“蕃界嶺”,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日月潭即在其中,是風光迷人的旅遊勝地。

在臺灣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的美麗,不知臺灣的偉大,不知臺灣的寶藏。”這話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阿里山氣勢之雄偉、景色之壯麗、資源之豐富,確實名不虛傳。

阿里山是人們對阿里山脈中心羣峯的統稱。傳說很多年以前,高山族的一位酋長阿巴里,經常率領族人到深山打獵,他死後,族人爲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把這座山命名爲阿里山。而包括阿里山在內的臺灣島最西邊的一條山脈,也就被命名爲阿里山脈。

所謂“臺灣八景”之一的“阿里山”並非僅指一座山,而是指地跨南投、嘉義兩縣包括大武巒、祝山、塔山、對高嶽等18座大山的阿里山脈風景區。區內羣峯參差,溪壑縱橫,既有懸巖峭壁之奇險,又有幽谷飛瀑之秀麗,其山光嵐影千姿萬態,茂林清泉各盡佳妙,是人間難得的勝境。

這裏又是臺灣三大原林產區之首,是我國少見的原始林區之一。高山處處是茂密森林,滿溢着一股人的“原始野趣”,較之黃山、廬山、“五嶽”等等,別具粗獷而壯偉的美。主峯阿里山在擁有幾十座3000米以上高山的臺灣雖只算“二級山”,但因其具備全國諸名山難以企及的四大勝景(雲海壯麗、林濤神木、遍野櫻花、祝山日出),所以馳譽全球,其地位有如富士山之在日本。要在“高山之島”選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山”,實非阿里山莫屬。

阿里山區遊覽路線甚多,如從草嶺經塔山直上阿里的健行線、從溪頭穿密林沿溪澗縱走的攀登線、從和社經神木坑縱走登阿里的步行線等,皆各有獨特情趣。最爲人稱道的是自嘉義市乘火車直上阿里山主峯。

嘉義至阿里山的森林鐵道和阿里山四大勝景合稱“阿里五奇”。它始建於1912年,是世界鐵路建築史上的“奇蹟”,其“螺旋形鐵道”和“傘形齒輪直立汽缸式火車頭”是鐵道史上的創舉,曾被說是“瘋狂的設計”。鐵路全長僅72公里,卻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許多地段每公里爬高60米,坡度之大舉世罕見。而且路多爲萬丈峽谷截斷,必須架橋橫跨。有人統計:72公里鐵路,有橋樑100多座(其中高架橋97座),隧洞56處。火車從山腳登峯,似乘“螺旋梯”盤旋而上;鐵路好像一個大彈簧圈,一半露出在山坡,另一半埋在山腹的隧道中,往往一座山要轉幾個圓圈。最險的山陡坡,火車又繞山,又鑽洞,又在“之”字形軌道上忽進忽退,過橋時鳥雀在火車輪下面飛翔,其險難以描摹。

乘火車上阿里山是一次奇妙的森林之旅,只花幾小時就可以歷覽熱帶、帶、溫帶和寒帶四大類型植被景觀。車出嘉義,平原上是一座座菸草園,榕樹、檳榔、芒果、茄(草字頭加冬)等常綠闊葉樹木點綴其間,有時也出現大片相思樹林或龍眼果園,直到海拔800米的山都是熱帶植物的天下。過山之後,地形突然變得複雜:森林越來越密,大片竹林、臺灣肖楠、油松、羅漢松密蓋羣山。越入深山植物種類越多,那錯綜參差生長在山巒峪峽中的帶植物如楮、柯、櫟、樟、櫸、楓等等無不蒼鬱旺茂,悅人眼目。在海拔1405米的奮起湖有原始柳杉森林;海拔約2000米的屏遮那有柏杉羣。過此就漸入溫帶林區,連天雲浪中現出大塔山、小塔山的雄姿。火車飛越峻嶺,景觀爲之一變,觸目盡是“阿里山五本”(紅檜、扁柏、亞杉、鐵杉、松樹),林濤澎湃,壯闊無邊。山勢更加陡峭,車經多處“之”形急升軌道纔到達遊覽中心區的神木車站。從神木車站再向高處去就進人寒帶林區,到處都是舉世聞名的臺灣冷杉。

阿里山脈東側,有一系列斷層線與斷陷帶同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相隔。其本身,則被濁水溪河谷的斷層分割成南北兩段:北段又叫加里山脈,與雪山山脈大致平行;南段則與玉山山脈大致平行。阿里山脈的全部山峯都在3000米以下,2000米以上的山峯也爲數不多。整個山脈斷斷續續,山脊線不十分明顯。同、雪山、玉山三大山脈相比,它的山勢明顯偏低,但從西部平原遙望,仍然顯得高峻挺拔。

阿里山脈最高的一段,是與玉山一脈相連的阿里山羣峯,包括鹿林山、石山、兒玉山、水山、祝山、萬歲神、對高山、大塔山等高度在2400~2900米之間的一系列山峯。羣峯之間,有一片海拔爲1600~2400米、總面積在8萬平方公里以上高山夷平面,它以阿里山火車站沼平爲中心,與塔山、祝山等山峯共同構成了著名的阿里山遊覽區。這裏夏季涼爽溼潤,冬季也不十分寒冷,風力微弱,暴雨甚少,霧日多,雲量大,雨水充沛,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爲4.5攝氏度,而最暖月的平均氣溫爲14攝氏度,氣溫的年變化比較緩和。加上環境幽雅,林木蔥蘢,成爲全省最佳的避暑勝地。

阿里山是高山族中一個人數較少的分支——曹族聚居的地方。曹族共有4400多人,分爲阿里山、卡那布和沙魯阿三個族羣,其中以分佈在阿里山一帶的阿里山曹族人數較多。阿里山曹族人性格強悍,善於狩獵,過去一直以狩獵爲主要的生產方式。如今,分佈在這裏的曹族山村,以及他們那富有特色的民族風情,也給阿里山的壯麗風光增添了不少魅力。

臺灣是一個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的海島,一向享有“森林之海”的美譽。二三百年前,島上山地和大部分平原,幾乎都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經過多年的採伐,現在森林面積已經大爲縮小,但仍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是我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一個省份。全島分佈着許多林場和森林遊樂區,阿里山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阿里山林區東西長約46公里,南北寬約36公里,總面積達3.1萬多公頃。其間,林木茂密,樹種繁多,是一個巨大的森林寶庫。

100多年前,阿里山森林主要是作爲曹族同胞的狩獵場。當時,這裏漫山遍野都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野鹿、山豬等許多野獸出沒其間。本世紀初,開始對這片森林進行勘察、伐木。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期,阿里山成爲他們對臺灣森林大搞掠奪式採伐的重點地區之一。當時這裏的紅檜巨材曾被大量運往日本,充作修築皇宮、神社之用。至1945年,阿里山林區的木材已經被砍伐9000餘公頃,共400多萬立方米,剩餘的可供採伐的天然林已爲數很少。這以後,又繼續大量採伐而未很好地撫育更新,至今除禁伐林之外,阿里山中心地帶的森林資源已瀕於枯竭,森林的採伐已轉移到鄰近地區,這裏變成了一個主要用來開展旅遊活動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了。

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園。公園最下方的鐵路旁,有一棵樹齡超過3000年、高50多米、樹圍20多米、15個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紅檜樹,被稱爲“阿里山神木”。1956年秋,此樹因遭雷擊而成枯木,後來接種新生代寄生紅檜,才使古樹樹梢再現綠意。在它的東南方,還有一棵高40米、樹齡1900餘年的千年檜,由於它最早生長於漢代光武年間,因此又稱爲“光武檜”。再往東南,大約在公園區的,還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樹齡已逾千年,在它老死乾枯的軀體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很老殼空,殘存的村幹上又生出了第三代,枝葉繁茂,青翠挺拔,高達1丈。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樹中生樹,枯而復榮,是世間罕見的奇村。

從阿里山公園沿山脊線向正北方向走不到20公里,有一個環境幽雅,景緻清新的林區,即溪頭臺灣大學實驗林。它是臺灣最著名的一片示範林,面積約2500公頃,以柳杉和臺灣杉數量最多,另有紅檜、扁柏、棺木、孟家竹、麻竹、銀杏等100餘種樹木以及苗圃、花圃。這裏現在已建成爲一個具有豐富多彩活動項目的森林遊樂區,山上闢有大學池花園,截溪爲湖,架竹爲橋,青林疏影,幽靜絕塵。溪頭也有一棵紅檜神木,高46米,樹齡2800年,其特點是樹幹呈中空狀態,肚子裏有一塊比樹洞還大的石頭,十分有趣。另外,在溪頭和阿里山之間,還有一棵“眠月大神木”,又叫“安蘭狄娘”,樹高約48米,樹圍約7米。據推測,它已經活了4100多年,被稱爲“臺灣樹王”,其樹齡之長,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阿里山是一個奇景紛紜的旅遊勝地。有人把森林、雲海和日出叫做“阿里山三大奇觀”,也有人把雲海、日出、櫻花和神木稱爲“阿里山四大勝景”,還有人把登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和晚霞合稱爲“阿里山五奇”。儘管說法不一,但都反映出阿里山風光之勝,景色之奇。

雲海是阿里山最負盛名、最有代表性的美景奇觀。“阿里雲海”被列爲臺灣八景之一。在阿里山區,每當黃昏,雪白的雲朵從空山靈谷間慢慢升起,頃刻之間,便籠罩住連綿起伏的山頭。這時,站在二萬坪、慈雲寺、阿里山賓館等處觀賞,只見那滾滾的白雲,就像汪洋大海,萬頃波濤,又像大地鋪絮、山谷堆雪,看去似是很遠很遠,卻又像近在咫尺,輕攏慢涌,瞬息萬變,氣象雄渾,把山谷遮掩的若隱若現。人立山峯,遙望腳下那銀光奔騰的雲海,真有虛無飄渺、身居廣寒之感。有時,阿里山又滿山滿谷濃霧瀰漫,置身其間,飄飄欲仙,令人陶醉。

阿里山雲霧特別多,是因爲此地海拔已達2000多米,氣溫較低,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沿山坡上升,遇冷凝結成爲雲霧。由於阿里山正處於水汽剛剛凝結的高度,所以不僅其雲量比它上面的玉山和下面的低山區都大,其全年霧日多達250多天,而且它的雲霧由於經常受到上升氣流的影響而不停地變化着,因而形成了特別美妙壯觀的景象。

與雲海同享盛名的阿里山奇觀是日出。在阿里山公園東南方,有一座海拔2460米高的祝山觀日峯,是觀賞日出的絕佳場所。黎明時分,登臨山頂的觀日樓,可以看到遠遠的玉山輪廓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漸顯現出來的奇景。只見天空忽而墨蘭,忽而淡青,忽而灰白,忽而殷紅。不一會兒,墨綠色的山影漸漸清晰起來,周圍似乎鑲上了一條金絲花邊,由窄到寬,使玉山諸峯宛如海上仙島。天空白雲,千變萬化,使人感到羣山盪漾,巨龍騰飛。接着紅彤彤的一輪朝陽,驀然烘托升起,像一個斷了線的大紅火球,跳上山頭,騰向空中,躍升於白雲之上,放射出萬道金光,給危巖、山坡、森林和花草,塗上一層瑰麗的色彩。最後,雲霞逐漸隱沒,天上一片白色光芒,開始照射青山翠谷,真是五光十色,氣象萬千。

晚霞,也是阿里山的一大美景,特別是在遠望如塔的塔山觀賞晚霞,更是美妙絕倫。夕陽斜射,落日餘輝透過加絮的白雲,現出破碎的彩虹與霞光,一抹紅,一簇紫,一團黃,一層綠,一堆青,層疊交織,七色紛飛,豔麗迷人。

阿里山不僅林木茂密、蒼翠欲滴,而且野草鮮花布滿山谷、盛開之時,馥郁絢爛。特別是櫻花,每年三四月間,幾乎開遍整個山區,無論村落、庭院,或是山徑、坑谷,漫山遍野都是一堆堆、一叢叢如火的櫻花,奼紫嫣紅,豔麗多嬌。遊人在花叢中往來,呈現一派“春到高山櫻似海,滿山都是賞櫻人”的動人景象。阿里山上有個櫻花園,在這裏賞櫻更是美麗壯觀。另外,還有杜鵑花、百合花、蘭花等競相開放,爭奇鬥麗。其中還有一些著名的品種,如石楠花,又名一葉蘭,白色脣瓣加紫紅斑點,小巧玲瓏,極爲可愛,爲世界名蘭。

在阿里山區,還有慈雲寺、樹靈塔、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等名勝遊覽地。

慈雲寺紅檐綠瓦,掩映於青山綠野之中,正殿供奉1918年泰國國王所贈的釋迦牟尼佛像。這裏面臨深谷,觀賞雲海、晚霞,景色極佳。

樹靈塔是1936年爲了伐木時安定樹靈並祀其魂而立的紀念碑,旁邊有日本人所立讚揚林學博士琴山河谷開發阿里山的紀念物,實際上它已成爲日本侵略者榨取臺灣資源的一個明證。

姊妹潭是兩個相距一百來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湖水清澈如鏡,終年不涸。環潭樹木倒影如畫,並有涼亭、小橋點綴其間。高山植物園中植有不同氣候帶的植物數百種。高山博物館中陳列有各種高山鳥獸、草本標本、礦物化石標本、高山族同胞的服飾用具,以及阿里山開發史料、阿里山地理模型等等。

離開阿里山,乘火車沿登山鐵路下山,沿途風光也是十分引人入勝。

在阿里山登山鐵路的兩側,分佈着奮起湖、太和、茄冬仔、水社寮、瑞裏、草嶺等風景旅遊區,也都各具特色。

奮起湖是阿里山鐵路的中途站,原名糞箕湖,因該處地勢頗似糞箕而得名。附近有四方竹、欲仙坪、鴛鴦洞、義母樹、七星石、石獅象、樹石盟、比翼樹、靈枯樹等勝景。其東南方的大凍山,原名糞箕山,海拔1976米,山巔有觀日峯,也是一個觀看日出奇景的好地方。從奮起湖車站向北徒步走大約3小時,可去太和風景區。這裏有著名的蛟龍大瀑布,瀑布分四層,水量充沛,瀑布從海拔1600米的塔山羣北部瀉下,沿着峭壁,由一道分成四五道,再合成二道,再分成七八道……,最後直瀉瀑底深淵中,水花飛濺,200米以內難以接近,其聲勢之浩大,景色之壯麗,可見一斑。此外這裏還有臥船洞、仙人洞、花崗水簾臥等洞穴,石夢谷、迴音谷等山谷,以及仙墨盤、九芎瘤、聖觀音峯等景色。

奮起湖迤西,在交力坪車站北面不遠處的瑞裏風景區,也是一個清幽探勝的好地方。近年來,瑞裏一阿里山連遊,已成爲一條旅遊熱線。瑞裏地處阿里山脈的西部邊緣地帶,丘陵起伏,峯巒蒼翠,一些斷崖峭壁、瀑布溪流分佈其間,到處山花野果、蟲聲燕語,充滿野趣。這裏有“瑞麗八景”,其中雲潭大瀑布高200餘米,自上而下共分三層,瀑底形成一大水池,景色十分壯觀。千年蝙蝠洞排列着大小數千個天然石洞,綿延3000餘米,每天晚上都有數千只蝙蝠在洞中宿夜,並作有規則的排列,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燕子崖是一塊巨大的、具有天然縫隙的石壁,成千上萬的燕子棲息在縫隙中。魔石嶺一帶巨石林立,竹林成片,藤樹展奇,有時山猴成羣,鶯歌燕舞,奇趣盎然。此外,這裏還有百果園、青年嶺、情人橋、雙溪瀑布、懸崖鐵路橋、雲山觀日峯等景,各異其趣,令人留連忘返。

阿里山鄉位於嘉義縣的東南部,是臺灣最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所在地。

阿里山鄉地處阿里山脈的中心地帶,全鄉面積爲428平方公里,人口約6000人,是臺灣地廣人稀的地區之一。居民以高山族中的曹人爲主。

阿里山鄉原名“阿里山”,是曹人最大的聚居區。境內是阿里山脈的崇山峻嶺,位於東部的大塔山,海拔2663米。全省最長的河流——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和曾文溪的支流大埔溪均發源於該鄉。過去對外交通主要靠阿里山鐵路支線,80年代期間新修築的中橫公路橫貫該鄉中部,還有90年代初通車的公路橫貫該鄉東南部,使交通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阿里山鄉的曹人已改以狩獵爲主爲農業生產力主,除森林資源外,還出產愛玉子、山葵、栗子、紅豆、香菇、高冷蔬菜等。其中以愛玉子和山葵最著稱。這裏的愛玉子爲野生,以海拔1400~2000米生長的品質最優,每年9月至翌年1月爲採收期,年產量在2萬公斤以上,是全省最大的產區。山葵是該鄉著名的特產,臺灣俗稱“三四味”,屬十字花科,香辛作物,其根莖爲高經濟價值的特種調味料。山葵原產地系日本,本世紀初引進臺灣,性喜陰溼寒冷的半陰地帶,全省海拔2000米以上地區曾有種植,但以阿里山地區生長的最茂盛,品質最優,四季可採。山葵葉叢生,狀似蓮花葉,略小,顏色碧綠,根莖長約30~50釐米,圓柱形,生有鬚根,味道芬芳,辛衝味足,具有殺菌、利尿、發汗、清血、增加食慾之功效。這裏生產的山葵主要供外銷日本。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終年遊人不絕,尤其在80年代臺灣一些新的風景區尚未開發之前,一直居全省各風景區接待遊人數量的首位。近10年來,阿里山還開闢了來吉風景區、屏遮那天然湖、豐山風景區等新景區,力求形成大阿里山觀光旅遊區。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be.net/d2kt/jxhs/zjzr/zg/002-009.jsp

用怎樣小的小船呢照樣子介紹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ā lǐ shān shén mù]

在阿里山主峯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着一棵高凌雲霄的紅檜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幹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52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虹勁蒼鬱,被人們尊爲 “阿里山神木”。

臺灣民間傳說:關於阿里山神木的傳說

臺灣民間傳說:關於阿里山神木的傳說

  從前,因爲阿里山全山上下不長一棵樹、一棵草、一朵花,所以它又叫禿山。那麼,這座禿山是怎樣有了樹木和花草呢?又爲什麼改名叫阿里山呢?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在這座禿山北面的一個溝岔上,住着一個以打獵爲生的小夥子,名叫阿里。有一天,阿里到北山坡上去打獵,突然,看見山下有一隻吊睛猛虎正在追趕兩個採花姑娘。阿里急忙從山坡上跑下來,一下跳到老虎的背上,手起刀落,只聽“咔嚓”一聲,老虎腦袋被砍落在地,順着山坡滾了下去。兩個採花姑娘得救了。

  他剛要回北山坡上打獵,又見從天上落下來一個手持龍頭柺杖的白鬍老頭,老頭一邊笑,一邊拽着兩個姑娘的胳膊往南山坡上拉。阿里是個見義勇爲的好小夥,他見這兩個姑娘剛脫離虎口,又遭到這壞老頭子的耍戲,心中燃起陣陣怒火。他大喝一聲:“住手!”便一個箭步衝到那個壞老頭的面前,奪下他的龍頭柺杖,狠狠地照着老頭的前額打了一下。那老頭痛得大喊一聲,放開那兩個姑娘,再看他的前額起了一個很大的疙瘩。他一甩袖子,向空中飛去,一轉眼,就不見了。

  沒過多久,晴天響起了雷聲,那雷聲由遠而近,越來越大,只見那兩個採花姑娘嚇得渾身亂顫,她們焦急地說:“這下可糟了,這下糟了!”

  阿里奇怪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兩個姑娘說:“我倆本是天宮裏的仙女,聽說臺灣島景色怡人,就偷偷來到這裏。不想,遇見了惡虎,多虧你救了我倆的性命。誰知,由於貪戀這裏的美景,誤了回去的時辰。玉帝派老壽星下來捉拿我倆迴天宮治罪。我們懼怕玉帝的刑法,不願意迴天宮。正在老壽星拉我們的時候,你卻跑過來把他打跑了。 ( ) 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玉帝,玉帝震怒,下令讓雷神用雷火將這一帶的生靈全部燒死。”

  阿里聽她倆這麼一說,大吃了一驚,沒想到自己做好事反而給這一帶的生靈帶來了大災難,於是焦急地說:“難道就沒有什麼辦法,搭救這一帶生靈嗎?”

  兩個仙女說:“有倒是有,不過要有一個肯於犧牲自己性命的人,跑到南面那座禿山頂上,把雷火引開,使雷火不能蔓延,才能保住這一帶的生靈。阿哥你趕緊躲到安全的地方去,我倆這就到禿山頂上去引雷火。”

  阿里搖着頭說:“不,老壽星是我打的,禍是我惹的,怎麼能讓你們去呢?還是讓我去引雷火吧!”說罷,他就拿起那根龍頭柺杖,急忙向南邊的那座禿山上跑去。不大一會兒,他就登上了禿山的山頂。他仰起頭來,朝着天空高聲喊道:“雷神!老壽星是我阿里打的,那兩個仙女是我阿里放的,禍是我阿里惹的,這一切都是我一手造成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你那雷火,朝我阿里身上擊吧!”

  這時,雷神正好來到禿山上空。他舉起雷鑽和閃錘,只聽“轟隆”一聲響,一個響沉雷,一下子把阿里的身體擊個粉碎,雷火在禿山頂上燃燒起來。雷神見火着起來了,轉身到天宮交差去了。因爲這座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和花草,雷火還沒燃燒到半山腰,就自己熄滅了。

  阿里雖然被雷火擊死了,但他死後不久,這座禿山的漫山遍野卻長出了一片片的樹木。人們都說,這些樹木,是阿里被雷火擊碎了的皮肉和頭髮變成的。那棵神木呢?據說就是老壽星的那根龍頭柺杖所變成的。那兩個仙女,見到這種情景,深受感動,她們合計了一下說:“阿里哥是爲我倆和大夥兒而死的,他死後,皮肉頭髮都變成了樹木,爲人們造福。我們倆就變成花草,好給阿里哥做伴,也爲人們造福。”

  從此以後,這座一無所有的禿山有了漫山遍野的樹木和花草,樹木鬱鬱蔥蔥,花草飄香。人們爲了紀念這個捨己爲人的好後生,就把這座山改名叫阿里山。

阿里山神木是什麼樹種

阿里山神木是——檜柏

八年級上冊 阿里山紀行 神木爲什麼被稱爲神木

據傳,南宋時期,因境內有三株神鬆,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爲“神木寨”,駐兵守邊。到了元代,蒙古族消滅了南宋,統一了中國。開國之君成吉思汗的陵墓就在內蒙古的伊金霍洛旗,伊旗和神木是近鄰,蒙人愛屋及烏,也就將神木寨升格爲神木縣。

誰見過神鬆?既曰松樹而又何言其神?神鬆神在哪些地方?近千年來,誰也沒有考證過這些無根無底的問題。神木得名成了一個謎,誰也不願揭開也揭不開的謎。

其實,神木就是神木,神鬆並未遠走,它還留在原地,還在神木縣。不過是已經轉入了地下,化爲了一種更堅實的形體。它就是煤,神府東勝煤田大量埋藏的煤。神木縣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500億噸,神府煤田被列爲世界七大煤田之一。這些煤,就是神木走入地下的結果。

神木已得名近千年,神府的煤又不知在地下埋藏了幾多歲月,怕是尚無人類存在以前就有了煤炭了吧。到了二十世紀末,人們才最終識破了它,尋寶者的目光纔在這兒一齊聚焦。陝北有“神木”,名不虛傳。

神木的煤炭資源不僅儲量大,易開採,而且質量優良,具有低硫、低磷、低灰,中高發熱量的特點,是理想的環境保護用煤。近年來,已成了國家的重點煤炭基地。大柳塔到內蒙古的烏蘭木倫河一線,露天煤礦宛如長城蔚爲壯觀。在表土不足十米之下,便是十幾米的煤層,去除了表土,掘煤機便可開到煤層前盡情挖掘。於是,一車又一車煤被運出去了,運到一切急需煤的工業基地去了。爲了運這些煤,國家已先期在神木縣修通了神朔鐵路,包神鐵路。現在,神延鐵路也已開通。神木縣沾了煤的光,已成了陝北的唯一的鐵路交通樞紐。

據探測,神木的煤是一條條長長的地下走廊,以神木爲中心,延續到府谷,延續到伊金霍洛旗,延續到東勝,還延續到橫山一帶。因此,說煤海似乎有點誇大,說煤河煤江呢,那就肯定是名副其實的。

當然,神府煤田的開採,仍然是經歷了一個過程,仍然是遇到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這個百年不遇的機遇。未經大規模勘探前,神木人就知道地下有煤,也祖祖輩輩地刨挖這些煤。但一是沒有找到準確的位置,二是小打小鬧,三是艱苦地挖出來也運不出去,有時只好眼睜睜看着它們自燃。因而,由“神木”幻化出來的煤炭就只能埋在地下等待,就只能是藏在深處無人識。

那末,儲存着這樣多的煤的神木縣究竟是怎樣的一塊地方呢?神木東臨黃河,和山西省隔河相望;北接內蒙古,是毛烏素沙漠的前緣境內丘陵密佈,溝壑縱橫;草灘綿延,沙樑翻滾;無疑,是一塊荒涼的土地,歷史上多次發生過戰爭,狼煙四起,喊聲震地,白骨曝野,卻少有商賈問津,少有通衢大道。

神木是陝西省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個縣,總面積7635平方公里,比太平洋中一個普通的島國的面積還要大,更超過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商埠與。但神木卻人煙稀少,最多時也不過是現在的二十幾萬人。自然地,是一塊貧瘠的土地,歷史上就只有饑民逃荒,不見富戶榮歸故里,人們對它是毫無留戀之意,毫無想往之心。

神木作爲一塊邊陲之地,當然常有將軍領兵駐守,這些將領對它的評價也多爲貶詞。北宋著名的宰相范仲淹在知延州任時,就多次到過神木,並且寫下了一首詞《漁家傲》。詞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極其蒼涼悲壯,描摹神木當時的情景是,連大雁都無留意,耳中只能聽到肅煞的“邊聲”,目中只是長煙落日,亦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爲防敵寇,小小的一座在千山萬壑中的孤城也時常緊閉了大門。有沒有娛樂呢?有羌管,即少數民族吹奏的木管,在一片白茫茫的寒霜之時,將軍飲着濁灑的邊塞之地上吹的,這隻能增加將士們的思鄉之情。但是故鄉在何處呢?在萬里之外。何況屯兵守邊就是爲了防止敵人入侵,可如今敵人並未被打敗,所謂“燕然未勒”,還未到燕然山上勒石祝捷的時候。這晨光是怎樣的一種現狀呢?放眼望去,就只能看見“空老玉門關”的將軍的白髮與士卒們思念親人的眼淚了。歷代的神木文人很欣賞這首詞,《神木縣誌》中也將詞的標題改爲《麟州秋詞》,可詞裏寫到的這塊邊陲之地,倒確實令人望而生畏,是並不美好的。

如此荒涼貧瘠的神木,在北宋初年,卻誕育了一個“麟兒”,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抗遼名將楊繼業。楊繼業,許多人都認爲他是山西人,就連楊家將演義中,也說他是在山西投的宋太宗。可據考證,他確切地是麟州新秦人,也就是神木縣人。後人已不知道這楊繼業的成長史,很難詳盡地瞭解他和他的夫人佘賽花,是怎樣在這塊蠻荒的土地上嶄露頭角,後來又成了參天大樹的。可他爲抗遼而死,這在崇尚英雄的中國老百姓的眼中,自然就成了正義的化身,勝利的象徵。

楊繼業是宋太宗時的將領,範中淹守延州也在北宋中期,只比他遲了幾十年。楊家將演義中把楊繼業的子孫寫成代代英雄,人人都是國之柱石,棟樑之材。但事實恐怕未必如此,范仲淹守邊,爲什麼不見楊門後人或楊門族人?北宋與強大遼國尚可對峙,面對小小的西夏,又緣何“燕然未勒”呢?可見是朝中乏人,尤其是缺乏良將。這樣所謂楊繼業的殺敵立功,所謂佘太君的百歲掛帥,怕也就是僅其一身,僅其一世而已。

可我們還是不能漠視了養育了楊繼業的神木。中華大地雖然處處皆熱土,中華兒女雖然輩輩爲捍衛白己的領上而英勇抗爭,可有名有姓,頭角崢嶸,且又經過了說書人多年演義的英雄人物,實在也可爲這塊土地添加光彩。

內陸省份陝西,水資源嚴重不足,就是屬於長江流域的陝南,也鮮見大片大片的水域。而千山萬壑、支離破碎的陝北黃土高原,更是十年九旱.水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水成了扼住農民咽喉的一隻無情巨手。

但在陝西省的最北頭,在毛烏素沙漠的深處,在神木縣境內,卻有一大批星星點點的小湖泊,當地人稱爲海子,這些海子,山於所處地理位置,只儲水不能灌溉農田,很是令人可惜。其中的紅鹼淖海子,水面達10萬畝,儲水6億立方術.水深在15米以上.是陝西省最大的淡水湖,但是多年以來、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待字閨中,就那麼默默無聞地閒擱置着。

榆林地區文化旅遊部門的有識之士們最先發現了它的價值。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們就有計劃地陪同來榆林市的觀光者,途經紅鹼淖海子,到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成左思汗陵參觀。久而久之,紅鹼淖成了和鎮北臺、紅石峽並列的榆林市的工人景點之一。慕名而來的遊客也逐年增多,塞上明珠紅鹼淖終於睡醒了,終於贏得人們的認識,迎來了問津者。盛夏到紅鹼淖.一湖清水,碧波盪漾,小船兒輕輕搖盪.直把遊人送到湖心深處。這時候,好風徐來.山風乍起,使人有飄飄欲仙之感。一杯香茗,更能讓遊人寵辱皆忘,頓感心曠神怡。說實在的,遊紅鹼淖的興趣並不低於遊西湖。在西湖,江南水鄉,湖光山色,自然樂趣無窮。可放眼一望,近側就是杭州市的街衢,仍能感覺得到是在繁華鬧市區,並未遠離人間煩惱。且遊客太多,宛如開水鍋中煮了餃子,往往使人愉悅中略感掃興。可在紅鹼淖,就沒有了這些陪襯物。放眼望去,周圍是草灘,是沙丘,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如果適逢遊客不多,僅僅是一葉孤舟,那就不啻是到天河中游玩了一回一樣,使人永生永世銘刻於心。

遊湖歸來,簡易的當地羣衆居住的房窯裏,好客的主人早已精心地給你準備了紅鹼淖的精靈,鮮魚宴,供你品嚐。紅鹼淖歷來盛產鯽魚,味道十分爽口。近年來,黃河鯉魚也定居於此,鯉鯽聯袂,二美相伴,更使遊人一時品嚐不出孰高軌下,只有連連咋舌,嘖嘖稱歎。這可是在不毛之地塞外啊,這可是隻產五穀雜糧的苦寒之地啊,一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一旦被當地羣衆識破了奧祕,西湖也可移位塞外,北國也可成爲“魚米之鄉”。

神府煤田建設開採以來,以大柳塔爲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不少的經紀人。大柳塔高紅鹼淖不遠,紅鹼淖完全可以作爲風景名勝地,修建渡假村,帶動神木縣的旅遊事業迅猛發展。

神木的風景名勝,並不只紅鹼淖一處,還有縣城西的二郎山。二郎山下,窟野河無晝無夜地流過。稍遠處,還有一條禿尾河。窟野河與禿尾河,是神木縣最大的兩條河流,流程都比較長,走向平行,都是由西北流向東南,都是最終注人黃河。可兩河的流量,顯然窟野河又大得多。窟野河,發源於與神木緊鄰的內蒙古的伊金霍洛旗。平常時,靜悄悄地,很少聽見水流聲音,很少看見浪花翻滾。但到了陝北的雨季,就是每年的七八、九月份,尤其是上游下了大雨或暴雨後,它就憤怒了,狂放不羈了。山洪暴漲,泥沙俱下,洶涌的浪頭,惡狠狠地直直豎起來,又惡狠狠地一頭跌倒,摔得粉碎。前浪才消,後浪又起,又是直直豎起猛乍摔下。站到岸邊看浪,常使人頭暈目眩。而峯尖浪口,就不僅飄浮着一大堆枯枝敗葉,黑乎乎一層,還裹帶着地下的煤炭,將煤炭直衝人黃河中。毫無疑問,在陝北的諸多河流中,窟野河實在是很“野”的一條,一點也不馴順。名曰“窟野”,名副其實。

二郎山就在窟野河岸邊。唐時,詩人曹歧就有一首詩詠麟州(神木原名):“山城突兀枕寒流,界限華夷是此州。隔岸人家多上室,依稀僧巖半雲樓。茄聲便咽蒼崖晚,月影婆婆碧樹秋。行見穹廬歸德化,將軍何用試吳鉤。”可見那時的二郎山,大概就已有了神廟。

後來,虔誠的、敬神畏鬼的神木人逐年增修,二郎山已成了一座神山,是九天諸神的聚集地。以二郎神爲首的天宮諸神諸仙,都怡然自得地佔有了一座小廟,端坐在專爲他們設計的神位上。沒有神位的,也可用壁畫代之。總之是,樂陶陶,喜眯眯,終日接受善男信女的跪拜,終日冷眼他們根本不知曉的人間的煩惱。當然,也須終日接受香菸燻蒸,直到泥塑木雕也爲之變色。

二郎山的神靈應不靈應?自然是沒有佳縣白雲山的神的名氣大。而且又因所處地理位置,以前也沒有什麼大的廟會,所以諸神諸仙的閒暇時間較多,多半倒是些不用爲神木而外衆多的老百姓操心的散仙。散仙無權,當然也就沒有呵護一方土地的義務。

然這二郎山的神廟,又有它的十分奇特處。奇就奇在建築設計的精巧,奇就奇在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原來,二郎山頂端,有一條綿延的山脊,山脊長約十數華里,是由較低處到較高處延宕上去的。神廟的設計,也就因地造型,從山脊低處修起,逐層向高處建,宛然成了一條山頂走廊。遊二郎山,遊客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逢廟必進,逢廟必參觀。因爲你縱使不願再拜識那些飄飄渺渺中的諸神話仙,不願再看到在全國各處廟字裏都可看到的那些神的千篇一律的尊顏,但你總須愛惜自己的體力。走了一小段狹窄也略帶險要的山路後,碰見座小廟,進得廟來看看是何神主,藉此也就略微小憩了。大概正是因了這奇特的建築,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二郎山才被列爲省級重點保護文物,近年來香火才一年更比一年繁盛。

隨着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的連年建築,隨着神木鎮一步又一步的城市化,隨着煤炭基地的經濟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二郎山也必然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城鎮人口多了,閒暇之日總要找個去處,總要找塊可供遊玩的地方。上一回二郎山,自然無疑就是一次登山活動。而一邊是登山遊玩,一邊也就領略了一些道教的知識,一舉兩得,誰又何樂而不爲呢?

因爲地近蒙區,歷史上長期胡漢雜居,神木縣的一些鄉鎮或村莊,就以蒙古語或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命名,使人無論如何都不能用漢語破譯它的真正的含義,甚至覺得簡直就有點古怪彆扭。可歷來都這麼稱呼,任何人也就見怪不怪,習慣成自然了。爾林兔,這是神木縣一個較大的鎮子,漢語就沒法弄清它說的是什麼。金雞沙、申雞、大保當、瓦羅,都可用漢字書寫,也都有漢語的本意,可連寫在一起,又不知所言爲何。這隻能證明現在的神木人,幾乎是一律爲漢人的神木人,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後的子女,血管裏不僅流淌着漢族的血液,也流淌着蒙古族或一些已經消亡了的少數民族的血液。現在的神木人,普遍操漢語,一種特有的陝北地方方言,聽起來倒也很流暢,並沒有少數民族的音調。但在生活習慣上,神木人嗜酒,神木人愛大塊吃肉,就有點遊牧民族的特色了。在神木朋友家裏作客,飯菜怎麼樣且不必議論,酒是必備的,而且一定是度數較高的白酒,一定勸你開懷暢飲,甚至到酩酊時方休。在神木,飯吃好了沒有就意味着酒喝好了沒有。與其說在那個朋友家吃了一頓好飯,還不如說在這個朋友家美美地喝了一次酒。

神木羣衆歷來好客,有朋自遠方來,必然要請到家中小坐,籌備一餐飯予以招待。宴席上,主人還會殷勤地爲客人唱神府民歌,而且是一首接一首,不停地唱。尤其在勸酒的時候,客人爲保持慎重,不願多喝了,主人就會唱民歌加以勸酒,直到你把已經斟滿杯子的酒一仰脖子灌下去方休。有時,年輕的夫婦還會當着客人的面扭一回二人臺,藉以侑酒。

神木的民間文化藝術,和府谷合起來自成一個體系。二人臺、神府民歌,就自立門戶,是一種特殊的民間藝術品種。有人曾試着將神府民歌和衆多的陝北民歌加以區別,獨出心裁地將神府民歌命名爲“神府曲子”,以示它的與衆不同處。是論雖一時不能稱作定論,但神府民歌的特有的韻味,卻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神木的民間剪紙也頗具特色。在神木縣農村,過年時節,隨處可見粘貼在窗戶紙上的紅紅綠綠的窗花。窗花剪紙多爲單色,紅就紅,綠就綠,一剪子下去就是一張花鳥人物造型。騎馬的人是綠人,馬也是綠馬;喂毛驢的人是紅人,毛驢也是紅毛驢。這單從顏色上來說,就和現實生活相差老遠,誰見過綠人紅毛驢?但那是藝術,農婦們心目中的藝術,它已經高於生活,你就再不能任意指點,妄加評論了。神木剪紙所以紙的顏色歷來都是紅色與綠色,這是因爲這種剪紙作品一般要貼在白生生的窗戶紙上,白底而紅畫綠畫,就更爲醒目,更能招惹門前走過的村人的注視,也更能使遠方來的客人一目瞭然地加以欣賞。

因爲境內多草灘,宜於放牧,神木縣養羊較多。就地取材,神木出產地毯。神本製造地毯的年份已經很久了,過去,到延安一帶擀氈彈毛的匠人“毛毛匠”,就多半是神府人。可見就是當地的農民,也有加工羊毛製作成品的技能。神木的地毯,花色好,質量好,造價較高,在全國評比中還得過第一。這樣的奢侈品,過去,當神木還是貧困縣的時候,就是隻用來外銷,或者出口,換回一定數額的人民幣,以增加地方財政收人,以彌補農民家用的不足。現在,煤炭大量開採,絕大多數神木人已經不再爲衣食操心,開始過上了小康生活。神木的地毯,內銷也便一時火爆起來。在神木鎮,在大柳塔,在爾林兔,日子過得好的人家,差不多都鋪地毯,而且多半是當地產的地毯。這既是富裕生活的一種標誌,也充分反映了當地居民的故土之情。“肥水不澆外人田”,製作地毯已經再不是爲生存計了,地毯的圖案花色設計製造,必然也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神木縣由神鬆得名,關於神鬆,尋根問底者少,道聽途說者多。而清道光年間的神木訓導劉世瑞,卻是一個好事之徒。他寫了一首《登楊家城得神鬆舊處》的詩。詩曰:“欲尋神木識根由,直上讒巖到此遊。好溯金時初建寨,還徵宗相舊題樓。勳傳柱國楊家將,說誤搓仙博望候。更莫浪傳鬆見處,山城改徙自雲州。”詩裏既點出了神木的歷史,又緬懷了楊繼業,提到了北宋朝的另一個明宰相文彥博。但劉公不從地下找神鬆,偏從高阜處的讒巖間找神鬆,這就大謬不然了。難怪神木的煤已在暗無天日的地下不知靜待了何許年。假使神木的資源不能得到開發,假使鐵路、公路永遠和神木無緣,單從土疙瘩林裏刨飯吃,單從風沙草灘上找衣穿,神木當然就會永遠是貧困縣

Tags:神木 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