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斗茶和点茶的区别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2.68W

斗茶和点茶的区别

斗茶和点茶的区别如下:

1. 斗茶是指将茶叶先放入茶杯或茶壶中,再用热水冲泡;而点茶则是指先用热水冲泡一定量的茶叶,再将茶水倒入茶杯或茶壶中。

2. 斗茶可以掌控茶叶的数量,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进行调整;而点茶则要依据茶具的大小来控制茶叶的量。

3. 斗茶的茶味相对更加浓郁,具有鲜爽的口感;而点茶则更加清淡,更加适合长时间品饮。

4. 斗茶需要较高的水温和冲泡时间,以充分释放茶叶的香气和味道;而点茶则需要较低的水温和较短的冲泡时间,以避免茶水过浓或过苦。

总之,斗茶和点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场合,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味进行选择。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百戏的制作流程茶百戏和点茶区别是什么

茶百戏和点茶都是我国的两种茶文化,都是有着很久的历史,在宋代比较盛行,深受古代文人们的推崇。茶百戏和点茶是不一样的,但是两者会有关系,点茶是茶百戏的基础,茶百戏是在点茶上的创意出新。

茶百戏和点茶区别是什么

一、点茶1、发展

宋代为顶峰,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后传入日本,衍生为日本的点茶道,是日本目前主要的茶道形式。

2、操作

温盏,击拂,将茶末倒茶盏中,加入热水,以茶筅或茶匙在碗中搅拌,使得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状茶液。

二、茶百戏1、发展

茶百戏,又名水丹青、分茶,是在点茶的基础上进行,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2、操作

斗茶基于点茶法;使茶汤沫形成文字、图画。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实物写照,现代茶百戏的研究复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茶百戏和点茶的关系

茶百戏是以点茶为基础的。

点茶和茶百戏,是直接用水和茶末进行调和,盛行于宋朝。点茶是茶百戏的基础,是制作茶饮的方式,茶百戏是在点茶同时进行的艺术创作。

自古以来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点茶法,因此茶百戏首先要有点茶的基础,茶汤中图案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茶百戏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茶百戏图象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茶百戏有另一个名字叫水丹青,顾名思义在于可以在液体茶汤表面幻变形成各种图案,是液体茶汤表现的国画。

茶茶百戏的本质特征是采用“幻变”的方法形成图案,区别于一般绘画采用不同颜色叠加的方法(如咖啡拉花、水粉画、油画、国画等等),这是茶百戏作为中国珍贵的非遗项目不同于一般艺术手段的文化“基因”。

百戏的原料只有茶和水形成的茶汤悬液,而且可以在同一茶汤中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的独特艺术效果。

茶百戏的制作流程

首先,用温火烘烤茶饼,再将被烘干的茶饼锤碎,接着将其磨成细粉,并放在容器中进行筛取,将杂质过滤。

其次用茶瓶冲点茶粉,紧接着用茶筅(烹茶工具,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用以调搅粉末茶)将茶粉调制其成膏状,形成抹茶浓浆。之后再用茶筅击拂,直到茶汤表面泛起丰富且细腻的泡沫。

最后再用工具蘸取之前调好的抹茶浓浆,在泡沫上作画,这便算大功告成。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沏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代沏茶方法—点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篇1

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点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中国宋朝的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

这也许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发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篇2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焰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煎茶法,点茶法,瀹茶法的异同?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斗茶是怎么斗的?

宋代茶叶由于品名众多,所以斗茶之风无论是在各个社会阶层都十分普及。而且斗茶不仅仅是茶叶生产制造者之间的斗争,卖茶叶的商家之间同样会有,甚至是文人雅玩之间也常常茗茶,斗茶,将这个作为日常趣事儿之一。

其实在宋代,主要的饮茶方式就是点茶,点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末茶,包括江浙的草茶也可以磨成末,然后点茶饮用。而另一种就是斗茶,所谓的斗茶,就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加上竞胜得的目的。

所以要想知道宋代人是怎么斗茶的,首先要了解宋代人是怎么点茶的。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随后将茶叶放入茶碗后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及其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击拂,差不多到碗壁的十分之六处即可。主要看的是茶与水调和后的浓度轻,清,重,浊适中即可。

那斗茶其实就是十分讲究点茶技巧的,过程中茶汤的变化会影响胜负。在斗茶的过程中,必须节制注汤,将茶末与茶汤调制成浓稠的乳胶状态,再注汤到六分,以茶筅击拂搅匀,产生汤花。评判的标准是“斗色斗浮”,既要看茶汤的颜色,以纯白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依次为次,又要看咬盏的茶沫消退的速度,茶沫先消退在深色盏壁上现出水痕者为负。这个过程和轻重缓急,茶沫的细碎度,击拂力量关系都很大。

宋代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影响是什么?

宋代宋代是以点茶和斗茶为特色的品饮方式,宋代点茶和斗茶的品饮方式相对应,在品饮中讲求色、香、味、形俱全,饮茶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茶叶特质的器具,宋代的茶具也随着发展而发展。每种茶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茶具。那么就让中国的饮茶文化来揭晓宋代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影响吧。

宋代饮茶方式,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饮用煎茶为主,但方法已较煎茶有所简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宋代的点茶法较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

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宋代为评比茶的品质,兴起“斗茶”之风,当时在闽北一带最为盛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生动描写了当时斗茶的盛况是“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同时,斗茶也促进了饮茶方式的日益完善。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对茶具的选用更讲究。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碗,而宋人崇尚黑釉建茶盏,如斗茶盏(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由于黑釉建盏适宜斗茶,因此受到斗茶者的青睐。

宋代上层人士饮茶,对茶具的质量要求比唐代更高,宋人讲究茶具的质地,制作要求更加精细。范仲淹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陆游诗云:“银瓶铜碾俱官样,恨个纤纤为捧瓯。”说明当时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是金银制的茶具。而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就没有那么讲究,只要做到“择器”用茶就可以了。

宋代时用什么方法喝茶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点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根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

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类似小竹刷子)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

斗茶与分茶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分茶”的茶艺。分茶前,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南宋陆游(1125—1210)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这种宋代流行的茶艺。

  无论斗茶,还是分茶,实际都是从饮茶中衍生出的各种文人娱乐。虽然它们极尽精巧,毕竟远离了饮茶本身的初衷,因此,斗茶、分茶之风元代时就已逐渐衰退,明代时,由于废团改散而最终消失。

中国茶文化鼎盛时期的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喝茶?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那么当时的文人雅士如何饮茶呢?

宋代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

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南宋罗大经在《茶瓶汤侯》中详细记载了煮水的要领:“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侯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他认为: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此时,便应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随即用茶筅击打茶汤,直至水与茶充分交融,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罗大经还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宜老,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斗茶”是宋代茶事活动主要内容之一。当时流行于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的斗茶形式,主要是猜测茶叶的产地、辨别茶叶的采摘时间、说出当下喝的是春茶还是秋茶,以及辨明点茶之水的来源和品质,流行于民间的主要斗茶形式,是以评出点茶技术和茶品的优劣为主,斗茶又称“茗战”,这种斗茶形式促进了当时茶叶品质和点汤技艺的提高。

?1?

宋代如何点茶

宋代点茶法是两宋盛行的一种饮茶方式。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欧标抹茶研究院带你了解宋代点茶四大步骤。

1.备水

欧标抹茶研究院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迅速碾茶。

3.点茶

宋代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宋代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4.分茶

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

点茶茶艺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

宋代点茶文化是什么?

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 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宋代点茶文化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

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已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它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较大的影响。它的重现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和意义,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礼,通过后人对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制出宋代团饼茶,复制出宋代点茶茶器、宋人服饰和茶礼,推进了中华茶文化完整保存的进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点茶

Tags:斗茶