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84W

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

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答案是元宵節。

4、猜燈謎,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正月十五習俗有賞花燈、猜燈謎、耍龍燈、吃元宵、踩高蹺、走百病、逐鼠等。

1、賞花燈:早年間從正月初十開始,幾乎是人人動手,家家戶戶扎花燈。

到了元宵節之夜的夜晚,人們舉燭掌燈,結伴而戲。

特別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爲繁多,數不勝數。

2、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由謎語發展而來,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平平安安的。

3、耍龍燈:又稱玩龍燈、舞龍燈、龍舞,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

龍,作爲中華民族的圖騰,備受各民族的崇敬與愛戴,一直被視作中國五大瑞獸之首。

4、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傳統習俗,元宵也叫湯圓,意味着一年到頭團團圓圓,湯圓的餡很多,不同的口味可以滿足大衆的需求。

5、踩高蹺:這是元宵節一種高難度的活動,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種活動。

6、走百病:這是元宵節一種信仰的活動,很多人結伴而行,在牆邊或者郊外,目的是祛除百病。

7、逐鼠:正月十五人們在牆邊,鍋臺上,放上一些吃的,主要是養蠶的家,驅逐老鼠,不要再吃蠶寶寶。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被稱爲燈節。

在這一天,人們會有許多特殊的習俗和活動。

1. 點燈籠:正月十五是燈節,人們會點亮各種各樣的燈籠,裝飾在家門口、庭院和街道上。

燈籠的形狀多樣,常見的有紅燈籠、花燈、臉譜燈等。

2. 賞花燈:人們會到公園、廟宇或街頭巷尾觀賞花燈展覽。

花燈通常由彩紙、竹子和絲線製成,形態各異,有動物、人物、花卉等。

觀賞花燈是元宵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3. 吃元宵:元宵節的傳統食品是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圓球狀甜點。

元宵的餡料也多種多樣,有花生、豆沙、紅棗等。

吃元宵象徵着團圓和美好的未來。

4. 猜燈謎:元宵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是猜燈謎。

人們在花燈上貼上謎語,其他人可以猜謎語的答案。

猜對了可以得到獎品或者贏得榮譽。

5. 舞龍燈:舞龍燈是元宵節的另一個傳統習俗。

人們手持龍燈,在街上表演舞龍,龍的身體可以蜿蜒盤旋,有時還會表演龍騰虎躍的動作。

舞龍燈象徵着祈福和驅邪。

這些都是中國正月十五的一些常見習俗,不同地區和家庭可能還有其他的傳統習俗和活動。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來自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響顧章信腳略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送花燈。送花燈簡稱爲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來自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耍龍。燈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舞言義病律臨獅子。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猜燈謎。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來自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正月十五有什麼習俗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風俗如下:

1.拜年:在正月初一和十五,人們會團聚在一起,互相拜年,祝福平安。

2.吃年夜飯: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年夜飯日,家人會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3.放煙火:正月十五晚上,人們會在城市各處放煙火,煙火燦爛,氣氛熱烈。

4.掃房子:正月初一,人們會把家裏掃得乾乾淨淨,驅除舊歲的不吉祥,迎接新的一年。

5.掛春聯:正月初一,人們會在家門前掛上春聯,祈求平安和幸福。

6.搶紅包:正月初一,人們會互相搶紅包,紅包裏裝有硬幣或壓歲錢,代表着吉祥和財運。

7.貼春聯:在正月初一和十五,人們會在門、窗、牆上貼上春聯,祈求吉祥和幸福。

8.吃年糕:正月初一和十五,人們會吃年糕,年糕有高粱粉和糯米粉兩種,象徵着“年年有餘”。

9.猜燈謎:正月十五晚上,人們會在街上猜燈謎,燈謎寫滿了寓意吉祥的詩句。

10.看舞龍舞獅:正月十五,人們會看舞龍舞獅表演,龍舞獅象徵着喜慶和勝利。

11.吃湯圓:正月十五,人們會吃湯圓,湯圓是一種傳統的年夜飯食品,象徵着和團圓。

12.放鞭炮:正月初一,人們會在街上放鞭炮,希望驅除邪祟,迎接新的一年。

13.抽福字:正月初一,人們會抽福字,福字是幸運的象徵,抽中福字代表着在新的一年裏會有好運。

14.賞花燈:正月十五晚上,人們會在街上賞花燈,花燈是熱鬧和喜慶的象徵。

正月十五的風俗是什麼?

正月十五的風俗如下:

一、賞花燈

元宵節又稱爲“燈節”,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賞花燈了,賞花燈又叫鬧花燈,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古時候人們每到正月十五,就會親手製作精美獨特的花燈,掛在家門前。這天人們會在天黑之後在街頭展出各種各樣的花燈,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觀賞花燈,感受熱鬧的氣氛。

二、猜燈謎

在賞花燈的同時,人們爲了增加趣味性,也會舉辦猜燈謎的活動。人們一般會把謎面寫在小紙條上,掛在各種花燈下面,觀賞花燈的人就會聚集在一起,猜出謎底是什麼,猜對的人一般會有一些小小的獎品。猜燈謎活動讓人們之間的互動增加,氣氛更加熱鬧,也展示出古代人們的學識和智慧。

三、走百病

北方人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走出家門,到外面走上一圈,或者走過一座橋。是一種祈福消災的活動。這天人們一般相約結伴出行,見橋必過,一直走到深夜再回家。這種活動叫作“走百病”或者“遊百病”。

四、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許多南方地區就會舉行舞獅子活動。舞獅子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每逢各種節日或者集會慶典,人們都會請舞獅表演者來表演助興。“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在廣東地區廣爲流傳,舞獅在廣州俗稱“舞醒獅”,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這種民間迎祥納吉的習俗,由來已久,歷久不衰。

五、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或者送花燈”等,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希望在新的一年“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正月十五都有哪些習俗

正月十五習俗如下:

1、“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2、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3、踩高蹺

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4、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

5、吃元宵

祈求團團圓圓,幸福美滿。正月十五元宵節,自然離不開吃元宵。在這一天,人們高高興興吃元宵,這是流傳己久的傳統美食習俗。元宵這種食品,最早的時候叫“浮元子”,後來,被人們稱爲“元宵”,尤其做買賣的生意人,還把它們稱爲“元寶”,希望招財進寶。

正月15有什麼風俗

吃元宵,逐鼠,走百病。

元宵節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逐鼠是正月十五的傳統民俗古代人家家戶戶養蠶老鼠經常在夜裏把蠶吃掉於是人們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走百病”是民間的一種習俗,也是北方的一種習俗。有人在正月十五這天出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

正月十五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傳統風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傳統風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正月十五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的民間風俗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等。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鬧花燈: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在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正月十五的民間風俗有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等。

1、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2、鬧花燈: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在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3、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4、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

5、舞獅子: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正月十五有什麼風俗?

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日慶祝。這個節日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有許多講究和習俗,下面介紹幾個主要的活動:

吃元宵:元宵是十五元宵節的主要食品之一,有團圓、和諧之意。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唐朝,當時是將元宵煮熟後,送給親友表示祝福。現在吃元宵已經成爲十五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習俗,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聚在一起吃元宵,共度團圓的時光。

看花燈:花燈是十五元宵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代表着節日的歡樂和熱鬧。在這一天,人們會到公園、廣場或街道上觀賞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的是動物形象,有的是人物故事,還有的是形態各異的抽象藝術作品。

猜燈謎:猜燈謎是十五元宵節的傳統活動之一,也是民間流傳已久的文化遊戲。人們在花燈下張貼燈謎,猜對者可以得到獎品,這是一種鍛鍊智力、增加趣味的活動。

放煙火:放煙火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習俗之一。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一些習俗吧~~~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爲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獅子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稱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人壽年豐,從而還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人們消除災害,求吉納福的美好願望。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衆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寓意告知人們在衆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元宵節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 


9、元宵節迎紫姑  

歷來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衆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節習俗由來簡介

元宵節主要就是從弘揚佛法的漢朝流傳下來的,每年到了正月十五的時候,都會有燃燈表佛的一個習俗。隨着後來佛教在中國不斷傳播之後,正月十五燃燈表佛的習俗也慢慢被流傳下來。後來到了元宵節的時候,賞花燈以及張燈的習俗,成爲了民間很常見的一種習俗。


以上就是關於元宵節的一些習俗、由來的知識介紹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正月初十五有哪些習俗?

正月初十五有送孩兒燈、舞獅子、猜燈謎、吃元宵等。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傳統習俗,元宵也叫湯圓。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1、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幸福美滿,早生貴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寓意是祝願女兒孕期的時候平安順利。

2、舞獅子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爲“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獅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獸(如貔貅、獅子)的樣子,作出各種形態動作,以圖喜慶與吉祥。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舞獅被認爲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爲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4、吃元宵

吃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多在元宵節進行,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關於元宵食俗,曾有過一些有趣的傳說。一說在嫦娥奔月後,其夫思妻成疾,終得仙人指點,於正月十五用米粉作丸,叫嫦娥名,終於與嫦娥相聚。

5、踩高蹺

正月十五踩高蹺是民間的傳統風俗之一,也是有悠久的歷史和起源的。在民間的文化傳統中,正月十五踩高蹺是很重要的一個活動。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衆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表演者腳踩高蹺,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衆的極大興趣。

在民間的傳統活動中,踩高蹺是有特殊的寓意的。家家快樂,踩高蹺,步步登高的習語,帶有着美好的寓意。

正月十五: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爲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

正月十五有哪些風俗

正月十五即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

元宵節吃元宵的原因

起初,元宵叫做“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湯圓”等,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同時。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