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東北地區居民建築特色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58W

東北地區居民建築特色

東北地區居民建築特色爲房屋尖頂,坡度陡,且牆後、家中一般都有火炕,居多平原,地勢平緩帶上的村落多沿東西向成帶狀分佈,整體形成行列式佈局,使得絕大部分的建築都具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爲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東北地區居民建築有其獨特的特色。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特點:

1. 獨特的木結構建築:東北地區多年來以農業爲主要產業,木材豐富。因此,傳統的東北居民建築採用木結構,以適應寒冷的氣候條件。房屋採用榫卯結構,木材相互咬合,使建築更加穩固。

2. 磚木結合的建築風格:東北地區的居民建築通常採用磚木結合的風格。牆壁使用磚塊砌築,而橫樑、柱子和屋頂則採用木材構建。這種結合使建築更加耐用,能夠抵禦嚴寒和風雪的侵蝕。

3. 多層建築:由於東北地區的居民需要在寒冷的冬季中保持溫暖,許多傳統的居民建築採用多層結構。一般來說,底層用於儲藏物品和家畜,中層用於生活和工作,而頂層則用於居住。這種多層結構能夠提供更好的隔熱和保暖效果。

4. 斗拱和彩畫的運用:東北地區的居民建築通常使用斗拱結構,這是一種古老的建築技術,能夠增加建築的穩定性和耐久性。此外,居民建築的門窗和屋頂常常裝飾有彩畫,形式多樣,體現了東北地區獨特的藝術風格。

總的來說,東北地區的居民建築以木結構、磚木結合、多層建築和斗拱等特點爲主,這些特色使其適應了嚴寒的氣候條件,同時展現了東北地區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風貌。

東北地區的民居建築特色和當地自然環境是什麼?

東北地區的民居建築特色和當地自然環境如下。

東北地區普通民居還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馬架子等爲主。

1、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涵蓋了滿族人的傳統民居特點。

滿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間,坐北朝南,大多東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西側是臥室,築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稱爲“萬字炕”。西炕很窄,嚴格來講應稱“火牆”,上方爲供神供祖之處。牆外,高出房檐的煙囪好似從地面長出來一樣。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時居住的原始居所。

蓋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寬狹根據家庭人口而定。坑頂用兩根粗木支起“人”字樑,在上面鋪好笤條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穩固。屋內有的搭鋪,有的搭炕,門窗一般設在陽面。

3、“馬架子”,曾是赫哲、錫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傳統居室。

屋脊舉架低矮,介乎窩棚和正房之間,土坯砌牆草苦頂,門窗開在南山牆。東北現在還有一種稱爲“馬架子”的簡陋住房,以樹木支撐,上鋪樹枝、抹上草泥,室內有低矮的地鋪,就地攏火取暖,外呈馬鞍形,故名爲“馬架子”,也叫“窩棚”。

4、“撮羅子”,是鄂溫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於大山林中的鄂溫克族人以養鹿、狩獵爲生,建房便選取了符合動態的不定式。

條形木板圍成牆,五、六個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頂,外蓋樹皮或動物皮毛防寒,內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柵欄圈養鹿羣。高大倉庫,除滿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獵人們藉助爬梯提取急用。幾個家庭相鄰爲伴,形成一個聚落,互助、互動。

5、“矮屋”,是由朝鮮半島移民我國東北境內的朝鮮族人的民居符號。

每棟房子開三至四扇門,每一扇門同時也是一扇窗,每一塊地同時也是一鋪炕。進屋脫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節省建房原材料,還更益於獲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潔衛生,體現了朝鮮族人的勤勞和別樣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點:

1、民居樣式。

東北地區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其最典型的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東西排列的三間房。東邊的房間稱東屋,西邊的房間稱西屋。東西屋之間除了放置一些生活雜物外主要用作廚房,一般砌兩個大鍋竈,燒柴做飯時的煙火經兩邊屋子裏的火炕,化作縷縷炊煙,熟了飯菜也提供了採暖。

2、民居走向。

東北地區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東或面西的房子叫廂房。在正房的兩端蓋出廂房來,形成三合院。再續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圍成了一個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結構。

東北地區民居的大牆和房頂,是由土坯茅草逐步變爲磚瓦木結構的。無論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帶、還是平原地區,普通民居的窗戶通常比較小日少,窗櫺一般用細木條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戶紙。雖然,後來大多換成玻璃窗,不少人家還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禦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門不大,院門不小。院門的形狀,看似隨心所欲,卻也各有千秋。院門口,家家戶戶還少不了有個“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應急很方便”的茅廁(旱廁)。院子的功能不少,如養家禽、種蔬菜、建糧倉、搭倉庫等。

東北“八大怪”曾對民居有精準描述:“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着旱菸袋,大缸小缸醃酸菜,養活孩子吊起來,冬天包豆講鬼怪,翻穿皮襖毛朝外,草皮房子籬笆寨,狗皮帽子頭上戴”。

“窗戶紙糊在外”說的是將兩張牛皮紙中間夾上網狀麻繩,糊到窗櫺上,再均勻地塗抹上豆油,待紙張晾乾後就不怕風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籬笆寨”說的是將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齊根部,用泥水混合曬乾後鋪在房蓋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樹木劈開做柵欄,形成獨門獨院。

東北地區位於我國溫帶溼潤、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熱量與水分配合協調。爲了排水,房屋屋頂坡度大。爲了防寒,房屋牆體厚、窗小,這與當地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從地形特點來看:東北地區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爲主,三面環山,中間平原,地勢平坦,遼闊的土地使得在建築房屋上也都體現大氣、簡約、豪放等特點。

東北地區民居建築特色是什麼?

東北地區民居建築特色: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的三間房最爲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爲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代名詞。

東北地區民居的結構

有錢有勢的人家蓋房子自然是不會用土坯來蓋的,都會用石頭和磚瓦來蓋,樣式也會多變一些,但無論怎麼變化,其東北民居最基本的樣式是不會改變的,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

有錢有勢的人家蓋的房子自然是磚瓦結構的了,但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是無法蓋磚瓦結構房子的,都是用土與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頂是用茅草蓋的,行話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爲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導致了呼蘭煙囪的出現。

東北三省的傳統民居具有什麼特點

東北三省的傳統民居具有房頂坡度大、牆體厚、窗戶小等特點,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爲東北三省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與降雨、降雪較多有關,坡度大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雨水、雪在屋頂積存;傳統民居牆體厚、窗戶小與氣溫較低有關,較厚的牆體和較小的窗戶有利於室內保溫。

東北平原的民居有什麼特點?快呀,急死偶了!

12忻婷11?本網編輯推薦答案:推薦答案1:古代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人民房屋是長方形半地式的,赫哲族人民直到解放前還居住着地窖子.近代東北農村住宅,則都有取暖的火炕和火牆.一般民居,中間進門爲活動場所的堂屋,兩邊爲臥室,堂屋兩側均有竈,竈高度不大,但鐵鍋通常較大,一則便於一次可蒸較多饅頭,供幾天食用,其二則利用較大鍋膛燃燒木柴來使兩邊住房中的炕暖和起來,鍋膛與睡炕是相連的.火牆則是指用磚或土坯砌製成中間嵌空的牆,與竈膛相通因而可以使牆體溫暖,它在室內兼作隔牆,散熱量大,溫度均一,灰塵較少,保溫時間長.在集體活動的大型房屋中,也有以走廊中的隔牆充當火牆,砌出幾個燒火的爐膛,連通牆與炕.或在進門處屋角砌一個三角形竈,連通牆壁.但火炕火牆消耗燃料多,又只能燒煤或木柴,因而東北農村,每家在入冬以前都準備了充足的柴火,常常在住宅邊堆得象房子一樣高,以便整個冬天取暖.這種房屋從外觀上看比較低矮.另外在門外另闢一過道,外裝厚實門簾,儘量減少室內暖氣外溢敘定外冷空氣進入,特別在東北北部,一些房屋的南面沒有門,門闢在東面矮小的披屋牆上,由此進入正屋和房間.而南面則是很大的玻璃窗,陽光可照滿室內,玻璃窗通常爲雙層.由於東北住宅的這些取暖設施,在室內,東北的冬天要比長江流域舒服而暖和得多.

此外居住在東北東部地區的朝鮮族以耕作業爲主,種植水稻,農村住房也都以稻草蓋頂,上以草繩縱橫交錯將草頂網住,住宅接近方形,無山牆,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故四周牆的高度相等,與漢族農村住宅極易區別.屋內炕、竈與漢族居民也不同.朝鮮族農村住宅外貌簡陋,低矮,且多數爲土牆,但室內甚精緻整潔.每座房屋的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門同時也是窗.房內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用土坯、磚成平坦的石塊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現在生活條件改善,許多人家已建成磚瓦結構的住宅.

首先 東北這嘎達吧 民族不少各個民族都有 所以 特點比較突出

但這特點那還跟 民族 文化有關 涉及到民俗文化那就跟老百姓的生活相關 跟生活相關的那又離不開衣食住行 這衣食住行那 就因民族的不同各有特色 各有特色的就十分突出 這這以突出那就要細說民族 文化了 ,這民族文化那就涉及到民族文化那就跟老百姓的生活相關了,跟生活相關那有離不開衣食住行 這衣食住行 就因民族的不同各有特色 各有特色就十分突出··········推薦答案3:吉林暖居,一般是厚厚的“乾打壘”的土牆,裏外抹嚴實;屋頂是厚厚的“秫秸”,鹼土抹光.室內“吊棚”.火炕、火牆常見.特別適用.

推薦答案4:尖頂 牆厚 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有土坯房推薦答案5: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的三間房最爲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爲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帶名詞.古代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人民房屋是長方形半地式的,赫哲族人民直到解放前還居住着地窖子.近代東北農村住宅,則都有取暖的火炕和火牆.一般民居,中間進門爲活動場所的堂屋,兩邊爲臥室,堂屋兩側均有竈,竈高度不大,但鐵鍋通常較大,一則便於一次可蒸較多饅頭,供幾天食用,其二則利用較大鍋膛燃燒木柴來使兩邊住房中的炕暖和起來,鍋膛與睡炕是相連的.火牆則是指用磚或土坯砌製成中間嵌空的牆,與竈膛相通因而可以使牆體溫暖,它在室內兼作隔牆,散熱量大,溫度均一,灰塵較少,保溫時間長.在集體活動的大型房屋中,也有以走廊中的隔牆充當火牆,砌出幾個燒火的爐膛,連通牆與炕.或在進門處屋角砌一個三角形竈,連通牆壁.但火炕火牆消耗燃料多,又只能燒煤或木柴,因而東北農村,每家在入冬以前都準備了充足的柴火,常常在住宅邊堆得象房子一樣高,以便整個冬天取暖.這種房屋從外觀上看比較低矮.另外在門外另闢一過道,外裝厚實門簾,儘量減少室內暖氣外溢敘定外冷空氣進入,特別在東北北部,一些房屋的南面沒有門,門闢在東面矮小的披屋牆上,由此進入正屋和房間.而南面則是很大的玻璃窗,陽光可照滿室內,玻璃窗通常爲雙層.由於東北住宅的這些取暖設施,在室內,東北的冬天要比長江流域舒服而暖和得多.

此外居住在東北東部地區的朝鮮族以耕作業爲主,種植水稻,農村住房也都以稻草蓋頂,上以草繩縱橫交錯將草頂網住,住宅接近方形,無山牆,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故四周牆的高度相等,與漢族農村住宅極易區別.屋內炕、竈與漢族居民也不同.朝鮮族農村住宅外貌簡陋,低矮,且多數爲土牆,但室內甚精緻整潔.每座房屋的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門同時也是窗.房內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用土坯、磚成平坦的石塊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現在生活條件改善,許多人家已建成磚瓦結構的住宅.

我國東北三省的居民房子的特點

房屋尖頂,坡度陡,而且牆後,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

詳細點:

其實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的三間房最爲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爲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帶名詞。

回過來接着說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東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廂房,東西廂房採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們都不願意住廂房。從陽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們把坐東面西的房子叫西廂房,坐西面東的廂房叫東廂房。東廂房要比西廂房好一些。有錢人家自然是不會少娶老婆的,東北人也不例外,第一個娶來的是原配,大老婆,住的地方自然就是正房了,所以原配又會根據其住的地方被稱爲正房。二老婆三老婆等等自然要住廂房了,廂房又叫偏房,所以其他小老婆們也被稱爲廂房。大名鼎鼎的慈禧就是住在西廂房的小老婆,所以人們都叫她西太后。

大多數人家是不可能蓋很多走向的房子的,只能蓋一個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只有有錢人家纔有能力和需要蓋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兩端再蓋出東西廂房來,如果在正房前面再蓋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話,這樣就圍起了一個方形的院子,這就是我們今人說的四合院。北京之所以四合院建築多,就是過去有錢有勢的人家都跟皇上到北京來了,這些有錢有勢的人家所蓋的房子自然就都是四合院了,如果更有錢一點的話,就不僅僅是四合院這麼簡單了,還要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謂三進三出。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典故也是源於東北民居的。

當然有錢有勢的人家蓋房子自然是不會用土坯來蓋的,都會用石頭和磚瓦來蓋,樣式也會多變一些,但無論怎麼變化,其東北民居最基本的樣式是不會改變的,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中。

有錢有勢的人家蓋的房子自然是磚瓦結構的了,但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是無法蓋磚瓦結構房子的,都是用土與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頂是用茅草蓋的,行話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爲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導致了呼蘭煙囪的出現。

東北民居的窗戶通常是扁寬型的,木頭做的,比較小。窗櫺是用小木條做成井字格然後糊上窗戶紙。這樣的窗戶缺點就是採光效果極差,後來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戶太小,大家到北京皇宮看一看就知道了,由於窗戶小直接導致房間裏都是陰森森的。但窗戶小也有優點,那就是保暖性能好,這對於有着漫長冬季的東北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生存永遠都是高於一切的。

東北民居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沒有廁所,廁所都蓋在室外,非常簡陋。東北民居不帶廁所這一缺陷也被皇上帶到了北京,所以北京所有的四合院包括皇宮都沒有廁所,那麼皇上到哪去方便呢?

典型三間房的室內格局是三個房間東西排列,東邊的房間稱東屋,西邊的房間稱西屋。東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據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兩鋪炕,也可能是一鋪炕,一鋪炕都是在靠窗戶的南側。關於東北民居的南北大炕我已經在前面單章講過了,這裏就不再講了。

東西屋子之間的屋子是做飯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雜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間的屋子裏擺放的,所以中間屋子是最不講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這間屋子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廚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廚房大多了,東北人稱這間房子爲“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兩個大鍋臺,分別管東西兩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裏做飯的竈臺,一星管二。當然全家人進出的房門也是在外屋,處於房子的正中間位置。

東北民居通常都要帶一個院子,家裏養的雞鴨鵝狗豬都在院子裏放養,院子大一點的還要種地,種一些家裏常吃的青菜什麼的,一般來說,所種的各種蔬菜基本夠一戶人家整個夏天吃的了,自給自足。

今天的東北城市裏已經見不到典型的東北民居了,但東北廣大的農村還是住這樣的土坯房的。

東北三省傳統民居的特點

古代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人民房屋是長方形半地穴式的,赫哲族人民直到解放前還居住着地窖子。近代東北農村住宅,則都有取暖的火炕和火牆。一般民居,中間進門爲活動場所的堂屋,兩邊爲臥室,堂屋兩側均有竈,竈高度不大,但鐵鍋通常較大,一則便於一次可蒸較多饅頭,供幾天食用,其二則利用較大鍋膛燃燒木柴來使兩邊住房中的炕暖和起來,鍋膛與睡炕是相連的。火牆則是指用磚或土坯砌製成中間嵌空的牆,與竈膛相通因而可以使牆體溫暖,它在室內兼作隔牆,散熱量大,溫度均一,灰塵較少,保溫時間長。在集體活動的大型房屋中,也有以走廊中的隔牆充當火牆,砌出幾個燒火的爐膛,連通牆與炕。或在進門處屋角砌一個三角形竈,連通牆壁。但火炕火牆消耗燃料多,又只能燒煤或木柴,因而東北農村,每家在入冬以前都準備了充足的柴火,常常在住宅邊堆得象房子一樣高,以便整個冬天取暖。這種房屋從外觀上看比較低矮。另外在門外另闢一過道,外裝厚實門簾,儘量減少室內暖氣外溢敘定外冷空氣進入,特別在東北北部,一些房屋的南面沒有門,門闢在東面矮小的披屋牆上,由此進入正屋和房間。而南面則是很大的玻璃窗,陽光可照滿室內,玻璃窗通常爲雙層。由於東北住宅的這些取暖設施,在室內,東北的冬天要比長江流域舒服而暖和得多。

此外居住在東北東部地區的朝鮮族以耕作業爲主,種植水稻,農村住房也都以稻草蓋頂,上以草繩縱橫交錯將草頂網住,住宅接近方形,無山牆,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故四周牆的高度相等,與漢族農村住宅極易區別。屋內炕、竈與漢族居民也不同。朝鮮族農村住宅外貌簡陋,低矮,且多數爲土牆,但室內甚精緻整潔。每座房屋的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門同時也是窗。房內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用土坯、磚成平坦的石塊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現在生活條件改善,許多人家已建成磚瓦結構的住宅。追答親,給個好評吧

東北建築特點1

房屋尖頂,坡度陡,而且牆後,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

詳細點:

其實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的三間房最爲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爲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帶名詞。

以上其實都是農村的,城市裏都和一般的城市沒區別,就是牆壁厚實一點,帶暖氣或者地熱

參考資料:http://wenku.baidu.com/view/7b8bd92b2af90242a895e589.html

東北民居的建築佈局形式

  東北民居的建築佈局形式【1】

  摘 要:東北民居建築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建造風格,而且形成了具有適應東北地區自然環境和多民族生活習慣的獨具特色的建築佈局形式。

  研究東北民居的建築佈局形式對現代民居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東北民居;建築佈局;佈局形式

  伴隨現代世界的一體化、多元化、現代化的步伐急劇加快。

  東、西方兩大文明交流撞擊,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文化衝突日趨激烈。

  現代建築在設備、舒適、衛生等方面確有其高度的科學性、先進性,但現代建築的千篇一律給人們帶來了在精神上的乏味,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的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佈局有着明確的流線,完整的格局,明顯的主體建築,簡直組合體和漸進的層次的佈局特點。

  在廣大的住宅房屋中,東北地區民間居住建築具有獨特風格和形式。

  1、東北民居建築的整體佈局形式

  因爲地區情況複雜,雖然類型變化簡單,但材料的運用、建築的設計手法和局部處理卻是很豐富的。

  特別是由於各民族長期居住所積累的經驗,具體的處理和變化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一些建築手法今天仍可適用,東北民居建築的佈局更是如此。

  例如瀋陽這樣的東北歷史名城,城市分爲幾個主要區域,如東、西、南、北四塔四市等等,每個區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透過衚衕小巷,衚衕中才是住家門戶,其有組織建築羣體構圖的關係和明確流線層次格局。

  東北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爲公共中心的向內的家庭組合體,建築的組成有嚴謹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論規模大小都組成嚴謹清晰的格局;主體建築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網和其他從屬建築,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個明顯的標誌。

  把一組建築或一座建築中的一部分作爲主體處理時,就形成了村鎮、建築羣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

  東北民居不僅注重組合體自身的佈局變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間的劃分與聯繫,成組成區地佈置具有社會生活內容的建築社區組合。

  這些組合可以表現出組織鄰里生活社會化的思想;建築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個有層次的佈局,按人們的親疏關係佈置宅院。

  在住宅中需要這種由公共性逐漸過渡到私人性的漸進的層次佈局。

  如果不考慮漸進的層次,把許多房間混雜地羅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會與家庭生活中的交往關係。

  因此在規劃佈置一幢宅院時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漸進層次,從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進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後達到最私人性質的部分。

  2、東北民居建築的空間佈局形式

  東北地區天氣寒冷,各民族的民居住宅尤其注重禦寒防冷的問題,並因此形成了東北民居特有的居住習俗。

  住宅的平面佈置以正房爲主,一般爲一正一廂,房屋面寬,院牆多用木板圍成,大門開在中軸線上;房屋用木構架,外牆用土築或用樹枝編笆塗灰泥,內隔牆多用木板,屋頂爲雙坡瓦屋面或覆茅草,方格窗櫺糊白紙,室內標準平面佈置俗稱爲“三間草房四鋪炕”。

  大型宅院平面縱向長,橫向短,佈局類似三合院或四合院。

  大型住宅採用木構架,磚牆瓦頂,尺度寬闊,造型雄偉,裝飾華美,用料考究。

  例如,大門口設上馬石,大門上裝獅頭銅門環,院心影壁、正房的前廊、窗櫺,外牆面以及屋脊做各種花飾,明柱下設石刻柱礎等等,都顯示出主人的社會地位和審美情趣。

  在北方漢族房屋南北朝向有着“天地定位”、“順應天道”、“大吉大利”之說。

  但是東北滿族建房有“以西爲貴,以近水爲吉,以依山爲富”之說,蓋房時,須先蓋西廂房,再蓋東廂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爲大,稱爲上屋,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聖潔場所。

  東北滿族民居在平面上大都是前後長而兩端窄,口縱長方形。

  宅與宅之間均有又厚又大的牆分隔,大牆每面都與房屋建築有較寬的距離,房屋在院子中間分佈鬆散,廂房分佈在正房兩側,不遮擋正房光線。

  《白山黑水錄》中記載 :“滿洲房屋構造之制,南面設堂,左右爲廂房,前面爲客房,外設衡門,積磚爲牆,室中有炕”。

  所以滿宅佈局不僅講究尺度與空間,而且中軸線兩側建築對稱,房舍、院落在整齊中見變化,於簡樸中顯幽雅。

  實際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對房屋的要求是儘可能多地吸收陽光,因此,防寒保溫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

  此外,牆體要求厚實緊密,地基牢固。

  就是說,開間要寬大,陽光才能充足;進深要淺,可省材料;室內光線好,後側不潮溼;宅地高出正負值,便於防水防潮;室內牆要矮,便於保溫等。

  3、氣候影響下的東北滿族民居建築佈局形式

  合理的建築佈局形式是創造適宜的建築微氣候環境的基礎,對建築單體的保溫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選擇佈局方式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大的氣候環境,採取不同的佈局方式。

  處於溼熱氣候區的建築組羣疏鬆的總體佈局,採用了鬆散佈局以加大空間尺度來增強通風防溼的效果,而位於乾熱氣候區的建築組羣,則採用了較爲緊密的佈局方式,以利於創造建築之間的陰影空間。

  東北地區的滿族民居在總體佈局時,雖然也是採用疏鬆的佈局形式,但與溼熱地區佈局不同,主要是爲了更多的獲取陽光。

  不同氣候區域建築佈局形式上的差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建築對氣候的適應性,同時也能體現出建築的地域特徵。

  建築的朝向是指建築主要房間所處的方向。

  對東北滿族民居而言,正房的方向就視爲建築的朝向。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爲了滿足漫長冬季的日照採光需要,建築朝向大多坐北朝南,並將主要出入口設在南面。

  採用這種朝向的原因可以從日照和主導風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夏季太陽光線與南向牆面的夾角很小,因而牆面上受到的太陽輻射熱就相對較少,同時太陽高度角大,導致太陽輻射直接透過建築洞口照向建築室內的深度和時間都相對較少。

  相反,冬季時,南向房間無論在太陽照射的時間和照射深度上都要強於其它朝向,因此南向的房間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對於處於嚴寒地區的東北滿族民居,雖然希望夏季能避免過多日曬,但相比較而言,更希望在寒冷的冬季能儘量多地獲得日光照射,正南向基本是冬季獲得日照量最大的朝向,也是最適宜的朝向,東西向獲得的熱量不但遠小於南向,根據熱工計算,其獲得太陽熱量不到南向的一半,而且夏季日照量又遠大於南向,不利於防熱。

  在適應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民居演進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獨具風格特色的東北民居建築佈局形式,其充分體現了東北居民的聰明智慧和適應環境、改變環境、創造環境的能力。

  而老祖宗留下的報告財富,爲現代居住設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面對現代中西方民居建築設計的文化衝擊,我們只有不斷挖掘傳統建築的文化精髓,才能創造更加舒適、合理、具有本土特色的現代民居建築。

  參考文獻:

  【1】曾堅:室內設計綜述《中國現代建築史》,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中國古代北方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的機構體系,其最大的特點有四:

1、以木結構體系爲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樑架體系較難實現複雜的建築空間

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屬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爲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

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金屬建築以銅爲主,著名的銅建築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2、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樑、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爲十一開間,是現

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臺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爲: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捲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爲最高等級。

3、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樑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臺基,色彩鮮豔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羣,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羣——紫禁城,也採用的複雜的圍合形式。

5、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了建築的發展。

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注重建築,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

6、古代建築,雕樑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鑑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

7、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建築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記》,建築條例著作有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園林著作有《園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愷、宋朝李誡、明朝蒯祥、清朝樣式雷。

擴展資料:

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爲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透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

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定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進階建築纔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

拱”。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樑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組羣佈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透過前院到

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裏,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

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佈局上的重要特徵。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羣與佈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着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羣

佈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羣佈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佈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古代建築

東北平原的民居有什麼特點

東北平原的民居特點:牆體厚,窗戶比較小,窗戶可能安裝雙層玻璃,屋頂斜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