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福鼎過年風俗有哪些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3.11W

福鼎過年風俗有哪些

1、掃膛:俗稱掃塵,即大做衛生。舊時家家戶戶都有大竈(現在農村也能見到),竈煙筒一年積滿“煙膛”,人們就做了一支把柄很長的掃把,打掃竈煙筒,俗稱通煙筒、掃煙塘等。“掃膛”之後就開始貼春聯、換竈聯,門前、廳中貼年畫、窗花等。

2、舂粿:過年要舂粿,至今保留着這樣的傳統。粿的品種有冥齋、糕條、“草鞋時”和圓形的“粿錢”等。

3、祭竈:即祭拜竈王爺。一般在臘月廿四舉行。傳說這一天,竈王爺上天面奏這一家一年的善惡事,故在這一天,準備了“祭竈糖”(用一種黏性很強的糖製成),還有其他竈果、焚香點燭祭竈君,並向竈君“通詞”。

4、守歲:除夕,福鼎人稱“廿九螟”。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與此同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過年了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呢?

福建福鼎:黃梔子年糕

洗米、碾米、製漿、揉麪、蒸米團

一大早,年糕師傅們

便在層層熱氣籠罩中忙活不停

一條條熱騰騰的黃年糕

帶香出籠咯!

打年糕,歲歲高

吃年糕,年年高

福鼎老話說“有年糕纔算過年”

陣陣年糕香中

新年的希望也在悄悄萌發

山西長治:蒸花饃

“花饃在屋,年味十足”

說到麪食裏的年味

肯定少不了造型百變的花饃

您瞧,在山西長治

花饃手工藝人也開始忙活起來

兔子、黃桃、蘋果、牡丹、如意

組成“玉兔迎春”

喜慶吉祥,傳遞出濃濃年味

陝西渭南:蒸碗

蒸碗,又叫“裝碗子”

是陝西渭南澄城過年時

家家戶戶飯桌上必備的“硬菜”

蒸碗品種豐富、花樣繁多

有糊肉蒸碗、雞肉蒸碗、糯米飯蒸碗等

吃的時候扣在盤子裏

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

對當地人來說

蒸碗不僅是兒時的味道

更是對年的期盼

蒸騰的年味也預示着

大家在新的一年裏蒸蒸日上

浙江湖州:魚湯飯

在江南水鄉泉慶村

魚湯飯是慶祝豐收、迎接新春

必不可少的特色美食

現撈、現捕、現做

捕上來的魚約40分鐘就變成了

桌上一道道鮮美的菜餚

古村裏飄出了魚湯飯的香味

您有沒有心動呢?

江西吉安:紅曲肉

比紅燒肉更香的紅曲肉您吃過嗎?

爲迎接小年

渼陂古村準備了九菜一湯

寓意着十全十美

這其中,少不了當地春節必吃的

特色美食——

渼陂紅曲肉

紅曲肉不僅鮮香四溢、色澤鮮豔

出場方式也別具一格

村裏舉行小年宴時

上紅曲肉,必當行“擊鼓禮”

並且還有德高望重的老人

爲大家說吉祥話、送祝福語

新的一年要有多紅火?

自然是像渼陂紅曲肉一樣!

安徽黃山:刀板香

臘味是南方年貨的重頭戲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開始準備臘肉

濃濃的年味就此拉開序幕

刀板香是徽州地區招待貴客的“硬菜”

燜煮整塊臘肉

撈出在案板上切片

多餘的油脂被案板吸走

保留下肉的鹹鮮

吃起來肥而不膩,脣齒留香

具體怎麼做?戳視頻瞭解

,時長00:56

內蒙古:手把肉

蒙古族特色年味中,當地人偏愛

用簡單的烹飪方法保持食材原味

牛羊肉用清水燉煮

出鍋前撒點兒鹽就可以開吃了

人手一塊“豪橫”的手把肉

肥瘦相間、掛着油花

搭配香濃撲鼻的銅鍋奶茶

隔着屏幕都看饞了!

除此之外

還有北京的烤鴨、醬牛肉

東北的殺豬菜、鐵鍋燉大鵝

西北的暖鍋、紅燜羊羔肉

四川、湖南的鉢鉢雞、剁椒魚頭

廣東的盆菜、燒鵝

海南的椰子雞、馬鮫魚

......

“舌尖上的年味”

哪些是您的心頭愛?

福建過年有什麼風俗?

福建過年風俗有如下:

1、福州: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根據傳統這天福州人還要吃一碗太平面——用紅糟雞雞湯泡的面線,面裏還要加兩個雞蛋。

2、閩南: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3、莆田興化:至今沿襲着“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

4、寧德:凡年六十以上整歲者皆擺酒席恭請親友會宴,謂之“做壽”。

5、三明: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薑紅糖茶先吃“甜頭”;將樂某村羣衆還有到水井、溪邊爭挑第一擔水之習俗,叫“考頭水”;大田畲族婦女清早要先到河上游“汲新水”,小孩要到竹林裏搖竹子,以求“快快長大”。

6、閩西客家:家族聚居的大樓裏,先請最有福氣的人開大門,說“開門大吉”,走出大門又說“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長掛鞭炮,佳佳開啟廚房門,放鞭炮,說好話。鄭重聲明:回答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盲目迷信。

福建過年時有哪些風俗?

1、大年初四各家各戶、各行各業都要祭祀神靈,迎接衆位神仙回返,因爲舊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些神仙都上天庭彙報去了,這時纔回來。

2、大年初七廈門民間要用7種蔬菜拌米粉做七寶羹。“七寶”指的是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寓意聰明,蒜寓意精於算計。

3、大年初九這天相傳是玉皇大帝生日,所謂“天公生”,家家戶戶要設香案、放鞭炮祭天。

4、大年初一,客人來家,以甜茶、糖果、蜜餞、瓜果款待,到處一團祥和喜氣。春節裏,生意人不做買賣,頭三天家裏也不能打掃,糞便不能往外倒,因爲這會把財氣倒掉。

擴展資料:

過年禁忌:

1、過年的時候多說一些好話,多對人祝福,對人尊重,因爲在祝福別人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對於自己的祝福,預示着明年都會好運的,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多說一些好話。

2、過年了不管做什麼都要小心翼翼的,儘量不要碰傷碰碎東西,在家裏過年的時候,如果發生意外碰碎了要包裹起來,等初五之後再扔出去。

3、在老家很多家裏都有燒香的習慣,記住這個也是比較嚴謹的,對於香火要買質量比較好的,儘量不要在燒香的時候出現情況,做好提前預防。

4、另外在除夕還有初一最好不要往外倒垃圾,或者髒水,民間說如果在這個時候倒垃圾可能會在未來的一年破財哦,這個不管是迷信還是什麼,最好注意一下。

福建閩南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福建閩南春節的風俗包括送神、清囤掃厝宅、祭拜天神、炸油酥、做炸棗、守歲等等。

1、過年前的準備

在傳統社會中,過年從臘月十六的尾牙便告開啓,也有人稱此爲“入年假”。石奕龍說,過去尾牙宴有決定員工去向的功能。在宴席上,要上一隻全雞,老闆把雞頭對準了誰,誰來年就得捲鋪蓋走人。現在的尾牙宴基本沒有了失業的那份緊張感,改成發獎金,讓職工準備回家過年。

閩南民間一般都在臘月廿三、廿四送神(包括“竈王”等在內的神明),表示神明在人間忙碌了一年,也要放一放假,回到天上。

等送走家裏供奉的“竈王”等神明後,人們開始“清囤掃厝宅”,這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掃除。清囤時,先要做一把上面加有“春花”(用金紙、紅紙、綠紙做成的帶葉的紙花)、綠枝、貼有紅紙圈的掃塵帚。

臘月廿五,俗謂“天神下降”,閩南人需要設案於神前進行祭拜。這是因爲駐紮在家中的神明暫時回到天庭後,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來鑑察人間善惡。因此每家每戶都要設香案,迎接天神。

在這個階段,人們會開始陸續準備春節要吃的幾種美食,如紅龜粿、油酥炸、炸棗等。石奕龍說,過去的年收入多是實物,因此過年的食品多由自己做,現在大多數人爲了圖省事都選擇在外面購買。

2、閩南的除夕夜

閩南人把除夕稱爲“二九暝”“年兜”。除夕當天,除了貼春聯,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這叫“門蔗”。當天,長輩會早早敦促晚輩沐浴,並在入夜前把衣服洗晾起來,不能溼漉漉地過年。

閩南人對年夜飯歷來十分重視,因舊時一家人圍着一個小紅爐而坐,故將除夕夜的團圓飯稱作“圍爐”。

如何讓這頓年夜飯吃得有意義,是一件事關一年彩頭的大事。老廈門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有丸子(寓意團團圓圓)、白蘿蔔(表示好彩頭)、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因爲古時以貝殼爲貨幣,吃血蚶代表來年賺大錢)等,家裏還要蒸年糕(表示步步高昇)、發糕(表示發財)。

圍爐後,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之後有些人會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稱爲“守歲”。

閩南正月習俗

轉入新年的第一天,廈門人叫“開正”。這一天,忌諱叫他人姓名催人起牀,因爲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垃圾糞土也不傾戶外,寓意存貯財富,新年興旺;出門拜年也有講究,先是廟裏的神明,再是祠堂的祖先,最後纔是親戚朋友。

正月初二,被稱爲“女婿日”,女兒要偕丈夫回孃家。正月初三,廈門一帶的閩南人一般不登門拜年,因爲這天家裏如有過世尚未一週年親人的,要在家裏舉行祭奠儀式。到了正月初四,則是迎接神祇從天庭回到家中的日子,又難免要一番犒賞。

正月初五俗稱“開假”“破五”,過了初五,新年的各種禁忌解除,各行業開始勞動。民間有“送窮”習俗,主要是祭送窮鬼或窮神——人們黎明即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將鞭炮從屋裏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表示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

福建人過春節時幹什麼?

《福建人春節習俗習慣》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

《福建人春節習俗習慣》《放眼天下》

關於《放眼天下》的文章《福建人春節習俗習慣》正文開始>>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年”。

春節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爲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從時間上說,春節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間活動主要是開正、祭祀、拜年、遊樂等。

1.開 正

指除夕午夜後子時到卯時之間,擇一良辰,開啓大門,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開正”的時間依該年天干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曆書上的記載行事。“開正”之時,天未破曉,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菸繚繞,鞭炮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一時間熱鬧非凡。

“開正”,在龍海,叫“開春”;在古田,叫“開年”;在沙縣,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順昌、光澤、連城、長汀、清流等地則稱之爲“開門”或“開大門”。“開正”的儀式全省各地大同小異。在廈門,“元旦焚香紙、放爆竹、開門即閉”①。在將樂的農村,倘若是多戶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麼開大門者必須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寧化的一些農村,在開大門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內的各個房間,然後纔開門。在武平,開門時全家人應在場,如有外人,不得參加;開門後即按“春牛圖”所示的財神方位叩頭。在邵武,若有人無意中被“開正”的鞭炮擊傷出血,叫“血彩”,據說是極好兆頭,這年能發大財。

現在,選擇“開正”時辰的做法基本上沒有了,一般在除夕零點新舊年之交時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歲。近幾年來,電視機普及,全省城鄉的大多人家都圍坐電視機前收看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時,當電視中新年鐘聲響起,人們不約而同點鞭炮、放焰火,其盛況絕非昔日“開正”可比。這一新習俗在城鎮尤盛,以致於門通告市民,焰火爆竹施放地點,規勸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代之以錄有鞭炮響聲的錄音帶。

2.祀 神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舊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爲柑或桔)、年糕、淨茶、牲醴以及插着紅紙花的“歲飯”、鮮花。有的地方則純爲素齋,“設齋果、茶、酒、歲飯拜天”②。永春還供有圓子湯,漳州還有紅糖煮線面,同安還有金針菜、龍眼乾等。泉州的許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移至“開正”後祭祀,供品就更講究了,備的是三牲、五果、六齋。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閤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次則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羅源,“元旦設香案當天叩拜,謂之‘啓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在連城,拜祖先稱“拜圖”,初一早上由族長率本族子孫在祖廟進行。在大田,民間有初一早起喝薑茶(即糖開水中放生薑、米花)的習俗,這時應敬一杯薑茶於祖宗神位前,祭祀則在早飯之後到祖祠中進行。

祀神之後,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紅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節。在福安,廳堂長案上的香火要持續三天不斷。

在龍海,龍江上的漁戶,春節時都買連根帶葉的大捆甘蔗,用紅絲布綁在船桅杆上,祈求新年日子節節甜。甘蔗要等過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則據說會壞了兆頭。

現在,祀神儀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設供果、點香燭,雖不無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3.拜 年

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拜年可分爲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後,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志中的“少長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長”⑤即屬此類。舊時要行跪拜禮,後逐漸改爲作揖鞠躬,流傳至今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隻說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後,要賞給紅包(即壓歲錢,有的壓歲錢在除夕夜給。)或紅桔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有變化,由於城鎮中兒女很多是與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帶小孩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類型是以宗族爲單位,在祠堂祖廟中拜年,類似於現在的“團拜”。據()《連江縣誌》“禮俗”(卷19)記載:人們在拜完神、祖先後,“隨入祖廟,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插桔,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凡在祖廟中祭祀祖先的,祀畢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現在這一類拜年已不時興。

第三種類型是親朋好友、鄰里故舊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元日祭畢,無貴賤御新衣,詣親賀歲。主人出辛盤共款,行人相望於道,五日乃止”。龍海、南靖等地舊志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是給親戚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福州地區流行的回賀語是“齊發,齊發”。有的地方講究拜年的時間。在連城有句俗語,“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無肉”。說的是初一拜宗親,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給岳父、舅父拜年,則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遲了,恕招待不週。帶小孩去給親戚拜年,小孩往往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因此福州地區俗語說:“拜年拜年,沒桔也有錢”。在詔安,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說“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帶,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諧音“亡”)、吳(諧音“無”)、對於姓桑(諧音“喪”)、賈(諧音“假”)的人家也應迴避。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拜見時雙手作揖,口稱“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則可隨便些,主人以煙、茶、糖果、紅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拜年的時間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馬祖島居民過了年夜,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風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場所遊樂,但不走家串戶。現在這些風俗多已不存。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纔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卻忌這天賀年會親。同姓中有老人做壽的,應送壽麪。過去拜壽是在正月初旬夜間進行,稱“暖壽”,現在則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諸如洗衣、劈柴之類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爲弔唁死者日,凡有新喪的人家,應爲逝者設靈座,讓親友弔唁。在莆田、仙遊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爲探亡日。據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打敗倭寇之後,進山避難的百姓纔在二月初二陸續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屍骨相枕,滿目瘡痍。親友鄉鄰不知誰家遭了難、死了人,於是互相探望,幫助收殮親人。後世相傳,二月初二便稱爲“探亡日”。後來,把這紀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與“大年夜”(正月初四,詳見後“除夕”條)之間的正月初二。此後年年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以避“探亡”之諱。但終有諸多不便,故又約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過門、拜過年者,初二日再登門便不算犯忌。爲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別多,爲的換取初二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晝民”)有一特殊的賀年習俗:正月初二後的數日內,三五結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爲中年以下女性),盛裝攜筐,至市內各街巷挨戶唱小曲賀年。受賀的人家贈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無論與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蔘加賀年,據說這樣類似吃了百家飯,可保全家一年平安無事。所唱小曲和諧悅耳,且多與地方習俗、新年吉利有關,因此頗受青睞。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一,16歲以下的孩童都挎個布包成隊到各家各戶“打餅”,也含有賀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給一人一粒糖、一塊餅,年幼未能到者,則由兄、姐代領。

現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團拜”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團拜”即爲集體拜年。許多單位都定於新年前後的某一時間,聚會一起,互相拜賀致意,既增進友誼,又可免逐家拜訪之勞。此外,還有軍民“團拜”,軍政“團拜”的。在農村,回鄉幹部、學生也常有“團拜”之舉。電話拜年則是近幾年時興的新鮮事,主要在城鎮。新年鐘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隨着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這一新習俗逐漸流行。

4.遊 樂

春節的遊樂活動很多,大型的遊樂活動主要有舞獅、舞龍、踩高蹺、舞龍燈等,次則觀看戲劇,猜燈謎,另外還有玩四色牌、打麻將、玩牌九,聚賭爲樂。

在平和、漳浦,“諸少年或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主人勞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勞之物倍厚於常”⑥。在漳平,舊時春節期間,有三、五人臨時組合的小樂隊(其主要樂器是嗩吶,配以小鼓、小鈸),挨家挨戶吹奏吉祥的樂曲,俗稱“鼓吹達仔”。東家要放鞭炮迎送,並賞給紅包。縉紳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獅隊(俗稱“打獅”)來拜年,同樣要燃放鞭炮迎送,賞紅包。舞獅隊還在大街或廣場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頭或大戶人家舞獅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歡迎,離開時一樣贈紅包賞彩。此外,還有人家邀請唱曲藝的到家中彈唱。有些農村,青年農民以盪鞦韆爲樂。年前他們先以竹竿搭好簡易鞦韆架,從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單人,或雙人,作各式各樣的盪鞦韆比賽,觀者雲集。在明溪,春節期間也有迎神及舞龍燈、獅燈等娛樂。

在福州,舊時春節期間最爲兒童們喜愛的娛樂是打“鑼鼓板”,而且大人們也玩。“鑼鼓板”的調式不少,常見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鑼鼓板”不但自娛,而且還進行比賽。婦女們則結隊出遊,或逛街,或遊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將的。男人們的娛樂除聽戲、聽評話外,不是喝酒談天,便是打麻將、抽牌九。舊時玩撲克牌只是上流社會的雅事。

在閩南,春節遊樂內容豐富,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有地方戲劇、歌舞,如南音、歌仔戲、大鼓涼傘舞、車鼓弄,以及武術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詔安,還有舞鳥,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紙,裝飾鳥的形狀,人套在裏面表演着鳥的舞蹈。

1949年後,全省各地春節遊樂更豐富多彩,除傳統的舞獅、舞龍、龍燈、旱船等等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遊園、舞會、體育比賽。電影院上演新影片,電視臺播出精彩節目。在農村,文化體育部門也組織了許多文體活動。有的鄉與鄉、村與村之間自發組織籃球、棋類等比賽。自80年代後,有一新趨向,即春節期間農村人進城遊玩,城鎮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節,龍巖的登高山、蓮花山,連城的冠豸山,長汀的臥龍山,永定的北門山、東華山,尤爲熱鬧,其盛況勝於重陽。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幾年來,流行於閩南農村的攻炮城遊戲,別有情趣。所謂“炮城”,是竹竿掛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別設定數處,排炮離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須用點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點響排炮者爲勝。“攻炮城”獎品甚爲豐厚,常見的有電視機、收錄機、自行車等。獎品的等級依攻“城”的難度(即排炮離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開始之前,每處“城”的邊上都用大紅紙標明獎品名稱。這一頗有刺激的遊戲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觀戰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節裏進行,也有選定農閒時某一日子的。設“炮城”的村莊首先要集資購買獎品,佈置場地,然後確定“攻城”時間,發出通告。“攻炮城”的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們都早早地來到“戰場”。“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們帶來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來之後便選定所要攻的“城”,佔據有利的地形。圍觀的羣衆人山人海。當主持人宣佈“攻城”開始時,戰場上各據點頓時炮聲大作,硝煙瀰漫。加上觀衆的吶喊聲,整個戰場沸騰起來,極爲熱鬧。“攻炮城”進行得十分激烈,從上午一直持續到晚上。有的當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繼續進行。攻城者耗費“炮彈”一箱箱,一直堅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績各有不同。經驗豐富者由兩人配合,一人送“炮彈”、一人“攻城”。有時,一箱鞭炮還沒有完,“城”便被攻下。他們興高采烈地扛上獎品凱旋而歸。經驗不足者儘管耗去幾箱鞭炮,卻一“城”未下。雖然如此,但也喜氣洋洋,毫無懊悔之意。

5.食 俗

福建舊俗對於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將樂一帶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在仙遊,早餐是線面和菠菜,稱“歲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線面。在漳州、龍海是吃甜壽麪和紅蛋,祈求平安長壽。各地吃素食的相當普遍。在順昌,早餐吃“隔年飯”配素菜,主要是紅蘿蔔(滿堂紅)、豆腐(滿足)、芥菜(長命),此外還有粉幹(取鬚髮皆白長壽之意)。南平民間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來煮點心(長壽麪),早、午兩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兩餐素食,晚設宴如除夕”⑦。建陽、邵武、將樂、建寧、大田、永安、永定、上杭、連城、漳平、武平、詔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間,早餐大多素食,有線面,有整顆煮的長壽菜。有的人家還在初一的三餐多擺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兒子弱冠的,則多給一份雞肉,說是能娶上好媳婦。沙縣民間早餐無論吃素吃葷,都應吃大蒜(萬事順意)、菠菜(紅頭見喜)、豆腐(滿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稱“長年菜”,寓齋戒與長壽之意。平和也有類似的習俗。長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蔥、韭菜,諧音“勤、算、聰、巧”,以圖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講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還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薑糖茶,稱吃“甜頭”。在霞浦,“無論,人各食餈湯一碗,俗稱‘行時’。蓋‘餈’與‘時’同音,取吉利意”⑧。

現在,初一吃的習俗大多仍在流行,不過素食已很少見,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更講究了。追問摘抄的吧

追答是地

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介紹

在閩南一帶,按農曆算每個月都有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它的來源和民間 傳說 ,祭拜活動更是盛行, 春節 更是如此。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介紹,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介紹

春節飲食上火怎麼辦

春節拜年注意事項

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介紹

1、筅塵日

閩南地區過年的時候有筅塵日的習俗,這是年終的大掃除。人們爲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樑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筅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爲了清潔乾淨,以便能清清爽爽過個年,同時也是爲了驅除病疫,掃除瘟物,祈求來年平安。掃完塵,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一般都不會丟棄,而是 收藏 起來,待到 除夕 夜時,再拿出來,用來作燃料,以便進行跳火羣儀式。

2、蒸碗糕

在“筅塵”節之後,很多的人們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爲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爲“發糕”。在閩南語裏,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爲“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而且,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爲“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順順利利。

3、敬天公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每一年正月初一最爲隆重的儀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豐收平安。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敬天公祭祀活動會一直持續到大年初四這一天。

<<<

春節飲食上火怎麼辦

吃白蘿蔔

白蘿蔔屬於一種涼性的食物,並能歸肺、胃經,具有祛胃熱、消積食的功效,所以在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大魚大肉之後,不妨用白蘿蔔煮點湯,在準備飽餐之前,先喝上一小碗蘿蔔湯,潤潤嗓、清清胃,然後再開始進食。

其實白蘿蔔除了可以幫助去火之外,還可以幫助消化,因爲它含有大量的酶元素,如果吃得比較撐,或者是腸胃動力不足了,一碗蘿蔔湯都可以幫到你哦!

吃荸薺

荸薺有極好的清熱祛火的養生作用,在吃多了油膩、辛辣的食物之後,吃點荸薺是極好的滋潤、降火之選。

其中,可以將荸薺削皮後直接洗淨食用,亦或者去皮後將荸薺果肉加入適量水榨汁飲用,既解渴又祛火。但荸薺屬於涼性食物,每次不宜吃太多,免得加重體內寒氣產生。

吃百合

百合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味中藥材,百合可入心、肺,吃起來清潤、甘涼,有不錯的潤燥、祛邪熱的效果。並且,在百合中所含的黏液質,同樣有極好的清熱解燥的作用。

喝金銀花茶

金銀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金銀花茶也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茶葉,同樣,金銀花是能夠清熱解毒的茶,如果您深受上火的困擾,可以加一些金銀花泡水喝,這樣的話能夠對您的身體起到很好的舒緩作用,而且還對口乾舌燥、風熱感冒有一定作用哦!

不過也有一點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金銀花茶的良性是比較大的,所以如果你的體質比較虛或者是比較寒的話,不要長期飲用,只在上火期間喝就可以了。

喝羅漢果花茶

羅漢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羅漢果用來泡茶是可以緩解喉嚨痛的,而且羅漢果的花也是有滋養喉嚨的效果,並且羅漢果香味濃郁,如果您將它當茶飲,是能夠清肺潤燥的,並且還會其他的咳嗽、聲音沙啞有很大幫助哦!

<<<

春節拜年注意事項

拜年的時間

晚輩向長輩拜年一般選擇上午,但也不要太早,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來不及準備。

拜年的穿着

在拜年期間,人們一般會選擇穿上新衣服,韋德有番新氣象,但要注意穿着得體,不要穿的過於隨便,也不要穿得過於暴漏、張揚,因爲畢竟大多數長輩還是喜歡中規中矩的服飾,如果衣服顏色較深較暗,可搭配些亮色的圍巾來襯托,突出節日的喜慶。

拜年的禮儀

在去到親朋好友家後,要對在的人一一打招呼,要注意稱呼,未經主人允許,不要象在自己家的一樣隨意到各處參觀,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談舉止要禮貌。

拜年的交流

拜年時要多說好話、讚美的話,多談別人快樂的事情,少發抱怨牢,以談對方爲主,不能自己滔滔不絕,開玩笑調侃要掌握好度。

拜年的其他講究

1、到主人家做客,要謙虛、恭敬,進門後要主動與其他客人逐一打招呼,不要因爲看誰不順眼就故意冷落忽略。

2、上門做客要注意儀表整潔,不要隨地吐痰,亂彈菸灰,亂扔果皮、紙屑。

3、言談舉止要文明,多說吉祥話,不要說些粗鄙下流的話。

4、拜年不宜時間過長。拜年時若停留時間太長,可能影響主人的其他日程安排;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因此拜年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爲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5、賀禮一定得體、衛生、安全。如有條件,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給人留下好印象。

<<< 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介紹相關 文章 :

★ 閩南人春節過年風俗介紹

★ 閩南的春節習俗

★ 閩南的春節有什麼習俗

★ 福建人過春節的習俗是什麼

★ 閩南漳州春節習俗

★ 福建春節習俗是什麼

★ 港澳臺的過年風俗介紹

★ 福州春節習俗

★ 福建省春節習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福建過年有哪些風俗 豐富多樣

  過年風俗因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形式多樣,即使是在同一個省份裏,不同縣市的 春節 風俗也是千差萬別。那麼,你知道福建省裏有哪些過年習俗,各市之間有什麼差異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你可能感興趣: 臘月二十三吃什麼食物 小年習俗

  過年必有的食物

  長壽麪是福州等閩中一帶,過年必備的飲食。福州人在正月初一的第一頓飯必須吃細長面,寓意“長年平安”。在泉州等閩南地區,芥菜這種“長年菜”是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也有人會擺“韭菜”,寓意長久、長壽,或是放蘿蔔粿,即“菜頭”,意爲“好彩頭”。而在閩西則講究吃雞肉,雞頭應由長輩吃,雞翅給出門幹活的男人吃,然後雞腿留給上學的孩子吃。

你可能感興趣: 全國各地小年傳統食物有哪些

  年夜飯上的小習俗

  年夜飯是一家人團圓的象徵,吃完年夜飯後的行爲也被人們所重視。年夜飯後,福州的父母都要用紙巾替小孩擦嘴,寓意童言無忌,不管小孩之前說錯了什麼,神明都不會怪罪。在漳州,長輩會根據孩子年齡大小給不同的“壓歲錢”,大一點的是用紅紙預先包好的,年紀小的用紅線繩纏好,系在他們脖子上。

你可能感興趣: 過年時爲什麼要拜年 拜年的來歷簡介

  初一拜年

  福州人必須先祭天才能出門拜年,還要吃一碗用雞湯泡的、加兩個鴨蛋的太平面。莆田興化至今沿襲着“做太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閩西客家會先請最有福氣的人開大門,說“開門大吉”,走出大門又說“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長掛鞭炮。閩南人會給客人奉上糖果、蜜餞、甜茶等甜品,讓客人有個甜蜜的開端。

  初九拜天公

  閩南地區在凌晨開始“敬天公”,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廳堂上點燃“老天爺燈”,然後長輩們領着一家大小跪在桌前,上香,行禮祈求平安。儀式一般會進行到初九清晨五點左右。閩西客家則是齋戒沐浴後“拜天公”,祭品要用公雞或全豬或全羊。當天,禁止曬衣服,或倒垃圾桶。

閩南過年的習俗

福建閩南過年習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

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

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說這是爲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擴展資料:

閩南福建簡稱爲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可稱爲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地區除新羅區與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縣,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等來劃分的。

莆田通行語言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除新羅區與漳平市以外,通行語言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廈門--泉州--漳州--三個地區。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

在童話傳說中,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習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春節習俗

福建的習俗有哪些?

福建各地人過年的十大習俗:

1、福州人特別喜歡紅色,認爲紅色代表吉利。在祭竈、供供時時一般會貼上一小張紅紙。

2、過年時,福州家庭都會備足桔子,以示“福”“吉”。福州人特喜歡一種顏色鮮紅的桔子,叫“福桔”,儘管他有些酸。客人來了首先端上桔子和瓜子,大人們對來拜年的小孩除了送壓歲錢外,還會加給兩個桔子。

3、在福州一帶,長面是過年飲食中必備的食物。長面,也叫長壽麪。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頓飯必須吃細長面,寓意“長年平安”。

4、在閩西,雞肉是客家人過年的重要菜餚,按客家人風俗,雞頭應由長者吃,雞翅膀要給出門做活的男人吃,雞腿通常要留給讀書的孩子吃。

5、客家人把過年餐桌上發生的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灑倒在桌上視爲發財,碗被摔碎當作會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緣等。

6、在泉州等閩南地區,過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閩南方言中也稱“長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擺“韭菜”,“韭”與“久”諧音,寓意長壽。

7、由蘿蔔和麪粉做成的蘿蔔粿在平潭、閩南人的過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他們稱蘿蔔爲“菜頭”,意爲“好彩頭”。吃蔬菜時,通常不用刀切,整條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以祝父母長輩長壽。

8、老福州人還有送燈習俗,“送燈”得說“送丁”,因爲福州方言燈與丁諧音。因此福州素有元宵送燈的習俗,寓意多子多孫多福。外婆給外孫、外孫女送燈和花面罩也是福州人一個重要習俗。

9、閩北、閩東過年必做黃粿,這是一種用粳米蒸炊、打細後做成的糕點。當地人在祭祀、供供時必備的。

10、莆田人新年初二不出門見客人。他們除了大年三十過年,正月初四也過的非常大。

閩東地區過年風俗

我們過年活動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爲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爲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送竈神上天的日子。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竈口,讓竈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接着是備辦年貨,因爲從正月初一到初三大多店鋪是不營業的。所以要把所有年貨在年內購置好。

除夕前一兩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在我們家鄉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爲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爲“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蔔也不可少,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我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裏,以祝父母長壽。因我的家鄉靠海,每年這個時節生產海蠣,以海蠣爲中心的油炸食品(如海蠣餅)、煎炒食品(如海蠣煎)是過年必備之品。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裏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我們的春節習俗主要如下,

正月初一: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裏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爲農民曆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爲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爲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吃麪。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爲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爲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吃麪代表健康長壽。

正有初二:由於這裏的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孃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鬥擔擔”意思是說,孃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孃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擡擔子。因爲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孃家,會導致孃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纔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着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爲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家,未免說不過去。

女婿上門,須隨手攜帶禮物稱爲“伴手”。回到孃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孃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回家拜見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還會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系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爲“結綵帶”。

回孃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是十一(請子婿)或十二(女兒回孃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爲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舊時女兒回孃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正月初三:爲喪家清新愁(即燒新牀)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爲不敬。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我們把此日作爲忌日,久而久之,成爲慣例。

正月初四:這天是迎接“竈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神。

正月初五:從這天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正月初九: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爲這位"天公"祝壽。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一至十四:“出遊”。 每個村在這幾天裏都有“出遊”,即把各個村廟裏的神擡出,在村裏大路上走,表示讓神們出來看看鄉們的新變化、新面貌。人們紛紛向這此“出遊”的神們燒香、拜拜,熱鬧場面不亞於元宵節。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也稱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這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遊海底,爲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此外,“出遊”的神們也在這一天送回廟。

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在我們家鄉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農家傳統的企盼好年景的過年風俗、方式仍然延續着。

隨着時代的發展,資訊化的賀歲方式悄然冒頭,給我們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樂趣。作爲正在現代化的泉港區自然也不例外。

電話拜年:電話讓人們不需要再到處走動去拜年,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留在家裏。這種方式最適合給遠方的朋友、長輩、老師、親友拜年。

短信拜年:這是時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時間把資訊傳遞出去。另外,短信拜年,1毛錢一條,成本也比較便宜。

MSN、E-mail、電子賀卡、視頻拜年:只要雙方都在線,透過類似MSN之類的即時通信軟件給拜年增添了強有力的“武器”。E-mail和電子賀卡則可以把場景拍下來,製成電子郵件發送給親朋好友。

Tags:福鼎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