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掛錢是什麼東西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12W

掛錢是什麼東西

掛錢是中國北方地區貼在門楣、房檐上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

叫法有“掛籤”“掛千”“吊錢”“過門箋”“門吊子”,是中國民間刻(剪)紙藝術品中的一種。

由於圖案清晰絢麗,花紋細膩精美,又因圖案多爲古錢狀,故古人才將其稱“掛錢”。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掛錢是一種中國流行的傳統文化現象,也可以稱爲掛紅包。

它通常發生在特定的節日、婚禮、生日或其他喜慶場合。

掛錢是指將錢放在紅包或紅繩上,並懸掛在特定的地方,例如門口、牆壁或樹枝上。

這種做法象徵着祝福和吉祥,同時也是向主人表示祝賀和尊重的方式。

掛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風俗習慣。

傳統上,掛錢被認爲具有驅邪和祛災的作用,因此人們常常在重要的節日或慶典上掛錢,以祈求好運和吉祥。

在婚禮上,新人的家庭會在門口或宴會場所掛紅包,象徵着對新婚夫婦的祝福和財富的分享。

現代社會,掛錢已經成爲許多人蔘與的一種方式。

人們會準備一些紅包,將錢放入其中,並掛在顯眼的位置,讓來賓或過路人可以取走紅包。

這種行爲既可以作爲一種禮物,表達對親友的祝福,也可以增加節日氛圍和人們的歡樂心情。

需要注意的是,掛錢的方式和習俗可能在不同的地區和場合有所差異。

所以具體的做法可能會因地區和習俗而異。

掛錢是我國北方地域貼在門楣、屋檐上的一種傳統式剪紙藝術。

稱呼有“掛籤”“掛千”“吊錢”“過門箋”“門吊子”,是中國民間刻(剪)紙工藝品中的一種。

由於圖案清晰絢麗,來自花紋細膩精美,又因圖案多爲古錢狀,故古人才將其稱“掛錢”。

掛錢上刻鏤着吉祥的圖案和文字,上沿貼牢,下面大部懸空,可隨風飄動。

掛錢和春聯訓到位團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副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辭舊迎新的節日畫面。

掛錢,其形狀如小幡,是一種裝飾性的傳統民間刻紙藝術。

新春佳節,北方城鎮鄉村的人家都喜歡並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門楣上貼上一排色彩繽紛的“掛錢”,作爲新年點綴,藉以邀引財源。

掛錢在鄉間最是盛行,除門檐、房檐下,也有把它貼在財神洞、倉庫、雞舍、 豬舍和井臺上的。

掛錢是什麼意思

掛錢的解釋

亦作“掛錢”。 北京 舊俗於農歷年初一在門首窗前貼掛錢,至二月二日打落棄去。掛錢用長尺許、寬四五寸的紅或黃棉紙做成,上 雕鏤 錢形花紋或吉祥文字。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市賣》 :“臘月朔,街前賣粥果者成市……初十外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掛千》 :“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 之上 ,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 世家 大族鮮用之者。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者,曰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 老舍 《 駱駝 祥子》 十五:“門上的春聯依然紅豔,黃的掛錢卻有被風吹碎了的。”

詞語分解

掛的解釋 掛 (掛) à 藉助繩索、鉤子、釘子等使物體附着於高處或連到另一物體上:懸掛。掛圖。掛牌。掛鋤。掛鐮。 掛帥 (掌帥印,喻居於領導、統帥地位)。披紅掛綠。掛一漏萬。 牽記,牽連,牽累: 牽掛 。記掛。掛念。掛 錢的解釋 錢 (錢) á 貨幣:銅錢。金錢。銀錢。錢票。錢幣。 錢財 。錢莊。錢糧。 費用:車錢。買書的錢。 財物:有錢有勢。 圓形 像錢的 東西 :榆錢。荷錢。 中國 市制重量單位,一兩的十分 之一 。 姓。 筆畫數:;

掛錢是什麼意思

掛錢是的意思就是在一根線上掛另外一根線分開而且分幾開的意思。

新春佳節一到,家家戶戶皆用掛錢兒把門口裝飾得面目一新,喜氣盈盈,使人們感到嚴冬已去,新春盎然。貼掛錢,已成爲中國漢族民間春節一大習俗。

舊習俗中,人們在元宵過後,都必須將“掛錢”摘下。據說如不摘下,而且這個瞌睡蟲就會伴着不走,使這家人經常打瞌睡,影響生產,當年得不到好收成。

注意事項:

隨着時代的變遷,也有人把它作爲一種長久的裝飾,客廳、書房以及樓里門楣上貼的掛錢,從頭一年的臘月三十貼到來年的臘月二十九,始終都保存好好的,讓喜慶氣氛保持一年不衰。同時給傳統的漢族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誰知道在東北方言叫“掛錢”的怎樣才能在百度裏查出原版圖片來 。

掛錢是東北俗稱,掛錢兒有許多種叫法,如“門籤”、“掛千”、“吊錢”、“過門箋”、“門吊子”。你搜掛錢就有。我這又圖片。

過年貼的吊錢兒什麼時候能撕下來?

按民間的傳統的方法,是得到正月二十五才能撕掉的。不過有時人們也不刻意在乎這些東西,圖個吉利就好。

補充

吊錢兒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紅紙剪刻成花紋圖案,下部形似“流蘇”,上面一般寫有“恭喜發財”等之類的吉祥語,有的掛於門楣,有的直接貼到門上。一般是門楣貼三大張,大門貼掛五張,門窗貼掛一張,意在免禍接福。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二十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古時,掛錢的懸掛也有講究,《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掛錢輝五色”。五色原指青、紅、黃、白、黑。因在民俗中人們忌諱黑白二色,所以,掛錢兒的五色爲大紅、粉紅、黃、綠和藍,其順序爲“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五藍”。每門每窗所掛皆爲單數,多爲五張或三張,每張一色。

編輯於 2015-06-24

查看全部6個回答

吊車吊籃_找吊車吊籃?就上阿里巴巴

吊車吊籃吊車吊籃吊車吊籃廠家吊車吊籃吊籃頂筐

¥1580 元

高空作業吊籃廠家直銷吊籃高空作業吊車吊籃

¥2400 元

高空作業吊車吊籃廠家直銷高空作業吊籃

¥2000 元

1688廣告

走投無路急用錢怎麼辦 - 點擊進入查詢~

根據文中提到的吊錢爲您推薦

瞭解 走投無路急用錢怎麼辦,就用天眼查APP,3億的用戶都在用的商業查詢平臺。天眼查基於公開數據,爲用戶提供免費的商業查詢服務。

本月105002人下載

諮詢

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更多專家

過年的吊錢什麼時候撕掉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鐘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garlic 正在諮詢一個職場問題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怎樣才能致富快,在家就能做的事業!

怎樣才能致富快,一部手機批量操作30個賬號,一個人頂一個團隊,輕鬆操作!來看看!

廣告2021-05-18

我想知道過年的時候貼的吊錢什麼時候撕下來

出了正月就可以撕了。 正月裏是新年,出了正月就過完年了。這方面就沒了講究。 有時時間長了,風吹日曬會有礙觀瞻,可以撕了。 如果不礙事,可以以新蓋舊或去舊圖新。

14贊·3,096瀏覽2016-07-03

吊錢過年貼上明年還可以用麼?過年吊錢拿下來怎麼處理

吊錢過年貼上明年不能再用了,可以再換新的,象徵着新的一年開始,辭舊迎新。

春節前家家戶戶有貼什麼東西?

貼福字:有很多人取“福到”的諧音把福字倒過來貼,其實貼福字也是有講究的。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過來貼,這點從老式建築上就能看出來,四合院影壁上的福字沒有一個是倒的。而室內的門、箱櫃等傢俱的小福字可以倒貼。福字有大有小,由大門開始從外到裏的福字先大後小。

貼吊錢和窗花:吊錢也叫掛錢,傳統的吊錢是貼在窗戶或門上,一邊貼一個。現在什麼規格的門窗都有,吊錢也有各種不同的大小,有人要貼上很多個。應該注意的是,不論貼多少,都要取雙數,爲的是節日裏討個吉利。窗花也同樣要成雙成對地貼,切忌取單。

過年對聯 橫披下面的 彩色 一般是三個顏色的 是什麼東西

這種鏤空花紋紙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

我記得它叫:門錢、吊錢、門箋、門吊子、門花、吊錢、落門錢、掛錢、掛籤、掛千等

吊錢兒爲什麼是紅色?

吊錢”一般爲紅色,看上去紅紅火火,自然增添了不少節日的喜慶氣息。吊錢”是由我們古代漢民族的“綵勝”“幡勝”演變而來的。漢族民間形成貼“吊錢兒”的習俗,來源於唐宋時的“幡勝”。唐宋時期每逢立春的時候,人們便用彩紙剪成各種飾物或小幡、戴在頭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歡慶春日來臨,並互相贈送。唐代詩人韋莊在《春盤》詩中這樣描述:“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爲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後來,人們用它來避邪,把“幡勝”進一步的放大,在立春之日,把“幡勝”貼在門楣上。宋代的吳自牧在《夢樑錄》中載:“歲旦在你街市撲買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以備元旦懸於門首,爲新春吉兆“這種錫打春幡勝,就是最早的“吊錢兒”。可見在唐宋時期,就有這種裝飾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

掛錢”也就是吊“錢輝”分爲五色。”五色原指青、赤、黃、白、黑象徵着五行。因爲在古代漢族民俗中比較忌諱黑白二色,所以,“吊錢”的五色爲大紅、粉紅、黃、綠和藍,其順序爲“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五藍”。在民俗中一般只用紅色,因爲紅色五行屬火,有紅紅火火的象徵,所以更偏好紅色“吊”。到了其他省份很多都是用五色,尤其是東北三省一般用五色比較多。每門每窗所掛皆爲單數,多爲五張或三張,每張一色。

昨天清明節我們全家去上墳把掛錢燒了好不好?

清明節全家去上墳,把掛錢燒了當然好了,因爲這就是冥幣,送給陰間的人花的。而且這些東西燒得越碎,燒成灰才更好證明陰間的人可以收到了,但這只是一個說法,實際上燒紙是給活人看的。根本就沒有陰間這麼一說。

上墳掛錢的剪法視頻

視頻教程

清明節掛紙怎麼剪剪法如下:

將一張紙在桌面上鋪平。紙的寬度約20釐米左右,長度爲整張紙的長度。將紙沿中心對摺一次,使長邊與長邊重合。對摺後的紙按中心再對摺一次。

接下來將紙沿短向齊中對摺,兩次。接下來我們用剪刀對疊好的形狀一左一右對其裁剪。注意:裁剪的時候切不可將紙剪斷,剪至距邊緣一釐米的位置即可,

剪成的紙條寬度也保持在一釐米左右。剪好後,我們將摺疊的紙打開,在紙的自重作用下,就成了一條很不錯的“掛紙”了。

清明上墳需要拿什麼東西:冥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冥錢,我們一般都需要準備一些,可以在清明節上墳的時候燒過去,給逝去的親人在那邊可以用的。

春節習俗

春節 :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曆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曆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曆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曆”,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爲元旦,俗稱“新年”。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爲端月,其一日爲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因爲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爲"三元";因爲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爲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爲“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爲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勝利後,南京臨時規定採用陽曆紀年,並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後,就不再把立春節了。

老北京春節如何吃 :北京民謠:“糖瓜祭竈,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竈”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着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竈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爲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爲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爲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衆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爲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裏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臘八吃臘八粥 :農曆臘月初八,在老北京,也算個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事兒當然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爲了祭祀神農,有的說是爲了紀念岳飛,有的說是從朱元璋那兒傳下來的。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紀念佛祖的說法。

根據佛教《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嗜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學滿畢業的時候,正是中國的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稱的“釋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畢業的時候,已經是襤衣爛履,瘦骨嶙峋。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連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牧牛女子,用鉢孟接濟牛奶,煮熟以後送給釋迦牟尼食用,使釋迦牟尼的身體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爲了紀念這件事情,就規定這個日子爲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 的習俗。明代陳耀文所著《天中記》中說:“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這裏所說的“七寶五味粥”指的就是“臘八粥”。我國一些佛教寺廟裏熬煮“臘八粥”,就是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臘八粥供奉佛祖外,還把它當作親友鄰居間互相饋贈的禮物。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綠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摻在一塊兒,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乾果熬成的,喝的時候,再加上紅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調料。講究的,則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雞頭米、蓮子肉混在一塊兒熬成粥,再鋪上密餞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絲、紅絲,還要擺出花樣兒圖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除了熬臘八粥之外,民間還有泡臘八蒜的習俗。也是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把剝好的蒜瓣兒裝進罈子,加滿醋,封上口兒,我個暖和地兒放着,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餃子的時候,纔打開來享用。泡好的蒜瓣兒顏色碧綠,像翡翠一樣,吃起來酸不唧兒的,稍有點兒辣,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兒。

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在清代的時候,宮裏邊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了以後進貢的。

“送信兒的臘八粥”,是流傳很廣的民謠:過了臘八,債主就該上門付債了。而一般到了臘月三十,就沒人追債了。

二十三日祭竈王 :每逢農曆臘月二十三,舊北京家家祭竈。北京俗曲《門神竈》中唱道:“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竈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土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讚,贊祝那竈王爺降了吉祥。”這首俗曲描寫了舊北京當時家家祭竈時的排場和真實情景。

我國商朝已有竈神之說。《莊子·達生》篇中有“竈有害”的記載。司馬彪註解說:“髻,竈神,着赤衣,狀如美女。”《淮南子·記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爲竈。”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於天下,死祭祖於竈神。”當時祭祖竈神,屬紀念性質。據說竈君在家家戶戶瞭解人間善惡。故聯曰:“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竈君何時回宮?大概是春節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裏,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是一種良好的祝願。

竈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祿。祝融傳說中的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爲謂。一視爲帝獸時火官,後人尊爲火神。火神本是爲人類造福的,也成了火災的代名詞。老北京人祭竈君、祭火神,因爲自古以來,在春節前後天氣乾燥是多火災的時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竈,這種祭竈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竈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竈君;用清水草料祀竈君之馬。相傳竈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竈。祭完之後,將竈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併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北京諺話有:“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之說,意思是臘八傳來春節即將到來的信息,一到年關債主債,而二十三日是債最緊要的時候,所以是要命的關東糖,到除夕午夜吃餃子,一般債主按規矩就不來了。

一些窮苦之家,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買關東糖祭竈,因此,舊京民間有歌留傳說“‘竈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

從前北京有許多竈王廟,家家戶戶供竈王爺。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竈王的風俗。

竈神爲民間竈頭供奉之神,也稱竈君、竈王、竈王爺。原始人爲了表示對火的發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徵火,竈也代表火。我國北方有臘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竈之俗。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掃塵土”。掃塵土不僅有益於環境衛生,還有益於防火,因爲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徹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個起火因素。

臘月二十四掃房 : 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吳自牧《夢樑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經歷代相傳,形成了春節前掃房的習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貧困的人家也要掃房。這不僅是一種迎接諸神下界的準備,而且也是一種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重要舉動。

老北京的重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其實民間並不在臘月二十四日掃房,而是在臘月十五日以後,二十三日祭竈以前,從皇曆上擇個“宜掃舍”的吉日就開始掃房,說是“不能讓老竈王爺頂着土上天”。

掃房確是一件相當麻煩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戶人家主人指揮僕人們去幹;一般住戶則全家老少一齊動手,將室內傢俱陳設一律搬到庭院,擦拭乾淨,尤其是上邊的銅活一定要打亮。對於室內主要是掃除牆角頂棚上的塔灰、蛛網,撕掉牆壁上的舊年畫,待進行粉刷或裱糊後,再貼上新年畫;撕掉玻璃窗上的舊窗花,擦淨後待除夕時貼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掃,諸如香爐、蠟扦、花筒、海燈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須擦亮,佛前舊聯對,掛錢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較多的住戶則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掃房以後,人們還要“擇吉”到澡堂或在家裏沫浴洗澡,剃頭理髮,表示除舊迎新。

掃房以後,全家即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準備過年了。

臘月三十守歲 :農曆臘月三十爲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則在臘月二十九。老百姓管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節日裏,“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樂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貼春聯。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兩邊都要貼上用紅紙寫成的春聯,門楣上還要貼橫批。春聯內容大多是增福、增壽、招財、進寶什麼的,反正都是吉祥話。其次是貼門神。老北京的門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位,一個白臉兒,一個黑臉兒,一左一右威風凜凜。據說,驅邪捉妖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有的住戶還要貼掛千。掛千也叫掛錢,用紅紙或彩紙剪成,貼在門窗上,據說可以避窮神。

過去,老北京大多數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門,有油炸的麪食、月餅點心、蘋果柑桔、什錦果脯、黃白年糕、餃子饅頭,真是應有盡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還擺着香爐、蠟扦等供器,供桌前邊的地面上擺着,行禮跪拜的時候用。

據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裏面有財神、土地爺諸位。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竈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裏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爲豐盛的吃食。菜餚中大多是燉魚、燉肉、燉雞、丸子、扣肉之類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涼菜,比如,用蔓菁、大紅袍羅卜做成的辣菜,還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兒什麼的。主食則以餃子爲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豬肉韭菜做餡兒。吃餃子時,決忘不了拿“臘八醋”當調料。

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借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爲了給父母延壽。

爲了守歲,年三十夜裏要有些娛樂活動。老人多湊在一起打打麻將,婦女們則喜歡盤腿兒坐在炕上打紙牌,小孩子們最歡勢,提着燈籠繞世界跑,在院子裏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點,就要舉行接神儀式了。接神儀式嚴肅而莊重,至於人們心裏在想什麼,是不是所有的人對諸神都打心眼兒裏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儀式結束,全家要進行團拜。長輩接受小輩的跪拜,並要給一些壓歲錢。然後,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兒接神餃子。到此爲止,除夕纔算過完了。

中國各民族或地方的春節習俗: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裏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裏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着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裏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裏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裏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着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爲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裏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裏,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着能夠摧毀一切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給竈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竈糖,說是用糖糊竈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竈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