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紫砂礦的形成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52W

紫砂礦的形成

紫砂礦主要是由於地殼上長期的物理、化學變化以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具體來說,是由於鎂、鐵、鋁、鉀等元素在地殼中的遷移和重新結晶作用,以及高溫、高壓等環境條件下的礦物晶體生長過程中,形成了含有紫羅蘭色礦物的礦化固體,即紫砂礦。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適當的水含量和礦物組成,才能使紫砂礦巧妙地分佈和成簇地形成。由於其成因複雜、產狀奇特,被譽爲“陶瓷界的珍寶”。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紫砂礦是什麼?

紫砂礦爲製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

紫砂是一種成分特殊的黏土礦,儘管其結構和性能優異,但是在我國並非稀有。根據地質資料,在我國的遼寧、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江蘇、寧夏、內蒙等地均有豐富蘊藏。

紫砂泥燒製的成品如紫砂壺、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藝品。得益於飲茶風氣,紫砂壺最爲常見,其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紫砂礦的形成

紫砂陶土的成因,屬內陸湖泊及濱海湖沼相沉積礦牀,透過外力沉積成礦,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綠泥都產於甲泥礦中。甲泥是一種脊性粘土,紫紅色,色似鐵甲,故名“甲泥”。甲泥礦中甲泥儲量最多,紫泥、綠泥儲量較少,紫泥僅佔總儲量的3-4%。

紫泥是甲泥中的一個夾層,綠泥是紫泥夾層中的夾層,故有“泥中泥,巖中巖”之稱。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產日用陶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因爲這種深藏於岩層下數百米深處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須從甲泥中分選出來,沒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無從取得。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紫砂泥

紫砂礦的概況

紫砂礦土產於廣東大蒲和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成礦年代爲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位於江南古陸邊緣,海、陸、湖交替的三亞類地帶。藉助風力或水利的搬遷,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他礦物形成沉積型粘土頁岩。大自然的神力爲壺藝家配製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

除江蘇宜興市,紫砂礦產遍佈全國各地,據1978年5月至1979年2月,廣東省地質局七三三地質大隊和梅州市縣陶瓷原料廠地質人員,對梅州市瓷土資源進行勘探普查,證實瓷土礦遍佈全縣各鄉鎮村莊,且原礦種類多,礦大質優,有害雜質含量極低,是廣東省重要陶瓷原料基地之一。同時,還有製陶(紫砂陶)的大量原料。梅州市瓷土礦屬酸性巖和經風化的火山岩等六種類型,五個礦帶。瓷土礦蘊藏量記有3.5億萬噸,其礦類有:高嶺土、長石、石英、黏土。瓷土中伴有稀土族元素、耐火材料和製作紫砂陶的原料。

紫砂礦石是怎樣形成的?我怎樣纔可辨別真僞?

1、分類

紫砂壺的泥原料,爲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紫砂壺燒製的原料爲泥土,紫砂壺泥分爲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製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 岩石層下且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釐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製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製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 因其產自江蘇宜興和廣東大埔,故稱宜興紫砂。

2、化學成分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爲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爲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巖、石英、雲母屑和鐵。

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砂,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於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3、製作過程

如下: 從礦層中開採出的紫砂,俗稱生泥。似塊狀岩石,經露天攤曬風化,使其鬆散,然後經初碎、粉碎,按產品要求的顆粒數目,送風篩選。篩選後的泥灰,由攪拌機攪拌成一塊塊涇泥,經堆放陳腐處理,再把腐泥進行真空練泥,這樣便成爲供製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練和製備過程中,所用水的水質十分講究。水質的優劣會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坯的乾燥、燒成收縮率小。 爲豐富紫砂隱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要求,工藝師們大膽地進行技術創新,把幾種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適度的金屬氧化物着色劑,控制好窯內的溫度和氣氛,產品燒成後,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奼,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澤,猶如染在毛紡織品上的顏色,沉着而沒有火氣;仔細觀察,各種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銀粉閃閃,是光映射,宛若珠璣。有時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鋼砂,更爲奪目。近年來,還試製成功了帶有自然光澤的紅色和青銅色蓋麪漿,別開泥色裝飾的新面目。紫砂陶,簡稱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

4、浴火變色

紫砂壺並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溫燒成後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紫砂壺不上釉,但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 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會上稱其“世間茶具稱爲首”,並非誇張。

5、富貴土傳說

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6、紫砂泥發現的傳說

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宜興紫砂泥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宜興丁山(丁蜀鎮)位於太湖之濱,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鎮裏的村民早出晚歸,耕田做農活,閒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就這樣,他們過着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出現在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叫喚:“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們都很好奇地看着這個奇怪的僧人。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來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就好像周圍沒有人一樣。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間,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事實上,宜興紫砂泥是段泥又稱本山綠泥(燒成後呈淡)、紅泥、黑泥、墨綠泥和紫泥,還有夾在石層中間的泥土稱石黃又稱硃砂泥(燒成後呈紅色)的總稱。紫砂陶土的顏色確實是五彩的,故又稱爲“五色土”。 紫砂泥就分佈在宜興的丁蜀地區。黃龍山和青龍山泥礦中的紫砂泥爲上品。 紫砂陶土的成因,屬內陸湖泊及濱海湖沼相沉積礦牀,透過外力沉積成礦,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是甲泥中的一個夾層,綠泥是紫泥夾層中的夾層,故有“泥中泥”之稱。硃砂泥是夾在石層中間的一種泥,故又稱石黃泥、巖中泥。 宜興紫砂泥的礦物組成,屬於含富鐵的粘土-石英-雲母類型,其具備了宜興紫砂泥嚴格的工藝要求。一般開採出來的泥料需要經過洗泥、風化、粉碎,加水潤適陳腐,然後踏煉備用。現在有了現代化的真空煉泥機又大大提高了煉泥的生產效率。硃砂泥的細膩柔滑猶如少女的肌膚,調砂泥表面沙子粒子若隱若現觀似梨皮。這種獨特的泥質是任何一種陶土都無法比擬和代替的,給紫砂壺注入了靈性!

7、紫砂泥的材質特點

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可塑性好。以紫泥爲例,它的液限爲33.4%,塑限15.9%,指數爲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製成,再粘到壺體上後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爲陶藝家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 乾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範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麪茶壺。

3.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爲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爲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羣。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 0.5mm,減少了混有黃麴黴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後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 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他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他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正因爲紫砂陶有如此優良的性能,加上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符合科學的生產技藝,多彩多姿的器物造型,以及它的實用功能,所以能夠成爲世界名陶。

什麼是紫砂原礦

入手紫砂壺的時候發現商家在賣壺的時候都標着紫砂原礦泥料,純手工製作,那什麼是紫砂原礦呢?究竟有什麼意思呢?

  紫砂原礦也就是紫砂泥的前身,紫砂泥料本來以礦石的形態存在,經過人爲的開採之後透過一系列的處理,然後才成爲了制壺所需的紫砂泥。

  這也正是紫砂壺與其它普通器具的區別。本非石,而非泥。紫砂礦石是由黏土、石英砂、赤鐵礦、雲母石構成,不同的礦層成礦不同,宜興紫砂壺獨特的特點就是因爲石英砂以及雲母石等。

  紫砂原礦的礦石還不能直接拿來粉碎做壺,需要經過複雜的工序。開採出來之後需要選料,然後送到露天的的堆場經過風吹雨打也就是風化,時間長了礦石就自然的裂開變軟,變成小石子之後,透過加工變成粉末,然後過篩去掉雜質之後,人工的清理去掉雜質,從礦石到泥料漫長而又繁瑣。

  將粉末透過攪拌捶打之後變成泥條,你以爲這樣就可以用了?並不是,還需要經過陳腐,也就是將泥條密封,選一個陰涼的屋子進行存放,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也就可以使用了。

  什麼是紫砂原礦你知道了嗎?紫砂壺貴是有貴的道理的,獨一無二的原材料,漫長的時間成就一把精品紫砂壺,自然價值相對較高。

您好!我是遼寧省朝陽市的 ,我朋友說他的山上發現有紫砂礦, 我們這的地區會有麼?

遼寧省朝陽市的山上發現有紫砂礦?存在這種可能。

紫砂礦是在久遠的高溫多餘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形成後氣候可能出現了變遷、還可以隨着地殼運動漂移。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什麼是紫砂土壤,在哪裏分佈,有什麼作用

紫砂土壤歸屬初育土綱。因受母巖巖性頻繁侵蝕的影響,土壤剖面發育極爲微弱:土體淺薄,一般不足50cm,且顯示粗骨性;剖面分化不明顯,屬A-C型;土色酷似母巖的新風化體;在多數情況下,母巖的碳酸鹽仍保留於土體中,故其土體尚停留在初育階段。土壤形成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微弱的淋溶過程。紫色土的母巖,巖性軟弱,易風化,而且其風化物易遭刷,尤其是所含礦質膠粒,極易分散於水,形成穩定的懸液,而隨徑流遷徙。紫色土的化學風化,往往起始於所含碳酸鹽的碳酸化作用,它使母巖中的膠結力削弱,而使沉積岩懈散。但這種風化是很不徹底的,含有大量的石英及長石、雲母等原生礦物碎屑,基本上保持母巖中原有狀態;其黏粒礦物類型,亦顯示了對母巖的顯著的繼承性,主要爲伊利石,伴有少量的高嶺石。土壤剖面中物質的遷移,僅表現出碳酸鹽的開始下遷或淋鐵,一般未涉及黏粒的淋移。二是紫色母巖極易崩解。紫色砂頁岩等的巖性脆弱,極易崩解。但是,紫色土的土壤骨骼顆粒和土壤基質之間結持力弱,結構不穩定,加之土被較差,又處於雨量較大的帶氣候條件下,紫色土的片蝕和溝蝕現象十分嚴重。台州市許多紫色土丘陵的頂部土壤被侵蝕光,而保留下來的是紫砂岩禿。由於裸露的母巖風化快,被侵蝕也快,所以紫色土始終處於母巖風化-侵蝕-再風化土壤發育的幼年階段。三是脫碳酸鹽的淋溶過程。石灰性紫色土的發育過程中,在耕作施肥和生物活動的影響下發展了強烈的碳酸化作用,使母巖及土體中碳酸鈣、鎂轉化爲溶解性重碳酸鈣、鎂而隨雨水向下層或淋出土體,這種碳酸化作用隨成土時間增加而加強,例如紫砂土土屬的發育正處於脫碳酸鹽的淋溶過程,而紅紫砂土土屬則已基本上完成這一淋溶過程。石灰性紫色土的發育過程大致如下:石灰性紫色母巖(母質)經過碳酸化爲主的風化作用演變爲紫砂土屬土壤,再繼續脫碳酸鹽及脫鈣淋溶後可進一步演變爲紅紫砂土屬土壤。

中國紫色土壤,主要分佈於四川盆地,其他如雲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蘇等地均有分佈。紫色土主要分爲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3個亞類。

紫色土對作物的土宜性好,宜種作物多,含豐富的鉀,稍施肥,就能獲得較好的收成。其有效微量元素鐵、錳含量較豐富,硼、鉬較缺乏,銅、鋅居中等水平。但是,紫色土中的紫砂岩碎屑,將不斷風化,釋出鹽基性養分和磷酸,補給於土壤供作物吸收利用。紫色土酸鹼度適中,排水良好,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質積累比黃筋泥快。該類土壤土色深,吸熱快,土溫晝夜變化大,有利於作物發芽和苗期生長,尤其適宜於薯類和豆類作物生長。紫色土最大的缺點是:土壤結特性差,抗沖刷性能弱,且易受乾旱威脅;加之墾伐頻繁,植被稀疏,土壤沖刷的現象更易發生。

紫砂壺的來歷?

紫砂茶壺的起源並未有一致說法。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紫砂茶壺的專論,反映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期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說法。

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自17世紀晚期,壺的外貌有了新的轉變,注重壺表的裝飾及創新。

18世紀上旬,此風尚逐漸盛行;工匠不純粹着重器型,更試用不同技法制作紫砂壺,如用不同泥漿在壺身作畫、堆花、貼花、印花或雕玲瓏(鏤空)等裝飾方法。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價格可達20萬港元。

擴展資料:

紫砂礦土產於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成礦年代爲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位於江南古陸邊緣,海、陸、湖的三亞類地帶。藉助風力或者水力的搬遷,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他礦物形成的沉積型粘土頁岩。

江蘇宜興的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雲母和赤鐵礦組成,其製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成爲舉世聞名陶。

這種天然泥礦在陶瓷產區十分罕見,中國廣西、山西、河南、河北、陝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區雖有類似陶土,燒成呈紫紅色的無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處,但其玻璃相重,工藝上也有諸多,無法與宜興紫砂泥相媲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茶壺

紫砂礦的成份

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雲母和赤鐵礦組成追問謝謝,怎樣化驗對比?

紫砂礦究竟是怎樣變成紫砂泥料的

紫砂泥練泥步驟有哪些?今天陳壺來告訴您答案!

篩選:礦料中的含鐵雜質應儘量採用選礦法去除,選礦不能除去的可採用磁鐵進行分離。磁鐵的磁化能力對不同的含鐵礦物有着不同的磁化效應。通常磁選只能除去強磁性礦物,如金屬鐵、磁鐵礦等,而有些弱磁性含鐵礦物如菱鐵礦、黃鐵礦、黑雲母等較難去除。

磁鐵分離有幹吸和溼吸兩種。幹吸用於分離粉料中的鐵質。由於礦物與磁極間存在間隙,只有在薄層料流的情況下對強磁性鐵礦物有效,因此磁選效率不高。溼吸用於分離漿料中的鐵質。由於採用過濾式方法,泥漿透過磁鐵時呈薄層細流狀,除鐵效果較好。泥漿比重最好能控制在1.7以下,比重、流量越小,除鐵效果越好。量少的漿料還可以用磁鐵在漿料中不斷攪拌的方法除鐵。現在有一些紫砂原料在除鐵時,不嚴格按照物理方法剔除鐵質,而是採用強酸溶劑等去除原料中的鐵質,這樣不僅有損泥質,而且殘留的酸性溶液對人體也有傷害。

風化:開採出來的紫砂原料進廠後,要先在露天存放一段時間(3個月以上),任其風吹雨打、日曬冰凍,目的是透過風化,使原料組織碎裂、溶解與氧化。當然,風化期越長越好。經風化後的黏土有以下特點:黏土質地變細,可塑性提高,原料中水分均勻,部分鹼金屬與鹼土金屬鹽類溶解,耐火度提高。風化後的原料在配料前還要用人工剔除其有害雜質,根據不同製品的質量要求,憑經驗用肉眼觀察原料的外觀色澤來選料。

配料:生產紫砂陶所用原料常見的有紫泥、紅泥、綠泥,而製作時通常採用單一泥料配方,對不同產品使用不同的泥料。紫砂泥燒成後基本色爲紫、紅、黃三種。爲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製作設計的需要,紫砂工藝師有時會在幾種泥料中加入適當的着色劑(如MnO2等),調整與控制燒成溫度和氣氛,使產品燒成後呈現出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奼,或紅而不嫣,或綠而不嫩,或黃而不嬌,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如果泥料中摻入不同顆粒大小的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此外,拼泥是很有講究的,不同泥料相拼,加入適量氧化物,會產生各種色澤變化,形成許多新的泥種,如團泥、硃砂泥、菜茄泥、豆碧泥、墨綠泥、天青泥、綠泥、枇杷、葵黃泥、赤鱔泥、黃金桂花泥、大紅袍泥、嫣紅泥、朱泥、黑鐵砂等。

粉碎:泥料粉碎通常分爲粗碎和細碎:粗碎一般在攤曬拼料時以人工擊碎,也可以採用顎式破碎機進行;細碎則通常採用輪碾機或籠式粉碎機。而輪碾是利用碾輪和碾盤的相對運動將碾盤上的物料進行反覆碾壓,同時還起到混合泥料的作用。

坯料細度要求根據品種而定,一般爲40~80目篩。坯料顆粒細,則可塑性提高,乾燥強度大,燒成溫度可降低,製品的機械強度可提高,但乾燥收縮和燒成收縮大,在乾燥和燒成過程中易變形和開裂。

泥料產量較少時,採用手工加工方法或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產量大時,採用石輪碾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溼水後透過真空練泥機練泥,成爲供製坯用的熟泥。

陳腐:陳腐又稱”困泥”,是將泥料在陰暗潮溼、溫暖密閉的小室內堆放一個時期(幾天到幾個月),讓泥料在潮溼而不透風的環境中起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這樣可以使泥料的性能得到改善,如水分潤溼均勻、組織更爲緻密、可塑性增強、幹坯強度及製品的機械強度增加等,從而減少在成型過程和生坯陰乾時的開裂。

練泥:經陳腐的泥料,需經真空練泥脫氣、排除泥料中的空氣後才能符合成形要求。泥料經真空處理後,坯體更趨緻密,空氣含量極低,提高了可塑性、結合性和幹坯強度,減少了燒後開裂。真空練泥時,加入泥料的水分要適當,加泥速度要均勻–過快會使真空室堵塞,過慢會使泥段脫節而斷裂。真空度也要掌握適當,一般爲700~740毫米汞柱。

這樣,經過開採、篩選、風化、配料、粉碎、陳腐、練泥等繁瑣的工序,製作紫砂茶具的紫砂陶的砂料就”練”成了。

紫砂壺的樣子和泥料都有哪些,越詳細越好,謝謝!

紫砂泥又叫紫砂礦,雅稱“富貴土”,俗稱“天青泥”、“紅棕泥”、“底槽青泥”、“大紅泥”,爲製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深藏於黃龍山岩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廣東大埔和宜興丁蜀地區都有紫砂礦。在宜興,只能在丁蜀地區範圍內的陶土礦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燒製的成品如紫砂壺、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藝品。得益於飲茶風氣,紫砂壺最爲常見,其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隨着歷代紫砂陶瓷藝術大師聰穎的知慧和靈巧的雙手,爲後人創造了蔚爲壯觀的壺藝天地。那它的成分和分類到底有哪些呢?爲什麼能奪天地之造化,孕育出怎麼優秀的作品,讓人們以青睞呢?那就一起來探下究竟吧。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雲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燒成,生成殘留石英,雲母殘片,莫來石晶相,赤鐵礦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燒結形成了陶瓷原料難得的單礦燒結雙重氣孔物相結構。使得紫砂泥魔術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國茶道茶具系列適應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茶壺以砂爲上蓋既不難看,又無熟湯氣,故用泡茶不失原 味色香味皆蘊。」好一句「色香味皆蘊」!使品茗者在味覺、嗅覺、視覺上達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爲「五色土」、「巖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紅」、 「硃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黃爲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紅 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佈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 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變萬化,紫砂泥旳原料處理也耐人尋味。在製作處理上大致要經過:天然風化─泥料粉碎─篩選除 染─級配─練制─陳腐等原料加工過程。從製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現代機制泥。從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樣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稱“熟泥”,即可經陳腐後成型製作之用。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這就給收陶瓷收藏和紫砂鑑賞家們提供了歷史作品鑑賞的內涵佐證。一種上好的紫砂陶瓷工藝,特別是製作出來的壺類、在實際使用中壺體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暢、細而不膩,形如:豆沙、紅木質的感覺,取悅于于心,雅緻迷人。

Tags:砂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