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什麼又名桑蠶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22W

什麼又名桑蠶

家蠶、蠶又名桑蠶,是一種以桑葉爲食料的鱗翅目泌絲昆蟲,屬無脊椎動物,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桑蠶又名家蠶。

什麼又名桑蠶遇見逆水寒

家蠶,或習稱蠶。

桑蠶,學名BombyxmoriLinnaeus。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蠶蛾科(Bombycidae)。又稱家蠶,或習稱蠶。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吐絲昆蟲。以桑葉爲食。是鱗翅目的昆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原產中國,中國南方及臺灣一般把家蠶俗稱爲蠶寶寶或娘仔。另一類稱山蠶,即柞蠶,以柞木葉爲食。蠶一生經過4個階段:卵、幼蟲、蛹和蛾子。是蠶蛾的幼蟲,絲綢產品的主要原料,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請查找蠶寶寶的資料,OK

蠶寶寶又名桑蠶,以桑葉爲食料的吐絲結繭的桑蠶是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祖先就栽桑養蠶,是舉世公認的偉大發現之一。

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桑蠶的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爲20-30℃,主要分佈在溫帶、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是完全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發生、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後代的生殖階段。整個世代只幼蟲期攝食,併爲蛹和成蟲期的生命活動積貯營養。

中文學名

桑蠶

拉丁學名

BombyxmoriLinnaeus

別    稱

家蠶,蠶寶寶

植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蠶蛾科

什麼又名桑蠶遇見逆水寒

扶桑名劍記。

扶桑名劍記奇遇任務觸發的方法:提示有人要取名劍圖繪結果摔斷了腿,意思是讓玩家去找這個NPC,注意這裏其實有提示,NPC是受傷狀態,所以找到NPC林野渡後要使用包紮動作,才能完成任務,林野渡在汴京城(540,510)處,有時候等級高的玩家會無法觸發,可以試試小號。

蠶寶寶以什麼爲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慢變成白色了。

蠶寶寶是以桑葉爲食的,蠶又名桑蠶!我國養蠶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養蠶了。

什麼是蠶?

蠶爲鱗翅目蠶蛾科昆蟲家蠶,別名桑蠶、白蠶。

家蠶的各個發育階段及其糞便等均可入藥,中藥原蠶蛾是家蠶雄蠶蛾。中藥白殭蠶是家蠶的幼蟲受白僵菌感染得病致死後的蟲屍體。中藥蠶蛻爲家蠶幼蟲蛻的皮,又名馬明退,中藥蠶蛹爲家蠶蛹,中藥蠶子爲家蠶卵。中藥蠶退紙爲家蠶卵殼又稱蠶連或蠶連紙。中藥繭殼爲家蠶的繭殼。中藥蠶沙爲家蠶幼蟲排的糞便。家蠶是我國古代應用最早的藥用昆蟲之一。家蠶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飼養,尤以浙江、四川、江蘇等地飼養最多。

桑蠶是什麼

桑蠶,學名 BombyxmoriLinnaeus。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蠶蛾科(Bombycidae)。又稱家蠶,或習稱蠶。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吐絲昆蟲。以桑葉爲食料,繭可繅絲,主要用於織綢,是優良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

sāngcán

[silkworm] 蠶蛾幼蟲,吃桑葉,在化蛹前吐出作繭用的大量絲質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亦稱“家蠶”

桑蠶絲

"中國綢都"四川南充的絲綢是中國西部絲綢文化的中心地帶。

又稱家蠶,簡稱蠶,以桑葉爲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鱗翅目,蠶蛾科,學名爲Bombyx mori Lin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桑蠶的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爲20-30℃,主要分佈在溫帶、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是完全爲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發生、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後代的生殖階段。整個世代只幼蟲期攝食,併爲蛹和成蟲期的生命活動積貯營養。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榆葉、鴉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蠶所必需的營養,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後,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幹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

吐絲結繭是桑蠶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

桑蠶繭可繅絲,絲是珍貴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蠶的蛹、蛾和蠶糞也可以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養料。

物種名稱:桑蠶

學名:BombyxmoriLinnaeus。

別名:家蠶(BombyxmoriL.),簡稱蠶。 科屬: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

以桑葉爲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祖先就栽桑養蠶,是舉世公認的偉大發明之一。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桑蠶的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爲20-30℃,主要分佈在溫帶、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是完全爲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發生、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後代的生殖階段。整個世代只幼蟲期攝食,併爲蛹和成蟲期的生命活動積貯營養。

雌雄鑑別:雌蠶在蠶的尾部第八和第九腹節腹面,左右對稱地各有一對乳白色的小圓點(共四點),稱石渡氏腺,又分別稱生殖前盤和生殖後盤,雄蠶則在第九腹節的腹面前緣有一個橢圓形的乳白色小點,稱赫氏腺,又稱小囊體、囊狀體。

編輯本段

起源

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形態和習性與今天食害桑葉的野桑蠶(Bombyxmandarina)(見桑樹害蟲)十分相似,血清沉澱反應強度也相同,雜交能產生正常子代。桑蠶的染色體是28對,野桑蠶則有27對和28對兩種類型,一般認爲桑蠶與中國的28對型野桑蠶同源。人類最初可能是從桑林中採集原始野生蠶繭取絲利用;隨着人類生活的定居和對蠶絲用途的進一步瞭解而試行在室內養蠶。經過長期的培育和選擇,野生蠶才逐漸馴化成爲具有今天這樣經濟性狀的桑蠶種。

編輯本段

生活習性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榆葉、鴉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蠶所必需的營養,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後,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幹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吐絲結繭是桑蠶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桑蠶繭可繅絲,絲是珍貴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蠶的蛹、蛾和蠶糞也可以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養料。 桑蠶是全昆蟲,一個世代中,歷經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在一年內自然發生的世代數稱化性,一年發生1代的稱一化性,發生2代的稱二化性,發生3代以上的稱多化性。熱帶地區還有終年不滯育的多化性品種。發育的溫度範圍隨發育時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間,能正常發育的溫度範圍爲20~30℃。

編輯本段

形態特徵

幼蟲

長圓筒形,由頭、胸、腹3部分構成。頭部外包灰褐色骨質頭殼,3個環節各有1對胸足;腹部10個環節有4對腹足和1對尾足,第8腹節背面有1個尾角;第1胸節和第1至第8腹節體側各有1對氣門。剛孵化的幼蟲,遍體着生黑褐色剛毛,體軀細小似螞蟻,稱蟻蠶。蟻蠶借攝食桑葉而迅速長大,體色逐漸轉成青白。其體壁的表皮要發生多次脫換,這種現象稱蛻皮,是蠶體內咽側體分泌的保幼激素與前胸腺分泌的蛻皮激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蛻皮前,幼蟲停止食桑,吐絲於蠶座上,用腹足和尾足固定蠶體,靜止不動,稱眠。眠是分齡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齡。體重和體積隨齡期增進而顯著增大。蛻皮次數的特性稱眠性,受遺傳控制,但生活條件的影響也能使眠性發生變化。桑蠶的眠性有三眠、四眠、五眠等;生產上常用的蠶品種是四眠5齡蠶。幼蟲生長到5齡第2~3日,可按特徵鑑別雌雄:雌蠶在第8和第9腹節腹面各有1對乳白色圓點,稱石渡氏腺;雄蠶在第9腹節腹面前緣有一乳白色囊狀體,稱赫氏腺(圖2)。5齡生長至極度時,體重約比蟻蠶增加1萬倍。此後逐漸減少食桑量以至停食。至前半身呈透明時,稱熟蠶,即開始吐絲結繭。結繭過程約需2~3日。幼蟲期的長短因蠶品種和飼育條件而異,一般春蠶在24~25℃下約爲24~26日,夏秋蠶在26~28℃下約爲21~23日。

熟蠶吐絲畢,體軀縮小略呈紡錘形,靜止不動,這時稱潛蛹(預蛹)。潛蛹是真皮層與舊幼蟲表皮分離並形成蛹表皮的時期,約需2日。化蛹蛻皮是蛻皮激素作用的結果。剛蛻皮的蛹呈紡錘形,乳白色,後轉深褐色。蛹體分頭、胸、腹3部分。雌蛹腹部大而末端鈍圓,第8腹節腹面正中線上有1條縱線;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9腹節腹面有1褐色小點(圖3)。一般蛹體重1.5~2.5克。蛹期體內劇烈地進行着幼蟲組織器官的破壞,成蟲組織器官的發生、形成,以及生殖細胞的發育、成熟等生理過程。化蛹後約14日左右完成成蟲發育,這時由腦神經分泌細胞合成並貯存在咽側體內的羽化激素,因光的刺激而分泌至血液中,約40分鐘後蛹便羽化。

成蟲(蛾)

羽化後的成蟲,吐出鹼性腸液,以溼潤和鬆解頭端繭層,並用胸足撥開繭絲,從繭內鑽出。翅初柔軟褶疊,隨蛾體乾燥而展開。全身被覆白色鱗片,頭部兩側有1對複眼和1對具觸覺和嗅覺的雙櫛狀觸角,口器已退化。前、中、後3個胸節腹面各有1對胸足,中胸和後胸背面各有1對翅。腹部雌蛾7節,雄蛾8節。雄蛾外生殖器由幼蟲的第9、10腹節變成,雌蛾的外生殖器由第8、9、10腹節變成。交配時雌蛾伸出產卵器,由腺釋放出性資訊激素(桑蠶醇和桑蠶醛)引誘雄蛾,交配1.5~2小時即可產受精卵。一頭雌蛾約產卵400~700粒,其中絕大多數在羽化當日產下,至第3日結束。成蟲不攝食,交配產卵後約經10日左右自然死亡。

橢圓形略扁平,約長1.1~1.5毫米,寬1.0~1.2毫米,厚0.5~0.6毫米,一端稍鈍,另一端稍尖,尖端有卵孔,爲受精孔道。卵粒大小因蠶品種、飼養條件及蛹期溫度而異。卵粒重一般爲500~600微克。剛產下時呈淡,表面隆起,後因卵內水分蒸發和營養物質消耗,卵面出現凹陷,稱卵渦。正常卵的卵渦橢圓形,死卵呈三角形。卵殼表面有凹凸不平呈多角形的卵紋,還有無數針狀呼吸氣孔。卵的內容物有卵黃膜、漿膜、卵黃和胚胎等。卵黃膜緊貼在卵殼下面,是一層非細胞的透明薄膜;漿膜在其內側,是一層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細胞。卵黃是胚胎髮育的營養源。胚胎在卵黃中偏於卵的一方,頭向卵孔一端,不斷攝取養分而逐漸發育。

蠶卵分滯育性卵(越年卵)和非滯育性卵(不越年卵)兩種。非滯育性卵產下後胚胎不斷髮育,約經10日即形成蟻蠶孵化;滯育性卵胚胎髮育至一定程度即進入滯育期,經冬季低溫解除滯育,到翌年春暖時才孵化。蠶卵是否滯育取決於蛹期中雌蛹的嚥下神經節能否分泌滯育激素;心側體激素對滯育也有輔助作用。滯育性卵在進入滯育期時漿膜細胞內形成並沉積色素粒,呈黑褐色;非滯育性卵漿膜細胞內不形成色素,仍爲淡。

編輯本段

價值

經濟價值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經濟昆蟲之一。蠶的經濟價值在於蠶絲。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犧“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爲“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的先民已利用蠶絲織成絹片、絲帶和絲線。公元前十三世紀,桑、蠶、絲、帛等名稱已見於甲骨卜辭。蠶絲和大麻、苧麻,以及後來的棉花一道,爲中國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蠶桑也就成爲中國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數千年的實踐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養蠶經驗,這個經驗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對於蠶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時期,蠶已在室內飼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養蠶已有專用蠶室,蠶病的防治受到重視,並採用了浴蠶種技術,公元三世紀後期,出現了小蠶恆溫飼養,說明當於蠶的生長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直到元代《士農必用》中才對蠶的生長的各階段所需溫度有詳細說明。晉代對於蠶的微粒子病和軟化病已有所認識,時稱“黑瘦”和“僞蠶”。公元六世紀三十年代,據《齊民要術》記載,人們還從種繭的選擇和鹽醃貯藏來防治蠶 。宋元時期,對於蠶病的防治更進一步,貯繭方法除鹽漬之外,復又出現日曬和籠蒸。與此同時,做爲防治蠶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蠶方法也得以改進,早期浴蠶主要在川中進行,宋代出現了硃砂溫水浴法,元代出現了天浴,利用低溫選優汰劣。《陳旉農書》中探討了蠶生僵病與溼熱風冷的關係,《農桑輯要》則總結了蠶病與葉質的關係。明代(1368-1664)出現了天露、石灰水、鹽水浴種等方法。並採用了雜交方法培育嘉種,以提高蠶的防病能力,還出現淘汰病蠶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國的養蠶技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世界蠶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公元前十一世紀,養蠶技術隨箕子傳入朝鮮,隨後復又傳到了日本。秦漢以後,中國的養蠶技術透過舉世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到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六世紀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國王透過印度僧侶從中國私運蠶種至該國,是爲西方有蠶業之始。

文化價值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浙江省吳興的郊外,發現五千年人人類遺留的東西,其中有古代的絲織品,證明很早以前我國就會養蠶,傳說黃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種桑樹、養蠶、抽絲、織布,讓大家有好的衣服穿。二千多年前,中國人制造的絲織品傳到歐洲,當時歐洲人還不會養蠶抽絲,不知道這麼美麗的布料是怎麼做出來的,由於歐洲人很喜歡買絲織品,商人要運送很多絲織品到歐洲,於是開闢一條運送絲織品到歐洲的路,這條路稱作絲綢之路。

我國廣闊的原野上生長着許多桑樹,有喬木,也有灌木。在桑樹上生息着好幾種昆蟲,它們取食桑葉或蛀食樹幹。在些昆蟲中,有一種吐絲作繭的鱗翅目昆蟲引起了先民的注意,這就是桑蠶。桑蠶取食桑葉後吐絲結繭,然後鑽出繭殼羽化爲蛾子。人們發現這種繭殼浸溼後,可以拉出長長的銀色絲縷,這絲縷可捻成線,也可織成綢。這比起當時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來,要漂亮得多了。隨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們爲了獲得更多的蠶繭,即開始了人工飼養,並把蠶移到室內來馴養。 我國除桑蠶外,還有柞蠶、樟蠶、樗蠶、天蠶等。柞蠶(AntheraeapernyiGuerin-Meneville)屬大蠶蛾科(Saturniidae),原產山東萊州(掖縣),是我國地位僅次於桑蠶的產絲昆蟲,現盛產於遼寧、河南等省。柞蠶最早見於《爾雅》(公元前1200年),2700年前柞蠶絲已作爲給皇帝的貢物,在漢代曾經由官方推廣,經宋、元、明、清幾代引種推廣,分佈到了全國很多省份。其主要飼料樹種是櫟屬(Quercus)各種的葉子。

在古人眼裏,蠶是一種神聖的動物。吐絲成繭,而後化爲飛翔的精靈,這是一個美好、的生命輪迴,並賦予絲綢神祕,高貴的人文色彩,使之蘊涵濃厚的哲學意味。絲綢文化有着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澱,古老的絲綢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是中國聯繫世界友誼的紐帶,絲綢是友好的使者,歷史上多以文繡錦帛作爲進階禮品,禮贈友邦,“化干戈爲玉帛”以示友好。絲綢文化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錦"是多彩提花絲織物的泛稱,錦合"金"、"帛"成字,取錦“織彩爲文,其價如金”之意。錦以織造技術複雜,圖案古雅,色彩瑰麗成爲中國傳統絲織物中的精品。

商業價值

根據文獻記載和文物考證,我們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植桑養蠶。蠶絲的利用開始於漁獵時代的末期,而養蠶開始於農業時代的初期即黃帝時代。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256年)蠶桑生產已成爲專業化,並受到官方督察管理。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年~221年)達到高度發展,蠶絲已成爲貧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貿易的物資了。我國各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很多,有羅、綾、紈、紗、縐、綺、錦、繡等產品,其圖案與色彩的美麗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宋、元時期(公元960年~1368年)的蠶絲生產和絲織業達到另一高峯,宋朝年產絲綢達340萬匹,統治者對蠶絲業與農耕同樣重視。我國古籍中常有“農桑並舉”的記載。“一婦不蠶,或受之寒”一成語反映了古代人民對蠶業的高度認識。

我國古代社會的衣着以絲綢和棉麻來區分貴賤。富豪無不以衣錦爲榮,成語“衣錦還鄉”應運而生。勞動人民則穿棉麻布衣。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前,絲絹與糧食同樣作爲人民負擔繳納的實物,朝廷或官府以絲絹作爲對有功臣民的賜賞。現今藏族和蒙古族在迎送、饋贈、敬神及日常交往禮節中使用絲質(哈達)以表達敬意和祝賀。 絲綢業的發展與普及也影響到我國的文化生活,除了有許多描述採桑、養蠶的美好詩句外,成語“作繭自縛”被用來比喻自己束縛自己,也比喻人作事原來希望對自己有利,結果反使自己吃虧受累。唐代白居易有“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縛縈。”;宋朝釋道原有“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的詩句。由於蠶一生只吃桑葉,到老時卻吐盡它那柔軟、光滑、潔白的絲,因此“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就被用來讚揚那些有奉獻精神的人們。

我國古代蠶絲的發展促成了對外通商和文化交流。早在公元11世紀,蠶種和養蠶技術已傳入朝鮮,公元前2世紀傳入日本,公元6世紀傳入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及地中海沿岸國家。桑蠶飼養技術是公元6世紀傳人歐洲的,所以蠶絲代表東方古代文明,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絲綢是廣受歡迎的商品,它和桑蠶飼養技術透過絲綢之路向西傳播,路經草原、沙漠、綠洲和山川,沿途興起一批著名的市鎮,如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龜茲、疏勤等。張騫從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奉漢武帝劉徹的命令由我國西部出發,到過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一些國家,並建立了聯繫。絲綢是我國重要的產品,因此,古代西方稱長安古都爲絲城,稱我國爲“絲國”。在南方另有絲綢之路,經成都、保山等地到達緬甸與印度;在東部沿海又有徐聞(廣東)、合浦(廣西)以及蓬萊(山東)、寧波(浙江)等港口通往太平洋諸島嶼和地區。

目前,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個國家與地區飼養家蠶,年產蠶繭約800萬擔,產絲約5萬噸。我國的產繭量和產絲量都佔全世界的首位。蠶業分佈在除青海、、寧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浙江地區的農民曆來都把這種對人類作出很大貢獻的昆蟲叫做“蠶寶寶”,它吐出來的絲有珍珠之光,即使在化學纖維日新月異的今日,絲織品仍被譽爲“纖維女皇”,它具有的一些衣料特性是其他纖維望塵莫及的。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養蠶業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

編輯本段

家蠶訓育神話

話家蠶馴育是我國遠古時代不知名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掌握自然規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實,但畢竟歷史過於悠久而無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種傳說和神話。傳說之一,養蠶是黃帝的元妃嫘祖所發明。在《通鑑外紀》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爲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後世祀爲先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解放前蠶神廟裏還供着先蠶西陵氏。另外,《搜神記》中有一神話。相傳在太古時代有父女二人,父親外出打工,僅留下女兒一人和一匹馬在家。女兒自己飼養此馬。由於貧窮和寂寞,她非常思念打工在外的父親,就對馬戲言:“你要是能把我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馬聽完此言後便掙脫繮繩而去,徑直跑到了父親打工的地方。父親見到馬後非常驚奇,就牽來騎上。馬望着來的方向悲鳴不已。父親見狀,猜測家裏有事,就騎馬回到家裏。畜生有非常之情,所以父親就更加精心餵養。但馬不肯吃食,每見到女兒出入都要喜怒擊蹄。父親覺得奇怪,就悄悄地問女兒。女兒只好如實相告。父親認爲此事有辱家門,就用箭將馬射死,把馬皮剝下曬在院中。父親又出門了。女兒與鄰家女友來到馬皮前,對着馬皮嘲笑說:“你一個畜生爲什麼要娶一個女人呢?招此殺身之禍,何苦呢!”話音剛落,馬皮突然飛起,將女兒捲走。鄰家女友大驚失色,不敢搶救,只好去告訴父親。父親返回後到處尋找,未能找到。數天後,在一棵大樹枝上發現了他們。女兒和馬皮同時化爲蠶,生息於樹上,其繭厚大。鄰女取而養之。因樹爲桑樹,又因桑與喪同音,故取名爲桑蠶,老百姓普遍飼養,即爲今天的家蠶。

絲綢之路

編輯本段

繁殖

雄蠶孵化時即有1對,5齡開始約形成140~200萬條有核精子,到蛹的中、後期還形成大量的無核精子,但後者不能使蠶卵受精。雌蠶孵化時即有1對卵巢;至化蛹後的1~2日,卵巢內的卵巢管迅速長大,擠破卵巢膜而遊離於腹腔,約至第 9日形成卵,並向輸卵管下移。化蛾前1~2日,卵細胞核進行第1次成熟,到中期停止、待化蛾交配後,精子進入卵內,才使停留在第一次成熟中期的卵核因受刺激而繼續,至卵產下後約40分鐘停止。第2次成熟在卵產下後約60分鐘開始,經20分鐘完成。卵產下後約2小時,雄核與雌核融合,並開始卵裂。約在產下後15小時,形成胚盤。胚盤在卵孔一側的部分細胞逐漸增厚成胚帶。卵產下後約24小時,胚帶脫離胚盤而成胚胎,俗稱胚子。殘留的胚盤稱漿膜。初形成的胚胎只有1層細胞,以後形成外胚層和中胚層2個細胞層,內胚層在胚胎髮育後期纔出現。滯育卵的胚胎在滯育期間外形變化不大,隨着自然溫度下降,蠶卵逐漸解除滯育。解除滯育的最適溫度爲5℃左右,但一般在15℃以下即能逐步解除滯育。中國生產上把蠶卵胚胎從滯育解除開始到孵化,分爲15個階段(見表)。其中,最長期是生產上的關鍵時期,過了此期胚胎對低溫的抵抗力即減弱,故最長期胚胎是冷藏的臨界胚胎,又是加溫催青的起點胚胎。反轉期是幼蟲器官和組織形成最旺盛的時期,不但形態上變化顯著,在生理上對外界環境條件也很敏感。二化性種在反轉期到轉青期間受高溫、長光照、多溼條件的影響,可促使產滯育卵,否則產非滯育卵。轉青期蟻體已基本完成,對低溫的抵抗力增強,生產上可透過短期冷藏抑制,以調節收蟻日期。胚胎髮育成蟻蠶後,先吐出鹼性腸液使卵孔處的卵殼膨軟,繼而用上顎刻劃撕裂成小塊吞下,形成孵化孔而爬出。在自然狀態下,蟻蠶通常在上午5~9時孵化。

編輯本段

養殖技術

蠶有哪些種類啊?

1、桑蠶

又稱家蠶,以桑葉爲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Bombyx mori,桑蠶起源於中國,它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爲20~25℃,主要分佈在溫帶、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生菜葉、柘葉、楮葉、榆葉、鴨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是完全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上。

2、柞蠶

柞(zuò)蠶,以柞樹葉爲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 pernyi。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爲8~30℃,發育適溫爲11~25℃,最適宜的溫度爲22~24℃。主要分佈在中國。

柞蠶以殼鬥科櫟屬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葉片爲飼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慄、楓、梨、蘋果等植物的葉子,是完全是昆蟲。

3、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爲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4、馬桑蠶

蓖麻蠶以馬桑葉爲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

5、惠利蠶

惠利蠶是蓖麻蠶的音譯名。蓖麻蠶原產地是印度東北部的阿隆姆,當地人稱蓖麻△",中國人引進蓖麻蠶時,也稱過"惠利蠶",因"惠利"含義飼養實惠,便於推廣,中國也有人把它譯爲"愛麗蠶"、"伊利蠶"的。

6、天蠶

以殼鬥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樹葉爲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

天蠶繭色爲綠色,能繅絲,絲質優美、輕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並具有獨特的光澤。織成絲綢色澤豔麗、美觀,是進階的絲織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蠶

桑蠶和殭蠶的區別

殭蠶是蠶蛾科昆蟲家蠶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乾燥體。而蠶是活的。具體如下:

《桑蠶》,又稱家蠶、蠶,是一種 以桑葉爲食的泌絲昆蟲,是中國古代先民將棲息在原始桑林中的原始蠶馴化家養而來,它與目前爲害桑樹的野蠶是同一祖先。

《殭蠶》是蠶蛾科昆蟲家蠶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乾燥體。

殭蠶藥性平和,味辛、鹹。歸肺、肝、胃經。

殭蠶的化學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草酸銨、氨基酸、銅、錳、鐵、鋅、鉻等。其中,蛋白質、脂肪、草酸銨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殭蠶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殭蠶具有鎮靜、抗驚厥、抗菌、抗凝血、抗血栓、降血糖等作用。

殭蠶可以用於治療肝風夾痰、驚癇抽搐、破傷風、小兒急驚、中風口餻、風熱頭痛、發頤痄腮、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痰核、瘰癧、乳腺炎、疔瘡癰腫等。

螞蟻、蟋蟀、蝴蝶、蜻蜓、蟑螂、蟈蟈、桑蠶 請各位大俠告訴我上面這個動物還有什麼別名?獎勵100元

螞蟻:蟻、玄駒、昆蜉

蟋蟀:促織、趨織、吟蛩、蛐蛐兒

蝴蝶:也稱作“胡蝶”

蜻蜓:貓貓丁,咪咪洋,丁丁,螞螂,河嘻嘻,蜻蜻

蟑螂:學名爲蜚蠊。其他名稱:黃婆娘 偷油婆(民間) 小強 。 粵語俗稱 曱甴(yuēyóu)

蟈蟈:學名爲;短翅鳴螽,別名爲聒聒、螽斯和螽斯兒 ,油子

桑蠶:又稱家蠶,簡稱蠶

注:上述名稱,部分只在少數地區通用,不可作爲論文及書面依據。

參考自:個人經驗,及百度百科。

桑蠶絲和榨蠶絲有什麼區別

桑蠶絲是由桑蠶繭製成,柞蠶絲是柞蠶繭製成的。

桑蠶絲:桑蠶,即“家蠶”,是指以桑葉爲主食的家養蠶種,其蠶繭和體膚一樣的潔白,猶如潤玉,一般產自江蘇和浙江一帶,爲南方特有,也是製作絲綢製品的進階原料,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氨基酸。絲質細膩。

 2.榨蠶絲:又叫野蠶絲,別名“野蠶”,是北方特有蠶種,以食“柞樹葉”爲主,是生長在大山之中的一種蠶,一般多爲野外放養,是野蠶的重要品種之一。體膚綠色、、淺藍色、珍珠白等,蠶繭顏色也呈灰白、黃白等色。

Tags:桑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