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董這個姓氏的來歷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18W

董這個姓氏的來歷

董姓,中國姓氏之一,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帝。據說顓頊有子名稱,稱氏族居今河南東南的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陸終有六子,後分別發展爲六個大部落。陸終的第二子惠連,亦名參胡,董姓。惠連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爲帝舜豢養龍。帝舜封飂叔安之子於董,稱董父,稱豢龍氏。隋唐時期是董姓發展的高峯,隋唐時期董姓的人特別多。宋朝時期,董姓大約4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董姓總人口的22%。董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北、山東、河南,這四省的董姓大約佔全國董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湖南、甘肅、安徽,這三省的董姓大約又集中了22%。明朝時期,董姓大約有4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5%,爲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明朝的浙江爲董姓第一大省,約佔董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19%),這兩省董姓大約佔董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山西(8.7%)、江蘇(8.1%)、河北(6.8%)、江西(6.3%)、安徽(6.2%)。明清以後遍佈全國乃至海外。當今董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約佔董姓總人口的31%;其次在雲南、山東、遼寧、浙江、四川、湖北,這六省的董姓又佔了38%。歷史名人有董仲舒、董必武、董存瑞等。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董姓有什麼來歷?

董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一是以世職爲姓氏。周朝有大夫辛有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爲姓氏,稱爲董氏。二是賜姓,源於己姓。據說帝舜時有董父精於飼龍,很得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爲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爲氏。三是出自顓頊後代。顓頊後代子孫姓董,名參胡,遂相沿至今。

董姓的歷史:

董姓發源于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分佈較爲集中。另外,陝西、山東、廣東、四川、浙江、湖北、福建、河南等地也有董姓散居。魏晉南北朝時期,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

明清之際,臺灣、南洋羣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董姓遷入。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爲集中。

董姓歷史人物

董姓歷史人物有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提出“天人三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爲漢武帝採納,爲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綜合在一起,形成封建儒學體系。

董其昌,明代著名畫家,以他爲代表的“華亭派”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尤大。他還是書畫收藏、鑑賞方面的大家。他的畫法自成風格:柔弱中有骨力,轉折靈動,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他在篆刻、書法上也有很高造詣。

董的姓氏怎麼來的

董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爲董督。

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記載:“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爲,籍黶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爲董氏。”

這兩個董督的後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爲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一個叫董狐的,時爲晉侯史官,其後代則世代爲侯氏。

擴展資料

董姓名人:

1,董仲舒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爲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2,董和

董和,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採納,爲官二十餘年,外牧殊域,內幹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姓

董姓的來歷

1、源於地名

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後裔飂之子的姓氏,屬於帝王賜姓爲氏。相傳,顓頊的己姓後裔中有個人叫飂叔安,史書上亦稱廖叔安。

飂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他對龍(馬)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舜帝就任命董父爲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

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爲鬷川侯(今山東定陶),還賜他以董爲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董氏正宗。

董氏族多尊奉董父爲得姓始祖。

2、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春秋時期,周王朝有個大夫叫辛有,辛有的兩個兒子都在晉國任太史,負責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以官名稱爲董督。

這兩個董督的後代世襲晉國史官,一直擔當晉國的太史令,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官稱爲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一個叫董狐的,時爲晉侯史官,其後代則世代爲侯氏。

3、源於己姓

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

顓頊任命其爲火正,專門管理火。顓頊逝世後,其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任命重黎爲“祝融”之官稱。

後來共工氏作亂,帝嚳派遣重黎前去,重黎多次而不成功,帝嚳大怒,將重黎召回論罪處斬,然後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爲祝融之官。

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爲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今山東濮城),其後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爲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地名

出自漢朝時期董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董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湖泊的名稱。即今山西省運城地區,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關羽的家鄉,其時有一巨大的溼地地貌,因水中盛產“董蕖”因而稱“董澤”。

“董蕖”,就是古人對蓮藕的一種稱謂,在今天山西、陝西地區,菜市場上仍有稱蓮藕爲“董菜”者。

傳說,董澤曾“浩淼數百里”,後被人類破壞,逐漸成爲鹽湖,最後乾涸,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只留得一個“運城市鹽湖區”的行政名稱。

在董澤周圍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爲姓氏者,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蒙古族

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屬於文化上漢化改漢字姓爲氏。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奧矣·毛都氏部落,其實是古肅慎民族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時期曾一度改漢姓爲胡氏。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奧矣·毛都氏部落的一個分支,逐漸北遷居於大青山一帶原始林區(今蒙古肯特山區),因此被稱爲“林中之民”。

遼國的契丹族人和後來西夏國的党項族人則稱其爲“蒂奇斯族”,金國時期的女真族人稱其爲“呼勒都古德”。

與古突厥語“奧矣·毛都”的意思一樣,古女真語“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獵人”之義,後因以爲部落名稱和姓氏。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歷史過程中,奧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爲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屬諸部,逐漸成爲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漢姓爲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葉以後,大多數族人冠漢姓爲董氏,少部分人稱胡氏,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董鄂氏,亦稱棟鄂氏,滿語爲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是滿族著姓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棟氏等。

⑵.滿族棟佳氏,亦稱董家氏、董佳氏,滿語爲Do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

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鄧氏、陳氏等。

⑶.滿族珠格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以部爲氏,滿語爲Juge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內佈列亞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

⑷.滿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術虎部,滿語爲Juhere Hala,漢義“冰凍”,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董氏、術氏等。

⑸.滿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滿語爲Juhu Hala,在明朝時期的漢姓即爲董氏。

擴展資料:

董姓歷史名人介紹: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

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爲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爲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

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2、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

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爲羽林郎,後又爲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

又先後參與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

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爲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佈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臺。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爲其親信呂布所殺。

3、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

東漢末年,其父董和跟隨劉璋,擔任益州太守。劉備冊立太子劉禪,以爲太子洗馬,後爲黃門侍郎。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輔國將軍。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擔任大將軍費禕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當時,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爲“四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姓

董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哪些?

董姓的來源

1、出自己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顓頊後裔董父精於飼龍,很得帝舜的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爲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爲氏。

2、出自官名。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爲姓氏,稱爲董氏。

3、其他源流。據《董氏世譜》所載,帝顓頊的後代陸終有一子叫參胡,姓董,參胡的子孫便有以董爲姓者。另外,朝鮮族等也有董姓。

董姓歷史名人有

1、董仲舒,儒學大師、思想家、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爲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

2、董卓,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3、董允,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爲“四相”。

4、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號青蓮,江蘇蘇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爲“秦淮八豔”。

Tags:來歷 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