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永樂青花瓷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8.46K

永樂青花瓷

永樂青花瓷一般指明永樂青花瓷。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

隨着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爲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

《永樂宮青花瓷》是明朝永樂帝官窯燒製的青花瓷,也是中國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永樂青花瓷以青花爲主色,器形端莊典雅,圖案精細、色彩明亮、線條流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永樂青花瓷在製作工藝和文化內涵上都有獨到之處,被稱爲是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期。

其質地堅韌、釉面光潔、裝飾瑰麗,得到了國內外收藏家和藝術家的高度讚譽。

其中像“萬壽無疆紋盤”、“韜略圖碗”、“孔夫子山水盤”等就是經典之作。

許多永樂青花瓷器如今分別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是中國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明朝永樂時期青花瓷賞析

      青花瓷器的創燒產生,以及收藏鑑賞普及,是一個世界性文化課題,更是全球範圍內,文博界、收藏界最爲關注和熱衷的焦點議題。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麪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爲白色或,器物裏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其釉面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爲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面無此青白色。

      永樂時期青花瓷器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製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傳統器物有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竹節柄壺、執壺、僧帽壺、梨形壺、折沿盤、盞託、深腹洗、無擋尊、渣鬥、香薰、筆盒、三足爐、大盤、大碗、碟、罐、鉢、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線條更加流暢,底部較爲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爲清秀。僧帽壺比元代也有所變化,線條剛柔相間,勻稱端莊。碗的造型多樣,有撇口、斂口,大小多種式樣。其中一種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線條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較豐滿,足大而淺,爲該時期較爲常見的,後爲宣德時期所仿效。各式大盤亦比洪武時期工藝精細,紋飾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據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年間,內府燒造,迄今爲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爲常,以蘇麻離青爲飾,以鮮紅爲寶。”無疑,進口的蘇麻離青開創了永樂青花瓷燒造藝術的黃金時代。永樂的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以蘇麻離青爲主。蘇離麻青屬高鐵低錳型鈷料,而國產鈷料爲低鐵高錳型。二者在髮色效果上有着顯著不同:進口蘇離麻青鈷料繪製的青花色調濃豔深沉,線條暈散,藍色中摻雜有黑色斑點,黑色斑點是因含鐵量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觸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覺,視覺上亦有色調深淺變化莫測的效果,恰似中國傳統水墨畫;而採用國產鈷料繪製的青花色調清新淡雅,線條穩定,因青料中減少了鈷鐵着色而增加了鈷錳着色,故形成純正藍色,且藍中略帶紫色調。

      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髮色也相當好。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永樂的器型輕薄、秀美,紋飾疏朗,描繪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清代前期出現了大量仿明永樂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時期的仿製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國產浙料來模仿永樂蘇離麻青料的呈色,同時採用重筆點染的方法着力顯現永樂青花那種特有的黑褐色結晶斑,青花黑疵沒有沉入胎骨的凹陷現象,顯得規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號款,時代特徵明確,故給仿永樂青花斷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對於那些不帶清代帝王年號款的仿永樂青花則需要格外注意,應採用胎、釉、彩、造型、工藝等多方面結合的綜合鑑定方法進行判斷與評價。

時期亦因仿古風氣興盛而燒造有仿永樂青花瓷。仿永樂青花除了造型、紋飾、工藝上的模仿外,還刻意模寫“大明永樂年制”款,顯得畫蛇添足。

香港紀伯倫國際徵集處劉生整理撰寫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特點及區別有哪些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特點

  永樂青花帶款的僅有一種,即壓手杯。此杯現在世界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於故宮博物院。明谷應泰所著《博物要覽》記載的款心花紋有三種:雙獅款、鴛鴦款、葵花心款,現傳世三件不見鴛鴦款。雙獅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內心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款。壓手杯爲永樂青花絕品,後世多仿,明萬曆及清康熙、光緒時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對,尺寸大於真品,胎體厚重,畫風亦顯粗獷。只要見過真品,一望便知其爲贗品。8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曾攜真品到景德鎮仿製了數百件,其中精者有數十件,造型、紋飾及青花色調均絕類真品,是歷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但當時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種,故見到此種款識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較多,款多爲楷書,極個別的也有篆書款,其書款部位沒有定式。有寫在器底的,也有寫於器身的,其字型雖不一樣,但總體風格較爲一致。楷書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橫,這是鑑定時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號的,而以青花篆書“大德吉祥場”或楷書“壇”字的,也屬官窯所產。孫瀛洲先生積一生經驗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豎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羣。”先生的經驗來源於細心的觀察和認真的總結。我們要想學會鑑定其款識的要訣,最好的方法還是看幾件真物的款識,熟記其書法風格,這樣自會融會貫通。後世仿宣德款的最多,從成化到今,從未間斷,但均具本朝特點,與真物不一樣。

  永樂、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壺、盤、碗、杯等類,受西亞影響很明顯。

  壺類有執壺、三系竹節壺、僧帽壺等。執壺以玉壺春瓶爲壺體,兩側各加一柄一流,在流與壺頸之間連一花形薄片,起支撐、固定作用,是爲避免造型燒造過程中變形而設計的。另有一種執壺,長頸,壺身爲圓筒式,雲形流附於頸部上端,流口爲葫蘆形,柄爲如意形曲柄。三系竹節壺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壺元代始有,永宣繼續生產,因其上端類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壺。

  瓶類造型變化豐富,有梅瓶、玉壺春瓶、雙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時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時不配座,故底端加寬,方能保持瓶的.穩定性。玉壺春瓶在宋、元時瓶體瘦俏,明代時圓腹漸豐碩。雙系扁瓶有畫花草的,也有畫人物的。天球瓶爲明永宣時流行的造型,直頸,腹體爲圓球體形,紋飾多爲海水龍紋,有青花龍和青花地白龍紋兩種。

  盤類中除常見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徑在30釐米~40釐米之間的大盤最有代表性。大盤口沿有圓口及菱花口兩種。與元代不同的是其畫面十分簡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綬帶紋盤,爲宣德典型傑出作品。該盤心繪三層花紋,邊緣繪卷枝紋,紋裏又繪一層折枝花紋,中心繪枇杷綬帶紋,佈局十分疏朗,畫面簡潔,估計畫稿當出自畫院。

  碗類以一種廣口、厚胎的大碗最爲常見,多繪花草紋。

  此外,折沿盤、花澆、燭臺、扁瓶、帶蓋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亞文化影響產生的新造型。

  明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紋飾主要有花草、動物和人物等。花草紋有蓮花、牡丹、菊花、靈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動物紋有龍、鳳、獅子、海獸等,人物紋有嬰戲、胡人樂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現於青花器上。

  對永樂、宣德官窯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顏色的特徵,一般是不容易鑑定錯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儘管造型真,但青花顏色始終未仿成功。比較困難的是區別永樂和宣德兩朝的瓷器,但景德鎮永樂、宣德官窯發現後,這個難點也基本解決。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介紹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隨着景德鎮瓷器業的昌盛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與宣德青花一道被稱爲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朝前後期瓷器質量發生很大變化,永樂早期製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後期,而後期製品則與宣德早期相接。

  宣德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爲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爲青花工藝的典範。

  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均大量燒製,最爲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宮舊藏的宣德青花爲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韻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紋碗、纏枝花紋鉢缸,折枝花果紋花口碗,纏枝花紋魚簍尊,海水異獸紋高足杯;

  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花果紋梅瓶、花卉紋書紋燈、團龍紋葵式洗、海水龍紋天球瓶、綬帶耳葫蘆瓶、牽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錦紋蓋罐、鳳穿花紋罐、松竹梅人物紋盤、把蓮盤、花果紋執壺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的區別

  第一,從款識看,永樂青花僅見壓手杯一種四字篆款,其他均無款識;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見者爲六字楷書款。

  第二,永樂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

  第三,永樂青花紋飾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宣德青花則完全擺脫了元代遺風,自成風格。如永樂龍紋身體瘦長,但比元代略肥,常見者爲直披髮和豎披髮兩種姿態,爪比之元代肥實。宣德龍紋身體變肥有披髮、豎發及前首披髮等數種姿態。永樂鳳紋較少,宣德則鳳紋多見,或龍鳳並用,或鳳紋與蕃蓮、雲紋相配。

  第四,永樂官窯做工精細,瓶罐等立體造型接痕修整細緻,不像元代及明初那麼明顯,而宣德時則少有接痕。永樂大盤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細膩,僅泛出小塊的鐵紅斑,一般器物以釉底爲主,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開有細片紋。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樂略欠細膩,且火石紅斑重於永樂。

猜你喜歡:

拍賣價可達1700萬院,永樂青花瓷器有何特點?

永樂青花瓷是在明朝永樂年間製造的,在那個時期,景德鎮的陶瓷技術快速發展,讓永樂成爲了我國我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頂峯時期。

明朝永樂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因爲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瓷器的發展,景德鎮瓷器在借鑑元朝的基礎上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時期,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整合下西洋,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回來了很多中國所沒有的原料,尤其是蘇麻離青色料,爲後來青花瓷的生產提供了原料基礎。

下面來說一下永樂青花瓷的特點,第一,色彩對比鮮明並且圖案花紋多爲雙鉤填色,可以呈現出來色彩不一的筆觸,第二,永樂時期的青花瓷瓷形特別少,主要有爐、瓶、盤、碗、罐等,胎體比較粗糙,第三個就是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含鐵量高,手會有凹凸感,燒造過程中有很自然的青花的現象,第四就是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多是風景花鳥,很少有人物,主要就是蘇麻離青色料不夠穩定,燒製的過程中容易散開。

在明朝永樂時期,青花瓷發展到了第一個頂峯,在這個時期的青花瓷都是以精美著稱,並且當時對外交流很多,器型和製作也有一部分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魚簍罐,就是明朝永樂時期根據外來文化的原因而製作出來的,當時的青花瓷,不僅符合我們國人的審美,而且也非常適合其他地方、國家的審美。

青花瓷是中國一中古老的瓷器,唐朝就開始生產了,在明朝永樂年間是一個頂峯,在後來康熙、雍正的時候,更是產生了著名的“五彩青花”雖然後來乾隆繼位後更喜歡的是粉彩瓷器,但是青花瓷器在我國瓷器發展歷史上仍然佔據了重要地位。

明永樂青花如何鑑別

方法/步驟

1.1、造型特徵:明永樂瓷器的造型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製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永樂時期創新的器形有大型天球瓶、尖底蓮子碗以及雙系、三系或四系蓋罐或多系把壺、帶蓋瓷豆、高足盞託、雞心碗、臥足碗、臥足碗洗、筒形器座等。雙系小罐,線條圓潤,附蓋,並有雙圓形小系,造型亦很別緻。壓手杯,是永樂時期的名品,杯小而胎厚,圈足較寬,置於手中,有厚重感,明清歷代有仿製

2.2、胎體、底足特徵:明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3.3、釉面特徵: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麪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廢后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爲白色或,器物裏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4.4、青花用料特徵:明永樂瓷器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由於蘇麻離青含錳量低、含鐵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紅、紫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豔的青藍色,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色彩雅緻凝重,鮮豔奪目,層次分明。不過由於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爲黑色錫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有凹凸不平感。

5.5、圖案紋飾特徵: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畫面多留白地。圖畫花紋多爲雙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筆塗抹的筆法,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圓器內外加花,並廣泛採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手法。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明永樂瓷器的裝飾紋樣除用青花繪製以外,還有少量用金彩描繪及刻劃方法表現的。

6.6、款識特徵: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只有極少數有年款。只有官窯壓手杯中見有“永樂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寫在器裏面中心,圍以雙圈線、單圈線和花瓣飄帶。最寶貴的是青花雙獅繡球心款、花心款、鴛鴦圍款。民窯產品偶有“福、錄(祿)、壽”等款字。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有哪些特點

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爲主,多見“鐵鏽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髮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

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

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髮色較濃豔、鐵鏽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

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明代永樂,宣德,洪武年間青花瓷主要特點都有哪些?

明永樂朝進階定製景德鎮瓷器特徵

明永樂朝典型器有景德鎮珠山御窯廠永樂地層出土的青花五龍紋玉壺春瓶、龍紋款青花雲龍紋刻海水宮碗等一批器物是明永樂朝青花瓷的典型器物。

胎質潔白細膩,胎體輕薄。造型曲線圓巧,圈足足牆內外斜坡,足牆根部寬於洪武時期的器物,足端平切。器型有玉壺春瓶、大勺和高足把盞,高足把盞有口徑8釐米和口徑15釐米兩種規格,杯靶有粗短、細高、中凸一棱下外撇三式,碗有口徑13釐米和20釐來兩種。紋樣多爲適合紋樣,於口沿、近圈足處、圈足有裝飾帶,改變了元青花的主體紋飾、輔助紋飾多層裝飾帶的佈局。品種有青花紅彩、青花五彩。釉色白中稍泛青,釉汁肥潤,均爲滿釉。此朝歷22年,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青花瓷上均無帝王年號款,一件青花雲龍紋碗的圈足內繪一條青花雲龍,此爲圖案款,表明此碗的等級是御用品,傳世品中見花樣款,均開宣德朝以後圈足落款之先河。工藝上,高足杯的高足均爲中空。瓶、罐類修胎工整,接胎痕不明顯。勺的邊緣露胎,系覆燒。

青料:明永樂朝青花瓷所用的青料有兩類,一類髮色濃豔,有“鐵鏽疤痕”。此類經測試爲高鐵低錳型進口料,即“蘇泥麻青”之類;另一類,髮色稍淡而雅緻,其上“鐵鏽疤痕”比較少,此類青料未經測試。明永樂朝青花瓷分出土品與傳世品兩大類。出土品於景德鎮市明御窯廠舊址永樂地層出土,以明永樂十七年(1419)前後爲線,分爲前後兩期。

明永樂朝進階定製景德鎮瓷器前期:明永樂三年以及以後的幾年間。紋飾有折枝、纏枝、團花的牡丹紋、蓮花紋,梅花紋。器型有大蓋罐、菱花口折沿或圓口折沿大盤,均爲細砂底。此類大型器均於明永樂初年爲鄭和下西洋而燒造的賞齎品或工部外銷瓷。後期:明永樂十七年前後。典型器中五龍紋玉壺春瓶即爲此期。瓶身繪五爪雲龍五條,一大四小,下腹繪海濤,圈足飾朵雲一週。此期器物的主要紋飾有龍紋、雲鳳紋、海水魚紋、海水海獸紋、海水仙山雲龍紋、寶相花紋、什錦花卉紋、蓮花紋、蓮瓣式輪花紋、折枝菊花紋、梵字等,邊飾有蓮瓣紋、朵雲紋、卷草紋、連續回紋、纏枝菊紋等。畫筆有實筆與勾勒渲染兩種。

紋飾佈局有疏朗、繁密兩大類,總體特徵是清楚利落,一氣呵成。紋樣的細線條多爲實筆,粗線條與紋飾爲勾勒渲染,十分規矩,不出邊線。主要紋飾多見各種折枝瑞果,如荔枝、石榴、香椽、桃子等,還有纏枝蓮、牡丹、苜蓿、蓮瓣、蓮池、雲龍、藏文等紋樣;邊飾有蓮瓣、梅朵、卷草、蕉葉、朵花等。胎質細膩潔白,小件器物胎體極薄,有分量很輕的漿胎碗--用瓷土上層的漿水沉澱後做成的碗,其釉汁肥潤、勻淨,白中泛青,多爲極潤的細砂底,亦有釉底。造型有梅瓶、玉壺春瓶、直口方流壺、扁瓶、僧帽壺、漏斗、花澆雙耳扁瓶、綬帶葫蘆瓶、梅瓶、無檔尊、蓮子碗、折沿洗、折沿碗、菱口折沿及圓口大盤、壓手杯等。

款識,內蓮池紋外纏枝苜蓿紋碗的圈足內有雪花形款。此碗僅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東曲阜孔府有藏。此類碗的紋樣,有的是青花,有的爲青花描金彩,款爲金彩。壓手杯內心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此外不見有款器物。工藝方面,瓷器的瓷土淘煉得比較細,拉坯工藝高,琢器橫接口不明顯。明永樂官窯青花具有“胎體輕、釉汁白、色濃豔、花紋疏”的特徵。

明宣德朝進階定製青花瓷的特徵

明宣德朝典型器: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宣德地層出土的青花器和傳世品中的有款器。明宣德青花瓷的青料與明永樂朝青花瓷的青料相同。其他特徵。以下分出土品與傳世品兩大類介紹,幫助鑑定1322.817.3315老師鑑定

出土品:景德鎮御窯廠明宣德地層出土,分前後兩期。前期爲明宣德一年至五年。出土器物有:海水瑞獸紋爵殘片;篆書款“宣德年制”殘片;磚殘片;海水瑞獸紋大碗殘片;外纏枝靈芝內折枝瑞果紋大盤殘片,復原口徑74釐米、底徑63釐米、高10.9釐米;鸚鵡壽桃紋大盤殘片,口徑78釐米等。後期爲宣德五年至宣德十年。御窯廠出土的器物上有扁菊紋或螭龍紋梅瓶、藍地白花魚藻紋高足杯、蟋蟀罐、鳥食罐、格子錦朵花紋蝶耳杯、梨式壺、雙肩扁壺、海水龍紋梵文小把盞、七棱折沿花口鉢以及各式花盆等。紋飾的佈局、畫筆與明永樂朝相同。

德鎮御窯廠明宣德的進階定製青花瓷器,主要紋樣有葡萄、菊花、山茶、牡丹、蓮花、海石榴、石竹、靈芝、折枝牡丹、柿、菊、蓮、山茶、桃子、靈芝、格子錦朵花、香草龍、海水飛翼龍、穿花龍、藏文等;邊飾有大小雙層蓮瓣、實心蓮瓣、如意雲頭、連續回紋、卷草、蕉葉、花瓣式曲折紋、席紋、海水、壬字雲、點彩梅花、幾何圖案錦地紋等。品種有青花五彩、淡描青花、藍地白花、黃地青花、青花浮雕等。小件器的胎潔白細膩,大件胎厚。底釉泛青,小器均爲釉底,大器爲砂底。造型有大有小,大至60釐米高的大蓋罐,小至高度4.4釐米,可把玩於手心的鳥食缸。

傳世品:明宣德朝傳世品青花瓷,較之永樂器,除胎稍厚,造型曲線不及永樂的優美,絕大多數有款外,其餘因素基本與明永樂時期的相同。款識:此朝歷十年,絕大部分官窯器有款。砂底的罐、瓶、盤等大件及個別滿釉小件,如鳥食罐,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形式有無邊框的六字一行楷書橫款,有邊框的六字一行楷書豎款。釉底的碗、瓶、壺等在圈足內書款,形式有雙圈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單圈六字二行款,雙圈、無圈四字二行楷書款,雙圈篆書款(僅出二件殘器)。款識特點,以“”字爲多,“德”字的“四”與“心”緊靠,中間無一橫。“”字中“衣”的橫畫不過“刂”旁,“衣”的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工藝,見個別覆燒器,小鳥食罐,通體滿釉,口沿去釉以覆燒。明宣德朝青花瓷的特徵是:色凝重,花紋密,釉泛青,形增多,體加重,款大盛。

明洪武朝進階定製青花瓷特徵

明代的青花瓷,官窯產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窯以產品量大爲特點。除了元代的窯場繼續燒造以外,明代又興起了許多新的窯場,著名的民窯窯場有:瑤裏、胡田、觀音閣、十八渡、董家塢等處。青花瓷以其獨特的優點,在明代瓷業生產中獨佔鰲頭。這裏主要考察有確切地層和紀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紀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確定爲洪武地層出土的器物共有三處發現。第一處是1964年,南京明故宮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二處是1984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三處是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一批殘片;它們雖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爲典型器來對照完整的傳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藏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與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爲完整的典型器。明洪武朝的青花明顯少於釉裏紅,完整器更少,但從大量資料的對比分析,此期青花與釉裏紅的紋飾和器型均相同。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一的國產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數使用元代剩餘進口料的情況。這一時期青料大致分爲三類:一類爲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處亦能表現出青花的層次;第二類青花髮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則地散佈在其中,似繁星密佈;第三類青花色澤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於這種色料中含有較高的金屬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呈現出較大斑塊狀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狀。品種主要是白地青花。

佈局沿用元代多層裝飾帶和適合紋樣兩種。常見題材及特點如下:主體紋飾有各種花卉和龍紋。花卉紋有纏枝牡丹、扁菊、山茶、蓮花、牡丹、菊花、月季花等什錦花卉組成的纏枝花卉紋。多用於盤、碗的內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錦折枝花卉、芭蕉園景、松竹梅,多用在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盤的底心。龍紋:龍的身體細長,典型的明清官窯龍紋,龍紋基本保持了元代風格,但改變了元代龍紋的矯健兇猛感,多爲輪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與爪之間分得較開,豬形嘴,作張口伸舌狀。輔助陶瓷紋飾有各式如蓮瓣、卷草、回紋、意雲、蕉葉、纏枝靈芝、海鷗戲水等。品字形雲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紋樣,在多個品種上都有描繪。

胎釉:胎體潔白,瓷質縝密,但是與永樂官窯相比則顯得粗厚疏鬆,胎體中有針眼狀或細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絕少塌底、夾扁的弊病。釉麪肥潤,白中泛青,圓器類口沿均有積釉現象,形成一圈明顯的自然厚脣狀。有些器物釉層較厚,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尤其是淺淡的青花紋飾,在這種肥潤的釉面下,更顯幽青雅緻。

造型明洪武朝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碗、盤、菱花口盞託、執壺、玉壺春瓶、石榴形瓜棱大罐等。碗口徑在20釐米左右與40釐米左右的兩種墩式碗最常見,分直口圓脣和撇口兩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盤約20釐米和45釐米兩種口徑的盤子最常見。分菱花口與圓口兩式。菱花口盤的造型爲寬折沿,淺弧腹呈瓜瓣式凸棱,圈足平切。南京玉帶河明故宮出土的青花三朵雲紋盤殘片無口沿,但結合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同樣紋飾的完整霽紅、霽藍釉盤看,爲淺腹,大圈足,圈足根內外呈斜坡狀,內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見大片窯紅。

菱花口盞託口徑約20釐米左右。寬折沿菱花口,方脣,淺弧壁,呈花瓣式凸棱,內心凸起一圈棱,用以置放杯盞,淺圈足,底無釉,見火石紅。洪武時期盞託的方脣外側多有二方連續回紋。執壺:高度爲30釐米和20釐米的最常見。造型爲小直口,長束頸,溜肩圓腹,腹部有彎曲長流,流口部與執壺頸部連有如意雲形扁寬繫帶。頸部與腹部相連有彎曲板狀凸棱執柄。柄上端有小圓孔系,壺蓋爲寶塔形寶珠鈕,內插式。

玉壺春瓶,有大小兩種,大者高30釐米。撇口,長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底釉。石榴形瓜棱大罐這種大罐是洪武時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規格,高度大者約60釐米以上,一般爲50釐米左右。撇口,短頸豐肩,長腹下收,十二道瓜棱腹,束脛,圈足,砂底,有火石紅。梅瓶:小口圓脣,短頸,略呈上大下小狀,豐肩,下腹收束,脛部外撇,環形足,平切,外側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見火石紅。款識、工藝:款識僅僅見於梅瓶肩部用篆書書寫“春壽”兩字。工藝方面,琢器內壁見明顯接痕,器物底部均見明顯的火石紅色,俗稱“硃砂”底。

由此可見,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雲朵等紋飾均留有白邊。纏枝牡丹、扁菊紋的葉子缺刻大,蕉葉爲雙莖,中間留空白;花蕊爲細方格的扁菊紋。回紋一正一反兩方連續。底足平切、有窯紅。

永樂青花瓷破香爐值錢嗎

值錢。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訊顯示,永樂青花瓷破香爐是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的瓷器,非常珍貴,因此是值錢的。

2018-10-12

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與外來影響

一、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鎮青花瓷器始燒於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間達到了成熟階段。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造型種類繁多,生產數量增大,產品不僅供宮廷與民間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爲贈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樂宣德青花瓷器款識

傳世永樂青花瓷器書寫款識的爲數極少,這就爲判斷永樂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難,目前帶永樂款的青花瓷器僅見到三件,款識均爲四字篆書,三件爲同形同紋的壓手杯,僅在款識外面的局部紋飾有微小的不同,藏品想送至國內一線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國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薦。可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三件壓手杯現爲藏於故宮博物院。帶永樂年款的還見之於白釉薄胎碗及紅釉高足碗上,款識與青花不同,是與紋飾用同一印模於修坯時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則絕大多數均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書寫位置不同,有書於器物外口的,寫法均爲六字橫書;有書於器物肩部的,也爲六字橫書;書於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書於器物裏部中心的,兩種均爲六字雙行直書楷款,外畫雙圈;有書於壺流外側的,爲六字直書楷款,外畫雙方欄;也有隻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爲數較少,多寫於器物底部。永樂宣德兩朝相距時間不遠,在款識書寫上有四字與六字,篆書與楷書的不同差別。流傳國內外的永樂宣德青花如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八百餘件永樂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長時期以來對於流傳於世的十五世紀初期無款青花瓷器,在斷代上經常搖擺於永樂宣德二者之間,有把無款的一概視爲永樂時期作品,方法失之於簡單,還應進一步從造型、紋飾、胎釉等方面幫更爲細緻的分析研究,找出它們的細微變化,從而總結出帶規律性的斷代依據。

(二)、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濃豔及銀黑色結晶特徵,目測可以看出它們使用的鈷料是相同的。對於使用什麼原料以及原料產地等問題,中外陶瓷學者過去做過不少探索,採取手段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化學分析及物理測定。文獻最早提到永樂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其中提到:“……我朝則專設於浮染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爲貴,其時以眼甜白爲常,以蘇麻離青爲飾,以鮮紅爲寶”。以“蘇麻離青”爲飾一語明確講清永樂宣德青花原料名稱,“蘇麻離青”是永樂宣德青花的原料,“蘇麻離青”之明名似即產地的譯音;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稱爲“蘇勃泥”,嘉慶年間藍浦《景德鎮陶錄》又稱之爲“蘇泥勃”,顯而易見,“蘇勃泥”或“蘇泥勃”是從“蘇麻離青”一名演譯而來的。半個世紀以來,探索者以“蘇麻離青”、“蘇泥勃”及“蘇勃泥”等名稱爲依據,對照亞洲出產青料的地區進行考證,遺憾的是這種考證多年來並沒有得出結果。“蘇麻離青”原料雖然沒有解決產地問題,但是蘇麻青料來之國外,這點則早爲中外陶瓷學者所公認,都確認它是外來青料,外來青料是對國產青料而言的,永樂宣德時期除大量使用蘇麻離青料之外,還少量使用國產青料燒製民用瓷器,有時也與蘇麻離青料同時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龍高足碗,以蘇麻離青料畫龍,以國產青料畫海水,前者呈色濃豔,後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襯托龍紋的作用。三十年來中外科學工作者還對永樂宣德蘇麻離青料及國產青料進行了化驗分析與測試,結果都表明功麻離青料含錳量少,鐵及鈷的含量較高,特別是鐵的含量相當高;國產青料含鐵量少,含錳量高。兩者所含氧化金屬不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蘇麻離青含鈷及鐵高而呈現濃豔藍色並帶銀黑色結晶斑;國產青料含錳高呈現了藍中微泛紫色,含鐵少沒有結晶斑。化驗分析所得結果,進一步證明兩種青料所具有的特色,從數據上判明瞭蘇麻離青料與國內青料的區別所在。

(三)、永樂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時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時代風格。永樂宣德時期造型也有其時代性,一般的說,永樂青花器形較小,宣德青花器形較大,帶有一定的規律;有些器物兩朝都燒製,造型微有不同,紋飾也稍有區別,諸如梅瓶、花澆、臥足洗、如意耳葫蘆式扁瓶、雞心碗、雞心小杯、折沿盆、魚簍尊等等;永樂梅瓶下部比宣德〈封底〉時豐滿,花澆形式大體相同,但在柄的處理上有明顯區別,永樂花澆多爲龍柄,宣德我爲如意柄。此外臥足洗、雞心碗、雞心小杯、魚簍尊等器永樂胎薄,宣德胎厚,區別比較明顯。永樂時新出現的青花器物有雙系小罐、三系把壺、雙耳扁瓶、如意耳葫蘆扁瓶、洗口雙耳扁瓶、雞心小杯、雞心碗、臥足洗、花澆等等,肩部帶兩或三個小圓系的在永樂時期比較常見,如雙系小罐小口,扁圓形腹,平底,肩部兩側各飾一個小系,小巧而玲瓏,三系把壺也呈扁圓形,壺腹一側有彎曲的短流,與流相對處爲一竹節式壺把,肩部飾以三個小系,造型設計極見巧思;雙耳扁瓶有兩種式樣,一種爲直口,一種爲洗口,腹部均爲扁圓形,口至肩連以如意形雙耳。宣德時期新出現的器形較多,碗、瓶、罐、壺等器物有多種形式,碗有一種淺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緣削平,口以下漸瘦,圈足,這種碗流傳較多,外口多橫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碩圓的天球瓶,與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獸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數種。罐類出現新型者較多,形式多樣,大小不一,有豆式蓋罐、燈籠式蓋罐、以出戟蓋罐最爲罕見,罐肩部橫出八個長方形橫片,俗稱出戟,蓋及內底均橫書“大德吉祥場”五字,造型是爲了特殊需要而設計的。壺類也出現了新型式樣,以扁壺最爲特殊,壺扁圓形,小口,碩腹,腹部一面坦平,另一面隆起,中心突出一圓形飾,無底足,擔平的一面不施釉,似可靠牆、平放或立於支架之上;另一種壺體較小,上部爲壺主體,一面有流,一面有柄,下有托盤,壺盤之間連以支柱,流上橫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高足碗永樂宣德兩朝都燒製,宣德有款的居多,在無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種口大而撇,碗底部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樂造型特徵,與帶永樂款的紅釉高足碗造型特徵相同。此外一種撇口底部豐富的碗兩朝也都燒製,永樂時胎較薄,釉光澤度強,釉開細紋片,青料濃黑;宣德時胎較厚,釉面有細孔如橘皮,不開片,兩朝區別點比較明顯,雞心大碗也有類似特徵。

(四)、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紋飾

永樂青花紋飾比較常見的爲纏枝花或折枝花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壓手杯,杯外均爲纏枝蓮;畫松竹梅的只有敞口碗,杯壁斜出,沒有弧度,碗裏光素無紋,碗外畫松竹梅紋三組。錦紋也具有時代特色,在扁瓶瓶腹兩面的主體紋飾均爲錦紋;由六方、六角、磬式等圖案拼組成具有圖案效果的錦紋裝飾;畫花鳥紋的見之扁瓶的兩面或高足碗內,題材有梅花鵲雀;畫龍紋鳳紋的不多,只有龍紋盤和鳳紋壺,在盤的外面畫兩條行龍,中間間隔以幾朵萬字雲,鳳紋亦僅見之於三系把壺,壺腹部畫兩個飛鳳穿行於花卉之間;畫人物的比較少見,傳世品只扁瓶一種,在瓶腹的兩面畫五個不同姿態的人物,其中兩人持打擊樂器做打擊動作,兩個持吹奏樂器做吹奏狀,一人雙袖揚起做舞蹈姿態,形態比較生動;此外還有畫竹石紋的碗,碗外竹枝柱石,畫意清新,但傳世較少。主體紋飾有如上述者外,永樂青花瓷器在器物的裏口、外口足外起邊飾作用的輔助裝飾有朵花紋、卷枝紋、回紋、錦紋、正反山字紋及圖案花紋等等,朵花紋邊飾多爲五個花瓣的梅花組成,錦紋邊飾有兩種,更多的邊飾是畫一或兩道線紋。

宣德時期御器廠爲宮廷燒各樣瓷器四十四萬餘件,據明文獻記載絕大多數爲青花瓷器,這可以說明爲甚麼流傳至今宣德青花仍然較多的一個原因,當前國內外很多博物館都收藏有宣德青花,故宮博物院得天獨厚,收藏宣德青花多達七百餘件,這是一批極爲寶貴的財富,爲研究宣德青花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宣德青花不僅造型多種多樣,紋飾也比較豐富,器物裝飾花紋最常見的仍屬纏枝或折枝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靈芝、松竹梅等紋,在大型盤碗的盤身裏外及盤心等部位更爲常見。在盤心部位紋飾變化較多,有畫折枝牡丹兩朵的,一仰一覆,也有兩朵牡丹並列的,均輔以枝葉,在枝葉的安排處理上也極盡巧思,既賦之以生機,又富圖案效果;此外也有於盤心安排三朵、四朵以至五、六朵花卉的,都能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樹枝線條生動流暢,也起到了烘托主題紋飾的效果。新出現的裝飾花紋有仕女遊園,在盤、碗、高足碗的外部畫亭臺樓閣園景,幾個仁女遊於其間,也有畫吹簫引鳳的。團龍、團鳳以及團龍鳳等紋飾也開始出現,在葵瓣式洗、蓮瓣式高足碗等器物的裏外、在每一花瓣上畫以捲曲做一團的龍紋鳳紋或龍鳳紋紋飾,大大豐富了宣德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又賦予器物以宮廷御用瓷器的標記。海獸紋也屬宣德時期新出現後種題材,在碗及高足杯的器物外面畫不同形狀的異獸於海水上,獸體一半在海水之上,一半陷於海水之中若隱若現。畫海水龍紋的最爲生動,宣德時期畫師們對洶涌澎湃的海水以及漩渦、浪花的描寫最爲擅長,對龍紋的描畫也極生動;海水龍有兩種畫法:一種爲白地藍花,一種爲藍色海水白龍,劃刻龍體輪廓及脊麟紋,龍體矮健,四爪有力;龍本來是想象中的動物,但是經過畫師們的生花之筆,把它畫在瓷器上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瓷器上書寫藏文的也始於宣德時期,已見到的有僧帽壺,出戟罐、碗和高足碗,有在碗外通體寫藏文的,有的在突出部位寫藏文一週,也有隻書寫幾個藏文的,對後世產生一定影響。畫一束蓮花的宣德青花也傳世不少,束蓮紋始於北宋,此後即消聲匿跡,至明宣德時又再次出現,並做爲主體紋飾畫在大盤的盤心部位。畫枇杷綬帶鳥的傳世品有三件,均爲同形同紋的大盤,盤心畫折枝枇杷果一枝,一綬帶鳥立於枝上做回首啄果狀,佈局與構圖極佳,似取材於宣德時畫院畫家稿本。畫靈芝紋的宣德青花較多,或爲主體紋飾,或爲輔助紋飾,有纏枝的,也有折枝的,壺柄上有豎畫三個靈芝的具有圖案效果。有在整器上畫海水的,但不多見,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展覽一件青花雙耳三足爐,爐體碩大,胎厚達4釐米,近底部厚達10釐米,爐口直而廣,頸直而短,爐腹碩圓,頸兩側各有一沖天耳,腹下承以三獸形足,爐通體畫海水,近底處畫矗立的江牙,整個紋飾具有壽山福海涵意。此爐系仿照故宮博物院藏宣德款銅爐式樣製做的,銅爐頸部凸起半球狀漩渦紋飾一週,青花大爐亦照樣模仿並畫漩渦紋一週,此爐高達56.釐米,爲傳世宣德青花瓷器罕見的珍品。做爲邊飾和起間隔作用的紋飾題材常見的有卷枝、回紋、海水、朵花紋,變形海水、正反山字、正反雲頭及曲帶紋等等,這些紋飾爲明代中後期青花所繼承。

二、永樂宣德青花的外來影響

中國陶瓷自唐代以來,隨着中外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頻繁往來,陶瓷器大量地流傳海外,一方面它對亞洲國家的陶瓷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摹仿中國陶瓷之風一時興起,今天了到實物的有日本仿燒唐三彩,朝鮮仿燒越窯青瓷,到了宋代這種影響更加有增無減;另一方面在對外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吸收了一些外來因素,唐代鳳頭壺、牛首杯等等器物可以看到這種跡象。明永樂宣德時期三寶太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都攜帶有大量的增物和供交換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大量地流傳到東南亞和西亞地區不少國家。聰明智慧的景德鎮制瓷工匠,以交換寶物之中汲取外來文化做爲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的營養,永樂宣德青花傳世品中不乏看到這種文化交流的結晶,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西亞地區特色的造型器物,有的造型或紋飾與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國家器物一樣,有的在造型或紋飾上稍加改變,這些瓷器今天已被視爲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中國與西亞地區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國家人民友好往來與貿易交往等問題不可缺少的實物依據。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吸收西亞地區因素的有以下九種器物,它們是天球瓶、如意耳葫蘆扁瓶、洗口如意耳扁瓶、執壺、花澆、魚簍尊、折沿盆、盤座、直流壺和扁壺。它們有的摹仿陶器,有的摹仿黃銅器(Brass)有的摹仿金銀器,以摹仿黃銅器的較多。

天球瓶其形爲小口,口頸相連,腹部碩大如球,平底,是仿照敘利亞同式瓶燒製的,伊朗阿迪比爾寺廟收藏有天球瓶一件;頸肩之間有雙耳,紋飾分兩部份,腹部上半爲大小八組圓形紋飾,大者四組均刻阿刺伯文字,小者四組爲卷枝紋,腹部下半刻阿刺伯文大字,兩面各飾以一組圓形卷枝紋,鳳紋之間均飾以凸起的乳丁紋。永樂宣德天球瓶只見之於青花瓷器,形式大同小異,均無耳,紋飾均爲永樂宣德時期常見者,諸如纏枝花卉、雲龍及海水龍等紋。

如意耳葫蘆扁瓶有兩種形式,一種上部爲葫蘆形小口,下部扁圓形;一種爲下部稍大於上部,兩種瓶的兩側均有如意形耳,下均爲長方形圈足。此種瓶是仿照西亞地區同形陶瓶燒製的,在瓶的口部略有變化,主體紋飾兩面也仿照瓶的寶相花式佈局,傳世品以宣德時期較多,有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款的,均書於瓶口的下面。傳世文物之中還有銅質者,造型、紋飾及年款均與宣德帶款者完全相同,很有可能西亞地區有些種黃銅(Brass)雙耳瓶,因此也有銅質仿製品。洗口如意耳扁瓶其形爲洗形小口,瓶腹較大,圓而扁,口肩連以如意形雙耳,寬圈足,肩部左右各凸起一圓餅。此種瓶式元與明初均未見過,從形式看也屬摹仿西亞地區器形燒製的;傳世青花瓷器中有永樂時期者,以兩面畫錦地紋飾及纏枝花者稍多,所畫圖案紋飾也具伊朗特色。

執壺爲宣德時期常見壺形之一,壺體瘦而高,小口,口一側有形方流,流口呈葫蘆形,與流相對處有曲柄,口與頸相連,豐肩,肩以下漸斂,腹部近垂直形,圈足。此種壺是摹仿伊良十三世紀銀壺造型燒製的,伊朗銀壺腹爲十方形,流向上翹起,圈足外撇,而宣德時期青花壺改爲圓形腹,壺流改爲平行,與壺柄高度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外撇圈足也改爲直式。經過一些小的改變仍然儲存了伊朗的民族形式,同時也適合了明代宮廷實用需要。

花澆也屬永樂宣德時期常見的,一種新的造型,其形爲口頸相連,腹近球形,口肩連以曲柄,底心內凹。花澆是仿照西亞地區黃銅及白玉花澆澆製的,黃銅者刻纖細花紋。永樂宣德青花花澆也傳世不少,永樂花澆均爲龍形細柄,宣德者柄爲如意形,宣德花澆有六字橫款的,均書於肩部。

魚簍尊,淺式,斂口,口以下漸廣,腹下部肥大,圜底。是摹仿西亞黃銅魚簍尊形式燒製,西亞地區黃銅魚簍尊有兩種形式,造型大體雷同,僅口部稍有不同,一種爲直口,一種爲斂口,直口者器外刻有紋飾,斂口者光素無紋,永樂宣德均摹仿斂口魚簍尊,外部多繪纏枝花卉,口下多畫圖案紋飾,器物裏心畫折枝花卉。折沿盆盆口沿外撇,盆身上部微狹,下部略廣,盆身幾近垂直,平底。折沿盆是仿敘利亞彩繪盆及伊朗黃銅折沿盆形式燒製,伊朗阿迪比爾寺廟收藏品中有一件敘利亞燒製的彩繪折沿盆、盆外主體紋飾畫團花四朵,花間均書阿刺伯文字。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仿折沿盆的流傳不多,盆有大小,裏外裏纏枝牡丹、蓮花及牽牛花紋的稍多,永樂折沿盆形式較小,紋飾富西亞地區特色。

盤座造型具典型西亞地區特色,上下均折沿,座身近垂直,中部凸起一週,盤座中空無底。此形是摹仿西亞地區黃銅盤座形式燒製的。黃銅盤座興起於十三世紀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時期,十四世紀時仍然盛行製做,據已知資料,目前收藏於埃及、英國及美國博物館的十四世紀黃銅盤座共有八件,此外埃及開羅還流傳有陶質盤座,它們形狀特徵大體類似,黃銅座器身外部刻團花及阿刺伯文。宣德時仿燒的青花盤座目前有兩件,一件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一件現藏於大馬士革私人之手,兩件造型紋飾完全相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盤座,乾隆時已收藏於清宮,曾定名爲無擋尊,乾隆曾爲此盤座寫過詩句,今天應還它以盤座的原有名稱。直流壺其形爲撇口,球形腹,圈足外撇,腹上部有流,流直形向上斜出。此壺明顯富有西亞地區金屬器特色,傳世永樂青花直流壺見過兩件,一藏於故宮博物院,一流散海外,兩件壺造型紋飾完全相同。

扁壺,爲宣德時期一種造型奇特的壺,壺身小口無頸,有蓋,腹碩大呈扁圓形,肩有雙系,壺一面坦平無釉,盛物可靠於牆壁,不用時可平放,一面隆起,中心凸起一圓餅。此種壺式元末明初均未見過,是仿照西亞地區壺式燒製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數件,壺身均畫纏枝花卉,體積均較大。

除上述九種器形外,永樂宣德青花瓷中帶西亞地區影響的還有不少,本文只做一扼要的介紹,系統的研究將是很有必要的。

明永樂青花瓷的紋飾

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畫面多留白地。圖畫花紋多爲雙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筆塗抹的筆法,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圓器內外加花,並廣泛採用器心繪畫的裝飾手法。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

永樂時期青花紋飾既保留傳統圖案,又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圖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類爲主,人物、蟲鳥、龍鳳圖案較少,另外這時已不見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爲主題的紋飾圖案了。

傳統紋飾最常見到的是纏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

纏枝花卉有牡丹、菊花、靈芝、梅花、苜蓿、寶相花、蓮託八寶等。纏枝花卉的花大葉小,葉片邊緣繪成細齒狀,枝蔓清秀,線條流暢,畫面生動。

折枝花果紋有石榴、枇杷、蓮花、茶花、碧桃、佛手、海棠、柿子、荔枝、葡萄、香椽、忍冬草、竹石、松石芭蕉等。這些紋飾經常出現在大盤、碗、梅瓶、執壺等器物上。特別是青花大盤,有折枝、纏枝蓮花、菊花、瓜果,花紋變化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紋飾。

蕉葉紋繪畫時蕉葉中莖留白不上色,蕉葉主買不畫到葉尖,主葉呈等腰細瘦的三角形,葉緣繪成鋸齒狀,葉緣輪廓線以復筆渲染。

仰覆蓮瓣紋以兩瓣大花瓣間疊以一小花瓣,花瓣中部留白,很少上色,蓮瓣的邊框線由雙線勾繪。

龍鳳紋在該時期的碗盤洗上出現亦較多,有云龍、雲鳳、海水龍、雙龍、五龍、團龍、荷塘龍等不同組合。龍紋繪得和前朝類似,依然是細頸蟒身,但有的龍身開始出現肥胖的身形,龍首有豎發和披髮的,龍爪有三、四、五爪之分。

元代、洪武時期的蓮池紋仍然沿用。海獸紋亦有一定數量,主要見於高足杯等器物上。人物紋較元代有所減少,因青料繪製的紋飾多有暈散,故不宜繪人物紋,人物紋僅見胡人舞樂,嬰戲紋。花鳥、園景、竹石芭蕉紋融寫實與裝飾爲一體,對後世青花紋飾影響較大。花鳥紋多繪於扁平的兩面或盤心、高足碗內,題材有綬帶鳥、綬鳥荔枝、喜雀梅花等。

民窯器主題紋樣有人物、走獸、禽鳥、松竹梅、蓮花束、芭蕉、海水浪潮、團花菊花、如意、花果、花卉、風景、結帶繡球等。其中結帶繡球紋在中心圓球內加藍點或錢文,纏枝花心作螺旋紋,此爲永樂朝特有。還有文字裝飾,如“福”、“祿”、“壽”字,常飾於碗心。

永樂青花瓷的邊飾有回紋、卷枝紋、海水紋、蓮瓣紋、如意雲紋、靈芝紋、曲折紋、蕉葉紋、朵花紋、梅花紋、葉紋等。回紋一改洪武時期二個一組的畫法,大多連續不斷。有的器物如瓶、碗、盤足部僅飾一道弦紋,非常簡潔。

從總體上看,永樂青花瓷器紋飾佈局大多比較疏朗,有少量紋飾佈局較爲繁密,花紋的繪製一般比較纖細。而摹仿西亞地區金屬、陶器的製品有的外域風格比較明顯,如錦紋、卷枝紋、阿拉伯文字,有些則與中國傳統紋飾融爲一體或完全採用中國傳統紋飾。其中一種在如意耳扁瓶、扁平大壺,花澆上出現的纏枝花紋,其纏枝畫法仍保留中國傳統方法,但花朵與中國傳統畫法有別,特別是在纏枝上一側出現的麥粒狀紋或花瓣紋,是我國傳統畫法中所未見的。

永樂青花瓷器的裝飾紋樣除用青花繪製以外,還有少量用金彩描繪及刻劃方法表現的。

永樂和宣德年間出品的青花瓷有什麼特點?

明代的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嘉靖(1522~1566)等年間都曾燒製出具有各自特色的青花瓷器,這與它們採用了不同的色料有直接的關係。永樂和宣德年間的產品所用青花的色料主要採用鄭和等從南洋、國家帶回的含錳低、含鐵高的“蘇麻離青”(一種含氧化鈷的青料的譯名),所以產生濃豔的青花,但時有黑斑出現。

Tags:永樂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