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陳曼生簡介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5.64K

陳曼生簡介

陳曼生(1941年-),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他曾擔任過多個著名教育機構的教授和領導,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他也曾擔任過多個國際組織的專家顧問和顧問委員會成員,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經合組織等。陳曼生的研究方向涵蓋了宏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城市與區域經濟學等多個領域。他曾多次獲得國內外著名獎項和榮譽。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半瓢壺的作者簡介

陳曼生,即陳鴻壽,字子恭,浙江錢塘人中國清代篆刻家。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爲曼生壺。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爲西泠八家之一。有《種榆仙館摹印》、 《種榆仙館印譜》行世,並著有《種榆仙館詩集》、 《桑連理館集》 。 楊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 楊彭年善制茗壺,渾樸雅緻,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陳鴻壽》人物簡介,人物圖像照,籍貫,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陳鴻壽】

【拼音:CHEN HONGSHOU】

【字號:字子恭,號曼生】

【所屬朝代:清代】

【生卒年代:1768—1822】

【籍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人物簡介:清代官吏、書法家、篆刻家。嘉慶六年拔貢。官至南河海防同知。博學工詩,尤工篆刻,任宜興知縣時,創制茶壺新樣,並自撰銘詞。陳鴻壽所制壺時有“曼生壺”之稱。有《種榆山館印譜》、《桑連理館詩集》等。陳鴻壽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請問誰有清代紫砂壺大師名單啊。我要找一個叫什麼友庭的一個人

清代紫砂壺名家

王友蘭 清順治-康熙年間製陶名藝人。

鄭寧候 清康熙年間製陶名藝人。

華鳳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善仿古,所制壺精雅而不失古樸風味,兼長紫砂爐均,所制仿漢方壺精美絕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纖,工而能樸,款識以方章[荊溪華鳳翔制]落之 。

陳鳴遠 號鶴峯、鶴屯、壺隱、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間製陶名師,生卒不詳。是時大彬之後的一代名師,長於雕塑裝飾,善翻新樣,技藝精湛,且作品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之風,所作之品,爲文人學士、名臣公卿爭相覓取,名孚中外。當時北京有“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讚語,他設計製作的作品有壺、杯、瓶、盆、文房雅玩數十種,有《天雞壺》、《海棠壺》、《誥寶壺》、《花樽》、《菊盆》、《香盤》、《什錦杯》等,傳世作品《南瓜壺》、《竹筍水盂》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袁鬱龍 清康熙雍正年間製陶名藝人,有《素身扁壺》傳世。

金士恆 清雍正-乾隆年間製陶名藝人。

許龍文 清雍正時製陶名藝人。

陳漢文 清雍正-乾隆年間製陶名藝人。

範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間製陶名藝人。

惠逸公 清乾隆時製陶名藝人,所制壺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與惠孟臣相伯仲,世稱“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慶年間製陶名藝人。

陳鴻壽 字子恭,號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錢塘。擅長砂壺設計,書畫,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慶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詩、文、書、畫、皆以資勝。爲溧陽知縣時,公餘時辨別砂質,創制砂壺新樣,設計壺樣十八式,請製陶名工楊彭年、楊鳳年兄妹,邵二泉等製造,然後由陳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等銘刻書畫裝飾,世稱“曼生壺”。造型有石銚橫雲、井欄、合歡、卻月、半瓦、方山、瓜形、覆鬥等式。陳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銘文篆、隸、行皆有,篆刻追蹤秦漢。曼生壺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印記,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現有《瓦當壺》藏於上海博物館。

範莊農家 有《果銘竹節壺》及《仿曼生紫泥大壺》傳世。

味清老人 有《鬆杆筆筒》傳世。

壺癡 有《加彩印包壺》傳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壺》、《捷普玉蘭》、《素身大壺》傳世。

許伯俊 有《直身提樑大方壺》傳世。

繼長 有《漢方壺》傳世。

徐飛龍 有《漢方壺》傳世。

漢珍 有《粉彩山水竹節壺》傳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圓清壺》傳世。

陽友蘭 有《銘刻鐘形環帶壺》傳世。

楊履乾 有《坭繪山水圓壺》傳世。

邵盤珍 有《鼓腹孟臣小壺》傳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壺》傳世。

楊彭年 字式泉,號大鵬。清嘉慶年間制砂壺名藝人。生卒不詳。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弟寶年、妹鳳年,均爲當時制壺名藝人,善於配泥,所制茗壺,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藝林視爲珍品,當時常爲溧陽知縣陳鴻壽製作《曼生壺》,歷來爲鑑賞家所珍愛,現有《鍾式壺》藏於上海博物館。

楊鳳年 清嘉慶年間制壺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楊彭年之妹。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藝人,傳世作品較多,所制《風捲葵壺》造型典雅,製作工巧,用名貴的天青泥製成,紫檀色中微泛藍,精美內含,溫潤如玉。《竹段壺》呈紫色,沉着穩重,壺體爲毛竹段形,嘴、蓋、把,均以竹枝、竹葉裝飾,比例勻稱,疏密合度,工藝精巧,爲壺中佳品,現藏於宜興陶瓷博物館。

瞿應紹 字子治,號日壺、瞿甫、老治、陛春、自號茶公,嘉慶至道光年間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慶時製陶名藝人。有《梨形孟臣壺》傳世。

楊寶年 葆年,字公壽。清嘉慶-道光年間製陶名藝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時製陶名藝人。

吳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間製陶名藝人。

邵景南 號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間製陶名藝人。

申錫 字子胎,清道光-咸豐年間製陶名藝人。善用白泥,清代宜興壺藝的後起之秀,壺底用款“茶熟香溫者帝元”。曾和楊彭年,瞿子治合作創制作品。

蔣德林 字萬泉。清道光-同治年間製陶名藝人。據光緒《宜興縣誌》記載:德休“百藝極精,凡茗壺、花盆、杯盤及一切書案陳設器具,色色工緻,爲一時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間製陶名藝人。

王東石 清道光-同治年間製陶名藝人。

師蠡閣 清同治-光緒年間人,有《刻花折腰扁壺》傳世。

範鼎甫 清咸豐-同治年間製陶名藝人。

文旦 資料不祥

古蓮子 資料不祥

礦成 資料不祥

鄧奎 字元生,清道光前後人,瞿子冶的朋友,與紫砂藝人合作,自己設計監製紫砂壺,自撰銘文,或刻花、竹,壺底用印“符生鄧奎監造”。

梅調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豐年間人。工書法,在紫砂壺上刻書畫,自成一派。

潘虔榮 字壺軒,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制壺藝人。

邵梭根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制壺藝人。

邵維新 清道光、同治制壺藝人。

史維高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制壺藝人。

楊季初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壺藝家。

朱堅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人。擅長金石書畫,是略晚於陳鴻壽與楊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裝飾書畫格調高雅,金石韻味濃厚,刀法遒勁。

趙鬆亭 曾用名支泉,藝名東溪。宜興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壺藝人,實業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間人

陳伯芳 暫無資料

朱石梅 暫無資料

邵行然 暫無資料

範勤芬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工治砂壺。鎮江文物商店藏有“範勤芬折腰壺”一具,紫赭泥。壺身上部,呈內弧線,形成高頸、小口;下部呈外弧線,形成碗狀圜底。半球形小蓋,菌鈕,一彎流,耳形把。底鐫“範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徑3.5公分。

張春芬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精於製作花色壺。鎮江文物商店藏有“張春芬藕形壺”一具,以一大藕作壺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葉作蓋,荷花作飾,構思奇巧,塑造工緻。底鈐“張春芬制”篆書印。通高10.5公分。

吳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壺史中,吳大澄聘黃玉麟及其他人,爲其做壺,史料中常提起,較爲可信。但像《陽羨砂壺考》雲∶「碧山壺館藏愙齋紫砂大壺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臺灣巡撫……。」今人仍引用∶「此壺制於甲午(1894)年,正當吳大澄任臺灣巡撫,師敗於日本之年,或如張虹謂,「紀之以寄概」。(見《宜興紫砂珍賞》顧景舟主編,頁149,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麼大了。 關於吳大澄事蹟,國內有多種書籍刊載,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先生着有《吳愙齋先生年譜》一書,惜至今未能讀到。至於吳大澄有沒有做過臺灣巡撫,我所見到的一些資料,均未提到。至於吳大澄何時參與紫砂壺事,聘黃玉麟及其他人爲其做壺,可從現存的紫砂壺傳器中帶有確切紀年款的茗壺中尋找答案。 吳大澄(1835-1902),江蘇吳縣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載淳諱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白雲山樵、白雲病叟、頌軒、鄭龕、二田居士,晚號愙齋,室名二十八將軍印齋、二舊居、十二金符齋、十六金符齋、十圭山房、十將軍印齋、十銅鼓齋、八虎符齋、三百古愙齋、千愙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雙領居、雙罌軒、玉佛龕、玉琯山房、龍節虎符館(又稱龍節虎符之館,刻有印章)、白雲山館、漢石經室、百二長生館、百宋陶齋、師籀堂、兩壺盦、兩秦鼎室、寶六瑞齋、寶秦權齋、梅竹雙清館、瑞芝堂、辟雍明堂鏡室、瑤琴仙館、鏡室、簠齋、攀古樓。同治初客瀘,入萍花社書畫會。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加古籀文,益精工。爲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學家。(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俞劍華編,頁276,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陳玉堂編着,頁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馬文熙、張歸璧等編着,頁1195,中華書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義,清乾隆至嘉慶年間人,能書善詩,所制茗壺精雅渾厚,書法端正,傳器稀少

楊繼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所制壺以宮廷風格爲裝飾手法,善制宮廷御器,泥料配合恰當,以用色稱許,工藝精巧,傳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豐至初年間人,制工樸素,工藝精簡,爲一紫砂名匠,所傳壺器不多,一[牛輒�表現出淳樸農家的喜悅,工藝成熟,以一[案卿]方章爲款識 。

黃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壽,貴州貴築(今貴陽)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官江蘇布政使,一說爲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飭風紀,扶植士類爲己任,嘗掌教保定蓮池書院,成就大衆。父輔辰,亦道光進士,官至鳳邠道。子國瑾,官翰林院編修。世傳家學,代有藏書。彭年好繪事,工花卉。嗜茗飲,嘗定製宜興砂壺。蔡寒瓊嘗見“白坭小方壺”一持,底鈐“彭年”二字篆書方印,蓋內鈐“子壽”二字隸書小長方印。彭年纂修《畿輔通志》,有《陶樓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人,善學大亨手法,但無可擬似,所制壺多方圓類,傳器一[白泥扁壺],此壺工細工整,蓋內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鵝蛋形壺。

蔣禎祥 清同治至初年間人,爲當時紫砂陶藝家,善制花果類壺,以菊瓣壺型居優,於壺底瓣周圍提字爲落款,其中以紅泥壺較多,工藝技巧細膩,巧妙的塑造出壺的美,然其傳器少,如一[菊瓣壺],底題詩並落禎祥。

吳月亭 暫無資料

謙六 謙六,書冊查無此人,但其制潘壺頗佳。曾見一器,其款識爲陰文楷書「謙六」無邊印,制器胎身光潔土釉甚佳,胎身摻粗黃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順手。

王東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人,制壺善仿古,刻工精細,制壺監刻銘,技藝之巧,匠心獨具,當時文人雅士善與其配合制壺,所傳壺器多且精,如一[東坡提樑壺],型式藝全,設計的恰到好處,壺身由山民刻銘!

陳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傳善仿古,尤以蓋工稱絕,史未見其傳器 。

聖和 姓邵,系清乾隆時期的制壺好手,嘗見一持朱泥小壺,蓋內同刻「聖和」陰文楷字,底鈐「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荊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壺,底款:榴山,蓋款:聖和。此壺式度甚佳,惜出土時壺蓋已碎爲兩瓣。全器純以打身筒成形,壺身微皺綿密,正所謂「無皺不朱」。底款鐫有「榴山」,蓋款「聖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處尤其精采,刀刀精嚴,卻又筆意延綿,誠爲朱泥款識中,難得一見的佳作。若依朱泥壺落款慣例研判:壺底的榴山者,應該是訂燒的文人或顯貴。

潘仕成 據《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會,爲清道光廣東番禺人。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製的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爲陽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稱爲「潘壺」,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見楷書無印邊者,或以鐵刃陰刻者,亦有將陶人名印鈐於蓋內者。潘壺的形制發展至今,大體可分爲三種,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爲「高潘」。潘壺一般爲閩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據當地鄉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爲榮,在女兒出嫁時必以一潘壺爲嫁妝,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榮華富貴。所以多要求爲宜興潘壺,絕少用土產的汕頭壺。通常這種隨嫁的潘壺並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妝檯裝髮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爲陪葬物,以示對孃家養育的感念之意。

陳光明 清道光至初年間人,字潤賢,自幼僑居宜興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製品以花果類小品雜項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製作細巧玲瓏,幾可亂真,色形優異,美妙絕倫,而所制壺器至今流傳甚少,以一[三辦菱形壺]爲例,該壺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壺底一陳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傳其制壺精雅,體堅質淨稱着,亦以粉彩技術稱長。

思亭 姓陸,爲清初陶人,生卒不見史載。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諸家原皆爲清季制壺好手,也正因其名聲大,先後爲後世陶人藉名,成爲宜興朱泥小壺的代名詞,其中君德、思亭更成爲特定形制的名稱。

邵陸大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工治砂壺。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有“漢君壺”一具,邵陸大制壺,于右任書。淡紫泥,製作周正,工整質樸,壺身鐫∶「漢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徑6.6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着錄。

方曾三 清順治至雍正年間人,所制壺古樸渾成,敦雅絕妙,堅緻不俗,以光貨居多,所傳壺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壺],該壺四方端正,堅瘦工整,底爲方氏篆字落款,書法有晉唐風格,此人之壺極爲罕見,土胎之風化及顆粒變化相當嚴重,罕見。

張懷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間人,傳家貧以制壺爲業,書法唐宋,所制壺碟杯盤,無不精美 。

柏原 未見史載,嘗見一出土小壺款識爲「荊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觀其傳器風格,應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見傳器形制多變,風格敦古樸厚,所刻款文亦多雅緻。署款格式有先鈐橢圓小章「荊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鈐「柏原」篆字陽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壺底正中鈐上「荊溪邵柏原制」六字陽文篆印者;亦有鈐「柏原」篆字長印於詩文右上首者;亦有純以鋼刀陰刻「柏原」兩字楷書者。傳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爲夥。拙着《荊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壺,底款∶雪松軒玩 柏原,牆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見不拘泥於傳統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驚喜。此器底鐫「雪松軒玩 柏原」,牆款爲「修五」,款書閒雅,刀工簡潔流暢,散發着濃冽的文人氣息。

汪生義 汪生義是老輩制壺高手。據云,吳雲根、朱可心曾在他門下學藝。

參考資料:http://www.asiatea.net/asp/showdetail.asp?id=5574

紫砂壺底有㬅生二字是什麼作品?

㬅生 即 曼生,也就是 陳鴻壽。

【陳鴻壽】簡介

陳鴻壽

(1768~1822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書畫家、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曼龔、曼公、恭壽、翼盦、種榆仙吏、種榆仙客、夾谷亭長、老曼等。曾任贛榆代知縣、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

其工詩文、書畫,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爲“曼生壺”。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行書峭拔雋雅、分書開張縱橫,獨步有清一代。篆刻師法秦漢璽印,旁涉丁敬、黃易等人,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棱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爲“西泠八家”之一。

宜興紫砂壺大師排名

排名無先後,各有特色。

宜興紫砂壺大師:

顧景舟、曹婉芬 、呂堯臣  、張佳龍  、蔣蓉  、張 漢 軍  、朱 曉 偉  、

張 普 泉  、樑 秋 冬  、徐 杏 君  、卜 曉 蘭  、沈 書 良  、金 暉  、徐 晏   、

賀 洪 梅   、陳 洪 新   、楊 小 泉   、葛 益 民   、周 偉 光   、範 曉 芳   、

夏 洪 西   、董 正 紅   、吳 春 華   、朱 丹   、清 泉 堂   、江 宏  、許 智 平  、

邵 俊 棠  、江 建 羣  、劉 明 星  、葛 二 麟  、蔣 翔 宇  、潘 明 星。

擴展資料

著名紫砂壺大師顧景舟簡介: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任命爲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羣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爲“壺藝泰斗”,作品爲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半瓢壺的簡介

清代陳曼生所制砂壺。嘉慶二十一年,在宜興附近的溧陽爲官,結識了楊彭年,並對楊氏“一門眷屬”的制壺技藝給予鼓勵和支援。更因自己酷嗜砂器,於是在公餘之暇,辨別砂質,創制新樣,設計多種造型簡潔、利於裝飾的壺形。自此,文人壺風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作匯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給予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在紫砂歷史上便出現了“曼生壺”或“曼生銘,彭年制砂壺”等名詞,表面看來,鐫刻名士和制壺名工“固屬兩美”,名壺以名士銘款而聞名。寫在壺上的詩文書畫依壺而流傳,壺隨字貴。

曼生壺前後究竟制有多少,這是紫砂茗壺愛好者所關心的。今傳世見有兩把鐫刻制壺編碼的曼生壺,其一現藏香港茶具文物館,壺銘制“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把下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其二就是此壺,現藏上海博物館。顯然,這個編號是否就是曼生制壺的實數,已不可確指,也無從考覈,或許是當年的古玩商故弄玄虛。

古云:“文以簡爲貴”、“畫以簡爲貴”,曼生壺亦然,十分難得。雖然他造了那麼多壺,據說當年的大收藏家吳大澄想求曼生壺也多年不可得,傳爲佳話。

江蘇宜興紫砂壺顧麗華的簡介?

(一)明朝時期的主要壺藝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趙樑、元暢、時朋、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邵蓋、蔣伯? 、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仲美、陳光甫、沈君用、周後、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沈子澈、陳辰、徐令音、項真、陳子 畦、陳六如、陳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鄭寧候。

(二) 清代主要壺藝家有

陳鳴遠、許晉候、陳隱龍、項聖思、陳漢文、徐飛龍、華風翔、蔡乾元、惠逸公、錦春、邵元祥、彭君實、蔣志雯、史萬全、史繼長、邵蘭孫、周候祥、楊友 蘭、楊繼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楊懷仁、陳文居、陳文柏、葛子厚、潘虔榮、於廷、潘大和、楊季初、張懷仁、陳滋偉、陳殷尚、邵裕亭、範章 恩、邵旭茂、邵友蘭、邵友廷、潘緘雄、陳曼生、楊彭年、楊葆年、楊風年、邵二泉、邵恆昌、錢弘文、徐溫庭、蔣良玉、楊履曾、陳綬馥、薛懷、邵景南、陳壽 福、蔣德休、吳月亭、陳覲候、朱石梅、陳蔭千、瞿應紹、鄧奎、申錫、邵大亨、邵形龍、何心舟、梅調鼎、華禎祥、華君德、許升候、潘沂寶、邵正來、潘仕成、 史維高、魏孟民、王元美、吳芷來、陳用鄉、胡耀庭、邵柏原、路袞補、陳文敘、蕉雪子、吳阿昆、周永福、於子良、馮彩霞、黃玉麟、餘生、趙鬆亭、金士恆、吳 阿根、蔣裕泰、陳光明、程壽珍、陳懋生、潘志茂、王東石、王勝長、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雲甫、沈瑞田、陳伯亭、陳研卿、盧蘭芳、邵維新、俞 國良、邵雲如、韓泰、江案清、蔣萬豐、王玉林、範鼎甫。

(三) 時期的壺藝家

李寶珍、吳虎根、楊蓮生、蔣燕亭、範大生、程金壽、光裕、馮桂林、汪寶根、陳少亭、王玉仙、吳純耿、沈孝鹿、邵陸大、範勤芬、劉福兆、江祖臣、金阿壽、汪生義、範臣甫、裴石民、顧景舟。

(四) 當代著名壺藝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順、王福君、王振國、王生娣、王秀芝、毛國強、葉惠毓、許燕春、劉惠大、劉風英、劉建平、呂堯臣、朱復、任淦庭、朱可心、汪寅 仙、沈遽華、沈漢生、李昌鴻、李碧芳、李美金、李正華、李慧芳、束風英、吳雲根、吳亞亦、吳羣祥、吳鳴、陳珍慶、陳福淵、陳鋼、陳國良、陳進海、陸巧英、 陸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張紅華、張鎖坤、張守智、房玉蘭、範永良、範若君、範其華、範早大、周桂珍、周尊嚴、周定芳、季益順、施福生、施小馬、 施秀春、趙洪生、胡永成、鹹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凌錫苟、夏俊偉、顧紹培、顧惠君、徐漢棠、徐達明、徐建國、徐維明、徐元明、徐雪娟、 徐瑞平、曹婉芬、曹亞麟、謝曼倫、蔣蓉、蔣小彥、儲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鮑志強、鮑仲梅。

以上名單算是比較有知名度的宜興紫砂名人了

清朝篆刻家、書畫家錢鬆簡介,錢鬆篆刻作品有哪些?

人物簡介

錢鬆與富陽胡鼻山人胡震同時,交易最深,同時往返滬杭之間,與上海諸名家遊。善鼓琴,工篆、隸,精鐵筆,藏古碑舊拓皆有題跋。畫筆近江貫道,山水設色蒼古有金石氣,亦善梅竹,嘗手摹漢銅印叢。晚與楊見山、僧六舟等結社南屏。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佔杭州,服藥而亡。咸豐十年(1860),光緒三年(1877)同邑高邕輯其遺印成《未虛室印賞》四卷行世。

個人成就

篆刻

錢鬆的篆刻,受到浙派篆刻諸子尤其是丁敬、蔣仁等人的影響。但他在刀法、篆法上都有所蛻變,因而最終蹊徑獨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的用刀,以切帶削,輕淺取勢,富有頓挫起伏,故線條更爲古厚生澀。他的一些以披、削用刀爲主的作品,對吳昌碩有所影響。在篆法上,錢鬆方圓兼使,故面目豐富多樣,意境極爲高古。他在浙派篆刻中獨樹一織,這是錢鬆勝於同時代西泠諸家的獨到之處。

篆刻承浙派餘序,淳厚渾樸,氣勢非凡,雖列“西泠八家”殿軍,實乃溯漢追秦,推陳出新之巨擘。

趙之琛深嘆其能:“此丁、黃後一人,前明文、何諸家不及也。”細審其跡,天資之外,蓋得力於嘗摹漢印二千方,人莫及也。刀法總結前人經驗,創造一種切中帶削的新刀法,立體感很強,富於韻味,頗有新意,爲吳昌碩所取法。嚴D將他與胡震的篆刻作品編爲《錢胡印譜》,也有人將他個人作品輯爲《鐵廬印譜》。

篆刻胎息浙派諸家,摒棄一味切刀之舊規,披削兼施,生動自然,超越前賢。嘗自評其藝曰:“國朝篆刻,如黃秋Q之渾厚,蔣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沖淡,陳秋堂之纖,陳曼生天真自然,丁鈍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則沿其原委摹漢。”以驗其跡,此語不謬。

錢鬆篆刻造詣甚高,爲歷代印人所推崇,並將其推爲浙派“西泠八家”之一。晚清至今,其篆刻藝術也一直被 歸爲浙派範疇討論。然而,錢鬆的篆刻藝術是否真正屬於浙派,錢松本人是否應該歸爲“西泠八家”之一,有不少學者提出此類疑問。如韓天衡先生在《豆廬印話》 中雲:“錢鬆雖八子之末,而取徑敬身,又有摹漢印二千鈕之功力,天資高、功力厚,故所出已非浙派可囿,惜其籍西泠,故被推上了“西泠八家”的“交 椅”。而以吾之見,錢鬆足以超過六家,而與丁敬比肩。”

錢鬆與胡震(浙江富陽人)亦師亦友,胡震喜遊歷,在杭州城遊歷多年,當看到錢鬆篆刻時,大爲驚歎,以爲真不可及,於是拜錢鬆爲師,倆人情在師友之間,錢鬆爲胡震刻印近百方,皆爲極品精益之作。每逢胡震遊歷出行或歸來,錢鬆往往都爲胡震刻印記之,如胡震慕桂林山水徒步七千裏前往遊歷,此事書蓋曾刻“曾等獨峯頂提名”印以記之,邊款上記載爲“咸豐甲寅,鼻山遊桂林,乙卯歸來,屬刻此印,五月望,書蓋並記。咸豐四年四月四日,胡鼻山來登絕頂。獨秀峯居桂林城之中,高四十餘丈,三百六十一級,方登絕頂,明王國材題‘南天一柱’四大字,其狀盡之矣。獨秀峯下,曰‘劉海洞’,曰‘讀書巖’,唐顏延年讀書其中。中有元和孟簡題名,巖外有建中元年鄭叔齊記。”(《中國曆代篆刻集萃》)。另有一眉子坑歙硯,上有錢鬆篆刻文字可以佐證此事,其文字記載“甲寅之初登絕頂獨秀峯歸來素刻,耐清並記”。

印鑑:錢鬆印、錢鬆之印、鬆、叔蓋、西郭外史、雲居山人。繪畫書法畫工山水、梅竹,筆致老到,設色蒼古;行楷寫楊凝式、褚遂良,隸書宗《禮器碑》、《石門頌》,功力深厚,爲時所重,惜其壽不永,未克大成。

菩薩蠻·北固題壁的作者簡介

郭麟(1823~1893),字子嘉,自號望三散人。清末學者、書法家,濰縣(今濰城區)人。出身於沒落的書香門第。他幼承家學,酷愛金石文字,棲居鄉間,悉心考古,精研六書。數十年蒐羅金石不輟,鑑賞能力爲陳介祺所推服。性情傲僻,不隨俗流,潔身自好,嚴於律己,份外之財毫釐不取。雖貧困,而不移其志。 他曾被郭熊飛聘爲家館教師,隨其宦居南北10餘年。返籍後,於城西楊家莊置田10餘畝,築舍居住,名爲“楊峽別墅”。因住處瀕臨大於河,居室名“聽渏山房”。他隱居鄉間,埋頭著述,並於荒冢破寺中、斷碣殘碑間,剝剔苔蘚,蒐集古蹟金石文獻,10餘年得90餘種。自鄉居後,六七年不入城市,更不與縉紳交往。獨於考證篆籀,辨別碑版真僞時,與陳介祺共相研討。補訂得232種,輯爲8卷,名《濰縣金石志》。晚年寄居妹家。1883年(光緒九年),侍郎汪鳴鑾視學山左,慕名來訪。他爲之縷述詳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汪明鑾爲之傾服。汪見他著述甚豐,卻因家貧無資刊行,欲贈金相助,他辭謝。汪又欲爲之請、授之以官,他亦辭謝。最後,汪鳴鑾執意留金作爲寫書費,並允爲校刊諸書,郭麟才起謝。爲使近30卷著述,能儘快問世,他歷時3月,力疾校讎完成後,因汪被罷官歸裏,致使該書未能出版。他耗費多年心血,其著述因無力出版而被埋沒,深爲痛心,憂鬱成疾,於1893年(光緒十九年)含恨去世。臨終前,將遺稿悉付友人王承吉。

著有《靈芬館詩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續集》八卷,《雜著》二卷,《雜著續編》四卷,《江行日記》一卷,《樗圃消夏錄》三卷,《靈芬館詩話》十二卷,《續詩話》六卷,及《蘅夢詞》、《浮眉樓詞》、《懺餘綺語》各二卷等,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郭麟不是哲學家,其填詞並非爲作哲理思辨。此中感受乃其負才遭厄,深刻地得之人生體驗,而倔強性格,堅持一己心性則終不爲坎坷際遇所屈。所以,類似理性演繹,實系抒情表現,貌似輕快,內裏憤懣,末兩句一“笑”、一反詰之問足見風骨。其在《祭陳曼生文》中長嘯:“天不可信,神不可恃;殘民者生,佑民者死,養民者窮,或不能自存自養者以遺子孫!此昔人所云云,嘗謂憤激之太過,而不知其實有至理!”

郭麟此詞曾作爲古詩閱讀理解題的材料出現在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的語文試題中。

匏瓜壺的簡介

【名稱】:匏瓜壺

【類別】:紫砂壺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留存至今

【簡介】:

高9釐米 口徑6.3釐米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底印“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壺身銘:“飲之吉,匏瓜無匹。曼生銘。” “匏瓜壺”是曼生壺中不多見的一種造型。那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七字行楷,簡潔古樸,含意費解。

匏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變種,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曹植《祿神賦》中有“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勤。”當年唐雲看到這把壺的拓本,才知道此壺原爲清代大收藏家吳大澄的藏品。吳大澄是唐雲好友吳湖帆的祖輩。這把壺應該是吳家的傳家之寶。有一次,“大風堂”的門人、山水畫家胡若思在蘇州舊貨商店看到了這把壺,就自作主張地給唐雲買了回來,成了唐雲“八壺精舍”中的一件珍品。此壺爲什麼卻流落到市井?唐雲感到不可理解。

Tags: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