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樹多久長一片葉子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67W

茶樹多久長一片葉子

茶樹多久長一片葉子:答案是二、三天。

1、茶鮮葉生長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葉子,生長慢的,則需五、六天。

2、茶鮮葉就是要在剛長出來的三四天內採摘,這樣的茶葉製作的成品纔不會太老,這是對於綠茶類的茶樹來說,只有鮮葉才能製成最好的綠茶,對弈黑茶來說,合理的採摘期就是在茶葉生長成熟葉之後的事了。

1、茶鮮葉生長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葉子,生長慢的,則需五、六天。

2、茶鮮葉就是要在剛長出來的三四天內採摘,這樣的茶葉製作的成品纔不會太老,這是對於綠茶類的茶樹來說,只有鮮葉才能製成最好的綠茶,對弈黑茶來說,合理的採摘期就是在茶葉生長成熟葉之後的事了。

1、茶鮮葉生長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葉子,生長慢的,則需五、六天。

2、茶鮮葉就是要在剛長出來的三四天內採摘,這樣的茶葉製作的成品纔不會太老,這是對於綠茶類的茶樹來說,只有鮮葉才能製成最好的綠茶,對弈黑茶來說,合理的採摘期就是在茶葉生長成熟葉之後的事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茶鮮葉生長快的,一般二、三天可展一片葉子,生長慢的,則需五、六天。

2、茶鮮葉就是要在剛長出來的三四天內採摘,這樣的茶葉製作的成品纔不會太老,這是對於綠茶類的茶樹來說,只有鮮葉才能製成最好的綠茶,對弈黑茶來說,合理的採摘期就是在茶葉生長成熟葉之後的事了。

油茶樁春天移栽多久長葉

正常情況下20-30天左右能夠長葉。

從選材上下工夫:儘量減少大規格的油茶樁的栽培,或者儘量減少有大傷口的樹移栽,儘量選擇全冠樹移栽或者是少主幹多分枝或者多小枝的樹移栽。

養樁的時間不能斷:一般人認爲樹活了一年或者二年以上,根部肯定成活了,那麼樹也就活了。但油茶樹,根部成活不代表樹幹也跟着不出毛病。栽培油茶樹的養樁時間,是一直延續到它的傷口全部癒合才能算成功。也就是要五年十年二十年以上。

用容器養樁:怎樣養好樁,好的方法是給它一個恆定的環境;如恆定的土壤環境、恆定的遮陰率、恆定的溼度、比較恆定的溫度,避免強烈的落差氣候環境。

樹幹的頂端發芽情況必須重視好,必須嫁接新枝、或者激素刺激頂端快速發芽生長。

茶葉種植週期一般是多久

8-9個月。

茶樹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之間,若在此範圍之內,則茶梢加速生長,每天平均可伸長1-2釐米以上。我國大部分茶區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氣溫都在20-30℃之間,正是茶樹生長最適溫時期,也是茶葉的採收季節。

茶樹生長適宜的有效積溫在4000℃以上。我國茶區的年有效積溫一般在4000-8000℃之間,有效積溫越多,年生長期越長。我國南北各茶區由於氣候條件的差別,茶樹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數茶區茶樹的全年生育期約爲8-9個月,而可採期爲7-8個月。

擴展資料

茶樹種植的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土壤類型等。地形以丘陵爲主,排水條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溫差小、日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光照條件好,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類型的茶樹生長,尤其適合大葉種茶樹生長。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較多,夏秋雨多霧大(雲南茶區),日照較少利於茶樹越冬和養分積累,利於夏秋茶的品質。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山地紅壤或山地黃壤、棕色森林土,這些土壤發育程度較深,結構良好,適合茶樹生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樹 

山茶樹怎麼栽培

山茶樹的栽培技術有四種,分別是扦插種植、嫁接種植、壓條種植和播種種植。

一、扦插種植

扦插種植最好選擇6月中期到8月末期。插條需要選擇山茶樹樹冠外部的樹葉完好的當年生的枝條,且其長度在8到10釐米。在清晨剪下插條後,立即插入土地,深度在3釐米左右。插牀需要在陰處,並需要澆點水在葉面上。溫度最好在20度-25度,插條後大概6周就會生根。當根部生長到3釐米-4釐米的時候就可以移栽了。

二、嫁接種植

如果該山茶樹的品種不適合扦插種植,扦插生根困難的話,可以採用嫁接種植的方式。注意需要用生長到5月至6月半的新梢來嫁接。

三、壓條種植

壓條要使用健康的1年生山茶樹枝。在頂部的20釐米的地方剝掉寬度在1釐米樹皮,再用腐葉土覆蓋枝條,最後抱上塑料薄膜,大概2個月後就會生根。

四、播種種植

這種方法適合用在單瓣的山茶樹種子。在10月份淺種就可以。

擴展資料:

山茶樹的種植需要注意:

1、種植時間:最好在秋天的時候種植。

2、施肥時間:種植山茶樹要在2月-3月的時候施放第一次肥料,第二次在6月份施放,第三次要在10月-11月施放肥料。

3、生長環境:其性喜冷溼氣候,不耐高溫。對土質不苛求,但以含溼度高之砂質土壤較合適,全日照半日照均適宜。山茶樹常年在連綿疊嶂的羣山之中天然孕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茶樹;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三農網——山茶樹的生長環境需求 怎麼栽培山茶樹

種植茶樹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茶樹種植

1、種植方式與密度

合理密植是茶樹栽培研究的重要內容。所謂茶樹合理密植,它既要達到有效地利用空間和土層,又要使茶樹個體和羣體結構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取得高產穩產優質的目的。適合機耕機採,也是合理密植所要考慮的條件。

茶葉產量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隨着單位面積內茶叢數的增加而提高的;而單叢產量則呈相反趨勢,它隨茶叢數的增加而遞減。這是茶樹羣體和個體之間矛盾發展的結果。合理密植就是要正確處理好這一矛盾,保證茶樹在羣體結構良好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茶樹個體生長髮育的需要,從而使單位面積內因密植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產量,超過個體削減的產量,使茶樹取得豐產。我所不同播種方式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如以150×150(釐米)(畝叢數297叢)的叢植茶園爲增量爲100%,則150×33(釐米)(畝叢數1333叢)的條栽茶園畝產量爲150%,150×17(釐米)的條栽茶園畝產量爲152%;而單叢產量如仍以150×150(釐米)處理爲100%,150×33(釐米)處理爲34%,150×17(釐米)處理爲17%,後兩處理的減少值爲66%和83%。從這個試驗還可看出,由於密植程度不同,後兩處理畝叢數增加3.5倍和8倍,使畝叢數增加而提高的產量大大超過單叢產量的減幅,因此仍能取得增產效果。

茶樹種植方式應考慮兩內容,一是茶樹的行叢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叢的定苗數。我國茶樹種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解放前遺留下的的叢式茶園,這種茶園產量低,管理也不方便,正在逐漸淘汰。大多數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單行條栽茶園,一般種植規格是中小葉種茶樹行距爲150釐米左右,叢距33釐米左右。每叢定苗2-3株;大葉種茶樹行距165釐米左右,叢距50百米左右,每叢定苗1-2株。我國大多數高產穩產場隊,都是這種種植方式。雙行條栽茶園,在部分茶區也有采用,大先遣爲165釐米左右,列距和叢距都是33釐米左右。據安徽省祁門茶葉研究所報道,1961-1968年,單、雙行茶園產量表現是,前四年雙行高於單行,增產19.82%,以後單行高於雙行,增產3.74%。近年來部分地區試用多行條列式茶園,這種種植方式的茶園,行距、列距和叢距也有多種規格。且在茶樹定植後,就免除耕作,其它管理措施也有別於單、雙行茶園。據報道,多行條列式茶園,具有早期高產,幼齡期茶樹迅速覆蓋園地,減少土壤沖刷等優點。這一種植方式的出現,由於時間尚短,對茶樹長期生長髮育的影響,以及茶樹高產穩定持續年限等問題,都待進一步驗證。

2、播種和移栽技術

在播種茶籽或移栽茶苗前,首先要劃線定行。劃線定行工作要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①平地茶園第一行應從地塊最長一邊開始劃線,或者與幹道、乾渠相平行。距地邊一米處劃第一線,其餘以此線爲基線,按行距的要求,依次劃出所有的茶行。緩坡茶園則要求等高條植,劃線要自下而上進行,按先遣要求逐行劃齊,要掌握等高不等寬的原則。對於地形複雜的地段,行距要作適當高速變幅範圍可掌握在1-2米之間。窄幅水平梯級茶園,茶行應在離坎沿3/5處劃線;寬幅水平梯級茶園,離坎沿1米處劃第一行,最後一行離溝亦要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以利茶樹生長和田間管理工作的進行。

②坡地茶園應在規劃範圍內儘量茶行,達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儘量減少插行,避免斷行和閉合行。茶行轉彎角度,以及與道路的交角,都要適合機耕條件。

③劃線工作就緒後,即可開種植溝。種植溝的寬度和深度,視肥料種類和數量,以及是採用茶籽直播還是移栽茶苗而定。堆肥、廄肥及移植茶苗的茶園,種植溝要寬些;採用菜籽餅及茶籽直播的茶園,種植溝要淺些。一般採用寬20釐米左右,深30釐米左右爲宜。基肥數量每畝施堆、廄肥30-40擔,或菜籽餅200-300斤,並施一定數量的磷、鉀肥。基肥施下後要在其上蓋土3-5釐米,目的是不使茶根直接接觸肥料,避免燒根。施肥工作結束後,即可播種茶籽或移栽茶苗。

(1)茶籽直播大面積發展新茶園,以茶籽直播較爲簡便,易於掌握,前期的管理工作也不像移植茶苗的茶園那樣要求精細。因此發展面積較大的單位,常常採用茶籽直播,綜合各地的資料,在播種時要掌握如下環節:

①適宜的播種期茶籽在霜降前後採收後,要進行選優去劣的揀剔工作。茶籽的播種期是較長的,自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除嚴寒冰凍期外,均可進行播種。生產上常採用冬播,這樣可省去茶籽貯藏工作,而且第二年出苗期要比春播的提早半月左右。有的單位由於播種面積大,或者平整土地工作一時趕不上,也可採用春播時期要掌握在二、三月。實踐證明,我國大部分茶區,春播不要超過三月底,否則會大在影響出苗率和茶苗生長勢。同時,四月以後播種的茶籽,即使出苗也較難安全越夏。原因是茶籽出苗遲,夏季高溫容易產生烙苗,增加茶苗死亡率。春播的茶籽,最好經過浸種催芽處理,以求提高茶籽出苗率和增強茶苗生長勢。我國北部茶,由於冬季氣溫低,冰凍期長,過去均採用春播,近年來有的採用冬播也獲得成功,如安徽省鳳陽縣燃燈公社金橋茶場,在茶籽冬播蓋土後,再在播種行上離地表堆土5-10釐米,做成土壟形式,翌年春季解凍後除去土壟,茶苗出土早而整齊,這是很好的經驗,適宜北方茶區應用。

②播種質量播種深度是檢查播種質量的主要項目,過深過淺均不合質量要求。茶籽播種的深度以3-5釐米爲宜,湖南的試驗資料指出,不同播種深充對茶籽出苗、苗高及成苗率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如播深4.5釐米處,始苗期在五月二十二日,盛苗期在六月二十四日,當年苗高30.1釐米,成苗率達75.3%;而播深9釐米處的始苗期爲六月十二日,盛苗期八月二十日,當年苗高22.2釐米,成苗率則爲63.4%。可見兩者的差異是很大的。

在一些氣候條件比較特殊的地區,爲提高播種質量,保證出苗當年達到苗全苗壯,相應地採用了一些適應本地區的農業技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山東省在茶籽播種期(四月上旬)正值春旱,除採用浸種催芽外,在播種時先在播種行上澆足水分,然後播種茶籽,立即蓋土,並在覆土後的播種穴上,做成高出地表15釐米左右的饅頭形土堆,當地稱謂"堆土保墒",目的是提高土壤含水率,減少蒸發,這對戰勝春季乾旱,提高茶籽出苗率,達到功全苗壯的目的,是一項很好的農業技術措施,這一經驗適宜於播種期有旱情的地區採用。運用這一技術措施時,要注意適時推土。其經驗是,推土期應選擇在茶苗要破土出苗而尚未達到地表時較爲理想,早了效果受影響,遲了會推斷芽尖。推土時如能配合插枝遮蔭,效果更佳。

③每穴播種粒婁"孤子不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總結。採用適宜的播種粒數是播種工作上應注意的事項。每穴播種粒數過多,當年看來茶苗出土較好,但由於茶苗擁擠將來會出現長勢細弱的不良後果;播種粒數過少,則要影響出苗期和出苗率,容易造成缺叢斷行。一般經過揀剔的茶籽,尤其是經過浸種催芽的茶籽,每穴播種四、五粒就可以了。未經揀剔的茶籽,則就視茶籽質量情況,適當增加播種粒數。播種時要嚴格控制行、叢距,同時要將茶籽均勻地放在穴內,不要緊挨一起。

茶籽播種覆土後,在播種行上撒些穀殼或插竿標記,有利於出苗前除草工作的順利進行,不致傷苗。

(2)茶苗移栽已如上述,茶籽直播有很多優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最突出的就是實生苗後代比較雜亂,茶樹個體間的性狀差異很大,這就是常見的有性繁殖茶樹葉形不一,發芽遲早不同,長勢強弱差異較大的主要緣由。隨着優良品種的不斷推廣,短穗扦插繁育茶苗,已被視爲提供優良種苗的重要途徑,今後發展新茶園時,採用移栽茶苗建園的比重將會逐年增加。移栽茶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苗齡中小葉種茶樹選用二齡苗移栽比較恰當。生長較好的一齡苗,苗高在25釐米以上,也可以進行移栽。我國南方茶區,由於年期長,栽培的茶樹大多數是喬木或小喬木的大葉種,一齡苗即達50釐米左右,當年出圃移栽已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並取得了快速成園的效果。

②移栽時期茶苗地上部休眠期進行移栽容易成活,因此晚秋和早春是移栽的適期。在墒情較好的地區,霜降前後移栽,成活率比較高,這時地上部逐漸停止生長,而根系還有一個生長高峯,移栽後當年根系恢復生長較好,來年茶苗發芽生長也比春季移栽的早。有些地區晚秋常有旱象,則應在早春移栽較爲恰當,時期掌握在驚墊到春分期間,不要太遲,否則會影響成活率。早春移栽的茶苗,發芽期不如秋栽的早,而且往往在根系沒有完全恢復前,茶苗即發芽生長,故要特別加強管理,否則會出現僵苗、死苗現象。我國茶區遼闊,各地氣候條件不甚一致,有些地區晚秋和早春正值旱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如無灌溉措施,茶苗移栽後的生長情況是很不理想的,應選擇在其它時期移栽茶苗爲好。如雲南省,移栽適期在芒種至小暑期間,過早雨水少不易成活,過盡當年生長期短,往往根系還沒有很好恢復即進入旱季,容易死苗。有的省(區)也有類似情況。因此移栽期的確定,還要考慮當地當時的降水情況,否則會事倍功半,不易取得理想效果。

③帶土移栽,及時定植越軒時要儘量少傷根多帶土,這是至關重要的。縮短起苗到定植的時間,對提高茶苗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久晴後在苗圃起苗,最好是在前一天灌足水分,這對少傷根多帶土有一定幫助。在外地調運茶苗時,要相應地採用一些保護性措施,如根部蘸黃泥漿,每捆茶苗用溼稻草包紮根部,車廂周圍灑水或鋪入溼草袋,頂部注意覆蓋,提高溼度,防止茶苗因失水過我。如途中時間較長,則要防止茶苗發熱,途中最好翻動茶苗或灑幾次水,以利散熱和溼度。茶苗運到目的地後,要及時定植。如茶苗較多,一進來不及定植,則要進行假植,以後隨栽隨取,儘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栽植工作。在移栽定植時,每穴用苗2-3株,苗與苗之間不要靠攏,並注意要舒展。過長的主根,可剪去部分。移栽時要逐層加土,層層踩緊踏實,這是提高成活率的要領之一。埋土過半時,澆足定植水,待水分下滲後,繼續加土,直至與泥門相平,不宜過深過淺。移栽蘇苗時,同一行上要瞻前顧後,控制行叢距,使之整齊美觀。移栽後要及時定剪,留高15-20釐米左右,這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④移栽營養鉢苗營養鉢育苗是國內外都有這方面的報道。它的優點是:成活率高;移栽後不出現蹲苗停長現象;不變移栽時期的,栽後管理也較方便,成園快,產量高。有條件的單位可儘量利用。

實踐告訴我們,茶苗成活率高低,茶苗長勢好壞,與上述管理環節密切相關,而栽後的水分管理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

3、幼齡茶樹護理

幼齡茶樹護理包括抗旱防凍,間苗補缺,耕鋤除草,合理施肥,定剪修剪,打頂輕採和病蟲防治等。此處只闡述一、二齡期內的抗旱防凍,間苗補缺兩項內容,其它技術措施在有關章節中敘述。

(1)抗旱防凍目前的農業生產,大部分還是"露天工廠",不良的氣候條件,如干旱水澇,嚴寒酷暑,都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甚至可能造成農作物的死亡。災害性天氣給茶葉生產造成的危害,常見的有旱害和凍害。在長江流域,前者常出現在伏夏,後者發生於嚴冬。幼齡茶樹由於對不良氣候條件的抵抗能力比較弱,其受害程度要高於成齡茶樹,故須特別護理。

①抗旱我國主要產茶省(區)氣候條件的判別是很明顯的。以氣溫和降水爲例,我國南部海南島的嶺頭,年平均氣溫爲23.1℃,降水量爲2414.6毫米;中部的杭州,年平均氣溫爲16.1℃,降水量爲1400.7毫米;而北部山東的蓬萊,年平均溫爲11.8℃,降水量爲623.6毫米。但各地氣候也有共同點,如年降水量分佈不均勻,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海南島旱季常出現在二二月到翌年四月,杭州在七至八月,山東則出現在十一月至翌年五月。這些都茶葉生產帶來一定影響,在降水特少的年份,甚至造成危害。例如長江中、下游地區,七至八月份因受副熱帶高壓脊控制,高溫亢旱能持續數十天。在這期間,茶葉季節產量也是全年最低的時期,而對幼齡茶樹,特別是播種當年的幼苗和移栽苗,影響更大,如在管理上不採用相應的措施,常會出現焦苗和死苗現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旱害。

茶樹產生旱害的原因:一是茶樹起源於我國西南部,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形成了耐蔭和需水較多的特性。茶樹在逐步北移過程中,這一特性雖發生了一定變化,但較之有些作物來說,耐蔭和對水分的要求還是較高的。二是幼齡期,尤其是出土當年的茶苗,由於莖葉嬌嫩,地下根系扎得還不深,容易受害。三是從環境因子來說,北方的乾旱大風,南方的烈日高溫,是常見的旱象天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茶樹蒸騰作用顯著增強,這時土壤如供水不足,就會出現供需失調,這種情況如發展到一定程度,輕則生長受陰,葉片受害,重則整株死亡。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創造了不少與旱害作鬥爭的經驗,歸納起來有:

選擇抗旱品種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受害程度。

灌水提高土壤含水量這是解決旱害的根本途徑。所以,在發展新茶園時要考慮水利條件,以便旱季灌溉。

地面覆蓋減少蒸發就地利用雜草、農作物秸稈,在旱季來臨前覆蓋地面。一則可減少蒸發,降低地溫,保蓄水分;二來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可謂一舉兩得。幼齡休園鋪草覆蓋時,要防止"矇頭蓋",否則在高溫下茶苗會產生黃萎現象,不利茶苗生長。蓋草用量,每畝三、四十擔。

插枝遮蔭遮蔭保苗,對當年出土的幼苗效果較爲理想,同時它的用材量也比地面鋪草的方法節省,唯花工較大。遮蔭物可選用麥稈、松枝、樹枝等材料,在旱季來臨前插於茶樹的西南方,離茶苗15釐米左右,這樣可以在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這段高溫期,起到遮蔭保苗的作用。進行這項工作時,要注意遮蔭物不要捂住茶苗,就略呈傾斜,這樣茶苗仍能受到露水滋潤。遮蔭期間要做好遮蔭物的護理工作,發現遮蔭物傾倒捂苗,要有時扶正。用麥稈作爲遮蔭物時,不宜整束直插,這樣容易捂苗。具體操作時,可將麥稈中部對摺後錯開,基部扎捆,使之呈扇面形,即可將基部埋在茶苗西南方,起到遮蔭保苗作用。

加強管理,提高茶樹抗旱能力從茶籽播種到出苗期間,出土幼苗能達到早、壯、齊的要求,就大大提高幼苗的抗旱力。在苗期旱害調查中可以發現,受害較重的茶苗,往往是出土較遲,或者是旱季正在破土成長的幼苗,最容易的產生烙苗死亡現象。因此採用秋播或春季浸種催芽後播種,是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值得推廣。在旱害調查中可以看出,高溫乾旱期來臨前,苗高如能在5釐米以上,並有幾片真葉開展的茶苗,抗旱力就顯著提高。淺耕除草對提高茶苗抗旱力也有一定幫助。旱季又是減少雜草與茶苗爭奪水分有效的方法。但淺耕除草要早,否則會弄巧成拙,反而加重旱害。引外,旱季勤施稀薄水肥,既能補充水分,又能增加養分,從而提高茶苗的抗旱能力。

②防凍 茶樹凍害有雪凍、風凍和霜凍等幾中。長江以南以雪凍和霜凍爲常見,而其它茶區這三種凍害均有發生。茶樹受凍後,有赤枯和青枯兩種表現形式,南部茶區以赤枯爲主,北部茶區則兩類兼有發生。霜凍和風閒在受凍後即現危害狀,而雪凍是在溶雪過程中逐步出現凍害,在積雪期間,相反對茶樹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茶樹具有一定的抗禦低溫的能力,但不同器官的抗寒力是不同的。據有關資料報道,茶樹葉、莖、根的抗寒力是依次遞減的。在凍害調查中可以發現,茶樹根系因有土壤保護,往往不易受凍。所以在生產實踐中,茶樹凍害發生演變的程度是葉片首先受害,繼而擴展到莖部,只有在氣溫極度寒冷的情況下,根部才遭凍害。

凍害發生的原因,一是與氣溫有關係。從氣候情況來分析,不外乎三個因素,即低溫、乾旱和大風。這三者往往是們隨發生的,而低溫是主導因素,乾旱和大風可以加深凍害的程度。據山東省日照倒1971-1977年茶樹越冬與氣象要素的關係指出,凡冬季負積溫總值超過-100℃,極端最低溫低於-10℃,日平均氣溫低於0℃的最長連續天數大於14天,這一年的冬季茶樹就容易發生凍害。此外,冬季降溫劇烈,凍土深而持續期又長,這時大風和乾旱也成了加深凍害的重要原因。二是與品種有關係。不同品種抗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品種耐寒些,有的品種抗寒性較差。從山東省引種的結果來看,該省試種初期,引種了安徽、浙江、江蘇、湖南、陝西等省的茶籽,經多年觀察比較,證明安徽黃山附近的羣體種在當地表現抗寒力較強。而在山東結實的地產茶籽。長勢和抗寒力更強。三是與地理有關係。凍害與緯度和海拔高度有明顯的相關性,茶園不同坡向也是凍害發生不一的相關因子。通常表現是,高緯度、高海拔和北向坡的茶園,茶樹容易受凍,山谷和冷空氣沉積的過道茶園,也容易受凍,四是與共園管理有關係。茶園管理不善,措施失當,也會造成茶樹凍害。

防止凍害發生或減輕受凍程度的方法:

選用抗寒性較強的品種這是解決茶樹受凍的根本途徑,各品種抗寒力大小是受茶樹本身遺傳特性決定的。因此,常有凍害發生的地區,在開闢新茶園時,對各品種抗寒力要做到胸中有數,要選擇抗寒力強的品種作爲下期引種的對象,同時要特別注意選留地產抗寒力強的茶籽擴建新茶園,從而爭取從根本上解決茶樹受凍問題。

物理方法保護凍害發生在寒流頻繁的冬季和早春,藉助有利地形和設定擋風物,可以收到防寒保暖的效果。南方高山和緯度較高的北方山區,發展新茶園時,要首先選擇避風向陽的有利地形優先發展,這樣可憑藉山峯的屏障作用,起到防寒防凍效果;其次在開闢新茶園時,有意識地保留部分原有林木,注意道路兩旁的綠化工作,增設防護林帶,這些都是永久性的保護措施,值得提倡和推廣;此外,一、二齡茶苗採用埋土過冬(注意露頂和早春分期扒土),增設風障,地面鋪草,也是防凍的有效措施。

化學藥劑保護就是要用化學藥劑保溫,減少蒸騰,或者促進枝葉老熟,提高木質化程度,以增加茶樹的抗寒能力,據有關資料報道,越冬期在茶樹葉面和土表噴抑蒸保溫劑,有一定的防凍效果。另有資料指出,在四月下旬、11月上旬噴2-4滴,對茶樹越冬有幫助。採用化學藥劑保護茶樹過冬,是解決茶樹安全越冬的一條新途徑,這方面的研究開展得較少,有待進一步探討。

加強管理,提高茶樹抗寒力茶樹培育管理包括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近年來從北方試種茶樹的結果可以看出,茶樹安全越東與種植前的土壤深翻、茶葉採摘、茶園肥水管理三方面的關係較密切。山東省對茶園開墾質量特別重視,坡地一般都開成梯級茶園,土壤深翻80-100釐米,把這些作爲技術規程的內容。無數實例證明,達到上述開墾標準的茶園,受凍程度就輕。幼齡茶樹打頭輕採期間,適當提早封園,對茶樹安全越凍的關係也極爲密切。山東省日照縣採取白露前後停採,秋分前後摘去嫩梢,即行封園,可以降低茶樹受凍指數。在茶園肥水管理方面,要灌足越冬水,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後控分次追肥,這也是區別於南方茶區的施肥原則。目前我國多數茶區基肥施用時期,安排在秋茶結束後的深秋或初冬,而不少北方茶區的實踐結果表時,基肥施用時期以白露前後較爲恰當。這時施用基肥,根系癒合生長快,安全越冬效果好,這是受北方氣候條件決定的。北方深秋初冬,氣溫和地溫下降迅速,所以早施基肥,可以取得積極效果。追肥分次施用,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則之一,而北方氣溫的年變化是早春回升慢,晚秋下降迅速。根據這一特點,採用前促後控的追肥方法,這也有別於其它茶區。其具體做法是,春夏季節茶芽萌動時及時追施氮素化肥,以求促進茶芽生長;而秋季追肥不能太遲,否則新梢會出現"戀秋"現象,加深茶樹凍害。因此,最後一次追肥不過八月關。增施磷鉀肥,對提高茶樹抗寒力是有幫助的。此外,冬季地面鋪草,蓬面蓋草,對提高地溫、減少凍土厚度和降低蓬面晝夜溫差不一定效果。

(2)間苗補缺 目前發展新茶園,多數採用茶籽直播。前面已經提到,有性繁殖的後代性狀比較雜亂,個體間的性狀差異較大;同時在播種茶籽時,考慮每叢最後定苗數是2-3株,因此每穴播種粒數也是酌情增加的。基於這些原因,必須間苗,以使茶樹性狀相對一致,爲今後快速成園,實現機械化採茶和茶葉高產穩產優質打下基礎。間苗工作應挖掘留優去劣,留強去弱的原則。在茶苗、二齡期內,在年生長結束後進行一次間苗工作。中小葉種茶樹每叢最後留苗2-3株,大葉種茶樹,每叢最後留苗1-2株。經過間苗的茶叢,要將根部鬆動過的土壤及時踏實,以利茶苗生長。間苗過程中因苗數過多而被間出優良性狀茶苗,可用來補植缺叢,這樣既解決部分種苗來源,同時由於取苗臨近,宜於帶土移栽,及時定植,所以補缺後的茶苗成活率也高。

在生產上,出於種種原因,往往會有缺叢現象產生。茶苗缺叢後及時進行補植,並保證補植茶苗的成活率,對提高茶園單產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否則會造成缺叢斷行,茶園既不美觀,產量也受影響。在一、二齡期內如不抓緊補植工作,今後隨着樹齡的增大,補植工作也逐漸難以進行,成活率會大大下降,這是共同的經驗。新菘園苗期的補缺工作,應選擇同齡苗進行補植。移栽時應注意的事項。

茶樹栽培技術

參考資料:http://www.zjsp.net/zjsp/webfun/f4/f4_prdt_detail.jsp?cid=0&sid=6650

茶樹的葉子有怎樣的形態?

茶葉有鱗片、魚葉和真葉之分。

(1)鱗片:是的幼葉,質地較堅硬,黃綠或褐色,表面有樹脂,多數有睫毛,呈覆瓦狀排列,有保護芽體和減少水分蒸騰的作用。野生型茶樹通常有5~7個,栽培型茶樹有2~3個。

(2)魚葉:因形如魚鰭而名,爲新梢上長出的第一葉,一般每梢長1片,亦有2~3片或沒有的。魚葉全緣無齒或僅前端有細齒,葉尖鈍狀或略內凹,葉色黃綠,葉質較硬脆。芽葉採收時不予採摘。

(3)真葉:也即真正的葉片。在莖上呈螺旋狀交互着生,相鄰兩葉交叉角在90°~180°間。因此,葉片在莖上的着生有上斜、稍上斜、水平、下垂等狀態。葉片形狀常見的有圓、卵圓、橢圓、長橢圓和披針形等,通常以葉長寬比衡量,小於2.0爲圓形或卵圓形,2.0~2.5爲橢圓形,2.6~3.0爲長橢圓形,大於3.0爲披針形。野生型茶樹葉片70%左右是橢圓和長橢圓形。

茶樹葉片形態

葉緣上有葉齒(是山茶屬植物的標誌之一),一般有5~35對。按齒形變化可分爲鋸齒形、重鋸齒形和少齒形。鋸齒形:齒尖銳,齒尖向前,多見於栽培型中、小葉茶樹;重鋸齒形:大鋸齒上長有小鋸齒,多見於栽培型喬木、小喬木特大葉和大葉類茶樹;少齒形:葉緣下部有1/3~1/4無齒,多見於大理茶等野生型茶樹。

葉片大小是最易變異的特徵之一,它因生育年齡、生態條件、栽培措施(如採摘、修剪)等而變化。以未開採前的三、四齡茶樹中部葉爲準,用葉長(cm)×葉寬(cm)×0.7(係數)計算葉面積,>60cm2爲特大葉,40~60cm2爲大葉,20~39cm2爲中葉,<20cm2爲小葉。中國南方喬木或小喬木茶樹不論野生型或栽培型多爲大葉,少數特大葉,長江流域和北方地區多爲灌木中、小葉。總體是,約40%爲大葉,40%爲中葉,15%爲特大葉,5%爲小葉。

葉脈是貫穿在葉肉內的維管束和其他組織組成的輸導和支援機構,它透過葉柄和莖的維管束相溝通,在葉片上呈網狀分佈。縱向中部爲主脈,主脈背部凸顯,有毛或,正面略淺凹。主脈向兩側發出側脈。主脈和側脈約成45°~80°角,側脈伸展至邊緣約2/3處即向上彎曲,並與上方側脈相連,構成封閉的網脈系統,這是山茶屬植物的又一重要特徵。側脈一般7~10對,少的5~6對,多的13~15對。葉背和主脈多數無茸毛,白毛茶變種等有褐細茸毛分佈。葉片色澤有淡綠、綠、黃綠、紫綠、深綠等。由於葉肉組織中的海綿組織比例及液胞體積的不同,葉面也會有不同的形態,常見的有平滑、隆起和強隆起等。栽培大葉茶多隆起和強隆起。葉色和隆起度常作爲栽培品種識別的標誌。

茶樹葉片是典型的背複葉,從葉的橫切面可知,由表皮、葉肉和葉脈組成。表皮分上、下表皮。下表皮細胞呈短柱形,排列緊密,其上有氣孔和茸毛分佈。一般大葉類茶樹氣孔數少,孔徑大,中、小葉類反之,平均約190個/mm2左右。有些野生型茶樹下表皮具有異型氣孔,即氣孔下沉在活瓣狀的角質層。茸毛是由下表皮細胞突起延伸而成,基部有腺細胞包圍。腺細胞能分泌芳香物質,使青葉具有清香,因此,它常作爲製作優質茶的標誌之一。

關於茶葉的起源及其簡介?

關於茶的起源問題,一直被蒙上神祕色彩。

但最先將此說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他在《茶經·六之飲》中指出:“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在同書《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農氏”爲茶祖的觀點,又引相傳爲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南宋著名思想家葉適在其讀書筆記中明確指出,所謂神農發明農業、商業之說,實在不過是漢代易學家的僞造(《習學記言序目》卷四《周易四·繫辭下》)。陸羽曾被譽爲茶聖、茶祖、茶仙,《茶經》更被奉爲茶學百科全書,但由於其所處時代的認知侷限,留下不少經不起推敲的似是而實非之論,神農發明茶之說,即爲典型一例。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條記載竟出於清人孫壁文的僞造。

當代茶學泰斗吳覺農先生在其遺著《茶經述評·前言》中論定:“茶樹原產地是在我國的西南地區,而在戰國以前的歷史條件下,還不可能把西南地區的茶葉傳播到中原地區。至於《茶經》說的春秋時代晏嬰曾食用過茗已不能使人置信;則神農最先使用茶葉之說,就更難以成立了。”

擴展資料:

“荼”在古代文獻中是一個多義字,讀音也各不相同,有荈茗之含義的“荼”僅爲其七項義符之一。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衆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爲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爲東漢時燒造,亦可爲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說提供有力的佐證。

中唐以後,“茶道大行”。這絕非如封演小說家言所謂,禪教盛行而爲之推波助瀾。如是,經過“三武滅佛”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唐武宗滅佛,與禪教相伴隨之茶飲豈非也要絕跡?事實上,中唐以後,茶文化的發展繁榮有着更爲深刻的社會原因。

參考資料:人民網-茶究竟起源於何時 中國出土最早茶具

茶樹已經開花結果好幾年了

種植山茶樹簡介

茶樹喜冷溼環境,不耐高溫,對土壤適應性廣。但疏鬆溼潤的沙土更適合,不耐陰。分佈於我國南方少數省縣的部分高寒地區。最佳種植時間爲6-8月。常見品種有:普通油茶、白花南山茶、多齒山茶、小黃花山茶等。

山茶樹種植幾年結果

從幼苗到結果,茶樹的幼苗需要養護7-8年才能結果,扦插苗需要養護2-3年才能開花,嫁接苗需要開花2年。

嫁接山茶樹開花結果

茶樹適合春季5-6月嫁接。如果新芽是半定性的,成活率最高。嫁接後很快就能發芽,一般兩年後開花結果。

盆栽山茶樹掛果

應選擇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的茶花。最好選擇無黃葉、無焦邊、無蟲卵、無病葉、樹幹枝條光滑、表皮完整的山茶花。一般7-8年開花結果。

山茶樹爲什麼不結果

茶樹的失敗可能是因爲旺盛的營養生長,導致只有枝葉,難以開花結果。你可以換盆,修剪根部,控制營養生長。也可以在花盆底部施底肥,調節土壤的pH值。

山茶樹種植要點

種植茶樹前,要選擇合適的地塊。最好選擇有利於排水和澆水的斜坡。土壤爲沙質土壤,排水良好。可以在春播前20多天將種子用清水浸泡2-3天,沙牀發芽20天后在苗圃種植。茶樹的株距要控制好,株距10-20cm爲宜。播種後要輕蓋一層薄土抑制。當幼苗長到10cm高時,需要施一次氮肥。長到3片左右葉子的時候,就要斜着切掉主根,深度10cm。

茶樹長什麼樣

茶樹常呈叢生灌木狀。嫩枝具細毛。葉薄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脈明顯,背面有時有毛,先端鈍尖。花單生葉腋或2-3朵組成聚傘花序,白色,花梗下彎;萼片5-7,宿存;花瓣5-9;子房密被白色柔毛。

蒴果球形,徑約1.5 cm,3棱;種子棕褐色。花期8-12月;果期次年10-11月。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透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

擴展資料

我國大部分山區,進入12月以後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氣溫低於10℃,茶芽停止萌發,處於越冬休眠狀態,甚至有時出現嚴重的低溫霜凍,對茶苗、幼樹或抗寒性差的品種還會受到凍害。

茶樹能忍耐的絕對最低溫度,因品種、樹齡、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長季節而異如當氣溫降到-2℃時,茶花大部分脫落而死亡;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爲Camellia sinensis,

也有人稱爲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爲[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樹

茶樹習性

茶樹爲原產於中國及印度之常綠灌木。茶樹屬多年生木本植物,葉互生,具短柄,葉形有披針狀、橢圓形、卵形及倒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花白色而有芳香,蒴果扁球形,外有3縱棱,種子卵圓形、棕褐色. 茶樹屬山茶科山茶屬,爲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爲灌木,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透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經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列後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採茶樹的嫩葉製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

有許多茶樹的變種用於生產茶葉,主要有印度阿薩姆,中國,柬埔寨幾種。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製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雲南普洱縣有棵“茶樹王”,高13米,樹冠32米,已有1700年的歷史,是現存最古老的茶樹。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科學專著,他被人們稱爲世界第一位茶葉專家。

【分類】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按樹幹來分,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類型。

喬木型茶樹:形高大,主幹明顯、粗大,枝部位高,多爲野生古茶樹。雲南是普洱茶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直徑需二人合抱。

半喬木形茶樹: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分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如雲南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枝稠密,主幹與分枝不易分清,我國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當今已知最老的野生茶樹爲雲南思茅鎮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樹,這顆茶樹由天福集團所認養。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是勐海大黑山巴達野生大茶樹,高32米,樹齡爲1700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爲思茅瀾滄縣邦葳野生茶樹,樹齡爲1000年,高12米。此樹爲野生茶樹與栽培型茶樹所雜交而成,因此稱爲“過渡型野生茶樹。易武茶區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類茶樹,高10米左右。還有一種是栽培型茶樹,也稱之爲家茶,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摻雜其中,無人採摘或少爲人採摘,簡單說就是荒廢的茶園。此茶樹至少百年以上。景邁萬畝古茶園全爲此樹種,樹高約爲2至3米以上。古“六大茶山”之曼麗茶區,也有很多類似茶園。 “栽培型野生茶”,基本上是由野生茶樹移植下來的。倚邦周圍屬小葉種大葉型,勐海南糯山人工栽培的茶樹,樹齡爲800年最具代表性,但已枯死。茶樹由老百姓多年採摘及照顧,高度多爲1至2米,有些茶樹茶農爲了方便採摘,將其砍矮,在易武茶區、曼莊茶區、革登茶區及倚邦茶區甚至基諾茶區皆是此種狀況,而這些茶區都未噴灑農藥,所以也稱之爲生態或有機茶。目前雲南茶區臺地茶茶園最多,光是大渡崗茶廠就有2萬多畝茶園。臺地茶爲現在使用最多的茶園,因爲臺地茶種植較容易管理、產量多,但唯一缺點就是沒有遮蔭且有的茶園會噴灑農藥。

另外原產澳洲的茶樹,身高大約3公尺,雖然叫茶樹,但和茶一點關係也沒有。茶樹英文古字爲Ti Tree,後因音近與混淆,也有「Tea Tree」的俗稱。茶樹是桃金娘科植物,在植物分類上屬於「白千層」的一種,學名爲「亙葉白千層」。枝條長長,花爲白色,它的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斷,也能維持生命一段時間,精油是萃取其枝條及葉片,呈透明無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利。 土著很早就用茶樹葉子治療傷口,毒蛇咬傷也可做爲解毒劑,世界大戰也曾使用爲消炎劑。澳洲原住民在生病或身體保健時會煮茶樹的樹葉來喝,此事經探險家庫克船長發現,也試試這種「澳洲茶」的效果,並將心得帶回英國研究,這是茶樹的第一次科學發現。但是千萬不要誤會,茶樹不是休閒飲料,而是作爲藥用,某些芳療師或大衆不明究理,就把Tea Tree當作飲料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茶樹都是重要的消毒殺菌來源,後因抗生素的發明,人們喜歡像抗生素這種立即有效的消炎殺菌配方,因此茶樹也冷落了一陣。現在人們發現病菌的反撲,會因人類使用抗生素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進化爲更強更難消滅的超級病菌,而抗生素與化學藥物也對人體會有許多副作用,這時茶樹與各種大自然的配方纔又重新被重視。

茶樹的氣味爲新鮮的氣味,清中帶辣,明顯的消毒氣味,因分子極輕故前味強勁,其中的主成分「胺樹酚」能溶解黏液,幫助茶樹的消毒滲透力,對呼吸道的感染更具效力,但也是刺鼻氣味的原因之一。

茶樹精油色透明,黏度極低,若滴於物體表面可在24小時內揮發,且不留任何痕跡。對一般面板均無刺激,但如面板上有使用藥物、過度使用化妝品與清潔劑導致面板的脆弱,這時若使用100%純度的茶樹,可能會造成面板的敏感。茶樹雖無毒,但絕對不建議將純茶樹精油內服,茶樹的效果也是屬於外在而非內用,內服並無好處。

需注意事項:茶樹屬無毒性之植物精油,除以上特性描述外,並無對孕婦、兒童有不適的已知案例,不過因爲其分子小揮發性高,如用於臉部,請注意不要與眼睛部位過近,引起眼部不適。  

【茶樹生長的環境】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爲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釐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溼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溼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爲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茶樹的繁殖】

茶樹的繁殖近來多采用扦插育苗法,過去的壓條法因繁殖速度過慢,現已很少人使用。

【茶樹的採收】

茶樹種植後約三年起可少量採收,十年後達盛產期,三十年後即開始老化,此時可從基部砍掉,讓茶樹重新生長,再到老化後就須挖掉重種。

【可推廣種植的茶樹優良品種】

適制綠茶品種有:特早芽種有元宵綠;早芽種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龍大白茶、福雲595等品種。

適制烏龍茶品種:早芽種有黃旦、茗科一號、丹桂等品種;中芽種有鐵觀音、佛手、白芽奇蘭等品種,遲芽種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種。

綠烏兼製品種有:黃旦、黃奇、梅佔等品種。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132851.htm

茶系列之一:綠茶製作工序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就喜歡喝茶,以至於現在空閒的時候,不自覺的會泡上一壺茶,看着一片片綠葉因吸足水分慢慢舒展開來,恰似一位位蜷縮的少女開始了她們精美的舞蹈;聞着那淡淡的清香,煩躁的心不自覺的安靜下來。注視着杯中的綠葉,我不自覺的想起了它的由來。

家裏有一塊茶園,面積雖然不大,有兩三百棵茶樹。隨着採摘茶葉量的增加,由開始找人代炒轉爲自己動手炒制,我也因此知道了炒茶的整個流程:採摘,攤茶,放青,揉茶,炒乾和分裝儲存。

採摘

雖然是同一片茶園,同樣的地理環境,但是存在兩個品種。一種是新芽不會起苔,自始至終都是對稱的兩片葉,我們形象的稱之爲“馬口葉”,這種葉子3~4cm長就應該摘了,太小太嫩會在後面的“放青”過程中焦掉,太大沖泡出來不美觀。另外一種是新芽會出苔,葉子錯落的分佈在嫩苔兩側,大家喜歡稱之爲“茶尖”,一般是在長出三到四片葉子時採摘,一斤成品茶葉大概需要幾萬個茶尖。根據自己體會,“馬口葉”雖然沒有“茶尖”長得好看,但是等量的情況下,“馬口葉”的勁道卻猛於“茶尖”。

攤茶

無論是晴天、陰天還是下雨天採摘,無論是早上採摘還是下午採摘,無論採摘多少,攤茶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採摘的過程中,簍內的活葉子會因爲呼吸作用產熱,簍子中間部位因散熱慢而內部溫度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時,葉子的顏色會變紅,不但沖泡出來的茶水變紅,口感也比較差,而攤茶可以使茶葉呼吸產生的熱量迅速散掉,保持葉子原來的綠色。記得有一次下午摘茶回來,我忘記把簍子內的活葉子倒出來,第二天早上再去看時,大部分葉子變紅了,氣的爸爸只好倒掉了(那次的活茶葉比較多,週末一天半在採摘活葉子,半天加一晚上在忙活炒制)。

放青

綠茶製作過程中的第一個技術活,我好像沒有參與過,可以用“高”、“快”、“均”三個字來形容。高,茶鍋的溫度要高,活葉子放到鍋子會聽到“噼裏啪啦”的聲響,類似如家裏炒青菜,高溫快速脫掉葉子中大部分水分,最大限度的保留茶中有機質。快,因爲鍋溫高,所以活葉子翻動要快,以免葉子過度脫水變焦,爸爸一般不用炒茶掃帚,而是直接用手翻動鍋裏的葉子,另外,放青的整個過程比較快,從活葉子下鍋到出鍋就是幾分鐘的事。均,活葉子翻動要均勻,確保脫水的程度相差不大,既不能火候過了,又不能火候不到,火候過了,茶葉就焦了,火候不到,葉子就揉不到一起了,成品茶的外形就不好看了。

揉茶

把放青後攤冷的葉子聚攏在一起,在簸箕中轉着圓圈的揉制,這是一個力氣活,我那邊一般都是男人揉茶。揉茶既是爲了做出茶葉的外形,或顆粒狀或長條裝,也是爲了揉出茶汁,便於沖泡的茶湯出味。雖然茶葉整個後加工過程已經被機器替代,但就是因爲這一步的差異,機器炒出來的茶遠遠沒有人工炒出來清香和勁道。

炒幹 綠茶製作過程中的第二個關鍵活,我經常參加,在小火的作用下,慢慢翻炒揉好的茶。這一步非常需要耐心,大概需要三四十分鐘,既要控制好竈臺下的火,不能太大也不能過小,又要用小掃帚不停的翻動鍋裏的茶。雖然可以換手翻動茶葉,但一鍋下來,胳膊還是有些痠痛的,經常是我和爸爸打夥。

分裝儲存 這是整個製備中最後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儲存不好,茶葉變壞,你只能忍着痛把它扔掉,以前是埋在乾燥的麥壇中,現在是放在冰箱的冷凍室。炒好的成品茶,爸爸一般會先沖泡一杯聞一聞、品嚐一下,放入備註紙條後一斤裝密封好儲存。備註的內容爲一般爲日期加第幾次春茶、第幾次夏茶、第幾次秋茶。

茶葉根據採摘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爲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由於地理位置,我那邊沒有冬茶。春茶是從第一次採摘到穀雨節氣之前,春茶由於積累的有機物質和芳香物質比較多,因而醇厚、香氣十足,茶中的上品。夏茶是穀雨和立秋兩節氣間炒制的茶,茶葉生長速度增快,茶葉的茶多酚等累積較多,但是茶葉的芳香物質的累積就遠遠落後,因此夏茶往往苦澀,香味也沒有春茶濃,適合提神。秋茶是立秋之後採摘的茶,由於茶樹要強枝健根準備過冬,茶葉中有機物積累減少,茶的香氣會變得比較迷人,豐富多彩,但卻沒有春茶那麼醇厚。

Tags:葉子 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